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本文是编辑给大伙儿分享的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优秀3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幼儿语言的运用能力与他们的认知能力是同步发展的。随着幼儿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中班的孩子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大量的生活物品,积累了一定的语言运用基础,并且通过亲身体验,具备了辨别少数 物与物之音具有一定的关系的思维能力。在情感发展方面,这一年龄段的幼儿能关心他人的情感反应,出现了初步的关心、同情认知反应,友好、助人、合作行为趋向明显。
《好朋友》这个活动是建立在中班年龄段幼儿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创作的一篇内容简单却很有意义的童话。它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赋予生活物品吧生命和友情,同时揭示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教师正是通过这个活动,来激发幼儿间建立起"我们是好朋友"的良好愿望,从而增进彼此情感,并在此基础上渗透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的情感教育。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倾听的能力,学习童话中对话式的语言。
2、理解童话中一一对应的配对关系,能根据童话中的语言形式进行初步的仿编。
3、初步体会小鸟热爱自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受,感受朋友间友爱互助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仿编童话中对话式的语言。
2、体会小鸟热爱自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朋友间友爱互助的快乐。
难点:
1、了解物体与物体之间的配对关系。
2、 体会小鸟热爱自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朋友间友爱互助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童话内容形象图片一套。蓝天、白云、大森林、绿草地风景图一张。
2、衣服、裤子;铅笔、橡皮;碗、筷等可以配成对的形象图片若干,其中相对应的一半贴在大打操作卡表格内。
3、配乐录音童话《好朋友》及歌曲《找朋友》CD。
4、经验准备:幼儿能掌握一些物体之间的配对关系。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今天许多老师来我们班做客了,我们向老师们打个招呼吧,说声"老师好!"
2、今天还有许多小客人来我们班做客了,这些调皮的小客人要和我们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它们要请小朋友闭好眼睛,老师数一、二、三,这些小客人就出来了。大家快把眼睛蒙起来。
(教师出示童话配套形象图片。)
二、基本部分
(一)图片配对
1、"请小朋友睁开眼睛,说说哪些客人来了?"(幼儿集体回答)
2、"这些小客人告诉老师说它们想找一个好朋友,你们愿意帮助它们么?"(集体回答)
3、"老师有一个要求,在找朋友的时候,要说一句好听的话,谁和谁是一对好朋友。快快开动你们的小脑筋,找到了举手告诉我谁和谁是一对好朋友。"
(二)欣赏童话,理解内容
1、"小朋友真能干,这么快就为它们找到好朋友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它们自己是怎么说的。"
(幼儿欣赏配乐录音童话一遍。)
2、"我们给小客人找对朋友了么?"
3、哪些小客人找对朋友了?
为什么茶壶和水杯是一对好朋友?
为什么桌子和椅子是一对好朋友?
为什么钥匙和锁是一对好朋友?
为什么雨伞和雨鞋是一对好朋友?
4、谁和谁不是一对朋友?
小鸟为什么不喜欢和鸟笼做朋友?
听鸟笼与小鸟的对话录音片段后请小朋友讨论:小鸟为什么说我们的朋友是蓝天、白云、大森林、绿草地,还有爱鸟的孩子?
(出示画有蓝天白云森林草地的风景图片一幅)
教师小结幼儿的发言:原来小鸟喜欢自由、喜欢大自然。它是人类的朋友,小朋友要爱护它……
请小朋友想想怎么样去爱护小鸟?
(三)学习童话中的语言,尝试分组讲述。
1、再一次欣赏童话故事录音,请小朋友轻轻跟读。
2、集体讲述童话一遍,引导幼儿有表情地讲述。
(1)"好朋友之间说话时心情是怎么样的?讲话的声音会怎么样?"
(2)"现在我们一起来讲述一遍这个童话故事,请小朋友用好听的声音把它们说的话讲出来。"引导幼儿运用表情有感情地讲出对话部分。
2分角色讲述。
"现在我把小朋友分成两组,左边的小朋友来扮演茶壶、桌子、钥匙、雨伞、鸟笼,右边的小朋友扮演水杯、椅子、锁、雨鞋、小鸟,一起来讲一遍这个童话故事。"(幼儿分组讲述故事一遍。)
(四)出示另一组图片,幼儿操作配对,仿编童话。
1、"我们给小客人找对了好朋友,它们真开心,还请来了更多的小客人,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它们好吗?"
(教师出示第二组图片)
2、这些小客人也有自己的好朋友,我们把它们找出来,配成一对,插入这个长方形里。然后说一句好听的话——谁对谁说:"我们是一对好朋友。"谁说"对。"完成后把大卡片送回来。
一、设计意图
前段时间有一位家长向我反应:孩子在吃完半只西瓜后,不停地摆弄西瓜皮,还一个劲地问半圆的西瓜皮可以做什么。我告诉家长这证明孩子有较强的创造欲望,应该为孩子积极的提供创造条件,引导孩子动手、动脑。边向家长介绍就有一个想法在我的脑海中产生:结合童话故事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童话故事《小老鼠吃西瓜》正好适合这个设想。这篇童话通过老鼠种西瓜——想办法吃西瓜——请动物们来喝西瓜汁的情节,塑造了两个活泼有趣、热爱生活的老鼠形象,并证明了一个真理:爱劳动、爱动脑筋和爱同伴的人是快乐的。在幼儿想象西瓜皮可以做什么的同时自己动手将瓜皮做成玩具,最后将操作过程编入故事结尾中。
作品中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西瓜之大,老鼠之小,因而产生了老鼠如何吃西瓜的问题,老师将问题投给幼儿,让孩子们寻找解决的办法。以生动有趣的内容给幼儿极大的启示,幼儿可以从中体会到劳动与收获的快乐,意识到大胆想象和创新的快乐,还可以感受友爱和分享的快乐。总之,此活动立志引导幼儿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于创新。
二、活动目标
1、感知童话故事结构,尝试在认识和想象的基础上,改编故事结尾,并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
2、培养幼儿爱劳动,爱动脑和愿意与同伴分享劳动成果的好品德。
3、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三、活动准备
1、课件《小老鼠种西瓜》
2、西瓜四个、车轮、风帆、橡皮泥、小木棍、彩色纸、漿糊、剪刀、刀、完整瓜皮、半圆瓜皮等。
四、活动过程
(一)欣赏故事
1、教师以提问的方法引出故事名称,引起幼儿注意。
2、讲述第一遍故事,边讲边播放课件。(出现大西瓜和小老鼠在屏幕上,突出西瓜大、老鼠小)
3、讲述第二遍故事,边讲述边播放。(动画型式播放故事基本内容)
4、提问:
白老鼠种的西瓜怎么样?白老鼠怎么想办法吃西瓜的?它和朋友想了哪些办法?这些办法行不行?为什么?白老鼠最后是怎样吃西瓜的?它请了什么人来一起吃西瓜了呢?故事里的白老鼠是什么样的白鼠?你喜欢吗?如果你是白鼠,你怎么吃西瓜呢?(想一个跟故事中白老鼠不一样的办法。)
5、教师引导幼儿归纳:白老鼠种西瓜——是爱过去的白老鼠;用吸管吸西瓜汁——是爱动脑筋的白老鼠;免费供应西瓜汁——是关心别人的白老鼠。
(二)用瓜皮做什么?
1、向幼儿提供一定工具与材料,鼓励幼儿想象和操作。(小车轮、风帆、彩色纸、漿糊、剪刀、刀、完整瓜皮、半圆瓜皮)
2、根据班上幼儿的年龄与能力,兴趣特点分组活动。
①粘贴活动。教师给予指导,帮助幼儿完成想象和添画过程。
②实物操作活动,教师参与活动给幼儿提示、启发教师可启发幼儿用西瓜做汽车、蒙古包的小房子、帆船等。注意提醒幼儿在操作中想象发展简单情节。
(三)想象讲述
在前面阶段活动基础上,要求幼儿为故事想象一个新的故事结尾,并在集体面前讲述。
1、向幼儿提问:白老鼠的西瓜吃完了,瓜皮可以做什么?
2、引导幼儿运用个人操作活动的经验编完整的故事:假定小动物们一起做了一样有用的东西,请你帮他们想一下,然后编入故事。
五、延伸活动
学习歌表演《种西瓜》,感受体验老鼠劳动收获的乐趣。
六、活动反思
一通过活动的实施,感到制定目标还有不足。
在老师指导操作时·个别幼儿讲述故事时,有些幼儿没有仔细倾听,老师虽随机教育幼儿有礼貌的听他人讲述,但还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将“培养幼儿有礼貌的倾听他人讲话的习惯。”列入目标,老师在活动环节前就会提出要求,效果会更好。
二课件利用率较低。
课件制作的时间较长,但在活动中仅仅只用于作品欣赏这一环
节,使得课件的利用率较底。如果在课件中预设几种故事结尾于幼儿编述结尾后,让幼儿在课件中找到自己理想的故事结尾,完整欣赏新故事。这样使得课件的利用率提高,增加了课件与幼儿的交互作用,又使得幼儿对自己编述的故事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三分组活动、操作活动重视个别差异、重视
活动过程。
操作过程中考虑幼儿的不同差异,制定了不同的操作目标,每一位幼儿都能获取操作的经验,对后面编述故事的结尾提供了素材。
四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比较适度。
这里所说的关系主要是指在语言活动的系列活动中,幼儿主活动与教师参与活动的比例关系。教师与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与主导关系,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活动要求发生变化:
1幼儿活动前准备状态很兴奋,加上活动前半部分利用动画帮助幼儿欣赏作品,所以活动的开始教师参与组织成分较少。
2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新的技能,对幼儿而言,主要有作品的新的语言要求,美工操作等新的技能要求,其中应以语言要求更为重要,难度较大,所以老师对幼儿理解作品、想象讲述中参与组织较多,美工操作组织较少。
3对于天真烂漫的幼儿,最成功的教育方式莫过于在他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从而感受到安全,愉悦的情况下,他们的自主探索动机得到激发,并在积极主动的交流和探索中,身心两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所以设计教学活动强调要立足于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以幼儿的兴趣和内在发展需要为基础,营造宽松,愉悦的教育氛围,使幼儿在自主情绪主导下积极参加活动,从中得到全面发展。
活动目标:
1、了解小蚱蜢的行动方式,朗诵儿歌,体验儿歌的趣味性。
2、能够用动作表现蚱蜢等动物的动作。
活动重点:了解小蚱蜢的行动方式,朗诵儿歌,体验儿歌的趣味性。
活动难点:了解小蚱蜢的行动方式,朗诵儿歌,体验儿歌的趣味性。
活动准备:课件《小蚱蜢学跳高》。
活动过程:
1、引入
(1)播放课件视频小蚱蜢,请幼儿说说画面上是谁?有什么本领?你见过吗?
(2)教师:这是小蚱蜢,它们跳得很高,今天也有只小蚱蜢要跳高,跳去哪里呢?
2、理解儿歌
(1).播放课件儿歌欣赏,请幼儿完整欣赏儿歌。
教师:儿歌里的小蚱蜢在干什么?
教师:小蚱蜢是怎样跳上狗尾草的呢?可请幼儿用动作模仿。
教师:当小蚱蜢跳上狗尾草得意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小蚱蜢会高兴吗?为什么会摔下来呢?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同时初步了解不能骄傲自满。
3、朗诵儿歌。
(1)再次播放课件儿歌欣赏,请幼儿欣赏。
(2)播放课件朗诵儿歌,请幼儿看着画面学念儿歌。
(3)播放课件朗诵儿歌中的"小蚱蜢学跳高",请幼儿跟着画面一起念儿歌数遍。
4、认识小蚱蜢。
(1)播放课件蚱蜢的照片,请幼儿仔细观察蚱蜢的样子。
(2)播放课件蚱蜢在哪里,请幼儿找找蚱蜢。
(3)播放课件跳跃的小蚱蜢,了解蚱蜢的弹跳力。
(4)活动结束。
幼儿一起到教室外,学小蚱蜢蹦跳。
活动延伸:
播放课件秋天的'虫虫,教师可请幼儿说说秋天还有哪些昆虫?它们长的什么样?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了解更多秋天的虫虫。
附录:
儿歌:小蚱蜢学跳高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
腿一弹,脚一跷,哪个有我跳得高!
草一摇,摔一跤,头上跌个大青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