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读书笔记(优秀6篇)

我们要向诸葛亮学习,学习他的钻研学习,遇事沉着冷静的品质。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作出贡献。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页是可爱的小编给大伙儿分享的6篇《草船借箭》读书笔记,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草船借箭笔记 篇1

历史是一门涉及内容丰富、年代跨度较大的综合性学科,它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和历史的一些重大的事件,可以这么说,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学生对历史了解的甚少,并且一些历史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再或者学生通过看一些穿越剧等这些电是节目,对历史的了解有很大的偏差,不能认清历史的真正面目。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人民教师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地了解历史,提高历史修养。

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改革,现在初中历史教科书的语言简洁、内容丰富,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并且很多内容呈现形式是学生所感兴趣的,比如历史人物图片、小故事、历史知识对比等,较之前相比,形式多样化,内容系统化,因此,很多老师认为历史变得越来越“好教”,而且认为学生会对历史教科书产生兴趣,可是,结果却不尽人意,历史成绩不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学生多历史的学习依然是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的了解和理解,更不要说能将历史与现在的生活联系。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无非就是教师不能合理地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不能有效地运用课堂那45分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需要积极的探索初中历史的教学技巧,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给学生提供内容丰富、气氛活跃的课堂。下面,笔者刍议几种初中历史教学技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这些技巧以加强教学的有效性。

1历史故事讲述教学法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每天与初中生生活在一起,经过这些年的研究观察,笔者清楚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有较强的的好奇心、思维比较敏捷发散、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初中生对历史故事感兴趣。鉴于初中生的这些特点,适当的历史故事讲述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主、积极地学习历史。历史故事包括:真实的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名著及古文等文学作品、电视剧及电影等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但是讲述这些故事时要注意三个问题:(1)选择的故事素材要与本节课的内容相关,也就是选择合适的素材穿插在教学过程中;(2)选择的故事素材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一般选择的故事要积极向上;(3)讲述这些故事时要分清哪些故事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哪些故事是不符合历史,甚至是虚构的。例如,在讲“三国鼎立”时,可以将草船借箭的故事穿插在教学活动中,电视剧中草船借箭的篇片段是诸葛亮和鲁肃两个人的故事,但是真实的历史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与诸葛亮没有关系。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通过作品中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故事进行对比,还原历史真相,使得学生既明白真实历史的客观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的历史故事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上课前精心准备这些历史故事,也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熟悉的与本节课有关的历史故事,也可以上课之前让学生查阅资料准备历史故事,上课与同学和老师分享,这样就树立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一起求证历史故事的真实性。

2 多媒体教学法

近年来,各地政府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大部分学校教室都已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技术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活动,多媒体教学法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技巧。这种教学技巧既减轻了教师的上课压力,又能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最直观的的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比如可以选择合适的文字故事、小视频、图片等运用到教学,还原历史场景和真实的历史事件,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记忆。学生往往也对这些图片、视频、文字故事等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了解历史的真实面目。

3 板书的应用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技巧。板书一直是教师最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但是近几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板书逐渐被取代。现在很多课堂已经看不到粉笔字。教师为了省事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忽略了板书重要的教学作用。好的板书,不仅可以清楚的为学生展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的记忆,板书能够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知识脉络,特别是在单元复习时,板书的重要的作用会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板书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1)板书要字迹工整、清楚、美观;(2)语言要简洁、准确;(3)板书结构要合理,知识脉络要清晰;(4)板书要注意灵活性和多样性,历史教师要根据这门学科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板书。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优化的教学活动,但是教师也不能忽略板书的重要作用,板书可以让学生清楚的了解教材的重难点、强化记忆,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板书的应用。

草船借箭笔记 篇2

她迷失在大漠中,风沙茫茫。云飞扬,她的马儿系着铜铃,扬起鞭儿,打着赛马的节奏,兜旋着,蹬起了脚跟,从后背拉出了一支箭,使出全身的劲儿,引弓射雕。那是鸿雁,蓝天白云里的一声洪亮,划过天际,她听到了竟折断了箭,迂回刺破了手心。一场赛马,她知道了有个弯弓射大雕的故事,美丽的草原是她的家。那点点滴滴洒落在滚烫的沙石上,染红了,凝成了鸡血石。

她辗转在草原上,湖水清清。蓝蓝的天上白云飘,骏马奔腾驰骋,跑马溜溜歌,那对歌,一声声在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天竺少女的玲珑,如羞答答的玫瑰的色彩,陶醉了。她记得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打着祝酒歌变换着,跳起了舞蹈,篝火架上炙烤的是风味,胜利的喜庆。手拉手,唱起歌,头上的小银铃哗哗响,脚踹进柴火上,仰头间一轮上弦月,变更着下弦月。那点点滴滴跳进了青草的经脉上,风化后,刻在了石头上。

她来到高山雪原,白色片片。高山的积雪,如一条条白色的丝绸,打结放下流苏,成了瀑布。有了泉水丁冬响,有了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澎湃。她乘上一叶小舟,见到了黄鹤楼,烟花三月的扬州柳如烟,春雨如酒。琼楼玉宇,把酒临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有动人的诗篇,沈园里壁垣上留下了红酥手,黄藤酒……那点点滴滴流过滔滔的江水,大江东去,成了岁月里的歌。

她停息栖居江边,浪淘沙了。曾经,她和同行的小脚丫一起逐浪,那天她穿着一身粉色,在江面波光闪闪下,对着江对岸呼喊,喂,喂,喂。瞬间侧过脸笑了,岸边芦苇在摇晃,小螃蟹爬上了岸,一阵浪涌上岸,冲击小脚丫像挠痒痒,浪花卷在脚背上有种清凉的感觉。那是她在嬉戏,捡起江边的软石,揉在手心里,像一块墨。小脚丫泼起了水,跺着脚跟上了岸。对岸是蒙上了一层纱,依稀有水杉的影子,如绣在屏风上的画,远处点点帆船成了点缀的一笔,卷起的千堆雪是画中浓墨,那是一个借东风的故事。她,竟是千年后的一场穿越。

那江边不在了,没有了岸。有的是大堤缔造,那是生命的系靠。消失了江边,风平浪静了。一场梦啊,她醒了,要去江边了。于是,她听到了浪奔,浪淘,万里江海点点星光耀。那现代的音乐,旋律每变换一次,她知道了自己是走千山,绕千道,天上万里云霄。若一朝看透了,一身清风争多少,她竟是从大漠而来,天上万里云霄,那是小鸿雁一声惊叹,扣在她的心上。她驰骋草原上,化成了一轮新月,眉间笑,雪山的莲花不再打坐了,那闲池阁里是一声琵琶,对月凝望,十面埋伏惊风吹,叹息间是琴声悠悠,幽静深巷里。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那酒在巷子里,成了撑着油纸伞的姑娘。那淡淡的忧伤总是如江河水,淘声依旧成了一张登客船的票,只是现在不需要扬帆了,那一叶扁舟也消失了。

草船借箭笔记 篇3

一、转变教师角色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的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不再是灌输与接受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的向导。如我在《草船借箭》一文的教学接近尾声时,一位学生突然问道:“曹操为什么不让箭带上火再射出去?这样诸葛亮的草船不就完了吗?”这一问着实让我愣住了,这似乎与教学无关啊!但我没有置之不理,没有搪塞,更没有训斥,而是接过话锋说:“这好像是个好主意,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课文,好好地研究、讨论一番。”于是,教室里读书声、议论声响起,变得热闹起来。一会儿,有的同学说:“曹操怕自己的营地着火。”有的同学说:“带上火,箭就射不远了。”有的同学说当时,江上雾大,突然敌军来袭,情况是那么突如其来,形势十分紧张,曹操哪里会去细想呢?”还有的同学说:“诸葛亮出此绝招用草船借箭,就连在一起的鲁肃也想不到,曹操是敌方,情况不明,又怎么想得到呢?”看来,这一质疑表面上好像与教学无关,实质上却是深读课文的契机。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正是因为我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师生互动中形成合作、探究的生态氛围,才使得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迸出智慧的火花。

二、加强正确的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自我潜能的发现,都需要教师真诚地引导。学生学习遇到困惑时,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以化解困惑,学生学习浮于表面时,给予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以提升认识,这样的引导才是一种有益的启迪。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寻找到“导”与“放”的切入点和平衡点,使“导”与“放”相融合,做到“导”“放”适度,让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引导合二为一,相互促进,才真正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草船借箭》读书笔记 篇4

我读了《草船借箭》这本书知道了自古以来总有那么一些人,只要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比自己有才干,就会十分生气,不是去奋发图强,而是去嫉妒别人,想方设法去害比自己强的人。

三国时候的周瑜就是一个爱妒忌别人的人,他看到足智多某的诸葛亮,便起了嫉妒之心,他让诸葛亮一天造出十万支箭,否则,就要处罚诸葛亮。诸葛亮用计谋借了曹营十万支箭,让周瑜的计谋落了空。

有些人因为怕别人超过自己,才产生嫉妒心理。当别人有了成绩,做出了贡献,受到了众人的`尊重和爱戴的时候,这种人不是探究别人取得成绩的原因而是讥讽,造谣多么愚蠢的表现。

读了《草船借箭》我不由想到了自己,有时我也有嫉妒心理。比如自己考试没考好,不总自身找原因,却希望别人下次考不好,这就是我的嫉妒心理,嫉妒这个东西害处太大了所以以后我一定要杜绝它。

草船借箭笔记 篇5

应试教育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机械呆板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创新要求语文老师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采用生动活泼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1.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

“读”是学生在求索过程中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发展到解决问题的根本。例如,《可爱的草堂》的第五自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堂……茫茫地跟蓝天相接”的句子,紧扣“草堂为什么会像大海”边读边想。这样,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学生才可能感悟到草浪在阳光下欢笑、翻滚的动态美和草海无边无际、碧草蓝天连一片的静态美。在《晏子使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直奔主题的方法,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并要求学生边读边做记号,在课堂上讨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然后,由点辐射到面,引导学生弄懂文章其他方面的知识。

2.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例如,《草船借箭》的教学,在学生初步了解草船借箭的成功是因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深入课文,进一步理解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引发学生发现并提出“诸葛亮为什么能神机妙算”“、他是怎么神机妙算的”等问题。这样的引导,不是简单地给学生答案,而是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探究。

3.给学生思考表达的机会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有偏差,或者认识肤浅片面时,教师要适时引导,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形成自己的认识。学生的聪明智慧会在这种主动探究的活动中得到展示。如学习《小站》后,有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把小站的‘小’和小站的布置写得那么具体,为什么不写这个小站的站名和它在什么地方呢?这是不是作者的疏忽?”经过仔细阅读,他们明白像这样的小站在祖国大江南北有很多,所以作者不写站名。

二、在教学内容上创新

素质教育的开展要求教学内容由传统的重知识积累和重学习结果向既重知→←识又重能力的方向转变。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本质是学会提出问题,而且不断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敢问、乐问、善问。其次,要强化学生课前预习课文的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材编排的导读,就是指导学生预习的内容。只要教师坚持进行预习指导,必然能让学生学到学习的方法。如教学《蛇与庄稼》时,我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认真思考课前预习题里提到的“课文讲了哪些食物之间的联系?它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等问题,并在课堂上检查预习效果,使学生较快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中心。这样,在教学《跳水》、《彩色的翅膀》等课文时,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内容、中心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在家校合作上创新

草船借箭笔记 篇6

《三国演义》这种虚实错杂交融的写法,很容易使读者把史实与“小说家言”混淆一气。为了“核实”《三国演义》中的“虚构”成分,笔者翻读了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所著的史书《三国志》。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将《三国演义》中的一些“虚构”说明如下,供读者备忘。

周瑜不是“气死的”

《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写周瑜被诸葛亮“三气”后,“怒气填胸,坠于马下”,“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

其实,历史上的周瑜是在赤壁之战后,在回江陵的途中,因箭伤发作病倒在巴丘(今湖南岳阳县),医治无效而病逝的。

《三国志・周瑜传》说,周瑜待人温文尔雅,“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三国志・江表传》说,周瑜和老将程普共事,程普自恃年长,常欺周瑜,而周瑜胸怀若谷,总不计较,感动得程普后来对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赏自醉。”《三国演义》之所以虚构周瑜心胸狭小、嫉才忌能,最后被诸葛亮“气”死的情节,目的是为了突显诸葛亮的智慧形象。

蒋干并未中周瑜之计

《三国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段,说的是曹操部下蒋干因与周瑜“自幼同窗”,前去劝降周瑜,竟中了周瑜之计,“盗得”周瑜伪装的已降曹操的将领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结连”东吴的信,回到“江北”后把信交给曹操,致使曹操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

据《三国志》载:在赤壁之战前,确有曹操遣蒋干到东吴劝周瑜归顺一事。据《三国志・周瑜传》注中所引《沅江表传》载,蒋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蒋干虽去东吴游说,但见周瑜对孙权矢志不渝,并以讽言讥语相刺,所以蒋干“但笑,终无所言”,然后就回归曹营了,并没有“中计盗书”一事。

诸葛亮未用“空城计”

《三国演义》讲述了诸葛亮用“空城计”的故事。说的是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率兵5000去西城搬运粮草时,忽然得到司马懿统率15万兵马朝西城而来的报告。诸葛亮在身边只有一班文官的情况下,急中生智,令蔽去军旗、大开城门,亲携两童子,登上城楼悠闲弹琴。司马懿见状大惊,疑有伏兵,遂引兵而退。

其故事纯属虚构。

据《三国志》载:诸葛亮出师魏国5次,而出祁山者仅两次。诸葛亮出师北伐与曹魏交兵时,魏明帝曹睿派曹真、张颌率兵迎战,马谡为张颌所败,失守街亭,司马懿“尚为荆州都督,镇宛城”,并未参加这次战役。

华佗没有为关羽刮骨疗毒

《三国演义》中所讲的“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据《三国志・华佗传》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的爱子因病而死,曹操十分后悔自己下令杀死了华佗,使自己的儿子无人救治。由此可见华佗被害,最晚也在建安十三年,这说明关羽中箭后刮骨疗毒时,华佗早已死去多年了。虽然《三国志・关羽传》中有关羽中箭后刮骨疗毒的记载,但并没有说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是华佗,如果是华佗,史书一定会记载的,因为华佗是当时名医。因此说《三国演义》中讲的“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是不能当史实来对待的。

“怒鞭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刘备

《三国演义》第二回中“张翼德怒鞭督邮”的故事,按史书记载原是发生在刘备身上。《三国志・先主传》载,当时刘备为安嘉县尉,督邮到此县检查工作,刘备求见,督邮不予接待,刘备盛怒之下直闯入内,把督邮在地打了二百棍,又把督邮拴在马桩上,把县尉的印绶挂在督邮的脖子上扬长而去。《三国演义》把这种豪爽粗犷的举动,移植在了疾恶如仇的张飞身上,作为小说是恰到好处的。

关羽没有“斩华雄”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关羽温酒斩华雄的精彩故事,是“小说家言”。

据《三国志》记载,斩华雄的不是关羽,而是孙坚(孙权之兄),斩华雄的地点也不是在汜水关,而在阳人(今河南临汝县)。东汉末年,董卓“欺天子,压诸侯”、激起众怒后,曹操、王匡、刘岱、袁术和孙坚等人组成联军,兴师讨伐董卓。孙坚与袁术合兵进驻阳人后,董卓遣兵进攻阳人,就在这次交战中,孙坚斩了董卓手下“英勇无比”的都督华雄。

关羽没有“过五关斩六将”

《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历史上是没有的。

据《三国志・先主传》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黄中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这就是说,在关羽离开曹操之前,刘备已奉袁绍之命到了许都南面的汝南郡,与刘辟等领兵攻打许都附近地区。关羽得到刘备的消息后,只能由许都南下以归故主,而绝不可能“千里走单骑”北上寻找刘备。因此,关羽不会“过五关”,也不会“斩六将”了。《三国演义》所以虚构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旨在表现关羽对刘备的忠贞之节和义勇之概。

“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

《三国演义》中讲述了赤壁大战时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精彩故事,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为他确有所本。

据《三国志》记载,“草船借箭”的乃是东吴的孙权。此事发生在建安十八年孙权和曹操战于濡经的时候,这已经是赤壁之战以后的事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