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爆发大规模骚乱事件优秀3篇

本页是敬业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理的英国爆发大规模骚乱事件优秀3篇,欢迎参考阅读。

英国爆发大规模骚乱事件 篇1

8月6日,英国伦敦爆发骚乱,随后的几天里,骚乱蔓延至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城市,英国政府出动大量警力才控制住局势。

骚乱的***是4日在伦敦北部的托特纳姆,一名29岁的黑人男性平民马克・达根被伦敦警察厅的警务人员枪杀,其家人朋友因不满警方关于达根首先持枪袭警的说法而举行示威,抗议警察暴行。6日下午5时后,约500人集结,为马克・达根守灵和“寻求正义”,随后,与警察发生冲突,示威演变为骚乱,并迅速蔓延到伦敦多个区域及利物浦、伯明翰、布里斯托尔和曼彻斯特等多个城市。9日,英国政府大幅增加警力,骚乱逐渐平息。

与以往大规模抗议活动不同的是,参与此次骚乱的多为“年轻一代”,被捕的骚乱分子中,年纪最小的仅为11岁。正是这些“80后”、“90后”,公然洗劫商铺,焚烧建筑,殴打路人,袭击警局。这场骚乱凸显“问题青少年”对社会稳定的巨大破坏力。

英国警方12日说,共有5人死于连日来的暴力骚乱中。英国广播公司13日报道,英国警方说,已经逮捕了涉嫌参与过去一周英国各地骚乱的1600多人。

英国民众对骚乱普遍感到失望和愤怒。在英国政府开设的电子请愿网站上,要求严惩骚乱者并剥夺他们享受国家福利权利的联名信在短时间内就有超过10万人签名,这项请愿因此有望被提交到英国议会进行讨论。

分析称,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看不到前途,是一些年轻人选择与政府对抗的重要原因。而政府削减开支,导致社会福利“断裂”,也被认为是骚乱不断蔓延的原因。

15日,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骚乱事件凸显出英国社会已经“破碎”的现状,而自己政治日程的首要任务就是修补这个“破碎的社会”。

卡梅伦是在牛津郡发表演讲时做出上述表态的。他否认此次持续数天的骚乱因种族冲突及政府财政削减措施所致,而将骚乱原因归结于骚乱制造者自身性格及他们成长的环境等。

卡梅伦在演讲中谴责“不负责任、自私、孩子失去父亲、学校纪律缺失、不劳而获、享有权利却不履行职责”等社会现象,认为“溃烂几十年的社会问题已经在我们面前炸开”。

卡梅伦承诺,政府将重新评估教育、福利、文化、社会公平等政府职能,以修复已经“破碎”的社会。此外,警方已经彻底改革工作方式,安排更多的警察离开办公室到街道巡逻。

《太阳报》关于伦敦“8?6”骚乱报道框架的分析 篇2

2011年8月6日,伦敦爆发了持续近一周、蔓延至周边数个大城市的骚乱。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恶性,伦敦舰队街的报业巨头纷纷响应,投入大量版面予以报道。同样,该事件也成为国际舆论焦点。本文以这次骚乱为例,以框架分析为理论依据,通过英国《太阳报》有关报道,分析英国媒体的报道框架和策略。

之所以选取《太阳报》为分析样本主要基于以下几点:首先,该报是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读者数量高达1000万,这意味着每5个英国成年人中,平均每天就有一个人读《太阳报》。并且《太阳报》的受众定位于普通民众,这正是这次伦敦骚乱中政府必须面对并争取支持的社会群体。其次,《太阳报》的超政党背景使其对于敏感政治事件的报道更易不受党派倾向的束缚。此外,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赵鼎新在《东方早报》发表评论,分析《泰晤士报》《太阳报》《卫报》《每日电讯报》等英国主流媒体在这次骚乱中的新闻报道,指出英国的主流媒体在骚乱过程中既能和政府紧紧地站在一起,又有能力影响英国公众对骚乱的看法。鉴于此,《太阳报》在英国主流媒体对该事件的态度立场具有普遍代表性。

考虑到“半个月的时间长度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媒体对事件报道的整体框架”,研究以“London riot”为关键词,搜索该媒体在事件发生半个月内的新闻报道60篇及评论3篇,并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内容分析。

本文研究的理论根据是新闻框架学说。所谓的新闻框架,从建构而言,有两个层次的含义:首先,新闻媒体的新闻框架建构包括新闻素材的选择、新闻来源的取舍;其次,新闻媒体通过采用重组策略,采取不同的报道结构而赋予新闻事件以不同的含义。文本框架有高、中、低之分:框架的高层次结构是指对某一主题事件的定性,往往由标题、引言、直接引语等体现出来;中层次结构主要包括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结果、影响、起因、评估等环节;低层次结构包括新闻文本中语言、符号以及修辞手法等。

高层次框架分析——报道主题框架

新闻标题是记者对新闻事实的高度概述,它表达了新闻文本的主题,概括了新闻文本的内容,对于读者理解新闻文本起着先入为主的重要作用,是新闻的语义宏观结构。我们首先通过新闻标题分析《太阳报》的报道主题。

《太阳报》关于这次骚乱的报道主题随着事件的进展有着一条清晰的脉络。8月6日至8月10日,骚乱从伦敦北部托特纳姆地区爆发并迅速蔓延至其他市区以及利物浦、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这一期间该报的报道主要是对骚乱进展进行跟踪报道,重点在于介绍事件蔓延进程,描述骚乱的混乱场面,展现其带来的巨大社会创伤,以此来向读者阐明政府对该骚乱定性为“彻头彻尾的犯罪行为”的正确性以及社会普通民众对该次骚乱深恶痛绝的态度。8月10日,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伦敦的局势基本得到控制。10日至11日,各地警方、民众开始反击,《太阳报》以民意测验、评论的形式来表示对政府搜捕骚乱者的支持,甚至33%的民众呼吁警方动用真枪实弹予以镇压。该段时间,通过《太阳报》等英国主流媒体的舆论塑造、引导,大部分社会民众对事件的认知及立场与政府的态度保持了高度的一致。12日至19日,《太阳报》报道主题趋向多元(具体数据统计见表1)。

上述各个议题以量刑为报道重点,其他议题与之相关联。恶性事件关注的多是该次骚乱中奋起反抗的市民被骚乱者残忍伤害,以至最后身亡,这就为司法机构严刑审判提供道义支撑。有评论文章更是批评各地方法院量刑标准不一,要求统一采取严厉的量刑标准对骚乱者予以制裁。

其他的议题包括国家领导人活动,涉及国家领导人形象塑造以及对政府某些行为的批评。有评论文章批评政府高层领导人在骚乱爆发期间多数在外休假,工党女议员甚至拒绝在骚乱期间回国。社会政策议题包括建议政府严格控制英国移民政策。《太阳报》在这次骚乱事件中次要议题上发出了与政府不一致的声音,在不影响大局的前提下,不仅保持了英国主流媒体历来自诩的公正、独立的报道形象,而且使其在该次骚乱中的报道更容易得到社会公众的信任,从而更有利于引导公众。《太阳报》涉及种族议题的9篇报道中,或是以黑人议员的评论来淡化该次骚乱的种族敏感性,或是报道居住在伦敦的土耳其人、巴基斯坦人、撒玛利亚人等在骚乱中守护家园的英勇事迹。

中层次框架分析——报道结构框架

新闻报道将框架的中层次结构分为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结果、影响、起因、评估等,有些事件包含了上述所有环节,有些只包含了部分。所谓主要事件指的是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先前事件指的是与主要事件距离较近且有直接关系的背景;这里的历史则是指与主要事件距离较远且具有间接关系的背景;这里的结果是指由主要事件引起的非言语后果;这里的影响则是指由主要事件所引起的直接、间接结果;这里的评估是指对主要事件的评价,包括赞成与反对的态度。此外,新闻报道往往还关注于事件的起因以及事件中有关各方的反应。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典型人物也是新闻报道的重点。本文对主要事件、历史、先前事件、起因、影响、结果、评论、反应、人物等进行分类,将《太阳报》报道做统计(如表2)。

《太阳报》关注的重点在于伦敦北部地区托特纳姆地区发生骚乱后,整个暴乱在英国的蔓延以及政府采取的应急响应措施。关于政府采取反应的报道多达19条。此外,各机构、民众对骚乱事件以及政府反应的评论也是报道重点。这就构成了《太阳报》“破坏-反应”的报道框架,这与我国媒体的报道框架大体一致。通过该报道框架,《太阳报》向读者传达了“骚乱者破坏社会,政府应急制止”的解读模式。评论部分多是民众、政府对骚乱者的谴责与批评;人物报道部分倾向于关注骚乱中的受害者以及社会公众自发组织的反骚乱和平运动,他们呼吁停止骚乱,他们自发组织清扫骚乱过后满是狼藉的街道。

消息来源取舍是媒体构建新闻框架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太阳报》的消息来源中,国家领导人(包括英国王室)、警方的消息来源占有较大比重。《太阳报》在报道骚乱现场时,更多地倾听了民众的声音,这就使《太阳报》的报道更具有可信性、感染力,对公众的舆论引导也就更加有力。

在本文的分类中,民众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太阳报》虽普遍注重采用民众的消息来源(如表3),但是在民众身份的具体划分上,却更多偏重于“当地民众”“目击者”“受害者”“受害者家属”,呈现给读者的是一致的谴责与批判。在仅有的给予骚乱者发言机会的3篇报道中,好玩、有趣是骚乱者参与骚乱的唯一理由。而该骚乱背后隐藏的英国国内种族矛盾、社会贫富差距等问题只字未提。“施暴者家属”在《太阳报》的报道中多以“大义灭亲”的角色出现:一个18岁的前英国奥运会形象大使在参与骚乱后,其母亲毅然去警方举报女儿的“罪行”。

值得注意的是,《太阳报》缺乏对“施暴者”进一步关注。这让我们无法了解“施暴者”在参与骚乱时的心态、目的。这对于该事件的定性,即究竟是“群体暴乱”还是“社会运动”至关重要。

低层次框架分析——报道话语框架

新闻框架的低层次表现为新闻报道中所运用的语言色彩、表达方式以及修辞方法等。

在对骚乱事件的表述上,《太阳报》承认该次骚乱是由一次“抗议”演变的,但是在对后续事件的表述中则采用了“抢劫”“群众暴动的狂欢”“地狱”“蹂躏”等恶性词汇来描述骚乱以及骚乱带来的景象。用“人渣”“”“恶棍”“暴民”“无赖”“行凶者”等负面感彩强烈的词汇形容参与骚乱的人。民众的反应方面,多用“害怕的”“十分厌恶的”“不知所措的”乃至“感到羞耻的”。由此可见,《太阳报》极尽其所能,将骚乱中的伦敦、曼彻斯特等城市描绘成“人间地狱”,一群丧失理性的暴民如丧尸般肆虐在大街小巷。这种夸张、渲染的报道手法是《太阳报》的一贯传统,并不值得赞许,甚至是应该批判的,但是这种报道策略在骚乱中同样起到了激起公众愤怒情绪以支持政府采取强硬打压政策的作用。

在关于政府部门反应的表述中,《太阳报》关注了政府采取的“强硬措施”以及支持法院对参与骚乱者判以“重刑”。如对防暴警察的形容是“勇敢的”,认为他们“不顾自身安危来保护伦敦居民以及他们的财产”。《太阳报》的官方立场昭然若揭。

报道框架总结

在新闻报道中,由于情节框架关注的是具体人物的细节遭遇,充满人情味,这就比主题框架中苍白枯燥的统计数据更能引起受众的人性化情感反应,如同情、厌恶等。而主题框架则不同,在报道相关议题时,它较少关注具体的人或事件,多采用背景资料,在特定的情景中去理性地描述一件事、一个人,以期对人或事有更为全面而客观的洞察。同时,不同的报道框架会导致读者在事件的“因果归因”以及“治理归因”上产生不同的认知。采用情节框架的新闻报道容易使读者从个人的角度来理解问题,而主题框架则强调事件的社会根源,认为问题的形成及治理应从社会制度的层面来进行。

通过上述三个维度的分析比较,《太阳报》关于这次骚乱的系列报道,多以骚乱中受害者经历细节渲染的情节框架来向读者展现骚乱过程中骚乱者的“惨无人道”以及无辜市民的痛苦遭遇。该类报道更容易引起读者对骚乱者痛恨以及对骚乱中受害者同情的情绪反应。同时在事件起因上,采用情节框架的报道策略也更容易让读者将骚乱事件的起因归咎于骚乱者的投机破坏,从而忽视了引发骚乱的社会深层原因特别是政府责任。尽管弗格斯·沙纳汉宣称《太阳报》不是任何政,但是在这次骚乱中,《太阳报》却与政府形成了完美的互动:为政府采取应对措施营造舆论氛围宣讲政府相关政策为政府行为进行辩论。这种高度的一致并非来源于政府对新闻的控制,而是来自于政府官员和新闻从业人员在核心价值观认同上的高度一致:价值观与新闻的生产方式之间的高度一致使得英国新闻从业人员能够在完全没有良心负担的情况下,制造出一些在局外人看来是“权力附庸”式的新闻。

本文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GD10CXW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闻生产中的话语建构:大众媒体都市集体行动报道机制研究”(10YJC860032)、国家社科研究基金一般项目“微观动员与话语空间建构:都市集体行动的另类传播”(11BXW019)等资金资助。

作者单位 广州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英国骚乱 使经济复苏步伐放缓 篇3

8月发生的英国骚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近些年英国社会问题的严重程度。刑事犯罪、医疗健康、生活压力等各方面的社会问题在英国变得越来越突出。高失业率、财政削减、经济不景气、种族和文化冲突,以及年轻人和警察之间的矛盾,都是造成这次骚乱的原因。

自从去年英国两党联合执政以来,英国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学生抗议、工厂罢工、工会游行……逐渐激化的社会矛盾引发了今年8月蔓延好几个城市的骚乱。这些事件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英国政府无所作为。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执政十余年的工党黯然下台,保守党和自民党联合政府削减约50万个公共职位,一系列社会福利项目遭到压缩,但收效并不显著,今年二季度英国经济增速仅为0.2%,就业形势依旧严峻。英国经济不景气导致英国普通民众现在的生活状况大不如前。例如,这次事件爆发的托特汉姆地区,在伦敦各区贫困率的排行中名列第四,托特汉姆有超过1万名当地居民要靠领取政府的失业救济金度日,失业率高达8.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两倍,托特汉姆每开放一个新的职位,就会吸引54名应征者,当地人均寿命比伦敦平均水平低5岁,各类犯罪较为多发。拥有22.55万人口的哈灵盖(托特汉姆所在的行政区),其贫困程度在全伦敦所有33个行政区中排名第四,在全英排名第十三,该区55%的居民在全英属于最贫困的人群,2011年6月哈灵盖区的盗窃和抢劫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已从去年的同期的884起升至1204起。而8月7日晚上遭到暴徒袭击的布瑞克斯顿(Brixton)街区所属的兰贝斯(Lambeth)行政区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该区贫困度排名伦敦第五,全英第十九。

英国民众对英国的警察早已存在不满情绪。这些年,每次出现警察与民众的冲突时,最后民众的利益总是得不到保护,故此次伦敦警察的枪击事件大大地激发了这一矛盾。由于不满情绪在民众心中早已存在,所以伦敦的骚动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蔓延到其他城市。

英国近几年来贫富差距一直在拉大,10%的富人占据了全国的大部分财富,他们的收入总和比其余人口的收入高了近100倍。近几年英国经济的不断恶化使得英国民众的手头更为拮据。与此同时,英国的社会流动性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英国骚乱反映出当地社会矛盾尖锐,政府拿不出灵丹妙药。

从金融危机到目前的债务危机、增长乏力,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深层结构性矛盾不断显现,并以极端的方式反映在英国骚乱中。英国经济、社会政策进退两难,催生了一些年轻人的心理。伦敦骚乱不仅造成上亿英镑的经济损失,也使英国经济复苏步伐放缓。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