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是《汉书》中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文知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教学重难点】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了,自己体会一下十七八年的光景,这是七八年我们有多少的幸福时光,有多少成长与收获。这十七八年太珍贵了。而有一个人居然用十九年的时间,甘心忍受匈奴的囚禁与压迫,也不愿意投降,于是书写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气节之歌,这一壮举也被载入史册,被后人广为流传,这个人就是汉代的苏武,今天我们就一起翻开历史的卷轴,来品阅一下苏武的传奇故事。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3.故事背景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划分课文层次
1.请同学复述文章内容。
汉武帝晚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不巧却碰上匈奴内部发生叛乱,由于叛军内部有人告密,很快就被匈奴首领一举歼灭。副使张胜因为与叛军头领虞常意欲劫持匈奴单于的母亲,因而单于迁怒所有汉朝史臣,无辜的苏武也因此受到牵连。苏武为保名节两度自杀,虽然未遂,却坚定了单于要劝降苏武的决心。单于先派了丁灵王卫律去劝降,没有成功,他本人也被苏武痛骂一顿。单于便将苏武放逐冰天雪地的北海,让苏武放牧公羊,只有当公羊生下小羊的时候,苏武才能回来。苏武历尽艰辛,渴了喝雪,饿了挖草根,不论坐卧起身都时刻拿着汉节。后来单于又派了投降匈奴的李陵去劝降,李陵虽与苏武有故交,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动苏武,却被苏武的民族大义感动得泣下沾襟。最后,汉昭帝继位,汉朝与匈奴恢复邦交,在胡地呆了十九年的苏武才得以回到自己的祖国。
四、请学生快速划分层次
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 1 )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 )段:记述了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倍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合作与探究
1.苏武一共自杀了几次?为什么自杀?后来被流放北海又想方设法活下去,这是否矛盾呢?
讨论明确:
两次。第一次是张胜告诉苏武自己参与谋反的事实,苏武敏感地认识到自己定会受到牵连,因为不想国家尊严受辱,所以自杀。第二次是面对卫律的讯问,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引刀自刺。
不想自己受到屈辱,更不想因为自己而侮辱国家。
第一次是被张胜和常惠阻拦下来,第二次是被卫律请医生救活。从救治的繁琐的程序可以看出苏武是真想自杀,但都没成功。
苏武的举动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
☆不论是自杀还是求生,都是苏武的反抗方式。他自杀为的是不给国家带来耻辱,正如他所说“见犯乃死,重负国”;他求生也是向匈奴示威示强,为的是不辱使命,这可以从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看出。
☆苏武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一心考虑的都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
☆自杀表示坚决不投降,求生更是体现出苏武坚忍不拔的意志,他的出发点都是缘于爱国。
2.难道只有咱们关注到苏武的精神品质了吗?
明确:不是,还有匈奴的单于。“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单于对待苏武和对待张胜是截然不同的。朝夕候问,一来是怕苏武再出事,而来体现自己对苏武的关怀,试图收降苏武。这是对苏武人格的肯定。
3.说服苏武是事情首先落在了卫律身上,因为他就是降将。卫律是怎样来说服苏武的?苏武有何表现?
讨论明确:
①剑斩虞常:震慑苏武
威逼: ②吓降张胜:有人带头 不动
③强加死罪:寻找理由
大骂卫律
以自己的地位与财富做例子
利诱: 封官加爵:拥众数万 不应
荣华富贵:马畜弥山
总结卫律的劝降策略——威逼利诱。威逼不动摇,利诱不应许。于是卫律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发出最后通牒“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这番话也激怒了苏武,苏武大骂卫律。于是有了第6段的“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苏武越是坚决,单于越是喜欢。于是用尽办法来折磨、摧残苏武,企图动摇他的意志。幽禁地窖,断绝饮食;放逐北海,不至廪食。
幽禁地窖,断绝饮食——啮雪吞毡,数日不死
放逐北海,不至廪食——掘鼠食草,杖节牧羊
苏武这一去已然近十年了。短暂的抗拒固然可贵,但时间是检验一切意志的试金石。十年的艰辛与苦涩,是否会动摇苏武的信念呢?我们再往下分析。
4.李陵,匈奴的又一位降将,他来到北海,试图以自己曾与苏武同僚的身份来说服苏武。他有事怎样劝降的呢?卫律的“威逼利诱”策略已然失效,李陵又是什么样策略呢?
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请同学们细读一下李陵对苏武说的话,其中表达了几层意思?)
讨论明确:是什么支撑着苏武艰苦地走了十年?(换位思考,人共同的生命体验)苏武认为自己可以回到大汉朝,回到自己亲人身边。他心中还有对“国”对“家”的念想,还有对团聚的期待。这就是李陵的突破口。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
2.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研读体会文章鲜明突出的对比与生动入微的细节对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作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卫律劝降、苏武牧羊、李陵劝降等重点段落,对比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
2.从文中归纳出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言行选择?
【教学设想】
1.为避免课堂流于枯燥的字词讲解,在课前布置学生做好译注等准备工作;
2.课文篇幅较长,语句较生拗,应让学生多读,以培养文言文语感;
3.在欣赏课文时,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来将重点由“言”转移至“文”上,吸引学生兴趣。
【辅助手段】
PPT,板书
【课时安排】
4课时
公开课为第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标题:苏武传)故事讲到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牵连入匈奴国中叛乱事件,他两度寻死,慷慨陈词,终于消弭了可能导致两国发生误解争端的危机,扭转了外交上的被动局面。但是不料匈奴公然违背两国通好的宗旨,粗暴扣留了苏武等使节,要逼迫他们投降,以此来羞辱汉朝。卫律的威逼利诱以失败告终。(板书:苏武-张胜,苏武-卫律)匈奴明白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便改变了劝降策略。
二、研读:
“乃幽武至大窖中,绝不饮食。”想以摧毁折磨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可是苏武“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顽强地活了下来。以至于“匈奴以为神”。于是匈奴变更为残酷的方式,“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把他单身流放到气候苦寒的无人之地,这已经够残酷了,何况又被判处了终身流放。但“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又顽强地活了下来。
思考: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曾两度要自杀,现在却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请学生讨论。参考:并不矛盾。第一次自杀是因为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杀是在审讯时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语后,这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但是后来匈奴转为劝降,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转为求生,因为他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所以,当他在北海上牧羊时,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时时提醒自己不忘使命。可见,他的求生求死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只不过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好不容易过了三年温饱日子,偏偏王短命而亡,卫律又使人盗牛羊,苏武又陷入了困境中。人不怕平地摔交,怕的是从高处摔落。此时正是一个人最脆弱的时候,而苏武的故友,叛将李陵就在此时出场了。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李陵受命而来,显然是来说降的,可是他的技巧比较高明,他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这一句道尽了那些沽名钓誉之辈的心事。如果苏武是此类人,一定会为之动摇,也正中了单于让他“羝乳乃得归”的心理战术。
李陵知道苏武久处异域无人之地,对于来自家中的消息当然是很喜欢听的,所以他下面的话正迎合了苏武的心理:“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後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这几句话大有深意,他诉说苏武兄长与弟弟被汉武帝逼死的经过,其实是在说明汉武帝对苏家的薄情。这句应与后文“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结合来看,言下之意为何呢?汉武帝年高昏聩,又对不起你苏家,这样的皇帝实在不值得你效忠,意在挑拨苏武与汉武帝之间的感情。而把苏武母亲去世,妻子改嫁,妹妹子女下落不明的消息告诉他,又是为何呢?为了断绝苏武对妻儿家室的挂念之情,使他了无牵绊,屈心受降。李陵又说:“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何苦为了这个忠义的虚名耽误了大半辈子时光呢?“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接着他又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进一步劝降苏武,我李陵刚投降时,顾虑比你还多,我不想投降的心情绝不亚于你苏武,可如今我也这样过来了,投降也并非难事。“愿听陵计,勿复有云!”这些话确实是李陵的心里话,说得是推心置腹,通情委婉,可惜,苏武不是李陵。
我们看苏武是如何回答的。“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苏武的回答并没有提到亲人生死离散的问题,只是强调了自己愿意肝脑涂地,杀身自效,心甘情愿,因为汉武帝对我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君臣之间犹如父子关系,子为父死,天经地义,所以请李陵你不要再多言了。
当李陵再想多言时,“子卿,壹听陵言。”他刚一张口,苏武立刻制止道:“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马雚,效死于前!”请注意这里苏武对李陵以“王”相称,有何用意?划清两人界限,揭去朋友间饮酒谈心的幌子,让李陵无法再多言。
以上两处苏武的回答话语虽少,但都表现了苏武的什么精神?意志坚定。以至于“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连李陵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耻之心都被苏武坚定不移的气节唤醒了。
思考:在本部分,李陵的话语委婉动听,而苏武则显得沉默少言,此处苏武与李陵的对话实际上就是两者的对比。(板书:苏武-李陵)面对生死和民族大义,他们是如何选择呢?他们本质上的不同体现在哪里呢?请学生分角色饰读,然后讨论。
参考:李陵的话语中处处是从个人、家庭考虑打算,他斤斤计较于一家一己的恩怨,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苏武则相反,他“先国家而后私己”。两人胸怀,有如天渊之别。
拓展:有人认为,苏武的这种忠诚的出发点也是一家一己,只是他知恩图报,不计仇怨,但实际上也是一种“愚忠”,你认为呢?课上讨论,自由发表见解。
三、作业:
作为降将,李陵与卫律劝降时的情形和说辞有何不同之处?为什么?苏武对二人的措辞态度又有何不同?这又体现了苏武什么样的品质特征?请学生课后思考。
《苏武传》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语句较生拗,学生比较难以进入情境。在讲课之前,我督促学生做了课前的译注准备工作,让学生们自行翻译课文,并将难以理解的实词词义、虚词词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知识点结合《名师一号》自行地标注在书本上。虽然比较辛苦,但是我觉得便于学生更熟悉课文,而且能使自己的课程不再停留于字词句的释义层次,可以深入去挖掘课文内涵。这项课前准备作业我已经实验了一个学年,效果较为不错,只是有时候学生会抱怨作业量过大,我应当在日后加以改进,对于篇幅较长的古文,应当酌量酌情。例如《苏武传》,我完全可以布置几个重点段落的翻译作业而非全文。
这节课我还进行了一项创新,就是在串讲课文的时候,我不再是让学生读一句原文,讲解一句,而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联系句与段,其间贯穿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但是很可惜的是,我铺叙得过于详尽主观,占去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学生思考讨论的部分被极大程度地压缩了,而且使得这堂课的重点——对比凸显人物性格特点也未能突出。于是课堂显得很是沉闷,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没有能够展开讨论,这对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很不利。虽然这次创新失败了,但是我想在日后的文言文课程中,我可以适度地运用这一形式,挑起学生的听课兴趣。最重要的是,我得先弄清楚学生需要学什么,更不要认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让自己一个劲儿地重复学生本已明白的问题,而应相信学生,让他们放胆发言,哪怕与自己观点不符,只要言之成理,皆当鼓励,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自己所应担任的角色应当是疏通他们阻塞的思想,连贯他们断续的语言,点拨他们不解的疑惑,提供他们未知的问题,领涉他们未及的领域,概括他们思索的结论。这样才是真正的授之以渔。
另外,在学生饰演角色朗诵对话的时候,我发现了一大弊端:学生读得太少,文言文语感未能培养起来。我经常为了赶课而省略掉了他们课堂上朗读课文的环节,其实这样学的效果事倍功半。我的导师告诉我,教师讲上20分钟课,不如让学生自己读上15分钟,教师再提点性地讲上5分钟。如果学生连课文都不熟悉,都还没有读出自己的理解,那么在听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就不可能真正学到些什么。所以,以后要多让学生读,多让学生说,这样,自己也上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活跃。
优点还是有的,备课非常细致,教材把握准确,教态自然,语言流畅。只是我还需要改变自己的一种观念: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就必须要先准备一桶水;但是教师准备了一桶水,就千万不要试图将一桶水都灌进学生肚子里去。
12 苏武传
班 固
导入语
两千多年前,在北海边上,他杖节牧羊,餐冰卧雪,却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敌人的淫威面前,他宁死不屈;在金钱、富贵面前,他矢志不渝;在得知家人遭遇不幸的时刻,他大义凛然、誓死报国他心甘情愿,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他英勇无畏,谱写了精彩的人生华章他的气节,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他就是大汉使臣——苏武,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苏武,学习他的高风亮节
&140;聚焦文本新课堂
▲文本常识概览
【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其父班彪是著名的史学家,曾编写过《史记后传》,班固在此基础上撰写了《汉书》,叙述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4年229年的历史《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幽通赋》等
2.创作心语
班固在《汉书·叙传第七十下》中说:“固(班固自称)以为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典籍,故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故曰:‘巍巍乎其有成功,焕乎其有文章也!’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纂前记,辍辑所闻,以述《汉书》”为了宣扬“汉德”,突出汉代的历史地位,《汉书》“包举一代”,断限起自西汉建立,终于新朝的灭亡,为了突出刘邦,就将《高帝纪》置于首篇这种断代为史的体例,受到后来封建史家的赞誉,并成为历代“正史”编纂的依据
【探寻背景】
秦末汉初,中原战乱,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公元前200年冬,匈奴的冒顿单于派出四十万精兵,把汉高祖围困在白登山,汉朝只得采取“和亲”政策,暂时缓和跟匈奴的关系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开始了对匈奴长期的讨伐战争,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逼迫他投降
▲语言知识积累
【字词积累】
1.难读字
栘(yí)中 数(shuò)通使 且鞮(jūdī)侯 丈人行(háng)
遗(wèi)单于 缑(gōu)王 昆邪(húnyé)王 浞(zhuó)野侯
阏氏(yānzhī) 左伊秩訾(zǐ) 煴(yūn)火 膏(gào)草野
啮(niè)雪 旃(zhān)毛 牧羝(dī) 纺缴(zhuó)
檠(qíng)弓弩 棫(yù)阳宫 斧钺(yuè)
2.通假字
⑴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女,通“汝”,你;畔,通“叛”,背叛)
⑵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旃,通“毡”,加工羊毛或其他动物毛而成的块片状材料)
⑶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收藏)
⑷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⑸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告别)
⑹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
⑴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当;今义:差不多)
⑵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古义:对长辈男子的尊称;今义:指岳父)
⑶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古义:照顾;今义:奖赏赐予)
⑷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古义:财物;今义:供出售的物品)
⑸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⑹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⑺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古义:第二年;今义:下一年)
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古义:去世;今义:不幸运;使人伤心、失望、痛苦的)
⑼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古义:年龄;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⑽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成全,提拔;今义:业绩)
⑾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4.一词多义
方欲发使送武等 (派遣)
发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起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泄露)
及还,须发尽白 (头发)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凭借,介词)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凭借……身份,介词)
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把,介词)
以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用,介词)
何面目以归汉 (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
蹈其背以出血 (来,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在,于,介词)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顺便,介词)
因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趁机,介词)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顺着,介词)
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 (于是,就,连词)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越发,更加,副词)
益 武益愈 (逐渐,渐渐,副词)
单于愈益欲降之 (越发,更加,副词)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互相,副词)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相互,副词)
相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 (相互,副词)
副有罪,当相坐 (偏指一方,你,代词)
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偏指一方,你,代词)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符节,使臣所持的一种信物)
节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气节)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节操)
5.词类活用
⑴宜皆降之 (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
⑵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用作动词:用车子拉)
⑶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赞美,以……为壮美)
⑷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膏,名词用作动词:滋养)
⑸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
⑹天雨雪,武卧啮雪 (雨,名词用作动词:下)
⑺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用作动词:生育,生子)
⑻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⑼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名词用作动词:祭祀)
⑽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句式积累】
1.判断句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
2.被动句
此必及我,见犯乃死 (被动句,“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加以老母系保宫 (被动句,意念被动句)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被动句,“为……所……”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3.省略句
乃幽武置大窖中 (省略句,(单于)乃幽武置(于)大窖中)
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省略句,常惠请其守者与(之)俱)
4.倒装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以何复加?”)
何谓相坐?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谓何相坐?”)
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子卿尚复为谁乎?”)
【熟语积累】
肝脑涂地:原指战乱中惨死,后用来表示牺牲生命
使匈奴,明年, 陵降, 不敢求武 久之,
译文:当初,苏武与李陵都是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就投降了,不敢访求苏武过了很
单于使陵至海上, 为武置酒设乐 因谓武曰: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
长时间,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和您交情一
厚, 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
向很深厚,所以派遣我来劝说足下,想谦虚恭敬地对待您你终究不能回归汉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
之地, 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 扶
地方,你对汉朝的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做奉车都尉,随从武帝到雍地的棫阳宫去,扶
辇下除, 触柱折辕,劾大不敬, 伏剑自刎,赐
着皇帝的车辇车走下殿阶时,撞在柱子上,撞折了车辕,以不尊敬天子的罪名被弹劾,用剑自杀了,只赐
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
给二百万钱用以下葬您的弟弟孺卿随从皇帝到河东郡祭祠土地神,骑马的宦官与黄门驸马争夺船只,把
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
黄门驸马推落河中淹死了,宦官逃跑,皇帝诏命孺卿追捕,却没有追到,孺卿因为害怕也服药而死我来
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
的时候,您的母亲也去世了,我送葬到阳陵您的妻子还年轻,听说已经改嫁了家中只剩下两个妹妹,
两女一男, 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现在已经过了十多年了,不知是死是活人生就如早晨的露珠那样短促,何必这样
苦如此!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
长久地折磨自己呢?我刚投降时,神智恍惚就像疯了一样,自己为背叛汉朝而痛心,加上老母亲又被拘禁
保宫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大臣亡罪
在官府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么会超过当时的我呢?况且皇帝年事已高,法令会随时改变,大臣无罪而
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 勿复有云”
被诛灭全族的有数十家,安危难以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位列将, 爵通侯,兄弟
苏武说:“我苏家父子都没有什么功德,都是受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将军,爵位封为通侯,兄亲近, 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 虽蒙斧钺
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我常希望有机会为国家牺牲一切现在有机会杀身报国,即使遭受巨斧砍、
汤镬, 诚甘乐之 臣事君, 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
汤锅烹的极刑,也确实心甘情愿臣子侍奉君主,就像儿子侍奉父亲一样,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遗
愿勿复再言!”
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 武曰:“自分已死久矣!
李陵与苏武喝了几天酒,又说:“子卿一定要听我的话呀”苏武说:“按我的职分我早已经死了很久
王必欲降武, 请毕今日之驩, 效死于前!” 陵见其 至诚,
了,单于如果一定要逼我投降,那就请结束今天的欢宴,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他对朝廷如此忠诚,
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长叹一声说:“唉,义士啊!我李陵与卫律罪恶滔天!”说着就流下眼泪沾湿衣襟,和苏武告别离去
【品味】作为与苏武相知“素厚”的朋友,李陵深知以死相威胁,以富贵为诱饵,以幽禁断食来逼迫,都不能动摇苏武如磐石般坚韧的气节,而只能从精神上、心理上着手李陵处处为苏武着想,把声名流传、家庭安全、效忠君王等一般人视为信念的东西一一推翻辅之以李陵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在亲情、友情面前,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私心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全面崩溃苏武的断然拒绝却使他的形象更加光彩夺目李陵的劝降反衬出苏武的精神境界已经上升到一个极高的层次
【体会】“无情未必真豪杰”,兄弟屈死、慈母逝世、妻离子散,在他心中难道就没有半点涟漪?心目中的神圣——汉武帝薄情寡恩,在他的骨子里难道就没有丝毫怨愤?十九载孤独寂寞的困厄,多少次生死存亡的考验,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大义凛然、忠贞不渝?在个人恩怨与民族大义的天平上,苏武的选择震古烁今!他的情是对国家民族的至爱之情,他的爱是舍弃一己之私的广博之爱!
▲疑难问题探究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范文三
【教材分析】
《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学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培养翻译能力。
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展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
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
学生对《汉书》和班固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强调。
针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
文章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学生不甚了解,教师要简要介绍。有部分晦涩专有名词,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双方的斗争策略和人物复杂的内心,需要教师引领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文知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3.德育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
1.多媒体ppt课件展示,提高课堂效率。
2.课文较长,要充分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3.引导自学,强调语言知识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4.课堂上大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语感,激发阅读兴趣。校对字音,落实语言知识点。
5.合作探讨,回答问题,把时间教给学生,注重互动;教师引领点拨,或强调补充。
6.重视课堂与课后双落实,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练习与作业要少而精。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落实文学常识、文言知识点,校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了,自己体会一下十七八年的光景,这是七八年我们有多少的幸福时光,有多少成长与收获。这十七八年太珍贵了。而有一个人居然用十九年的时间,甘心忍受匈奴的囚禁与压迫,也不愿意投降,于是书写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气节之歌,这一壮举也被载入史册,被后人广为流传,这个人就是汉代的苏武,今天我们就一起翻开历史的卷轴,来品阅一下苏武的传奇故事。
二、文学常识
(ppt展示,学生齐读,教师重点解释、强调划线的语句。)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ppt展示,学生齐读之后,回忆《史记》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对比记忆。)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3.故事背景(ppt展示,学生朗读)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音,把握文言知识点,理解文章内容梗概
1.疏通字音
(ppt展示疑难字音如下,文章涉及了大量的关于少数民族的专有名词,注意结合书下注释校准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以状语(yù)武;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⑦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 ⑧武复穷厄(è)
⑨何以汝为(wéi)见; ⑩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学生们出声分段朗读课文,校对字音,同时结合书下注释找出文章的通假字:畔、旃、去、无、见、驩、霑、衿、决。以及古今异义词。
3.点拨、强调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1)通假字:(见书下注释,做上标记)
(2)古今异义词:(ppt展示,请同学说出今义,在思考文中的古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 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兄弟亲近 古义:亲近的侍臣。 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4.找出下列句子所在位置,讨论后请同学翻译。(ppt展示如下)
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
②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
③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
④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意动,名词作状语)
⑤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⑥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
⑦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省略句,状语后置)
⑧空以身膏草野。(使动)
⑨切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
⑩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使动,状语后置)
4.点拨重点实词。(ppt展示,请同学们回答加点词的意义)
发:方欲发使送武等(动词,打发)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起事,动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出动)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动词,揭露,暴露)
及还,须发尽白(名词,头发)
会:会武等至匈奴(副词,适逢,恰巧)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动词,会同)
单于召会武官属(动词,聚集)
及:及卫律所将降者(连词,以及)
事如此,此必及我(动词,牵连)
及还,须发尽白(动词,等到)
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抵押)
副有罪,当相坐(动词,应当)
始: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动词,开始)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副词,刚刚)
始以强壮出(副词,当初)
5.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还理解不了的词句,教师点拨。
四、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翻译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文章层次,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人物之间的斗争语言及策略,以此来品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重点了解了《汉书》和班固,了解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还积累了一些重点文言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教师提问相关知识,考察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订正错误。)
二、划分课文层次
1.请同学复述文章内容,每个自然段都叙述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由一组回答,ppt逐个展示情节过程的小标题)
初使匈奴,单于受礼——缑王谋反,祸及汉使——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卫律劝降,威武不屈——饮雪吞毡,此志不渝——李陵劝降,忠贞不二——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范文相关文章:
2.语文课本《苏武传》原创教案设计(2)
3.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
4.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2)
5.2020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计划精选范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