生物学科课程通用10篇

多种多样的生物不仅维持了自然界的持续发展,而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如下是编辑帮家人们分享的生物学科课程通用10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学专业课程 篇1

关键词:双语教学;生物工程专业;普通生物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93-02

一、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及实际意义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使用两种语言讲授非外语语言类课程和专业外语课程的一种教学方式。双语教学在北美、亚洲、欧洲和大洋州的许多国家应用广泛。我国教育部2002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也将双语教育作为重要项目内容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因此,培养双语人才一度列入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

生物工程已成为21世纪的龙头产业,生物科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据。而欧美国家一直以来在属于高新技术的生物工程领域内具有领先优势,科技优势决定了英语的语言优势,因此这个学科在世界一流的高校里普遍采用英语教学,同时也主要用英语、专著和进行学术交流。为了使东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跟上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培养其创新能力、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需要实施双语教学。

二、“普通生物学”双语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1.坚持双语授课,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英语讲授、汉语说明、英语专业词汇讲解以及英语提问等环节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习和实践的环境,使学生学会用英语思维,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掌握如何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并使学生在原来大学英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英语水平,掌握使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获取专业知识的技能,包括能够流利地阅读和理解生物工程相关学科的英语文献等。让学生更容易地获取国外前沿知识,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

2.探索“双主体”授课方式,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环节。为了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课堂真正变成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课堂,在课上安排“个人知识展示”环节。学生搜集与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制作讲解提纲和教案,为其他学生讲解相应的课程内容,分析自己的观点。或安排“小组讨论”,把学生按照课程内容分成若干组,每组选派组长一名,以组为单位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在交流之后每组要向全体同学介绍本组的讨论结果,供全班同学共同交流和分享。

3.编写适合东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双语教材。教材的编写立足于我校的生物工程专业,编写既有东北大学办学特色,又能真正适合生物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普通生物学”双语教学教材,从而改善传统的同类教材中内容深浅不一、系统性不强等不足,同时填补国内“普通生物学”双语教材的空白。

4.完成课程网络平台建设,方便学生课程学习。在“东北大学质量工程双语教学示范课”建设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完成了“普通生物学(双语)”课程的资源平台建设。学生可以通过课程注册后,在网上下载课程相关教案、作业、习题以及其他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和网络链接等。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课程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东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普通生物学”双语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创新点

1.掌握双语运用的合适度,形成“渐进式”英语教学模式。由于双语课程采用原版英文教材、运用两种教学语言授课,对“教”与“学”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课堂上既不能为了用外语上课而忽视专业内容的传授效果,也不能为了专业学习而把外语当作负担。不然,就失去了双语教学的意义。双语运用的合适度,成为双语课堂教学的焦点。我们从教学语言媒介的运用切入,采取“小步引进、稳步推进、逐步渗透英语”的策略,形成了“渐进式”英语教学模式。

2.适应专业办学实际,有效开发双语教材资源。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资源条件。选用优秀的外文原版教材是快速接近世界学术前沿的有效途径。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的办学特点,在原有文本基础上适当增删一些内容,删除原版教材中不适用的部分;增加符合教学大纲的内容,同时节选其他原版书中的章节,补充最新研究成果。还对某些章节进行合并归类,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需求。为了保证学生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还编写了与英文教材内容相对应的中文教材,以期达到“专业知识和外语双赢”的教学目的。

3.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并实施“双主体”教学模式。基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双主体”教学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全新的界定。它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形式、教学过程的结构和模式、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等等都将产生良好的促进效果。为了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课堂真正变成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课堂,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在课上安排“个人知识展示”环节。学生搜集与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制作讲解提纲和教案,为其他学生讲解相应的课程内容,分析自己的观点。或安排“小组讨论”,把学生按照课程内容分成若干组,每组选派组长一名,以组为单位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在交流之后每组要向全体同学介绍本组的讨论结果,供全班同学共同交流和分享。

4.根据专业办学特点,完善课程体系。立足于我校的生物工程专业,编写既有东北大学办学特色,又能真正适合生物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普通生物学”双语教学教材,从而改善传统的同类教材中内容深浅不一、系统性不强等不足,同时填补国内“普通生物学”双语教材的空白。完成了“普通生物学(双语)”课程的资源平台建设。学生可以通过课程注册后,在网上下载课程相关教案、作业、习题以及其他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和网络链接等。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课程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使课程体系日趋完善。

5.传统授课方式与多媒体授课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除了采用传统的板书授课方式之外,在需要图片演示和添加动画效果的知识点采用多媒体演示图片和影音资料等方法,很受学生欢迎,两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采用其中任何一种单一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瓦。美国双语教育发展历程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践,2005,(2):53-55.

生物课 篇2

一、指导学生做好“标、增、注”

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的有效性,应该指导学生直接在教材上标、增、注。标:用各种符号来表示知识所要掌握的程度。把重要的内容,比较重要的内容,特别重要的内容,关键性字、词,重要的段落,用各种符号标出。增:对于书上的难以理解的地方予以极其简要的文字说明。如红细胞两面凹的原因,教材上没有解释,学生可把它增补在书本上。注:对于教材个别地方必须“前挪”或“后错”才能说明问题的,可批注在旁以备忘,便于阅读时随时查阅。如淋巴循环的作用中脂肪之运输,此节教材没讲,但在消化系统中营养成分的吸收部分讲到,可把它批注在旁这些方法一般用在随教师讲解的读书活动中。

二、揭示隐含未显内容,引导阅读

所谓隐含未显内容,即课文中无文字说明,而在插图中隐含、不易被学生发现的内容。例如:1细胞有丝分裂周期图中,隐含着分裂间期经历的时间比裂期长的问题;2光合作用过程图解,隐含着光合作用释放氧均来自反应物的水,葡萄糖中的6个碳均来自反应物的二氧化碳,暗反应的卡尔文循环将循环6圈;3豌豆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图谱中,隐含着纯合体与杂合体的比例及新组合性状占个体总数的百分率的问题。这些隐含未显内容是学生理解问题、完成习题的障碍。所以,需教师正确并带有启发性的点拨,引导阅读,使隐含内容外显化,学生悟出了书本文字没有表述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专题阅读

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一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织成体系,让学生阅读。以染色体为例,教材上出现过多次,把它整理成下列几方面:1染色体的形态、数目;2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染色体与DNA的关系;3染色体的存在部位及存在状态;4染色体的复制(时期与方式);5染色体的传递规律;6染色体变异与单倍体、多倍体。专题性阅读,目的在于使分散的基础知识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网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四、重视设问,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重点、难点的需要,抓住那些牵一线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编写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启动学生思维。如在学习《性别决定》时,可先向学生提问:“同样是受精的卵细胞,为什么有的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则发育成雄性个体?同是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人体,为什么会男女有别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既动眼,又动脑,主动获取知识,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

五、利用插图,对应阅读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插图、图解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但学生往往忽略。

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参照插图、图解,与教材文字内容对应阅读。例如:1DNA的化学结构、空间结构插图与正文内容对应阅读,由结构特点谈DNA的多样性、稳定性、特异性。讲授细胞膜结构、线粒体结构等都可运用这样的方法;2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插图与文字内容对应阅读,辨认分裂期。通过对应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增加记忆的深刻性。学生在考试时遇到文字题,图马上呈现在脑子里,帮助回忆、表达,遇到填图题更容易填注。要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阅读课本,养成有图必用的习惯。

六、易混内容对比阅读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对比的方法而使认识得到深化的,对比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阅读时,要鼓励学生多对易混知识进行对比,以利掌握和记忆。例如:在《生理卫生》的学习中,注意原尿与终尿的比较、三种血细胞的比较、动脉血与静脉血的比较、神经与神经纤维的比较;在《植物学》的学习中,注意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比较等等。在布置给学生比较内容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采用适当的比较手段,如列表比较等。

生物学专业课程 篇3

关键词: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61-03

《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现代生物学的发展离不开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其内容涉及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相关理论基础及实验手段。《基因工程》课程内容繁多、概念抽象、理论性和技术性强,同时基因工程发展十分迅速,相关知识也日新月异[1]。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为优势、以生物技术为特色综合发展的多科性省部共建大学,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开设了生物专业,我校必须要对生物教学进行改革才能保持生物技术特色专业的主导地位。近几年我院对生物类专业进行了改革,在《基因工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论文、课程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但效果还是不太理想。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基因工程》教学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甚理想,该专业的毕业生只有少数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出现此状况的原因是因为生物工程专业课程枯燥、内容复杂、内容更新快等特点,而造成的学生对专业课程没有兴趣,从而不能切实掌握和理解生物工程的相关专业课程。要改变学生对专业课的掌握和实际应用情况,必须实行实践教学。《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基因工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该课程实行实践教学势在必行,只有实行实践教学,才能让学生对《基因工程》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更加深入的了解。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不仅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而且有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并且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

一、实践教学的现状

1.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本科教育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学形式。理论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其中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而实践教学则指对学生进行职业、专业技能的训练,除少数在课堂上进行外,主要在校内外实践基地进行,包括实验课、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2]。本科的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掌握在社会上工作的技能,由于之前的学校教育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才导致了毕业生本专业就业率低的现状,为了扭转现状,我们应当重视实践教学。

2.实践教学条件欠缺。由于《基因工程》内容更新快,需要仪器、设备的支撑,而目前我校的设备规格型号落伍、设备老化、类型单一,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较少,学校的实践基地形同虚设,学生实习的质量无法保证。实践教学在《基因工程》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学校应该补足或更新实验仪器、设备,以保证学生进行正常的校内实践学习。实验、实训室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场所,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与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硬件设施建设[3]。各大高校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够重视,实践指导教师在学历上的要求普遍偏低,同时,实践指导教师的待遇也不如理论教师。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教师进修学习也是以理论教学的教师为主,有些院校甚至没有实践指导教师[4]。此外,课程设置也不合理,缺乏教学质量监控。

校外实践教学条件也有不足之处,学校应联系与基因工程专业相关的公司、工厂等,和他们签订实习协议,让学生能及时的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今后学生对就业方向的选择和了解。

二、教学内容改革及教师素质要求

1.《基因工程》课程知识的更新。《基因工程》是一门更新很快的学科,在新技术、新观念、新成果的更新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校须订阅生物工程专业的权威学术期刊,并要求任课教师掌握课程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课件,从而让学生了解基因工程上的新技术、新观念和新成果。

2.《基因工程》课程课件制作。《基因工程》与很多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有更好的专业素质,应改革教学内容,避免与相关课程的重复。如:基因操作的主要技术这部分内容,核酸的凝胶电泳在生物化学中有详细介绍;细菌转化实验在微生物中讲授过;核酸分子杂交在分子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课程中做过实验;基因的表达调控在分子遗传学中讲授过[5]。对于相关课程提及的实验或基础知识,任课教师应采取回顾或者提问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3.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该课程的专业技能尤为重要,所以让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有意义的实践教学是重中之重。学校应当增加学生外出实习、参观相关工厂或公司生产线、实验等机会,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让学生们亲眼所见、亲手操作,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与创新。这样就形成了基础知识和课内实验支持课外实践,课外实践引发学习基础知识的动力,二者相互促进。

三、教学实验改革

《基因工程》是一门理论和实验紧密结合的课程,实验是课程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科学实验的设计原理和操作方法,以及对实验结果的科学分析,因此实验教学应当强调在教室的引导下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独立操作空间和独立设计实验的机会。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干涉学生的实验安排和操作程序,仅以指导老师的身份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现场巡回指导,并回答学生的疑问,为学生示范相关实验仪器和软件的使用,提供公用试剂,对学生的每一步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把关[6]。根据学生实验结束后反馈的信息和实验报告的内容,及时调整指导方法。

四、考核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会仅仅以卷面成绩来定学生的课程成绩,这就造成了学生仅仅学习书面知识,不愿意动手操作的现状,长期下去学生动手能力就差,毕业后不具备足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由于本科生教育阶段,首先是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所以基础知识教育不能松懈。由于《基因工程》实践性很强,所以建议实验、实践也应该纳入考核项目之中。大学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思维也尤为重要,应当在学期中间增加课程报告、课堂讨论等,作为考核的一部分。三者考核方式共同实施,不仅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而且能够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完善

有一批专业的教师队伍还不够,还应该有一个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教学实施单位,负责管理实验、实习的安排与管理。管理机构的目标和责任必须明确,严格规范和要求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功能,给实践教学的质量提供保障。校外实践应和单位签订协议,必须严格按照培养计划安排实践、实习,实践和实习结束后企业应当给予学生正式的评价,以便教师有计划地制定学习方向;学生应该严格按照单位规定的实习规则严格要求自己,这样单位和学校才能达到各自的期望值,企业和学校也能长期建立合作的关系。

六、结论

总之,通过《基因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要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仅为方向性的引导,让学生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感兴趣之处,及时提高和完善自己,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弥补自己的不足。但要想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任重而道远,仍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帮助,才能将目前的《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更加完善,让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丽华,赵燕,张学文。独立学院基因工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6):27-28.

[2]赖华清。对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6,(3):38-43.

[3]陈小梅。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86-89.

[4]王庭俊。强化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J].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1):52-55.

[5]范桂枝,李晓灿,詹亚光。“基因工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6,(6):55-56.

[6]孟春晓,高政权。高校基因工程教学改革现状[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1,(5):162-164.

生物学科课程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2017版的高中“新课标”中首次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核心素养又各不相同。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特指高中阶段学生形成的生命科学的核心素养,要求学生通过系统学习高中生物课程,实现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的培养。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重要特征即其跨学科性,在学科的综合性、发展性和实用性方面都有相当高的要求,要求高中生物教师高度重视,并有效落实。

一、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生命观念所谓生命观念,指的是人类对自我观察到的生命现象以及生命之间的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之后所形成的一种抽象观念。生命观念是生物学核心素养之一,包括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

(二)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它是一种对于事物或者问题能够进行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与概括的思维形式。高中生物涉及的知识点比较繁杂,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各个章节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因此对于学生理性思维的要求比较高。

(三)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即在实践层面,对于现实中的生物学现象进行科学严谨的探讨。在此过程当中,要懂得且善于运用各类科学的方法,包括有效观察、合理提问、设计实验、优化方案等。另外,在此过程当中,要学会且乐于与他人合作。

(四)社会责任“新课标”将“社会责任”定义为:学生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学科中所学到的各类知识归根结底是要应用于实践当中并且服务于生活。为此,学生在对生物学科知识的学习、探讨和应用的过程中,应当学会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环境保护、自然发展、人文健康、生命关怀等方面参与议题,并在科学实践当中实现自我价值。

二、高中生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一)生命观念培养现状在实际生活当中,面对较为简单的生命现象,学生可以运用简单的生物学知识去进行解释,也能够正确使用简单的实验器具。但是在当前对高中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培育中,生命观念的培养并不乐观。一方面,面对较为复杂的生命现象以及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学生尚不能融会贯通,运用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另一方面,很多教师也对生命观念的了解较为肤浅,只能大概了解,对于生命观念的内涵与外延缺乏深入的思考,而且他们认为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素养的难度很大,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还不够。

(二)理性思维培养现状在理性科学思维方面,学生在生命观念的认知上表现良好,对于生物学的概念能做到基本的认识,但是由于归纳总结的能力不足,缺少求真和质疑精神。在经过学习和训练之后,学生已经学会使用理性思维去揭示生命科学规律,但是仍然因为缺乏实践经验,不会用事实证据说明问题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其无法完整地进行表述。可见,对学生理性思维培养亟待加强。

(三)科学探究培养现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意识,而且通常会在实验学习中寻找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但是很多学生认为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稍显枯燥,而且在实验过程中,自主性的发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所以,在实验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探究,对实验的方法、过程等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乐于提问、解决和质疑。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利用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已经成为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师会根据社会热点下的生物学议题确定实验课程,达成参与社会热点中生物学议题讨论的科学探究要求。然而,由于教师忽略了在实验层面的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使得学生在高层次的学习和交流上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学生缺乏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实践操作和交流以及创造性分析实验结果上也存在很大的不足。

(四)社会责任培养现状高中学生普遍都具有奉献社会的热情,教师也相对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日常教学课程当中,社会热点往往会被当作生物学议题,使学生对于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社会环境产生更高的关注度,并且从亲身实践当中了解到,生活和社会中的诸多问题均可以通过科学实践来解决。但是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仍然不足,缺乏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亟须教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活动空间,开展多种社区活动,指导学生学习规划、实验、解决在实际生活当中所遇到的各类生物学问题。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方式方法,挖掘教材,渗透生命观念的培养;优化教学,渗透科学思维的培养;丰富教学形式,渗透科学探究的培养;关注热点组织实践,渗透社会责任的培养。下面就结合教师在教学中的体会,分别基于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培育,来阐述一下高中生物的教学策略。

(一)挖掘教材,渗透生命观念的培养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对生物学科较为固定的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发掘,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素养。生命教育是学生生命观念素养培养当中的重要环节。相比起生物学科的知识概念、实验方法、实践应用等各方面,教材内容在生命教育层面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可供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生命教育实践性较强,简单常规的理论学习并不能让学生切实地体验到其核心内涵。教师需要展示具体的案例,在对学生的引导过程中,解析生活现象,营造体验感知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命观和世界观。生命学说包罗万象,广阔的视野也为教师提供了多个教学层面,其中包括生命构建、生活活动、社会实践等。通过对教材的深度发掘,可更好地帮助教师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举例来说,在高中生物教学“生物多样性”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挖掘教材中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阐述和所举的例子,并结合多年来不断灭绝的物种,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从而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二)优化教学,渗透科学思维的培养求真务实、尊重科学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态度,也是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并且积极培养的核心素养。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更加需要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来看待问题。同时,无论解决任何问题,都要秉承尊重事实的基本理念。在生物教学当中,教师要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去解释生活中存在的生物现象,根据事实存在的生物状况进行分析和论证,在事实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推理,解释生物现象当中所蕴含的生物学的基本规律。要让学生能够学会运用科学思维,首先必须要让学生完成生物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掌握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学会利用知识对现实存在的生物学现象进行描述、概括、归纳,寻找到其中所蕴含的规律,并为之后在实践当中的运用打下基础。例如,在细胞学的知识学习当中,学生可以尝试自我总结细胞构成成分的元素、化合物等,形成明晰的知识点,并化零为整,整合细胞学的知识,为之后在生物学科其他问题上的应用做好准备。要让学生能够学会运用科学思维,其次需要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并转化成为自我的认知思维,为今后学科的深入学习提供更加高深宽广的认知空间。例如,在对进化、遗传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当中,教师可以尝试在教学当中加入科学家研究过程的延伸知识,如科学家在对进化、遗传等生物学内容进行研究的时候,使用了推理法、假说演绎法等各种科研方法,学生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也会了解和学习到这些方法,进而在自我的学习和探索当中,转化成为科学的思维模式。

(三)丰富教学形式,渗透科学探究的培养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科学探究的培养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丰富教学的形式,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实验化的教学以及问题化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1.生活化的教学。生物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其相对于其他学科与生活的关联更加直接、更加密切。为此,教师应该在生物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场景,并且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举例来说,在学习“组成细胞的分子”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食物富含蛋白质,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如此,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价值。2.实验化的教学。生物离不开实验,实验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为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实验情境,并在实验情境中渗透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使学生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观察生活,运用严谨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观察实验中的生物现象,总结生物的规律。3.问题化的教学。科学探究离不开问题,不论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接近科学的本质。为此,教师应该进行问题化的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从问题、图表、数据等情境中分析出教材中的生物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加工、整理、贮存等信息处理方法,形成各层次的知识网络,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展,不断深入探究,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究的兴趣,有效启发学生思维,渗透科学探究的培养。

(四)关注热点组织实践,渗透社会责任的培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社会,走入社会,关心社会,进行社会实践。1.关注社会热点,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当今社会迅猛发展,生物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迭代,生物学领域的热点话题层出不穷,比如干细胞研究、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基因治疗等,教师可以将这些社会热点引入高中生物课堂,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探讨,鼓励学生承担起宣传等社会责任。2.组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教师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理论阐述“纸上谈兵”,而是要让他们真正深入到实践中,深入到生活中,为学生创设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进行社会调查、研究、考察、社区服务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定学习的主题,通过不同实践活动的开展来深层次地研究生物学知识。尤其是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学生的高考压力相对较小,时间相对充足,教师可以以自然科学为主题,尽量选择环境保护、能源利用、动植物保护的实践研究内容。这一部分知识的难度不是很大,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实践起来也相对比较轻松,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也可以针对日常生活选取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拒绝垃圾食品等主题,倡导青少年养成更加健康的饮食习惯。在高中生物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并且通过在小组内设计实践方案、实践过程,进行及时而深入的交流、总结、分享、反思等,让整个实践过程变得更加完整。这样的实践也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把生物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求真的精神,更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四、结语

文章对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高中生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并对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进行了论述。核心素养是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最重要的学科素养,教师应该积极响应号召,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加以把握,然后积极探究提升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策略,以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耿易静。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1).

[2]蔡瑞娟。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实践———以“软体动物”一节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7(12).

[3]王丽凤。新课改视野下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6).

[4]徐扬。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科知识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2(1).

[5]魏述涛。聚焦生物学大概念考查学科核心素养———广西高考生物2021年全国甲卷试题评析及2022年备考建议[J].广西教育,2021(48).

生物学专业课程 篇5

随着基因工程的迅速发展,许多高校为满足社会需求新增生物技术专业,均开设了基因工程课程,希望能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甘肃农业大学于1998年开设生物技术专业,基因工程课程是该专业的必修课,讲授课时48学时,实验课时16学时,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将主要的内容教给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在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现总结如下。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课程重点

1.1精选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基因工程主要研究在生物体外将核酸分子插入病毒、质粒或其他载体分子,构成遗传物质的新组合,并使之参入到原先没有这类分子的寄主细胞内,而能持续稳定的繁殖。其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是在一些专业基础课基础上开设的,如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细胞工程等。

基因工程课程部分内容和这些课程的内容存在重复,为了留出充足的时间详细讲解新知识点,防止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笔者将基因工程教学内容精简,在授课过程中进行了内容优化,突出重点。例如,“基因的表达调控”内容在分子生物学中已讲授,在基因工程中将不再讲解,“工具酶”、“目的基因的克隆”、“载体的构建”、“外源基因整合、表达及检测”等重要概念、原理、新技术、新方法较为抽象难懂,应详细讲述,对于有些重复性内容如核酸电泳、质粒提取等常见的核酸基本操作技术是基因工程操作的基础技术,可采取提问及讨论方式进行回顾式学习,将节省出的课时放在抽象性较强的内容上,以提高教学效果。

1.2更新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

生命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基因工程技术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操作技术,与之相关的进展性内容很多,教材内容相对滞后于知识的发展。经调查,甘肃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80%以上的学生准备考研深造。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要以教材为依托,向课外延伸,插入与之相关联的国际上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如肿瘤的基因治疗、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人类基因组计划、后基因组时代等,使学生及时了解世界的前沿知识。同时鼓励学生阅读多种课外资料,选取了一些优秀的国外学术期刊如《Nucleic Acids Research》《Genetics》《Molecular Biology》等供学生课外阅读,并要求学生总结阅读过程中的专业词汇、撰写阅读心得,在增加知识积累的同时,给学生提供尽快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及其相对应外语词汇的机会。

1.3重视实验教学,培养科研理念

基因工程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其实验教学是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合理的实验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并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实验操作技能,为今后的深造和就业奠定了基础[3]。以前基因工程实验教学仅仅是学生学习了解某种实验技术方法或对某个理论进行实验验证,各个实验孤立,学生积极性不高,普遍反映效果较差。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将实验教学安排成综合性大实验,内容设计上已经完全抛弃传统实验教学的单一思路,而是设计为从“目的基因的获得”、“转化”至最终“转基因植物的检测与鉴定”整个过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各实验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前一个实验的结果就是下一个实验的原料,让学生在独立实践操作中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设计实验方法、学习基本技术、体会基因工程研究的严密逻辑和培养科研理念。

2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2.1加强课堂交流与互动

基因工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是上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光,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不主动思考,教学效果差。长期下来学生思维迟钝,无学习的积极性。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笔者改革了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课堂讨论式教学法是对传统讲授教学的有效补充,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学生首先独立思考问题,再进行小组讨论、大组汇报交流,学生在思考、分析、实践和交流这一过程中自觉地接受新知、探索疑难、总结规律,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充分调动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自我反思等多向信息交流方式,在交流中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创新精神得到体现。这种教学方法彻底改变“灌输式”教学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受教的地位,教学效果良好,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2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基因工程知识信息量大,直观性强,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让学生直接体会某些原理及具体实验操作,从而加大了学习和理解的难度。使用多媒体、影像资料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给学生较大的知识信息量,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因此,笔者制作了适合甘肃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的多媒体课件,该课件图片、动画、影像较多,直观地表现出基因工程的原理、技术等。在授课过程中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及现代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

3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授课质量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与提高的依托[4]。科研是提高大学教师自身素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的重要途径。

3.1科研融入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立足生命学科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结合授课内容将科研工作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促进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以致用。例如在给学生讲述“目的基因的转化”、“转基因植物表达检测”等章节内容时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应用拟南芥K+转运蛋白基因(AtHKT1)提高马铃薯耐盐性的研究”讲述具体的方法、操作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基因工程密切相关,将枯燥、抽象的理论融于实践,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另外,还可以介绍以往学生的研究课题,增强学生对科研工作的信心,使其认识到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条件进行科学研究,也应该在研究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大大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3.2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活动,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可促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科研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5]。学校设有资助本科生的“大学生科研训练(SRTP)”项目,这给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提供了新的途径,另外还在引导学生适应科研工作要求、学习实验设计、分析和评价实验结果的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在基因工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设计课题方向,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课题小组,查阅文献资料后自主设计实验题目、撰写课题申请书

通过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评出优秀方案推荐申请学校“大学生科研训练(SRTP)”项目。获得学校资助的项目按照学校要求完成项目,未获得资助的项目由本教研室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安排学生进行科研训练,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使其在参加科研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搜集分析资料、相互协作完成科研工作等一系列具有自主性的活动,从而学会如何解决问题。这不仅对学生学习基因工程是极为有利的训练,特别在“自主学习、沟通、协作、创新”等方面有明显的效果。学生通过参加科研活动,不仅提高了其研究能力,而且还增强了成就感,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建立科研与教学良好的互动,使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掌握、运用课程知识,是学生学好基因工程课程的有效方法。

4结语

基因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为了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快速发展的基因工程理论和技术的相关知识,授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学科研究的前沿和方向,认真组织教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形成适合基因工程教学的教学方法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新世纪合格人才[6-14]。

5参考文献

[1] 许崇波。《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大连大学学报,2005(6):41-43.

[2] 范桂枝,李晓灿,詹亚光。“基因工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6(6):55-56.

[3] 高国辉。基因工程学实验教学的体会[J].检验医学教育,2006(2):18-19.

[4] 谢卫红。科研促进教学的途径[J].中国冶金教育,2007(2):81-82,86.

[5] 曾瑾,吴晓玲。以科研促进基因工程的教学[J].生物学杂志,2009(3):93-94.

[6] 张玉山,张麟飞,关伟雄,等。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2):94-96.

[7] 张涛,路宏朝。“基因工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1(18):92-93.

[8] 曹锦艳,李莉,任林柱,等。基因工程实验创新性教学实践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19):186.

[9] 赵燕,黄丽华,张学文。独立学院基因工程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与实施[J].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2011(4):9-11.

[10] 陈观水。农业院校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1(18):140.

[11] 斯越秀,王忠华。自主合作式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30-32.

[12] 逄越,魏东。基因工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71-72.

生物学科课程 篇6

关键词:生物教学;类比推理;高中生物

类比推理是人类认知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基本内涵是指根据事物双方的共同属性,通过对一方的学习来学习另一方面的内容,要注意的是虽然两者具有共同属性,但并不代表两者有一定的相关性。不过通过类比推理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消化新接受的生物知识,促进生物题型解题思维的提升,从而提高生物学科教学质量。

一、浅析我国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将很多教学问题暴露出来,其中就包括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高中生物学科是高考理科必考科目之一,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生物教学,提升生物教学质量,就不利于学生具备良好的心态进行日常考试。我国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其中就包括学生缺乏学习技巧,教师教学方法落后,学生生物学习基础差等。如果不能尽快意识到生物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漏洞,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就不利于帮助高中学生进行生物学科的学习。(一)学生缺乏学习技巧。当学生进入到了高中学习阶段进行各个学科的学习就不再只是简单的要求学生掌握教科书书面知识,还要求学生在进行学习时要有一套自身独特的学习方法,能够快速吸收教师教学内容,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但是根据我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很多高中学生缺乏学习技巧,特别是对生物学科的学习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学习体系,生物知识点掌握得不全面。(二)教师教学方法落后。从整体来说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人生航向的指路人,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指路的工具,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为学生指出正确的学习道路。在学生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具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就不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误区。高中生物学科学习难度较大众所周知,为了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方法。(三)学生生物学习基础差。初中生物学科的学习难度较小,学生只要背诵教师所画的重点学习知识就能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却相差甚远,很多学生仍然采用初中生物学习方法,导致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习基础远远落后于同班同学。久而久之,随着学习基础越来越差,学习成绩越来越低,学生就容易放弃生物学科的学习。

二、类比推理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高中生物学科相对于初中来说涉及范围较广,学习难度较大,如果学生不能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就不能将繁琐、零碎的生物知识连贯起来,从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如果教师能够注重类比推理教学方法,就能够发现其独特的教学优势,有利于类比推理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强化学生生物科目的学习。通过类比推理这种学习方法的推广,不仅可以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一)利用类比推理进行学习。高中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及时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还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课后作业。如果学生能够在生物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合理利用类比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就能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推理学习到更多高中生物知识,从而丰富了自身文化底蕴,提高生物素养。类比推理方法经过实践证明,是学生学习生活中较为有效的学习手段,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也要时刻向学生灌输类比推理思想。(二)教师教学有效的辅助工具。高中学习阶段不仅学生学习压力大,教师教学压力也大,如果教师能够具备良好的教学技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还能减轻自身教学压力。对于高中生物教师来说,在教学生活中倡导学生进行类比学习,就能够让这种学习方法成为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当学生能够掌握类比推理学习法,只需要教师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提供小小的帮助,就能够让学生快速解决所遇到的学习难题。(三)强化学生生物科目的学习。虽然很多高中学生生物学习基础差,但是他们如果能够利用好类比推理法进行学习,就能够在掌握较为深奥的生物知识后进行类比推理来学习到以前掌握不足的生物知识,从而逐渐巩固生物学习基础,强化自身生物知识的学习。

三、结语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让学生以更好的学习姿态迎接即将到来的高考,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生活中强调类比推理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本文不仅浅析了我国高中生物教学现状,还提出了类比推理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希望广大高中生物教学同行能够借鉴本文,通过不断革新教学理念来帮助学生进行生物学科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曹建。试析高中生物教学中类比推理的有效运用[J].考试周刊,2016(59).

[2]罗世军。高中生物教学中类比推理方法的运用[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25).

生物学科课程 篇7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生物学科的教学效果,生物课程倡导以观察、调查和实验为主的探究型学习方式,生物实验是探究型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既是过程,又是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物教师要积极地改进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新课程在现代教育中相对于传统教育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而初中生物学,是基于实验教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加深对于该学科相关的理解与掌握,由此来提高学生理解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性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前提下,研究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后提出自己的想法,亲身感受实验中的变化,从而提高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

一、教学之效率性

在全国新课程推广的时候,教学有效性对于新课程的效果起到加强作用,能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在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一)高效率理念及意义

教学的高效率是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而言,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出色、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因而让学生受益,让教师从以前的“授之以鱼”变为现在教学的“授之以渔”,形成让学生成为主体,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完成自主学习。

(二)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影响

对于现在新课程的推行,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以多元教学为目的的教学目标,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而教师通过改变教导学生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所得到、有所改变、有所进步,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以前的枯燥学习转移到现如今的兴致学习,从以前对于学习是应付心态转移到现如今的热爱学习,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对在教师手下学习的人的未来发展产生深刻的良好改变。

二、关于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传统教学方法机械单一

现在初中生物实验课程教学方式中所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在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造成的。在以前,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机械性的灌注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麻木地学习,并不能让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改革传统教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变是基于教师观念的改变,从以前的死板教学转变为活学活用教学,因为相对于传统教学中课堂的沉闷,活跃的上课氛围,让学生处于精神饱满的状态,刺激学生的脑细胞进行思考,在教学前期,教师充分准备教学课件,精彩的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的好奇涉猎心思,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投入到学习的海洋中来。

(三)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导

根据人的好奇心理,生物教师精心设计实验内容,让学生亲手操作感受生物实验的全过程,相对于只是在以前仅仅观察教师操作实验,学生的实际亲身操作是在更多的感官中熟悉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以前的观望实验到现如今参与实验,成为真正的主导者,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对教学内容记得更加牢固。

(四)多安排自我探究型试验

自主探究型实验是教师给学生在本身基础能力范围内,给予一个研究课题与方向,让学生自我去设计实验,从而来验证实验结果。实验教学中开展自我探究式实验,对于新课程标准下,培养现如今学生的自主独立思考性、学生综合素质性有重要作用。学生自己对于实验的观察和理解,会从自我的特有的方式和视角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思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也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去涉猎到别的方向实验,从而加深实验与实验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我头脑中对于实验形成一个真正的系统,加深对于生物学科的认知。

(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思想

对于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能盲目带领学生一味地去做实验,没有加入思考与研究的操作没有任何意义,所以生物实验教学后,教师要根据实验出现的现象和实验记录的真实情况,在实验后及时指导学生分析、研究、思考实验结果,若实验结果出现问题,首先让学生去探查实验过程,思考实验是否有不合适的地方,或者考虑有纰漏的方向,也可以让学生多操作几组实验,来验证产生的问题。然后教师带领全体学生进行统一的讨论思考,教师亲自动手实验一组,在学生出现问题处进行深刻讲解,找出问题所在。让学生养成在实验上一定相信科学、尊重客观真理、尊重事实,让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具有凡事都要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不要对于错误的实验结果报以只是偶然现象,回避实验过程的失误操作问题。

(六)迅速、有效地在教学后进行思考

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教学课后总结和反思,教学课后反思是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有力手段。教师课后对于自己教学中的教学行为进行汇理、探讨、研究、查错,从而达到改进提高的目的,从真正意义上来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学反思也是教师对于自身的提高,让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得到良好的提高,有利于使生物教学理论与实际统一,让生物教学一体化,增强生物教学有效性。教师也要让学生养成在课后反思的良好作为,学生的课后反思,有帮助于现代学生加强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实验操作能力、对于问题的探究发展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顾爱明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华歧中学

参考文献:

[1]金利銮。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探讨[J].新课程。中学,2014(4).

[2]李冰杰。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3(90).

[3]杨梅。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2013(11).

生物课 篇8

关键词:初中生;生物;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有效性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本人深知教学有效性的实际意义,它不仅对中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更是对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规定的授课时间内,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方式,运用先进的教学措施,提高教学质量。要想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从初中生物课的实际情况出发,生物课是一门与自然界有着十分密切联系的课程,实验在这门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它具有广泛的应用型,要求我们不断去创新、去挖掘、去实践。从生物课的这些特点出发,去探究先进的教学途径,改善教学效果。

一、课前有效备课

备课时对每位教师最基本的要求,那么如何实现有效备课呢?首先我们要了解所教学生基本情况,这是上好每节课最好的前提。如果没有做好这项工作,那么我敢肯定老师是上不好这堂课的。生物学科在学生心理而或是家长心理都没有语数外那么重要,首先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观念有个基本了解,如果学生存在这种现象,那么我们不着急去讲授知识,而是要在课前和学生进行交流谈心,备课时也要将这一点考虑进去,课前准备一定要充足,我们应该讲什么?怎样讲?才能让学生爱上生物课堂。也对好多老师来讲是一大难题,一节课时间有限,我们既要讲完课堂目标内容,还要花时间花精力让学生爱上生物课。这就要求我们课前做足备课工作,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点,争取在生物课堂上唤起每位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二、课堂有效教学

(一)构建生物课中科学概念的有效性。初中生首次接触生物学科,加上生活经验限制,导致认知水平有限,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与认知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学生对有的概念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混淆相近或相关的科学概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对科学概念的讲解一定要清晰明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科学概念讲给学生听,对于容易混淆的科学概念,我们要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帮助学生自行构建概念之间的差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力。(二)利用实物的有效性。生物课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课堂上我们可以引入实物为教具。这里的实物可以是模型、标本和真正的实物本身。这些教具能消除孩子们对生物课的恐惧,因为小学阶段没有生物课,他们对生物课懵懵懂懂,有了实物教具,学生与生物课之间的距离就拉近了。这些实物教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始终离不开实物教具,例如:生物标本、挂图等。例如,我们在讲“细胞的分裂过程”时,我们可以通过挂图形象的把这个过程展示给学生们看(下图细胞的分裂过程)。然而有的生物教师怕麻烦,他们往往忽略了实物教具的作用,久而久之教学后果便显现出来了,学生与生物课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教学效果越来越差。(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有效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延伸到教学领域,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服务。初中生物学科的抽象性要求我们巧妙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其与生物课堂融为一体,从而更好的为学生、为生物老师提供技术服务。多媒体的运用也要讲究有效性:首先,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制作出符合学生群体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都能很好的接受课堂知识,学有所成、学有所乐,轻松愉快的学习生物知识。其次,我们要合理的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技术,不能一味依赖多媒体。视频、图片等课件的运用使得生物课堂更加直观、形象、易懂。但是我们不能什么都依赖多媒体,有的老师把板书也用多媒体呈现出来,在课堂上一看而过,学生既不能很好的理解,更不能如此快速的记笔记,一节课下来,老师走马看花式的讲,学生的眼睛一直盯着课件,却不能很好的吸收课堂知识,这一点我们每位生物老师注意。最后,在实验之前,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实验的流程,让学生有个基本的了解,从而降低实验的难度。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一说实验就发愁,唯恐自己做不好。有了这个方法,我们就可以从心里上消除学生的为难情绪,为实验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后有效评价

课后评价是体现我们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过程。每堂课、每个阶段我们都要进行课后评价,课后评价一定要客观真实有效。课后作业是体现一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还有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对课后作业做出中肯的评价。每阶段的测试是对这一阶段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体现。有的学生课堂表现良好,课后作者及阶段测试成绩较差,这表明了课后学习环节有待加强,我们可以找学生进行沟通,指导学生加强课后复习。有的学生课堂表现一般或是比较内向,不善言语,课后评价结果良好,像这样的学生课堂上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引导他们发言,积极的参与到生物课堂中来。总之,初中生物教学每个环节我们都要认真对待,备课———上课———课下评价,三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只有三个环节都做到有效,才能确保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每一位初中生物老师还需继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巩玉兰.论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8(19):24-25.

生物学专业课程 篇9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电子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0引言

大学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一项需要顶层设计的复杂系统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具有理、工、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特点,它应用工程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和解决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科学问题。近些年,随着科学及社会的发展,对这个领域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美国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就业在工程劳动力市场中的增长最大,预计2008年至2018年有72%的增长率。在欧盟,专利的数量在生物医学技术的范畴中也是最高的[1]。医科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具有在丰富临床资源的医学大背景和大环境下的特色,需要在教学中体现两个结合,即理工科学与生物医学紧密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面对新的形势,只有积极探索并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改革才能促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满足新时代更高的要求。以往的教学模式习惯是以教师为主导,课程教学更多是教师对知识的讲授,缺少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灌输,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教学工作需要更新整体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指导性传授知识与主动性学习相结合”的互动性专业课程教学模式[2],既加强教师的个性化指导,也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本研究团队调研了国内外相关专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和课程设置,学习了国内外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主要开展的研究成果以及工程培训的内容[3-5]。国外大多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数学和基础工程课程之外,还要学习生物电子、生物信息、生物材料或生物力学等专业知识,并且在毕业前有机会在校外相关机构实习或见习,同时许多工程系还会与生物医学工程系在一些项目中联合,以培养更高素质的学生。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在电子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思辨和创新能力、终身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激发学生探究与创新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科研习惯,以便不断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整体学科的内涵式发展。

1教学模式改革

1、1制定专业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教”是为了“学”,整合化的教学设计理论强调教学条件的确定必须以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需求为依据,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本的教学观念,依据学科发展,不断挖掘并更新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对专业课程内容的知识结构和脉络体系进行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结合调研学习的情况,形成专业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如图1所示。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设计通常包含7个环节,即回顾知识温故知新、以实例开场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层层推导突破难点、前后呼应解答问题、应用知识课堂练习、拓展思维延伸课堂。教师在各自教授的专业课程中分别优化教学设计并不断完善,执行顺序可以根据教授内容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1、2改进教学方法

结合专业特点将全部专业课程按照年级进行顶层设计,大学二年级通过3门专业基础课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学三年级通过7门专业课程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思辨能力,大学四年级通过3门专业课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便为完成毕业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中心,倡导自主性、研究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授课过程中,授课内容上充分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授课方法上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及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够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还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6]。本着继承和创新的原则,对大学二年级的电工与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实验3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规划[7],挑选出一些适合自主学习的知识点或者课程章节内容。如在电工与电路分析课程中,结合4大模块(电阻电路的时域分析、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动态电路的变换域分析、电机原理)的教学基本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结构,挑选出“无源器件的认识”、“步进电机的原理及应用”、“常见电机原理及应用”、“对偶性的理论知识与分析方法”、“含受控源电路分析方法的总结”、“戴维南定理的应用意义”、“相量的定义、使用和意义”、“MATLAB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使用Multisim进行电路仿真”、“一阶电路和闪光灯电路的原理分析及仿真”和“RLC电路的动态特性综合研究与仿真”共计11个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在授课前,将相关学习资源上传至各课程的网络平台上,提出若干个难度适中的问题,并对自主学习提出具体的要求。然后根据学生意愿或随机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针对某个问题查阅文献资料,通过对所查资料的分析、整理、归纳,制成PPT课件。前期准备好后,在课堂上每小组派出代表分别演示并讲解10min左右,教师与学生共同针对其演讲的内容进行提问和讨论。最后教师对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和讨论热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讲不清楚的或者理解有偏差的问题进行补充和更正。这个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起辅助指导作用,可以事先讲解课题分析的方法、提供必要的相关资料、介绍必备的专业背景知识,既要让学生领会课程的知识重点和应用领域,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三年级有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脉冲数字电子技术、医用传感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子学测量方法和电子工艺实习7门课程,在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上,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交流讨论并重的方法进行。针对基本原理知识,教师重点讲授,采用启发式、推理式及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如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将功能电刺激研究课题的成果作为一个实例,讲授功能电刺激实现膀胱排尿功能障碍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并加深医学信号处理理论在本专业领域的重要作用。例如,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将拉曼光谱研究课题的成果作为讲授卷积和反卷积的一个实例,将公式和概念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通过反卷积解决基地信号不一致的问题,确保信号处理和特征提取的可靠性,为实现疾病的可靠诊断提供条件。如在脉冲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利用“雨课堂”平台,新增“发现生活中的数电”专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数字电路应用实例,介绍其电路功能、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应用范围等。又如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中,教师在课堂上现场演示“电子节能定时转换器”等工程产品工作过程,帮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进一步理解单片机功能和工作原理,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学校食堂切面机器人等日常场景中的应用,以及观看该领域最新流行技术(Arduino开源硬件平台)应用视频,自行分析感兴趣的单片机应用实例的工作原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等,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在实验教学中,针对基本原理设计实验方案及技术路线,主要采取探究型教学方式,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如针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改变传统实验过程,以教师为主导,结合理论课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实验方案,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实验,使过去被动式的实验教学方式变为学生主动设计实验过程,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并撰写论文式实验报告进行归纳和总结。整个实验过程相对独立、开放,从实验的预习、操作到最终的实验报告撰写全部以学生为主体,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与理论课内容相结合,验证相关原理和方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大学四年级的医学仪器原理与实验、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临床工程学3门课程特点,给学生提供若干个小项目,在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教师指导学生对项目需求进行详细的分解,同时列出要用到的专业知识点,引导学生寻找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技术路线。将解决问题的实践与理论的知识点密切结合,这种项目式学习、协作式学习或问题式学习对于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专业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8]。学生边学习边设计,逐步实现项目的全部功能。如在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中,涉及嵌入式文件系统和Android嵌入式系统及应用开发的理论部分,配合Android界面设计实验和Android应用程序设计及医疗平板应用实验两个综合性项目。最终要求学生设计一个人机交互UI界面,并对学生的设计成果,检查验证其正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借鉴国内外生物医学工程教育教学经验,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从创新实验室和第二课堂、学生科研训练等方面开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外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为培养合格的、创新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帮助[9]。

1、3改革考核方式

区别于传统的“一张试卷定乾坤”,为了促进自主学习的开展,对学生的学业进行全方位考核。结合调研学习的情况,加大过程考核的比例,拟定各门课程的考核方案。加大专题讨论、探究学习、项目设计等学习模式的比重,注重学生在整个学期的过程考核,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各项能力和素质。如电子学测量方法课程的考核方案为综合考察,即实验占30%,协作学习占30%,闭卷考试占40%。协作学习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电子测量的新进展和新应用,第二部分涉及示波器原理及测量方法。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课下自主学习,课上汇报讨论。图2所示是这门课程协作学习组内自评评分表,图3是这门课程第一次协作学习的课堂汇报评分表。这两部分的成绩,再加上学生完成课下自主学习,并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上网络课程中按时提交PPT的成绩,共同构成协作学习的成绩。

2教学改进成果

进行教学模式改革3年来,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网络评教成绩均在93分以上,同时积累了一些教学改革成果。如电工与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脉冲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梯队,累计共获批7项校级教改项目,发表4篇教学文章。又如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梯队,连续获得网络课程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等4个校级项目的资助,发表了3篇关于这两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文章,指导本科生多次参加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类创新设计竞赛并获奖。再如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梯队获批2项校级教改项目,发表5篇与教学改革相关的文章,梯队教师荣获2016年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类创新设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和2017年第九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的荣誉称号。

生物学专业课程 篇10

关键词:生物工程;微生物;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40-02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应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一、优化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要突出实用特色。《应用微生物学》的专用教材较少,目前我们选用的为洪坚平、来航线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应用微生物学》[2],该书不仅论述了微生物资源在工农业、食品加工业、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还通过许多微生物发酵实例介绍微生物应用的技术路线和具体方法,适应教学大纲要求并具有较好的实用性。由于受课时所限,无法对每章节内容进行精讲,所以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例如,“微生物的分离及纯培养”、“培养基及其制备”以及每个章节中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在微生物学基础课程中包含相同内容,在本课程教学中可作删减。密切联系生产实际是本课程的一大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增加实用性强的内容。例如,在“动物益生菌剂”章节教学中,可增加介绍“有益菌菌株分离筛选”的方法及目前已经商业化的益生菌剂(如酸奶及用于辅助治疗婴幼儿肠炎的酪酸梭菌等),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学以致用。

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反映最新研究动态。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近些年《应用微生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显著加快。菌种快速鉴定、基因克隆表达、荧光-PCR、生物芯片技术、生物信息学等很多新技术、新方法在微生物学中的广泛应用,《应用微生物学》也由此得到快速发展。而书本知识往往在学科发展动态上有所欠缺,因此,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应向学生讲授更多的有关科学前沿动态的知识。在讲授过程中,针对书上的有些知识点进一步查阅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做到源于书本又高于书本。例如,我们讲到“微生物与能源利用”时,我们补充了英国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即利用经基因工程改造的大肠杆菌,能成功生产出一种生物柴油,而且得到的生物柴油与传统柴油几乎一样[4]。在讲到“微生物与制药”时,我们又补充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李氏杆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在胰腺肿瘤靶向治疗中所扮演的民族英雄“”的角色[5]。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最新知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系统地掌握了书本中的知识要点,并对学生起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微生物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教学方法不好,常常会使学生造成很多错觉。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人类通过五官吸取知识的比例分别是:视觉83%,听觉11%,嗅觉3.5%,触觉1.5%,味觉1.0%,所以通过视听获取的知识信息高达90%[3]。多媒体技术实现了文字、图像和声音的同步输出,解决了如何高效利用视听感官学习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制作了该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资料充实,思路清晰,图文并茂。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关于工艺流程的内容,通过插入视频的方式进行讲解,不但增强了教学效果,还使学生在教室中就了解到工厂产品的生产流程及设备,在教学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2.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当今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对于教学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当今教育与时俱进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依靠自学基本能消化的内容,如“微生物肥料的种类”等,要提前将题目布置给学生,鼓励他们课下查资料、讨论,然后派代表在课堂上讲解,最后教师对所讲内容加以总结补充。这样一方面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口语表达、自学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3.组织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知识面。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的邀请校内外从事应用性微生物研究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通过专题报告让学生掌握了学科的最新进展、动态和前景,也使学生了解到具体的科研工作,实现了课堂与课下的良好互动,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采用多元考核方式,注重能力考核

考核作为评价学生的一种手段,必须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和实际动手的能力,这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学习的热情,在课程考核中采用综合考评的方式,注重能力考核,学生的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40%)和期末考试(60%)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根据出勤、作业、资料查阅和课堂讨论等情况评定。设置平时成绩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平时上课和学习的积极性;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更灵活的进行能力考核。通过这种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素质,发挥考核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笔者通过不懈努力,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克服了由于课时较少给《应用微生物学》带来的不利影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欢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会继续探索,结合本校专业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体系,使《应用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真正跟进本学科的发展,真正适应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素英,陶永清,张明春。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228-1229,1232.

[2]洪坚平,来航线。应用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3]孙序琼。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教师角色转换与信息素养提高[J].教育发展研究,2004,10:87-88.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