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页是敬业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8篇上学路上观后感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
今日,我们在多媒体教室观看了《上学路上》这部电影。
大风卷着黄沙,漫天飞舞;大地在太陽的暴晒下,干成了块块。故事发生在黄土高坡上个小山村。所学校里,这是上学的最终天,教师在交代作业,还说了下学期要交24。8的学杂费。故事在这样的场景中开始了。
故事的主人公是个12岁的小女孩王燕。她喜爱上学,也十分聪明,还有2个调皮、不喜欢学习的弟弟。暑假到了,她告诉妈妈她还想之后上学,可妈妈觉得24。8的学杂费太贵了,就不让王燕再上学了。
但最终,在王燕的请求下,妈妈只好说“要上学,就自我去挣学杂费。”之后,王燕把鸡蛋拿去卖,又被人踩烂了,好不容易才让那个人赔了她2。5元钱,用了1。7买到了支笔,卖给了教师,得到了5元钱,之后她用钱买了只小羊羔。可因为弟弟们的调皮捣蛋,没有挣到很多的钱。之后,费尽了千辛万苦最终挣到了24。8。在开学那天,她路奔跑着来到学校,交好了学杂费,才得以继续上学。
她的挣钱路多么的艰难困苦啊,可她丝毫不放弃,她对上学的期望是多么坚不可摧啊。她是那么的渴望上学啊。
王燕生活的地方,不但贫穷,条件又不好,并且他们父母思想还很落后,像王燕的同学“三花姐”18岁了,连五年级还没有上到,就被迫出嫁了。而王燕如果没有凑齐24。8的学杂费,那么她也就会像“三花姐”样辍学了,并且会被逼迫出嫁。他们那里对读书点也不重视,只是期望孩子们早点出嫁,对男孩子还好点,可女孩子呢,就是点也不期望她们去上学。“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点也不正确。
看着看着,我不由得想到了我们此刻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啊,不像王燕那样的贫穷,连瓶糖豆都不舍得下子吃完。他们那儿房屋矮小、破烂,而我们那里却是座座高楼,宽赦美丽;他们那儿的学校条件点也不好,喝水要从井里打,教室里没有灯,课桌课椅又小又破,而我们学费不要交,书本费不要操心。
学校像个大公园,又大又美,教室明亮宽敞,张张课桌课椅整齐的摆放着……我们的生活条件和他们比起来好多了。学习环境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上学来回都是车子接送,每一天就光写写作业,学习知识,其他的事根本不要太操心。是多么幸福啊。这好不公平啊,我看了这部电影,不禁为王燕的生活水平而感到不公,看了这部电影,我不仅仅要向王燕学习她坚持不懈和对做事永不放弃的精神。影片留给我们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她那样艰苦还依然走在上学的路上,做为同龄的我们,她留给我们深思的东西是那么的多……
五月的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勉为其难地放下专业书,遵照老师的指示,和女儿共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点击开“东莞阳光网”,我与八岁的女儿舒服服地蜷在客厅沙发的怀抱里,茶几上放着女儿爱吃的零食和刚刚丢下手的IPAD。
观看的电影叫《上学路上》。出乎意料,这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片子,毫不矫情。镜头从写在一片黄土地上的学生作文渐渐摇出,话外音是学生们的朗读声,远景是沟壑交错的黄土高坡,我的视线被紧紧抓住了。王燕,一个十岁的西北贫困山区的小姑娘,在三年级毕业的那天,因家中贫赛,交不起二十八元的学费,即将面临失学的命运。倔强的小姑娘不肯放弃学习的机会,向母亲哭着告求,结果是她必须在暑假不到六十天的时间里、靠自己的力量、凑齐那二十八元的学费。
二十八元——我看了女儿一眼,那是她吃一顿麦当劳套餐的费用——却是王燕、也是西北落后农村人们心中一笔沉甸甸的费用。那样的山村,没有电,家家只点一盏如豆的油灯,喝水要去几十里路外挑回来,生的女儿要趁早嫁出去,好换来彩礼改善全家的生活。小小的王燕,善良而坚韧,她靠什么凑齐那二十八元?我的心揪了起来,她毕竟是仅比女儿大两岁的孩子啊。
时间不多了。于是,镜头里的王燕一次一次地奔跑起来,我知道,她是在和时间赛跑,在和命运赛跑。
王燕飞奔在去农贸集市的路上,那是她冒着被妈妈痛打的危险,将家里母鸡生下的蛋偷偷攒下来,打算去卖个好价钱。结果,路人一脚踩在她的篮子里,鸡蛋卖不了钱,她只得到了少少的补偿费……
王燕飞奔在去学校的路上,那是她用卖鸡蛋的钱给王老师换了一支笔,她想用它得到老师帮助,而善良的乡村教师王老师用五元换回王燕那支价值一元的笔……
王燕怀抱小羊兴冲冲飞奔在回家的路上,-§ 那是她用一点点钱和别人赊的一头羊羔,小姑娘想等养大它,她就能挣回学费……
王燕追赶着去水涸摘枸杞的拖拉机,当所有的办法都破灭了,她唯一的希望就是搭上那辆车,和村里的大姑大婶们一起去帮工采摘枸杞,用劳力挣钱……
尘水飞扬的黄土路上,王燕奔跑着。她大口地喘息,嘴唇因缺水而焦裂,不时步伐踉跄,可她从没停止脚步。她单薄的身影在辽阔的黄土高坡的映衬下显得那么渺小,却如同一个小小的夸父,在艰苦的生活中努力追寻着自己不曾放弃的梦想:用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九月一日,学校开学了,在学生中看不到王燕的身影,王老师和王燕妈的脸上都写着苦涩的表情。可一转头,学校的大门口突然出现了奔跑而来的王燕。她肩上扛着行李,满面尘灰,汗湿鬓角,一双眼睛却盛满了自豪的笑。镜头特写:王燕的小手伸进口袋,小心地掏出了二十八块钱。那钱还是润润的,象是浸着王燕一人离家打苦工的滴滴汗水。
我的眼泪夺眶而出,还来不及擦,就碰到女儿扭头望过来的眼睛。女儿眸子清亮,与我对望着,什么也不说。镜头里的王燕,眼前的女儿,这两个年纪相当的小女孩,就因为命运的安排,面对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境遇,令人唏嘘不已。然而,命运的挑战却是无时不在的,谁也不知道明天什么在前面等着自己。孩子,亲爱的孩子,当你面对命运的挑战时,你拿得出和王燕同样的勇气和坚韧吗?
王燕,奔跑的王燕,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今天,我看了电影《上学路上》,太好看了,也非常感人,好多人都看得泪流满面。
有一个小姑娘,她的妈妈去世了,她爸爸又找了个新妈妈,很不幸,有了新妈妈后爸爸却永远离开了她们。后妈妈生了两个孩子,所以,这小姑娘的生活都得靠她自己了。
有一次,学校该交学费了,小姑娘问新妈妈要,可她们太穷太穷了,哪能交得起呢?小女孩就想自己挣这学费。她天天上山砍柴,有一次,她的弟弟把要卖掉的羊给丢掉了。可是,妈妈却骂这小女孩,可怜的小女孩跑出了家门。
她生活得很苦,天天晚上不能回家睡觉。经过了好多天,小女孩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挣够了学费,交给了老师。
我为这个小女孩感到骄傲,自豪。我觉得小女孩要比我坚强得多,她才是一年级的农村小姑娘。我想对她说:“你很了不起,你能做到的我做不到,我为你鼓励,加油!”
看了这部电影,我也明白了:钱都是用双手挣来的,爸爸妈妈也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平是不能乱花钱。因为这些钱都是爸爸妈妈用汗水换来的。
《上学路上》的故事发生在全国闻名的贫困县宁夏西海固,影片讲述了一个12岁的孩子王燕为了挣学费而做小买卖的简单故事:为了24.8元的学杂费,穷孩子王燕凭着自己的聪明和想象力开始了挣钱的艰难旅程,她要和小伙伴到几百里远的地方去帮人摘枸杞挣钱,摘一斤枸杞可以有两毛钱的报酬。可是到摘枸杞的地方需要的几元钱路费家里也没有,为了这笔路费,王燕从家里拿出10个鸡蛋,开始了一系列交易,最后王燕终于实现了自己梦想,在开学那天争够了学杂费,重返校园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看完这部影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我们看来很平常的甚至让我们厌恶的上学对王燕这些孩子确实最珍贵的。此外,24.8元的学杂费在我们看来只是少吃一两顿饭的事情,甚至能一件衣服都不够买,但对西北的孩子来说却是极其难得,看着王燕用一个暑假的时间费劲千辛万苦把10个鸡蛋最终变为24.8元的学杂费不得不让人感慨万千。
然而,这些都不是我在这篇文章中想表达的东西。由于这部电影我们是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课上看的,而陶行知先生平生最关注的就是乡村教育,这部电影所描写的就是西部乡村中的孩子上学的问题。因此,我在本篇文章想讨论的是影片中反应出来的中国乡村教育的问题。
一、农村教育资金缺乏、办学条件差的问题。
因为缺钱,所以王燕必须自己赚取24.8元的学杂费才能上学;因为缺钱,所以学校教舍是破破烂烂的;因为缺钱,老师一支笔用完了却没钱再买一只;因为缺钱,当上面有补助名额下来时,很多家长争着帮老师做事就为了让自己小孩得到这一名额;整部影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农村教育资金的缺乏,不仅仅是在影片中的小山村,我相信中国众多的农村教育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而对这么多的农村学生国家的资金投入却是少之又少的。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04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06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缺乏,教师素质不行的问题。
整整一个多小时的影片中我们只能看到唯一的一位老师,可见学校的教师是多么的缺乏。别的农村学校虽然不会这么夸张,只有一个学校,但教师资源应该都是缺乏的。由于农村地区教师待遇普遍低,有的地区甚至连教师的工资也不能保障,加上他们缺乏进修和专业发展的机会,农村教师也加入了人才流动的大潮。这使本来就虚弱不堪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其次,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低。由于农村教育工作环境差,教师待遇低,业务培训少,许多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再次,农村中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前的实际,农村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大都是过去的老教师,他们由于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身体偏差、真正有益的业务培训少,这样的教师队伍构成严重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
三、农村人民思想观念落后的问题。
影片中主人公王燕没钱上学除了家庭贫困是一部分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的母亲重男轻女的思想。王燕有两个弟弟,但是她妈妈可以给弟弟买新书包,却没钱给王燕交学杂费,而且还说女孩读书是给人家读的。除了王燕,影片中的另一个人物三花的遭遇也是相同的。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三花是真的很想上学,然而因为她是女的,她读书是没用的,于是只能早早的嫁出去。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如今农村的两点落后观念:
第一就是重男轻女的观念。这一观念是自古就有的,虽然如今社会发展、思想进步了,但这一观念在中国人特别是农村人的思想里却早已经根深蒂固的。男孩子要有出息,所以男孩子必须得上学,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上。但女孩子就不一样了,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孩子就算上学也是为别人上,还不如早早辍学为家里赚钱。正是因为农村很多人抱着这样的思想才会出现很多女孩想上学而不能上的悲剧。
第二是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以上只是我从这部电影里面看到的我国农村教育的一些问题,其他的问题应该还是有的。希望国家能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加大教育的投资,优化教师队伍,加强宣传,转变农村观念等。我真心希望能看到这样的一天:所有的农村孩子背着崭新的书包,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拥有着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能偶尔为了每天都要上课而烦恼。
今天下午,老师带我们全班同学到少年宫去看《上学路上》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有一个叫王燕的农村小姑娘求学的故事。
这个叫王燕的小姑娘家里非常穷,上不成学。妈妈说:“要是你想上学就自己出去挣够学费才可以上学。”于是王燕便开始去挣钱。一会儿去卖鸡蛋,一会儿去卖油笔,一会儿又去卖小羊羔。最后,她终于挣够了二十四块八毛钱的学费。
看完电影《走路上学》,我没有像许许多多的饱含同情心的人们一样眼泪乱飞,我也没有觉得主人公的生活有多么的可怜,请读者先不要骂我,静心下来看完再批判也不迟。
电影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故事的主人公是生活在云南怒江边上的傈僳族姐弟俩—娜香和瓦娃,姐姐为了到对面去上学,不得不每天溜索过江。弟弟向往上学却因溜索的危险而被呆在家里。后来姐姐溜索弟弟送新鞋,途中鞋子差点跌落江中,姐姐反身抓鞋子失手跌入滔滔的江水中,再也没有回来,弟弟瓦娃从此沉默无语,陷入了深深的思念中。直到后来在爱心人士的捐助下,政府修建了一座新桥,瓦娃终于可以走路去上学了。
看完电影,我的心里充满了羡慕,我震撼于怒江两岸绮丽的风光,我震撼于娜香与瓦娃那种可以换命的姐弟情谊。我渴望有一份那样的爱,渴望有一个哥哥姐姐或者一个弟弟妹妹,而不是像现在那么孤单,我渴望在那种淳朴、真挚的生活里纯净着自己灵魂。
世界是纷繁多姿的,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经历,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精彩。我认为一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一个永远成功的人不会懂得什么叫真正的成功。
或许有很多人认为娜香和瓦娃值得同情,让人可怜,我不这样认为。至少他们能守候在自己的故乡,守候那些山山水水,守候那一份牵挂和付出。而我们,我们这些移民迁徙的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像一片没有根的浮萍,在人海中漂浮着;我们这些独生子女,没有了兄弟姐妹,有的没有姨妈舅舅,没有叔叔伯伯,就这样成长着。回到祖居地我们成了外乡人,生活在广东我们成了北方人。我们的父母辈在艰难中奋斗,而我们在无奈中孤单着。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原始的就是最美的。不要苛求世界为你改变,也不要轻易的去改变世界。
到底谁装典了谁的梦?到底谁同情了谁的眼泪?到底谁羡慕了谁的幸福?到底谁苦了谁的生活?到底谁错过了谁的错?
如果可以,我宁愿选择出生在大楼山下,那里有着自己的祖先和族类,那里说着先辈们的语言,那里有着鸡犬相闻,你来我往的村落。
到底谁收留了谁?到底谁爱了谁?到底谁又欠了谁?一个人看着镜子,忍不住问:“whocareyou??”
这部影片主要讲了:主人公王燕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女孩,因为她家穷,交不起学杂费,将要面临辍学的困难。在暑假期间,为了上学,王燕说服她的妈妈要自己挣钱攒学费。她通过偷偷卖自己家的鸡蛋、卖钢笔、喂小羊羔、摘枸杞,最后,终于挣够了学费——二十四快八毛钱。
影片快结束的时候,王燕满头大汗地跑进学校,在老师面前张开了紧握的拳头,手里面捏着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挣来的学费。看到小小的王燕自己用辛勤和汗水换来的上学机会,我感到有点内疚,我们现在的教学设备很齐全,假如让我们回到过去,很有可能连生存的能力也没有。我要向王燕学习。一个与我同龄的孩子竟然自己去挣钱,真让我敬佩。
我只要遇到难题,就会把求助的目光投向父母,渐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
我要学习王燕面对困难不低头,自强自立的精神。
娜香背着书包,把粗粗的绳子一头绑在腰间,一头挂在铁索上,从波涛汹涌的大河上滑过……”这是电影《走路上学》里经常出现的一个片段。
《走路上学》讲了姐姐娜香和弟弟瓦娃溜索上学的感人故事。娜香和瓦娃住在怒江边,而学校在江对岸,没有桥,她每天只能冒着生命危险,溜索上学。城里来的老师知道学生们生活艰苦,就给每个同学一双鞋,其中也给了瓦娃一双。当时我真为他们高兴。但正高兴时,悲剧发生了。娜香回家时,瓦娃的鞋从书包里掉了出来,娜香翻身去抓,可是绑她的绳子松了,娜香掉入了波涛汹涌的江水里……我一惊,心立刻沉了下去,娜香就这样离开了。六个月后,政府在怒江上修了一座桥,瓦娃终于可以上学了!
看着电影,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他们没有汽车,没有空调,甚至连路都没有,只靠一根绳索冒着生命危险每天坚持上学。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还有这样艰苦的地方,还有用这种方式上学的伙伴。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每天都是爸爸、妈妈接送上学,而他们……我的眼泪不禁又一次浸湿了我的眼眶,哎——边远山区的伙伴们上学是多么艰难啊!
当时我还在想,如果有一座大桥架在河上面就好了,父母也不会担心危险而不让孩子去读书了……电影演到最后,果然,山区得到了城里人的捐助,建起了大桥,当时我高兴得差点蹦起来,人们真好!这简直就是一座生命之桥,一座心灵之桥!在泪眼婆娑中,我看到了好学上进的瓦娃,看到了美丽善良的娜香,看到了许许多多走路上学的山区学生……我也要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好好学习,就像电影里的女教师那样,有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观后感《走路上学观后感500》。在九月份举行的深圳市“捐一元,献爱心,送营养”的活动中,我积极伸出援手,给贫困山区的小朋友捐了20元零花钱。不仅如此,《走路上学》也感动了我们益强小学的老师,他们纷纷走进边远的云南山区去支教,当看到破旧的房屋,一双双只穿着拖鞋的小脚时,都情不自禁地落泪了,也捐了很多钱和物,表达了自己的一份爱心。
电影从始到终,瓦娃手里都拿着一个漂亮的风车,出神地想着什么。我想,大概他在想什么时候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吧!是呀!他们也有目标,他们也有梦想。他们的目标不只是怒江对岸,他们的梦想不仅是想去上学,还有很多很多,很多很多。让我们和农村的伙伴们一起努力,实现我们的梦想,共创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