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论文(优秀8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教学研究论文(优秀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教学教研论文 篇1

教学质量评价是多方位的,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也是多方位的。只有在课程特色、专业定位、教师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才不会受教学评价因素左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发展,基础课教育是一种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人的活动,强调以学生为本,这种创新教育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创新教育的理念上来看,要求客观上能体现相应的教学质量。

二、课程教学质量分析评价和教学技术考核评价指标

(一)在教研室建立教学课程实践指标评价体系

作为培养能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人才的本科学校,理论应与实践并重,课内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已归到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将教学课程实践指标落实到教研室的评价体系中去,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其中主要包括方法体系、制度体系、反馈调控体系。美术设计基础教学除了理论基础学习之外,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训练课程。教研室为全面、科学、系统地评价教学实施过程,从教学信息反馈等若干方面来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综合体系,细化到基础课程中去检验整个评估指标。在对教研室工作的评价中,应强化教研室的管理意识,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研室乃至整个学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二)最终成果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

首先,要有指导性原则。要有教学目标与具体要求,评估要符合教学改革要求的指导性和推动性。其次,要有可行性和可比性,教学质量评价(如学生评价教师、教师评价教师、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的评价)和课程评估,教学成果评估等的评价标准要易于掌握和可量化。最后,科学性原则。评估活动与现代科学和教育教学的发展密切联系,抓住课程教学的本质特征和主要矛盾,客观、公正地评估科学性。

(三)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外因素

可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艺术专业教学情况的技术考核指标。学生学习状态决定着教学质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艺术门类的教学方法上,课堂教学随意性较突出。随着教学评价与评估细则落实后,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变得有序和严谨起来。衡量课程教学质量,从内部因素来说,分为人和物的因素。教师和学生是人的因素,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全过程的构成要素。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传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去完成大纲所赋予的任务。从外部因素来说,时代的进步,观念的更新,科技的应用,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才培养都有了更高要求。

三、教研室对课程实践教学指标评价体系的监控环节

课程实践教学指标评价体系的监控是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学校应按照《闽江学院美术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督促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在了解影响教学质量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各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体系评估指标数据。教研室的教学质量监控以教学环节的日常监控为主,由教研室主任负责组织本教研室的听课、试卷命题、阅卷、试卷质量分析等工作,严把各教学环节的质量关,并落实到实际中去。

(一)教研室从技术层面上确立质量评价体系

在教学跟踪中,设计课程教学模式首先应制订教学大纲,根据大纲确定教案编写、课题设计、课堂讲授、讨论交流、作业讲评等原则及方法,并将作业质量分析、质量评价等教学信息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建立与实施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激发教师对高标准教学目标的追求,通过对课堂教学质量客观、全面的评价,可以促使教学评估标准内化,激发教师自尊及自我实现取得成功的愿望,进而产生教学的新需要,成为追求更高层次教学目标的动力。教研室是学校的一个缩影,抓好教研室教学工作,制订合理的质量标准,建立定期评价制度,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管控,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建立适合教研室教学工作实际情况,便于操作的定量排序指标体系。教研室对教学工作综合评价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了解并分析教学工作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听取汇报;实地考察,认真查阅相关附件资料、教学资料,对教学工作评价汇总,并将评价意见和进一步整改建议反馈给教研室。

四、小结

教育教研论文 篇2

翻开人类社会发展史,无论是中世纪的欧洲文明还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都曾经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改革和普及联系在一起。在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鼎盛时期,远自秦汉后至唐宋,乃至少数民族统一中国的清朝康熙、乾隆时期,也都和汉语言文字的统一、革新与普及相联系。其根本原因是,语言文字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工具,语言文字的普及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必要条件。当我们即将跨入21世纪---这个被世人看好中国的时代,不仅国人,就是外国人也必然需要汉字,与汉字文化交流。

特别是我国这样人口众多、文化还相对较落后的大国,自身的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将直接决定我们在未来的世纪竞争大潮中---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民族文化素质问题说到底是识字水平问题,我国在本世纪末要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奋斗目标说到底首先是要解决识字问题。不解决这个最基本的文化工具问题,便谈不到建立吸收现代文明的渠道;,也就不可能实现两个文明建设的总目标,中华民族就没有希望!

中国教育改革近半个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史无前例的辉煌,但是,两个基本的难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一个是校门内的“学业负担过重”问题;一个是校门外的新文盲“屡扫不止”问题。当然,问题不止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十分复杂,但是,从文化教育根源的自身分析,说到底还是识字问题解决得不好。何以见得?因为我们自己没有下功夫从根本上想办法去解决汉字难认,汉语难学的难题。这一点可以从小学四年级识字2000个,五年级达到2500个这一语文教学目标得到佐证。换句话说,只有到四五年级才脱盲。这就带来两个直接的不良后果,其一是,错过了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最佳期,以致于大多数孩子进了初中仍然没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这就是学业负担重的根本原因。小学三四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分化的产生的文化原因就是看不懂相应的教科书内容(前者如数学应用题,后者如平面几何和物理课本等)。其二是,孩子上学多年识字不多,迟迟没有解决渴求知识、认识大千世界的需求问题。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家长,辛辛苦苦供孩子读书二三年还不能发挥索取生产信息和现代生活信息的助手作用,挫伤了供孩子上学的积极性。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为辍学、为新文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基本的仍然是识字问题。识字问题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拖现代化的后腿。简言之,识汉字少慢差费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给后代一个像样子的交待应该承认,尽管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的汉字文化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尽管多少代人也曾经做过种种尝试,但是,汉字难认,汉语难学的问题始终没有较好地解决方法与途径问题。直到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与普及,使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这一代人结束了汉字难认,汉语难学的历史。能够在一二年内使学生轻松地突破2000个常用字的大关,具有初步阅读能力,终于有了给后代一个像样子的交待。

这个交待来之不易,有些探索已近40年之久,两三代人的心血倾注其中。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为了这项事关民族振兴大业的小课题,多方、反复研究与实验,并于199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作全面调查,促成了1994年小学汉字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的召开,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题词:国民识字率是一个国家教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会后我们总结了当时全国现存的全部20种识字方法的改革经验,并在掌握全面资料的基础上,展开了比较研究,探索了汉字识字教育基本的规律性认识,归纳如下:

1.小学汉字识字应作为小学低年级教学重点,大多数新教学方法的识字量能达到1700-2000个。

2.识汉字要从汉字固有的特点出发,按照汉字识字规律,综合汉字音、形、义三个信息源的内在统一性,设计相对集中识字的方法。

3.识字本身不是目的,识字最直接的作用是学会阅读。早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形成是小学教育的关键。因此,必须把识字同阅读、写作联系起来作系统的课程、教材改革,才能发挥好的识字教学方法的优势。

4.小学识字不是孤立的识字问题,所有新教学方法都重视以教育学、心理学、汉字学、语音学的基础理论作指导,从汉字象形、会意等特点出发,把识字过程设计成为识字教育过程。

教学研究论文 篇3

运用作品比较的方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多角度地对不同作品做比较分析,使深奥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学生认识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产生深刻印象。要使这种方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应注意精心选择作品,适时进行启发、引导,讲究科学性、典型性和艺术性。总之,运用作品比较方法,有利于释疑解难,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素质教育、直观性、教学方法

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怎样将专业性较强且具有一定难度的艺术理论知识变得易董好学,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经自己的探索实践证明:运用作品比较,可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就此列举几例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美术欣赏中的音乐与绘画:

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的“知识对流”而不是单向地灌输。所以虽然音乐是一种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但音乐同样也是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如在进行中国古代人物技法的欣赏教学时,通过苏州弹词《新木兰辞》地放送,请同学们进行浏览式欣赏两张图片,注意营造一种艺术氛围,利用声音的比拟,使学生接受音乐信息的同时,可以在头脑中使学生直观的了解认识我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多样性,如采用工笔重彩人物作品与线描人物作品比较欣赏,工笔人物与写意人物作品比较欣赏。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传统绘画以线造型的艺术特色,特选了风格迥异的作品进行比较(一般用实物投影或换灯片)。如梁楷的《泼墨仙人》与曾鲸的《李白行吟图》进行比较欣赏,一简一繁,各将其妙。学生从中强烈的感受了中国传统线条的多样性、生动性,以及一种韵律美,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美术作品中的对比与和谐:

事实上,中外的美术史早已证明“美既不是美术的唯一内涵,又不是美术的中心任务。美术作品中的一切都是有意味的艺术形式存在”。其实,在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这一节中,如果不很好的联系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往往会认识模糊。为此,在教学中我选择了一些中国画家题材内容类似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让他们看看画家是如何来经营画面的。如图3林凤眠的《静物》中,直力的玻璃水壶和水中的鱼。黑与白,背景上的橙与绿,都存在鲜明的对比,使画面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而潘天寿的《水仙》,花丛方向与造型在整体形式上非常和谐,然而在花丛大小位置,叶的交插与题字上又稍有变化。通过作品比较,加深了学生对美术作品基本艺术形式的认识。

三、美术绘画中的制作技法比较

沃乐夫曾经说过,一切绘画得益于其它绘画的比得意于自然的多。因此,在进行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绘画欣赏教学时,了解这一时期绘画的主要特点以及代表人物的艺术风格,往往是教学中的难点。为此,我采用了一些具有说服力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十七世纪的荷兰画家姜布鲁各的《瓶花》。在进行作品分析时,我找到了一幅与其题材相似的作品进行比较,如另一位荷兰画家梵高的《向日葵》,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两个时期的绘画在用笔、造型技法上的差异,即“写”、“画”差别一目了然。

四、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在欣赏中,将中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欣赏作一比较,是教学难点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我同样采取比较的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

众所周知,艺术形象来源于大自然,而大自然赋予了人类的一切,同时也激发了人类的灵感和创作激情。如唐代青绿山水大师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他的作品标志着山水画中青绿体系的成熟。而《森林风景》为十七世纪荷兰派画家鲁伊斯达尔所作。

这两幅作品和后来的风景画相比,他们的山水画作风一样,都属于早期古典作风,但两者的起点完全不同。课堂上学生兴趣浓厚,讨论激烈,你一言我一语,经过比较不难发现:风景画本质上仍没有独立,它仍然是人的活动舞台,只是人暂时离不开前台而已。它不像中国山水真正脱离人物,山水画是大自然生命的自我展现,风景画则是大自然中的大自然,和利用照相机去摄取一片风景相同,这是山水画与风景画的本质区别。因此艾斯纳指出:“任何一个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可以多作解释。”

五、美术想象中自由自在的世界

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迷人和令人神往的,人们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无拘无束,达到非凡的境界。我们再把莫奈的风景画《印象。日出》与梵高的《星月夜》作比较对照,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一个梦幻的世界。在这里,没有时空的限制没有形的约束,色彩的随意流动,画面的变化莫测,人类的内心世界毫不保留的展现出来,人的情感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现。

教学研究论文 篇4

[作者简介]赵丽敏,女,1954年生,硕士,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领域: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中小学课堂教学理论与应用实践研究。近年来,有40篇学术,著有《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素质教学论》。

[微格情境]这是一节语文课,上课铃响之后,史老师兴奋地说:“昨天大家预习了《穷人》这篇课文,听说大家都有许多感受,谁愿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同学们争着举手。

一生:“我感到桑娜的品质非常可贵,她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一生:“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得特别精彩。”

一生:“文章写得很短,但内容非常非常深刻。”

一生:“作者的语言非常生动……”

一连有八、九个同学发言,史老师高兴地说:“同学们谈的真好!一说明作者的文章写得非常好,二说明大家读书都非常认真!……下面,请大家再想想:对这篇课文你最想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同学们一个个举起手来。

一生:“我的学习目标是好好向桑娜学习、我的学习方法是认真学习描写桑娜的句子。”

一生:“我把心理描写作为学习目标、我的学习方法是抓住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去认真学。”

一生:“我的学习目标是细节描写,我要联系实际地学。”

一生:“上边同学说的,我都要认真学,因为我语文学得不好,大家别笑话我……”

同学们听了,真的笑起来,可都是善意的。

史老师也高兴地笑了,说:“大家说得都非常好!下边,老师给大家5分钟时间,请同学们都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开始自学,看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得最好!大家有信心都来争这个‘最好’吗?”

全班同学齐声回答、接着,教室里一片肃静,只听得见“唰、唰”的翻书声。

[微格评析]

这是一段感人的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我们看到教者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规律的深刻把握,师生关系和谐,过程转接自然,语言精巧明确,有张有弛,气氛活跃。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自主学习是主体自主发展的最基本形式。这是为什么必须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必须重视学生参与的最基本的理论根据。主体教育不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而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素质教育是主体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育模式。这是我们必须把握的。把握这一点才不至于使素质教育走向模式化与形式化的歧路。

学习科学对自学基本过程的揭示是:(1)自学心理准备阶段,包括兴趣、求知欲、成就动机等的启动,求知的愤悱心理状态是导致自学行为发生的直接心理动力源。(2)自学目标确立与自学方法选择阶段。这个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短暂的。(3)自学的启动与进行阶段。学生进入独立学习,伴随自主探索,伴随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即小组乃至全班的讨论、争论。(4)发现阶段,即自主探索成果显现阶段,由不清晰到清晰,由不全面到全面。

自学的这种基本过程告诉我们:真正、高效自学的基本特征是:(1)自学必须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学的主动,学生的求知欲、自学意识与自学精神、自学习惯等是内因条件(这些内因条件主要在于教师的培养),教师主导作用是外因条件,在课堂教学中起决定性作用,具体表现为对学生自学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学习愤悱心理状态的创设等。(2)自学必须是独立进行的。这是学习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不可缺少的过程,不可淡化,更不可被集体自学取代。(3)自学目标必须首先是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要正确处理自学目标确立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4)探索的自主性与独立性。这是形成创造个性的基础。要尊重每个学生探索的自主性、独立性,包括探索方法(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不能轻易否定,不强迫“从众”,要正确处理学生探索、发现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5)时间上是有限定的,强调规定时间内自学的高效果。(6)自学成果的即时反馈,一是为实现自学的高质量,二是为对正在进行中的自学实行调控,三是为激励同学之间的自学竞争,等等。

教学研究论文 篇5

一、陶冶民族文化情愫

艺术来源于生活和民族文化,想要学生培养出艺术气息,需要从民族文化方面着手,在小学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WWW.BAIHUAWEN.com】文化教育和艺术情感教育是很好的方法。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场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情感维系着课堂的纽带,当教师能够以丰富的情感投入美术课堂教学中时,学生才能够从课堂中感受到艺术的熏陶、感染,其创造性的思维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而不仅仅是学生的简单作画或者手工制作。另外,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谈话中设境,在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设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二、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素养提升

小学生处在幼年,其抽象思维尚未建立,他们理解事物大多是用的形象和图像思维,因此,美术课堂恰恰符合小学生的记忆趋势,适合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并进行文化素养的培养。教师应该精心设置别样的美术课堂,充分利用美术的图像感和色彩感,并融入民族文化,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并理解授课内容,同时又不乏想象的空间。如此,既可以激发学生民族文化的情趣,也可以积累更多的美术知识和艺术体验。如果能够结合多媒体等数字化信息技术,将图、文、色通过多样性组合构建出理想的美术载体或是作品,可以使得美术课堂更加丰富生动且艺术感和灵活感十足。

三、总结

小学美术的课堂,其重点并不是教授多少的美术专业知识,而是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多少的艺术素养、艺术灵感和艺术创新思维。通过美术教学启发小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通过加强艺术素质的培养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加强德育方面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某些美术文化的情愫,探索他们的本质需求,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根据每个人自身个性的需求分层次发掘他们的艺术素养,进而实现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理想。

作者:杨武超 单位: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鼓城小学

第二篇:小学美术教学校外拓展途径探索

一、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教会学生绘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美术学习的积极性。现阶段小学的美术教学,主要还是在室内进行,老师会带一些物件实体,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然和画出自己看到的。一些课堂教学,老师也将传统的剪纸引入课堂,增加了课堂趣味外,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提倡的。将传统的剪纸引入课堂这就体现了我国小学教学的独特性。在美术课上,老师也会采用一些引导性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借鉴国外的小学教学方法,老师们也会采取无纪律的上课方式,座位不固定,学生可以自由交流。但是因为只是表面的借鉴,经常造成课堂混乱,因此这种方法收效甚微。

(二)与国外对比,我国小学美术教学的缺陷

我国的小学教学处于改革阶段,除了上述的可取之处外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现阶段,我国的小学美术教学受传统的教学影响,仍然注重学生的临摹能力。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从临摹开始的,这不是说这种方法不好,而是说在初学阶段这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但是长期使用这种方法对学生的美术教育并没有好处,想象思维没有,甚至可以说是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这对于现阶段的培养创新性人才来说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与国外小学教学相比,我国的小学美术教学通过校外途径学习美术教学的方法并不突出,而且对于这种形式有很多老师和家长是不赞成的。我国小学班制容量相对于国外还是较多,外出学生的安全成为了较大的问题。这也是小学美术教学校外途径无法发展与推广的原因。

二、小学美术教学校外拓展途径的探索

(一)校外美术的特点

校外美术的发展是在时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校外美术教学不收教育大纲和教科书的限制,可以使老师和学生共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加入自己独有的方法,使得校外美术教学更生动有趣。校外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画家,目的是把它当做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意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校外美术途径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小学教学校外拓展途径之校外活动

美术的校外教学是孩子们接触自然的一次机会,也是一次探险的机会,但不能任由学生自己乱跑。在校外活动中,教师的任务不是去教生在课外如何画画,画什么样的画。而是通过对话、看录像、讲故事、玩游戏等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潜在的美术意识和想象力,引导触发学生画画的兴趣,激发他们画画的激情,进而达到美术教学的目标。比如可以通过《美丽的城堡》、《神奇的鸟》等作品,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画自己心中所想的。

(三)小学教学校外拓展途径之命题的“模糊化”

美术教学是思维的自己发挥,不应当用统一的命题来局限孩子的思维,这就是我所说的命题“模糊化”。绘画教学,没有统一的命题,也就没有局限,孩子们可以自由的发挥,画自己想画的东西。没有题材的限制,孩子可以画水彩画、油棒画、黑白画、水粉画、水墨画和版画等等,这些形式的出现表现了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往往其中有一些出色的作品,真切的表现了童真童趣,表露出当代儿童良好的文化素养,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校外美术中用“模糊化”的命题来引导学生,提高他们自身的素养。

三、小结

校外美术的发展凸显了现代美术的发展方向。小学美术教学是教育中一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想象思维的重要阶段。拓展小学美术教学的校外途径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陶冶情操、提高形象思维、审美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拓展小学美术教学的校外途径需要老师的努力,也需要国家教育的改革。借鉴国外的小学买美术教学模式,改革我国小学教育中不足之处,最终使小学美术教学的校外途径得到发展。

作者:石友艳 单位:赤峰市元宝山区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

第三篇:小学美术教学个性培养研究

一、个性培养的含义

个性是人的一种综合、系统的心理结构,是共性中凸显的独特部分。个性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性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结合。个性的基础是自然特征,每个人都有与其他人不同的特征,在成长的过程中还会不断形成和强化自己的个性。第二,个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是偶尔爆发的心理特征,而是长期的心理现象。第三,个性是可以塑造的。教育和社会都能够改变人的个性,也可以对个性进行塑造和培养。

二、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个性

1.对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行培养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个性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尽管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活跃的时期,然而由于受应试观念的影响,当前部分小学生比较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美术教学中,创造力和想象力是重要的艺术表现能力。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师不要给学生制定“像”与“不像”的标准,而应该带领小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接触大自然的动植物,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将这些东西画出来,尽量不要使学生受到成人思维的影响,让学生能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利用美术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

2.对小学生的个性化审美倾向进行培养

审美形式是小学美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质感、色彩和线条等。每个人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都是不同的,能够形成艺术美和自然美的整体知觉。然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一些小学生并不能发现这些形式中的美感,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化审美倾向,让小学生具备对形式美的欣赏能力和感知能力。不同的学生由于心境、性格和兴趣爱好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倾向。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告诉学生个性化的审美倾向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个性化的审美倾向,无需追求与他人的一致性。在进行审美时,教师不要预先设置审美标准,以免禁锢学生的思想和个性,而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观点,赞扬学生独具一格的审美眼光,使学生具备审美个性。

3.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小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要放下架子,积极与学生开展平等的互动,营造温馨、平等、和谐、快乐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小学生的个性才不会受到压抑,其才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独特的个性。只有获得了小学生的信任,教师才能够了解学生的心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要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就要使小学生对美术课充满兴趣。小学生天性活泼,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这是小学生性格的宝贵之处,教师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激发小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如,在画向日葵时,教师不仅要拿出向日葵的照片或视频让学生观赏,有条件的还可以拿出向日葵实物,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还可以将科学性的问题融入美术教学,让学生思考“向日葵为什么会向着太阳”,通过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美术学习。

4.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健康的人格是良好个性的基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小学生往往承受了父母和学校过多的期望,加重了心理负担,这样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其个性造成了一定的压抑。美术教育具有非功利的特点,在美术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技巧和知识,还要通过美术对小学生的精神情感、价值取向、文化素养进行培养,塑造小学生健康的人格,提升其精神境界。小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人格,才能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审美能力,从而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个性。

三、结语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教师不仅要教会小学生美术基本知识和技巧,更要着力培养小学生的个性,使小学生的天性得到舒展,发挥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其形成独立的个性,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人格,从而使其成为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人才。

作者:徐佳 单位:江苏常州市湖塘桥中心小学

第四篇:小学美术教学情感教育研究

一、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教学是教与学结合的一个过程,老师的教一定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学生学习一定离不开老师的教导,没有教导学生学习的效果一定不明显。同时,老师教学如果没有学生反馈其漏洞,老师的水平就不会得到一定的提高。近年来网络时代已经影响到了所有人,所以有专家就指出,以后传统的老师教学模式已经没法在社会中立足,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意味着学生情感教育将逐渐的消失。这一现象的出现就告诉我们的家长,情感教育将会在以后的在教学过程中变的越来越重要。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不仅仅是只负责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经历给学生渗透一定的情感教育。老师去尽可能的去关爱学生,注重学生对课堂的反映情况。在课堂中老师的一句话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课堂中老师的言行举止会给学生一生都会带来影响。所以老师在课堂中的情感非常的重要,情感教学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情感的发展,具有一定积极的作用。

二、将情感教育送去美术教学中的策略

1.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

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这些小学生来说也有着一定的压力。许多的学生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他们有了自己的主见,对于美术课来说,它毕竟不是必修的科目,所以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对于美术课堂的态度,主要是有老师来决定的,作为一个老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心,首先要让学生从心底要接受你,要想让学生接受你的课堂,就需要在课堂中采取灵活的策略,投入更多的情感,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

2.进行角色的互换,拉近彼此的距离角

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一定的优点,它可以在课堂中融入更多的情感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当中也有着一定的弊端,传统的教学课堂上老师永远是主角,我们要改变这种弊端,让学生充当课堂中的主角。不能让学生总觉得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让他们觉得欣赏一个艺术品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老师要走到学生当中去感受学生的气氛,尽可能的让学生去放松心情。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情绪,不仅可以让老师更好的发挥,也可以让学生更快的掌握基础知识。

3.相互倾听心声,老师与学生共同进步

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改革,现代教学理论已经提出来教学就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所谓的统一就是让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彼此之间相互交流最后得到共同的发展。在课堂结束之后,我们老师可以抽出几分钟的时间来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让学生放松心情,畅所欲言。他们可以随着讨论自己在本次课堂中所了解的知识和所获得的收获,也可以给老师指出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与老师共同讨论下节课该怎么去改进。自己在下节课堂中想要展示自己的什么作品等等,让学生参与到美术课堂的教学设计中,可以提出让老师在课堂中多展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美术作品,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下一节的美术课堂中。老师认真考虑了学生的意见,学生就会觉得课堂中有自己的功劳,就会去更加的尊重老师,和老师有了一定的亲近感。

4.精心的去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精心的去创作出一份作品并不是一定意义上的美术创作,也不是情感教育的目标。美术创作活动没有规定的统一模式。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独立创作,或者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游戏活动,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美术创作活动带来的乐趣,这样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兴趣,学生在尝试过美术创作后就会锻炼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模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5.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合理表达情感

在美术的课堂中,我们要尽可能的借助自然环境资源,和校园与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这些资源给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我们小学生的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借助好这些原生态的课程资源,在这些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灵活应用资源,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小结

在美术课堂中渗透情感教学的手法千变万化,但是我们必须要投入一颗真诚的心,只有我们老师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学生有一定的负责心,在自己的事业上要有执着的态度,只有心里想着学生,想着美术,想着情感,那么在美术课堂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美术教育关,在美术课堂中积极地发展情感教育,合理应用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让美术与情感相结合,不仅让学生学习掌握了美术的基本知识,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们的整体素质。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以上是我对小学生美术课程中的情感教学的探究,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滕淑辉 单位:赤峰市元宝山区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

第五篇:小学美术教学合作学习探究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现在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学习氛围单调、乏味、无聊、毫无乐趣,所以学生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当今社会,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没有养成团队精神和合作学习的意识。所以,要鼓励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理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让学生喜欢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在与别的同学交流、沟通的时候,能让他们学会理解别人,接受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社会角色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这种合作意识也可运用到生活中,与朋友合作,理解父母。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二、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课堂纪律问题

合作学习本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一旦涉及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就必然有争吵。所以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会给课堂带来更多、更大的噪音。有了吵闹,必然会影响学习,降低学习效率。这是现阶段有些学校面临的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解决的。这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广大学生的责任。首先,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可以先停止所有活动,提醒学生要小声说话,不要大声吵闹,影响他人,也可以利用肢体语言提醒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是很重要的。

2.师生矛盾问题

师生矛盾由来已久,亟须改善,教师总是命令学生,师生之间的交往地位不平等。教师一直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接受教师的指令,任凭老师的安排和摆布。这种师生关系影响了师生的正常交往。这样的学习氛围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学生也缺少了学习主动性,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的心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强调合作学习,采取可行的办法解决师生矛盾。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改善合作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

1.合理分组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要对本班级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愿分组或依据学生能力分组。老师不要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分组,只需要加以指导。可以把五六个学生分成一组,但是每个小组不能都是好学生或学困生。小组要以好中差来组合,把几张桌子并在一起学习,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合作,也有利于每个小组整体水平的提高。分好小组之后,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让学生愉快地进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听取他人的意见,相互探讨知识,展示自我,从而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合作共事的能力。

2.帮助学困生

在刚开始分组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和喜好加入自己喜欢的小组。在小组学习的时候,对于落后的学生,应该有耐心,一步步地教。对于学困生应该选择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不应让他们突然接触难度大的学习任务,从而产生失落感和恐惧感。课堂中的合作,对于小学美术合作学习来说,学优生应该帮助学困生解决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学困生也可以按照好学生的建议把自己想画的东西画出来。如果学困生对画画并没有天赋或者不会,好学生就要一步步地教,要有耐心。为了让学困生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好学生应该利用课余时间为学困生提供讲解,也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自己的学习资料。好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学困生,但是可以借鉴,可以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启发协作

对于合作学习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快速理解课程内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还要指导学生不要被传统的美术观念所束缚,要大胆地表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不要害怕画不好。教师要提醒学生保证绘画作品的原创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四、小结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会合作,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他们的美术成绩。

作者:蔡超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铁路第二小学

第六篇:小学美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整合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艺术源于生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与实际生活经验结合,跳出书本框架的局限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帮助学生领悟美术的独特魅力。如可以多多挖掘身边的各种艺术元素,对各种可再利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锻炼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报纸、塑料瓶等废弃物品都能变废为宝,成为美术课程中的材料,经过手指魔法,变成一件件艺术品。这样学生能在生活中发现艺术美,并体现节约环保的理念。又或者针对学习内容进行引导。如在“各种各样的鞋”这堂课上,老师首先介绍鞋子的发展进程,再到鞋子的制成材料,使用功能和种类,最后到鞋子未来的发展可行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创新、构图、上色并装饰,塑造出比教材甚至生活中更奇特的“鞋”的形象。

二、提高教师修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一份伟大且任务艰巨的职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学生的成长。成功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教师的自身修养,良好的师生关系都对教学有重要影响。在课堂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为人师表的主导作用。小学生生活经历少,对这个世界的感官更显得狭窄,教师可以多多关注美术相关书籍,增加阅读量,提升艺术修养,并言传身教,感染学生。营造艺术氛围让学生多接触美术相关书籍和影像。课余时,可以组织学生多参观各类型的艺术展览,开阔学生在美术创造、鉴赏、临摹方面的视野,促进审美能力提升,让学生自由创作,发散思维,创作出更具想象力的作品。美术不同于其他学科,更多的是情操培养,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在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还未形成的小学阶段,学生更需要的是老师的正确引导,这时“亲和力”至关重要。相比犯错时的斥责,适当的关爱、理解和尊重更能拉近师生关系,不但能让学生不再觉得老师高高在上,而且使学生敢于并乐于与老师沟通想法,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还能营造团结氛围,增强班集体的归属感,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

三、创新教学方式,重视评价

(一)设置悬念

美术学习过程体现为探寻并发现客观事物美的过程。传统美术教学方式常常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时如果在课前设置悬念,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思维,使学生获取新技能、新经验和新发现。如采取猜谜形式,老师将本堂课将要学习的景物盖住,让学生通过触摸形式猜测并描绘出来,并分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各抒己见,互相补充说明,之后展现出实物,让学生对照实物找出细节处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老师再讲解画法,让学生进行完善修改,形成更生动有趣的作品。这样的学习更能达到快乐学习的效果。

(二)增加情境表演

许多小学生都有天生的表演欲和模仿欲,并有无限想象力,老师可以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情境表演式教学。根据课程的不同设置不同情境,配合有趣的音乐,让学生成为主人公,把需要画的东西在大家面前表演出来,再结合色彩、阴影等细节画出来。这样学生不但能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能增强自信心,更能接受各种美术知识。或开展户外游戏写生,让学生更近距离观察景物的形态和特点,激发学生绘画兴趣。

(三)合理评价

人都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肯定,这种肯定会使学习更具积极性。所以如何评价小学生美术作品的优劣对激发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孩子都有着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无论作品是粗狂还是精致,生动或抽象,鲜艳或单调,都是他们对世界一个角落的宣泄。老师应放大学生作品的亮点,多多鼓励表扬,挑选优秀作品进行讲评和奖励,既使优秀学生更优秀,又让基础差的学生树立信心,再接再厉。美术教学并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艺术家,教师应当宽容和尊重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给学生更大展现平台和学习空间,进行评价时不能采用一个衡量标准,应横纵向比较,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合理评价,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取得进步,提升审美水平。

四、结语

小学生对这个奇妙的世界充满好奇,美术就像一扇窗户,能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世界。因此,强调美术独有的魅力,把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并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加以体现并持之以恒,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作者:庞欣欣 单位: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龙山中心校

第七篇:小美术教学合作学习运用与探究

一、合作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

学生都处于相同的年龄阶段,他们交流合作非常容易方便,学生之间可以畅所欲言,他们能够说出自己内心的真正所想,并且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可以减少他们学习的焦虑感,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个性。

2.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机会

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多种思想的抨击与融合,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在课堂上,小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讨论,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与他人的想法进行融会贯通,从而可以取长补短,创造出很多美术思维。

3.有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学会了接纳他人、宽松他人,他们能够认真思考他人的想法,并

二、加强小学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措施

1.科学分组,合理安排座位

老师应该根据每位小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科学分组,根据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强弱进行分组,这样学生之间就可以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取长补短充实自我。

2.合理安排合作学习的程序

教师应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次数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在课堂上,应该分配学生适当的讨论次数,并且合理安排每次讨论的时间,教师应该掌控全局,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及时了解学生讨论以及学习的状况。

3.培养合作精神

老师应该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他们自信、乐观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勤于合作、宽容他人的合作精神,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一种和谐互动的合作氛围。

三、总结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我们是为了学习而合作,而不是为了合作去学习。

作者:李春平 单位:吉林省东辽县白泉镇第二中心小学

第八篇:信息技术背景下单位小学美术教学研究

一、信息技术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影响

1.信息技术拓宽了教师教学方式方法。

以往,小学美术教师主要依靠有限的教研活动以及教学刊物汲取教学经验。如今有了信息手段的介入,教师可以从网络中搜集各种教学改革的经验方法,信息来源渠道更加丰富,所获得的知识量也更多,可以为美术教学工作的优化提供参考借鉴。

2.信息技术丰富了美术课堂教学信息。

信息手段引入课堂,可以根据美术教材内容补充与学生学习相关的各种信息,画家的生平资料、代表作品以及实用美术的经典作品等,这些方面的补充有效缓解了小学美术教材信息量不足的弊端,使整个美术课堂更加丰富精彩。

3.信息技术增强了美术教学生动效果。

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讲解来进行,有了信息手段的帮助,教学方式、互动形式更为生动灵活,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学生也可以走上讲台操作多媒体展示作品、表达观点等。

4.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生美术学习热情。

小学生好奇心特别强,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生动演示一些精美的作品、创作的技法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有95%的学生认为多媒体对提高美术学习兴趣帮助非常明显。

二、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之中

信息技术成为了美术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推动力,正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广大小学美术教师要立足教学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广泛运用信息手段推动美术教学顺利开展。

1.运用信息手段汲取先进教学经验。

教学工作是一项艺术性、创造性的行为,没有固定模式可以遵循,需要不断汲取新鲜的血液,广泛运用先进的成果,实现教学设计与组织的不断优化。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将信息化手段作为提高自身美术教学履职能力的有力助手,坚持上网浏览美术教学网站,与其他教师切磋教学技巧,搜集有关小学美术教学研究的文章,听取各种视频报告讲座,以信息手段为敲门砖置身于网络信息的海洋,广泛搜集汲取美术教学的先进经验、成功模式,并和自身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美术教学的掌控能力,教学理念更加创新,教学手段更加新颖,教学模式更加优化。笔者先后从教学网站上搜集了多种教学经验与模式,与自身教学目标任务结合起来,有力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如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非常明显,家校联动美术教学法对整合美术教学资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等等,这些方面都是笔者在充分汲取他人经验并融合自身教学实践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2.运用信息手段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小学美术教学面临教材信息量不足的问题,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为课堂增加生动的信息,使美术教学对学生吸引力更足。信息生动的介入可以有效实现这样的目标,笔者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拓展内容,让美术课堂活跃起来。例如在《现代雕塑》一课教学中,笔者事先在教学网站上下载了现代雕塑的多个代表作品,让学生直观形象观察分析从而产生直观感知,否则紧靠教材的几幅插图和教师的简单讲解,学生无法达到形象感知的效果。有了多媒体辅助,不仅展示了大量的作品,而且更为直观形象,效果非常理想。在《美丽的园林》教学中,笔者同样对学生进行了教学信息的补充,向学生播放了苏州园林的美丽景观,播放的旅游推荐片如同将学生带进园林身临其境,从园林的形态之美、色彩之美、设计之美,让学生对园林艺术具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图像视频配合教师的简要点拨讲解,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领悟的效果。同样,在《海洋生物》一课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短片向学生展示了海底世界的精彩,海洋中各种生物跃然屏幕之上,体积庞大的鲸、凶猛的鲨鱼、会变色的海底鱼类等等,这样的教学演示能够有效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向他们补充了知识,提高了兴趣,也为接下来的美术学习与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由此可见,运用信息手段来丰富拓展小学美术教学内容,能够让课堂更加厚实,信息量的增加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美术教学的顺利开展。

3.运用信息手段实施师生有效互动。

教师与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应当成为互动关系,美术教师一定要避免单向灌输的状况,要通过合适的内容、恰当的载体、优化的流程,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互动的平台。笔者在教学中以多媒体手段为抓手推动师生互动的进行,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在《我设计的未来建筑》一课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从建筑的造型、功能、结构等方面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拘一格进行想象与创作。自己创作的作品要有明确的主题,要有明确的思路。学生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了更多的创新思维,有的学生创作的作品中未来建筑是以绿色环保为主题,有太阳能收集功能、雨水收集功能、垃圾无害化处理功能等,整个建筑就是一个能源绿色循环的机器。也有的学生设计的未来建筑能够适应各种环境,能够在不同区域之间移动,其设计主题为流动的家等。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在这样的拓展性艺术创作中得到了全面体现与深化,在学生创作出一幅幅极具个性化色彩的作品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作品走上讲台,以多媒体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在大家面前,向学生逐一介绍自己作品的主题、设计思路、各部分功能介绍。每一幅作品的介绍就是学生创作理念的阐述,整个课堂变得非常活跃,大家踊跃发言介绍自己的作品,相互切磋交流研讨等等。笔者在学生介绍交流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评,重在启发引导学生。多媒体手段的帮助让师生互动更加精彩,整个课堂氛围非常浓厚。

4.运用信息手段培养艺术鉴赏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拓展学生艺术视野,向他们介绍大量的艺术作品,并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进行引导提高鉴赏能力。例如马奈是国外非常有名的画家,其代表作有《吹笛男孩》《左拉像》《奥林匹亚》等,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投影了这三幅作品让学生进行分析,从色彩的鲜明响亮、笔触的简洁准确、明暗的鲜明对比三个角度进行分析,领悟其作品的艺术特色,特别是表现外观方面的肖像画,在这些艺术手法方面更是取得了显著成就。有了多媒体手段的帮助,学生在笔者引导下对马奈的这三幅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不仅悟出了作品的精美,而且也学到了艺术鉴赏的方法。再比如新印象派画家梵高,他的代表作《向日葵》也是举世闻名的,笔者投影《向日葵》之后,引导学生从线条的跃动、色彩的突起等方面去欣赏这一作品,感悟作品中蕴含的情绪、思维,从这些名家名作的作品演示和欣赏指导中,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能得到了有效提高。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学与信息手段的融合,更多时候应当体现在教学设计的优化、内容的丰富、互动的开展等方面,教师还要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使其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曹艳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小学

第九篇:小学美术教学流程分析

一、依照规律,按部就班的程序

按照固有的顺序进行教学,是美术教学采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顾名思义就是从学生认识事物的最为基本的规律入手,引导学生经历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繁琐、从外表到内核的认知顺序进行教学。这一教学程序完全尊重学客观的认知规律,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在相应的思维逻辑中逐步走进事物之中,形成较好的教学效益。例如在教学《手印指印变变变》,教师就引导学生采用顺序式的教学设计:教师首先出示全新的不同指印,并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的方向、角度以及大小形状添加新的形象,掌握指印以及变化的方法。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运用手掌的指头、根部,甚至拳头形状进行刻印,从而形成多彩多样的刻印方法;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画作中的指印和手印新形象,将手印和脚印进行巧妙而自然地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出更加契合认知的新形象。本案例中,教师对教学板块程序的设计,具有鲜明的自然规律,起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效果,虽然内容相同,但学生似乎经历了不同的游戏体验,对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较大的促进和提升。

二、设置悬念,先入为主的程序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果每一节课都按部就班的模式进行教学的话,就会显得模式过于单一,长此以往还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实在得不偿失。再说,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运用顺序式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对教学顺序做出及时地进行调整,让更多的教学设置引入课堂,形成多变的课堂教学格局,以保障学生学习效益的集中提升。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倒装的教学模式就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充分发挥这一模式目标引领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先行出示学生的半成品或者完全成功的作品,让学生在先睹为快的前提下提升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设置可以为整节课的教学埋下有效的伏笔,留下有效的悬念,也促进学生建立有效的任务驱动。如在教学《我的地图》一课时,教师并没有按部就班进行教学,而是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首先画出了自己家到学校的“地图”,为学生作出的示范作用,并借机提出了学生的学习目标。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去过的最有趣的地方,比如动物园、游乐场,并在表述中回想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地方和建筑物,从而构建出“我的地图”的轮廓,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绘画中展现自己曾经发生的愉悦经历。在这样的教学板块中,学生的绘画作品越发丰富,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一幅作品成了一次游玩的有效印证,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随机应变,相应安插的程序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双方思想意识不断交流碰撞的对话过程。而教师与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都具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教学过程不可能如同教师最初设计的一样一成不变。而一旦发生变化,就可能形成教学流程的更改。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帮助根据课堂教学实施的质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原有的教学顺序上作出及时调整,安插相应的教学环节,适当补充相应的教学内容,增设相应的教学环步骤,以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丰富性和多样化,从而达成更为臻美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三原色三间色》这一课时,当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红黄蓝三个原色进行调色时,有一位学生建议是否可以用黄和绿两种色彩进行调配。此时,教师并没有因为与自己的教学流程并不符合就断然拒绝,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尝试,并让其他学生一起观察颜色的变化。当颜色呈现出带黄的绿色时,教师则相机进行引导:三种原色两两调和的时候,如果某一种颜色的量偏大,就会形成偏重于这种颜色的间色来。此时,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高涨,他们纷纷建议再用黄色和紫色调和,教师依然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显然并没有预设黄色与紫色、黄色与绿色调和的环节。但在教学环节中,学生思维运转积极有效,他们蹦出了自己的思考和问题,教师如果死板而僵硬地将原有的教学思路奉为圣经,而不敢有丝毫的调整的话,就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满足,就会丧失学生的学习动力,造成严重的后果。而该教师则淡定自若,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空,放手让学生自行安排和实践,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安排是源于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尊重与思考,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质态进行设计。当然,美术课堂教学的流程也不仅仅局限于此,而要根据不同的态势以及学生的情况,进行具体的设计,才能完全契合学生的认知需要。

作者:朱艳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第十篇:小学美术教学互动式教学实践

一、互动式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的基础

互动式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的基础,概括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互动式教学是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一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也符合新课标倡导的互动、开放、高效的课堂要求。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使用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第二,互动式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师生的互动可以让教师更及时地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及时地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这种教学模式适合小学美术教学。例如,学生在作画的时候,随时可能会遇到难点,如果教师不加以指导,那么就会导致整幅画作废,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热情。第三,互动式教学增加了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一方面,可以缓解课堂学习及教学气氛,学生学习的压力也不会那么大。另一方面,同学之间沟通也非常重要,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

二、互动式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看出,互动式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具有实践运用的现实价值。值得强调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从意识上重视互动教学策略,关注互动合作交流对学生成长及发展的重要性。其次,要让学生在互动中不断提升自身对美的赏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另外,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要利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现。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学生为本,教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

小学美术教学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一方面要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走进自己的世界,让学生领会到自己教授的美术知识的内涵及本质。对于小学美术课来说,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说是非常失败的。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动。要引导学生之间正确评价彼此的学习成果,也让学生从中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不足之处。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多媒体、PPT、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及设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达到提升自身美术能力的目的。

3.及时强化互动的成效

教学研究论文范文 篇6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数学教学;教学理念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笔者收获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转变了。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新课改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但是我们知道,纯粹的“探究”或“讲授”都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还是将二者有机结合好。讲授法是我们所熟悉的,只要我们多思考、多研究,在讲授法中融入学生探究,少讲一点,留点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并想法使学生探究与教师讲解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学生学会探究,自己能获得一部会知识了,不正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了吗?

教师讲得少了,自己的负担减轻了,上课也轻松了。

我们要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只要我们上课感觉很累,我们就得反思,是不是自己讲得太多了,学生参与的时间太少了,这节课的某些环节是否能够改进一下,改成学生活动,让学生去探究。思想一变,方法自然会有。教学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作为中学数学教师,我们应深刻地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历程,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

目前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狭窄、单调、沉闷、杂乱。由此而产生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

一、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即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也要关注数学思考过程。即将结果和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二、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的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在上的讲台,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做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三、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例如,笔者在讲授八年级“平方差公式”这节内容时,首先是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入:小明去市场买糖,这种糖每千克9.8元,他买了10.2千克糖,给售货员应该给多少钱?就在售货员用计算器算钱时,小明一下说出了应该给99.96元钱,售货员大吃一惊,结果她算出来和小明说得一样。然后笔者就问学生小明是不是很聪明,同学们都说是,笔者接着说小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并不是比你们聪明很多,而是用的是我们今天所学得知识来算的,你们学完也会和他一样聪明的。

学生顿时对这节课有了很大兴趣,听讲也很专心,这节课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达到了让学生把所学知道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目的。

四、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也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了数学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数学开放题的类型很多,如:某中学搞绿化,要在一块矩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方案成轴对称(可以用圆、正方形或其它图形组成),如何设计?(这是一道结论开放题,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

在开放题的使用中要注意,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是可行的问题;开放题应使学生能够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学生所做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开放题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然,教学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理论是不可能完全应用于实践中的,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细心领会,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奠宙。中国数学双基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教学教研论文 篇7

【关键词】小课题研究;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历来重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全体教师为成员的草根课题领导小组。每学期,学校都在学期初召开小课题研究开题动员会。在会上,学校领导、业务骨干讲述进行教科研小课题研究对促进教育教学的重要性、紧迫性,要求使学校成为教科研基地,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员。省、市课题主研教师做典型发言,畅谈研究的经验、成效。校长号召教师全员投入研究,以星火燎原之势,建构课题研究网络,形成人人搞研究的局面。

一、制订课题,明确目标

在开题动员会的基础上,我们引导教师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确定自己研究的小课题,越实用越好。例如,关于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研究,关于课外作业少而精设计的研究,关于课堂评价语言艺术的研究,等等。研究这样的问题有助于揭示教学规律、深化教学认识、改善教学实践。我们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科学五个教研组,各教研组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制订研究小课题的背景、研究目的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审定把关、盖章,把问题相同或相似的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进行探讨,共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和验证。这些“草根”小课题具有小、实、新、活、专的特点,方便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研究。这些课题均成立课题攻关小组,以一个学年为周期。

二、组织培训,引领成长

我们聘请县教研室专家、省市名师、骨干教师为全校教师开展讲座,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让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还购置李吉林、于永正等著名特级教师的图书和讲座的光盘等资料,观摩、学习、讨论。这些专家从理论角度阐述小课题,教师结合研究实践进行消化吸收,获得了专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效果。我们还聘请具有省、市课题研究经验的教师为课题组成员进行学段、学科小课题研究业务辅导。他们把自己的教科研经验、方法毫无保留地介绍给我校教师。通过学习,各课题组基本掌握了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对实验方法、测量方式有了深层次的把握。

三、广泛学习,多元互动

为了避免教研活动流于“从经验到经验”的低水平重复状态,实现先进理念对教研活动的指导,实现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整合,我们建立起学习化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交流,丰富校本学习和培训形式。每周例会首先要学习有关教育研究的文章或优秀教师课例。我们要求课题组的教师结合确定的课题,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的教育专著、专业理论书籍,夯实教师在小课题领域内的理论基础,站在更高的层面来审视课题,促使教师实现对研究课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课题主持人为成员列出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阅读书目,寒暑假和双休日读刊、写读书摘记是必修课,学习内容纳入个人量化成绩。我们每月举行一次案例研究分析会,通过对个案的剖析、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分析教师研究行为,发现成功案例,进行提炼、推广,如果发现问题则及时调整计划和策略。每学期末都举行研究成果展示活动,大多以课例、论文形式交流自己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研究者先介绍课题,然后介绍设计意图、思路,预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评委和教师听课、评析,给出成绩。

四、引路研讨,共同提高

我们组织省、市、县骨干教师做引路课,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课上的教学活动。听完示范课,要求教师研讨评析,把重心放在学生的能力的提高与拓展上,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语文、数学、英语教研组每学期开设校级以上研究课至少两节,其他教研组至少开一节教学研究课,对教学研究课进行录像诊断,就课堂中出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等问题进行理性讨论与剖析,改进教学。我们先在教研组内交流,然后择优到学校去交流研讨。

五、人人讲课,遍地开花

教师根据自己研究的小课题做阶段汇报课,教研组内互相观摩学习、取长补短。听完课后,教研组长和小课题主持人当场点评,指出本节课的可取之处、值得商榷的环节。教者畅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听者也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这样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广泛听取每位教师的汇报课后,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在教研组内开展优秀课例评选活动,遴选优秀课例在全校展示。组织全校教师赏析、品评,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

六、论文交流,汇报成果

小课题研究完成后,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札记、课堂实录,以撰写论文、反思的形式总结科研情况,升华科研水平,先在教研组内交流,评定出优秀论文,再在全校教科研论文评比大会上交流,由评审小组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论文,并把结果通报全校教师。这样,一篇篇各有千秋的论文应运而生,一名名教科研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学校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浓厚学术氛围,这些论文投递出去后,有的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有的在国家、省、市级论文大赛中获奖。

七、结题总结,成绩喜人

教学研究论文范文 篇8

运用图示进行教学的目的是力图跳出单纯的传授知识和观点的旧模式,代之以传授思路和方法的新方向,使中学历史学习成为学生一生中学习历史的开始而不是终结。具体目标是:

一、利用图示缩短学生认识教材的过程,加强对教材框架体系、内容结构的理解,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二、探索图示教学中如何实现启发性、生动性原则的途径。

三、探索图示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训练的结合点。

实验分三轮进行,每轮周期二年。

第一轮,1986年9月—一1988年7月实验班级为高中88级6班(文),重点实现第一个目标。

我在深钻大纲、教材的基础上,找准知识内容的关键词,将其按章、节、子目及子目下要点4个层次,按内在联系组合、分解成不同的图示,力求揭示该段历史发展的规律。然而将设计好的图示在课前印发给学生,作为课前预习的提示,课堂讲解的依据以及课后自测的目标。上课的基本程序为:

(一)利用数轴图示,讲清历史的分期,起迄年代、特点,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在新课前从宏观上获得对该段历史的整体认识。

(二)依据图示,讲解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

(三)依据图示的思路,指导阅读教材,并从微观上落实基础知识,名词解释和问题答题,引导学生把握答题中的关键词。

(四)依据图示作课堂小结,完成宏观—一微观—一宏观的教学过程。

随着教学进度和内容的变化,课堂的结构也会随之变化。

这种作法的好处是,把知识要点全部交给学生,对学生认识和较准确地掌握教材内容提供了依据。把厚书变为薄书,基本达到第一个目标。两年实践,中外历史图示累计两大本,在此基础上完成的《中学历史图示教学实验报告》在重庆市84-88年教改成果评比中获二等将。这种方法的不足是,将知识结构全部交给学生,不利于启发思维活动,容易造成思维的定势,依赖性增强及学习兴趣的下降。

第二轮,1988年9月—一1990年7月实验班为高中90级3班(文),重点实现目标(二)。

为深化教改,选择文科历史教学运用图示的最佳方案,在电教室王能华老师的配合下,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电化图示教学实验,采用普通玻璃纸制作图示幻灯片的简易方法,制作各类图示一百多张。在实验过程中着重探索了以下问题。

(一)努力提高图示设计的质量,力求做到知识上的科学性,设计上的对称、美观及书写的规范。

(二)注意运用中的灵活性,采用分部展现的原则,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一章为例。首先打出《红军长征示意图》,引导学生回忆长征途中的重大事件,结合当时的局势导入新课。要求学生思考“一二·九”运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西安事变3个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促使西安事变爆发的政治因素。在引导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依据教材讲述以下4个问题。1.日本侵略者的步步进逼;2.“一二·九”运动;3.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4.“七君子事件”。得出西安事变的爆发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人民抗日运动高涨、中国共产党抗日政策的感召和的倒行逆施四股政治合力作用在张学良、杨虎城身上的结果。在讲述过程中依次出示并完成图示的上半部分。然后生动描述西安事变经过,结合当时局势分析我党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最后将西安事变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分析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完成的图示,既表现了该章的知识结构,又是课后练习中问题的提示。

(附图{图})

利用幻灯片可以部分遮盖的特点,将图示灵活地分部出示,把静态变为动态,再铺之人物、场景、表格等幻灯片,的确让学生感到新奇,增强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积极性,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对教师来说,节省了板书时间,有了更多课堂调控的机会。基本接近第(二)个目标。但学生上课笔记量较大、减少了上课熟悉教材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听课的质量。对普通年级较适合,文科班还得另辟途径。

第三轮,1990年9月—一1992年7月教材在前两次(中国史3册、世界史2册)基础上增加《中国近现代史讲座》,实验班为高中92级5班(文),重点实现实验目标(三)。

吸取前两轮实验中的经验和教训,我重新设计中外全套隐喻型图示。即印发给学生的图示只有教材框架体系和部分知识线索提示,具体内容通过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共同完成,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不仅多上了《中国近现代史讲座》一书,还将高三下专题复习学生活动内容提前到高三上学期完成。实验围绕目标(三)进行,强调了以下问题:

(一)更加重视图示设计的质量。随着1990年以来历史高考难度增大,我认真学习史学理论,使自己站在较深层次把握教材体系,努力寻求符合中学生实际的历史思维过程,从教学目的出发,确定好每堂课的教学层次、内容和检测手段,解决好图示设计的实用性。

(二)强调预习的质量,布置预习思考题,力求使图示成为学生形成答题思路的提示,为课堂的历史思维训练奠定基础。

(三)课堂教学重点在形成“历史思路”上下功夫。文科教学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1.复习新课阶段,这是文科教学的基础。重点培养学生形成对历史发展各阶段的框架结构及具体内容的认识思路。首先抓住关键词引发思维;其次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归纳要点,以点带面,形成整体思路;再次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逻辑推理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较灵活的历史思维能力。

2.专题复习阶段,这是文科教学的关键一环。在前一阶段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原先分散在各章节、甚至不同教本的相对孤立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类别、性质、联系进行归纳分析,编制成相互联系的、新的知识网络。完成专题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形成对历史的基本线索内在联系、发展规律等新的历史思维过程。我为学生设计了全套专题隐喻型图示,仍以学生活动为主。

3.综合复习阶段,是文科学习的最后一环,也是历史思维能力训练的深化和实质性阶段。一方面要求学生凭借图示,强化对知识结构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历史学科十大能力的表现和考查方式,同时注意分析吸收全国各地有关信息,设计带有较大综合性和角度新颖,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题目,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在答题过程中发生新的变化,思维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从中得到创造性思维的真实体验。

(四)在练习和检测题中贯穿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核。

在学校支持和师生共同努力下,三届实验班均收到实效。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普遍提高。不少同学深有感触地说:学习历史的最大收获是知道了怎样学习历史。几届高考成绩突出。高88级6班升学率、高分段、历史平均分均系全市第一。高90级3班上线率系全校第一。历史成绩比省平均分高15.7分。高92级5班平均总分超过省中专录取线。当然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和多方面因素有关,是各科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历史学科的作用也不可否认。

历史高考成绩一览表

(附图{图})

应该说,图示教学在中学历史课特别是文科班的历史教学中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和实用价值,不失为促进中学历史教改的有效途径。

(一)图示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图示板书改变了提纲式、呆板的传统板书的面貌,取材灵活,形式多样,还能使用不同颜色强化信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图示教学缩短了学生认识教材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历史课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教师不仅能重点展开,进行诸种能力训练,还能把适当作业纳入课堂完成,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学生在图示的提示下回答问题、显得积极、主动、沉着,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图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心理状态,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将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内在潜力,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认可。

(二)能促进学生诸种能力,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中国历史学会副理事长赵恒烈先生认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要依靠三种水平的平衡发展。“一是再现性水平,指对史实的记忆能力;二是逻辑水平,指对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三是创造性水平,指重新组合史实,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六年的实践使我深深感到,图示教学是培养学生这三种水平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图示作为传递知识信息的一种直观工具,一方面能促使历史表象的形成,增强认知的清晰性,记忆的稳固性,追忆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将历史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有利于提高再现再认的能力,也有利于分析、概括能力的提高。中国历史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是教学和记忆的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图示:

(附图{图})

上课时,我只画出图示的框架,然后让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当时农村的阶级和阶层。2.分析他们的经济地位及对土地革命的态度。3.站在革命立场应制定的政策。课堂气分十分活跃,最后完成的板书,既加深了对这一政策内函的理解,又将枯燥的概念变为清晰的稳固的历史表象,学生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期末考核中,90%以上的学生能准确回答这一概念。

图示教学的过程,本身便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比较、综合能力的过程。图示揭示了教材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图示能将零乱知识系统化,教材内容结构化,具有归纳,演绎的特征,能帮助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件本质,有助于掌握复杂的问题。如“结合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分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经过”一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但事实证明,依照下图,学生在老师启发下能较快掌握答题思路。

(附图{图})

1.袁世凯依靠帝国主义和旧官僚立宪派支持,重掌清政府实权。2.袁世凯以反革命势力压迫革命派接受“南北议和”的条件,骗取“如反正当保举为大总统”的许诺。3.借助革命势力,威逼清帝退位。4.施展诡计,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由于结合图示,层层分析,学生印象深刻,认识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实质。

(三)图示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育的成败,人才培养的优劣与教师的群体素质有密切关系。就历史教育而言,教学改革的深化和质量的提高也有待于教师素质水平的优化。

图示教学要求教师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站在全册全编全章的高度确定每堂课输出的信息量,并抽出其中主干和有联系的部分,经过创造性思维,设计出不同的内函和外延的图示,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分析概括、综合演绎、思维表达等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另一方面,图示教学使教师获得较多的课堂调控的依据和机会,有利于及时收集、处理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完善教师主导性评定和学生自我修定评定,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我自己正是在图示实验后,才重视了对教法的研究,对教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基本形成了以图示为中心,以启发式为手段,以训练历史思维能力为目的的教学风格,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88年以来,我撰写的图示论文,两次获得全国图示优秀论文一等奖及重庆教研成果二等奖。

(四)图示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无论在城市、乡村均可试行。它既适用普通年级,更有益于毕业班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具有普遍推广的意义。

客观地说,图示教学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理想最完美的教学模式,它只是从我国实际出发,使教学手段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一个中间环节。在实践过程中,深感图示教学有如下局限,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克服。

(一)历史学习应该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辩证的统一。图示却主要表现历史内容的逻辑联系。若只让学生得到图示上的几个干巴巴的线索、结论,不符合历史教学的要求。克服的途径是与其它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吸取传统教法中的启发性、生动性、量力性和历史美等原则的精华,使学生在丰富的历史知识中受到启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到美的享受。

(二)历史千变万化,图示却有一定的格式,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定势。克服的办法一是注意图示设计的多样性,要富有启发性,具有吸引力。二是设计变更图示,注意同一史实在不同图示中的地位、作用的变化。

(三)图示用于改革传统板书是行之有效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切忌滥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