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篇

有了小括号,为什么还要引入中括号?也就是中括号到底用在哪儿?是否是只计算来用?一起看看四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欢迎查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小编飞白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1、探索乘法的结合律要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依托。下面请老师们见教材19页探索部分,教材是通过比较2个学生的不同解题方法,发现规律的。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所说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指群体策略的多样化,通过比较不同学生的不同策略,来发现其中的规律,而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

2、猜测、举例、验证必不可少。与学习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一样,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也要经过猜测、举例、验证的过程。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已有所渗透。

3、运算律的字母描述形式,可以尝试放手。在教学第一单元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本学习本单元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用字母表式规律的经验,所以教师可尝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表达。

4、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迁移点。学生有了第一单元学习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经验,再来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应该说难度不大。因此,教师要尽量放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组织教学方面,由于本单元教材的呈现形式及教法渗透方面,与上单元很相似,因此,可参照第一单元的教学流程去组织学习活动(比如说,猜想——举例——验证)

5、运算律的探索、理解、运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规律的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课程标准对运算律的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从字面意义上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是学会探索方法,理解定律的意义。当然作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也即规律的记忆,这是必要的,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6、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课本第14页例3,练习四第1-3题,三步计算应用题(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会解答简单的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40人;四年级有114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思路训练。

全班同学口答: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有8盏灯?

王平同学每天早晨跑500米,跑了5天?

8个打字员共打字1600个?

三年级有160人,四年级有114人?

(2)根据问题找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

平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

火车速度是汽车速度的几倍?

香蕉比桔子少多少筐?

买足球共用多少元?

订正第1题,说说解题思路,是怎样分析的。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如果问题不变,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使其为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怎样表示?(学生可能想到,四年级人数不直接给出,改为四年级比三年级少46人。这样改是合理的,但它不是三步计算题了,因此只能改成: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

教师点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三步应用题)

2.出示例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审题、理解题意。

学生读题后,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每班40人

三年级:

每班38人共?人

四年级:

(2)分析数量关系。

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自己分析,并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交流,说出解题思路和过程。

分析:从最后的问题入手分析,要求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三、四年级各有多少人。但题中这两个条件都没有直接告诉,因此第一步先算三年级有多少人?40×4=160(人);第二步算四年级有多少人?38×3=114(人);第三步再把这两个年级人数合并起来,160+114=274(人)。就是要求的问题,即三、四年级的总人数。

教师板书:

①三年级有多少人? 40×4=160(人)

②四年级有多少人? 38×3=114(人)

③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60+114=274(人)

答: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274人。

刚才的思考方法是从问题入手,找出所需要的条件,然后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大家想一想,如果从题目的条件入手分析,那么题目中哪两个条件有密切关系?可以得到什么新的数量?

(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可以求出三年级有40×4=16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可以求出四年级有38×3=114(人);最后把两个年级人数合起来,160+114=274(人)就是题中要求的问题。)

3.反馈练习。

如果例3的已知条件不变,把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应该怎样解答?

全班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想的。

小结:

我们解答应用题时,在认真审题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方法,既要根据条件想问题,得到新的已知数量,也可以根据问题找条件,哪个条件是已知的,哪个条件是未知的,因此要先把未知的条件求出来。这两种分析方法是要经常用到的所以要切实掌握。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解答。

体育老师买了3个排球,每个40元,还买了2个篮球,每个62元,小学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一)》。一共用了多少元?(先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

解答后,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并订正。

2.比较题。

(1)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茄子12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黄瓜和茄子共有多少千克?

(2)如果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茄子12筐,改为8筐,其余条件和问题不变,应该怎样解答?

学生会出现的两种解法:

25×8+20×8 (25+20)×8

=200+160 =45×8

=360(千克) =360(千克)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哪种解法比较简便?

通过讨论明确,有些应用题,由于解题思路不同,解题方法就不同,而且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的三步计算题可以用两步计算,这样使得计算比较简便。

同学们想一想,(1)题能否用两步计算?为什么?(从而明确由于两种蔬菜的筐数不一样,也就是当求两个积的和(或差)时,没有相同的因数,就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3.粮店运来25包大米,共重2500千克,运来40袋面粉,共重20xx千克,一包大米比一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四、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的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解答是首先要理解题电,在此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是关键,无论采用哪种分析方法,都要找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计算时要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

五、作业。

练习四第1~3题。

附板书设计:

三步应用题(一)

例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 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

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 茄子8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

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黄瓜和茄子共多少千克?

每班40人 解法一:(1)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三年级: 25×8=200(千克)

每班38人共?人 (2)运来茄子多少千克?

四年级: 20×8=160(千克)

(1)三年级有多少人? (3)共运来黄瓜、茄子多少千克?

40×4=160(人) 200+160=360(千克)

(2)四年级有多少人? 解法二:(1)每筐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38×3=114(人) 25+20=45(千克)

(3)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 (2)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160+114=274(人) 45×8=360(千克)

答:三、四年级共有274人。 答: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360千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2、3、5倍数的特征,熟练应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会正确判断2、3、5的倍数。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整理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花吗?你都喜欢些什么花?学生回答。

师:小明的妈妈也非常喜欢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郁金香5元/枝,马蹄莲10元/枝,她买了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付给售货员50元,找回了13元,小明的`妈妈马上就知道找回的钱不对。你知道她是怎么判断的吗?(多媒体出示教材练习三第12页第7题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妈妈买的是马蹄莲和郁金香,马蹄莲10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10的倍数,也就是整十数,而郁金香5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两者合起来的总价一定是几十元或几十五元,因此,服务员找的钱数不对。

小结:5的倍数的和还是5的倍数。

那么:2的倍数的和(还是2的倍数),3的倍数的和(还是3的倍数)。

师:同学们灵活地利用了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

板书课题:2、5、3的倍数特征的练习

【归纳提高】

1.2、5的倍数,都只要判断哪个数位上的数就可以了?3的倍数怎样判断呢?引领学生回顾,梳理2、3、5的倍数特征。

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数一定有一个什么因数(1除外),为什么?

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

3、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

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数有( ),偶数有( ),是3的倍数有( ),是5的倍数有( ),同时是2、5、3的倍数有( )。

(2)的三位偶数是( ),最小的二位奇数是( )。

(3)同时是2、3、5的倍数的三位数是( ),最小三位数是( )。

【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做教材第12~13页练习三第8~12题。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2、3、5倍数的特征进行了练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实际上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后作业】

1、阅读了解教材第13页练习三后面“生活中的数学”和“你知道吗?”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四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个教材内容是在学生经历了“有趣的算式”、“乘法的结合律”、“乘法的分配律”三个探索与发现的学习过程后,教材再次以“探索与发现”为主题,其宗旨是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被除数与除数的变化及对应的商的关系,从而发现“商不变的规律”的学习过程,感受探索与发现的成功与快乐,进一步掌握探索与发现的方法;并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了“商不变的规律”的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计算中和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口算有关除法;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发现总结规律。

3、情感态度: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同时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课件演示故事内容) 请看大屏幕猴子分桃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儿住着一大群猴子。有一天,猴王让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小猴子一听,连连摇头,“不行,太少了!太少了!”“那就给你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小猴子喊道:“还少,还少。”“还少呀?那就给你8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猴子吧。” 小猴子得寸进尺,试探地说:“大王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呀?”猴王一拍桌子,显出慷慨的样子:“那好吧,给你80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0只小猴子,这下你该满 意了吧。”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我看大家也笑了)

师:为什么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让更多的小猴都吃到了桃子。师:你心地真好!真善良!)

生1:因为猴子吃到了更多的桃子了。

师:其他同学认为呢?

生2:因为无论怎样分,每个猴子吃到的个数都一样,都是4个。

师:是这样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8÷2=4 80÷20=4 800÷200=4 8000÷2000=4

师:哦,原来是这样,你真聪明!为什么每只猴子每次分到的桃子都一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规律,概括性质。

(一) 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1) 课件出示

8÷2=4

80÷20=4

800÷200=4

8000÷2000=4

(2)观察讨论

A、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讨论后,代表汇报结论,师板书: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一个数,商不变。)

B、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个别汇报结论,师板书: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一个数,商不变。)

C、再看第二个例子,是不是也这样呢?

D、你能举些例子说明你的发现吗?在老师发给你们的表格中写出一个例子 (师巡视,收上展示)

被除数

除数

商   E、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0或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

( 生可同桌讨论,再汇报,举例说明)

师:真棒,能把你的发现用一句话说给大家听听吗?

(学生尝试归纳发现的规律,师板书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二)教师小结,揭示课题:这就是商不变的规律 (板书课题)

三、反馈练习,深化认识。

1、填数。

20÷5=4

( 20 ×6 )÷( 5 × □ )=4

( 20 ÷ □ )÷( 5 ÷5 )=4

( 20 × □ )÷( 5×8 )=4

2、已知48÷12=4,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如果不对,怎样改一下就对了。

⑴(48×5)÷(12×5) =4 ( )

⑵(48×3)÷(12×4) =4 ( )

⑶(48÷6)÷(12×6) =4 ( )

⑷(48÷4)÷(12÷4) =4 ( )

3、抢答。

⑴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5,除数也除以5,商( )。

⑵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乘10,要使商不变,除数( )。

⑶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除数除以100,要使商不变,被除数( )。

观察与思考

下面是淘气计算“400÷25的过程,仔细观察计算的每一步,你受到什么启发?

400÷25=(400×4)÷(25×4)=1600÷100=16

请你说说这样做的好处:看到25想到4,把除数变成100,除以100就是把被除数去掉两个0,这样便于简便计算。

你能用这个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吗?

150÷25   800÷25

2000÷125   9000÷125

四、课堂总结。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你的感受或收获。(思考半分钟后作答)

五、作业布置。

1、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一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 3600÷300= 8000÷400=

2、填空(在□中填数,在○中填运算符号)

200÷40=5

(200×4)÷(40×□)=5 (200÷2)÷(40÷□)=5

(200×3)÷(40○□)=5 (200÷4)÷(40○□)=5

(200×□)÷(40○□)=5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61—63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一组数的比较,观察各数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知识迁移和推理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应探索及掌握。

难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理解及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挂图(小数点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1)把5米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米?(2)把5000厘米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厘米?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0.004 0.4 0.04

(二)导入新课

1、师:[出示小黑板]下面是四年级三位同学的身高纪录。请大家看一看,这些数据对不对?

(小明14.5米,小红1.38米,小李0.14米)

2、师:你们笑什么呀?

生:小明的身高不对。14.5米太高了。

生:[用手比]小李0.14米也不对,0.14米只有这么高

师:两个错的数据错在哪里?小数点写错了位置。

师:是啊,在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但是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直接引起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点移动的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三)探究规律

1、出示情景

出示(例5教学挂图):教师便叙述边板书0.009米---0.9米—0.9米---9米{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金箍棒”平时放在耳朵里,长只有0.009米,遇到妖怪的时候,才亮出来,由小变大,0.009米、0.09米、0.9米、9米、90米……

师:观察这组数和金箍棒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结:看来小数点向后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

板书:右移扩左移缩

2、合作探究

(1)提问:从上往下观察它们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对吗?看来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数大小的变化也就不一样。数的大小的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的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

(2)合作探究:

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继续深入研究。各组有这样一张表格和一张小数数位表,请你们小组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先吧空白处填写完整,再观察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与原来小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可以向左移动,也可以向右移动。

方法1:表格

小数点移动的位数

()米=()毫米

小数的大小变化

从()往()观察小数点向()移动

移动()位

()米=()毫米

移动()位

()米=()毫米

移动()位

()米=()毫米

方法2:(学具中的数位表)

(3)交流汇报

谁来说一说,你们是选择哪种方法研究的?你们发现了什么?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指名学生对照板书说明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

悟空打完妖怪,金箍棒要放回去了,谁来说一说这个时候金箍棒怎么变的?(从下到上观察)

(四)实际应用

1、明确数的变化的方法

我们大家研究得出这个规律有什么作用呢?

1、如果要吧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可以怎么办?

如果要缩小为1/10、1/100、1/1000……呢?

2、集体交流

根据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如果要吧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行了。要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3、强化去0、添0的问题

出示例6、7把0.01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把1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各是多少?

遇到位数不够怎么解决?

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

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4、填空:把2.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 )到原数( )倍。

把0.375扩大到原数100倍,小数点向( )移动( )位。

把0.73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

把30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原数变成0.003。

5、把1.8改写成下面各数,它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0.018 180 0.0018 1.80

(五)总结本节知识,畅谈收获。

附:板书设计

小数点移动

0.009米→0.09米→0.9米→9米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6页—第78页。

【教材分析】

学生在本学期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除法”的知识,本节课是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它是以“奥运会”为主题,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本课分两个课时,根据教材的难易度分析,我估计学生最熟悉的运动员是刘翔,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因此,我把教材适当调整。在本课我以“刘翔夺得世界冠军”为主题作为第一课时,充分地利用有关素材,开展数学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奥运会知识,体验学习乐趣,总结学习方法,学生从而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全情投入,体验奥运文化内涵,发现奥运会特有的数学价值,渗透爱国教育,教育学生从小积极强身健体。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灵活解决问题和位置的猜测。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第28届奥运会有关的数据,110米跨栏决赛的实况录像,多媒体等。

2、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第28届奥运会比赛的数据,和有关运动员信息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特色

抓住“激情奥运”这一个主题,创设情境,以情导航,引导学生参与算一算、猜一猜、论一论等教学活动。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 “五让”的特色:

(1) 书本让学生自学; (2)问题让学生提出;

(3) 规律让学生发现; (4)疑难让学生研讨;

(5) 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五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本课是综合练习课的特点。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 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二)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三) 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四)憧憬未来,迈向2008;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录像,教师激情引入:中国奥运健儿在世界赛场奋斗拼搏的画面。

“同学们,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我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五星红旗在奥运的赛场上徐徐升起,当嘹亮的国歌声在你耳边响起,作为一名中国人你们激动吗……”

引导学生围绕“奥运”充分抒发自己的所见所感。(这里预计课堂的气氛会热烈起来。)

2、出示课本2004年雅典奥运奖牌榜(略)

让学生思考,从这个奖牌榜中,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再出示新中国在1984年第一次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的成绩:(略)

引导学生再观察讨论,进行对比,并让学生说出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两表成绩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开展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接着引出本课的课题:激情奥运(板书)

(二)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教师引入和放录像: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决赛的录像。)

1、综合应用,提升基础

(1) 出示书本的表格,计算: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秒?

这一练习是两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学生应该不难算出。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答。然后小组互评,得出:

刘翔比特拉梅尔快:13.18-12.91=0.27(秒)

刘翔比加西亚快:13.20-12.91=0.29(秒)

特拉梅尔比加西亚快:13.20-13.18=0.02(秒)

小结:“同学们!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2) 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会再次提问学生,看谁答得又对又快(出示):“奥运110米栏的纪录是12.95秒,你们知道,刘翔破了奥运纪录吗?”“刘翔的时间比奥运纪录缩短了多少秒呢?”

因为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会很容易口算出: 12.95-12.91=0.04(秒)

(3)看谁判断最准确

出示书本第二个问题:(出示)

“下面的两幅图,哪幅是男子110米栏决赛的冲刺画面?你们有什么方法能准确判断,为什么?”

这一道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实际数据去判断。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尚浅,我估计不少学生会猜错。这时,我会引导学生把第1小题表格中的数据与两幅图联系起来,进行对比、推理和判断,我是这样引导的:

“同学们,从上表的数据可以得知:第一名刘翔比第二名特拉梅尔快了0.27秒,而第二名比第三名只快了0.02秒,那么相差时间的多少与实际相差的距离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会展开争论,达成共识:原来相差的时间越少,相差的距离就越短;相差的时间越多,相差的距离就越长。)

依照以上的引导,学生会推导出第二幅画才是正确的冲刺画面,最后我播放刘翔在奥运会决赛的冲刺画面进行验证,并且表扬判断准确的同学,以及进行小组评价。(小组评价)

2、加深情感,巩固提高

(1)唐功红是本届奥运会的75千克以上级举重冠军。在决赛中,亚军韩国选手张美兰抓举成绩是130千克,挺举成绩是172. 5千克,张美兰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比唐功红少 2. 5千克。唐功红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是多少千克?

(130+172.5+2.5)=305(千克)(2)奥运会男子跳水3米板比赛,中国选手彭勃凭借出色的发挥摘得金牌,总成绩是787.38分。比获得铜牌的俄罗斯老将萨乌丁高了34. 11分,而萨乌丁比获得银牌的加拿大选手德斯帕蒂少了2.7分,而德斯帕蒂的总成绩是多少分?

787.38-34.11+2.7=755.97(分);

(3)在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比赛中,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比赛成绩分别如下:

比赛日期 赛程 成绩(秒)

8月24日 预赛 13.27

8月26日 复赛 13.26

8月27日 半决赛 13.18

8月28日 决赛 12.91

问:刘翔四次比赛的平均成绩是多少秒?(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3.27+13.26+13.18+12.91)÷4≈13.16(秒)

【设计意图】前两道题计算的难度稍为增加,分别是有关举重冠军唐功红和跳水冠军彭勃的题目,主要巩固应用小数加减法。第三道题是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比赛成绩,既让学生了解刘翔在比赛的情况,又进行小数除法的计算练习,为深入开展本专题练习作好铺垫。在教法上,我会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练习,再进行简单的评说,对全对的同学我会及时表扬和鼓励,展开小组评价。

3、活学活用,提升能力

播放刘翔取得世界冠军时,记者访问他的片断。教师结合片断中刘翔感慨的话,再激情引导,更加激发学生对刘翔的敬爱,对学习的热情。

练习第78页的第四题的图:“已知第1栏至第10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图略)

这道题有两个意图:第一是考查学生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第二是让学生明白十个栏架之间共有几个间隔。我会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进行汇报。

正确的解答是这样的: (110-13.72-14.02)÷9=9.14(米)(板书)

我估计个别学生可能会这样出现这样的错误:【显示:(110-13.72-14.02)÷10=8.226(米)】。不少学生会认为从第一栏到第十栏有十个间隔,所以会除以十。这时,我会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一格一格地数出来。原来:第一栏到第十栏是有九个间隔距离,正确的应该除以9。

(2)为了检查学生的巩固情况,我还设计了以下的两道练习题:

A、女子100米跨栏,从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是13米,第一栏到第十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相等,第十栏到终点的距离是10.5米,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图略)

(100-13-10.5)÷9=8.5(米)

B、男子400米跨栏,从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是45米,第一栏到最后一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都是35米,最后一栏到终点的距离是40米,求400米跨栏一共设置了多少个栏架?

(400-45-40)÷35+1=10(个)

【设计意图】以上的专题练习,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会灵活运用,而且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我的'教法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计算、观察、猜测、验证、交流与评价等数学活动,学得深透,练得扎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得到不同的提高。

(三)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开展小组学习,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学生课前搜集的数据,自由提出问题,自主学习。例如,我估计学生可能会搜集到类似的数据:

男子双杠决赛前三名成绩

国籍 日本 乌克兰 中国

运动员 富田洋之 贡查罗夫 李小鹏

成绩 9.775分 9.787分 9.762分

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在小组中解答。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憧憬未来,迈向2008

教师激情引入:“千年文明史,百世奥运情。同学们!当你们看到屏幕上闪烁的倒计时,听到这催人奋进的奥林匹克进行曲,你们有没有想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呢? … …”

出示北京奥运会倒计时动画和中国参加历届奥运会的统计图(出示),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竞猜。猜一猜,我国在2008年的奥运会可能会取得第几名?可能会取得多少枚金牌,哪些项目可能会取得金牌?… …再次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把竞猜的结果与今天所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写一篇数学日记,把这篇日记保存到2008年,见证北京奥运会。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在这一个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所练内容,质疑问难,归纳总结,提高本课知识的通过率和巩固率。最后,我布置第二个课后延伸的作业,要求搜集奥运或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数学综合应用。

四、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它即结合学习内容,又突出奥运的特色以五个吉祥物——“福娃”来进行小组评价,体现板书设计的美观、实用和特色。

五、说预期效果(教师激情结语)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奥运圣火,点燃了我们共同的梦想;激情奥运,释放着同学们对奥运的激情,更激发着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我相信同学们会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课堂上欢快而丰富,紧张而充实,将真正感受到奥运的魅力,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008,我们期待中国健儿更加辉煌。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就让这飞翔的五环带着我们共同的梦想飞向2008,飞向奥运赛场吧!

注:本稿参加2006年广东省小学数学比赛,获一等奖。

四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激发学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主动构建数学知识模型,并运用建构的规律解决问题,在建构、运用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2、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会初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具学具:

小黑板、计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注意了,我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内容很精彩,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里面的孙悟空,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个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孙悟空西天取经回来后,就迫不及待的来到花果山看他的孩儿们,它给孩儿们带来礼物——桃子,他对身边的两只猴子说:“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2只猴子吧!”这两只猴子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外面的猴子听说后又进来一些猴子。孙悟空就说:“那好吧,把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怎么样?”猴子们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点行不行啊?”所有的猴子都听到分桃子了,一起跑到孙悟空身边。孙悟空一拍胸脯,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就把8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猴子,你们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们笑了,孙悟空也笑了。

[设计意思:通过学生喜爱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投入学习的兴趣,也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并引导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为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二、探究规律,发现规律。

㈠ 师:同学们,小猴子和孙悟空都笑了,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 预设)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猴子分到的桃子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到4个桃子。

师:你(们)是怎样看出来的?从哪儿看出来的?

(预设) 生:……(计算的)

师:能列出算式吧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结合板书把算式补充完整。

板书 ①8÷2=4    ②80÷20=4      ③800÷200=4

㈡ 1、这些都是什么运算的算式,第一竖的数叫什么?第二竖的数又叫什么?第三竖的数又叫什么

2、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意图 :这样预设,给学生创设发挥的空间,要比直接引导学生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观察预留的思维空间要大,课堂上观察学生反应情况,学生发现不了,再逐步引导。〕

生独立观察思考。

师:你有重要发现吗?把你的重要发现说一说好吗?

小组交流,师巡视辅导。

全班交流汇报。

生:我发现它们的得数都是4,商不变。

师:她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现象,商不变。(板书:商不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商不变的规律”。(板书课题)

师:商不变,谁发生了变化?怎样变的?

(预设) 生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了10(扩大10倍)。

师:这个同学说了一个很好的词,你们知道是什么词吗?“同时”是什么意思?你能说一说吗?

生:……

师:“同时”指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而不是一个扩大,一个缩小,或一个扩大,一个不变。)

(预设) 生2:②式和①式比较……

师:他用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发现规律,用两个算式进行比较,这是多好的学习方法呀!你能像他这样去发现其它算式的一些规律吗?

生:……

师:同学们发现那么多的规律,真聪明!能用一句话概括你发现的规律吗?

生:……

师: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100,1000,商不变。(板书)

师:同学们刚才是从上往下看,发现了这么重要的规律,那么从下往上看,有规律吗?

生汇报,师板书。

师: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100、1000商不变

师:是不是只有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10,100,1000,商不变呢?那你能验证吗?请你多写几个商是4的除法算式,看看有没有这个规律。

生写算式,师出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组算式,符合这个规律吗?

生观察,汇报。

师引导:看来这里扩大和缩小的不一定是整十整百,整千的位数,也可以是1倍、2倍、3倍、4倍等,那么我们就要把10倍、100倍……改成“相同的倍数”了。

师在板书上改写。

师:这里所有数都可以吗?

(预设)生:……(零除外)

师:为什么要零除外?

生:因为零乘任何数都得零,零不能当除数。

师:我们发现的就是重要的“商不变的规律”,这个规律在所有除法中都适用吗?

师:请请同们列一组算式验证一下。

生验证,指名汇报。

师小结:看来这个规律对所有除法都适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三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商不变的规律”这一数学知识的模型,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索----构建”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数学的方法。]

三、应用规律,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对这一规律理解了吗?智慧老爷爷想考考你到底掌握的怎么样?可以吗?

1、 请你计算。

8000÷2000=

80……0÷20……0=    在板书下补充

100个0  100个0

生做过后师:你们是一部高级电脑,比普通电脑快多了,看来这个规律的作用太大了,这么大的数同学们都能计算出来。

2、 P75 T1 板书到小黑板。

3、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一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组的商。

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 3600÷300= 8000÷400=

4、判断,下面的计算对吗?为什么不对?

14÷2=715÷3=5

(14×2)÷(2÷2)=7( )150÷30=5( )

(14×5)÷(2×3)=7( )150÷30=50( )

(14×0)÷(2×0)=7( )1500÷300=500( )   5、比赛。

比一比,在1分钟内看谁写出相等的除法算式最多。 赛后,让第1名同学说说取胜秘诀。

6、P75页,观察与思考

感受规律的作用真大(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层次的变式练习,突破难点,让学生进一步能理解运用所探索的规律,以达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四、总结全课,概括梳理。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发现?数学有趣吗?

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探索,发出了那么重要“商不变规律”,并且那么有用,同学们真了不起!下节课,你们的老师将带着你们把它运用到竖式计算中,还可以使竖式计算简便呢!

五、作业

列举出几组数学算式,说一说商不变的规律。

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规律

①8÷2=4    6÷3=2

②80÷20=4   24÷12=2

③800÷200=4  48÷24=2

8000÷2000=4  120÷60=2

80……0÷20……0=4

100个0  100个0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四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9页例4,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一。

【教学目标】

1、学生再次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水平。

2、通过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的总结,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能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吗?

学生:能。多媒体出示修改后的例4情境图,把图中“每天用86 kg”改成“每天用35 kg”。

学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688÷35,然后独立计算。

抽学生把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并说说计算方法。

多媒体再出示未作修改的情境图。

教师: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情境图后发现:运来的饲料总数没有变,每天要用的饲料增多了,要86 kg。

教师:看来养鸡场的鸡长得越大,吃的饲料也越多,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又怎么列式?

学生:688÷86。

教师:这个算式的计算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计算相同吗?今天我们就继续来?

[点评:通过变换情境图的方式,不但体现了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能引导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顾,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准备。]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请同学们先试着算一算,看你在计算中又能发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

学生:我们发现用被除数前两位“68”去除以86,不够除,这时应该怎么算呢?

教师:这个问题就是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问题,谁能解决?

引导学生结合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遇到类似问题时的解决方法思考后得到:当被除数的前两位去除以除数不够除时,就用被除数的前三位去除以除数。

教师:也就是当被除数的十位上不够商1时,就从被除数的个位上开始除,现在大家能计算了吗?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

教师:谁能把你的计算过程说给大家听听?

让学生把列的竖式展示出来,结合竖式介绍算法。

学生:从个位商起,把86看成90,可以想到8×90=720,所以觉得商7比较合适,但再算就发现86×7=602,余数是88,商7小了,再改商8刚好。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看来这些饲料只够用8天。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讨论:280÷35怎样试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35这样的除数,个位? 既可以用“四舍”的方法看作30去试商,也可以用“五入”的方法看作40去试商,但无论哪种方法,发现商过大或过小时,都要通过及时调商的方式来找准确的商。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来进行计算方法的探索,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能进一步完成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认识,还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总结算法。

教师:回想一下,我们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计算中都遇到过哪些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1:在计算中首先要考虑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几位?

学生2:每次除得的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

学生3:怎样进行试商和调商?……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问题。

教师:这些问题我们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学生4: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就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三位。

学生5:如果除到被除数的十位,商就写在十位上,如果除到个位,商就写在个位上。

学生6:无论在哪一位除时,只要除得的余数比除数小,这个商就合适了。

教师:我们看看书上的同学们又是怎样说的。

指导学生看书,并理解教科书上小朋友对话框中的话。

教师:现在谁能说说怎样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引导学生归纳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方法。

[点评:该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以及结合教科书提示,总结归纳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  笔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巩固运用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80÷3840÷6672÷3480÷32840÷24672÷21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你觉得哪种算要难一些?

学生: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

教师:难在哪儿?

学生: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眼就能看出商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却不容易一次就找到准确的商,很多情况下都要调商。

教师:能把你调商的一些好办法告诉你的小伙伴吗?

学生相互交流后,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中的后面3个算式的计算。

2、活动:课堂活动第2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

(2)小组讨论组成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使商是两位数的算式又有哪些?

3、完成练习二十一的1~5题。

学生独立选择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汇报,汇报中重点让学生说解决的方法和计算过程。

学生汇报略。

[点评:这个巩固教学环节,一是通过两种整除法的对比,引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计算的难点,并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试商的方法,突破本节学习内容的难点;二是用开放性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试商的准确性;三是回到单元主题图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其中的问题,不但使单元主题图得到了充分地运用,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数学的实用价值。]

四、课堂小结(略)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体会到按一定规律去数,可以做到不重不漏,发展有序思维。

[教学重、难点]

体会到按一定规律去数,可以做到不重不漏,发展有序思维。

[教学过程]

一、小猫图案中有几个三角形。

让学生自己去数,并说说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数的。

二、数人像图中的正方形

让学生尝试自己数,再小组交流,数的方法。可以先数出小正方形有5个,中正方形有5个,大正方形有1个,共11个。

做试一试:数长方形,如果不算正方形,共有16个长方形。

三、练一练:

第3题:由一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就是中间的1个;由两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4个;由3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2个;由4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4个;由6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4个;由9个小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1个;共有16个。

第4题:这是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从有序的数,到找出规律。

四、数学游戏:

有2个圆盘移动3次;有3个圆盘移动7次;有4个圆盘移动15次;有5个圆盘移动31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0

学习内容:P61页例5

学习目标:通过合作探究,总结出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习重难点: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一、【知识链接】

1、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2、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3、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0.54○0.540 2.8○2.800 3.26○32.6 6.19○61.9

小结: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没有变,是因为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二、【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第61页例5,回答问题:

① 0.009米=( )毫米

② 0.09米=( )毫米

③ 0.9米=( )毫米

④ 9米=( )毫米

三、【合作探究】

1、从上往下观察,从0.009米变成0.09米,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因此,小数点向 移动一位,小数就 到原数的 倍。同理,比较 ①和③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比较 ①和④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

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的位置依次向 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

2、练习:4.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 ),向右移动两位是( )

0.30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是3.05,向左移动( )是0.0305,向( )移动( )是305,向( )移动( )是30.5。

3、小结:小数点移动要牢记:右移 ,左移 。移动一(二、三……)位是扩大(或缩小)10(100、1000……)倍,位数不够用 补位。

四、【拓展延伸】

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 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

五、【课堂小结】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

六、【课堂检测】

1、填空

(1)把6.2扩大( )倍是62。

(2)把59缩小到它的( )是0.59。

(3)0.28去掉小数点得( ),原数扩大了( )倍。

(4)73.21变为0.7321,原数就( )。

2、判断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1/1000( )

(2)、3.69扩大1000倍是36.9。 ( )

(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