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精选8篇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这次为您整理了枫桥夜泊精选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枫桥夜泊 篇1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 残、 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古诗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附:板书设计 :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枫桥夜泊 篇2

低年级的古诗词教学,主要定位在诵读和理解诗意上。进入三年级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如果仅仅限于读正确和理解诗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努力实现意义到意境、意蕴的跨越,所以在教学《枫桥夜泊》一诗时,我把重点放在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情上。

教学中,我紧抓住诗中的“愁”字展开教学,找准了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紧扣诗眼,抓住“这首诗到底抒发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你能从诗中找出一个字吗?”学生一下子找到了“愁”,什么叫愁?(烦恼)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愁呢?他为什么发愁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古诗。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张继“愁什么”时,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乌鸦悲戚地啼叫,整个大地都被寒霜笼罩,江边的枫树,点点渔火,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切都让诗人感到孤独、凄凉、寂寞。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猜猜诗人为何而愁,学生猜测:他可能远离家乡,在思念亲人;他可能是忧国居民等,然后出示一段介绍诗人张继落榜的小故事,让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诗人张继的孤独、寂寞。

最后指导学生诵读诗歌,学生的情感也就自然而来,也就读出了张继这种深深的愁。

枫桥夜泊 篇3

《枫桥夜泊》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9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它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愁绪。

说教学目标

本诗所在的第六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对课文中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照单元目标,结合本诗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熏陶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了解古诗大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对古诗意境的想象和感悟能力;

4.理解诗人的愁绪,感受诗人的情操。

说重点难点

因为本诗意境深远,情感复杂,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要感受诗中通过种种景物表现出来的“愁绪”,是非常困难的,而这又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它自然就成了本诗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我认为,对于如此优美的古诗,如果过于琐碎地讲解分析,定然会破坏其意境,影响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验。因而,我十分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我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美的多媒体,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

说学习方法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这一方法更是尤为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点。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情感,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一次地充分地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我在教学中充分注意了学生的自主性;在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在理解“借景抒情”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热情和教学效率,让课堂生发了许多亮点。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2.读诗题,理解诗题。

3.创设情境,教师激情诵读。

(通过介绍本诗的深远影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通过教师的激情诵读,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有什么问题吗?

(注意学习目标的梯度,初度时只要求读通读顺,检查了解时注意帮助学生正音。朗读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疑难,部分浅显的问题可当即引导学生学生予以解答。)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细读古诗,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的“愁”。)

2.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

(首先,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然后,介绍作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过诗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觉到诗人的“愁”?

(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

4.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清冷、凄美的意境,教师述说诗文大意。

5.朗读、背诵。

(其实,朗读是贯穿于整堂课之中,此处的朗读,注意形式多样,注意对“情感”、“意境”、“画面感”的要求。)

四、开阔视野,拓展延伸。

1.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2.欣赏网上的一篇散文《枫桥寻梦》,再次感受古诗的魅力,体会诗文的意境。

3.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理解、感受了愁绪,但并不是让学生带着愁绪离开课堂。走出愁绪,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美好的精神享受。)

枫桥夜泊 篇4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和重点诗句。

2.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你们最熟悉的白居易、高适、李白、杜甫、张继等都是唐朝大诗人。有不少同学会背诵不少唐诗,谁愿意背一首?

2.简介三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按照预习要求分小组进行预习。

2.说说这两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作最喜欢哪一首?哪一句?说说为什么?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词语。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质疑问题。

四、学习《枫桥夜泊》

1.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2.教师配乐范读。

3.反馈预习情况。

4.指名朗读。

5.引导学习全诗。

(1)齐读。

(2)逐句重点理解词语。

(3)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诗人因何而愁呢?

(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6)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别董大》

根据学习《枫桥夜泊》的学习方法,掌握自学方法,自学《别董大》。

1.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3.弄清题目的意思,准确地理解诗意。

4.先同座互相读讲,再指名逐句读讲,有讲得不准确的,老师酌情指点。

5.把四句诗连起来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练习背诵。

六、总结

1.这两首诗分别写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理解,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枫桥夜泊》和《别董大》。

3.根据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情境描写或绘画。

附: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暮江吟》内容,认识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读准字音,理解词意诗意。

3.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枫桥夜泊》和《别董大》。

2.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学习《暮江吟》

1.按以上方法小组自学。

2.交流讨论

(1)作者及写诗背景。

(2)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最欣赏哪一句?

(4)通读全诗,逐字逐句读懂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5)思考并讨论:这首诗哪几句是写景?哪几句抒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笔在书上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下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4.根据诗人描绘的意境,小组共同讨论画一幅画。

三、课堂讨论

1.自由朗读这三首诗,思考有哪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2.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3.根据诗意,进行情境描写、续写或绘画。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针对这个重点,首先从解题入手,理解题意,接着引导学生一句一句进行解释词义,理解诗句的训练,然后把四句诗意串联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境,从而悟出作者从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运用朗读、解释、理解、串联等阅读程序尝试自读,老师适当点拨、讲解,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内容。学习后,再让学生根据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情景描写或绘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枫桥夜泊 篇5

一、活动目标

1. 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 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二、活动准备

1. 诗歌范例。

2. 人手一份纸、笔。

3. 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及配乐诗磁带。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理解诗意,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活动难点: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3.指导要点:通过观察图片,听听说说,引导幼儿充分感受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四、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导入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季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小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2. 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配乐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2)再次欣赏,引导幼儿结合挂图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问:这首古诗描写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幼儿跟读2.了解古诗结构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3.分句理解古诗。

(1)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了,远处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寒气阵阵,秋霜仿佛满了天地间。

(2)江枫渔火对愁眠--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江面上渔船的灯火,诗人想起家乡,难以入睡。

(3)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传来了沉闷的钟声。

(4)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钟声传到了诗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师: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弯弯的月亮落下了。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3. 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请个别幼儿念。

(3)作画。

过渡语:刚才我们做了一回小诗人,现在我们来当个小画家,让我们听着配乐诗画出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

五、评价要素

1. 是否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 能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活动建议在其他时间段反复播放这首诗,并把诗歌范例和幼儿的绘画作品贴在墙上,供幼儿欣赏、认读、吟唱。

附:古诗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 篇6

教材简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诗的首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子清寥感受中。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这里既有孤独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新鲜感受。全诗通过几个典型的事物,画出一幅秋夜船泊图,衬托出了作者无法排遣的行旅之愁。

目标预设:

知识与能力:

1、熟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基本内容,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

的孤寂忧愁之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解释诗句中带点

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了解借景抒情的方法,体会诗中描绘的秋江夜泊的意境和诗人忧愁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中的自然景色之美和语言之美,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诗句,理解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对诗中“愁”的理解和把握。

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课堂要求我们老师教学时以人为本,以文字为基础,进行有效的课堂实教。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对今天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意义。

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多维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和敏锐度。在教学时,我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对课文中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就能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注重以下三点:

1.理解诗句不忘识记生字。2.由所见引出所感。3.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认为,对于如此优美的古诗,如果过于琐碎地讲解分析,定然会破坏其意境,影响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验。因而,我十分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教学《枫桥夜泊》时,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紧紧抓住诗眼“愁”字,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这样的教学有趣又生动,学生也更加乐于接受。

教学过程:

过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度千百年而传诵至尽的古代诗歌更是国之瑰宝,非常珍贵,今天,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古诗。板书《枫桥夜泊》,学生齐读。

一、激情导入,感受魅力。

1、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史,让一坐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咱们将一同去感受。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写诗题。

2、指名读诗题。(评价:字音准确)

如果没有节奏的话,谁能读出节奏来。

生可能说: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师追问:谁把船停泊在枫桥边。(张继)

就在那个晚上,他写下了这名扬千古的诗句。

4、齐读诗题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1、自由地把古诗读四遍,前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后两遍读出韵味,读出古诗的节奏。(学生读诗)

2、谁能自告奋勇地读读古诗。

学生读诗  字音准确   有古诗的韵味。

再指名读。(读后评价)

3、男女生分行读诗。(这样读,才觉得有节奏,韵味)

4、齐读古诗

三、默读古诗,了解诗意。

1、请大家默读古诗,联系书上的注释,及以前学诗时的知识积累,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些字词的意思,哪些诗句的意思。(还可以在你读懂的字词旁写出意思)老师巡视。

2、通过自学,你弄懂了哪些词句或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顺势渗透学诗的方法)

当学生理解词句时,师顺势提到:诗句中“客船”这个词语。出示图画:哪儿是诗人客船呢?为什么诗人的船叫“客船”呢?(因为诗人是从远处的异地到达此地的,他不是本地人,把船停在这儿,所以叫“客船。”(预设:当学生不会说时,师指导:客是客人、游客,在外才叫“客”)

师:听你这么一说,我仿佛能感觉到诗人那份漂泊他乡,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4、指名让学生读。

四、品味赏析,体会意境。

1、师:古代诗词常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优美。我们读古诗,除了要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通过想象画面,走入诗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画面。(配音乐)

3、指名说,刚才读诗时,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说,相互补充)

4、古人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说诗中的景物背后隐藏着诗人的感情,那作者当时写这首诗时内心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

(生可能说:孤独  忧愁  凄凉等等)要求学生把句子说完整。

5、诗人心中的这些情感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达的呢?请同学们边读诗,边把景物圈出来。

6、指名学生说,相互补充。

7、大屏幕出示:月落  乌啼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寒山寺  钟声  客船

(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8、透过这些景物,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

出示:“月落乌啼霜满天”

(1)从这一句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月亮西沉,乌鸦啼叫。月亮落下,乌鸦在树枝上哇哇地叫着,外面的寒霜到处都是。仿佛看到乌鸦叫着,从天空中飞过。……)

让我们听听乌鸦的叫声吧。  从乌鸦的叫声中,你感觉到了一种什么?(环境的凄凉)  或环境幽静。没有别的声音

一种空旷的感觉   诗人在空旷的环境中,顿显孤独啊!

(2)月落乌啼霜满天,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借月亮、乌鸦来表达内心的愁苦。

投影出示诗句:(师读诗句   并解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  王安石)   这里的明月是宋朝诗人王安石的一片乡愁。

明月倚高楼,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宋  范仲淹)这是宋代诗人范仲淹的乡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  李白)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乡愁。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这是元代词人马致远羇旅异乡彷徨的愁苦。

(3)、师:不同的年代,相同的明月,相同的乌啼,传给诗人是说不尽的哀愁,此时此刻,远在异乡的张继最想看到的是什么、听到的是什么?

(4)、生自由表达。(可能是:  最想看到慈祥的父母    听到家乡小溪流哗啦哗啦的声音。  看到可爱的孩子

听到好友的叫声  ……)

(5)、师小结:也许他想看到慈祥的父母,可爱的孩子、美丽的家乡……听到朋友的呼唤,孩子的撒娇、慈母的叮咛……)可这一切有吗?

生:没有

师:都没有。有的只是一声声乌啼,一片片的寒霜。“霜满天”

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寒冷的冬天打霜时,霜一般是落在地上,为什么他看到的“霜”不是再地上,而是霜满天呢?(引导学生从天气寒冷、及心情寒冷这两个方面讲)

在这深秋,诗人远在异乡,看到的只是冷月,听到的是凄凉的乌啼,空气中流动着寒意,让远在异乡的诗人的心也感到——寒冷。

(6)、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第一行。  (齐读)

过渡:师:同学们,诗人看到这乌啼、月落、霜满天、这江枫、渔火,这种种景物,想想他的这个夜晚是怎样度过的呢?

出示:江枫渔火对愁眠。

(1)对身处在远方的异客来说,都化成了一个字,那就是张继此刻的心情。——“愁”(板书“愁”)他“愁”得怎么样?(一夜没有睡觉或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如果学生不会说,让学生读诗表达这种感受)

(2)、自由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把这种感受读进去。

(3)、指名读,教师评价。再齐读

(评价:我体会到了诗人淡淡的愁意;  我感受到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凄凉或忧伤)

过渡:正当诗人愁绪满怀,突然,(课件:播放寒山寺的钟声)当!当!的钟声从远处传来。这钟声从哪里传来?传到了哪里呢?指名学生说

出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当当的钟声响起来,那钟声透过茫茫黑夜幽幽远远地传到这客

(2)生齐读这两行诗句。

学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要问诗人张继吗?(生可能问:张继你为什么睡不着?  你为什么愁啊?你到底在愁什么啊?……)

(3)让学生说:有谁能替张继回答同学们心中的疑问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那一年的秋天,诗人张继去长安赶考,满腹文采的他以为此次必能高中,结果出来,却榜上无名。于是他坐船归来到姑苏的枫桥边时,看到当时的情景,心情悒郁,这是他为——而愁呢?(落第之愁,为自己的前途发愁。)所以,他看到的一切,都染上了浓浓的愁绪,《枫桥夜泊》生齐读。

(4)请大家看资料,看完之后,你对张继的“愁”一定有新的理解。

出示:张继,生活在唐代宣宗、肃宗、代宗三朝。那时唐王朝政腐败,战火连续不断,百姓生活十分艰难。诗人张继将自己的诗笔聚焦于当时那动乱残破的社会,表达对百姓生活的极度关切,为人民的疾苦而悲伤。这又是什么之愁呢?(担心国家命运、担心百姓疾苦……)(忧国忧民之愁)

小结:因为战乱,百姓生活艰难,不能为国家、为百姓分担忧愁,又因自己前途渺茫,自己没能实现理想,这种感受都化为了一个字——生说“愁”

生再次齐读古诗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出示图片配乐。描绘诗的意境:明月西沉,树上的乌鸦发出凄凉的啼鸣,在船上的张继嘎脑茫茫夜色中正弥漫着满天的霜华。看着江边的枫树和江中的渔火,他难以入眠。在这样一个寂静的深夜,从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悠远的钟声,显得格外的清晰。我们再一起来感受那个“愁眠”之夜吧。

(师生共同吟诵)

2、古诗不仅可以吟诵,还可以用来唱,我们用“唱”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吧。(播放《枫桥夜泊》音乐)

3、现在,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4、同学们,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笑,有哀愁,有困难,面对忧愁,面对困难,我们一定要振作起来,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明天一定是明媚的艳阳天。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    乌啼

江枫                     霜满天

渔火          愁         寒山寺

钟声     客船

枫桥夜泊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      )、(     )、(     )、(     )、(      ),听到的有(     )和(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背诵课文。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①枫桥夜泊——在*近枫桥的岸边停船过夜。枫桥,在江苏苏州市西郊。

②江枫——江边的枫树。

③渔火——夜间捕鱼用来照明的灯火。

④姑苏——苏州的别名。

⑤寒山寺——枫桥西面不远地方的一座寺院,由于初唐诗人寒山和尚曾经住过而得名。

⑥夜半钟声——当时寺院有半夜敲钟的习惯。

[简析]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秋夜江边,残月西沉,乌鸦啼叫,清霜满天。满怀乡愁孤卧客船,只有火红的江枫,明灭的渔火相伴。夜深难眠,又听到从苏州城西寒山寺传来的悠扬的钟声,幽静得更令人难耐。

这首绝句,写诗人在江南旅途中,路过苏州枫桥停船过夜的情景。客船,旅途中所乘的船只;愁眠,含愁而睡、难以成眠的人。全诗围绕“客”“愁”二字,展开了景物描写和气氛渲染。

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或许受到天色变化的刺激吧,远远近近有内只乌鸦惊叫起来。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所有这些全是诗人在船舱里看到、听到、感觉到的。入夜以来,江岸边飒飒有声的枫林,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都在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便他不能入睡,越发凄凉难耐了。

“咚——咚——咚——”,寒山寺的半夜钟敲响了,凝重,悠长,划过夜空,越过江西,飞进这江边小船的船舱里来,扣击着、抚慰着远方来客的愁怀,使人感到轻柔的暖意,同时感到他乡之夜的宁静、深沉……

古人写诗,最爱借景抒情,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这首绝句便是一个成功的典型。

[作者简介]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唐代诗人,他的诗,多是描写旅途感受和自然风光,写得自然朴素,情味深远。由于《枫桥夜泊》这首绝句,枫桥和寒山寺成了人们向往的名胜之地。

【诗文解释】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词语解释】

江枫:江边的枫树。

姑苏:苏州的别称。

【诗文赏析】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十里的枫桥镇,始建于梁代天监年间,距现在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传说到了唐代贞观年间,因高僧寒山由天台山到这里作住持,所以改名寒山寺。当时寺内有一口大钟,以声音洪亮闻名于世。自唐代诗人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问世以后,寒山寺更为人们所熟知。

张继的《枫桥夜泊》,曾由明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文征明手书,并刻于石碑,立在寒山寺内。明末,寒山寺毁于大火,诗碑也被焚破碎。后经人苦心搜寻,将残碑碎片嵌留在碑廊的墙壁上。现在寒山寺内陈列的张继诗碑是晚清光绪年间俞樾补书的。诗里提到的那口大钟,早已不知去向,现在悬挂在大雄宝殿内右侧的一口青铜钟是日本友人在1906年赠送的,八角钟楼上的另一口铁钟也是近代之物。

寒山寺历经沧桑,现存建筑是清末重建的,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苍松翠柏,林木茂盛,其中最有特色的樱树、五叶松都是解放以后日本友人赠送的。每当阳春三月,和煦的春风吹绿江南的时候,寒山寺内一棵棵樱树吐芯展芳,淡红色的樱花开满枝头,五叶松枝繁叶茂,苍翠欲滴,衬托着寺内的古老建筑,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寒山寺今天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

张继一生,仅以此诗流传后世,但仅此一诗,已足够使他名传千古。

一千两百多年前,张继进京赶考,和天下每位学子一样,总希望那段「十年寒窗」.「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岁月能得到报偿,总希望「一举成名天下知」。发榜之日,能够享受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能得到袍笏加身的荣耀,衣锦还乡。并能在琼林宴上一睹文武百官的风采,亲见天子的龙颜。

发榜之日终至。带着满腔的期待,张继上京城去寻找自己的名字。脸上的笑容渐渐抹去,嘴角上扬的弧度由升而平而降,肌肉愈来愈紧绷,眉头愈锁愈深,心愈揪愈紧……。一滴泪竟悄悄地自眼角滴下,滑过这个男子汉的脸颊。

乾坤朗朗,白云悠悠,众人喧哗,张继不解。他落榜了!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此时此刻,他觉得众人都在看着没有考上的他,心里都在议论纷纷。羞惭沮丧的张继,低着头离开了京城。来到苏州----人称水乡的美丽之都。

和船家议好了价,张继踏上小舟。船行似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冯虚御风,止于苏州枫桥之下。船行轻疾,而张继的心却凝重万分,愁思浓得化不开。月亮西斜了,清冷的月光使万物显得孤寂,乌鸦嘶哑啼叫,使夜静得更深沈。霜覆屋瓦,霜结千草,星子亦如清霜,一颗颗凄绝冷绝。落榜的张继,早已是满脸秋霜。唉!这世界,黑暗成形,光彩已离我而去。

岸上江枫如火,江上渔火二三。已是深夜时分了,渔人还在辛苦工作。安眠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在工作,只有张继,没有工作,亦无法安眠。今夜,是一个失眠的夜晚。

寒山寺的钟声自凝重的空气中一声声地传了过来。滑过水面,撞进张继的耳中。那钟声,在沈浸梦乡之人的耳中,只是模模糊糊的声音,但在愁困失眠的张继耳中,却是一记一记清清楚楚地撞在他的心坎上,又沈又重,令他愁上加愁。

这无眠的一夜,张继将愁思化成千古绝唱,写下了后世人尽皆知的「枫桥夜泊」。榜上无名的他,其名声竟超过当时上榜的所有人。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就没有这首好诗;如果张继榜上有名,他的名字大概只会流传当世,在这一千两百多年之后的时代,早已湮没无闻了。

世事难料,许多事物的价值,皆非当时可定。张继是上榜好呢?还是落榜好?以当时而言,谁愿意落榜?但以多年后的今日来论当时,张继落榜落得还真好,因为落榜而有枫桥夜泊,因为枫桥夜泊而使张继的声名不朽,那一场失眠,也因此而不朽。

苏轼超然台记有云:「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其意是说:「我们对物的好坏观念常有既定的看法,而忧乐的心里也就由此产生。那些被困在既定观念中的人,就不知道优游物外的乐趣。不懂得凡事要跳出来看的人,就好比在门缝中看人争斗一样,又怎能知道胜败落在谁的身上?这怎不令人大大地悲哀?…….而苏轼之所以能时时快乐,正是因为他能优游于物外的缘故啊!」

张继的落榜之愁,成为他后来享千古盛名的原因。这苦事到后来竟成为美事一桩,其中之妙,值得我们深思。

以后看事情时,是否也学着换个角度想想看?有一个小男孩,自得其乐地投球、打球,但他常常打不中自己投的球。别人也许会说:「你真是最差的打击手,连自己投的球都打不到。」但那小男孩却很快乐地说:「我真是最佳投手,能投出自己都打不到的球!」

美国耶鲁大学教务长,有一次问一位同学:「你在班上的成绩,是不是列在前面一半之中?」那个学生回答:「不。可是有许多同学排在后面,才使那一半同学的成绩排在前面。我便是那后面一半同学中的一个。」没错!他正担任着别人成功的基石呢!

许多事常是很吊诡的,不是吗?

另外,也学学张继发泄愁思的方式吧!落榜之愁,对一个读书人而言,真是愁得无以复加。但张继不借酒浇愁,亦不狂欢麻醉自己,也没有用暴行来泄恨。他用字用诗,一笔一划,又深又重地刻出自己心中的愁,传成千古绝唱,亦为古今同愁之人说出心中那万千愁情。他将愁转为美事,此愁不伤人不害人反而利人利己。

唐玄宗天宝年间,张继终于考上进士。之后的张继如何,我们不知道,但张继的名字,却随着他的落榜之诗----枫桥夜泊传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这一定是张继始料未及的吧!

枫桥夜泊 篇8

一、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是北师大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我们去旅行》的拓展阅读《古诗二首》的第二首。是唐代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名垂千古、万口传播的行旅诗。本诗通过诗人在江南游历,夜泊枫桥时,对眼前残月西沉、乌鸦哀鸣、霜华漫天、渔火愁眠、夜半钟声、孤舟摇曳景象的描绘,真切自然地抒发了他跨越时空的羁旅之愁。教材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在读诗悟诗中,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热情。而且已积累了许多不同内容的古诗,如《宿建德江》、《夜雨寄北》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的大意;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出门在外,夜宿孤舟上的愁苦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境,品味诗韵。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愁苦之情。

五、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本课教学试图搭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吟诗言、悟诗情、入诗心;重诵读品悟,品读感悟,从而在诗人、学生、古诗之间构建起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因此,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音乐与画面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思中明理,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六、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创设诗意课堂

上课伊始,我以《古诗二首》的第一首《夜雨寄北》“激趣”,通过师生回顾古诗表达的情感,以及诵读“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来营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浓郁氛围,既而导入新课,然后,板题,解题。这样以诗引诗,进行师生对话,架起师生文本间情感的第一座桥梁,使得学生“不觉转入此中来”。

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文,感知诗意——绘“江南秋夜图”

语文是最需要倾注情感的学科。而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读自悟,因此在梳理诗句意思时,我没有采用传统的逐句讲解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首先对诗歌的意韵有一个感知层面的把握。这个环节我力求突出一个“读”字和一个“悟”,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第二步通过范读、模仿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指导学生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找出自己看到的景象,而我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合作者的作用,帮助他们用自己认为最优美的语言把简单的景象:月亮、乌鸦、霜花、枫林、渔船、钟声、客船……进行想象描述,并提炼整理出残月西沉、乌鸦哀鸣、霜华漫天、渔火愁眠、夜半钟声、孤舟摇曳六个意象;最后让学生自由大声反复朗读,感悟这些词语,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

当学生的动情点被激活时,我随即小节导入下一个环节,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走进这幅凄清悠远的江南秋夜图吧,把词语的意韵融入诗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第三个环节:品读诗文,体会情感——赏“江南秋夜图”(这个环节我预设三步完成)

第一步:今夜无眠

在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中,我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为学生的品读铺设意境,从而引导学生读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两句,然后用“以诗引诗”、“以诗悟诗”、“师生接诗”的方法反复朗读诗句,着重体会“愁”的滋味。

这样在诵读中让诗意打动学生,让诗人的情怀感染学生,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世界因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生发的游子愁、思乡愁、忧患愁、失意愁等种种情感体验,达到学生与诗人情感的融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今夜,对诗人张继续来说注定是一个因各种“愁”而难以入眠的夜晚。

第二步,今夜愁眠

这个环节我主要是想通过拓展学生思维,编织一个跨越时空的情感磁场,让学生从多维空间品味诗歌传递的人文情怀。

首先让学生根据个人的生活体验,发挥想象,学生可能会说出今天晚上诗人的母亲、妻子、孩子都在思念着诗人;我就根据学生的语言、情感及时整理,挖掘学生已拥有的诗句,来丰富对诗人内心情感世界的理解。将无眠的诗人思念着远方亲人,远方亲人也牵挂着远行的诗人,层层叠叠交织在一起,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孤独、寂寞与无奈。

第三步,今夜不眠

我是这样导入这一步的:正当诗人辗转反侧之际,寒山寺悠远的钟声划破了夜晚的寂静,有节奏地响了起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禅意的钟声,一声一声撞击在诗人的心坎。此时,愁绪满胸的张继又会有怎样的怀想呢?

学生边议边说,互相交流,他们可能会说出“钟声让夜晚显得更加凄凉”“钟声使诗人思念家乡的情绪更加强烈”等,这时我适时点拨:这钟声给诗人以震撼、也给诗人以安慰。诗人出门在外,夜宿孤舟的愁苦之情就如这钟声一样悠远、绵长。

这样在读读、议议、想想、说说中,学生对诗人所抒发的浓厚情怀感同身受,如滔滔江水一样滚滚而来。

最后,我设计师生共同感情朗读古诗、升华情感的环节。随着多媒体在《高山流水》的乐曲中渐次再现的画面,我和学生一起诵读《枫桥夜泊》。让这幅江南秋夜图牢牢地定格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七、教学板书

好的板书可以说是一个微型的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节课的板书我突出一个“愁”,以“愁”搭建起诗人、学生、文本之间沟通的桥梁。板书设计如下:

枫桥夜泊

无眠——愁眠——不眠

羁旅之愁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