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敬业的小编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看雪》教学设计【优秀12篇】,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及由生学组成的词语,会认“省、店”等10个生字。
2、读懂课文,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了解台湾儿童向往北京,北京儿童渴望同台湾儿童在北京相聚的美好愿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教学步骤:
一、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讲台湾省的小朋友看雪的故事。
二、出示地图。
了解台湾省的位置,介绍台湾省的有关历史情况,知道台湾虽然现在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但它仍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三、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画出带生字的词,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4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检查自读情况。
1、这篇文章分几自然段?
2、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3、说说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
五、指导学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学会字:讲打指接惊故候奇
会认字:省店橱指接讲铺毯银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认?想什么办法记住的?
“惊、省”是后鼻音。
“银”是前鼻音。
3、你认为哪些字难写?
故:右边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文”。
候:不要忘了中间的一小竖。
4、指导写字。
(1)看清每个字的结构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完成“我会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德育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作者及背景简介;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把握“白描”这一描写手段,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分析作品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在写作中学习借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教师提示以下字音: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⑴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⑶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余拿一小船(撑、划)客此(动词,客居)
⑷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四、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一位同学翻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学生齐读该段文字,想像画面。教师可显示课本中的配套插图,帮助学生再现形象。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体味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体显示: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4、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学生明确:《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潮》中四幅画面的描写等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5、多媒体显示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多媒体显示: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弢《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选两位同学运用白描的手法说说自己的同桌,其余同学评点。
6、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总结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生明确: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五、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背课文。
2、提问: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3、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
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学习运用白描手法,写一个人或叙一件事,力求简洁、传神。
2、学习运用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相融的写法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3、写一段文字描写雪景,可以运用白描、渲染、烘托等手法中的一种或几种。
二、关于举办读书交流会的设想
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了解有关西湖的文化,召开一次以“文人眼中的西湖”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关于组织一次诗文朗诵比赛的设想
四、六单元第一次将文言文合编,背诵量极大,为促进学生背诵,可以组织一次诗文背诵比赛,以五、六单元学过的13篇诗文为抽查对象,学生抽签选题,比赛背诵
五、开放探究
阅读张岱《西湖七月半》,了解感受明末杭州一带士庶僧俗七月十五之夜赏月游湖的风俗,理解文章精到而简洁的议论,细致生动的描述。
西湖七月半
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呜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共饮。此时月色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huǐ)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抗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茶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提示:本文写西湖七月半看月的风俗,它很鲜明地表现了作者鄙视那些达官贵人豪富无赖和追求风雅生活的思想感情。作者用高度概括的文笔把成千上万的游客归纳为五类逐一评品。第一类是达官显贵,第二类是名娃闺秀,第三类是名妓闲僧,第四类是一些市井无赖、浪荡公子,第五类是一些鄙弃世俗、厌恶繁华的高洁之士。这五类人归纳起来只有两类:真心赏月之人和借赏月之名追欢寻笑或沽名钓誉之徒。作者将前者引为同类,对后者加以嘲讽鄙弃。第二段写游湖的热闹情景,以传神之笔极写一时之盛。第三段写真正懂得看月和领略湖光山色的,只有作者和一些风雅之士,西湖七月半的湖山之美也到此刻才显露出来:“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寥寥几笔,就把山川风物描绘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关键语句翻译如下: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译文:因此二更以前,人声和音乐声,像沸腾,像摇撼,像发梦魇,像呓语,闹得别的什么都听不见,不好讲话,人们变得像聋子,如哑巴。大船小船一齐靠岸,别的什么都看不见,只见篙打着篙,船撞着船,肩摩肩,面看面罢了。
此时月色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译文:这时月亮像新磨的镜子,山也重新整妆,湖也重新洗面,山水都重新显出明净洁白的颜色。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译文:月色苍凉,东方将晓,客才散去。我们把船放开,酣睡在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扑人,清静的梦境使人感到非常恬适。
片断一: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看雪。看到这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生:我想起我在读大班时,有一回下雪了,老师们在雪地里堆了个雪人。
生:我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生:那天早上我一推开门,啊,白茫茫的一片。
可是,在我过中国台湾 省是很难看到雪的,我话题一转,非常沉重地说。引出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接着深情并茂地把整篇课文读了一遍,就好像在讲述自己小时候 的故事一般。
反思:说到雪的话题,教室里小手林立,哪个孩子不喜欢雪呢?一说到雪,大家的话匣子就象决堤的洪水倾泻而来。这一环节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关注孩子的情感,从孩子熟知的感兴趣的话题出发,从而引入课文。
片断二:
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一个学生提出“橱窗”是什么意思?一个孩子竟然回答是厨房的窗子。我以为下面的孩子听了会哄堂大笑,结果大家没有强烈的反应,只有王勤奋举手说,橱窗是玻璃做的,但是不是窗子,是用来陈列东西的,比如衣服啊首饰啊这些珍贵的东西。孩子们听了才恍然大悟。接着我又给大家讲他们喜欢的马小跳的妈妈就是橱窗设计师,讲了马小跳妈妈设计橱窗的一件事情,大家对这个概念就非常了解了。那中国台湾商店的橱窗里在春节来临的时候陈列展示的又是什么呢?我继续问。孩子回答是棉花做成的雪。顺势学习第二自然段,为什么陈列的是这些东西呢?因为在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回到课文的第一自然。你觉得这句话那个词该读的重一点?学生回答是“很难”。很多孩子都能用压抑的声调来读第一段,从而为自己生活在大陆,生活在自己的故乡,能够在冬天看到雪景感到非常的自豪。
有一个孩子问到“银装”是什么意思?有人回答 是银色的服装。银色是什么颜色的呢?一个孩子说是白色的,而且会发光,光是白色就不会发光,银色就象老师手表那种颜色,雪在树上闪闪发光,雪景真美啊!
反思:学生的问题很多很多,有时侯是非常简单/幼稚/肤浅的,但是孩子的每个问题,都是有疑而问,这是孩子主动学习/思考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得到到了充分的关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12看雪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方面: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蕴涵的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你们喜欢冬天吗?为什么?
二、导入新课
1、冬天的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我们还可以堆雪人、打雪仗,多有意思呀!可是在我国的南部地区由于气候温暖,却很少见到雪。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课前小朋友们都熟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哪里的小朋友想去看雪?他们想去哪里看雪呢?(板书:中国台湾、北京)认真读书就会有收获。
4、师:哪个同学们能在地图上把北京和中国台湾指给大家看。中国台湾在我国的南方,那里气候温暖,是很难见到雪的。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2、学习生词
师:看到大家读书这么认真,瞧,生词也忍不住跟你们交朋友啦(出示带音节的生词),谁会读?
3、学习生字
师:(出示生字),瞧,生字从书里跳出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大声喊出他们的名字!
师:生字自动排成了两队,仔细观察大屏幕,你发现了什么?(第一行表示动作,学生做动作读)
师:第二行的字你认为哪个字最难认?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
师:(出示课件)小朋友,你来看!生字不见了!生字都跑到哪里去啦,原来他们跟我们捉迷藏呢!快看,谁探出头来了,快跟他打招呼吧!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9自然段
师:生字又回到了课文中。请你再看看书,找出你喜欢自然段,自己练习读一读。
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你最喜欢的自然段啊?相机学习9自然段。
(1)出示第9自然段,
(2)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因为冬天很美丽,还可以堆雪人打雪仗)
生1:堆雪人、打雪仗
师:你们堆过雪人,打过雪仗吗?师:看看图,回忆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指生练习读。师:我们都这样边读边想象以前玩雪的情景就能读得更好了。
生2:景色
师: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朗读带大家也去看一看那美丽的雪景。指生朗读。
师:你读得真好。你读的时候老师仿佛看到了漫天飞舞的雪花,看到了树上,房子上,地上全白了。同学们,现在,我知道听朗读,脑袋中想象画面,也是一种享受。男生女生读
(3)师:多美的画面呀。同学们再练读这句话,注意那些表示动作的词,还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
(二)学习2自然段。
(1)课文中还有一个自然段也讲了雪景,是哪个自然段?
(2)相机出示课文,指名朗读。说说知道了什么?(美丽的雪景是用棉花做成的)
(3)师:要是你就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看到这么美的雪景,会怎样?(希望看到真实的雪景)
师:是啊,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多么希望看到真的雪啊!
(三)学习课文第3至9自然段
1、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们。你们会对老师说什么?我们看课文3-8自然段,找找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和老师有几次对话?(学生:3次)
2、指导朗读第一组对话。
(1)指名读,由其他学生提出朗读要求。(谁能给他提提要求,告诉他应该怎样读?)
(2)按照所提要求师生配合读。(3)同位读。
3、指导朗读第二组对话。
(1)由学生给老师提朗读要求。(2)按照要求师生配合读。(3)男女生互相读。
4、指导朗读第三组对话。
从没见过雪的孩子们听到老师说北京能够看到真的雪,孩子们心情怎么样?会怎么问?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朗读方法。(你想用什么方法读?谁来试一试?)(指名读。)
5、师生共读3-8部分
现在,我就是中国台湾的这位老师,你们就是书中这群可爱的孩子们,我们一起把中国台湾师生渴望看到雪的情景再现一下好吗?
师叙述: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那是用洁白的棉花做成的,孩子们就跑去问老师。(师生分角色读3-8自然段)
(四)学习第10、11自然段
(1)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们,听老师讲述了美丽的雪景和在雪地上玩耍的趣事,你会怎么想?
师:看文中的孩子们怎么问老师的?这句话很长,有信心读好吗?
师:自己练习读一读。生读。
(如果争着问的感觉没出来)师:这是争着问吗?
生争着问:“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师:真聪明,像这样都抢着问,你一言,我一语就是争着问。
(2)我们知道,中国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领土,可是因为种种原因,至今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但是海峡两岸的人们却一直盼望祖国早日统一。课文中的老师也有这样的愿望,哪个词可以说明?(深情)
让我们体会着读读老师的话。
(3)师:大家读的真不错,下面分小组准备一下,选一名同学当老师,其他同学表演争着问,把这两段的内容表演出来吧。
(4)出示填空:的小朋友正盼着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
a.先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把自己当作北京的小朋友,为中国台湾小朋友介绍北京的名胜景点。
b.作为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他们又有什么心愿呢?中国台湾的小朋友给我们寄来介绍中国台湾的图片。课件出示。你想说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呼声。中国台湾、北京,是永不能分割的整体,让我们一起送出我们的祝福吧!出示:祝愿中国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讲,打,指,接"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初步了解词句,感悟雪的趣味, 培养审美情趣。
[课堂实录]
一,走进中国台湾,感知中国台湾。
(大屏幕投影中国地图,教师引导学生看地图。)
师:在地图上看中国,我们的祖国就像一只报晓的雄鸡,(指地图)首都北京是雄鸡的心脏,这两座岛屿就是雄鸡的脚爪,这是大家熟悉的海南岛,这就是……
生:(不约而同地)中国台湾岛。
师:对北京,大家已经了解了不少,那你了解中国台湾吗
生甲:中国台湾有日月潭,有阿里山。
师:是的,日月潭和阿里山是中国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那里风景如画,游人如织。
生乙:中国台湾生活着高山族人。
师:你对中国台湾知道得真不少。高山族人是中国台湾的原住民,现在中国台湾生活着很多民族的同胞,不过最多的还是汉族人。
生丙:我知道中国台湾生产很多水果,前几天,中国台湾香蕉卖不出去了,我们中国从中国台湾买了很多香蕉。(大家笑)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丙:电视里。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是的,中国台湾出产很多水果(强调:在这里,我们要说出产,而不能用生产,工厂里出来的产品才叫生产。)(大屏幕投影展示中国台湾水果)
生:(边看边发出赞叹声)
师:(微笑着)中国台湾水果不但品种多,产量高,而且个大饱满,色彩鲜艳,真是让人馋涎欲滴。中国台湾不仅盛产水果,还有很多丰富的物产,所以我们把中国台湾称为……
生:(陆陆续续接)祖国的宝岛。
师:中国台湾物产丰富,这与它的气候条件有关。谁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生丁:(一本正经地读自己搜集的资料)中国台湾的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6---27度之间……
师:(笑着打断她的发言)不好意思,请你停一下好吗 你能不能告诉我们26---27度之间是怎么样的感觉
生丁:(迟疑地摇摇头)
师:能告诉老师你是从哪了解到这些知识的
生丁:网上。
师: 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值得表扬,不过找到的资料还要把它弄懂。老师告诉大家,今天的最高气温就是27度。(生哗然)感觉怎么样 (生自由插话:很舒服,有点热……)我们人体感到最舒服的温度是25度,所以中国台湾真的是四季如春,气候宜人。不过这样的气候也有遗憾。(有学生喊:中国台湾不会下雪)
(大屏幕展示课文第一句: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
师:请小朋友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因为很难看到雪,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们对雪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一个关于雪的动人的故事。(板书课题:看雪。)
二,走进文本,字斟句酌。
师: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完课文后看大屏幕上的练习,考考自己。
生自由朗读。
(在学生开始自由朗读后大屏幕出示练习:
1,我会认:省 店 橱 指 接 讲 铺 毯 银 仗
2,我会读:橱窗 地毯 惊奇 银装 打雪仗 深情 故乡 洁白 顺手 时候 商店 指着 铺着 披着 飘着 接着
3,从上面词语中选一个或几个,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努力把它读好。)
生自由自主练习。
师:现在老师要来考考大家。谁来读读生字
(指名生甲读,翘舌音不太清晰。)
师:(点击翘舌音的生字:省,橱,指,仗,出现拼音,)你发现了什么
生甲:这些都是翘舌音。
师:我们要把翘舌音读得清晰到位。(请生甲再读) (全体学生读。)
师:谁还想想读读这些生字
(指名生乙读,"银"与"仗"前后鼻韵区别不清晰。)
师:(点击:银,仗,出现拼音)你发现了什么
生乙:银是前鼻韵母,仗是后鼻韵母。
师:你再读一读。(生乙再读) (全体学生读)
师:把生字放到词语中会读吗 谁第一个来
(指名生丙,生丁读)
师:谁来读课文中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生1:(读)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
师:你读得很美,你知道这美丽的雪景是怎么来的吗
生:是用棉花做成的。
师:原来是这样。能把两个句子连起来读吗
生1:(读)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那是用洁白的棉花做成的。
师:谁接着来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生2:(读)"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孩子们惊奇地问。
师:能给"惊奇"找个朋友吗
生2:奇怪。
师:还有吗
生3:吃惊。
师:对,既吃惊又奇怪就是惊奇。(对生2)你还能惊奇地来问一问吗
生2再读。
师:这一回你不但读出了问的语气,还把惊奇也表现出来了,大家一起像他那样来问一问。
生齐读。
生4:(读)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
师:洁白的雪花跟洁白的棉花的感觉就是不一样。(生笑)
生5:(读)老师说:"小时侯,在我的故乡。"
师:谁知道,"故乡"是什么
生6:故乡就是家乡。
师:是吗
生:(争着答)是。
师:我不太同意你们的看法。找一找,课文中的老师的故乡在哪儿
生7:北京。
师:老师现在在哪儿
生抢着答:在中国台湾。
师:如果老师一直生活在北京,北京只是他的家乡,现在老师离开了北京到中国台湾去工作,生活,北京才从家乡变成了故乡。所以正确地说,故乡是一个人出生的地方,从前生活过的地方。
生8:(读)老师望望大家,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
师:深情就是感情 ——
生:(接)感情很深。
师:(对生8)请你感情很深地来读一读。
生8再读。
师:这个句子有点长,所以我们要学会正确地停顿。示范朗读。
生齐读。
师;小朋友们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学会生字,还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
三,走进雪中,动静对比。
师:刚才好几个小朋友读了课文描写雪景的句子,真美。老师把雪景搬进了我们的教室。(大屏幕展示商店橱窗里的雪景。)
(生很有兴趣地欣赏。)
师:能从课文中找到写这幅雪景的段落吗 谁来读一读
生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那是用洁白的棉花做成的。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课文第二段)
(大屏幕展示北京的雪景动画)
(学生欣赏,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声。)
师:谁把这动人的雪景通过朗读来展示一下
生2:(读课文第九自然段)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师:大家一起感受一下北京的雪。(生齐读课文第九段)
师:(大屏幕定格橱窗里的雪景和北京的雪景)请小朋友们看看雪景,读读课文,比较一下橱窗里的雪和北京的雪有什么不一样。先自己看,自己读,自己想,再到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看法。
生按要求学习,讨论。
师:你有什么发现,谁先来说
生1:橱窗里的雪是用棉花做的,不是真的,北京的雪是真正的雪。
师:(板书:真正)真正的雪和棉花做的雪有什么不同
生1:真的雪是冰冷的,棉花不冷。
师:哦,是的,感觉不同。
生2:真的雪会化掉,棉花不会。
师:很好。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3:橱窗里的雪只能看不能玩,北京的雪又能看又能玩。
师:(板书:玩)是啊,你看,孩子们在雪地上——
生:(接读)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生4:橱窗里的雪不会动,北京的雪是会动的。
师:(板书:动)(惊奇地)哦 怎么样动的
生4:(边说边用手比划着)雪花在天上飘着,树上积满了雪,地上就像铺了厚厚的毯子。
师:这厚厚的毯子是用什么做的
生:雪花。
师:课文中把地上厚厚的雪称作——
生:雪毯。
师:真形象,简直把雪写活了。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
师:大家发现了橱窗里的雪跟北京的雪那么多的不一样,真不简单。经过了这样的比较,你更喜欢哪一幅雪景呢
生1:我喜欢北京,北京能玩。
师:(笑着纠正)是北京的雪能玩。
生2:我喜欢北京的雪,北京的雪景很壮观。
师:(板书:壮观)壮观这个词用得真不错,一起读读。(生读)跟壮观意思差不多的还有吗
生3:壮丽。
师:(板书:壮丽)你的词语真丰富,一起读。(生读)
生4:我喜欢北京的雪,我很想跟北京的孩子一起玩雪。
师:心动了吧!那就让我们用心来读课文,读出雪的美丽,雪的壮观,读出我们的心动,我们的兴奋。
(生齐读第九自然段课文。)
四,巧设疑问,自然结课。
师:这么壮丽的雪景,真让人向往,中国台湾的孩子想看雪吗 中国台湾的老师想看雪吗 中国台湾的人民想看雪吗 他们为什么不到北京来看雪呢 我们下堂课再来继续研究。
五,扶放结合,指导写字。
师:(大屏幕投影展示四个生字:讲 打 指 接,)仔细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这四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
师: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生:左右结构的字要左窄右宽。
师:一般部首的笔画要比字根的笔画少一些,所以部首在的那一部分窄一些,字根那一部分宽一些,这四个字都是部首在左,因此要左窄右宽。看看,哪个字需要老师写一写
生:接。
师:(范写接,边写边讲解)"接"字右边部分上面是个"立",下面是个"女",上下一共有三横,书写时"立"字下面那横要缩短,"女"字的横长而有力。
学生练习书写。
(大屏幕展示发展练习
我会读:橱窗 地毯 惊奇 银装 打雪仗 深情 故乡 洁白 顺手 时候 商店 指着 铺着 披着 飘着 接着
选择上面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自己写一个或几个句子。)
[反思]
一直十分喜爱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所以,一读到课文《看雪》, 我所感受到的就是那一抹浅浅的乡愁。而要把这种感觉传达给对祖国的历史一无所知,对愁情别绪全无体验的孩子,太难了。思量再三,我决定按照"走进中国台湾—— 走进文本——走进雪中——走近中国台湾孩子——走近中国台湾老师——走近中国台湾民众"这样的脉络来组织教学,以读为本,从粗浅地了解中国台湾入手,自然地走向文本,通过中国台湾和北京的雪景多角度的对比,感受北京雪景壮丽之美,再通过中国台湾孩子和老师的对话,感受他们对雪的向往,从淡淡的遗憾和惆怅中触摸到浅浅的乡愁,从孩子们能理解和接受的情感角度出发,渗透热爱祖国,盼望祖国统一这样一个严肃而重大的命题。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这一切都建立在孩子们自由自觉自主的学习,体验,探究,思索的基础之上,是孩子们知识,能力,思维,情感的自感自悟自得。而读,为孩子们与文本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读,是孩子们探究发现的手段,也是孩子们体验思索的路径,更是孩子们自悟自得的体现。读,使孩子们的情感浸润在文本的光辉之中,读,使孩子们的情感支撑,丰富,滋养着我们的语文课堂。正因为如此,那一抹浅浅的乡愁才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教材分析:
文学家梁衡说过,有两篇小品文就像两幅精美的画卷挂在中国文学历史的长廊里,一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篇就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由此可见《湖心亭看雪》在中国文学世界中的地位学习这样的小品文,重在看作者所描绘的奇景所寄寓的奇情。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在讲解过程中,作为一篇文言文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所描绘的美景之中,从而一窥作者的精神世界更为重要。
故,设计本文授课,我的目标中心定位为“读”读准音节,也就是落实基础;读懂文意,也就是掌握文言知识;读出情感,即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自然这也就成为本文的授课重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湖心亭看雪》,一起领略雪后西湖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句读。
挐( )毳( )淞( )沆( )砀( )
堤( )毡( )强( )喃( )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湖中/人鸟声/俱绝
2、结合注释,读懂文意。小组合作理通文意,看文中还有哪些字词句弄不明白?若有就让学生提问解答,若无就进入下一环节。
三品雪景
既然题目是《湖心亭看雪》,请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
1、展示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先)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先)
生先读句子,再问这两个句子你能够翻译出来吗?明确:冰花一片弥漫,天空与云层与远山与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长提(淡淡的)一道痕迹,湖心亭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以及船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2、比较品味。
我们知道文言文一般都惜字如金,非常简洁,很少有用连词和量词的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而已《口技》
那么我们这两句话能不能改为
展示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后)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湖心亭一,与余舟一,舟中人两三而已(后)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明确:这四个“与”并不多余,他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合到了一块,去掉就好像有界限似的四个“与”的存在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把所看到的景无限的扩大了(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我们再来看这几个量词痕一般指很小的一道,点更是小到极致,在说芥,是芥菜的种子,非常小,粒也就是米粒了这几个量词不但有量词的作用还起到比喻的作用,堤、亭、舟、人,以此类推一个比一个小,到人的时候仿佛已然可有可无了
王国维有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由此可见,作者极言景物之大,极言自己之小,显然是要达到无我之境,融自己与境中人、舟、堤、湖、天、地,
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天人合一
现在你能够描绘出作者所看到的这幅画面吗?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湖心亭像一个墨点,我的小舟像一片芥叶,舟中的人影像两三个米粒罢了。)
景的特点表现出悠远脱俗,苍茫静寂的情味,天人合一,山水之乐,也有自然的苍茫,人的渺小之感。
朗读指导:语调(气势)。“天与云与山与水”一句,可利用气息拖音,读出悠远的意味。
第二句:“惟”字读出了寂静。
作者借着雪光,似有若无,依稀恍惚。长堤的一“痕”,湖心亭的一“点”,余舟的“一芥”,渲染了背景的广阔苍茫与自己所在位置的渺小。
3、学习白描手法。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两句,作者仅仅用一个连词“与”和“痕、点、芥、粒”几个量词,没有对景物做任何了的修饰和渲染,就把这一天人合一的图画展现了出来,这种手法我们以前也学过《天净沙8226;秋思》,这些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展示图画)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③、迁移训练:
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是白描手法)
4、当你一个人置身于这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看到这样的景,你会发出怎样的感慨?
四、理解痴把握人物特点
把握情感部分的主问题:“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里的痴如何理解?
引导:这样的美景,我们也都想看,那就让我们借时空隧道,穿越到张岱身边去看看,到湖心亭后看到什么?
1、自由朗读第二段,熟悉内容。
2、用自己的话向同学描述你在湖心亭看到的情景。
3、学生评价,再次熟悉内容。
4、说出舟子对张岱和金陵认得言行的评价的语句,翻译句子。
5、理解“痴”。百度百科里对“痴”的解释有好多种,如A傻,无知B癫狂C对某事或某人着迷……你觉得舟子这里的“痴”是什么意思,请你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说说你的理解,可以单独思考也可小组讨论。
师小结:舟子的痴是傻的意思,那再来看看作者张岱资料。
张岱是一个用后半生回忆前半生的人。
张岱少为富贵公子,“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凡俗世享受,无所不至其极。
1644年,明朝灭亡。“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语及少壮秾华,自谓梦境。”明亡后不仕,发誓不向清廷妥协,入山著书以终。
师追问:张岱年轻时是个琴棋书画无所不会的富贵才子,他会是个傻子吗,那这个“痴”对张岱来说应是什么意思?痴迷。
6、张岱痴迷于什么,也请用文中的语句说明。(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痴迷于故国。)
7、想像补读于是,当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时,张岱会辩解吗?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他心里会怎么想呢?试读舟子喃喃之语,想象张岱的言行举止。
演示文稿六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
【设计意图】在对张岱情感的理解基础上,补白张岱的神情,姿态,心理活动,突出“情怀之独”
明确:张岱不会辩解,舟子是根本无法理解张岱的。张岱游湖的情致和情怀,惟他自己独有,惟与西湖共享。
明确:独情——寄情西湖,孤高独立
五、拓展延伸——点数“独人”,感受“独情”
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是个经常出现的字,如独爱莲、独钓寒江雪、独清、独醒……这些“独”字传达了一份不随波逐流的清醒、一种卓然不群的精神追求。
在我们民族历史的长河中,有独特个性、独特情怀、独特思想的文人有岂止张岱一人呢?他们,也同样不被世人所理解,但他们也正如张岱“独往湖心亭”一样,在他们的诗句中写入了一个“独”字……
演示文稿七
一个人,登台长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个人,登高作啸: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个人,夜上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一个人,孤舟独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个人,独往湖心亭: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个人,持有一份情怀,坚守一种节操,直到天荒地老!
愿我们大家都做一个情怀高尚、个性独立的人!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含“独”的诗句,加深对传统文化中“独”的理解。
学习目标:
1.品味写雪景语句的精妙。
2.感悟雪中赏景的深沉之情。
3.学习白描写景的手法。
学习重点:
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习白描写情手法。
学习难点:
感悟张岱的深沉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自古风花雪月之事,必能引起文人墨客心头的悸动,特别是遇到洁白的大雪,更是能触动他们容易骚动的心。你所学过见过的诗词中带有雪的你记有多少呢?(学生做得,不一而足,教师要多鼓励,多赞扬)喔!同学们掌握的还真不少,足见大家的知识的渊博。在刚才大家所展示的诗句中,柳宗元的《江雪》,我为觉得写雪最为突出,现在大家一起来吟诵一下吧!
(学生吟诵)很好!大家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雪景?(学生可能说出多种情况,教师最后总结。)这真是:天无飞鸟、路无行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呀!从此雪景中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呢?(提示学生可以参考刚学过的《小石河潭记》的作者介绍)孤独,凄凉,因被贬而悲伤的情感。同样是在冰天雪地之中,我们今天来看看清朝的张岱是什么样的心境呢?
二、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读记)
作者简介。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三、踏雪赏景
1.现在我们就跟随张岱一起来领略西湖雪景的美丽吧。请齐读课文(学生齐读)找出文中张岱都看到了哪些雪景?学生找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雪景吧!“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读了此句你想到了哪句诗?学生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句写出了西湖的什么的雪景?学生会到许多答案,教师总结:天无飞鸟、路无行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些两句的意境是多么的相似,可见此二人都有什么样心境?
学生答:孤独。
3.我们来看“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句中“沆砀”是什么意思?白气弥漫的样子。
句中三个“与”是不是太多了,有些啰嗦呢?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去掉。学生答:(三个与字把天云山水连在了一起,更能显示出天地之间的苍茫。如果是去掉了,就显得界线分明,没有苍茫之间意了。)
你说的太好了,大家给他鼓掌!
4.我们再来看“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
我们平时来说长堤应该用一什么?亭子用一什么?船用一什么?人用两三什么?
学生说:一条、一座、一艘、两三个。我们能把这些量词换掉吗?
学生答:不能,用痕、点、芥、粒,显示出这种景物在天地之间的苍茫,渺小,如果换掉了就显不出其渺小之境了。
你说得真好!大家给他鼓掌。
四、赏雪悟情
1.张岱能写出这么美的雪景,如果用文中一个字来评价他的话是哪一个字?学生答:“痴”
那我们能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到他的“痴”呢?我们小组之间可以做适当的交流。
学生答: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去看雪。
在更定之后去看雪。(更定:时间上是晚上五、八点钟)
张岱在这种情况下去看雪,不但可看出他的“痴”,更能看出他的孤独与清高。
2.等张岱来到湖心亭,亭中已经有人了,这真是:莫道君来早,更有早来人呀!
如此说来,亭中早到之人,也应该是“痴”于雪景了。
那么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金陵人的痴?学生小组讨论作答。
比张岱来的更早,准备有酒食,预计停留时间很长,在时近年关,却不回家,在此看雪。
金陵人见到张岱是怎么说的?
学生答:“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用自己的话怎么说?学生答: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我们把句中的这样空白,你能填上什么样的词语?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的人?学生可自由发言,鼓励不同的评价,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
3.张岱遇到金陵人,也算是志同道合了,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为什么金陵人邀张岱饮酒,张岱却“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做何解释?强是勉强)而不是多喝几杯?
学生答:张岱独自赏雪的兴致已经没有了,所以也就没有继续停留的想法,就离开了。
你说得真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岱还真是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也足见其不愿与他人为伍的孤傲。
4.张岱见到亭中之人,问其姓氏,却答是“金陵人”,这不是所答非所问吗?难道是他们有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作答)学生可能很难抓住重点,教师此处经总结一下。
这更显出张岱对故国的思恋之情,还文章开关,用崇祯的年号,张岱是清朝人,却用明朝的年号,在简介中还有,张岱明亡后不仕,这都说明张岱的遗世独立,以及对故国的思恋。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张岱,赏了雪景,也理解了张岱情感,现在就让我们就一句话来概括张岱的特点吧。请用好一个xx的张岱来作总结。
七、布置作业
课下认真完成练习题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及由生学组成的词语,会认“省、店”等10个生字。
2、读懂课文,知道中国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了解中国台湾儿童向往北京,北京儿童渴望同中国台湾儿童在北京相聚的美好愿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教学步骤:
一、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讲台湾省的小朋友看雪的故事。
二、出示地图。
了解台湾省的位置,介绍台湾省的有关历史情况,知道中国台湾虽然现在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但它仍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三、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画出带生字的词,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4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检查自读情况。
1、这篇文章分几自然段?
2、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3、说说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
五、指导学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学会字:讲打指接惊故候奇
会认字:省店橱指接讲铺毯银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认?想什么办法记住的?
“惊、省”是后鼻音。
“银”是前鼻音。
3、你认为哪些字难写?
故:右边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文”。
候:不要忘了中间的一小竖。
4、指导写字。
(1)看清每个字的结构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完成“我会写”。
教学要求:
1.学会8个生字,及由生学组成的词语,会认“省、店”等10个生字。
2.读懂课文,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了解台湾儿童向往北京,北京儿童渴望同台湾儿童在北京相聚的美好愿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生字卡、词语卡、地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讲台湾省的小朋友看雪的故事。
二、出示地图。
了解台湾省的位置,介绍台湾省的有关历史情况,知道台湾虽然现在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但它仍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三、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画出带生字的词,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4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检查自读情况。
1.这篇文章分几自然段?
2.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3.说说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
五、指导学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学会字: 讲打 指 接 惊 故 候 奇
会认字: 省店 橱 指 接 讲 铺 毯 银 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认?想什么办法记住的?
“惊、省”是后鼻音。
“银”是前鼻音。
3.你认为哪些字难写?
故:右边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文”。
候:不要忘了中间的一小竖。
4.指导写字。
(1)看清每个字的结构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练习写字,完成“我会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语。
2.说说文章主要讲什么?
二、引导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齐读。说说主要讲什么?
(2)这里为什么很难看到雪呢?简介台湾省的气候特点。
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然后说说台湾省的孩子们在台湾看到的雪景是怎么样的?
(2)想一想,说一说橱窗里的雪景。
3、学习第3~10自然队
(1)自由读。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
(台湾的小朋友向往到北京去看真的雪。老师的故乡是北京。老师童年玩雪的情景很有趣。)
(2)指导读四个问句。
A.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B.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C.北京离这儿很远吗?
D.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要读出问话的语气,AB、C还要读出好奇的语气,D则还要读出对北京的无限向往。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3)指名读写老师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的句子。“雪毯”、“银装”分别指的是什么?
(4)分角色读第3~10自然段。
4、学习第11自然段。
(1)范读。
“那里”指什么地方?“你们”、“他们”分别指谁?
(2)齐读。
读了这一自然段后你体会到什么?
(北京的小朋友盼望台湾回归祖国。)
(3)小结。
(台湾回归祖国是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共同心愿,台湾回归祖国,台湾的每个小朋友就可以到北京看到美丽的真的雪。)
5.朗读全文。
三、指导完成“我会连”。
1.读一读,连线。
2.同桌互查。
3.齐凌连好的词组。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字卡,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并组词。
(2)听写生字。
2、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一场赛牦牛的?具体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板书: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
(二)自主研读,理解体味
1、默读课文,思考:(1)雪顿节赛牦牛会的哪些情景最有趣?哪些情景最让人揪心?画出有关语句,做好批注。(2)读一读这些句子。
2、组织交流,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体会
(1)读第三自然段的两句话,看图片或者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精神抖擞”“节日盛装”“出征的勇士”的意思,说明什么?
(2)“几十头牦牛一起奔跑,场面颇为壮观。骑手的甩鞭声、牛蹄的砸地声和观众激动的喊叫声交织在一起,气氖热烈极了。”主人的动作、牦牛往前冲的情景及“甩鞭声、砸地声、叫喊声”客人们的担心,写出了比赛场面的壮观、惊险、热烈。
仿写:过“六一”了,( )一起( ),场面颇为壮观。( )声、( )声、和观众的( )交织在一起,气氛热烈极了。
(3)骑在牛背上的主人死死抓住缰绳,紧紧趴在牛背上,随着牛的身体上下起伏。没过多久,骑手啪的一声被甩下牛背,重重地摔到了地上。
对比理解:去掉划横线的这些词语好不好,为什么?读一读体会。体现了牛的脾气很大,比赛的紧张和惊险。引导学生读出比赛的紧张、惊险。采用抽读,师范读、全班齐读的方式。
(4)“没有取得名次的骑手,也不介意。”“介意”能不能换个词,说明什么?说明参赛者都有一个好心态,目的是图个好心情,跟着高兴。引导学生读出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本环节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读书、思考、圈画,可按照“读文——找句子——读句子——说感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尤其在“说感受”时教师在尊重学生自由表达的前提下,要给学生适当的点拨、一定的评价,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获得切身的情感体验,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对于学生理解不了的词句,先要指点他们怎样理解——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体验,或变换句式,或仿写句子,或找近义词及反义词等】
(三)回归整体,深化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再看板书,进一步领会“别开生面”的意思,切实体会雪顿节上场面的壮观,赛牛比赛的惊险刺激,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心情。
3、按照写作顺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布置作业,进行拓展
1、积累词句:把喜欢的词语记下来;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牦牛发怒奔跑及它与主人亲近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2、查找、收集有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剪报。
3、课外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三年级下册)中的《牦牛》和《川北草原观马记》两篇文章。
【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决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在此基础上深化、延伸,使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雪顿节上看赛牛
比赛前 —— 比赛中 —— 比赛后
别开生面 就图心情好
节日盛装 惊险壮观 满意而归
【板书力求简洁,突出重点。把课文的顺序、结构和重点词语直观地反应其上。】
五、教学效果预测及反思
1、本设计紧扣文本内容、单元训练重点、课后题,打破传统的串讲串问教学模式,先从整体入手,大体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和内容,然后直奔教学重难点,重点学比赛时,再学比赛前和比赛后,层次清楚,条理分明。抓住重点词语“别开生面”,贯穿教学始终,通过比赛前主人的节日盛装,比赛时场面的壮观、有趣、揪心,比赛后人们的心情是只图高兴加以理解。
2、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各民族特别是藏族浓郁的民俗风情,尤其是牦牛比赛时的图片更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场面的壮观,同时,把课文里一些重点语段提炼出来,更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对一些重点词语用不同颜色的字标记出来,加深理解,也有利于朗读指导。
3、重视了朗读训练,尤其几个重点段落。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悟。除此之外,适当加入了语文扩展练习:变换句式和仿写句子,在语言实践中加深理解,培养语感。
本课设计容量较大,学生没有良好的语文基础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课时就难以完成,尤其是读的能力,因此在预习和第一课时教学时一定要扫请阅读障碍,才能为后续学习基础。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3.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请学生先交流自己积累的有关雪景的诗词)前几天,我们随郦道元游了“三峡”;跟苏轼“夜游承天寺”;同周密一起“观钱塘潮”,今天就让我们和张岱到“人间天堂——西湖,去《湖心亭看雪》”。
(多媒体显示:背景西湖雪景。教师提示:现在让我们走进张岱的世界。)
多媒体显示张岱相关资料: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明白: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二、朗读感知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提示:
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一芥(jiè)喃(nán)喃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领会朗读技巧。
3.学生个读,要求读得正确流畅,师生点评。
4.学生分组读,相互点评。
5.学生分组展示,要求读得抑扬舒缓,并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关键词如:俱绝、更定、独往、强饮、痴……
【教学目标】
1、认识“省、店”等10个生字。会写“讲、打”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
识字。
【教学难点】
朗读领会文章,体会中国台湾小朋友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中国台湾的资料。
2、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看过雪吗?玩儿过雪吗?
2、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却很难看到雪。他们多么希望看一看雪,多么希望去北京看一看雪啊!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
2、借助拼音熟读课文。
3、小组互助学习,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4、自由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认记生字
1、小组合作互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记生字。
2、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3、动作演示理解记忆:
指、(用手指一个地方)
接、(用手做一个接的动作)
铺(用手做一个铺的动作)
(学生跟着一起做)
4、借助偏旁认记:
银、橱、讲
5、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6、借助短文巩固识字:(比一笔,看谁最先把这段话读通顺)
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妈妈看见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的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妈妈接过项链,
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四、写字教学
教学“指、接、打”:
1、学生观察共同点,并说一说。
2、教师讲解:指”字右上是,不要写成;“接”字右下的“女”,横画要长些。
3、学生观察“讲”并描红书写。
五、熟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
老师小时候是怎么玩雪的?
2、完成课后“我会连”:
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准备地图一张,请生在此图上找到北京与中国台湾。
2、学生收集的关于中国台湾的资料展示。
3、老师小时候是怎么玩雪的?(指导朗读第九自然段,读出高兴的感觉)
二、朗读课文,提出问题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老师为什麽要深情地说?心里在想什么?
2、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4、将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问题,但又有意义与价值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5、各组选取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讨论理解。
6、全班交流讨论解决:老师为什麽要深情地说?心里在想什么?(教师深情地说一句话,帮助学生理解深情)
三、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情感(生:惊奇,师:深情)
1、师范读课文,生体会情感。
2、生自由读。
3、抽生读,教师指导。
4、齐读,配乐。
四、实践活动
你有什么心里话相对中国台湾小朋友说吗?(可让生在课外给中国台湾小朋友写一份贺卡)
五、写字教学
1、教学“惊、故、候、奇”:
“故”字右边是反文儿,不是折文儿;
“候”字,不要漏写中间的“竖”;
“奇”要写得上小下大。
2、复习巩固:
同桌互相考一考本课生字。(不会的互相教一教)
【板书设计】
台 湾
思 向
12 看雪
往
北 京
(注:此板书形成一个心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