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下面是小编帮家人们收集的生命生命教学设计【优秀9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今年学校围绕“有效教学”举行了课堂展示活动,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19课《生命生命》一课。这篇课文含义非常深刻,短小精悍,从飞蛾求生、瓜苗破土、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似乎过于深奥。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前先让学生交流知道的珍惜生命的名言,让学生对生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课始,由课题入手,让学生关注生命,再品读词句,感受生命然后通过资料的交流,情感升华,最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下面就上课情况谈几点体会。
一、抓住关键词,品读生命
文章中的三个事例非常清楚,并都采用先叙事后谈感受的模式来记叙,于是我就让学生通过读,用心去发现、去体会。学习第一个事例时,教师导学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找出令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进行批注,学习这种阅读方法,再通过找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挣扎、极力、鼓动、跃动” 等词语和三个“!”,一遍遍转换角色的朗读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体会飞蛾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第二个事例,让学生运用学习第一个事例的阅读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再在班级里交流,抓住“冲破、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等词语,体会瓜苗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又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升华朗读课题中,切身体会到“生命”这一沉重话题的意义。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悟生命。
学习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生命的理解。在感悟第三个事例时,让学生切身体验自己的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用认真、郑重、自豪地告诉大家“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引出了这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也给了杏林子以启示——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并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飞蛾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香瓜子又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从对杏林子的介绍中让学生体会到杏林子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联系实际生活举个例子来说说怎样做是在白白地糟蹋生命?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杏林子的决定就是必须对自己——负责。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的阅读方法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感悟“如何让自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学生列举了雷锋、保尔、革命先烈等人物。通过简单了解人物的事迹,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这一堂课虽然上的不是很成功,但我觉得自己在很多地方有了进步,也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
1.因局限于备课时的框架,为了让某些问题的探讨更深入些,在感悟第一个事例中占用时间比较长,以致课堂密度较大,从而导致后面的内容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
2.文中的一个亮点,让学生书写生命感言,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落实在课堂上,没有达到检验学生对生命理解的程度。这是一个最大的遗憾。
3.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简练,评价还应再多样些。
4.教师缺少教学经验,教学机智也不够丰富。
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学会取舍,不要面面俱到,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义务教育课标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就以“生命”这一专题分别从“谁都有生活的权利”“用爱心证明生命的意义”“用勇气面对生活中艰难险阻”等主题反映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生命生命》是第三篇课文,作者是中国台湾作家杏林子。课文开头首先提出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接下来的内容却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从“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等几件小事的描述与感悟中,表达了作者“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让我们体会到生命是那么短暂、脆弱、有限,但是,我们却能从中感受一种坚持、顽强、力量,作者号召每个人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
本单元主要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词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本课层次较清晰,主要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词之上,培养语感和积累语言。
由于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文章表达也较直白,学习中,学生对文章大意和词语的理解不是难点,难点在于对“生命”的话题,学生思考少,理解薄,感悟浅,更难于理解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对生命的态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运用联系生活实际、换位体验,补充文本空白,引导情感朗读,理解重点词语等多种方式,架起学生与作者,与文本沟通的桥梁,使学生能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世界……对生命的理解意不在深,更重要的是在四年级学生幼小的心中种下一棵正确的对待生命的种子,让孩子们能够永远追逐阳光,绽放最美的生命之花。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会写“扰、欲”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体会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的句子,懂得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四、教学难点:理解三个事件蕴含的道理,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五、教学准备:课件(词句、图片、资料)、纸条、黑笔
六、教学时间: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会写“扰、欲”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利用查字典等方法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熟读课文,概括小标题。初步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概括标题。
三、教学难点:初步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了解作者,初步感受主题。
1、简单了解作者。
2、初步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自主学习: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全班交流: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评价。
(三)认读生字,提示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1、易读错音:不能动弹(tán) 糟蹋(tà) 听诊器(zh?n) 震撼(hàn)
2、易写错字: 骚扰 欲望 震撼 糟蹋
3、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
(四)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写了几个事例,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飞蛾求生
(2)瓜苗生长
(3)“我”听心跳
2、概括主要内容。
(五)熟读课文,想一想生命是什么?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从三件事中具体感悟着生命的内涵。下节课,我们就深入交流。
(七)作业:1、找作者的相关资料。2、熟读课文。3、复习生字新词。
板书设计:
19、生命 生命
飞蛾求生 瓜苗生长 “我”听心跳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段。
2、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体会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初步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三、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入手,思考生命。
1、作者资料引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出示杏林子两段话,感受她对待生命态度的变化。
2、提出问题,了解内容:
提出本课学习的问题:是什么改变了他对待生命的态度?让我们走进《生命生命》
这篇文章。浏览课文,想想这篇文章写了哪几件事例?
(二)深入学文,感受生命。
1、“教学”第二自然段。
(1)自学画批。
绝望中的杏林子看到怎样的生命?请你默读第二自然段,想想飞蛾是怎样求生的,画出重点词语。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反馈交流。
①抓重点词语,感悟飞蛾极力求生的表现。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展开想象理解挣扎、鼓动、跃动等词语,体会句子表达,指导朗读。
②凸现环境描写,体会飞蛾对生命的珍爱。
飞蛾在什么处境下还如此珍爱自己的生命呢?读语句,近义词选择。
(困境、逆境、险境、绝境)
③体现个性阅读,总结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如果老师想请男生、女生和我来读这部分,你想怎么安排。说说你的理由?
④抓表达规律,积累语句,指导背诵。
(3)总结、过渡。
2、放学”第三自然段。
(1)发现规律,自主学习。
请你自学小瓜苗这部分内容,你觉得瓜苗部分同飞蛾部分作者在描写上有什么相同之处?你感受到瓜苗有着怎样的生命?
(2)深入体会,提升感悟。
①体会环境恶劣。
②读出顽强表现。
③抓表达体会作者情感。
重点抓“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部分:
层层剥笋,初步感悟句意:
它只活了几天。你体会到了什么?
它仅仅只活了几天。你体会到了什么?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引读,突破理解难点:
即使它的生命只有7天,它会……即使它的生命只有5天,它要……即使它的生命只有2天,它也一定能……
此时此刻,我们再看,加上了“即使”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④师生共读,积累语句。
(3)小结过渡:
3、“导学”第四自然段。
(1)走入杏林子内心世界。
(2)体会其对待生命的态度。
(3)小结过渡: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杏林子深情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4、“研学”第五自然段。
自读最后一自然段。重点研究体会有限的生命、无限的价值的含义。
联系上文研究。
联系资料研究。
朗读提升感悟。
积累背诵。
(三)回归整体,理解生命。
1、回顾全文写法
2、动笔写下感受
(四)感情升华,回味生命。
1、带着理解读题目。
2、作业布置:背诵课文。有条件的同学,阅读杏林子的《生之歌》这本书。
教学目标:
1,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
2,掌握词语,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请学生朗读导语,默读课文,划出各段“主题词”。
明确:第一段:“生之欲望”;第二段:“生命力”;第三~五段:“生命”
二,检查预习,解决生字,词语注释等。
骚扰: 小憩:
茁壮: 昂然挺立:
擎天撼地: 肃然起敬:
糟蹋: 庸碌:
辜负: 应许:
三,指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事例 思考
飞蛾: 生之欲望 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奋斗
四,集体齐读。
五,研讨交流读后心得:
1、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2、三个事例蕴涵的意思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
4、作者从三个事例引发出对生命的哪些思考?能否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
六、1,第一段:“鼓动”与“跃动”的区别?
2、第二段:表现香瓜子生命力的词语有哪些?
七、比较阅读:完成课后练习二。
八、课堂小结:
九、作业布置:
十、板书设计:
3、生命 生命 杏林子
事例 思考
飞蛾: 生之欲望 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价值
《生命 生命》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抓住主题或关键词,细致地研究课文。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行探究性学习。
2.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改变粗枝大叶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抓住主题词关键词,深入细致地研究课文。
课前准备:
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可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准备、交流。
教师:查阅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准备投影仪,多媒介体课件。(如有条件的话,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大屏幕投影:奥斯特洛夫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珍视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今天,我们要借助散文《生命 生命》,再次感受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
学生交流后,教师可补充:
[参考资料]杏林子,本名刘侠,中国台湾女作家。陕西扶风人,1942年生,北投国小毕业。12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至今全身关节均告损坏;但写作不辍,先后出版多部文集,让灰心的人鼓足勇气,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道路上。她在1980年,当选中国台湾十大杰出青年;1983年获国家文艺基金会散文奖;1990年获吴三连社会服务奖。于1982年创办了伊甸园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全中国台湾一百万残障朋友服务,把自己的爱心实践出来。
主要作品《另一种爱情》、《生命之歌》等。《生命、生命》一文,选自《可林子作品精选》。
三。(一)整体感悟
1. 教师范读课文或(有条件可制作朗读课件)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 请学生放声自由读课文或模仿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3. 读课文过程中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二)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问题:
1. 作品《生命 生命》讲述了哪三个事例?引发了怎样的思考?请从文中指出相应的主题。
2. 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例子举的都有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3. 三个事例、三点思考的侧重点有什么区别?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 ?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体验,锻炼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上问题,在学生读文后,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发言,同学之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点拔、引导。
[教师小结]
1. 三个事例 a、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 b、香瓜子在墙角的砖缝中长出一节小瓜苗。 c、“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
主题词分别是a、生之欲望。 b、生命力。 c、生命。
三点思考 主题词分别是a、意义。 b、价值。 c、奋斗。
2. 说明世界上任何卑微的生命都有顽强的生命力,更何况人了。学生谈不透时,教师可引导:作者举的动植物的例子都是不起眼的小生命,为什么不举狮子,大象等庞然大物、只说小飞蛾?不举参天大树,只说一棵小瓜苗,这样排序说明了什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3. 三个事例分别侧重于生命自我珍视,生命的诞生和生命活动。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对生命的三点思考:a、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使用生命。b、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c、珍惜生命、时间,不懈努力。 举例要切合课文内容,例如雷锋的例子切全第二点思考;张海迪,桑兰等又较切合第一点思考;而作者杏林子,张海迪又较切合第三点思考。
(三)自主质疑 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1)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教师可参与讨论,适实指导。(2)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来,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点拔、明确。
问题探究:(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大屏幕投影问题:
1. 课文中先说小瓜苗“长出小苗,茁壮成长,昂然挺立”,后边却说“它仅仅活了几天”两者是否自相矛盾?
(引导回答时,有两个切入点(1)为什么能“茁壮成长”?(2)为什么死了?)
2. 作者开头写小飞蛾的例子,强调其“小”,什么目的?
(任何再小的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
3. 如何理解“从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生命是短暂的人们要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尽量多做有于益人类、有益于社会的事,使生命更有价值)。
4.“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有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这表现了作者有怎样的精神?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具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鼓励学生各抒已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完善)。
四。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同题文章《生命 生命》(美国 克伦沃森)。
思考问题:两篇《生命 生命》,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读文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进行比较,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完全可以尊重各人不同的爱好。要求回答“为什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借此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1. 沃森的文章与课文所举的第一例,主旨完全相同,课文从三个事例引发三点思考,沃森的文章则是细致地描写受伤的蜜蜂怎样极力挣扎。
2. 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注重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的结合。沃森的文章文学色彩比较强。
五。反思、小结:身患顽症的杏林子从寻常小事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学习这篇文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从中受到什么教育?(鼓励学生多结合自己的实际共同探险寻人生的法宝,教师多给予激励性评价,尽可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童趣》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
1)知识和能力
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提高朗读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2)过程和方法
设计朗读层次,从掌握字音—把握节奏—理解内容—复述背诵这样由浅入深逐层渐进。
3)情感和态度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第一单元初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于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落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不搞文白对译,通过反复朗读把文言文学活显得尤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通过朗读,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实现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的一个有效方法。所以教师没有用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采用朗读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2、新课程重视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本课堂安排学生“体验生活,述说自己在童年时代有过的与作者一样的感悟”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所以课堂生动活
教学过程
一、引用古诗 导入 新课
齐读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盘”“ 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 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物外之趣”是课文的关键语,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导入 课文时借阐述“白玉盘”“ 瑶台镜”与“朗月”关系的时机解释“物外之趣”,这样就在形象中比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为整体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础。]
二、课文学习 分层朗读
1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比如:项为wei 之强jiang 鹤唳li云端 ……
[选用自由朗读的方法更利于学生有自主的空间根据自己的基础个性化学习。]
2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
点评后教师指导朗读:小学时为了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习惯于一字一顿的读法;到了中学为了理清句意层次,必须正确把握停顿。如:使之/冲烟/而飞鸣
教师示范第二节朗读。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的停顿节奏。
3读:学生齐读课文并思索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
(学生寻找表述作者童趣的语句,这时教师指导落实文言词的意思。如学生找到描写童趣的句子:“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教师就趁机指导落实“素帐”“ 徐喷以烟”“ 冲烟”等语义……)
小结:
要求用“把 想象成 ”的句式来归纳作者的童趣。
思考是什么使作者成为这样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让学生懂得一件平常的事物,经过明察细看,通过想象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奇特。]
附:板书设计
物 外 之 趣
细察 想象
夏蚊成雷 群鹤舞于空中
冲烟飞鸣 鹤唳云端 怡然称快
二虫斗草间 二兽斗林间 怡然自得
癞虾蟆 庞然大物
4读: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两幅图景的内容。
[复述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学生进一步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并有助于记忆背诵。]
5读:看着板书尽量用课文的句子描述这两幅图景的内容。
[在不知不觉中,课文内容已基本能当堂成诵。]
三、体验生活 引发联想
你在童年时代有这样的体验吗?
方法:首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奇特而丰富:天空白云朵朵,犹如草原上的羊群;夏夜萤火虫飞舞,这是仙女的小灯笼……)
[这个环节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架设了教材与生活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正确的审美态度。]
四、拓展延伸 思维扩散
通过细察和想象来领略物外之趣,还可以通过 和想象来领略物外之趣?
[设题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懂得通过想象,不但可以从细看,也可以从细听等多种角度来领略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如:松树林里风吹过,细听犹如海涛汹涌]
四 、教后随记
反复诵读课文,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尤其是文言文,教师更应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童趣》诵读层次,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一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其间“鹤唳云端”的“唳”、“癞虾蟆”的“虾”虽是生字难词,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可自主掌握的,教师不可越俎代庖。而“项为之强”的“为”“强”,这些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初一的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作稍微的点拨。
二读课文要求理清句意的层次,正确把握句中停顿。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这样就避免了文言文朗读常出现的一字一顿读法和停顿不当(读破句)等弱点。
三读课文要求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学生暂时忘记现实的角色,进入文本与作者一起把夏蚊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把草间二虫相斗想象成林中二兽相斗,并“怡然称快”“怡然自得”。
四读课文要求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尤其是“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对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我们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以培养他们主动求解的兴趣。
五读课文要求部分内容当堂成诵。在上面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来完成这一点训练要求是不难的。
诵读是直接感知课文语言和内容的有效途径,在这之后再与学生交谈“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你还能通过细听来领略物外之趣吗?”等这些话题就显得水到渠成。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4-01-01
黄朝亮
本书的单元布局改变了以往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以下是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 人与自我之一 生命体验
第二单元 人与自然之二 理想信念
第三单元 人与自然之一 自然美景
第四单元 人与自然之二 科学世界
第五单元 人与社会之一 家庭亲情
第六单元 人与社会之二 想象世界
教课书的主要特点:
第一,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这本书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第二、致力于全面挺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教科书内容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与开发潜在能力、创新能力的统一。
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第四,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申学习语文。这套教科书力图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读写听说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第五、力求建立开放、有弹性和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教材体现了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结合,使教科书由课内走向课外。
可以看出,教材选文文质兼美,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适合学生学习。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 ,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 ,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初一(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木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战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四、教学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 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 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 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语文对学生精神的熏陶。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同一篇文章,学生的理解往往各式各样。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文本给读者留下了不确定的空白,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空,进行再创造。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
教学过程中的研读赏析部分,通过学生朗读感知课文,选读语言材料,寻读品味语言的形式,让学生体验读书的过程,得到过程中的求知之乐。朗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的朗读,不仅要达到原有要求的顺畅,而且要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的不同来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传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如对课文第二个事例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练习,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文章的语言很精练,富有韵味,单*朗读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语言的品味。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对生动优美的语言进行感知和品味,提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如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合作讨论选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充分体现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层次和阅读体验。
华罗庚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过去,使学生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梦想和激情;二是失去了积极的态度;三是失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四是失去了活泼开朗,封闭了自己。新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独立阅读、自由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特别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所以,在体验反思阶段设计了这个话题:读罢全文,你感受到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让学生交流讨论,轻松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第三层次是知识的拓展延伸部分。重要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所以设计的这个话题:由生命你联想到什么?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成为学生心灵放飞、创造性地展示自己的过程。教师应努力使每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生命活动过程。
教学目标:
1、掌握初读课文,纠正字音,帮助理解部分词语。大概感知文章内容,并渗透朗读方法和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悄然和“生命”相遇,让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融合,浑然一体,进而让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让有限是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善待生命。
教学过程:
一、在交流中入课 ——引发生命的思索
1、写“生命”让学生读。
2、谈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3、介绍作者
4、读课题
二、在阅读中品悟:触摸生命的脉搏
(一)、初读感知文章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读文
2、纠正字音,理解词语
3、感知课文内容
(二)、深读感受生命的含义
自由读,读边感受那些地方是你没有想到的?
1、走进飞蛾
2、走进香瓜子
3、走进杏林子
三、在思考中提炼:聆听生命的拔节
师:是啊,生命是什么呢?这个一开始我们回答不了的问题,现在能回答出来了么?
1、学生自由说
2、师出示
3、学生读
四、在标点中抒怀:舒展生命的张力
师:不同的人对生命有不同的感悟,我相信大家对生命的感悟也是不一样的,请你把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化作标点,加在课题上。
总结:谢谢同学们给我的标点赋予了这么多层含义。我觉得你们加的每一种标点都是有道理的,它也提醒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生命存在,或者是一只小狗,或者是一朵鲜花,或者是一株小草……虽然生命存在的形式不一样,但是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我要向大家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都要记住,对待自己的生命要格外地珍惜,对待别的生命要心存敬畏。
五、在生活中追问:走进生命的林子
师:生命是什么呢?不同的人,不同的物,不同的事会告诉我们不同的答案。窗外杨柳依依,生命就是杨柳那嫩绿的枝条;课堂上看到你们的张张笑脸,生命就是同学们如花的笑靥;听到黄鹂在柳枝间鸣叫,生命就是黄鹂那清脆的歌声。在你的眼睛中,生命又是什么呢?打开你的记忆,把五彩的生活放进来吧,拿起笔,可以以生命是什么为题写一首诗,也可以写一段生命的感言,还可以像作者一样写一件事,让大家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学生写作、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六、板书
16、生命 生命
珍惜 !敬畏!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抓住主题或关键词,细致地研究课文。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行探究性学习。
2.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重教点:
改变粗枝大叶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抓住主题词关键词,深入细致地研究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大屏幕投影“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这段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珍视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今天,我们要借助散文《生命 生命》,再次感受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
学生交流后,教师可补充:
[参考资料]杏林子,本名刘侠,中国台湾女作家。陕西扶风人,1942年生,。12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至今全身关节均告损坏;但写作不辍,先后出版多部文集,让灰心的人鼓足勇气,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道路上。她在1980年,当选中国台湾十大杰出青年;1983年获国家文艺基金会散文奖;1990年获吴三连社会服务奖。于1982年创办了伊甸园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全中国台湾一百万残障朋友服务,把自己的爱心实践出来。
主要作品《另一种爱情》、《生命之歌》等。《生命、生命》一文,选自《可林子作品精选》。
(三)整体感悟
1. 教师读课文或(有条件可制作朗读课件)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 请学生放声读课文或模仿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3. 读课文过程中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四)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问题:
1. 作品《生命 生命》讲述了哪三个事例?引发了怎样的思考?请从文中指出相应的主题。
2. 2. 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例子举的都有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3. 三个事例、三点思考的侧重点有什么区别?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 ?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体验,锻炼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上问题,在学生读文后,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发言,同学之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启发、引导。
[教师小结]
1. 三个事例 a、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 b、香瓜子在墙角的砖缝中长出一节小瓜苗。 c、“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
关键词分别是a、生之欲望。 b、生命力。 c、生命。
三点思考 主题词分别是a、意义。 b、价值。 c、奋斗。
2. 说明世界上任何卑微的生命都有顽强的生命力,更何况人了。学生谈不透时,教师可引导:作者举的动植物的例子都是不起眼的小生命,为什么不举狮子,大象等庞然大物、只说小飞蛾?不举参天大树,只说一棵小瓜苗,这样排序说明了什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3. 三个事例分别侧重于生命自我珍视,生命的诞生和生命活动。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对生命的三点思考:a、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使用生命。b、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c、珍惜生命、时间,不懈努力。 举例要切合课文内容,例如雷锋的例子结合第一点思考;张海迪,桑兰等又较符合第一点思考;而作者,张海迪又较切合第三点思考。
(五)自主质疑 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1)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教师可参与讨论,适实指导。(2)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来,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启发引导、明确。
问题探究:(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大屏幕投影问题:
1. 课文中先说小瓜苗“长出小苗,茁壮成长,昂然挺立”,后边却说“它仅仅活了几天”两者是否自相矛盾?
(引导回答时,有两个切入点(1)为什么能“茁壮成长”?(2)为什么死了?)
2. 作者开头写小飞蛾的例子,强调其“小”,什么目的?
(任何再小的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
3. 如何理解“从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生命是短暂的人们要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尽量多做有益于社会的事,使生命更有价值)。
4.“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有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这表现了作者有怎样的精神?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具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完善)。
四。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同题文章《生命 生命》(美国 克伦沃森)。
思考问题:两篇《生命 生命》,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读文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进行比较,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完全可以尊重各人不同的爱好。要求回答“为什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借此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1. 沃森的文章与课文所举的第一例,主旨完全相同,课文从三个事例引发三点思考,沃森的文章则是细致地描写受伤的蜜蜂怎样极力挣扎。
2. 课文《生命 生命》注重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的结合。沃森的文章文学色彩比较强。
五。反思、小结:身患顽症的杏林子从寻常小事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学习这篇文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从中受到什么教育?(鼓励学生多结合自己的实际共同探险寻人生的法宝,教师多给予激励性评价,尽可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材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作提示:明确了本次写作的对象和内容。回忆旧知,引导学生发现藏在语文书中的故事。第二部分是习作要求:通过阅读找出语文书中的故事,进行筛选与整合,借助合理的想象,将其中的一两个写下来,或者写写读完故事后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第三部分是照片
一,呈现了课本的封面插图,以及两篇课文的文字与插图。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丰富写作素材。
二、学情分析:
课前要提前一周的时间,引导他们翻阅语文书,发现藏在书中的故事。提醒他们,选取的故事不受局限,可以是成语故事,诗歌创作的背景故事,小说章节的前后情节故事、神话故事、插图故事等。
三、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进行相关的补充阅读和链接。鼓励学生从文章中读出文章,从故事中读出故事,从而达到拓宽阅读面,加大阅读量的教学目的。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或进行合理的加工,或进行适当的概括,或发表自己的感想。
四、教学重难点:
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或进行合理的加工,或进行适当的概括,或发表自己的感想。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进行相关的补充阅读和链接。
2、鼓励学生从文章中读出文章,从故事中读出故事,从而达到拓宽阅读面,加大阅读量的教学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点拨、创设情境、品析词句来理解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品析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法、学法】
(一)教法:
1、情境教学法: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情境教学法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审美特性,强调了教学中以情激发爱,以情打动人。
2、点拨法: 生命的话题有点厚重,学生通过读文,虽然也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但是,游离于文本,脱离体验的体会只能是口号似的。所以,教学本课,必须通过教师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点拨促悟。
(二)学法:
1、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2、品读赏析: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的名言。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文本,梳理脉络。
课始,引导学生快速读文并回忆课文写了哪三个事例。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
(板书:飞蛾求生 缝中瓜苗 静听心跳 )
【 设计意图:回顾文本,梳理课文脉络, 符合学生整体感知的阅读心理 。】
(二)赏析词句,感悟内涵。
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这三个事例引发了作者关于“生命”的哪些思考?找出相关句子。
2、交流读书的体会,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
句子1: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点拨方法:
(1)比较体验:引导学生通过动作表演感受“鼓动双翅”和“极力鼓动双翅”有什么不同。
(2)换位体验:假如你就是那只握在别人手中的飞蛾,你会想什么?
(3)范读——感情读。
(板书:敬畏)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体验方式,引导学生从文悟情,用激情洋溢的范读,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句子2: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点拨方法:
(1)联系香瓜子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一连使用两个“竟”字的作用。
(2)换位体验:假如你就是那颗掉进砖缝的香瓜子,你会想什么?假如生命只有几天,你是否还会出去迎接光明,茁壮成长呢?
(3)情感朗读,回归课题。(板书:赞美 )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体会生命的顽强、作者用词的准确,激发了学生从内心感悟生命的情感 ,体现了课标中“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的要求。】
句子3: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点拨方法:
(1)亲身体验——摸。
(2)直观感受——听。
(3)联系生活说说怎样是“好好使用”生命?
(4)激情朗读,读出对生命的珍爱。(板书:珍爱)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的体验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个过程既是学生体验感悟的过程,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际平台。而充满激情的朗读,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悟的境界。】
(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讨论、感悟:“生命因为什么而美丽”。
1、杏林子全身瘫痪,行动不便,你觉得杏林子的生命美丽吗?
2、交流搜集的名言,感受他们动人的生命故事, 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 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我们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板书:有限的生命 无限的价值)
3、播放《命运交响曲》,回读全文,并试背课文。
【设计意图:音乐是流动的语言,用贝多芬的音乐,更能起到渲染的作用,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赞美和珍爱。】
(四)阅读推荐、课外延伸:
书籍:
1、张晓峰的《敬畏生命》
2、毕淑敏的《我很重要》
3、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4、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5、海伦 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乐曲:
1、贝多芬的钢琴曲《命运》《英雄》《田园》
2、华彦钧(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 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
【设计意图:培养了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的好习惯,特别是几首乐曲的推荐,打破了学科界限,让学生在多学科的综合熏陶下,感悟生命。】
【教学目的】
1、理解积累“骚扰、小憩、庸碌、糟蹋、擎天撼地、肃然起敬”等词语。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生命的价值,鉴赏本文珍爱生命的人文美。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主题词,探究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味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教学难点】
辨析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和三点思考的侧重点。
【课时】
1课时。
【课型】
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好课文。
【教具】
写好字词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病痛中,她以顽强的毅力写下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以女性的细腻和敏锐,观照寻常的生命现象,抒发的感悟便多了几分亲近和自然,《生命 生命》便是这样的精彩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作品,与作家对话,去感受有意义的生命之歌。
二、检测字词、扫通障碍
1、找一名学生读“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字词;学生领读,老师纠正:
骚扰、小憩、茁壮、糟蹋、擎天撼地、肃然起敬、辜负、昂然挺立
2、老师点出一些词语,让学生掌握词义并造句:
例:擎天撼地、肃然起敬、辜负、昂然挺立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导语,默读课文,画出各段“主题词”:
读一篇文章、一段文章,善于抓住主题词或关键词,就抓住了中心,抓住了精神。例如第一段是围绕“生之欲望”一语展开的,第二段都是围绕“生命力”一词展开的,抓住了这样的词语,就容易读通。
2、从把握各段的主题词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事例 思考
飞 蛾: 生之欲望 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价值
心 跳: 生命 珍视、奋斗
四、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各自练读。
2、点名朗读。
五、质疑问难
六、问题设计与研讨
研讨方式:四人合作,全班交流:
1、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2、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
4、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七、小结这次质疑与研讨的经验
八、朗读练习
九、语言运用
补成一句话:
1、一只 不停地在 飞来旋去 骚扰着我
2、在 小憩
3、令我震惊
4、令我肃然起敬
5、昂然挺立
6、足以擎天撼地
7、我可以 也可以
8、庸碌一生
9、我应许
10、遇福遇祸 或喜或忧
十、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十、板书设计
生命 生命
杏林子
引发
事例 思考
飞 蛾: 生之欲望 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价值
心 跳: 生命 珍视、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