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这里是细致的小编帮大家收集的《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篇1

《望天门山》赏析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

....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十五公里处的长江两岸,有两座夹江对峙的山峰,东为博望山,西为梁山。两山错落相对,犹如一扇天然的江上巨门,浩瀚的长江水浪从中穿过,因此人们又形象地将两座山总称为天门山。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他对自然美景有着非同一般的欣赏力,且具有将自然美转化为诗的艺术美的非凡才能。一次,李白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动了他的吟兴。于是,一首不朽的诗篇——《望天门山》在他那枝犹有神助的魔笔下诞生了。

诗人通过短短四句诗,描绘了天门山矗立江岸,对峙如门的英姿,写出了长江碧水东流,孤帆远来的美景,同时,借助于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也将诗人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和盘托出。

首句说天门山中间断开,故汹涌的长江得以奔泻而过。楚江,即长江。当涂在战国时代属楚国,故称流经这一带的长江为楚江。“断”、“开”两字,下得利落有力,从而将天门山夹江而峙,相望如门的形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摹绘出来,显示了大自然创造力的神奇和伟大。次句顺接前句“楚江开”,具体写清碧的江水流经天门山时回旋景象。博望山、梁山夹峙于长江两岸,江面变窄,加之由西向东的长江走势在这一带呈北折之态,致使湍急的水流回环旋转。“回”字鲜明地概括了天门山下的流水不同于长江别的地方流水的自身特点,落语看似平常,实准确难移。

第三句写博望山和梁山峙立于长江两岸,远远相对,高高耸出浩渺的江面之上。这是对首句“天门中断”四字的具体化,状写“中断”后的天门山形成对称的两座山峰,各据一岸,与中间奔流的长江,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第四句写江上行舟。前人关于此句含义的解说颇纷杂,其中一说以为“日边”指西方落日,象征着唐帝都长安,也即象征着当时朝廷,因此这一句是写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悬念朝廷的怅惆心情。其实,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和创作本意是不易考定的。

就全诗而言,李白是因行舟时即目所见,而随兴吟发。试想:丽日照临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夹峙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多么美好的图景。反映了李白写景纪行诗歌一种带有夸张语调的写实风格。因此,与其从这句诗中深求寓意,毋如仍将它当作一句优美的写景诗句来欣赏,以保持其纯美的诗味。

《望天门山》赏析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题 解】

今安徽省当涂县境内的长江两岸,两座山峰夹江对峙,东为博望山,西为梁山,错落相对,犹如一扇天然的江上巨门,浩瀚的长江水从中穿过,二者合称天门山。

《望天门山》写于何时,难以考定。诗人早年出蜀,晚年盘桓皖南一带,都曾多次经过天门山。

望天门山 诗意图 戴敦邦 绘

句 解

天门中断楚江开

这是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情形,说是天门山从中断开,为长江打开通道。当涂在战国时代属楚国,故称流经这一带的长江为楚江。“断”、“开”两字,下得利落有力,从而将天门山夹江而峙、相望如门之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摹绘出来。这是横锁大江的天门山给楚江留下了一条通道呢?还是巨流冲出了一个天门?从诗人用笔来看,“断”字表示江水冲撞之烈,其意大概是说,天门山原是堵江而立的,汹涌的江水自西而东奔来,以雷霆万钧之力冲撞天门,于是,山断水开。从这里,我们不难感受到长江那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力量。

碧水东流至此回

清碧的江水东流到这里,又回旋着向北流去。长江总的流向是由西向东,但至天门山时江水猛地向北流去。由于两山夹峙,江面变窄,使得浩荡的江水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雄奇。尽管江水能够将大山冲开,但大山毕竟扼江,江流不得不回旋转向。有的版本“至此回”作“直北回”,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是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少了诗意。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两岸的青山,相对着突现出来。这是对首句“天门中断”四字的具体化,状写“中断”后的天门山形成对称的两座山峰,各据一岸,与中间奔流的长江,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而且点出了诗人“望”的角度。他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固定地方,而是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所见。诗人站在船上眼望远方,不觉船行,随着距离的不断变化,只觉得好像是天门山从江岸边走了出来。此句还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叶孤帆,从太阳边驶来。这句一下子把镜头拉远了,眼前顿时变得开阔无垠。诗人远眺前方,只见长江浩瀚迷茫,在那水天交接处,有一叶孤帆,其背景是一轮太阳。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仿佛曾经见到的一幅画或者一幅摄影作品。“日边”,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来”,使画面顿显活跃,具有不断变幻的美感。有人把“日边”说成是用典,代指唐朝的帝都长安,因此说这一句是写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悬念朝廷的怅惆心情。其实,就全诗而言,李白是行舟时即目所见,随兴吟发。把它和“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那种政治色彩很浓、寓意很明白的诗同等对待,就难免牵强附会。从李白的性格和诗风来看,也很少这样隐晦曲折的。诗题中的“望”字,分明是说诗人在赏景。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又有人提出,“日”是指朝阳还是夕阳(这关系到朝东看还是朝西看,作者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孤帆”是指作者自己,还是所见远景(这关系到是实景还是想象)。其实,大可不必拘泥于此。诗歌本来就不是纪实,读者不妨放开想象,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诗意,欣赏其中的美就行了。

人教第九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感受诗中美景,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古诗,说说了解的诗人。

2.导入新授,检查学生预习《望天门山》的情况。

(1)齐读《望天门山》后,指名读。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3)出示课件,直观感受雄伟的长江美景。

二、朗读诗歌,感受美景

1.再读诗歌,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较容易的问题,请其他同学帮忙,较难的、重点的问题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2.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自主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学句意,小组讨论句意后,指名说句意。

【让学生从文本的自由品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中意境】

(3)播放课件:从中间割断,清清的奔腾东流的长江水,到了天门山时,被陡峭的山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4)自主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6)指名说句意:雄奇秀丽的天门山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3.让学生试着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诗意。

4.引导学生理解《望天门山》表达的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指导感受理解:“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

“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随文指导学生学习“我会写”的生字:断、楚、孤、帆。

(3)指导朗读:用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呢?(磅礴,雄壮,充满阳刚之气。)

(4)画一画: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画出来。画好后,指名到讲台上说说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

【看课件理解诗,把诗变成画,进一步感受诗中美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

5.在熟读基础上背诵古诗:提示“断、开、流、回、出、来”六个字,帮助背诵。

四、作业设计

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话写《望天门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流程

一、谈话切入,背诵第一首诗

二、出示课件,创设情境:欣赏西湖美景,引出新诗

【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分组合作学习古诗

给学生提供学习古诗的参考方法:

1、朗读(读通古诗)。

2、查找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再次朗读(读懂诗意)。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意。

5、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6、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的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

三、小组汇报,相互评价,理解古诗

1.小组派代表说说每一句的意思。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人笔下的西湖是怎样的,

3.体会诗人的感情:通过读诗歌,你体会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情是怎样的?

四、比较朗读,引导背诵,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1.男、女孩比赛读:男孩子用雄浑的声音朗诵《望天门山》,女孩子用甜美的声音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2、读后相互评价。

3.小组轮读。

3、指名背诵。

【通过比较和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再次体会两首诗描绘的不同景色和不同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习,引导创新。

1.布置作业:搜集长江、西湖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等,搜集其他描绘风景的诗句。

2.口语交际;开展“我是西湖(三峡)小导游 ”的口语交际活动。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①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 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②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二,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①学生初读《望天门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②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③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④诵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⑤练习背诵。

三,练写生字,抄写古诗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抄写《望天门山》.

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②交流展示。

a.展示朗读或背诵。

b.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c.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人教第九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篇4

《望天门山》是描写祖国风光的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而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全诗从“望”字着眼,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到从诗句中所反应出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由解诗题,知作者入手,让学生看注释、观察图、初步引导学生体会诗意,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古诗,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借助信息技术和课堂紧密结合,理解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突破重难点。我想如果学生能说出来,并体会出美,那么学生就肯定已经理解了古诗,再带着感情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课堂上我也这么做了,学生确实能自已悟出来,比我想象得还要好,为了让学生有较为直观的认识,突破他们因年龄局限生活环境所无法看到的实景。注入“视频”和图片、音乐渲染,我又通过视频课件演示,把深奥的诗句变得浅显易懂,加强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从词到句,联系生活实际逐步学习古诗。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用精美的图片,引导学生用经典的诗句诗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从而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使学生的课堂所学得以延伸。情感得以升华,使学生积累古诗句和人文教育有效结合。

教后我觉得应该让学生自己收集积累去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诗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已试着把祖国那美丽的山河之景用诗的语言表现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想效果会更好。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导课:同学们好,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到祖国的各地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愿意吗?现在,我们先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去欣赏第一个景点——(出示课件:天门山)。谁知道天门山在哪里?

说的好,作者望天门山会看到怎么样的景色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合作交流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结合书中的注释,想想诗的意思,要是有不懂的字词可以画出来)。

2、你们愿意把你们自学的情况向老师汇报一下吗?(出示课件: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妆)。

3、如果同学们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出示课件:课文《望天门山》)

4、同学们,诗读得如此精彩,那诗句的意思你们读出来了吗?(出示课件:文中注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读自悟诗句的意思。

同学们,刚才老师看出来了,你们自读自悟诗句好认真哦!愿意把你的成果与你们小组的同学分享吗?那请开始吧。

三、品读体验

1、 “天门中断楚江开”, “开”的意思是什么?(开就是断开的意思。天门山本来是连在一起的,被长江从中间断开了,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开也可以理解为切开,汹涌的长江水就像是一把刀,把天门山从中间切开了。)

解释得不错。在诗人李白的眼里,长江水汹涌澎湃,天门山仿佛被长江水从中间冲断开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行诗吧。

读得真不错,还有意思不懂的字词吗?

2、碧水东流至此回。“至此回”是什么意思?

看来大家都不太明白,我们来看一看画面就明白了。(出示课件:图画。)

你们看,两山之间只有狭窄的通道,汹涌的长江水流到这里激起回旋,水势更猛,非常壮观,现在明白至此回的意思了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二两行诗吧。(出示课件:一二两行诗。)

3、读得真不错,还有意思不懂的字词吗?

诗中说“两岸青山相对出”,“相对出”的“出”是什么意思?(“出”就是出来的意思。)

诗人站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会有相对出的感觉呢?(诗的最后一行“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应该是站在帆船上望天门山的。船在前进,才能感觉到两岸青山相对出。)

对啊,帆船随着激流快速前进,诗人望着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进眼帘,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行诗吧。(出示课件:后两行诗。)

4、老师想请一位叔叔给同学读一读整首诗,愿意听吗?(出示课件:古诗朗读。)

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你就是诗人,正随着汹涌的长江水乘舟而来。

睁开眼睛,谁说说你们刚才的感受?(站在帆船上,我感到心旷神怡,两岸的青山,像是两位热情的主人,正在迎接我。长江特别有气势,越靠近天门山的地方,水流就越急,帆船也随着水流摇摆着,发出哗哗的巨响。不光长江有气势,而且天门山也非常雄伟。)

想象力真丰富。大家体会得真好。

5、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四、巩固延伸

1、书写生字

2、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

五、作业:

1、背诵《望天门山》

2、默写《望天门山》

第二课时《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根据诗歌内容体会出作者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望天门山》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望天门山》,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合作交流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三、品读体验

1、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3、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四、巩固延伸 同学们,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

五、作业设计:(江山如画,历代诗人为之陶醉,并留下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赞美祖国美景的古诗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再去搜集背诵。)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篇6

知识目标:

1、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的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表达的意境。

教具准备:《望天门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诗人李白吗?你会背诵他的哪些诗呢?(指名背诵)

2、看来,大家都很喜欢李白。那你对他有多少了解呢?(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回答),师出示课件1。

3、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歌:《望天门山》》。当年25岁的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舟沿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诗性大发,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游览长江,欣赏天门山那美丽的景色吧!(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播放朗读课件,听诗歌朗读。

2、多媒体显示自学要求(齐读):(1)把诗读正确、流利。(2)结合注释,了解诗意。(3)提出自己的疑问。

3、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4、小组里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5、展示学习成果。

(1)谁来读读这首诗?

(2)说说你在刚才的学习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教师通过点拨、提示、借助课件等方式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三、朗读古诗,品味诗境,体会诗情

师: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我们怎样去有感情的朗读呢?(生自由发言)

师归纳:这首诗应该用高昂、奔放的情感去读,才能读出天门山的豪迈气势。(播放《望天门山》朗读课件)

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品味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

生: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模仿古人诵读古诗)—→配乐朗读师:这么美的古诗,你们能背一背吗?(学生背诵古诗)

四、课时小结,课外拓展

1、诗配画: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反馈:天门山长江太阳帆船)我还知道同学们的画画水平挺不错,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歌的内容画下来。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大诗人李白,学习了他的《望天门山》一诗,大家的表现老师非常棒,其实李白只是古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搜集,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多积累自己喜欢的古诗,我们在下次的语文兴趣活动课上举行一次古诗擂台赛,看谁在相同的时间里背诵的古诗最多。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体会诗人的壮志豪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天门山风景。一边欣赏一边听老师的激情简介。

2、说一说:天门山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望天门山。(师板题)学生读题,解题

4、题目指的是谁望天门山?(李白)你们对李白了解有多少?(学生自由说)师出示课件,补充简介李白。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自由地读诗

2、字正腔圆地读诗(个别读,学生评析,男女赛读,齐读)

3、画节奏线,并指导有节奏地读。

4、手舞足蹈地读诗(并提倡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5、按平仄规律读诗。(画平仄线—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师生配合读—小组赛读—齐读)

三、紧扣字眼,领悟诗意

1、有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有人说,书读百遍,画面出现,那么,这画面里边都画了些什么呢?(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①“楚江”指的是什么?(长江)请学生欣赏长江,说一说长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样的天门山,配上这样的长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谁来读一读这句诗。(指导朗读)

②除了天门山,除了楚江,还有孤帆呢,说到“孤帆”,让我想起:李白曾经送孟浩然去广陵时,想起了不能和孟浩然一起作诗饮酒时,于是就写下了这样一句诗,读(课件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读完后,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难过、忧伤……)

③同样是“孤帆”,让我们读读这首诗里的“孤帆”是否也是一种感伤的情绪呢?(课件出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有感伤吗?为什么在这里却没有感伤呢?主要因为哪个字?(日)

④理解“日“字(“日”就是“太阳”,太阳代表温暖,有了温暖,“孤帆”就不孤了) 师: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连太阳都放射着光芒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使他感到孤帆不孤了,因此,最后一句要读得高昂一些,我们在“日边来”这三个字读得重一些,大家一齐把这种感觉得出来。(指导朗读)

2、有人说,李白是一位天才的摄影师,他的字中有景,他也能让景动起来,下面,请小朋友拿出手中的笔,画出让景动起来的词。(相机出示:中断、开、东流、回、出、来)

①“中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中断了?是哪位高手让它中断的(楚江)由此可知,这是怎样的长江水啊!(浩浩荡荡,气势磅礴……)把你的感受,送到诗句中读一读。

②就是这样的浩浩荡荡的长江水,遇到了天门山却(课件出示:至此回)“回”有许多种解释,你认为是哪一种?(课件出示:1、回旋2、返回)这么气势磅礴的长江水,因为遇到了天门山而回旋起来了,你说,这是一座怎样的山啊!那就读出它的气势来吧!(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③天门山,楚江水,因为有了这几个动作的词,变得更有生命,更有活力了,那么青山和孤帆,诗人又是怎样把它们写活的呢?(课件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座青山相对而立着,此时此刻的李白,似乎感到两座青山在欢迎他呢,如果说李白是客人,那么青山就是当地的(主人),面对这青山,这绿水,这孤帆,李白会对着天门山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李白对着天门山,————地说:“ ”)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李白的好心情一起出发吧(齐读,分组比赛读)

四、升华情感,体会豪情

1、同学们,青山碧水,孤帆日边,这在常人眼里,就是一道美景,而在李白眼里,就不仅仅是美景了。刘老师告诉你们,李白年轻的时候,才华横溢,志向远大,20岁时,把自己比作大鹏鸟,他说:“大鹏鸟总有一天会和风一起飞,直上云霄,读(课件出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2、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岁时,他离开家乡,一年之后,来到天门山,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再读(课件出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3、他觉得实现理想已经指日可待了,这样的心情怎样表达呢?瞧,眼前天门山的美景,给了他一个机会,读(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这么雄伟壮观的景色,不正能代表他那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吗?读(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五、照应字词,新唱古诗

1、一千多年过去了,天门山依然是天门山,山里的那些景物依然是那些景物,读景物词(出示诗中的景物词,女生读)

2、(出示诗中的动词)这些字,让没有生命的景物活起来了,它传达着李白实现理想的宏伟壮志。(男生读)

3、这些字,已经来到了《望天门山》的灵魂中,它不但描绘着美景,更抒发着情感,让我们把它变成一首歌,唱在嘴里,刻在心里,记在脑里。(新唱古诗)。

板书:

青山碧水

望天门山  由景生情  壮志豪情

帆来日出

《望天门山》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难点:体会诗句含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指名读,全班齐读。

◎出示作者介绍。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明确:中断,从中间割断;出:耸出来;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同桌交流,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

明确: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天门山的雄伟、有气势;青青的水、绿绿的水;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望,一只小船在水中荡荡悠悠。

◎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

明确:

(1)“天门中断楚江开”——“中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气势,令人向往。

(2)“碧水东流至此回”——“碧水”“至此回”写了水的清秀。

(3)“两岸青山相对出”——“青山”写出了山的秀美与雄伟。

(4)“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话写出了天门上景色的清幽。

◎画一画天门山的景色。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样壮丽的景色会说些什么呢?

(五)小结作业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作业:◎背诵诗歌◎读一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歌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望天门山的情景,既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又写出了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在教学中虽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天门山景色的壮阔,但是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对于天门山的景色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教师拓展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