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整理的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优秀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

字词解释:

尼(ní)——佛教指出家修行的女子,通常叫尼姑:僧尼尼姑比基尼。

艇(tǐnɡ)——轻便的小船,小型的军用船只:游艇潜艇救生艇。

叉(chā)——交错:交叉;一头有两个以上长齿便于扎取东西的器具:钢叉鱼叉。

艄(shāo)——船尾:船艄;舵:掌艄艄公。

翘(qiào)——一头向上仰起:翘起翘尾巴。

舱(cānɡ)——船或飞机内用于载人或物的部分:船舱机舱客舱。

姆(mǔ)——保姆,负责照管儿童或料理家务的女工:保姆。

祷(dǎo)——教徒或迷信的人向天、神求助:祷告祷念祈祷。

雇(ɡù)——租赁交通运输工具:雇车雇船;出钱让人给自己做事:雇工雇用雇保姆。

哗(huá)——人多声杂,乱吵:喧哗哗众取宠。

闻名——有名。近义词:。

纵横交叉——原指横的竖的交叉在一起,现在也形容情况复杂。近义词:纵横交错。

英尺——英美制长度单位,1英尺等于0.3048米。

水蛇——生活在水边的蛇类的总称。

船舱——船内载乘客、装货物的地方。

耸立——高高地直立。

情趣——情调趣味。

驾——操纵,是开动。

操纵自如——控制或驾驭(jiàyù)时能灵活自如,完全如意。

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张,没有条理。

夹(jiā)——胳膊向胁部用力,使腋下放着的东西不掉下。

圣经——的经典,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

教堂——徒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

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散(sàn)——分开,由聚集而分离:散开。

散(sǎn)——松散。

雇定——指事先已确定好,某人在某一时间内专门为自己服务。

簇(cù)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停泊(bó)——(船只)停靠,停留。

笼(lǒnɡ)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妩媚——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

绮丽——鲜艳美丽(多形容风景)。

近义词:

耸立—屹立、摇晃—摇摆、摇曳、晃动

操纵自如—得心应手

反义词:

耸立—倒塌、操纵自如—手忙脚乱

段落大意:

一(1):概括写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二(2、3):写小艇的样子和坐在船舱里的快乐感受。

三(4):总分结构,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个方面写出了船夫高超的驾驭技术。

四(5、6):写小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概述:

本文从作者的所见所感入手,先交代了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又介绍了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接着写了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最后详细介绍了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主题解说:

本文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句介绍了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重点句子:

①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此处的“大街”指的是河道,“汽车”指的是小艇。由此可见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作用。

②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比作独木舟,写出了小艇长、窄、深的特点;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比作水蛇,写出小艇轻巧灵活的特点。这两句话主要写了小艇的外观特点。这些描写,可使人想到小艇的这些特点都与威尼斯的河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和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

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

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同学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同学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同学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

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同学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同学闭目想象。

2、同学反馈:

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同学配乐朗读:

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

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竞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使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2、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3、理解课文按照“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1、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媒体相关阅读

学生:预习:读课文,划词语、理解词义(指定几个查词典),思考问题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同学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

清平乐·村居

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yuè”,清平乐原本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同学读准:

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身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同学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相互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青丝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同学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同学发表自身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同学闭目想象画面。

2、请同学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同学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同学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定、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示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难点

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生字,注意“澄”字的发音。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计划:

(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侮辱、威风、矮小、冷笑、为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询学习晏子的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晏子

1.揭题:同学们,你们了解晏子吗?

同学们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

晏子的真名叫晏婴,那为什么又叫他晏子呢?

(说明“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比如:孔子、孟子、庄子等)

2.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写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

3.教师板书课题:晏子使楚

4.导言:

《晏子使楚》的故事发生在20xx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晏子受齐王的派遣只身出使楚国,为了能及时了解他出访的情况,同学们,想不想当一回齐国的小记者,随大夫晏子出使楚国?现在我们就出发,跟随晏子出使楚国。

二、初读感知,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生字新词:注意“大夫”的读音,现在读“dàifu”,是“医生”的意思,过去读“dàfū”是官职的。称呼。

(2)请同学们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全班讨论: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小组交流,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2)试着给课文分分段:

(1)哪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三、再读课文,走近晏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趁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那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3.引向深入:那晏子又是怎样达到反侮辱的呢?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

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说得有理就予以肯定。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又是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

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练成了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了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体会晏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较量:

1.自学课文第五自然段,划出晏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1)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A.理解两个“水土”的不同含义。

【第一个“水土”是指“气候、土壤等条件”;第二个“水土”是“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意思。】

B.这段话隐含了什么意思?

【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2.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品味晏子的话,体会语言的艺术

1.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晏子反击楚王的话,把自己的体会感悟写在旁边。

我们请三位同学来读一读三次交锋的精彩画面。

2.过渡:我想仅仅读一读是不能完全体会出晏子语言的魅力,我们还可以把自己的思考,感受,与小组成员交流交流,共同去品味,体会晏子语言的妙处所在。

3.交流、品味:

(1)同学们,刚刚大家在小组内体会地非常充分,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的体会。

(2)讨论:你们觉得这三次交锋的场面能打乱顺序吗?为什么不能?

那我们就以故事发展的顺序来分享三次交锋的精彩画面吧。

(3)点评:

第一次:顺水推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第二次:欲擒故纵——置之死地而后生。

第三次:借力发力——四两拨千斤。

三、感情朗读,理解晏子

1.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临危不惧、口齿伶俐、热爱祖国、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晏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尝试份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我想如果晏子回到齐国,齐王大喜,一定会给他开一个庆功宴。请你想一想,晏子获胜的法宝究竟是什么?

(1)才智过人,有善辩的口才。

(2)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在晏子的心中,不会让自己的祖国受到侮辱,他爱国,所以促使他一次又一次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3)正义在晏子一方,邪不压正。

小结:现在我们明白了,晏子的确才智超群,现在明白了为什么称它为晏子的原因了吧。

2.拓展:

一次,德国大诗人歌德和一个尖刻的评论家狭路相逢,两人面对面站着。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赶紧让到一边,微笑着说:“我正好相反。”

五、作业:

1.摘录晏子反驳楚王的话。

2.排练课本剧。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一、课文简析

作者在阔别母校十多年后回到母校,触景生情,勾起了作者对自己童年学习生活的甜蜜回忆,抒发了作者对母校无比热爱之情。课文以作者行进的地点:进校门--到操场--出校门为线索分为三大段。第二段为重点内容,第一段与第三段前后呼应为点题之笔。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即作者回到母校时的所见所闻及由此引起的回忆与感想,随着所见所闻的变化,作者产生多种感情,先是兴奋,后是喜悦,最后是留恋。感情逐步加深又互相交织在一起。

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容易引起即将告别的五年级学生的共鸣。

二、语句简析

1、“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涌向宽阔的操场。”

把学生们欢笑着走向操场的场面生动地比喻成开闸时的潮水,且把喻体置前,强调学生们走向操场时的热闹场面。

2、“我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在操场上,作者由所见所闻把自然联想到的五年小学生活感受生动地比喻成天鹅扇动着双翼翩翩飞来。使上下文连接自然。

教学目标:

1、按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校的热爱,对童年学习生活的留恋之情。

2、根据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动词并体会准确用动词的重要性,积累有关的语句。

3、能根据语言环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写比喻句。

4、根据课文结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校的热爱,对童年学习生活的留恋之情。根据课文结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读准下列黑体字的音,读通课文。

弧度( )石砌( )甬道( )迤俪( )( )松柏( )

2、词语积累

①写出带有“情”字的成语,并理解词语

、 、 、

②表示心理十分依恋不舍的词语

、 、 、

3、读课文,口头填上恰当的动词,把句子熟读通顺

①大门,石砌的甬道,秋菊傲放、松柏长青的花园,宽宽的石阶,了宽阔的操场。

②我在操场上,着花木,着幼苗,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4、熟读全文,写出课文按地点的转换进行描写的不同地点是、 、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1、时间过得真快,再过一个月,你们即将离开母校升入中学,用几句话说说此时此刻你的心理感受。

2、是呀,母校是你成长的摇篮。当你第一次迈进校门时,你还是个充满稚气的顽童,当你迈出校门时,你已经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母校》,看看作者阔别母校十年后,再次返回时,感受又如何呢?

3、出示课题,母校一齐读题。

设计意图:这一课的学习正是学生面临小学毕业的时刻,内心有一定真切的感想:怕与好朋友从此分别,与熟悉的母校说再见;高兴自己将成为一名中学生。学习之前寥寥数语激发内心情感,有利学生较快投入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课文

自己轻声朗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生字的音,初步填空

地点看到听到的心里想到的

进校门

到操场

出校门

指名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

(主要讲清课文的顺序,其余的学生能说多少就多少)

地点看到听到的心里想到的

进校门我看到翠绿色的拱门。我似乎又闻到了那淡淡的油漆的清香,似乎心中又涌起最后一次迈出校门时的留恋之情。

到操场

1、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

2、下课铃声一响,操场上一篇沸腾。

3、我看到操场中间举行长绳比赛。我想到了四年级时的那次拔河比赛,为了集体的荣誉,我们也努力过,奋斗过。

出校门我看着迤俪的阳光拖成的身影。千种情思涌上心头

根据上述表格的内容,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小结,看这篇文章重点写了哪一部分?

(操场上看到、听到、想到的2——8节)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学生回顾全文交流。

出示:地点的转换句子

“走进大门,沿着石砌的甬道,穿过秋菊傲放、松柏长青的花园,踏着宽宽的石阶,来到了宽阔的操场。”

“我慢慢来到拱形校门下……”

找到句子中的一系列动词。读一读,体会几个动词的作用

设计意图:在阅读、交流、填表活动中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学习课文重点部分2——8节

默读课文2—8节,哪句话可以看出这部分内容是由所看所见而产生的联想。

指名交流,指导朗读。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我在操场上,着花木,着幼苗,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1、填上合适的动词。

2、“我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扶摸着幼苗,倾听着琅琅读书声。”句中将“欣赏”与“扶摸”调换,可不可以?为什么?

3、读读句子。

4、想象: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除了像“天鹅”还可以像什么?(像夏天阵阵的风;像百花的清香;像南归的大雁,排着长队。)

5、把句子说完整具体。

设计意图:重点部分按“触景”与“生情”两部分写的,比喻句把所见所闻与联想到自然地连接。阅读、体悟、想象说话使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深入透彻,不仅学习了知识,更懂得了写作技能。

四、初步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课文,知道作者在离开母校十多年后回到母校,看着熟悉的校容和学生,按照地点的转换勾起了学生对对童年生活的一连串回忆。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课文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回顾引入

1、课文是按哪两部分进行描述的?(从“触景”与“生情”两个方面叙述。)

2、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二、继续学习课文2——8节

过渡: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那作者看到了什么?

出示

看,操场中间在举行长绳比赛,十几个精神抖擞的小男孩正准备呢,身上的运动服特别显眼。长绳刚一摆动,中间的一个男孩的腿就绊住了绳,周围的小学生善意地哄笑起来。被绊住的男孩低着头,红着脸,使劲搔着后脑勺。又重新开始跳起来。

我在一旁看着,不由得笑了。当年,为了集体的荣誉,我们也努力过,奋斗过。

想象填空

1、被绊住的男孩低着头,红着脸,使劲搔着后脑勺,心想:,于是又重新跳起来。

2、我在一旁看着,不由得笑了,那是因为。

3、小组学习,大组交流。

4、指名一学生朗读,其余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

5、从小男孩与我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什么?(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5、6节,感兴趣的同学练习背诵。

7、我由此想到了什么?四年级时的那次拔河比赛,大家的表现如何?(同样积极努力地为班级争光)

找到有关的句子与词,交流读。

自己自由读,将大伙的表现传达出来。

指名读,学生点评。

8、全班齐读2——8节。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9、下面两句比喻句意思一样吗?为什么文中用第一句?

①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涌向宽阔的操场。

②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涌向宽阔的操场。

10、小结:作者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

随后写下了下课铃声一响,操场上沸腾的长绳比赛情景,由此联想到四年级时的`拔河比赛。这些描写特色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触景生情)

设计意图:比喻修辞手法在单元中多次出现,但在表达时句式和以前学习的有所不同,学习过程中要弄懂比喻句为了表达的需要,本体和喻体的顺序可以有变化。

三、学习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作者除了写操场上看到的、听到的,以及由此联想到的情景外还写了什么?

1、轻声读课文的开头。

2、交流:看到“翠绿色的拱门”

联想到“我似乎又尝到了和小伙伴们手拉手欢呼着跑入拱门的喜悦,似乎又闻到了那淡淡的油漆的清香,似乎心中又涌起最后一次迈出校门时的留恋之情。”

3、教师引读,从中体会作者当时的兴奋心情。

4、根据课文内容,再仿照这样的句式说一句。

望着,我似乎,似乎,似乎。

再读9——11节。

教师学生交流,朗读,体会作者的留恋之情。

四、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结构特点是什么?(按地点的转换以进校门、在操场、出学校门为线索,从“触景”与“生情”两个方面叙述。)

2、提示概括:我回到母校触景生情。进校门,看到,想到在操场,看到,想到;出校门,看到,想到。

3、自由说说,个别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课文,因文而异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正确、熟练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单元训练的重点。根据课文的写作顺序和结构特点(按地点的转换以进校门、在操场、出学校门为线索,从“触景”与“生情”两个方面叙述)进行概括,循序渐进提高这一方面的能力。

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作业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需求,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发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