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里的五角星【优秀4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苹果里的五角星【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苹果里的“五角星”》 篇1

城南办事处中心小学  朱亚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词语“魅力”、“创造力” 句子: 如果你要知道什么叫做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5课 苹果里的五角星,请同学们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

二学习第一段

1、你觉得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哪里看出来的?

(活泼机灵 、     好奇心强 、   乐于与人交往)

2、他向我显示了什么“新本领”?

(将苹果拦腰切下去,里面可以看到一个五角星。)

3、我一开始相信小男孩的“新本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不相信。   从“我知道里面是什么。” 可以看出我有些不把小男孩的话当回事。)

(1)     在我们看来苹果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水果,里面会有些什么?

(果肉,果核)

(2)    通常我们是怎样切苹果的?

(从顶部切向底部)

请同学演示

(3)    而小男孩是怎样切的?

(拦腰切下去。 )

师故意切错,从*近果蒂的部位切下去,什么也没有看到。学生焦急

谁来示范一下,怎么个拦腰法?

看到了什么?

(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像一颗五角星。)

此时的我是怎样的心情?

(惊喜万分,激动不已)

哪里可以看出?

朗读体会我的这种心情。

朗读我和小男孩的对话。

(小男孩开始的话要读出充满自信的语气,后面是自豪的语气。我开始是平缓的语气,最后是惊讶的语气)

4、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呢?

学生如回答不出就让他们讨论:

(1):不拦腰切好看。我们把从顶端切到底部的苹果放在盘子里,就比拦腰切的苹果美观。

(2):不拦腰切能体现公平。如果几个人来平均分一个苹果,因为苹果不是一个圆柱体,拦腰切可以一眼看出大小,谁愿意吃小的?谁好意思直接拿大的吃?而一般切法切出的苹果大小往往一样,不存在公平的问题。

(3):不拦腰切也是一种习惯,人们习惯了,也感觉到这种方法顺手。

(4):人们不会想到切苹果还会有什么创造,怎么方便怎么切。

所以我们就循规蹈矩:拘泥于旧的准则,不敢稍变动,也就不利于创新。

三学习第二段。

1、   请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看看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可能会说魅力

出示:   “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辞典中说魅力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本文的魅力指的是拦腰切苹果发现到五角星,是许多人没有发现的,所以特别吸引人。在第5段中“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可以看出吸引人的力量。)

(从邻居家的小男孩“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并且还要切亲自切苹果来显示,可以看出苹果中的五角星自身的魅力已经感染了这个小男孩。

拦腰切苹果的人很少,而发现五角星的人更少,这是许多人没有发现的,所以有魅力。

这中切法与众不同,很独特,所以有魅力。)

2、我从这种切苹果的方法得到了什么启示?

出示: “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换句话说:往小出说就是     换一种思维去做事。     换一种解题的方式。

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3、说说生活中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拦腰切苹果的事?

游戏的新玩法

最近你们数学老师要你们买针筒干什么?

4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要善于换一种思维方式做事。

今后生活中要善于去探索  发现 创新

四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创造力。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后反思

城南办事处中心小学   朱亚明

《苹果里的五角星》是一篇说理性的记叙文。文章很好理解,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能通过本节课的预习,知道怎样找到苹果里的五角星。较难的词语不多,全文的难点是最后一句话。“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打破常规,不因循守旧,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这样才能有创造。

这篇课文很简单,但其中所传达的智慧力量却是巨大的。我们这个民族缺少的就是这种智慧――创造力。如果光要求读懂课文,那几乎用五分钟时间也就差不多了,但如何尽可以把这“创造力”的智慧传达给学生却是很难很难。

怎样才能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认识到创造力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遥不可及的,它生活中随处可见,甚至自己也曾经有所创造?我把重点放在理解词语“魅力”, 句子: 如果你要知道什么叫做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在理解词语“魅力”时,我着重抓住小男孩,小作者,我们都被苹果中鲜为人知的图案深深地吸引了来理解。在理解句子时我提问“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引导他们说说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学生乐在其中,说到了: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游戏的方式,换一种解题的方式。从而懂得了生活中要打破常规,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做个有心人就会有所创新。

评课

这是一篇借事明理的文章,朱老师为了让学生明白课文所蕴涵的道理,煞费苦心,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语,在自主阅读、相互交流中深刻领会课文内涵,先让孩子们说:“这个小男孩是什么样的?从哪看出来?”接着,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听了小男孩的话,我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在教学中,朱老师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阅读,尤其是在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时,学生一开始还没有静下心来思考,朱老师并没有急于求成请一些好同学起来回答,而是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了他们一个思考的空间。

在课上,朱老师现场演示了切苹果的两种方法,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利弊,这为后来学习“为什么平常我们都这么切,而拦腰切是一种创造力?”打下了伏笔。

最后,在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学生思维开阔,说出了很多生活中的创造力。

《苹果里的五角星》评课稿

城南办事处中心小学 陈洪美

《苹果里的五角星》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方法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课文浅显易懂,朱老师精心设计,搭桥架梯,串联读讲,让学生较为顺利地理解课文语句意思,领会课文主旨。课上,朱老师出示了最后一句话,并请学生思考:创造力从大处说是什么?学生积极讨论得出了答案: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思维方式。而后又让学生谈谈“创造力”。最后朱老师又请学生把“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式”换一种说法,并引导他们说说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学生乐在其中,说出了:“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游戏的方式,换一种解题的方式”的答案。就是这样,在朱老师巧妙的引导下,孩子们懂得了生活中要打破常规,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做个有心人就会有所创新。

《苹果里的五角星》听后反思

许静

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方法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朱老师这节课重点突出,目标明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苹果里的五角星很多人可能都不太清楚,事实上就是在切苹果时拦腰切下去,就可以在横切面看到苹果核像一颗五角星。为了加深学生对“创造力”的理解,在教学时,朱老师拿出苹果用准备好的小刀,拦腰切下,把切下的半个苹果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们不得不信服,苹果核果然像一个五角星。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让他们明白了“拦腰切”的腰应该指的是什么地方?学生们对接下来的教学都兴趣十足。这一课有两个词,一个是“魅力”,一个是“创造力”,课上着重让学生理解。整节课的教学理念就是让孩子有着终身的感受、终生型记忆。

2、重点学习了最后一段。反复读最后一句话,并让学生思考:“创造力”从大处说是什么?往小处说又是什么?学生积极讨论得出了答案: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思维方式,学生们谈得很精彩。通过进一步的有感情地指导朗读课文,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课的最后,朱老师又结合自身的经历,说了自己对创造力的看法。学生的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课堂上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听后感

郭家军

原先对这一篇课文没什么感觉,经朱老师这么一讲,嘿,还真有点意思。看来课文不挑人,关键是怎么处理,这就是见功力的事情了。很欣赏朱老师对课文的处理方式:

1、为什么没人或者很少有人拦腰切苹果?从顶部往下切有什么优点?两相比较,学生说得头头是道。课文处理活了,学生的思路也被打开了,为后续的学习作了铺垫和伏笔。

2、说话练习的设计: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           。

学生的回答异彩纷呈,这不也是学生的创造力思维的展示吗?

3、寻找生活中的创造力,学生有据可依,避免了讲话内容的假大空,贴合生活实际。

建议:

准确捕捉学生回答中有益的信息,及时进行开拓。比如有学生说改变用纸的方式。可以趁机考考学生的创造力,能说说纸的新用途吗?新型纸的出现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在打破常规上可以寻找科学中的新发现和新创造来说明,这样会更有说服力。

苹果里的“五角星” 篇2

------------------------------------------------------------

张广祥主页、中国语文名网“语文素材”小学语文教案专页

一、故事引题

师:今天我想给小朋友们讲一故事,不知你们是否喜欢?

生:喜欢。

师:什么故事呢?就是关于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的故事。在没有讲故事之前,我想问问小朋友,你们是否见过卖报纸,想一想他们是怎样卖报的?谁能来学学卖报的过程?你们会唱卖报歌吗?

生1:生表演。

生2:唱卖报歌。

师:你们想知道李秉哲是怎么卖报纸的吗?

(生惊讶,李秉哲也卖过报纸?)

(师开始讲述这个故事)

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一个报童卖报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受报款,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一回收报款。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这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

师:从这一故事中,你们发现到什么?

(生回答,师暂时不做评价)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与这个小故事很相似,(师大声说)苹果里的五角星(板书课题)

[李秉哲的这一故事是很感人的,也是孩子们很容易理解的生活化素材。而李秉哲的这种卖法,中国近百年的卖报史中还没有发现,虽然没有必要学习李秉哲的这种方法,但孩子们完全能够理解李秉哲从小就善于动脑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这种特殊的卖报的方法),这也许是这一课应该让每个孩子懂得的。从课堂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故事把全体学生吸引过来了,所有的学生都有一种惊讶,从他们的目光中可以感觉他们感触到了李秉哲卖报的聪明智慧。这是笔者在这篇课文教学过程 中为孩子们敲的第一次锣声]

二、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读完几遍后,感觉自己没有阅读障碍了,再试试提出一些问题。

(生自由阅读课文)

师:请说出你们还不能理解的问题

生1: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

生2:我想知道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

生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生4:我不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特别是魅力一词的解释。

生5:我不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

[没有孩子们自由的读,就没有孩子独立的获取。通过学生自由式的多读课文,其实是老师对学生的相信。许多老师这一步骤教学是不放手让孩子自由读的,不给学生十多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的如此阅读,语文教学的意义也不大,这是笔者实践得出的。而在一些公开课上,这一时间多是被许多阅读花样占据,的确看得出十分热闹,其实好多学生,特别那些特困生是难以受益的。所以,笔者坚持放手让每个孩子自由读,而我也利用这一时间重点地指导那些特困生。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我们可以读出孩子们已经理解了什么,还有哪些需要帮助,还有哪些获得能够共享……]

三、动手操作,练说解读

师:请同学们拿出苹果,四人一组练习切。请同学们不要一齐切,最好先切一个,观察观察再切第二个,再观察再切第三个、第四个……

(生练切)

师:请汇报自己切的情况。

生1:我第一次拦腰切没有切出(该生举起第一次所切的苹果),因为切的偏顶了。

生2:我第一次拦腰只切出了四角星(该生举起所切的苹果),因为位置也不好。

生3:我是两次才切出来的。

……

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自己切的苹果,绘制一张图谱,说明什么是拦腰切?怎样才能切出苹果。

[通过学生的亲身实验,他们明白了“拦腰切”的腰应该指的是什么地方。许多学生第一次切,是找不准腰的,所以我让他们小组一个一个切,观察后再切。笔者对此做过多次尝试与测量,最好是在苹果高的黄金分割点上才能切出好看的五角星。而让学生绘制图谱也有利于学生从动手实践的角度深刻理解这种切法的魅力所在,才能与一般的切法形成对比。让孩子动手绘制也是给学生敲的第二声锣]

师:怎么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多媒体出示第5自然段,并且引导学生多读)

师:请用课文的话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的?

[全体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因为魅力这个词不好解释,而本课学习,如果每个孩子不能真实的理解这个词,孩子也很难理解本文作者告诉学生们的创造力。所以在这点教学上,我没有忙着让孩子回答,而是要求他们反复读课文,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当然也允许学生借助有关手段来理解这个词]

生1:辞典中说魅力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我结合课文与辞典中的解释,感觉本文的魅力指的是拦腰切苹果发现到五角星,是许多人没有发现的,所以特别吸引人。在第5段中“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可以看出吸引人的力量。

生2:从“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句话中,可以读出魅力的意思就是创造力。

生3:读完这篇文章我知道,那种从顶部切到底部的切法是常用的方法,是没有魅力的,是不要传的,而因为拦腰切的人太少了,而拦腰切又能发现到五角星的人更少,所以才有魅力。

师4:我反复读了第1、2、3自然段,从邻居家的小男孩“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并且还要切亲自切苹果来显示,可以看出苹果中的五角星自身的魅力已经感染了这个小男孩。

师5:从第4、5自然段中作者发自内心的话,可以读出作者是被感染了,尤其是“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

师:听了你们的说法,看得出你们已经解决了许多问题。怎么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请同学们自读第四自然段,我想你们一定能够自己理解。

(生读自悟)

[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没有让任何一个同学来说自己的理解,因为我想让孩子有一份属于自己理解的秘密。其实也不是什么秘密,因为孩子们阅读几遍后不需要老师的讲解都能理解作者所写的这句话,这也就是“恍然大悟”]

四、让每个研究起来

师:我想请同学们用研究的方法来解决“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两个问题。

[因为参考书中没有告诉这个五角星是由谁最早发现的,而了解这一问题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而在课前,我也没有刻意准备,所以就有了如下的上网搜索过程]

1、寻找这个极具创造力的世界名人

(学生们在搜索引擎中键入“苹果里的五角星”,回车后,很容易找到世界第一个发现这个五角星的人,孩子们非常高兴,他们知道这个人是美国迪·恩·帕金斯的儿子。此时我问:“你知道他的儿子叫什么的吗?”学生继续上网查找结果没有找到答案。虽然没有找到,但孩子们仍然是高兴的,因为他们已经在前面的阅读欣赏中领略到这个孩子的创造力)

2、探索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

通过学生反复的研究与不断的切苹果观察思考,孩子们有着下面的说法:

生1:不拦腰切好看。我们把从顶端切到底部的苹果放在盘子里,就比拦腰切的苹果美观。

生2:不拦腰切能体现公平。如果几个人来平均分一个苹果,因为苹果不是一个圆柱体,拦腰切可以一眼看出大小,谁愿意吃小的?谁好意思直接拿大的吃?而一般切法切出的苹果大小往往一样,不存在公平的问题。

生3:不拦腰切也是一种习惯,人们习惯了,也感觉到这种方法顺手。

生4:人们不会想到切苹果还会有什么创造,怎么方便怎么切。

师:(此时的我坐不住了,我的灵感来了,我大声说)亲爱地同学们,太感谢你们了!我听出来了,因为好看、美观,人们发现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平,人们少了发现;因为习惯,人们缺少了思考,少了创造发明……我被你们真正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而高兴,你们创造性的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感动了我。我想请你们根据自己的发现的喜悦之情,用你特殊的那份感情,重读这篇文章。

[这是本课之中学生自己敲的最响的锣声,是震耳欲聋的锣声。在学生重读之中,孩子们陶醉的时刻,80分钟的下课铃声响了,我没有说话,悄悄地离开教室,这是一节没有再见的课堂,在回办公室的路上,孩子们那高声诵读没有停止……]

总析:

《苹果里的五角星》是一篇简单每个孩子都能认知的文章。自苏教版语文教材编写这篇文章以来,我听过许多老师上过这节课,也听过一些特级教师上过这篇课文,总的感觉是孩子们很快会忘记这篇文章,孩子们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我已经记不得这篇文章被我读了多少遍,但每一时段的阅读我都有新的感觉,都有着那种冲动,来到玉峰学校,面对我的教育对象,我决定用几年积累的想法来教。我虽然不可能让每个孩子终身运用这种思维,但与孩子的数次交流中,每个孩子是有着变化,因为这篇文章是每个孩子自己努力获得的,通过自己动手理解的。

为了上好这节课,给孩子持续的思维空间,我把两节课调在一起,这是我教这篇文章的第一步。如此教学之后,我还就这篇文章与孩子们进行了一个星期的谈话交流、对话,在交流、对话中,孩子们很兴奋,有着许多想法,这是第二步教学。通过笔者对语文教学的思考,自认为语文课的每篇课文都应该是教学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在过去所听的这课教学中,许多老师教成了终点,所以这课的教学之后,我始终要求孩子沿着起点走下去,一是搜集相关材料,二是观察身边的世界,三是随时记录自己的思考,自我分析自己的发现。这是本课教学的第三步。

新课程改革要求每位老师应该有综合的理念,而我坚持用这种理念来教,时间不是一两节课,而是三个星期。教完之后,孩子有多少变化,我没有过多的研究,因为这种变化不是显性的,而是隐性的,不是马上显现,而是终身受益。综合实践活动理念,是培育孩子终身学习理念的好方法,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实践,我有着这样的思考。

《苹果里的五角星》太简单了,只因为简单所以难以在孩子心中留下终身型印象,这一课有两个词,一个是魅力,一个是创造力,我的这课教学理念就是让孩子有着终身的感受、终生型记忆、思考这两个特别有价值的词。

《苹果里的“五角星”》 篇3

苹果里的五角星早就藏在那里了!今天重读这篇文章突然想到这一句话。鲁班发明锯,是受把自己手拉破的那根茅草的启发,其实那根茅草早就躺在那里,一定也拉过许多人的手。事实上,世界上无数个发明都有着原型启发,都有着一刹那也许是一种错误的动作。就是因为许多人少了那么一点,就与创造发明擦肩而过。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部组织的访问团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调查研究那里的教育。当时的教育总监告诉访问团成员,他们不重视孩子的分数及其竞争,所以这个州的考试一直在全美倒数第一,但这个州的每年专利申请数却一直是全美第一,因为他们从小学开始就非常重视孩子的发明创造。苏教版选择这篇文章,是通过母语的学习,让学生的头脑中有一份创造的思维,是告诉学生创造非常简单,是告诉学生苹果星的五角星早就藏在那里,就等着用“拦腰切断”的方式来发现。

小学语文虽然姓“小”,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创造力”同样不大,也是一个“小”字。

《苹果里的五角星》有两个对应的词,即“魅力(创造力)”与“循规蹈矩”。学习这一课,我个人认为,应该在反复阅读中,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这两个词的内涵。这两个词如果不能够走进学生的头脑,这是此课的最大失败。因为这两个词非常关键,引导学生反复想,他们就能够感觉这两个词代表的东西太多了。课文中的“魅力”,其实就是“创造力”的一种解释,课文是怎么讲魅力的?最后自然段的三个“传”字就是最好的解释,课文中具体讲述那个幼儿园的小男孩也愿意、主动“传”,这其实是对“魅力”一词最“神”诠释。这说明任何一个创造都是具有“魅力”的,人们都愿意传的,也是人们都愿意拥有的。

至于“循规蹈矩”,我个人认为,那是一种理性,那是一种反思。也就是说,这一课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那是因为循规蹈矩,那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沿着一条路走,肯定发现不到新大陆。

因为不小心,几千年来人们不知道摔碎过多少东西,那些碎片自然就沦为垃圾。后来,有位有心人就把这些碎片拿起来,一片片地称重量,从中却发现了神奇的东西。经过几次的摔碎,再一片的称量,结果发现了轰动世界的重要理论,现在的文物修复都用上了这一理论。我想苹果里的五角星的发现与称量这些碎片都是一样的。“循规蹈矩”的人太多了,减少这种人,从小懂得这个道理,其实就是拥有魅力。

让学生手中拥有一个拦腰切着的苹果,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够做到的,这需要学生不断阅读,不断研究,并且用自己的双手去阅读、研究。

苹果里的五角星 篇4

精灵星28号                      苹果里的五角星

今天,杨老师给我布置了一个很特别的作业,让我们去寻找苹果里的五角星。我心里想:“苹果里会有五角星?”放学我急急忙忙往家里跑。

我一回到家就迫不急待拿出一个苹果竖起一刀里面没有五角星,我就把苹果吃了下去。妈妈看见我大口大口地吃着苹果,还以为我饿了,不停地说:“慢点吃别噎着了。”我又拿了一个苹果拦腰一切,看见了苹果里有一个凹进去的五角星,我第一次看见苹果里的五角星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我大声地喊着:“妈妈快看,苹果里的五角星,我找到了。”妈妈说:“原来宝贝在找躲在苹果里的五角星呀!”我说:“是呀!妈妈,你看这五角星就像我们精灵星中队的标志。”妈妈说:“宝贝,其实杨老师让你们在苹果找五角星,是为了告诉你们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探索未知的世界,就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听了妈妈的话,我明白了杨老师是为了培养我们勤于思考,敢于创新,这样我们精灵星中队就能创造更多更好的“五角星”。

精灵星9号             苹果里的五角星

今天,杨老师布置了一个奇怪的作业,让我们去找苹果里的五角星。同学们都议论纷纷,一个同学说:“苹果里有五角星吗?”还有同学问:“你们有谁知道吗?”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我吃了那么多的苹果,怎么就没有见到过五角星呢?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找来苹果,拿起小刀,开始找星星了。我左一刀,右一刀,可是小刀太不听话了,叫它直走,它偏要拐弯。找来找去,一个苹果已经被我五马分尸了,怎么还是没看到星星呢?急得我只好请妈妈帮忙。

妈妈一拿起小刀,小刀立刻就听话了,“哗”的一声,苹果被妈妈横切成两半。“哇!里面真的有五角星呀!好神奇呀!”妈妈继续把苹果切成一片一片的,圆圆的苹果片中间躺着一个个小五星,漂亮极了。

我终于找到苹果的秘密啦!看来大自然里有许多神奇的奥妙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精灵星23号罗罗

苹果里的五角星

今天上午,杨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有趣的作业,让我们去寻找苹果里的五角星。一个同学说:“苹果里有五角星吗?”另一个同学说:“杨老师您找到了五角星吗?”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我一回家,就马上把作业做完,迫不及待地从篮子里拿出一个红红的大苹果,一口咬了下去,啊!真甜呀!我又咬了一口,呀!真脆呀!我左一口,右一口,不一会红红的大苹果被我吃得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核儿,咦?杨老师不是说苹果里有五角星吗?怎么我没看见呢?难道五角星被我吃进肚子里了?

于是,我又拿了一个大苹果,我找来一把小刀,把苹果切成了左右两半,圆圆的苹果被分成了两个半球形,苹果露出了白白的肚皮,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但我一点也不高兴,因为我的五角星仍然不见踪影,这是怎么回事呢?是我的方法不对?还是苹果里根本就没有五角星呢?杨老师在骗我们吗?我决定解开这个秘密。

我心想:“苹果的果肉里肯定没有五角星,那五角星一定藏在果核里,刚才我是竖着切的,没有找到它,那我试试模着切。”想到这里,我又找来了一个苹果,决定对它进行“解剖”手术,我拿起“手术刀”对着它胖胖的身体,拦腰一刀,苹果被分成了上下两半,我翻开一看,哇!五角星终于被我找到了!你看,每个五角星的角里面都有几颗黑黑的苹果种子,真可爱啊!原来杨老师没有骗我们,苹果里真的有五角星哦!

做了这个实验,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找到正确的答案,必须得认真思考,反复实验,坚持不懈地探索下去,我们就一定会找到每个问题的“五角星”的!

精灵星38号                  苹果里的五角星

昨天,杨老师布置了一个奇怪的作业,让我们去找苹果里的五角星,一个同学疑惑的问:“苹果里有五角星吗”?另一位同学说:“杨老师,您见过了吗”?两个同学刚说完,同学们就议论纷纷了。

我一回家就迫不及待的拿起一把锋利的小刀和一个红彤彤的大苹果,我左切切、右切切,可是切了好半天,就是没有找到五角星。我自言自语地说:“还是明天杨老师揭晓答案吧”!看见又大又红的苹果,我立刻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苹果的味道又香又甜,非常好吃。

第二天,上语文课了。杨老师拿着小刀和大苹果走上讲台,横着一切,苹果变成了两半,果然出现了一颗小五星,它还像一朵美丽的鲜花,颜色是谈棕色,苹果仔是棕色。下课了,同学们不约而同的跑上了讲台吃着香甜的苹果。

我这才知道,原来做事情要坚持,才会解决这件事。

精灵星22号

苹果里的五角星

今天,杨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奇怪的作业,让我们去找苹果里的五角星。一位同学说:“苹果里还有五角星。”另一个同学问:“老师,您找到它了吗?”大家都议论纷纷。

回到家,我动手把苹果切开一看,啊!真的找到了。我兴奋地把五角星给妈妈看。只见五角星小小的,像一朵紫丁香发出淡淡的香味。而且,五角星里藏着苹果的种子呢。

妈妈问我:“那么犁子里也有五角星吗?”我说:“犁子的五角星可能没苹果的好看。”于是,我拿了一个梨子把它切开一看,呀!跟我猜的一模一样。

这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我们要动手做了,才能知道它的秘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