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论文【精选3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整理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论文【精选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论文范文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文献计量学;评价体系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首次提出“事业心和开拓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后被译为“创业教育”。1995年,该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全面阐述了完整的创业教育概念,即创业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求职和创造新岗位。1998年又进一步指出了“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在我国,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开始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其中提到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由团中央牵头组织了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初,教育部高教司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试点工作。经过短短几年时间,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笔者基于清华同方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对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进展与趋势进行了描述与分析,从中发现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拟据此提出推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对策。

论文统计分析

发文的数量分布2006年12月5日,利用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大学生”和“创业教育”为检索词进行篇名路径检索,从得到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2001~2006年期间,收录了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论文共计144篇(剔除一稿多投、文摘,由于系统的时效性,2006年的论文统计可能不够全面),论文数量的年代分布呈现出递增趋势和阶段特征:(1)2001年为研究的初始阶段,国内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初露端倪,发文仅3篇,占2.08%,说明虽然国内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早在上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但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2)2000~2003年为快速增长阶段,此阶段研究论文以年均7.5篇的速度增长,说明国内开始重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3)激增阶段(2004~2006年),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激增,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12篇,2005和2006年分别比2003年增加了18篇、28篇。三年的论文数量占总发文数的77.77%,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开始逐渐向高层次发展。

发文的主要内容分布以篇名为路径检索到的144篇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论文中,有42篇是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的,占总数的29.17%;有24篇是探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模式的,占总数的16.67%;有24篇是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占总数的16.67%;另有18篇是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就业的关系的,17篇是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的,分别占总数的12.50%、11.81%。其他研究涉及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内涵、评价体系等内容。

发文的期刊种类与期刊分布以篇名途径检索到的144篇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论文,主要发表在7类期刊上,其中64篇发表于大学学报,占44.44%,位列第一;38篇发表于教育学期刊,占26.39%,位列第二;16篇发表于科技类期刊,占11.11%,位列第三。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文期刊分布较分散,其中发文最多的期刊为《科技创业月刊》,共发文8篇;《中国高教研究》和《中国大学生就业》各发表6篇,并列第二;《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江苏高教》、《当代教育论坛》各发文3篇,名列第三;发文2篇及其以上的期刊共18种,具体见下表。

发文作者机构分布通过对144篇论文作者机构类型的统计分析,发现论文作者大部分集中在高校,其中在高校教学部门的作者共97位,占全部作者的67.36%,位列第一;在高校管理部门的作者共39位,占全部作者的27.08%,位列第二;其他作者共5位,占全部作者的3.47%,位列第三。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概况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具体包括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利用时机能力、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等方面。

参考文献[1]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思路与现实意义,提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专业职业能力、经营能力、综合能力、创业知识结构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参考文献[2]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时机能力的培养,提出时机能力培养是关键,并概括出大学生创业教育利用时机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即时机意识、认识时机能力、抓住时机能力与寻找制造时机能力四个组成要素,并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利用时机的能力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时机意识;二是认识时机意识,具体包括认识时机的本质、激发学生成功欲、把握时代特点能力等三方面;三是抓住时机能力;四是寻找与制造时机能力的培养,主要应培养大学生主动开放的心态、冒险与进取的精神。

参考文献[3]研究了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情况,剖析了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知识资本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指出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教育思想改革,应把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二是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设置改革,应设置理想理念教育、劳动教育、挫折教育等课程;三是教学过程、环节、方式、组织、手段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与环节上,应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动手,既有模拟也有实战;在方式上,应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4]剖析了心理素质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指出心理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主观因素,也是制约大学生创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提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从心理健康教育与培养心理调适能力两方面着手,具体地说: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认知能力、愉悦乐观的情绪和情感、坚定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果断、勇敢、敏捷的行动等几个方面;二是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包括多种能力、敏捷的气质、乐观的性格的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强烈的成就动机与高雅的兴趣爱好培养等方面,最后还指出了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途径。

参考文献[5]概括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并借鉴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的经验,提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开设专门的学科课程,如“创造学”、“科技发明学”等课程,应编写涵盖创业风险、创业心理、创业技巧、创业能力、创业理论、创业指导、创业法制常识等不同内容的教材,并应以创业需要为切入点,结合创业教育介绍一些相关且必须掌握的市场经营与生产管理方面的知识、政策与法律法规。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与模式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途径与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实现途径、教育模式等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6]阐述了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并分析了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从提出到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渐完善的过程。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还要营造积极的氛围,建立适应当代大学的培养管理机制,全方位、多角度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具体内容包括:(1)转变与时代要求不适应的、不适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2)打造具有浓厚的创新意识,适于开展创业教育的校园环境;(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4)创新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潜能挖掘的大学生管理体制;(5)创造创业实践的有效环境,给大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

参考文献[7]分析了知识经济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促进就业的重要性,通过探析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三种主要模式:一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以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重点的创业教育”,其特点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将课内教学与模拟实践相结合开展创业教育;二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设置专门机构,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给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与咨询服务;三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业教育”,其特点是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创业(创办公司)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8]分析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总结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定位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与学科内容、实施规程不完善、师资队伍不健全,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最后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一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念,将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二要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三要推进教育方式与方法的创新,将创业精神融入到学生的人格中去;四要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演习场所;五要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认证制度,完善学生自主创业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六要定期举办创业计划与设计大赛,积极营造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本身对创业的认识、高校的认识、师资缺乏、课程设置体系、支持系统等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9]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的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得出我国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活动尚处在较低水平和初级阶段,总结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1)认识方面的问题,高校师生存在认识不统一、不到位的现象;(2)师资方面的问题,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具有一定创业实践经验的师资缺乏;(3)课程方面的问题,目前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教材,尚无明确的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创业教育课程同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创业教育课程内部的逻辑关系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完善;(4)教育模式方面的问题,创业教育模式封闭,内容陈旧,方法、途径单一,缺乏创业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教育。

参考文献[10]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创业的“热”与“冷”(火爆的创业报告与冷清的创业教学,热闹的创业竞赛与尴尬的创业实践)两个方面的对比,指出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起步晚、缺乏利益、教师没有动力、缺乏资金支持与实践场地等问题。

参考文献[11]从高校教育主体分析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1)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的学科基础薄弱,高校缺乏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2)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创业教育意识淡薄;(3)缺乏创业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教育。

参考文献[12]通过对零陵学院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历程、现状、取得的成果进行介绍分析,指出零陵学院开展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创业教育意识淡薄、创业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单一、创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要求相差较远、措施不配套、发展不平衡、特色不突出、教育模式改革滞后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对零陵学院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建议。

(四)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关系

参考文献[13]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压力和困难,阐述了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对大学生就业的导向作用:一是有利于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通过创业教育可使大学生转变“就业靠国家、靠父母、靠关系”的旧观念,树立就业靠自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主创业、为社会多做贡献的创业观念;二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三是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途径。

参考文献[14]分析了当前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高校、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指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大学生人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

(五)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

参考文献[15]分析了创业教育的历史背景,主要从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界定创业教育的内涵,指出“创业教育”是一个统称,涉及多种课程,可以界定为: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险精神、冒险精神等精神与心理素质的教育。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就是以开发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与心理素质。

(六)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16]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应通过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加以检验,应主要从评价方式的选择、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操作系统的设计等几个方面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价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17]提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评价方法,设计了质量控制系统结构,主要由模糊多级综合评判方法、评价指][标体系与质量控制系统组成。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特点

集中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文作者机构分布的集中,94.44%的作者来自高校的教学与管理部门;二是发文期刊类别的集中,97.22%的文章发表在大学学报、教育与科技类期刊上;三是发文的年代集中,77.77%的文章发表于2004~2006年;四是发文的内容集中,75.01%的论文内容集中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实现途径、模式与存在的问题等四个方面。

广泛性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内容分布不仅包括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实现途径、教育模式、影响因素、存在的主要问题、评价体系,而且还涉及政府、高校、大学生自身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各类学者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角度与侧重点不完全相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论文作者注重从创业教育对就业的促进作用研究创业教育,并探析了创业教育的内容、方式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高校教学部门的论文作者注重从创业教育内容、课程设置体系等角度着手研究;统计学领域的论文作者则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评价。虽然各类学者的研究各有侧重点,但也存在交叉,体现出各自的部门职责与专业特色。

多样性主要体现在论文作者们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主要有系统分析、综合、比较、推理、调查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法。

发展性主要体现在论文作者们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紧贴时代,目前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已经不局限于一般的理论探讨与定性分析,而是更注重采用实证与定量的分析方法,结合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当前的时代背景等具体情况进行研究。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内容较窄目前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课程设置、实现途径等方面的研究,而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服务系统、支持系统、政策、成本收益等问题则很少有人研究。

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过于笼统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教育模式的构建上,而对运行机制、实现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大学生创业教育成本收益的研究很少目前还很少有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本投入与预期收益问题进行研究。

(二)推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深入。

一是必须拓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领域。应对社会上关于创业研究的最新成果加以借鉴,重点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心理素质、投资收益、资金获取、服务系统以及对就业的促进等方面的研究。

二是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实现途径的研究。尤其要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具体方式与保障机制予以关注,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具体方式与保障机制是培养创新创业型大学生的关键。

三是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筹集方式、融资渠道的研究。应积极探讨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资金筹集模式,并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探索适合我国大学生创业的资金筹集方式、融资渠道,探索为我国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资金保障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高庆。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4,(2).

[2]于源溟,明辉。试论创业教育中大学生利用时机能力的培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3]黄挚雄,罗安,杨勇。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3,(1).

[4]陈灿军。略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心理索质教育[J].求索,2004,(1).

[5]杨爱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探讨[J].科技创业,2006,(1).

[6]刘彩生,李国峰。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探析[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7]戴育滨,张光辉,张日新。浅论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J].科技创业,2006,(6).

[8]罗美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2).

[9]王贤国。浅析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4).

[10]袁先海。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透视[J].大众科技,2005,(10).

[11]陈丽影。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3).

[12]古月明。零陵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零陵学院学报,2003,(5).

[13]施菊华。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导就业教育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5,(7月上).

[14]袁美学。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J].商场现代化,2005,(9月下).

[15]韩力争。试论大学生创业教育[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3,(3).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论文范文 篇2

【关键词】西部高校;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构建

党的十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2013年5月,同志在天津考察工作时强调,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今年,吉林省高校毕业生达16.8万人,比去年增加5000人,再加上历年没就业的4万多人,总数达到21万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做好毕业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的重担。尤其对于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高校而言,构建完善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吉林西部高校在创业与就业服务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开展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既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如今还成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出路。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人才的缺口很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国家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带来了无限商机的同时,也为西部高校和西部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然而,目前西部高校在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缺少系统的理论研究,且研究的实效性不强。西部高校对于创业就业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大都从某一方面或环节以专题形式进行的,缺乏系统性。而且一些专题研究深度挖掘不够,仅限于问题的发现和方案的提出,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目前,西部高校对学生创业就业问题的研究过于注重理论层面的研究,大都是对一些以前或其他地方现有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有针对性地实地调查研究很少,致使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节,由于没有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高校学生大部分创业就业活动还处于自发状态。

(三)系统建设限于理论层面,实践工作进展缓慢。对于推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来说,服务体系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现在能够站在全局高度就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体系的系统研究项目太少,一般都是对大学生创业就业某一问题的探究。从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实践来看,西部高校还处于探索阶段,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进展缓慢。

二、构建吉林西部高校创业就业服务体系

(一)以加强组织建设为保障,完善创业就业服务的组织体系。高校应成立创业教育中心和其他创业教育的专职部门,负责制订创业就业的有关政策和推进措施;负责学生创业就业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加强有针对性地创业就业教育研究;负责对学生创业就业进行组织、指导、协调和实施等管理工作,增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机契合;负责建立健全学生创业就业组织或平台,以有效开展创业就业活动;负责与院校其他部门协调运作创业就业活动,尤其是要通过联合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及学生会等部门搭建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组建各种形式的创业就业团队,促进创业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以教学改革为主阵地,完善创业就业服务的教学体系。课堂教学是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就是将创业教育整合到其他课程之中,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一是要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二是要改革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创业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探索与实践。三是要加快课程改革,尤其是要加强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叉与融合,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为其将来的创业就业奠定多维的知识基础。四是要加强创业教育的弹性,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三)以校园创业文化为载体,完善创业就业服务的活动体系。高校要重视校园创业文化的培育,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以提升学生对创业文化的认知,从而完善创业就业服务的活动体系。首先,要加大创业就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创业教育思想深入师生之心。尤其是一些创业就业典型的树立及宣传,可以将创业文化和精神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增强创业文化和精神的感召力。其次,要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创业就业实践活动,以激发广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斗志,营造“人人有激情,人人能创业”的良好文化氛围。第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搭建好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通过企业家讲座、创业论坛、模拟创业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中汲取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

(四)以高校创业制度为基础,完善创业就业服务的保障体系。在开展创业教育时,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制度体系为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一要建立创业教育的评价机制,对创业教育的各层面、各环节进行科学规范的评价,以规范和完善创业教育行为,保障创业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二要建立创业教育的激励机制,为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前期保障。三要建立创业教育的考核机制,对学生接受的创业教育情况进行系统的考核。已经建立学分制的高校,可以将创业教育纳入学分考核体系,要求学生按规定完成相应的创业教育学分。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论文范文 篇3

[论文关键词]创业;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理论

一、创业的内涵

何为创业?顾名思义,创业就是创立事业。创业在《辞海》中给出的定义是“创立基业”。理论界对“创业”这一概念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罗伯特·荣斯戴特认为,创业是一个创造增长的财富的动态过程。霍华德·H·斯蒂文森认为,创业是一个人不管是独立的还是在一个组织内部——追踪和捕获机会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其当时控制的资源无关。并进一步指出,创业可由六个方面的企业经营活动来理解:发现机会、战略导向、致力于机会、资源配置过程、资源控制的概念、管理的概念和回报政策。美国巴布森商学院和英国伦敦商学院联合发起,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丹麦、芬兰、以色列等10个国家的研究者应邀参加的“全球创业监测”项目,把创业定义为:依靠个人、团队或一个现有企业,来建立一个新企业的过程,如自我创业、一个新的业务组织、或一个现有企业的扩张。清华大学姜彦福、林强、张健指出,创业是一个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现象,不同学科都从其独特的研究视角进行观察和研究,这些学科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而在各个学科领域又衍生出不同的创业研究方向。学术界关于“创业”的定义,目前尚未完全达成一致。比较早的定义,如一个人为了利润而承担风险,去组织和管理一个企业;加特纳认为,创业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创业者的个人特性和他的创业行为结果两个方面;华盛顿大学韦斯伯教授的定义则非常简单:创业就是商业进入,不管该方式是通过创建新企业还是收购,也不管该行为是独立的还是发生在现有企业内部。目前国内较为流行的是郁义鸿等人的定义: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

二、大学生创业的内涵

所谓大学生创业是指大学生中的创业者发现机会、整合资源,最终实现自己创业目的的一系列创业活动。创业的类型有两种:独立创业和企业内创业。独立创业是指创业者个人或创业团队白手起家进行的创业。企业内部创业是指在大企业内部创业。我们研究的大学生创业属于独立创业的范畴。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改变就业观念,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即毕业生不做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而是为自己、为社会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相应体制和机制的变革,为毕业生提供的发展空间和展现才华的舞台也随之扩大,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亦反映出多元化的态势。其中,自主创业是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一种新选择,是对传统就业观念的一种挑战,已经成为毕业生流向社会的一个全新的、更高层次的就业方式。大学生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及应用的知识经济将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经济的新发展将导致新的高技术行业的不断涌现,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的作用,也只有在知识经济中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出来。这就要求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年轻大学生担负起创业的历史重任。

三、国内外大学生创业研究理论

在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创业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强劲推动力。众多学者写了大量的文章来宣传创业、介绍创业活动和分析创业过程。然而,专门对于创业理论的系统性研究还较少。从国外的文献来看,对于创业现象的分析开始于18世纪中期,经过两个世纪后,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直到今天才呈现出越来越热烈的局面。对创业理论进行研究的学者来自各个领域,如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学、商业伦理学、公共政策学,以及城市规划学等。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创业的研究大多还是集中在介绍和描述创业的现象和行为,进行创业理论研究的还不多。尽管当前研究显得纷繁复杂,但是创业究竟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研究领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确认。不过,自1987年《管理科学》正式开办创业研究专题以来,许多学者开始对创业研究领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他们从各自的学科出发,运用不同的理论观点对一些相关的问题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但是,因为创业研究涉及多领域、多学科,在具体的研究中,各学科采用的理论观点和关注的研究焦点自然有所不同。他们或专注于企业家特征、或专注于社会文化环境对创业家的影响、或考虑创业家在一定环境下的创业过程和结果。综观以前的研究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创业研究侧重于考察创业家职能、个性心理与行为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其他学科的学者也加入了创业研究领域,以环境和过程为导向的研究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这些研究焦点的转换,创业研究视角也随之从经济理论、个性心理与行为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发展到资源观、机会观和社会资本观。根据这些不同角度的创业理论,我们大致可以把它们分成八大学派:“风险”学派、“领导”学派、“创新”学派、“认知”学派、“社会”学派、“管理”学派、“战略”学派、“机会”学派。

(一)“风险”学派。早在1755年,法国经济学家就把创业者、企业家一词作为术语引入了经济学。他认为创业者要承担以固定价格买入商品并以不确定的价格将其卖出的风险。创业者的报酬也就是卖出价与买入价之差。如果创业者准确地洞察、把握了市场机会,则赚取了利润,反之则承担了风险。奈特赋予了创业者(企业家)不确定性决策者的角色,对自己的判断有自信心和在行动中能“坚持这一判断”的人专业于承担风险。在企业中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创业者(企业家)阶层负责指导企业的经济活动,创业者向那些提供生产服务的人保证一份固定的收入。

(二)“领导”学派。“领导”学派是从创业者在企业组织中的领导职能来研究创业活动和创业者的行为。法国经济学家认为,创业就是要把生产要素组合起来,把它们带到一起,创业者就是生产过程的协调者和领导者。英国经济学大师马歇尔赋予创业者(企业家)在企业中担任多重领导的职能,如管理协调、中间商、创新者和承担不确定性等。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创业者必须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一方面他必须对自己经营的事业了如指掌,有预测生产和消费趋势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必须有领导他人、驾驭局势的能力,善于选择自己的助手并且信赖他们。

(三)“创新”学派。熊彼特的创业理论具有鲜明的特色。熊彼特赋予创业者以“创新者”的形象,认为创业者的职能就是要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创业是实现创新的过程,而创新是创业的本质和手段。熊彼特把创新比喻成为“革命”,创业者是通过利用一种新发明或者是更一般地利用一种未经试验的技术可能性,来生产新商品或者用新方法来生产老商品;通过开拓原料供应的新来源或开拓产品的新销路;通过改组工业结构等手段来改良或彻底改变生产模式。熊彼特强调创业和发明不是一个概念,创业最终需要创新成果在市场上实现。创业者的职能主要不在于发明某种东西或创造供企业利用的条件,而是在于有办法促使人们去完成这些事情。他还认为,经济体系发展的根源在于创业活动。创业是经济过程中本身的主要推动力量,这类活动就是要能使经济肌体革命化的多次发生的“繁荣”和由于新产品和新方法造成干扰平衡的冲击而经常出现的“衰退”(指暂时性的失业等现象)的主要原因。

(四)“认知”学派。“认知”学派强调从创业者的心理特性,特别是认知性角度来研究创业,并强调创业者的认知、想象力等主观因素。卡森认为,创业者是擅长于对稀缺资源的协调利用而作出明智决断的人。柯斯纳的理论试图将经济学与心理学连接起来,他提出一个描述创业者心理认知特征的术语一“敏感”。柯斯纳认为,创业者具备一般人所不具备的能够敏锐地发现市场并获得机会的“敏感”。也只有具备这种敏感的人才能被称为创业者。柯斯纳的理论引发了很多心理学学者对于创业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创业者的心理特性的研究。除了认知性以外,还有对创业者的人品特征和成就感动机和冒险倾向等方面的研究。

(五)“社会”学派。“社会”学派不认为创业是个性或个人背景的产物,相反,它强调从外部社会来研究创业的现象和创业问题。有的学者探讨了宏观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网络对于企业创业的影响。有的学者则从微观角度研究了创业者个人的社会网络问题。伍德沃德认为社会网络在帮助创业者建立和发展企业时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如个人的社会网络特性可以提高他去实际开办一家企业的概率。而成功的创业者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建立个人的社会网络以帮助新创企业的成长。当创业者能够通过社会网络得到充足而及时的资源时,他就比较容易取得成功,这是一种社会资本观,是在研究社会网络现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考察的是网络结构和内嵌关系性资源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社会资本观视角的创业研究认为,价格机制失灵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给创业家留下了创新空间,创业家可以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来获取相关信息,从而识别和把握创业机会。社会资本观的创业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学派,即组织社会学学派和社会经济学学派。前者着重于网络分析,考察网络结构如何影响创业机会与创业行为;后者着重于网络结构性资源和关系性资源,如信任和规范等,同时影响着创业家的创业活动。从非均衡理论和机会网络分析角度看,社会资本观的创业研究是机会观创业研究的深入。这种观点试图进一步探讨创业家是如何在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性约束条件下利用网络与内嵌的社会资本去发现并利用创业机会的。

(六)“管理”学派。“管理”学派反对从主观主义角度研究创业的方法,反对给创业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并且不认为创业是一种天赋、灵感或智慧的闪念。当代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任何敢于面对决策的人,都可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创业者并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个人性格特征。德鲁克也十分强调创新在创业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只有那些能够创造出一些新的、与众不同的事情,并能创造价值的活动才是创业。而且进一步说,将创业看成是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许多发明家虽然是创新者,但恰恰是因为不善于管理才成不了将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创业者。史蒂文森、罗伯特斯和格罗斯贝克认为创业是一种管理方法,是在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限制下的对于机会的捕捉和利用。

(七)“战略”学派。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严格来说创业理论的“战略”学派应属于“管理”学派的一个分支。但是,近年来一些战略管理方面的学者广泛采用战略管理的方法研究创业活动,并把创业过程视为初创企业或者现有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战略管理过程。这使得“战略”学派十分引人注目。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