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是细心的小编演员为大家整理的7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内容】教材第75~78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知道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便于分析研究问题,学会整理出数据制成的统计图。
【重点难点】
学会制作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谈话导入
介绍上海世博会。
2、出示书73页的统计图和照片。
介绍:世界五大城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最终我国上海获得了胜出。这是大家欢庆的场面。
(1这是第一轮投票的情况(出示统计表)
2010年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一轮得票情况统计表
2002年12月
申办城市波兰
弗洛兹瓦夫俄罗斯
莫斯科韩国
丽水墨西哥
克雷塔鲁中国
上海
所得票数
提问:有哪五个城市参加申办投票?哪个国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
(2)出示第73页统计图。
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国上海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
比一比:这幅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说明:整理出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之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还有利于分析和研究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⒈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提问:这个统计图包括哪些部分?
引导学生从上向下有序地观察:包括图名、日期、单位、竖轴、横轴。
提:纵轴上又有哪些内容。
⒉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纵轴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
(4)标上统计图名称、日期、单位。
3、提:纵轴上1格长度表示?哪个国家的得票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国家的得票最少是多少票?
三、组织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冀教20xx课标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20—21页商不变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2.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获得一些探索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4.进一步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规律。
四、教学难点
理解商不变的规律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和尚分面包》的故事情境,引入新课
1.从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大家猜一猜,三种分法,每天吃到的面包数一样吗?
3.你会用算式表示出小和尚们平均每天能吃到几个面包吗?
(二)探索规律
1.板书学生的算式
8÷2=4(个)
16÷4=4(个)
32÷8=4(个)
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三次分面包看起来分的面包数越来越多,分的天数也越来越多,其实平均每天能吃到的面包数是一样的。老和尚是运用了什么知识帮助教育了肥肥小和尚的,现在就让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活动要求:
从上往下仔细观察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商,说一说它们是怎样变化的?
(2)结合算式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这一规律。
(3) 举例验证商不变的规律。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4.归纳小结。
师:谁能将你的发现用自己的语言试着说一说。
生: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生: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幻灯片出示规律)
师:你能给同学们说说这里为什么0要除外?
生:因为0不能作除数。
5. 同桌讨论,发现规律。
师:从下往上观察,相信同学们会有新的发现?
生:汇报学习成果。
师:你能像前面的发现一样,用你的语言表述一下你的发现吗?
生: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幻灯片出示规律)
6.总结规律。
师:谁能把两次的发现合并在一起,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
生: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板书规律)
师:板书课题《商不变的规律》(学生齐读课题一遍)。
师:你认为商不变的规律中,哪些词语比较重要?(同时、相同、0除外)学生齐读商不变的规律。
7.举例验证(再次小组合作完成)。
师: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例子说明你的发现吗?
8.让学生看书并齐读P20页商不变规律。
9.前后照应(故事中的疑问得到解决)。
(三)巩固规律
1.试一试: 650 ÷ 40
(1)让学生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试着笔算650÷ 40(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
(2)余数是1还是10?
2.学以致用。
下面的计算对吗,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740÷60=12……2
12
60 740
6
14
12
2
小结:利用商不变规律能使除法运算更简便。
(四)尝试运用规律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利用所学的规律进行创关练习吧!
第一关:填空我在行
(1)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5,除数也除以5,商( )。
(2)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乘10,要使商不变,除数( )。
(3)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 )的数(0除外),( )。
第二关: 判断我神速(正确的拖进正确的蘑菇屋里,错误的拖进错误的蘑菇屋里)
(1)甲乙两数的商是7,如果甲乙两数都乘100,商是700。
(2)被除数乘3,除数也乘3,商不变。
(3)48÷12=(48÷2)÷(12÷2)
(4)80÷20=(80+2)÷(20+2)
第三关: 规律运用我能行(帮小兔过河)
48÷4=
240÷20=
480÷40=
4800÷400=
第四关: 解决问题我最棒
聪聪和红红从同一天开始分别看两本故事书。聪聪看的故事书有70页,红红看的故事书有140页。聪聪每天看14页,5天看完。红红每天了28页。不计算,你能说出红红几天能看完吗?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并说出理由。
(五)总结、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作业:课本21页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认、读、写几分之一。
2、使学生能用语言描述几分之一的意义,表达自己大致的想法。
3、使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是几分之一。
学情资源:
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生活中遇到的和看到的是本堂课的学习基础。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个物体(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又是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的直接基础。具体安排上分为两个部分:先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再解决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加深认识几分之一。本节课学习的是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准备:
4个圆片,12根小棒。
预习设计:
1、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为( )。
其中分母表示( ),分子表示( )。
2、把一盘桃(4个)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分之( ),如果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分之( )。
(1)用○表示分一分,填一填。
(2)你是怎么想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题,认定目标。(预设5分钟)
1。集体校对预习作业1
2。学生认定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预设10分钟)
1.小组学习菜单
(1)用○表示桃分一分。
(2) 思考: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小组交流想法。
2.出示图(一盘4个桃)
(1)把一盘桃(4个)平均分给2只小猴,学生自己分一分。
(2) 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同桌互相说一说,并交流想法。
3.小结:分母表示一共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知。(预设15分钟)
学生先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单
1.基本题
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边填边思考
2.专项题
想想做做第2、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长组织交流答案,小组长及时搜集在小组内不能解决的信息准备集体交流。
3.整合题
想想做做第3、4题。
集体交流想想做做第3题。说一说每个分数的意义;
想想做做第4题。动手摆一摆,拿一拿,说说自己取出的是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并解释自己的想法。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预设10分钟)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4。
【教学目标】:
掌握长方形的画法,会画一个长和宽已知的长方形。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形的画法。
难点:应用垂直与平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
(1)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如果这一点不在直线上,又怎样画呢?
(2)怎样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3)什么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有什么关系?
2.教师出示:
长方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
怎样画一个长方形呢?因为长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我们可不可以用画垂线的方法来画呢?
(板书课题:画长方形)
二、自主探究
1.讨论:怎样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充分讨论,相互发表意见。
2.动手试着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3.课件演示长方形的画法步骤。
(1)画一条长2厘米的线段。
(2)分别过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同一侧画两条与线段互相垂直的1厘米线段。
(3)把两条垂线的另一端点连接起来。
4.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完成作图。
5.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正方形怎样画呢?画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
让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相互交流画正方形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教材“练习十”第1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修路最近?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可以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来修这条路。
3.教材“练习十”第12题。
以已知的线段为边,画出完整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怎么画?
(1)小组交流。
(2)独立完成。
4.教材“练习十”第13、14、15题。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2)由代表汇报。
(3)教师归纳并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统计。
2.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根据学习内容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是合作学习还是独立学习及选择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第一层次
谈话:梅峰小学下个月要参加一次鼓号比赛,她们最近一直在坚持训练,很想在这次鼓号比赛中获胜,但是比赛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请大家一起帮忙出出主意,想一想她们该为这次鼓号比赛做些什么准备工作,才能顺利获胜呢
承接:刚才有同学提到要统一服装,这个主意不错,跟老师想到一块去了。
提问:梅峰小学准备给鼓号队统一购买服装,购买服装时又要考虑什么问题呢这些信息你看得懂吗从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如果你是鼓号队员,你应该选择哪一种鼓号服呢为什么
第二层次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会根据自己的身高来选择合适的服装。那怎样才能知道梅峰小学鼓号队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呢
这是鼓号队员的身高(出示学校鼓号队员身高表格),这1号队员,他又应该选择哪一套服装比较合适呢为什么呢那2号队员呢3号呢4号呢
追问:我们要把鼓号队员的身高分成几段来统计(3段)是哪三段呢
(设计意图: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不知不觉融于情境当中,参与观察,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同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合作交流,探索统计方法
探究: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一段的数据呢请同学们小小组合作,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记录单中。最后,根据记录单,完成统计表。当然,同学们在整理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分工,一位同学来报身高,再安排一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最后,要对记录和整理的过程进行检验。
(学生同桌合作进行统计)
汇报: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到上面来交流一下
谈话:合计是多少人呢那么这个合计40人是怎么来的呢合计中的40和我们原始数据中的人数一样吗
合计还能对我们统计出来的每一段的人数进行检验。当然,我们还要及时地把这张统计表的日期填好。
追问:我们已经完成了鼓号队员身高情况的统计表,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还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理念和行为上进行了角色的转变,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评价与反思,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对学生多种整理方法的展示,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策略的多样性,真正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落到实处。)
三,回顾交流,总结统计感受。
回顾: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同学们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板书: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填统计表,分析结果)
小结:其实像这样根据身高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的方法我们叫做分段整理数据,(同时板书课题:分段整理数据)
这样做有助于我们对整理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解决问题。
教学课题:
1、 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材分析:
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本教案选取的是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繁忙的工地》,第一课时《角的认识》。
本课时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或课件),活动角,三角板,量角器。
学生准备:
活动角,三角板,量角器。
教学方法:
本课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在活动中探索角的有关知识,但对于比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概念的知识教师仍然加以引导和讲解。如周角和平角,学生仅从形状上就普遍认为周角是一个圆圈,平角就是一个半圆圈,而不去理解它作为角的实质,但这种实质的探索仅仅让学生利用活动角或同桌交流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教师在利用活动角示范的基础上进行了讲解,这样既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第一节教学要点: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找一段挖掘机工作视频,放给学生看。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能形成什么样的角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角的认识)挖掘机工作示意: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平角、周角
1、学生做各种活动角。
老师课前让大家准备了活动角,请大家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一边不动,另一条边开始转动,就可以得到一个角。然后把你得到的角沿边画下来。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折的是什么角。(小组交流): 哪组的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折的角?
2、小组汇报交流
展示你们折的角,并告诉同学们它的名称。
3、分类。
这么多角,看起来太乱了,能不能把他们分类整理一下呢?(小组活动):把你们小组折的角放在一起,分分看。(一组同学在台上分)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学生上台展示)
4、认识平角。
手拿一个活动角,从两边重合开始,一边不动,另一条边怎样转动,当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问:这是角吗?为什么?
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他能自觉运用已经学过的角的定义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还有不同意见吗? (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请看,这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平角。(板书)(画平角): 跟着老师画平角。(示范平角的画法)。
5、认识周角。
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做个游戏
⑴老师先说出一种角,你们利用活动角转出这种角:开始!锐角!直角!钝角!
⑵老师转动活动角,你们说出它的名称。开始! (老师转动一周,两条射线重合),这是角吗?为什么?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这是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组成的图形,我们给它叫周角。(板书)(画周角): 跟着老师画周角。(示范周角的画法)。
(二)角的表示方法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角,角应该怎样表示呢?谁有好方法? (两生上台板演)角可以这样表示: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通常用符号“∠”表示。记作“∠1”(或“∠2”等)。读作“角一”
(三)探索三种角的关系
直角、平角、周角这三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研究一下。(小组汇报):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三、回归生活
1、解决情境中的问题现在我们来看看铲斗臂在工作时都形成了哪种角?
2、找出身边的各种角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些角吗?(生举例)看到生活中这么多的角,你想说什么?
四、总结
设计说明
本课时主要教学的是大数的读、写方法,万以内数的读、写经验为本节教学内容的学习提供了学习基础,鉴于本课时的知识特点,我在本课时的设计上主要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1.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并探究多位数的读、写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数学,应该把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自主的、多角度的、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整节课的设计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成合作探究的过程,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2.教学环节层次清楚,由易到难,层层推进。
无论是在多位数的读法还是写法上,本设计都遵循由易到难,分层推进的思想。例如在设计多位数的读法时,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再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清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计数器若干个
学生准备
整数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激发兴趣。
(1)提问:你知道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是在哪一年吗?谁知道我国总人口数大约是多少?知道首都北京的人口数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课件依次出现北京、安徽、香港的标志性建筑图片,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分别是哪个城市吗?(学生欣赏的同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文字表示的数据)这些数据都比较大,应该怎样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口普查中的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