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说课稿(最新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生物说课稿(最新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生物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包括激素调节的发现、激素调节的实例、激素调节的特点。二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主要对激素的发现和激素调节的实例(一)进行说课。神经-体液-免疫是维持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而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本节内容即相对对立又与神经调节、免疫调节相互联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通过神经的调节”,知道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会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三、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概述人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所分泌的激素

描述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2、能力目标

运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3、情感目标

讨论在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通过阅读科学史实,让学生了解有关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接受科学的熏陶

(2)血糖平衡的调节

2、教学难点:

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通过构建模型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血糖平衡的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的激素之间抗作用的结果

五、教法与学法

1、小组讨论:由学生阅读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了解科学知识。 2.模型构建:通过构建血糖平衡调节的模拟后,认识激素调节的过程及特点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伦敦奥运会马拉松比赛场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探讨”,导入本节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奥运热点导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借助教材问题探讨,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学讨论,重温经典

给学生预留时间阅读“资料分析——促胰液素的发现”,由学生分析出“假说—演绎”的四大环节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验证、得出结论。

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提到激素,但激素是什么?激素的作用并没有形成概念,所以现在通过引入科学发展史,学生阅读不仅知道激素是什么,怎么起作用,而且引申了人体其他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接受了科学的知识的熏陶,体会了科学发现中的不迷信权威,大胆探索的精神。 3、构建模型,化解难点

(1)血糖调节的引入

阅读易解答思考与讨论的问题,从而将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线条化,在解答中学生更易抓住人体正常血糖浓度的平衡点。引入胰岛细胞,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猜测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进一步得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机理。

由学生识图直接解决问题,引入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深入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机理,衔接自然,能够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图文并茂,对两种激素的作用机理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2)构建血糖平衡模型:学生四人一组,其中三人分担甲,乙,丙角色,第四人承担小组内的汇报工作,这样四人之间必须协调配合,方能完成探究活动。

小组活动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更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更好地理解人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和初步了解概念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意义,同时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

初中生物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版x年级x册第x页第x章第x节的《x》,现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反思五个方面来说说本节课的教学。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下册开篇中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以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从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出发,去探讨人类的食物来源,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本节中安排的活动有交流、演示、讨论等,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并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使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为以后的学

习奠定基础。(本节的前一节已学过,后面将学习内容,本节的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创设情景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获取知识,并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注重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我认为初中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对学生基本生物学知识的构建,我设定以下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

(2)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 年级上册的学习,对于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年龄虽小,但已具备了初步的观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龄在十三四岁的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是通过学生观察、体验、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利用启发性的语言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索人类食物的奥秘。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学法指导: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民主、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仔细观察、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等科学思维能力,学会合作。

四、 教学流程

包括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约3分钟,2、 10分钟,3、 分钟,

4、 分钟,机动教学5分钟。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五、 反思

以上就是本人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安排。

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了没有。本节亮点在于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以活动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在推理中领会知识,在思考中构建概念。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愉悦。

生物说课稿范文汇总九 篇3

一、说教材

《物质的运输路线》是河北少儿出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爱护心脏确保运输》的第三节,血液循环的途径这部分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这部分内容是《生物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第五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识,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所产产生的废物也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因此本章内容起到了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作用,而第三节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课程目标中》指出: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我把以下四个知识点作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1、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2、概述血液循环的组成和路线。

3、描述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和血液循环的意义。

4、说出血液、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及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指出,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表达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合作能力。因此我把以下三点作为这节课的能力目标:

1、提高表达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能始终贯穿情感态度教育,确立本课的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2、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本节课所确立的知识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把血液循环的路线和循环的意义以及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确立为本课的重点。使学生能深刻正确的认识血液循环及其意义。

好学教育:

血液循环的知识比较抽象,理解血液循环的整体过程和体循环及肺循环环的关系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二者作为本节的难点,希望能使学生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是独立进行的,汇合于心脏,组成完整的循环途径。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的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和确立的重点、难点,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教法、学法,如多媒体教学法能直观的把一些抽象问题形象化、生动化,易于理解;讨论法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发挥学生的探究的潜能,自主地进行学习。在教学中综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说教学准备:

1、老师的准备:制作的课件,把血液循环以动画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增强形象生动性。给每位学生复印一张探究活动报告单,供学生上课自己画出血液循环的途径。

2、学生的准备:复习心脏的结构,和心脏相连的血管的名称及血液流动的方向。为循环途径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便于理解血液流动的方向。

六、说教学设计

(一)复习:

(启动课件,出示心脏的结构图)

心脏的四腔中血液流动的方向,及和每个腔连通的血管分别是什么?通过复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顺利的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

(二)引入:

通过身边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活动设计:

1、提出问题(展示血液循环模式图课件flash动画):

假设有个红细胞,随着血流在人体内周游,如果以左心室为出发点,那么它旅行的路线是怎样的?如果让你对它的旅程进行划分,你认为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多媒体课件内容,在学生活动报告单中标注血液循环的途径。

设计这一活动,可以使同学积极去探究血液循环的途径,通过已有知识,在小组同学的努力下共同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为进一步突破血液循环途径这一难点问题打下基础。通过学生上台发布结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发布完结论,要给学生一种积极的评价,肯定他们的成果,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

2、结合学生的结论,进一步巩固血液循环途径,结合课件,强化循环途径的学习。

好学教育:

师:为了便于我们研究,我们把血液循环的途径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是血液在心脏与全身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循环。动脉血由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到毛细血管网处进行气体交换变成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

肺循环是血液在心脏和肺之间的循环。静脉血由右心室射入肺动脉,在肺泡毛细血管处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动脉血,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完成了第一个教学重点的——血液循环的路线的学习,同时也突破了这一难点问题。

3、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这一种重点的学习: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研究和讨论,我们了解了血液循环的途径,我们提到了动脉血和静脉血,学生必然会有疑问,通过自己查阅《小辞典》,就会明白这两个概念,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强调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在提出有关的问题(教材中“大家谈”栏目的内容)

(1)“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

回答:这种说法不对,从概念上看,动脉血、静脉血的划分是从含氧量的多少和血液的颜色来区分的,而不是以血液所在的血管名称来划分的。从循环途径上可以看出,肺静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肺动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因此说“动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经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通过前边的学习,在讨论这个问题学生会很有自信,容易做出结论,同时巩固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实现了第二个教学重点的学习。

(2)肺循环和体循环途径分别有什么意义?

学习了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结合课件,通过老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努力就能够说出这个问题。

肺循环把体循环带来的一部分代谢终产物运输到肺部,进而排出体外,并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回心脏。体循环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输到全身组织各处,并把全身组织处的静脉血运回心脏。

演示课件:体循环和肺循环独立进行,在心脏处连通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保证了体内物质运输和交换,使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得以正常的进行。

在此,实现了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重点,同时也使一个难点得到了突破。

4、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课件演示淋巴的形成)

学生描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三者关系后,进一步通过课件来说明,组织液一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流经各级淋巴管及大小不等淋巴结,最后汇入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循环,这个过程叫淋巴循环。淋巴循环不仅可以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平衡,还有回收蛋白质和脂肪的作用。

好学教育:

使学生了解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的关系。实现了第四个知识目标。

5、进行小结:

总结循环系统的作用,同时强调应该加强循环系统的保健,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6、思考题的设计:

首先呼应课题引入时的问题,通过学习,学生很容易回答,然后讨论课本中想一想的问题,可以帮助理解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关系,也体现了物质运输这一内容的重要性。

7、说练习题的设计:

通过练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第一题主要体现了血液循环过程中物质交换的过程;第二题复习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第三题即是一个输液的常识问题,输液是通过静脉输入的;第四题是循环路线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七:说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多主动发展,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定性评价,在活动中充分给与学生肯定的评价,同时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且在学习过程中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生物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寻找微生物》是大象版科学五下教材《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旨在通过“食物品尝会”这一活动的导入,引起学生对餐桌上常见到的食物的观察与思考,从而发现问题,进行大胆猜想与假设,再通过对搜集的资料进行阅读、整理、筛选,来验证猜想。最后,得出结论,并交流总结微生物的相关知识,从而对微生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与了解,为后两节课认识微生物的益处与危害奠定基础。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半的科学课的学习,学生经历了一些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已经具备了观察、提问、猜想与自主研究的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同时。本单元涉及的科学知识——微生物对于人的感官来说,多数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比较抽象,但微生物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这方面来说,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跃起来。

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简单剖析和对学生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积极提出问题,大胆猜想与假设。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搜集资料、验证猜想的方法。

2、意识到重视实验和证据是一种良好的科学态度。

3、知道什么是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说材料:

教师准备:白萝卜、酸萝卜、白豆腐、霉豆腐、生面团。一次性碗。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面包、一次性筷子(每人一份)

搜集微生物相关知识的资料。

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导入部分我充当一个学校餐厅的美食顾问,调查学生都喜欢哪些食物。科学教师被聘为顾问,学校为的是让伙食更加营养丰富,科学合理,这一情境的设计隐藏着学科学就是为了用科学,为了更好地用科学知识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的意思。在导入中,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食物,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这些食物多数是用蒸、煮、烤、炸、煎的常用方法制作的,搂着再推出一种特制食物让学生品尝,留有悬念,勾起学生品尝的欲望。

2、品尝讨论,发现问题。

“食品品尝会”虽然是本课的导入,出示的食物有的学生可能经常吃,但学生平常没有注意思考与观察我们吃的是不是科学,所以品尝这一看似简单的环节是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此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要有秩序地品尝,要在品尝的同时仔细认真地观察与思考,体会食物加工前后的一些变化。学生在对比品尝后,就会从中发现问题。

3、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学生通过品尝,发现食物加工前和加工后在味道、颜色、浓度等方面有很大的变化,纷纷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有的想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有的想知道腌制泡菜时为什么总要用肚大口小的坛子,有的想了解为什么豆腐制成后会变的咸咸的,软软的,也就是“是什么改变了它们的品质和味道”这一问题,我让学生把各自提出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课后可以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进行研究。

五年级的同学已经能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但怎样选择适合各自研究的问题开展研究,仍是一个较难掌握的问题。所以。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是什么改变了这些食物的品质和味道”这一问题,组织学生猜想,展开探究。究竟学生猜想的是否正确并不关键,只要学生敢于大胆猜想,我就给予鼓励,这是培养学生独立见解的前提。

4、搜集资料,验证猜想。

关于资料的搜集途径在前几册教材中都有涉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本节课的关键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汇总、筛选等,找出“是什么改变了它们的品质和味道”这一问题的答案,从而验证各自的猜想。我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从课前搜集的资料中梳理出问题有关键,以解决问题。在学生找到具体的乳酸菌、毛霉菌等细菌后,老师适时总结,说明这些就是微生物,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微生物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微生物并不陌生,为下一步寻找微生物做好心理上的谁备。

5、阅读资料,寻找微生物

对课本上的资料卡以及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微生物相关知识的资料进行阅读、理解并不困难,关键在于学生阅读后能把资料上的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说出来,在小组内、全班分别进行表达与交流,这正是本册教材所要培养的科学能力的二级目标。这一环节的设计是由“学”到“会”的内化过程,学生充分阅读、交流之后,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微生物,知道微生物对人类有利也有弊,与人类关系密切,在自主探究中达成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

初中生物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开花和结果》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开花”是被子植物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是形成果实和种子的前提,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解答了种子的由来,回应了第一节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完整地了解被子植物的一生,对于学生全面认识绿色开花植物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教材的重点,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

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植物六大器官方面的知识,他们乐于交流、讨论,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很有利于本节探究课的积极组织和展开。但是本节课知识内容学生司空见惯,因此,教师一方面要设置疑问,引发其兴趣;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学目标

1、描述花的结构;阐述花、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2、通过观察多媒体动态课件和制作标本,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宗接代的重要意义,培养爱花、爱自然的环保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花的结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难点: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较好的达到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我选择以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提问法相结合,用多媒体的展示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在本节课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我将着重强调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呈现学生课前收集的花朵(桃花、百合、梨花等),随后在屏幕上呈现水稻花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都称之为花,花又有什么样的结构呢?导入新课《开花和结果》。继而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初中学生的学习往往带有感情色彩,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如果直接进入主题,学生往往会觉得不感兴趣,就不会去主动的探求知识。

2、新课展开

第一部分:花的结构

花的结构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部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将采用设置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结合学生动手绘画花的结构图进行突破本课的重点。

教师设问:①花是由什么芽发育成的?②花都有艳丽的色彩和香味吗?③不同的花它们的大小、形状和颜色一样吗?请学生讨论,进而让学生明确:虽然花的大小、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结构却基本相同。

再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花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探究自己手中的花的基本结构,尝试画出喜欢的花,并标出各部分结构名称。思考: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题,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给予点拨。

通过本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开动脑筋,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猜想,团结合作、讨论交流、形成共识、领悟开窍、再加上教师的及时鼓励,激励信心,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更浓。

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这些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传粉和受精的学习。

第二部分:传粉和受精

教师播放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的片段,问: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在做什么?什么叫传粉?传粉的方式有哪些?学生带问题自学课本内容,解决问题。

之后设疑: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以后,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播放受精的过程动画,让学生观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受精的过程。

播放动画视频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至于走神,调节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第三部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这部分是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它的难不仅体现在教师教的难,学生理解的难,还体现在从时间分配上看,这段内容正是初一学生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注意力分散的时候。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首先提出问题:受精完成后,花的各部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观看幻灯片中花瓣、雄蕊、柱头的凋谢和子房的发育过程,启发学生探究子房的发育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并让学生通过挂图连线归纳总结,同时指出花开花落是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凋落是生命的需要,也是一种美丽。接着让学生总结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使学生获得知识保持连贯、系统。

第四部分:人工辅助授粉

提出问题:你是否知道我们平时吃的玉米穗有缺粒的现象、向日葵的籽粒有空瘪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怎样弥补呢?学生自由交流,引出人工辅助授粉的知识。并能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宗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花的习惯。

3、小结作业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将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不足之处我将给予补充。

针对七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作业布置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七、说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的板书。为了直观体现教材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我设置了如下的板书。

初中生物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节。本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长发育的顺序,依次讲述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本章内容要突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还要突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本课是这一章的最后一节,学生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通过探究实验、调查等活动,亲身体验了绿色植物从萌发到生长的过程,生动有趣。而本节课文并没有安排探究实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机会看到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理论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技能目标:

(1)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自学能力。

(2)通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2)养成爱护花的习惯,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难点:分析讨论“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而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不稀奇。若引导学生对此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果?开花和结果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即会被此问题所吸引,而迫切想揭开谜底。把握学生这一心理,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三、教学方法

科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怀疑、实证和思辨(逻辑推理)。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闷”?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媒体非常重要。因此我用两个视频资料,辅助讲述重点知识: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整个课堂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已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四、教学程序

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把它们串成一条线才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我经过认真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文重点是花与果的关系。

1.我给学生准备了《中国十大名花》的图片,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图片,再听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新课标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情景导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言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学生很自然就会提出:“开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些问题恰是本课要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在上课伊始阶段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自主进行探究。

2.关于《花的结构》的教学,根据我们本地的实际,用野棉花做实验材料,让学生取一朵野棉花,对照课本上的图Ⅲ—15,观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学生通过对野棉花的解剖学习花的基本结构,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从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去讨论、归纳结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落实技能目标(1)。

接下来用一段视频介绍花的结构,再用多媒体展示花的各部分结构,以补充实验的不足,加强知识内容的直观性,达成第一个知识目标——概述花的结构。并讨论两个问题:

(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

(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通过进一步探究:假设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这朵花还能发育成果实吗?小结花的结构: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组成,其中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结构。再通过一个想一想:“这些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传粉和受精》的学习。

3.教学《传粉和受精》时,传粉和受精比较抽象,先让学生观察视频《被子植物的繁殖》,用形象化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生理过程,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让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再用多媒体简要的给学生补充介绍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知识,并指导学生学习植物的传粉和受精过程,。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体现新课标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最后请两名学生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达成第2个知识目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并落实第2个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探索“桃花从开花到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那么,你知道花落后,果实和种子是怎么形成的?”引入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学习。

4.关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教学,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突破本课难点:“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达成第3个知识目标——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并落实情感目标(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再让学生阅读课本104页,了解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落实第2个情感目标——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5.课堂反馈:

(1)花的主要结构是()

A.花瓣 B.雄蕊和雌蕊 C.胚珠 D.子房

(2)在从花到果实的发育过程中,花的各部分结构产生什么变化?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

花瓣胚

雄蕊果实

花柱果皮

子房种子

子房壁

胚珠凋落

受精卵

(3)在果树开花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果树减产。这是什么原因? (4)有的花并不结果,如黄瓜、南瓜、丝瓜的花多半都不结果。请解释这种现象。

6.最后通过一个学后探究活动进行小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被子植物的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不能以桃树为例,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总结被子植物的一生:“种子→幼苗→桃树→桃花→桃”。

为了进一步落实第2个情感目标——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在上课结束时,让学生齐声朗读“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时,别忘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初中生物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第14章第二节植物的有性生殖,本节是第五单元第14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第二节。本章主要是学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使学生懂得生殖和发育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各种生物体都要通过生殖和发育来维持种族的延续。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内容比较多, 安排了两个课时,我说课的内容是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是第二课时。本节课是从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出发,探究它们适应传播的结构,是对植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进一步阐述。

本节课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让学生自己课前收集当地常见的成熟的果实和种子,让学生提前对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通过解剖、观察等试验方法,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最后教师播放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认识不同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具有不同的传播方式,完成教学目标。

(二) 教学目标

根据生物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用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及学生已有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如下: 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探究等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认识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

适应的科学规律,感受生命延续的唯美与神奇。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果实和种子适于传播的结构特点,领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规律。

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植物为了生存,为了物种的延续,形成了各种各样巧妙的结构,果实和种子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决定了它们的传播方式是什么,才能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规律,理解起来较为抽象难懂。因此,确立为重点。

二、 说教法

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方式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较少注意果实和种子的传播。因此我在教学中会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植物种子传播的视频资料,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辅以教师的讲解,来突破难点。

本节课主要是以探究实验为主,教师要转变角色,由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参与分析,通过质疑、探究、交流和总结来实现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由于果实和种子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好奇、好胜心教强,喜欢动手、动脑和参与小组活动,但分析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不高。因此,在学法上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他们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自

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程序的:

(一) 导课:幻灯片显示小学学过的一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

引入

植物妈妈有办法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

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

植物靠的是什么办法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苍耳的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

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豌豆的妈妈更有办法

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这样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接着板书: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二)新课讲授

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

1、让学生自己课前收集当地常见的成熟果实,如豌豆、油菜、苍耳、蒲公英等,每组至少两种。

2、布置学生每组选取一种果实或种子讨论,设计并填写探究方案,期间教师巡视并适当给于建议。

3、通过解剖、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实验方法,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

4、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并在全班内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

5、通过提问:想一想,具有肥厚而且果肉的果实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并教师播放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视频资料,引导题目总结出于其传播方式相适应的果实和种子的一些结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 巩固与提升

1、小组共同完成探究报告及自我评价第二题和思维拓展内容。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