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该页是小编为家人们整理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7篇,仅供参考。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篇1

你知道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吗?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阅读原文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明文阅读原文

①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一查黄河近20xx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黄河在近20xx年来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②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③说来有趣,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

④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⑤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泥沙上。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灾。

⑥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⑦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巩固泥沙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明文阅读题

20.句子“黄河在近20xx年来竟决口1500多次”中加点的“近”能否删除?为什么?(3分)

21.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2.治理黄河管住泥沙的方法有哪些?(2分)

2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24.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何启示?(2分)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明文参考答案

20、不能,“近”表示估计,后面的年代并非准确计算所得,如果去掉就变成刚刚好是20xx年了,就太绝对不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1、(1)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造成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进入黄河。(2)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22、(1)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2)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23、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黄土高原由于失去天然的保护层,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

24、示例1:要保护、美化环境,大量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课前准备

1、教师:在小黑板上写出“资料袋”里的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生字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出示“资料”,引出课题

1、出示小黑板,指名重点读“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内容。

2、听了“资料袋”的介绍,你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

3、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呢?我们阅读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就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板书并齐读课题,突出“怎样变化”。

二、围绕提示,自读自学

1、请大家谈一谈,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呢?

师生确定: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检查:指名逐段读课文,开火车读生字词,并正音正句;教师结合图示简要讲解“流域、河道、河床、悬河”的意思;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围绕提示,默读自学,圈点批画,教师巡回指导。

阅读提示要求: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注:引导学生围绕提示的思考问题,在全班交流。

1、了解黄河的变化,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如“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2、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即人的原因,通过图示、图片或课件,感受“恶性循环”之理和“水土流失”之害。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畅谈启示可以结合最后一自然段和“资料袋”的内容。先放开学生谈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学生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教师适当补充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1、教师小结:我们通过读书和交流读懂了这篇课文。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现在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让我们把我们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教师的这段介绍应该满怀激qing)

2、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模拟情景,延伸拓展

1、师: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道理,你准备怎样去响应“保护母亲河行动”呢?

注:可以引导学生演讲,写调查报告等。并且要及时反馈,把这个活动比较深入地开展下去。

2、全班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写治理黄河的方案。(教师可以补充相关的资料)

注:1、2项可以选择一项作为重点深入下去。

六、小结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文为一些难懂的词语。

3、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课前准备:

出示黄河流域示意图。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预习”部分。

1、黄河是我国第几条大河?

2、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就生活在黄河流域?

3、后来黄河有没有变?变成什么样子?

二、提示课题。

1、板书课题。板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解题。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四、学习分段,根据段意。

第一段:讲近2000年,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第二段:讲数千年前,黄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地方。

第三段:讲由于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黄河改道。

第四段:讲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方案,使黄河逐渐变好。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

(中华民族的摇篮)

2、可是,近20000年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

3、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

4、小结:这一段先从正面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反面来说明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人印象更加深刻。

六、课堂作业。

1、抄写新词。

2、预习课后作业第1、2题。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

1、这一段讲了什么?

(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

二、讲读第三段。

1、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是什么意思?

2、黄河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

(含沙量大,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成为悬河,容易决口,形成水灾。)

3、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又是什么?

4、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小结:这一段讲黄河变坏的原因: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人类破坏造成的。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三、讲读第四段。

1、读最后一段。

2、面对日趋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关键是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3、科学家设计了什么样的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这些方案有什么好处?

(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

1、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么样的教训?

2、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决口

变化:含沙量大< >大水灾

改道

大自然变化造成

原因<

人为造成

治理  牧、林为主保护资源

规划用地修筑水利

教学目的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教具准备

幻灯片、投影仪、录像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2、指名朗读课文,别的同学当“小老师”,指出字音及句子方面的问题。

3、投影出示2000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师配乐读第三自然段。

4、放实景录像,黄河流域的近况

5、体会“摇篮”与祸河的含义,产生“大吃一惊‘的切身体会。

二、学习第二部分

1、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具体说出黄河变化两方面的原因。

(2)这两个原因有什么关系。

(3)如果不制止,后果会怎样?

2、导读第6自然段。

3、学生交流学完第6自然段后理解的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4、同桌协作,完成下表。

黄河变化的原因  两大原因的关系  严重后果  治理方案

自然原因

人类的破坏

5、流所填表格。

三、品读:揭示中心,试谈体会

1、品读回顾全文,理出文章脉络:变化原因治理。

2、根据文章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环保小队”上台汇报:西安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

4、师: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应在小组中就西安环保问题提出建议。

5、在班中集体交流自己小组拟订的环保建议。

四、作业。

请同学们将自己调查的西安地区环境问题及建议写下来,寄给省政府有关部门。

板书设计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000年中  决口1500多次   改道26次……  数据

数千年前  气候温暖     森林茂密

后来    含沙最大     是长江68倍   查资料

原因    气候变寒     暴雨集中

开垦放牧  森林草原

治理    保护森林资源   规划用地  修筑水

(一)创设情境导入,提出读写要求。

1、播放影像资料,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观看影像资料后,指名回答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板书:灾难摇篮原因治理

2、复习电子文稿制作方法,提出读写要求。

指名回答电子文稿的制作方法,教师相机投影:

一、筛选、下载资料;

二、整理、编辑资料;

三、完成并存盘;

四、展示、介绍电子文稿。

然后教师提出读写要求,要求学生选定主题后,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中阅读、筛选有关资料,进行资料重组,制作出一个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电子文稿,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二)检索阅读资料,协商制作文稿。

1、分组选择主题,自主查阅,筛选资料;

2、分组协商讨论,进行探究学习;

3、教师监控学习过程,开展个别化教学;

4、分组完成电子文稿的制作。

(三)分组汇报展示,指导评议修改。

1、学生分组汇报,展示电子文稿;

2、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筛选文本、音频、视频资料,围绕主题重组资料,推敲文稿结构、语句、版面设计等方面进行评议修改;

(四)引导学生总结,升华学习体会

总结本课的收获,并希望学生对电脑的学习,为读写一体化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教学设计思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已不可回避地面临着挑战与变革,就我们的阅读与写作而言,其变革更为巨大。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在同电子资料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对传统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的挑战突出表现为: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从教学模式到师生关系到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都必然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为此,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大胆的探索。《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的活动课教学就是我们这种实验探索中的一次尝试。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教育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处罚。课文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犹未尽。因此,我们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时机,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向课外、向校外、向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延伸、拓展,同时为了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时代阅读写作方式的开放、灵活、高效等特点,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语文实践活动:制作了一个存有黄河视点、防汛、水文源头、治理黄河和黄河风情等内容的,包括文本、音频、视频、静画等多种形式的电子资料库,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我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从中学会方法、获取信息资料,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过程中,通过快速检索资料,学习面对未来信息社会中大量的信息,能够迅速检索、筛选处理信息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使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

开课时,我就提出了读写一体要求——自主检索阅读资料,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有声有色的电子文稿。有了这个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激发出来了,我抓住时机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框架,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再打开资料库,逐段进入学习资源、小学部、语文、四年级、黄河,然后通过“关键字检索”窗口输入关键词语,如“黄河”、“泥沙”等,几秒种后,电脑就在通读资料库中所有信息的基础上,筛选出相关资料,供你阅读。各小组再根据各自的选题,抓住联系,利用键盘、鼠标输入等方法协作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电子文稿,虽然文稿内容主要是由资料库中下载的文字,图片或者是影音资料组合成的,但其文本结构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属于学生们的“创作”成果,这种读者与资料库之间的人机对话,显然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阅读——写作能力。

各组再选派代表介绍并展示各自的电子文稿,每组介绍、演示完毕,其他同学提出修改、完善意见,修改完,再把各小组的电子文稿组合成一篇完整的图文并茂的文稿。

这样的教学设计,实质上就是在尝试将信息技术课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篇3

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一查黄河近2000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黄河在近2000间来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说来有趣,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比美。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

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泥沙上。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灾。

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篇4

感知黄河

师:同学们,老师这有一段录像,你们想看么?

生:想。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来看这段录像。同时请大家边看边想:“看了这段录像,你知道了什么?”(播放课件)

生:我听了录像中的音乐,知道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曲子是《黄河颂》,再加上我看到录像中的场景,我想那条河流是黄河。

生:我以前看过黄河最险要的地方壶口瀑布的录像,我判断刚才录像中那震撼人心,飞泻之下的就是壶口瀑布。因此,我也知道了这条河流就是黄河。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在中国的河流中,只有黄河中含有大量的泥沙,水的颜色是黄的,所以我看到录像中湍急的水流是黄的,就知道这条河一定是黄河。

生:我看到录像中的河水具有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而来,呼啸而去,我就感到这一定是黄河了,因为在我的印象中黄河才具有这种雄浑的气势,正如李白诗中写的那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刚才,我看到河道有宽有窄,看到岸边的黄土高原想到两岸的百姓,想到了黄河所蕴含的黄河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它是我们的母亲河。

(在上课伊始,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黄河的场景,使学生看到黄河既有奔腾而来,咆哮而去,雷霆万钧之势,又有平静、宽广的胸怀,听着《黄河魂》动人心魄的旋律,感知黄河,认识黄河。使学生初步体会黄河的雄壮气势,联想到黄河精神。)

师:刚才,我们所看到的的确是黄河。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黄河,感受黄河,进一步的了解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板书)

二、自读自悟

师:下面请大家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这篇文章,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查字典解决。然后想一想“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生自读思考问题。

师: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一定了解了许多内容。谁先说说?

生:我查字典知道“忧患”是担心,灾难的意思。课文说“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是说黄河成了中华民族时刻担心的灾难。

生:从课文中我知道,黄河过去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现在变成了一条祸河。

生:我还知道人们已经认识到黄河带来的灾害,正在想办法治理黄河。

生:通过查找资料,我知道:早在大禹治水时,人们就开始治理黄河,过去的人们谈黄变色,黄河留给人们的是血,是泪。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因此才有了“黄河宁,天下平”的说法。

师:你们了解了这么多内容,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们在了解课文的同时遇到问题了吗?现在请大家把你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老师通过电脑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

生: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什么说它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师随机板书)

生:我想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黄河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我想了解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来治理黄河的?

生:黄河给两岸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怎么还能说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生:我想了解除了文中科学家提到的治理黄河的办法之外,我们还有哪些治理黄河的方法?

师: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请大家看一看,有没有相似的问题?

生:我觉得第一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可以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生:第三个问题和第五个问题可以归纳为“我们应该怎样治理黄河”?

师:可以吗?

生:可以。

师:了解了这些问题,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下面让我们再来仔细阅读这篇文章,然后选择一个或几个你感兴趣的问题,深入了解文章,遇到了困难,可以找合作伙伴共同学习。

(让学生质疑问难,自主梳理出问题,把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学习目标,从进一步的细读深究中领悟有效的学习方法。在保证学生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一自学为主体,通过圈、划、批、注等不同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学,自动寻求答案,获取知识的能力。)

生自读思考后合作学习。

师:学完了么?

生:学完了。

师:谁愿意先说说你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我对第一个问题很感兴趣,我读了“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我了解到黄河过去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后来却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师:我知道“摇篮”是小孩在很小的时候休息、睡觉的地方。我感觉“摇篮”应该是温馨、舒适的,让人看了有一种幸福的感觉。这里把黄河比喻成摇篮,我想是为了告诉人们黄河是人类的发源地,我们的民族就像小孩一样在黄河这个温馨、舒适的摇篮里逐渐壮大起来的。

生:经过查找资料,我知道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由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这些资料让我感到黄河源远流长,哺育了黄河两岸的中华儿女。

生:我读了“说来话长,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媲美”就是比美的意思,就是说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良好,就像现在的江淮流域一样美丽富足,是个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居住地。

生:我读了这句“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代自然条件更好。”这句话说明这里很适合动植物的生长活动,也一定会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发展。“气候温暖,土地肥沃”,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耕种,老天爷照顾,还有良好的土地,人们的日子一定过得很快乐。

生:这句“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因此”表示的是因果关系,正是有了前面这些条件,这些原因,我们聪明的、伟大的祖先才会选择这里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我想那时的人们一定生活得非常快乐。

生:刚才听了话,我的眼前就好像出现了人们生活、耕作的景象,我想向大家描述一下:在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农民在田地里自由耕种,渔民在船只里满载着捕鱼的收获,妇女们在家里纺织,老人们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闲谈,孩子们快乐的玩耍,嬉戏。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人们是那么幸福,无忧无虑。

师:把数千年前到数万年前的黄河流域描述的这么美,这么好,那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生:应带着美好的感情读。

生:读的时候好像眼前就有这样的景象。

生:“媲美”应该读的重一些。

生:“生息繁衍”读的慢一些,缓一些。

师:你们能读出来么?

生:能。

师:谁试一试?

生试读。

(3)师:读出了美好的黄河流域,让我们感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后来它却发生了变化,怎样变化的呢?

生:课文中这样写的“人们都说……苦难”从这一段说明了黄河虽然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它在近2000年来却给人们带来了苦难。

生:课文中列举了数字,“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这些数字说明黄河发生了变化,给人们带来了苦难。

生:这里用“深重”来描写苦难,再加上前面的决口、改道,让人感到心里沉甸甸的,好像要透不过气来了。

师:那你能不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呢?

生读文

师:你是怎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的?

生:“竟决口……26次”读得稍快一些。“深重的苦难”读的低、慢,表示我的心情很沉重。

生:老师,我不明白这里“表现”这个词为什么要加引号?

师:谁能帮帮他?

生:这里是用“拟人”的手法,把黄河的决口、改道当成人所做的事,所以用引号。

生:这里把黄河当成人来写,赋予人的情感,说明黄河虽然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但是人民并没有忘记她是中华人民的摇篮,是中华人民的骄傲,作为黄河的儿女将永远把它视为神圣的母亲河。

师:我相信,黄河听了你的话,也会为你对她的热爱而高兴的,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大家要像一样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问。大家鼓励鼓励他。

生鼓掌

(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主动、大胆的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并做以适当引导,使学生不唯师,不唯书,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师:谁还想说?

生:读了这一段“可是……忧患”我知道黄河由“摇篮”变成了“忧患”。

生:从“凶猛暴烈”这个词能看出来她就像一个脾气暴躁的老人一样在发着脾气,还有从“叫苦不迭”这个词说明人们在不停的叫苦,也就是黄河一直折腾,不让人们得到安逸。

生:老师,我从“忧患”这个词中感到作者也在为黄河变化而深深的担忧。

师:那你担忧么?

生:担忧。

师:你能读出你的担忧吗?

生:能。

师:你读一读。

生读

师:他读出来了吗?

生:读出来了。

(以文本为媒介,实现了师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多元对话,从读中感悟,从读中引发思考。)

师:这有一段录像是建国前1937年发大水的景象,请大家看一看。(课件播放录像)

生看录像

③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想说点什么?

生:……   (45个同学)

(在学生认识到黄河近2000年来,由‘摇篮’变成了‘忧患’之后,用课件显示资料建国前黄河发大水人民受灾的场景,把几十年前发生的水灾延展到课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再谈一谈感受、体悟,把画面与情感融为一体,了解由于黄河的变化而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场景,深深地为黄河担忧,树立了忧患意识,丰富了情感,从而激发要治理黄河的愿望。)

师:你们还对哪个问题感兴趣?

生:我对黄河变化的原因比较感兴趣。我从课文中“黄河……大水灾“这一段知道了是由于泥沙多使黄河形成了悬河。而悬河的决口是使人们受到灾难的直接原因。

生:从课文中列举的数字能说明是悬河的形成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生:读了这句“据……原因”我知道黄河变化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二是……。

生: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是黄河产生变化的自然原因。

生: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容易受到侵蚀,产生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才是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也是黄河变化的原因。

生:大量泥沙进入黄河,才产生了悬河,造成决口,给人们带来了灾难。

生:人为的原因更加速了黄河的变化,人们不控制人口,使人口迅速增长,人多了就要吃饭,为了吃饱肚子就要开垦荒地,毁灭森林,破坏草原,更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生:人们越开垦,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肥力就要下降,农作物就要减产,人们就更要开垦耕地,水土流失就更严重。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长此以往,人为地造成了恶性循环,给母亲河增加了负担,使她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师:供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黄河,由于人为的因素而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读一读最后一段,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治理的呢?

生:科学家主要采取数管齐下的发式进行治理,主要从四点进行治理。(略)

生:“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他随心所欲流进黄河”,因此,科学家的前三项工作要说是治理黄河,不如说是治理泥沙。

师:你们谁还想说?

生结合资料汇报

师:老师这也有一些关于治理黄河的资料,情大家看一看。 (放录像)

生看

师:无数的科学家为母亲河的健康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那么,当这中华民族的骄傲,华夏儿女的母亲河遇到困难,无法自拔时,我们作为黄河的儿女应该怎样做呢?

生:老师,我长大了之后,会像“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那样,培植出一种粮食作物,让它在黄土高原安家落户,既能给人们提供生命的粮食又能够起到固定泥沙的作用,使它不再进入黄河,为母亲河的改变起到根本作用。

生:我要在船下安一种装置,把泥沙重新带回中上游。

生:我会培养一种藻类植物,形成网状结构,起到做过滤泥沙的作用,不再让泥沙流到黄河中下游。

生:我想发明一种药水,每当连降暴雨,黄河咆哮时,把它投入水中,使它遇到水产生化学反应,变得温顺、平缓、不给人们带来灾难。

生:我以后要发明一种仪器,能够控制天气,不让他连降暴雨,不至于水量增大,水面升高,造成决口,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在学生了解了文中科学家治理黄河的方法后,播放人们从古至今治理黄河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到人们从古至今没有放弃治理黄河,而且在建国后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从而激发学生为治理黄河,保护环境而贡献力量的意识,使学生从学习中感悟,使本课不仅成为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培育过程。)

师:我们知道,人类与大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破坏生态环境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小至我们的学校、街道,大到我们建华区、齐齐哈尔市、全省、全中国、全世界,还有哪些环境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呢?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出周围的环境问题,并积极思考,提出解决办法。

(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看法。既认识到周围的环境污染,同时又增强了环保意识,认识到许多污染都是由于人为因素才造成的,不仅要做到不破坏污染环境,还要积极做好宣传,为解决环境污染而动脑筋想办法,在想象创造中,提供合理化建议成为实践者。)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读懂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了解了许多关于黄河的知识,也懂得了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让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的爱护大自然,为保护、改善、美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评价:本课教师能够注意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人本、自由、多元和个性,突破了一切行动听指挥的“集体性阅读”,全方位解放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阅读探索,自由思考,自由的表达交流,使学生心灵自由,思维自由,具有充分的自主权,主动、愉快、高效的学习。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篇5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及演变的过程,告诉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这是一篇属半独立阅读性质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把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进一步实践和运用。

把握重点时让学生带着课后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归纳一下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的原因,再说说这两方面原因之间的关系”细读课文第三部分重点段落,用笔勾画出能说明以上问题的有关词句。然后分成四人小组议一议自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最后一段,并归纳出科学家设计的治黄方案的要点。通过抓重点词、句的读议,使学生加深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黄河的变化给我们的教育是惨重的,给我们的反思是深沉的。引导学生举出人类破坏大自然而受到惩罚的例子,说说怎样才能保护好大自然,激起同学们强烈的、自觉的环保意识,以及民族的忧患意识。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按要求是一课时完成,但本课比较难理解,如果光靠课前预习是不够的,学生在没有读懂课文的情况下老师很难教学,所以我安排了两个课时。在教学前,我预想男孩子会比较感兴趣,女孩子可能积极性不高,所以我尽量设计更多有趣的情景让学生融入到课本中。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下,学生大致已经对课文比较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很容易在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或句子,找出后读一读,说说你的理解。学生虽然对黄河比较陌生,可是如果能将学生身边的河湖以及生存条件联系起来,引发生活的体验,激发起内心的情感,把抽象的环保意识转变为实在的环保行为。

另外,本课关于河流方面的专业术语较多,教师要准确理解,如:流域(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流过的所有地区)、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悬河(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挂在半空中)学生如果存在疑问,可以与老师、同学交流,在理解了这些专业术语后,学生学起来就会容易许多。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说明文体裁的独立阅读课文,也是中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种写作体裁。

课初,我让学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看看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帮助。学生一下子找到了两个问题: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引导学生总结那就是"变化":变化前是什么样的 变化后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而变化带着这三个问题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给学生充分地阅读时间后学生马上找到变化前被称作是"摇篮",变化后是祸河,引起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课文理解到这已经很好了,但我没有就此停止,而是让学生再去细细读文:课文中例举了很多的数字,请同学们关注到这些数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读书,学生发现:黄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真是站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如果不治理,它的危险性极大——4亿吨泥沙沉积在下游河道里,河床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土壤被严重的侵蚀——每年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这一系列的数字表明:治理黄河势在必行。在讲"治理措施"时,我重点补充了森林的作用及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带的作用,使学生加深了对植树造林的重要性的认识,还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然后链接资料袋的内容。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了解了黄河的现状,使学生知道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参与到"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来,献计献策,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最后我让学生谈谈你在"保护母亲河行动"中准备做些什么 有的说把自己的零用钱捐出去,有人说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去治理黄河。

另外,我还结合品德课让学生调查家乡的湘江的水质情况,并作为日记记下来。让学生认识到环保就在自己身边,要从自己做起,真正提高环保意识。

在语文课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语文教育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语文就在生活当中。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演示黄河变化的过程, 学生从中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黄河近20xx年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教育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具准备:黄河图片、有关黄河的视频。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

1、导入: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的位置在哪里呢?课件出示地图,让学生看看黄河在哪?(学生对黄河有个初步的认识)

2、检查预习情况。

(1)看看有哪些同学收集了关于黄河的资料。(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资料读一读)

(2)预习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指生回答。(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

二、各自读文,感知课文大意。

1、各自读文,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读后进行评价。

3、学生质疑提问,教师注意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

3、投影出示20xx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再请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教师给与朗读上的指导。

4、出示视频,黄河流域的近况。看了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和你周围的同学说说,师巡视指导。

三、围绕几个主要问题组织学生学习。

1、学生自主学习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具体说出黄河变化两方面的原因。

(2)这两个原因有联系吗?

(3)如果不制止,后果会怎样?

2、小组合作学习,填在括号里。(师参与学生小组学习给与指导)

黄河变化的原因 两大原因的联系 所造成的后果 治理方案

( ) ( ) ( ) ( )

3、交流所填内容。(结合学生说的,师完成部分板书)

4、请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再多读几遍。(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文章中所用修辞等等)

5、师:从这篇课文中,你懂得了什么?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6、拓展延伸:

(1)结合你的生活说说,你知道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针对这种行为我们应怎么办?

(2)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想想看你们还知道哪些课文也强调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只有一个地球》……)

7、作业。

(1)读课文,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子。

(2)小组合作办一期以保护环境为内容的手抄报,看看哪组同学做得。

板书设计: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以前 ——“摇篮”

现在 —— 祸河 原因 (自然原因、人类破坏)

治理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篇7

导学

内容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导学

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

难点

1、了解黄河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及可以采用的防止水土流失的办法。

2、树立环保的观念。

教学

准备

①教师准备关于黄河及黄上高原的课件。设计形象介绍“流域、河道、悬河、河段、河床”的课件。

②教师准备小黑板,上面写有“资料袋”内容。

③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理解“生息繁衍、叫苦不迭、随心所欲、数管齐下”

内容预设

预设可能

导学策略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2、针对课题质疑

大家读了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呢?

对于黄河的了解需要再做回顾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较多较杂。

1.                            播放课件:

江水涛涛、奔腾不息的黄河;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暴雨频频、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音乐─由舒缓到严肃、高亢)

2、观看了这段关于黄河的片子,你最想说什么?

教师在黑板上梳理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

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

内容预设

预设可能

导学策略

二、自主学习课文

1、读思结合,圈点勾画

2、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教师的导航。

学生对于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理解起来有难度。

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黄河呢?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出示读书要求:

①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认读生字词。教师适当检查。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默读、轻声读、跳读),边读边思考问题,在书中圈点勾画,还可以在语句、段落旁批注自己的感受。教师巡回指导,表扬善于学习的同学,耐心辅导学习吃力的学生。

③选择自己乐意交流的伙伴,相互交流。

当交流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时,可采用图示的方法,引导重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社会原因。

当讨论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时,对紧扣“数管齐下”归纳要点,适当补充有关黄河治理的情况。

内容预设

预设可能

导学策略

三、联系“资料袋”,畅叙感受

读文后“资料袋”,即兴演讲畅谈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

四、小结学法,延伸拓展

学生即兴演讲的内容可能较单一,唯书本至上。

对于小结学法有同学不会

鼓励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及本地河流湖泊的状况畅谈感受。

教师点拨:

如学习本文,主要是采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阅读的。

板书

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气温转寒,暴雨    (环 保)

原因:

人口增多,砍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木林为主        防     导       过去 摇篮

治河   规划田地           水土流失

修筑水利        止     致        现在 忧患

作业

设计

请同学们将自己调查的西安地区环境问题及建议写下来,寄给省政府有关部门。

教学

后记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