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初一数学教学的工作计划范文(优秀5篇)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会用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进行混合运算,并会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利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类比学习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体会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意义和作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利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重点之一,《标准》中强调:重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淡化过分“形式化”和记忆的要求,重视在具体 情境中去体验、理解有关知识;注重过程,提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活动,培养发现规律、探求模式的能力;注重应用,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本节内容把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融入实际问题中,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突出了《标准》对本节内容的特别要求。本节内容也为后继学习数学知识作必要的基本运算技能,虽注重应用,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但基本的运算技能也是学习数学必不可少的。因此本节内容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复习引入(课件出示)

1、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

2、叙述有理数减法法则。

3、叙述加法的运算律。

4、符号“”和“—”各表达哪些意义?

5、—9(6);(—11)—7

(1)读出这两个算式。

(2)“、—”读作什么?是哪种符号?“、—”又读作什么?是什么符号?

把两个算式—9(6)与(—11)—7之间加上减号就成了一个题目,这个题目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探索新知讲授新课讲评(—9)(6)—(—11)—7

省略括号和的形式

教师针对学生所做的方法区别优劣

对此类题目经常采用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这时就成了—9,6,11,—7的和,加号通常可以省略,括号也可以省略,即:

原式=(—9)(6)(11)(—7)

=—9 6 11—7

虽然加号、括号省略了,但—9 6 11—7仍表示—9,6,11,—7的和,所以这个算式可以读成……(教师纠正)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

先自己练习尝试用两种读法读,口答。(负9正6正11负7的和或负9加6加11减7)

让学生尝试,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自己就会寻找到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所做的方法,及时指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来给学生指明方向,在把算式写成省略括号代数和的形式后,通过让学生练习两种读法,可以加深对此算式的理解,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巩固练习

1、把下列算式写成省略括号和的形式,并把结果用两种读法读出来。

(1)(9)—(10)(—2)—(—8)3;

(2)—(—)—(—)—()

2、判断式子—7 1—5—9的正确读法是()

A、负7、正1、负5、负9;

B、减7、加1、减5、减9;

C、负7、加1、负5、减9;

D、负7、加1、减5、减9;

(二)用加法运算律计算出结果

—9 6 11—7

(三) 巩固练习

1、—4 7—4=—___—___ ___

2、6 9—15 3=___ ___ ___—___

3、—9—3 2—4=___9___3___4___2

4、— — = ___ ___ ___

1题两个学生板演,两个学生用两种读法读出结果,其他学生自行演练,然后同桌读出互相纠正。

2题抢答

按教师要求口答并读出结果

讨论后回答这两题旨意在巩固怎样把加减混合运算题目都转化成加法运算写成代数和的形式,这里特别注意了代数和形式的两种读法。

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时,很可能产生“—9 7 11—6”这样的错误,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纠正,又做一组巩固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律把同号数放在一起时,一定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这一知识点。

初一数学科教学计划 篇2

一、教学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本届初一学生共248人,外地学生占三分之一左右,整体生源质量相对前几届有所提高,但存在着极严重的问题:相当多的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不高,学生欠缺自主的动力,单靠教师的“盯学”,效果不显著。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优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培养,数学知识掌握得较好,但“后进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较缓慢,数学知识上一些基本的内容还很模糊,甚至出现“空白”面。课堂上参与度不甚理想,有时还需要教师提醒,而且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同时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有待发展,学生手中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辅导书甚少,学生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班级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苗头,对此,教师必须继续努力,力争全体同学共同进步。平时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和思考问题,但仍有相当部份的学生借口不会做为理由,不及时完成当日的作业。在学习习惯上,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回家作业独立完成方面做得很不够,早晨来校抄作业的现象极其普遍。如何培养“优等生”与“后进生”、及时落实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作必要的笔记、指导学生及时复习、总结、课堂上专心听讲、及时纠正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等问题急需同仁们的共同对策。

2、教材的内容与目标分析

第一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1)了解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了解三角形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知道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能利用全等三角形解释角平分线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3)会用直尺和圆规完成以下基本作图: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一个角的平分线;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根据已知条件作三角形。

第二章 图形和变换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连结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理解连结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并能指出对称轴,了解有轴对称变换得到的图形与原来图形全等。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

(2)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具体性质,理解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移动后的图形,了解平移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都相同,利用平移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了解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欣赏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

(5)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相似,了解平面图形的相似图形是把原图形放大或缩小,形状和方向不变。

(6)欣赏现实生活中的几何图案,会运用图形变换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第三章 事件的可能性

(1)通过具体情境了解必然事件、不确定事件(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事件可能性的意义,会运用例举法(包括例表、画树状图)统计在简单情境中可能发生的事件的种数,并会比较、描述简单事件可能性的大小。

(3)初步认识概率的意义,知道不可能事件的概率是0,必然事件的概率是1,不确定事件的概率大于0而小于1。

第四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认识对给定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一个未知数的值及另一个未知数有一个确定的值。用列表的方法表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多个,了解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变化关系。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会用代入法和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3)会殒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践问题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合理。

第五章 整式的乘除

(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进行简单的整数指数幂计算,会进一步理解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2)会进行简单的整式乘除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整式除法仅指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3)会推导乘法公式:(a+b)(a-b)=a2-b2;(a+b)2=a2+2ab+b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体会代数与几何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

(4)会用乘法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了解乘法公式的某些应用。

第六章 因式分解

(1)了解多项式因式法分解的意义,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变形。

(2)会用提取公式法、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3)会用因式分解解决某些简单问题。

第七章 分式

(1)了解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会进行约分和通分。

(2)会进行简单分式的乘法和除法运算。

(3)会进行简单分式的加、减运算。

(4)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体会验根的必要性。

(5)能利用分式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措施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地从事数学活动。

让学生能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发现、概括归纳,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2、发挥学生自主探索,学会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与人合作的精神和态度。

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水平,提出具体不同的要求,落实学生对作业题的不同要求。

4、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

5、有效地运用评价手段提高教学成效。

重视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鼓励评价为主,充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成功感,促使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课时安排(不包括作业校对、期中、期末复习)

第一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实授新课8节,复习、测试8节,共16节。

第二章 图形与变换:实授新课6节,复习、测试6节,共12节。

第三章 事件的可能性:实授新课3节,复习、测试3节,共6节。

第四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实授新课6节,复习、测试6节,共12节。

第五章 整式的乘除:实授新课11节,复习、测试6节,共17节。

第六章 因式分解:实授新课5节,复习、测试5节,共10节。

第七章 分式:实授新课7节,复习、测试7节,共14节。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 篇3

一、教学思想

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认真备课。认真研究教材及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重视课后反思,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师生互动的细节。

(2)抓住课堂45分钟。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进行教学,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争取每节课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大课堂容量组织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及时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效益。

(3)课后反馈。精选适当的练习题、测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三、不断钻研业务,提高业务能力及水平

积极参加业务学习,看书、看报,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使之更好的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努力,掌握新的技能、技巧,不断努力,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努力使教学更务实,方法更灵活,手段更先进。

四、提高质量的措施

1、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掌握教材。

2、认真备课,争取充分掌握学生动态。

3、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4、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

5、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6、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7、以“两头”带“中间”战略思想不变。

8、深化两极生的训导。

初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4

一、对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着眼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挖掘身边的数学,重组和改编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册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线索,一方面用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生动有趣的素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1)在把若于个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剩余”现象,理解余数的含义,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规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会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学具操作认识千位,知道计数单位百和千的关系,掌握三位数的组成,会读、写干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对千以内数的大小进行简单的估计和判断。

(3)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探索三位数加、减笔算的方法,掌握计算要领,并会进行相关的估算和验算。

(4)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掌握算法,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和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会估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的范围。

空间与图形:

(1)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能根据给定的东、南、:西、北某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七个方向。能运用方位词语清楚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看懂、会设计简单的路线图。

(2)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初步认识直角,会用直角判定锐角与钝角。

(3)在测量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计量并表述物体的长度,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统计与概率:

(1)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会对同一组数据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

(2)知道填表格和描方块都是呈现统计结果的方法,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判断、联想和预测。

2.数学思考方面。

通过认识千以内的数,进一步提高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的能力。通过有关口算、笔算和估算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理解,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解释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发展数感。通过探索和发现数、计算以及平面图形中的一些简单规律,进一步提高比较、归纳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符号感。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感受统计的必要性。通过简单的实际调查以及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的活动,进一步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体会分类方法的多样性,更加客观地理解统计结果,从而发展统计观念。

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中,继续发展推理能力,学习有条理地、清楚地表达自已的思考。

3.解决问题方面。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从日常生活、问题情境和各种数学现象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如把一瓣蒜头放人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测量并记录发芽后一周内每天蒜叶的长度,并通过观察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积极尝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理解和分析问题,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如分析从公园里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可以有几条不同的路线,每条路线各自的特点,选择哪条路线比较好。又如在探索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主动运用模拟演示、摆学具、画图等不同手段,并通过比较和交流,选择合适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初步的反思和评价。如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提醒下经常想一想刚才是怎样得到问题答案的?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体会合作的益处,提高参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4.情感与态度方面。

从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内容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思考的价值与魅力。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主动发现自身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及时作出调整。

三、教学措施

1、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全面发展。

2、充分给孩子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自信地说话!让学生多“说”。

3、相信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探究的空间留给学生,重视学生的“质疑”。

4、让学生通过做数学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会数学的生活化。

5、认真分析教学得失,认真写反思。对学生典型错例,及时做好记录。

6、及时检查和批改学生作业,提高学生在校的学习效果。及时讲评学生作业中带普遍性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并组织订正。

7、根据作业完成情况有目的地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8、练习前做好复习工作,练习后及时讲评,做好阶段性练习反馈。

9、重视平时成绩练习查。既要重视书面练习查,又要重视口试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练习查。通过课堂提问、板演、作业等手段,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10、对突出问题,拿出改进措施,对关键性、普遍性的问题要反馈及时,仔细讲评。

四、教改研究课题

1.课题名称:小学数学低年级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2.课题的界定: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培养其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教师教学的对象--学生,他们有着好动、好奇、好胜、喜异、爱新等心理特征。学习合作小组成员按档次比例优化组合,开放设疑,质疑、释疑等参与活动的空间等。均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并满足自己在不同时候的优势需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务必走出固定的教育教学模式,解放思想,寻求更能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才会跟上时代的步伐。根据我校的教育教学现状,我们深入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从而选择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新课程要求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共同探求知识奥秘的动力。

3、课题研究实施目标:

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4.课题实施的具体做法: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3)通过课堂教学训练合作技能,如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组织,学会评价。

初一数学科教学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十九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观,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要求:

1、期中授完第七章,期末授完下册全册。

三、提高质量措施:

1、教师要认真学习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渗透到教与学的全过程。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展示和学习方法的提炼;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情感的陶冶、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教师要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2、教学中要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学习要转向受教育者,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即把活跃在教学舞台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教育的方式要由接受转向“学教”,即提倡学生的探索、求知在先,教师的指导、帮助在后,要给学生“悟”的时间与空间。教师的“教”应由学生的“学”来确定。要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教学中要树立全新的知识观。人的知识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知识,它们是浅层次的知识,是比较易于遗忘的东西。隐性知识是学生发现学习得到的知识,如通过体验、顿悟、自省、直觉而得到的,极易保持的、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东西。教师要摒弃以“量”为主的知识观,树立以知识的“质”和“结构”为主的观念,关注学生的隐性知识的摄取,注意渗透人文知识并努力使“教师”这一隐性课程知识美好地呈现给学生。

4、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由教“学答”转变为教“思维”,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5、加强七年级几何入门教学

6、科学组织复习备考。要转变以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的复习备考策略,突出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注重数学的工具性和应用性。

四、教学课时安排: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