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苏埠镇戚桥学校
刘宝周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七 磁生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l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知道发电机的原理,能说出发电机为什么能发电;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的频率,区分交流电和直流电 l 过程与方法
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与磁的联系;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了解探索自然奥密的科学方法;认识任何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究的成果;初步具有创造发明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和磁生电的条件 【教学难点】
1 尝试动手设计实验,并由实验结果概括物理规律 【教
具】
铁架台、细线、矩形线圈、蹄形磁铁、检流表、导线、开关、手摇发电机模型、小灯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神秘地):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大大的明星。想认识他吗?下面请大明星出场!
课件展示:五色闪光灯闪烁,屏幕渐黑后逐渐亮起,一人出现在舞台中央,镜头拉近,出现法拉第像。
师(遗憾地):由于大明星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太远了,他本人不能亲自到场和大家见面,我只能请来了他的一幅画像。大家可别小瞧他!下面让你感受一下他的伟大。 课件展示:电的应用实例。同时
师(富有激情地):是什么让漆黑的夜晚变得五彩缤纷,是什么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是什么让我们的出行如此方便快捷,是什么让工厂的机器转个不停,这所有的一切都源于这位大明星的一个重大的发现!这位大明星就是—— 课件展示:法拉第简介。
师:这节课我们沿着这位大明星的足迹来探寻先哲的智慧之旅。 新课教学
课件展示(并板书)课题:七
磁生电
2 师(打趣地):磁能生电?那么同学们回家后多买些磁铁放在家中,以后就不用交电费了。
师:开个玩笑。下面,我们利用手边准备的器材,跟随我来探究磁怎样才能生出电来。
师:首先,我们根据前面我们学习过的电学知识来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课件展示(依次):
问题1:在实验中,电路应该是断开的还是闭合的? 问题2:如何知道电路中是否产生了电流? 问题3:如何知道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否改变? 师引导学生回答。 答问题1:
生:电路闭合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必要条件,因此实验中电路必须是闭合的。 答问题2:
生:电路中有电流时,电灯可以发光,电流表会有示数等。 师(补充):由于这个实验中产生的电流非常微弱,普通的小灯泡根本不会发光,普通的电流表的指针也不会偏转,所以我们要用更灵敏的检流表检测电路中是否产生了电流。 答问题3:
根据检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是否改变,如果第二次实验中检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第一次相反,说明第二次产生的电流方向与第一次不同。 师:下面,请大家按图示实验装置图组装实验装置。
3 课件展示:电磁感应实验装置图。
师:实验装置组装完毕后,我们按照实验提示分步进行实验探究。 课件展示:第一步:导线在磁场中是静止时还是运动时电路中会产生电流。
第一步完成后,师生交流总结:导线只在磁场中运动了电路中才会产生电流。
课件展示:第二步:是不是只要导线运动,电路中就一定产生电流?若不是,请注意导线的运动方向。
第二步完成后,师生交流总结:导线在磁场中只有沿着一定的方向运动电路中才会产生电流。
师:如果我们把磁感线比作细木棒,把导线比作一把小刀,请观察大屏幕上的动画,回想使能够使电路产生电流的导线运动方向与哪把小刀的动作类似?
课件展示:三幅动画:(1)小刀锯磨细木棒;(2)小刀剐削细木棒;(3)小刀切割细木棒。 生:切割。
师:只有导线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才能产生电流,如果导线作锯磨或者剐削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是不能产生电流的。
课件展示:第三步:保持磁场方向不改变,比较让导线水平向右作切割磁感线运动和水平向左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检流表指针偏转方向是否相同。
第三步完成后,师生交流总结:检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不同,说明在磁
4 场方向一定时,导线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与原来相反时,产生的电流方向也与原来相反。
课件展示:第四步:保持导线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不变,把蹄形磁铁的N、S极上下对调,比较检流表指针偏转方向是否相同。 第四步完成后,师生交流总结:检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不同,说明在导线作切割磁感线方向不变时,磁场方向与原来相反,产生的电流方向也与原来相反。
实验结束后,师生进行交流总结:(1)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能够产生电流;(2)在磁场方向不变时,导线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与原来相反,产生的电流方向也与原来相反;在导线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不变时,磁场方向与原来相反,产生的电流方向也与原来相反。
师:由于导体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的现象,是法拉第最早发现的,他把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板书
1、电磁感应现象
(英国
法拉第)
2、闭合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
师: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是非常微弱的,但是它的发现为后来发电机的发明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发电机的基本原理就是电磁感应现象。 板书:
3、发电机
1原理:电磁感应现象
5 展示手摇发电机模型。
师:大家请看,这是一个发电机模型。发电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转子和定子。另外还有铜环和电刷。
板书:2基本组成:转子和定子、铜环、电刷
师:发电机的转子是用很多匝的铜线绕成的线圈,定子是具有很强磁性的永磁体,转子可以高速的转动,因此它可产生很大的电流。 教师请一名学生摇动发电机,使小灯泡发光(注意转速不要太快),提醒其他学生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师:大家是否观察到小灯泡的发光情况与以前电路实验时小灯泡的发光情况有什么不同吗? 生:这个小灯泡在不停地闪烁。
师:小灯泡为什么会闪烁呢?请大家观察大屏幕上发电机模型工作过程中电流的变化情况。
课件演示:发电机模型工作过程中电流方向和强弱的变化 师:大家回想一下,这与干电池提供的电流有什么不同? 课件演示:干电池作电源的电路中电流的情况 师生交流总结:
1干电池提供的电流方向和强弱都不发生变化。 2发电机提供的电流方向和强弱在发生着周期性的变化。
师:把方向和强弱都不发生变化的电流叫做直流电;把方向和强弱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电流叫做交变电流,简称交流。 板书:
4、交流电:方向和强弱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电流
6 师:我国工农业中所使用的都是交流电,1s内发生50次周期性变化,因此我国所使用交流电的频率是。 板书:50Hz 师:我们课堂上所演示的发电机,是最简单的发电机,生产生活中实际使用的发电机要复杂得多。 课件展示:各式各样的发电机图片
师:在实际使用中,为产生更强的电流,常用电磁铁代替永磁体,为了避免电刷与铜环之间由于接触不良产生电火花造成损坏,一般把线圈固定做成定子,而旋转磁极,这与我们课堂用的发电机模型的定子与转子是不同的。
课件展示: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核能发电图片 师:无论是哪一种发电形式,都要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带动发电机转动才能产生电能。因此,从能量转化角度来说,电动机是把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 生: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板书:
5、电动机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磁生电的条件是什么,电动机是利用什么原理工作的,另外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也亲身体验了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过程和方法,从这个过程中我们知道了任何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究的成果。 课堂练习(课件展示)
1、下图中的a表示垂直于纸面的一根导线,它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它在磁场中按箭头方向运动时,在哪种情况下会产生感应电流?
2、发电机的主要结构是和,它把能转化为能。
3、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频率是(
)Hz,周期是 (
)s,电流在每秒内产生的周期性变化的次数是 (
)次。
4、当你唱卡拉OK时,要用到话筒(麦克风)。话筒的种类很多,下图是动圈式话筒的构造示意图。当你对着话筒说话或唱歌时,产生的声音使膜片 ,与膜片相连的线圈也跟着一起
,线圈在磁场中的这种运动,能产生随着声音的变化而变化的 ,经放大后,通过扬声器还原成声音。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教材第42页内容
教法设计:自主学习,探究,小组合作
教具准备:小黑板等
学习目标: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出示目标: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三、自学指导:
打开数学课本42页,看图,看文字并思考: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怎样列式解答呢?
4、为什么用除法?
5、解答正确吗?
(5分钟后进行检查自学效果)
四、先学
1.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看书自学,老师巡视。
2、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下面比一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检测环节:
出示主题图
提问:(1)找学生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要求声音响亮,其余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举手更正。)
(2)2名学生板演,完成P42页“想一想”指名学生板演。
(3)2名同学板演43页练习九第1题
(要求:字体工整,板演的同学把字写得大一些,下面的学生坐姿端正。)
五 、后教
1、请学生上台更正,并指出对错。
2、合作提升
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方法。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找学生说一说。
七、当堂训练
必做题:1、
÷ = ÷ =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 表示( )里面有( )
每份是( )。 个( )。
2、63÷7= 56÷8= 72÷9=
口诀: 口诀: 口诀:
2、一根28米
长的绳子,每7米截成一段,可以分成几段?
3、一本书玲玲看了8天,共看了72页,平均每天看了多少页?
选做题:小明和8个同学去公园玩,买门票花了72元,一张门票多少元?
八、抽查清
完成课本P43页第4题。
九、作业布置
必做题:课本练习九第6、8、9题。
选做题:课本练习九第5、7题。
十、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6÷8=7(个)
口答:56元可以买7个地球仪。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1、口算练习(开火车)
2、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表内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师出示一道乘法算式:12÷3=
提问:看到这道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追问:为什么12÷3=4,你怎么知道的`?(引出乘法口诀。)
1、小组比赛背乘法口诀。
2、同桌互考口诀,补充口诀。
3、根据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追问:任何一句口诀都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对吗?
引出特殊乘法口诀,并引导学生按顺序汇报特殊乘法口诀。如: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
(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看到12÷3=4这道算式你还想到了什么?
引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三)除法运算的含义及解决问题
看算式12÷3=4,利用学具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摆学具的形式:
1、自己先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
3、指名板演
引出除法运算的含义
练习题
1、看图列算式
说一说是怎么想到?怎么算的?
2、解决问题
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
三、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课件引入,揭示课题。
课件演示)在茫茫的大漠,当黄沙袭来时,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时,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堡也被掩埋了?然而,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争,与风暴搏斗,它就是——胡杨。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风胡杨》一课。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把握整体。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课文后面生字的读音。读完课文,说说在你眼中,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
课文不仅写了胡杨树,还写了“我”,写了我的什么呢?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师板书(最美、最坚忍、最无私、最悲壮)
指名由学生回答:我的祈求和我的坚信。引导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文本对话,走近胡杨。
(指着回答胡杨是最美的树那位学生)这是最美的胡杨树,你来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好吗?
1、品读“只生在沙漠”的“只”字,体会胡杨的生存环境恶劣。
2、品读“一边是?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的塔里木胡杨林”。从面积上比较,大沙漠和胡杨林哪个大?谁来读大沙漠那一句?读出大沙漠的“大”。
师:在这么大的沙漠里,却生长着秋意盎然、生机勃勃的胡杨林,这就是一种美,一种壮美!生读胡杨林的那一句。
生齐读这一自然段。读出沙漠的大和胡杨的美。
(指着回答胡杨是最坚忍的树那位同学)这是最坚忍的胡杨树。在课文第几自然段?(第二自然段)
谁来读第一句?谁来读
二、三句?
师:第一句是概括地写胡杨最坚忍的树,那二三句就是——具体地写胡杨的坚忍。这是一种概括与具体的段落写法。
指名,你来读第二句。你读出了什么?(胡杨的坚定)
指名,你来读第三句。生读: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烈日下耸立。这是胡杨耐热。生读:能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这是胡杨——耐寒。??耐碱、耐旱。胡杨能耐热、耐寒、耐碱、耐旱,说明胡杨有极强的忍耐力。这就是胡杨的忍。现在你知道坚忍这个词的意思了吧?——解词:坚忍就是坚定而有忍耐力,不动摇。
(走到回答胡杨是最无私的树的那位同学身边)这是最无私的胡杨树,这也是最无私的胡杨树?,这是一排最无私的胡杨树,前面是——沙漠,他们就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你从哪个句子还可以读出胡杨的无私?
品读“可它们不在乎,将?留给了自己”。
重点品 “留”。留什么?摧肝裂胆的风沙、破坏力极强的风沙。这一留就留出了胡杨的最无私。再读这句话。
(走到回答胡杨是最悲壮的树的那位同学身边)这是——最悲壮的胡杨树。我想请你来读第四自然段。
同学们好好读读这个自然段,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用笔把它画出来。
品读: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胡杨生一千年,死后一千年,倒下一千年,一共是——三千年,时间长不长?生命力顽强不顽强?这就是最悲壮的树,再读这句话。
还有画其他句子的吗?品读:??死后仍枝丫奇曲地挺立着。看着那指向天空的枝丫,你想到了什么?(诉说、控诉、祈求?)诉说着什么?怎样诉说?看着那指向大地的枝丫,你又想到了什么?(问地)问什么?怎样问?这就是最悲壮的树,再读这句话。
在历史的长河里,这最悲壮的、可歌可泣的胡杨又是怎样过来的呢?
演示课件,师配乐旁白。听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1、胡杨的数量在骤减;
2、战争毁灭了大量的胡杨树;
3、楼兰文明、罗布泊消失;
4、拦水造坝围垦开发等拓荒行为,使河流断流。
5、沙漠化越来越严重。
用课文中的一句来说,就是“拓荒与征战,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除了水和文明一同消失之外,消失的还有大片大片最美的、最坚忍的、最无私的、最悲壮的胡杨树。
师:胡杨也有哭的时候,当楼兰古城消失的时候,胡杨树在哭;当罗布泊退化成沙漠的时候,(指名由学生读)胡杨树在哭;当长达数百里的胡杨林在干渴中倒下时,(指名由学生读)胡杨树在哭;当与胡杨树朝夕相处的野生动物绝迹时,(指名由学生读)胡杨树在哭;当它保护的城市村庄遭遇沙尘暴时,(指名由学生读)胡杨树在哭?
是啊,人们拓荒一日不止,胡杨流泪就一日不停,后代噩梦就一日不醒。
于是,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我开始了祈求,读第七自然段。这三个祈求你读出了什么?逐个学生读,读出祈求的意味?
于是,我想哭,为谁而哭?读——我想哭,想为那些?的精神而哭。重点指导“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个别读,男女读,齐读。
然而我不会哭,因为我坚信,读——“胡杨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问呢?(板书:苍天的眼睛)
因为有了坚信有了希望,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终有一天,我们又会看到大片大片的葱郁的生机勃勃的胡杨林。
想听老师读这一自然段吗?(播放课件)音乐起,师范读。你们读。音乐起,学生读。
四、回归全文,升华主题。
师利用板书勾画出一棵树,这就是胡杨,(指着课题)这就是西风胡杨,这就是烈烈西风中的胡杨,是(最美的、最坚忍的、最无私的、最悲壮的,有死而不朽精神的胡杨,有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胡杨,有奋勇拼搏精神的胡杨)
看着这样的胡杨,上苍也被感动了,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学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
师: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生读:烈烈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指着板书)再问:你们是谁?生回答:“我是最美的胡杨!我是最坚忍的胡杨!我是最无私的胡杨!我是最悲壮的胡杨!”
从容说课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树的生命历程;感知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资料助读
1.关于作者
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2.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多媒体显示;
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
2.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
3.学生大声读课文,入境。
4.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他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发展让路的主旨。
生2:本文写了一棵老树绿着生,生为人类、生为大地而最终绿着死的悲剧生涯,揭示了人类文明造成的灾害,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
生3:本文写了一棵老树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和思考——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
教师总结:三位同学的看法各不相同,到底孰是孰非,让我们探究一番再作决断。
四、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教师总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浯言标志。如第6段开头有一“但是”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如第9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浯言标志(路标)。方可快速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五、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1.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讨论分析概括树的特征。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主,另一个小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第一部分,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大树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香,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是,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第二部分: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第三部分,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教师总结:那树经久经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自己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爱心。
2.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品味、辨析。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2.揣摩关键语句,思考:大树身遭屠戮的悲剧根源是什么?
小学二年级数学《表内乘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84页表内乘法二例5解决问题本课例题是运用学生在学习并掌握7、8、9的乘法口诀后,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加、乘法运算解决座位够不够的问题,新课标中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要求。因此教材非常注重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生动的资源。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还属于比较活跃的孩子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和动脑去体验学习的快乐,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环境中完成课堂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思考交流的思维过程,初步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难点:培养学生如何分析、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方法。
四、教学方法
情境激趣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我想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自然的带入课堂。
优化探索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观察,小组中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不同的解决方法,体现方法多样化,从而选择最优算法,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灵活操练法:设计生动活泼的练习形式,让学生获得一些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多媒体协助法:将多媒体融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感觉到课堂的直观有趣和充实。
五、说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复习旧知识、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1.口算(并说出口诀)
9x8= 6x3= 7x5= 5x8= 9x9=
8x6= 6x7= 9x3= 2x8= 7x7=
4x6= 8x7= 8x8= 4x9= 5x9=
看图列示
2.同学们,你们喜欢参观科技馆吗?那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乘车去科技馆看一看。可是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一下好不好
(二)、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5的主题图
谈话:仔细观察,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观察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
学生可能找到如下信息:1)从文字信息中知道两名学生和30名学生2)从图片信息中了解到这辆车左右个两列,每列8个座位3)最后一排5个座4)横着看每排4个一共7排,最后一排5个座。
根据学生的汇报信息板书相关信息
参观人数:2名老师30名学生
客车情况:纵向观察------4列,每列8座,最后一排多一座
横向观察------每排4座,共7排,最后一排5座
2.根据信息寻找问题:坐得下吗?(板书)
同学们的信息寻找的很准确那么解决“坐得下吗”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有多少人坐车”和“客车能坐多少人”这两条信息中哪个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七、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联系生活的解决问题,通过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到了学习探索的乐趣。老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体会学习收获的快乐。注重过程的交流和总结。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让个人和一部人的思维为大家所用。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学员培训帐号:b1652827197410293810 学员姓名:黄龙
所在学校名称:新疆建设兵团农二师223团学校
培训所在班级名称:初中物理(1)班
一、基本信息
1)学科:物理
2)所用教材版本:人教版
3)年级(册):九年级全一册 4)课题名称:重力 5)课时数:1课时
二、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
方法与过程目标:经历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2、学情分析:①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初三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初二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②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
3、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
(二)整个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先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因此他们对多媒体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第二板块: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第三板块: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测力计分别称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书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并将数据整理画出图像。(正比例函数图像)
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②要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四板块: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实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并结合着斜面再一次演示,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而不是垂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易到学生观察图13.2-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决水平问题。
想想议议:看图13.2-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可以得出从地球以外看,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第五板块: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做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作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说明: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效果检测:
第六板块:效果检测
1.作出质量为100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图示。 2.完成课后练习
第七板块:布置家庭作业
三、结合国培课程研修对本节课设计与改进的教学反思(300-600字)
通过国培课程研修对重力一课教学设计改进有如下的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学法指导,改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该设计对学情进行了分析,对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依据教材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多大程度的了解,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哪些物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联系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哪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需要创设哪些现实情境和实验场景让学生加深理解?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加以点拨引导? 注意新旧知识的整合,可以提高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实验探究注重教学活动中如何将师生合作、小组合作与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结合起来达到优势互补,如何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交流与合作、学会提出不同的问题与建议,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课例研修心得
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感觉收获颇多!我十分珍惜这次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的机会,在培训中我聆听了专家们的精彩讲座,领略了他们先进的教育理论;下面就本次学习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 对初中物理课例研究的认识,课例是一节节具体的课,而课例研究是要弄清楚一节为什么这样上而不那样上;例如: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教材方案才能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课堂研究活动如何组织才有效?各种类型的课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类型特征的教学班的课堂如何组织?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式:基本操作模式:问题----材料-----设计-----实践------反思------总结。问题:问题通常是进行课例研究的主题。材料:课例研究的材料应由课堂呈现材料,支持性材料,结果评价性材料,反思性材料四部分组成。课堂呈现材料:课堂呈现材料指向课堂教学的实现,可以是教案,课例,课堂实录,课堂片段,说课稿和教学案例等等。支持性材料:指学生学习层面的知识情况分析,课堂呈现学习的知识来源,课堂教学内容建设支掌性教育理论材料及其他有价值的文献资料等。结果评价性材料:结果评价性材料是某一课堂实践的评价性记录,可以是简单的效果等次,可以是详细真实的课堂实践得失记录,还可以是学生作业,如成功的或失败的学生作业。反思性材料:教学反思是课堂实践的心得体会,要注重成败得失的原因分析,改进设想等。二,提高思想、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现教育是需要远见卓识的。在本次的的培训中,每位专家老师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讲述了他们对初中物理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教学的各种看法;如可开展课例研究。从各位专家的亲身体验,从国内教育到国外的教育理念,让我犹如呼吸新鲜的空气,热血沸腾,为之振奋。三,学习理论,应用于实践身为教师的我,努力把学习理论知识转化实践相结和,使之有效的指导我平时的教学;同时,我学会了变化角度审视自已的教学方法,模式等;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学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的教学方式越来越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受,新的变化。四,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时刻充电着紧张而又忙碌的学习中,让我感到一种孜孜以求,学无此境的氛围。教师良好的专业素质是上好物理课的基础。专业素质主要指教师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挥整合能力及运用教育智慧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任何基本功都源自一定时间的积累。教师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物理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学物理、练物理,提高物理水平,做到“以学带教”,“教学相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随着形势的发展,高科技突飞猛进,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要积极参加课件及教案评比等活动,增强自己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五,学习课例研究,促进教育教学成长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真实反映,以课例为研究对象开展课例研究,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最后,衷心感谢这次培训活动的举办。并盼望以后能有更多、更广泛的继续学习的机会让我们提升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
初中物理国培总结
在忙碌中,持续几个月的“国培计划”的培训工作就已经接近尾声,回想自己培训学习以来的生活,真是受
益匪浅!
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参加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的培训,一直以来都是我心中的一个愿望,因为,通过培训学习,可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提升,可以使自己的视野在培训学习中得到拓展,也可以使自己的能力在培训学习中得到发展,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学习,使学生在自己组织的教育教学过程,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更好的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次,这个愿望成真了,带着无比的喜悦,我走入了培训学习。 在培训学习过程中,通过四个专题课程的学习,我对初中物理情景创设、导学策略、低成本实验开发、物理教学衔接等多方面的知识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和学习;对教学过程中的创设性、导学性、结构性、规则性、拓展性等知识形成了全面而完整的学习;对教材分析、教学设计中重点、难点的分析定位、如何突破重难点等一系列知识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对教学案例、教学设计也进行了整体而全面的思考;通过作业的设计和完成,我在专业知识、教学基本功上得到了不小的提高,而作为一个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学功底,是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前提条件,培训学习,使我向成为一个更好的好老师,又迈进了一大步。 通过培训学习中浏览、阅读其他学员的文章,在物理课堂中的教学导学策略、物理教学低成本实验开发、学生前物理概念对教学的影响、物理教学衔接及教学设计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教学过程中,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如何组织教学过程,是合作学习,还是探究活动;是教师组织,还是学生做主;是多媒体课件,还是实验引导来开展教学都有了明确的认识。在各位学员精心设计的作业中,我感觉天更高了,地更广了,开展起教育教学工作来,更得心应手了,上起课来,也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直观性展示的更多了,学生更积极、主动的投入课堂知识学习了,教学效率、学习效率
自然也就更好了!
通过评论其他学员的作业,我对各类作业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设计中要特别加以重视的方面、如何进行更好的设计等内容有了更全面而完整的思考。而通过其他学员对自己作业的评论,我对自己在教学设计、活动设计、课后反思等方面,充分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尤其是对于不足之处,思考和设计如何改进,如何进行完善,如何克服缺陷,来达到最好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思考和改进,在具体工作中,选择
的余地大了,工作的效果也更好了!
但是,参加本次培训学习,也有遗憾之处,就是培训学习和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开展,这样一来,上课、批改作业、准备教案等工作齐齐上阵,就无法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参加培训学习,这无疑让自己错过了很多提升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机会,这该是多大的遗憾,多大的损失!所以,一直以来,只要有时间,那怕是几分钟,我也会进入培训平台,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浏览其他学员的作业,或者完成自己的作业。短短的培训时间就要结束了,虽然后期的时间很紧迫,因为都在为学期末而做准备。但培训学习时刻都在吸引着我,只要有提高和发展的机会,有学习的机会,我都会争分夺秒的抓紧时间,珍惜学习的机会。 总之,通过国培学习的参与,我学到了不少知识,这些知识对于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将发挥不小的作用。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我也会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发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让自己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的进步、发展。
中学物理表格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人人平等的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6个圆片、18根小棒、10个小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平均分
1.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春天到了,柳树醒了,各种鲜花盛开,在这样的好天气里,光明小学二(1)班的同学准备去参观科技园。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物品。(课件出示主题图),你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2.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可以吗?(课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小组成员上展台前演示本组分的方法)
生①:1/5 生②:2/4 生③:3/3
3.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和他们分法一样?(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学生自由说,引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4.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5.完成“做一做”第1题。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
6.练习:“做一做”第2题。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
师:一共有几片枫叶?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1个1个地数,可能3个3个地数,也可能用乘法口诀四四十六得到结果。)是平均分吗?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走上讲台指着屏幕说,弄清楚“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二、自主探索,辨析平均分
1.谈话引出例2。
师:我们刚刚帮助二(1)班的同学把6块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了2块。他们还准备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
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2.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1)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① 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2份”是什么意思?(把10盒酸奶分成份,每份的酸奶盒数同样多)
② 操作:用10个正方体代替酸奶,动手分一分。教师注意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
③ 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盒酸奶平均分,分成2份,每份有5盒酸奶。
④指定某位学生到展台前汇报分酸奶的方法。
⑤教师用课件验证平均分的结果。
(2)同学们分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把刚才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吗?教师先说一个例子,然后指定学生说。(如:把18个橘子平均分分成6份,每份有3个;把6颗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颗…… )
三、运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教材11页练习二第一题 。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做法和想法。(说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3)全班汇报交流,重点甄别第2和第3种分法,同样是“平均分”,为什么第3种分法不对,引导学生区分“每份”“几份”的概念。(第1种分法,突出是4份,但没有平均分;第3题是平均分,但只是分给2个小朋友——份数、每份没分清)。
2.练习二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画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课件演示验证。
3.练习二第3题。
(1) 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动手分一分,填一填。
(2) 集体订正时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3) 课件演示验证。
4.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
四、归纳总结,回味平均分
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平均分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平均 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把6块糖平均分成3份,每份2块。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
【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
【教学手段】土壤标本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
(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_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五节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_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学会用口诀求商,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进一步认识“倍”,了解“倍”的意义。
2、学生能够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除法的意义,利用乘除法之间的俄关系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
3、在生活中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口诀解决除法问题,增加数学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
(1)表内除法及除法的竖式
(2)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相关链接: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4)我学会了吗
2、开发性学习包
(1)秋季本地的各种作物收获情况。
(2)“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倍”的含义。
(3)丰收园
3、拓展性学习包
(1)学生自制九九除法口诀表并互相欣赏。
(2)寻找生活中的“倍”。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将信息窗1“2--5的乘法口诀求商,认识除法竖式”和信息窗2“除法的竖式写法”整合到一起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乘法口诀表内的除法并融会贯通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思想。
2、学科间整合:品德课程中《秋天的收获》可以整合到本单元中进行学习,目的是让学生锻炼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利用所学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3、学科与学校特色课程整合:校本课程的珠心算课程可以与本单元进行整合,珠心算的除法算法的加入让学生能更加明白除法的算理。
4、体验式活动:学生自己根据乘法口诀表制作除法口诀表并互相欣赏借鉴,提出秋天收获时遇到的包装问题并解决。
5、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6课时。
(四)教学案例:
在学习了平均分,初步认识除法之后,第一课时的学习就变得简单多了,主要让学生体会乘法口诀求商的简单算法以及除法的竖式写法。第二课时学生在乘法口诀的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了“倍”,现在除法算式中再次出现,是除法平均分中“几个几”和“倍”间的关系,对以前知识的一个逆向思维,进一步的说明为什么能用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感知乘除运算都是以“和”概念为基础的,这对于知识的联系性很强,也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之一。此处添加上线段图的表示等表达,会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学生更容易理解。
注:“几个几”和“几倍”用数字、线段图或者自己喜欢的图形表示,数学结合的思想使问题具体直观,学生更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