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11篇)正文

《《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11篇)》

时间:

小学,是人们接受初等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九年义务教育范围之内,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是爱岗敬业的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11篇)。

《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蛙变化过程,倡导学生养成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

2、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本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全过程。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头饰。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语,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大脑袋圆肚子细尾巴黑身了变变变……长出四条腿,丢了细尾巴。吃饱了,呱呱呱,抓害虫,顶呱呱。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画文中的生字。

2、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

3、的故事录音,边听边画自然段序号。

4、自由读文,你读懂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了解蝌蚪变为青蛙的过程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思考:小蝌蚪是什么样子呢?

⑵“快乐地游来游去”是什么样子呢?请你想像一下,做这个动作。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这句话写了什么?

⑵分组进行讨论。

⑶画出小蝌蚪和鲤鱼的对话,想像他们谈话时的语气,读一读,再分角色表演。

⑷学生练读,表演。

⑸汇报,评价。

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3、仿照以上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4、学生自学成,汇的。

5、学生汇报情况。

6、观看青蛙的变化过程。

7、用自己的话说说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8、分角色朗读课文。

9、戴头饰表演。

10、老师小结:小蝌蚪为了找妈妈,不断探索,靠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去探究,才能取得成功。

四、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查找小青蛙吃害虫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

2、练习朗读本文。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重难点】练习朗读,学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内容

1、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2、分小组表演这个节目。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抽字卡,指名读。

2、读词语卡片。

3、小组汇报。

灰迎阿姨追顶被鼓

三、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

2、书空。

3、学生访写、师纠正。

4、认真书写。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新词。

2、预习“语文园地八”。

单元复习 篇2

第二单元复习要点(六课时)

教学时间:5课时

1、《阿长和山海经》

2、《背影》

3、《台阶》

4、《老王》

5、《信客》

兴趣情境导引

相关知识链接:感受真情

具体步骤 1.理清脉落;2.品析佳句;3.分析形象

范例1作者对阿长怀有怎样的感情?

分析: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人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

阿长,即长妈妈。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鲁迅对他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在这篇文章里,鲁迅通过对幼时保姆长妈妈以及� 阅读这篇文章,要注意作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对后一层意味要透过文字表面去把握。还要注意,作者既然是怀念自己的保姆,为什么在前半篇用抑笔,大写阿长的缺点,诉说自己如何讨厌阿长呢?这要分析,第一,这些确是缺点,但在这些缺点中,可以看出阿长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真率。由于有纯朴和真率做内核,她的切切察察、大字形睡相、麻烦的规矩和讲“长毛”时所表现的愚妄,都是值得同情,可以原谅的。第二,这些缺点,粗俗也好,愚昧也好,都是由阿长所具有的知识文化水平以及她的身份与地位决定的,与其说是阿长的过错,倒不如说是阿长的不幸。

解答:

鲁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是对长妈妈深切的同情和真挚的怀念。

解题方法链接

这一类问题首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许多文学作品在表现人物是用到抑笔,也即欲扬先抑。从叙事的详略上也可以判断,作者详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再则就是一些议论抒情句,能直接体现作者的情感,如末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他的魂灵!”,情真意切,令人感动不已。

范例2 《背影》中父亲对“我”是什么的感情?“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又是怎样的?

分析:

《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篇末说到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得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读完这篇文章,似乎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这种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感情中似乎渗透着一抹淡淡的哀愁,这到底如何理解呢?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首先,要先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社会的世态炎凉,使作者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这种情绪必然流露于笔端。其次,文章记叙的八年前的往事,正是作者家境败落,“走投无路”的时候。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接二连三的灾难劈头盖脑地袭来,小小的家庭能经受得了吗?在这家庭光景惨淡的时� 这是旧社会贫寒的知识分子颠沛流离生活的缩影。了解了以上两点情况,文章凝重而深沉的感情基调就好把握了。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中,回忆那段令人心碎的过去,淡淡的哀愁似乎不难理解了。对于现代的学生来说,由于时代的变迁,《背影》中的父子之情可能不易引起共鸣。不过父子情深,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文中的父亲在重重悲痛困苦之前,对儿子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大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何等坚强!而另一面,父亲送别时不辞艰辛,尤其是买橘子的情景,又是何等慈� 作者为文与为人是一致的,十分坦诚。从文章看,20岁的作者先是对父爱不理解,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迂”,后来父亲在“买橘子”中表现出的深厚父爱,才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心灵。南京分别以后的八年中,作者已经是清华大学讲师,已为人父,心智已经成熟,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动了,心灵净化了,对父爱的感受已经迥然不同,作者向读者诉说了自己的后悔,激发了共鸣,引起读者都联想起父爱。这一些,都要深入体会。

解答:

《背影》是传统课文,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

解题方法链接

我们应该认真熟读、体味,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至情。读读想想,看文中的哪一点,打动了我们的心。其次可以从背影入手,理清全文脉络,以便把握全文的思想、情感、内容。还要注意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范例3  《台阶》是一篇小说,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父亲”的形象?

分析:

《台阶》与本单元其他四篇不同,是小说,但也属于叙事类作品,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

小说也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所以更能集中、更深刻、更有普遍的代表性。人物的性格又是通过故事情节展示出来的,小说中的人物不能孤立存在,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

所以,我们阅读小说要注意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这样才能比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对这篇小说,可以提出三个问题: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阶的新屋?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这三个问题来把握全文。全文中有个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抓住这个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这样的农民在我国农村何止千万。我们不妨联系现实,看看自己的父亲,看看同学的父亲,看看周围的父亲,加深对小说主人公的感受和理解。

解答: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解题方法链接

探究人物形象,应该在通读的过程中,根据故事情节,一一列出人物思想性格的要点,然后整体思考,加以整理,看什么才是性格的核心。还要考虑环境,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环境中考察他的性格特点。

范例4 怎样理解《老王》中作者的善良和“老王”的善良?

分析:

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他的文学语言简洁平淡,但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老王》是一篇有一定知名度的散文。它的内容单纯,线索简明,比较容易把握。作者夫妇与老王身份、地位水平悬殊,但是都有着共同的优良品质——善良。从具体事例上看,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从经济上给予帮助,还关切地询问生活状况,女儿受她的影响,主动送药治病等等。要注意的是:作者为什么能够那么关心老王?杨绛夫妇是大专家、高级知识分子,对一个目不识丁的最底层的劳动者竟然这样关心,主要是由于在作者夫妇心目中,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有人道主义思想。人类彼此间相爱,是在长期集体劳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感情。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即使拿了也觉得过意不去,受人好处,不忘报答,去世前还拿了香油和鸡蛋上门道谢。

解答:

作者的善良是基于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各人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不同,所以造成生存状况的悬殊,但是人是生而平等的,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这样才能平等对话,互相尊重。作者的善良带有很强的理性色彩。老王在那个动荡年代,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是因为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他虽然出身低微,大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坚持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善良。

解题方法链接

“善良”是这篇文章表达的主旨,身份、知识层次的不同,对善良的理解和表达就不一样,要扣住这一点到文中记叙的几个片断中去总结。

范例5  信客的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中能打动人心?

分析:

信客是一种不能被称为职业的特殊职业。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信客便应运而生。他们终年跋涉,非常劳苦;他们收入微薄,生活贫困;他们常蒙受怀疑、欺凌和憎恨,那作者为什么有如此热情为他们树碑立传?正是因为他们身上种种可贵的品质。首先,信客任劳任怨,事情不分份内份外,只要有求于他,再辛苦也在所不辞,有时候还得忍受无端的猜疑和羞辱;他们诚信无私。洁身自好,从不雁过拔毛,因此不怕别人怀疑;信客待人宽容。他在发财的同乡那里遭遇了凶险,他不想让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回乡后也没有挑事,保护了一个家庭。正是这些难能可贵的品质深深地震撼了作者。

解答:

信客身上有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善良厚道等优秀品质。

解题方法链接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信客的一生中截取了几个片段来表现他的可贵品质,要从这些事例中抽象出信客的品质来,就要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情感,揣摩作者的表达和遣词造句。

难点问题2  揣摩效果

生:本单元的几篇课文,篇篇都感人至深,仅仅是因为感情真挚吗?有时候,我对父母也有深情,可为什么拿起笔来就写不好呢?

师:这倒是一个很现实、很有价值的问题。我相信很多同学都有同感,那就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看似平常的人物和平淡的事情,到了作者的笔下,就具有了感人至深的力量呢?

生1:我觉得作者对笔下的人物有全面深刻的了解。

师:对,先要明确写什么,然后才能决定怎么写。

生2:作者记叙的时候,六要素,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待得很清楚,有条不紊。

师:没错,但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这些写人的记叙文,选材一般都很丰富,往往要通过若干件事情从不同角度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六要素也很灵活,不机械呆板。

生3:还有记叙的顺序,有的用顺叙,有的用倒叙、插叙等等;

师:嗯,确实是灵活多变,各有特色,《背影》开头先点背影,用的就是倒叙,这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合理巧妙地安排记叙顺序,往往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生4、还有材料安排的详略得当;

师:这一点非常关键,就如同做一件衣服,再好的衣料,如果剪裁不当,也做不成漂亮的衣服。有些同学收集了很好的素材,但是不能好好安排详略,结果偏离了中心,很可惜。材料取舍和剪裁的原则就是:与中心有关的就写、无关的坚决不写,关系越密切写得越要详细生动。

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要提醒大家的是:作者在写人记事的时候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生:哪些表达方式?

师:通常说的表达方式指的是: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记叙文中特别强调的是处理好前四种表达方式的关系。首先,记叙文当然以记叙为主,但单一的记叙只能使文章成为“流水帐”,干瘪无味。所以,要适当的辅之以描写、议论、抒情。议论、抒情也只能� 因为在记叙文中,作者往往不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周密的论述,而针对大量的生动、典型的记叙材料,发表精辟简赅的评论。抒情,可以直接抒发,以引起读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也可以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物等。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记叙与描写的关系。可以说,记叙文中,记叙与描写形影不离。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描写,描写可以分为两大类。

生:老师,我知道是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师:对,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是以景衬情。社会环境则交代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

生:人物描写呢?

师:对人物的描写通常是从外貌(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方面入手,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文中的人物形象才能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这个单元,我们要感受的是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感受课文中一些人物的善良,所以必须把握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重点了解叙述、描写的功能和特点。

当然,记叙文的篇章结构特点也不可忽视,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非常多。光从理论上探讨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多读,细心体会,才能运用自如。

相关知识链接

表达方式 功能特点 方法分类

记叙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议论 针对事例或现象发表见解,常用以点明主旨。 摆事实、讲道理

说明 对事物或事理解说,使人有所知。 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等

描写 细致刻画,使对象具体化、生动化。 环境描写、人物描写

抒情 表达内心感受、情感。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范例1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详略怎样安排?从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人?

分析:

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鲁迅在他的作品中记叙了儿时印象中的长妈妈。长妈妈的形象栩栩如生,鲁迅写她,即没有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也没有专用自己的保姆做“模特儿”,去塑造一个劳动妇女的典型。阿长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所写的全部事实,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尽管“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朝花夕拾•小引》),但绝无虚构。她的各种毛病和好处,都是鲁迅曾经亲见亲闻亲历的,一一写来,具有十分亲切自然的情致。人们通过这种情致所得到的艺术感受,是充满幽默的纯真美。但鲁迅写阿长,不仅局限在幼儿保姆这个范围内表现她的性格美,而且把这种性格美同愚昧落后相参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性格美的光辉。文章围绕长妈妈选择了5个方面的事情,又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使长妈妈的品格风貌表现得非常突出。开头的第1、2段,作者以深厚的感情和简练的笔法介绍了长妈妈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旨在说明她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甚至连真实姓名也不为人们所知的平凡劳动妇女。接着第3~5段,从“我不大佩服”的感情角度,写了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和夏天在床间摆成一个“大”字的睡态,刻画了她质朴而唠叨、略带粗野的性格。第6~12段,着重从“我”的“不耐烦”去写长妈妈懂得许多规矩,如说人死为“老掉了”,不能进死了人和生了房子的屋子等,文章述说这些“琐碎之至”的规矩,意在说明长妈妈有着跟千百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劳动者一样的特点:质朴的品质和迷信的缺点。第13~18段:随着感情的变化,作者又从“我”对长妈妈产生的“空前的敬意”,来写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从面揭示了她愚昧的一面。第19~29段:文笔一转,写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是长妈妈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我”买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带画的《山海经》,展示了她的“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从而突出了她对“我”的关心和体现出来的热情、仁慈、乐于助人的品质。而长妈妈高洁的灵魂也就在这“剥笋”式的描写里,在由表及里、由浅而深的认识过程中得以完整而清晰的展现:她是沾染封建迷信而又质朴、善良、慈爱的劳动妇女。所以,她的切切察察,“大”字形睡相、麻烦的规矩和讲“长毛”所表现出来的愚妄,并不令人生厌,反而能够同买《山海经》的举动和谐一致,形成统一的风貌,使我们从她的愚鲁中看到真率,从粗犷里看到细心,而这种真率和细心所体现的实质,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所以,作者的选材,不仅严格地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如实地记叙长妈妈,而且在记叙中始终着意表现她身上最本质的东西。

解答: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解题方法链接

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这种“层层剥笋”的方式,使长妈妈的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中得到充分的展示。解题时,一定要理清思路,看清作者记叙的真正目的,从作者的详略安排等方面找出解答的钥匙。

范例2  朱自清为什么选择“背影”作为表现父爱的角度?这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分析:

《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读着它,你会被父子间那真挚深厚的感情所激动。本文四次提到“背影”,每次情况有所不同,思想感情却一脉相承。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四次“背影”的出现,第二、三次是实写,第一、四次是虚写。实写是虚写的基础,是虚写的条件,没有实实在在的“背影”的描写,本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虚写是对实写的感情的深化和升华。

一般写人物,较多地从正面入手,但只从一个角度写多了,就会让人感到呆板乏味。作者选择背向的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书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作为儿子,对父亲的音容笑貌,无不了如指掌。然而父亲临别送行,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地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背影,却深深地打动了儿子的心灵,使“我”获得了特殊的感受。这正是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再则,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伤、父爱的真挚等都通过背影恰当地显示了出来。背影,犹如电光火石,一下子照亮了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照见了他的灵魂。背影更能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解答:

背影,可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独特发现,选择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突出背影,是这篇散文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

解题方法链接

散文的表现角度,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给散文带来摇曳多姿、群芳争艳的风采;散文的表现角度也需巧于运思,独具一格,散文具有作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所以我们在阅读散文时,要善于把握作者观察和认识生活的角度,学习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

范例3  《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这样写好在哪里?

分析:

台阶本来只是用以登上高处的,但在落后的农村、在“父亲们”的眼中,台阶用了不同寻常的意义,那是地位,是一种荣耀。作者不惜笔墨地写台阶,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写老屋前的三级台阶: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了一生的心血。而写新房前的九级台阶:1、对父亲踏黄泥情景的描写,几近神圣,让人觉得那不是在劳动,而是在进行一项庄严的仪式;2、写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抽烟,又表现出中国传统农民的谦卑。3、写父亲挑水上台阶闪着腰,即使写父亲的老态,也写出了的失落和悲哀。

解答:

台阶由三级变成九级,这个过程居然耗尽了父亲的一生。作者以台阶命题立意,切入口很小,却表现了父亲艰难而又自强的一生,这样就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解题方法链接

小说不同于散文,它的情节根据可以作者的需要虚构,但是虚构也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立足生活。读小说的时候,要揣摩作者的意图,深入理解作者的构思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范例4  《老王》中,作者是如何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分析:

老王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物,在他的一生中,除了琐碎,再无大波大澜。要通过这些琐碎的材料,写出他的精神世界,殊非易事。所以,如何把这些小事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尤其重要。作者着力表现的是老王的“苦”和“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一是职业,二是生理缺陷,三是居住条件,这三者之间,存在因果的逻辑关系,因职业的卑微、生理的缺陷造成了生活的困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表现他的“善”。再则,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等等。一切娓娓道来,亲切平淡,有条不紊。

解答:

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对老王基本情况的介绍,以逻辑顺序为主,写作者一家与老王交往,以时间顺序为主。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解题方法链接

研究这类问题,最好首先列出或在脑海中梳理出提纲,把有关的材料都概括、罗列出来,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其次,还应该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一般叙事类的文章都有一根贯穿全文始末的线索,或情或物等。

范例5作者是如何描写阿长的?这些描写具有什么特色?

分析:

描写,是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直接描写法: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概括地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一些生动的细节,如:动作细节,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语言描写,写除夕阿长的叮嘱,反复运用语言描写,“你牢牢记住”、“记得么?你要记着。”、“不许说别的话!”;特别传神的是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第二天清早始而惶急继而喜欢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入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乐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极其丰富的潜台词。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

间接对比、映衬法: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解答:

作者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人物描写方法刻画人物,把阿长的形象写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极其真切感人。

解题方法链接

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鲁迅善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勾画人物以求传神。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把握那些看似平常但却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细心揣摩。

范例6朱自清是如何描写父亲的背影的。

分析:

《背影》之所以感人至深,固然是因为父亲的“背影”本身具有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与作者情真意切、朴实无华的描写有很大关系,所以,认真研读文中的描写,对我们的写作会有很大启示。试举两例:

①动作描写。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没有过多夸张修饰的词语,“攀”、“缩”、“微倾”、“努力”这几个普通的词语却饱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感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平凡中见真情使这篇文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使那为“我”熟识的父亲的背影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意境,成为一个永远不能忘怀的镜头,铭刻在“我”的心中。

②语言描写。文中父亲的语言都很简短、平淡,但平淡之中寓深情。

当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我”不楚簌簌地流下眼泪时,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当父亲不放心别人送我,决定亲自送我,我劝他不必去送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当父亲要为我买橘子时,他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当父亲与我告别时,他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些话含蓄着许多的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这些虽然不是直接写背影,去也是为背影造势,使得背影的形象更为丰满。

解答:

作者对父亲的背影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就直接描写而言,先作外貌描写,写衣貌,然后做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作者自己的感情变化有力地烘托出背影,可以看作是间接描写。

解题方法链接

解题时一定要把握文中描写最精彩的的片段,细细品味,只要情真,语言越是平淡,往往越有隽永蕴含。另外,要结合父亲的具体情境欣赏描写。

范例7  小说《台阶》是如何刻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

分析: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既可从正面入手,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可以从侧面烘托、反面衬托;即可以概括介绍,也可以细节描绘。如《台阶》中的对父亲的一段描写:“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这其中父亲的神情写得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这正是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的农民的神情,非常个性化。

解答:

作者把握住“父亲”要强能干而又老实厚道的性格特征,重点从正面描写父亲的动作、神态。

解题方法链接

人物形象刻画成功与否直接决定小说的优劣。成功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必然是个性化的。所以解答这道题,首先要能从小说中找出对父亲的记叙和描写,然后筛选出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相关描写,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范例8  《背影》的语言朴素平实,《台阶》的语言接近口语,《信客》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

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及语言习惯不同等因素共同决定了作品不同的语言风格。作为学者,余秋雨的散文风格比较典雅。本文写信客,题材的特点又决定语言特点,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如“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一句就兼有质朴与典雅的特点。其次,警辟而又畅达。这特别表现在比喻句上:“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有些句子容量很大,一气呵成,又有排比成分,气势十分畅达。

解答:

本文的语言典雅而不失质朴,警辟又畅达。

解题方法链接

品味语言可以从画出佳句入手。能把佳句画出来,就可以看出自己心中的“佳句”有多少。我们的词汇积累,多数还是日常用语。有点文采,是需要的。画出了佳句,就可以揣摩这些句子是怎么表达一个意思的,怎样措辞,怎样造句,怎样修辞,这样的句子有什么美感。这样既可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又可以悟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综合开放课堂

【随堂热身】

一、区别下列各组字形,注音组词。(8分)

骇                    煌

垓                    惶

慕                    惮

幕                    禅

二。解释下列词语带点的字。(4分)

①惧惮:          ②震悚:            ③孤孀:         ④莫名其妙: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或近义词(4分)

a.忘却——( ) b.惊异——( )

c.渴慕——( ) d.淡薄——( )

单元复习 篇3

人身自由权监护权配偶权亲权如何保护(p27相关链接)生命健康权地位意义(p26)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p28)正确对待生命健康权为什么保护(p26)为什么要珍爱自身生命与健康(p29)怎样关爱他人的生命健康权(p30)

什么是人身自由权(p25)意义——充分享受其他一切权利的基本保障侵权后果隐私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名誉权侵害他人名誉的社会危害(p36)

侵权行为(p39)表现形式侵权后果(p39)肖像肖像权意义(p40)定义(p41)

定义(p43)

侵权行为p44

内容p43隐私权内容尊重隐私权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权(p55)当隐私权被侵害时怎么办p54

首要的人格权rengequan

享受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rengequan 名誉利益支配权侮辱行为诽谤行为肖像制作权肖像使用权姓名决定权、姓名使用权姓名变更权、排除侵害权未经本人同意,以赢利为目的使用共鸣的肖像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盗用、冒用他人姓名受到道义谴责甚至承担法律责任 人格尊严权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什么是肖像(p40)p25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受法律特殊保护相关法律(p27)

最根本的人身权利rengequan 内 容p41 肖像受益权

隐私p46定义及内容—私人信息、私人领域、个人私事—保护户隐私的必要性(p47)法律为什么要保护隐私权(p48)什么是隐私权(p48)侵权行为(p53)怎样尊重他人的隐私权p51-52私人生活安宁权私人通信保密权公民住宅不受非法侵犯权私人信息保密权什么是人格尊严p35

侵权行为(p41)姓名—人格的基本标志姓名权利用肖像搞人身攻击什么是名誉权(38) 名誉维护权p25p24良好名誉有什么作用(p36)什么是名誉(35)名誉重视名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p36) 内容

《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要求:

1.认识“蝌、蚪、迎”等13个生字,指导写“甩”字,初步理解“甩、迎、追、蹲、蹬、跳、蹦”表达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知道青蛙是有益的动物。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试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4.渗透遇事主动探索思想。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1.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2.品悟小蝌蚪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优点。

教具准备:

cai课件(小蝌蚪各个时期形态动画,小蝌蚪与鲤鱼、乌龟、青蛙对话的动画)

教学时间:

两课时,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一)情境设置:有一天,池塘里来了一群可爱的小黑鱼,它们滑溜溜的身子,圆圆的脑袋,长长的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导出小蝌蚪。

(二)揭示课题:17小蝌蚪找妈妈

(三)指导读课题。

1、谁找妈妈?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重读)。

2、小蝌蚪干什么?小蝌蚪找妈妈(“找”重读)。

3、小蝌蚪找谁?小蝌蚪找妈妈(“妈妈”重读)。

二、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

(一)质疑,激发读书兴趣。

1、指出小蝌蚪与妈妈区差别。

2、小蝌蚪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青蛙的。把描写小蝌蚪每个时期外形的句子划上横线。

3、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二)了解小蝌蚪各个时期外形特点,指导学生朗读。

1、课文写了小蝌蚪有哪些样子?

2、课件展示学生所描述的`小蝌蚪动画。

3、引导说出小蝌蚪有的特点。

4、指导朗读,注意引导学生要读出小蝌蚪天真活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态。

5、按照这种方法,学生分别说出小蝌蚪另外几种形态和特点,引导学生读时一要读出小蝌蚪身体的变化,二要读出小蝌蚪的。快活、乐观。

(学生在找小蝌蚪外形变化的词句时,可能不是按生长过程顺序进行的,不必强求。)

(三)理顺小蝌蚪生长过程,分角色演读各个时期的小蝌蚪。

1、按小蝌蚪的生长顺序排列小蝌蚪的照片。

2、学生与老师配合读小蝌蚪四个时期形态的句子。

三、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一)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小蝌蚪找妈妈时都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找谁打听妈妈了,怎么打听的?用波浪线作记号。

2、学生边读边作记号,教师巡视指导。

(二)生汇报自学情况,注意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句的在文章中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遇到鲤鱼部分

⑴小蝌蚪是怎样向鲤鱼阿姨打听妈妈的。

⑵分角色朗读,师生配合读小蝌蚪向鲤鱼阿姨打听妈妈的情景。

⑶学生表演小蝌蚪向鲤鱼阿姨打听妈妈的情景,注意体会“迎”的意思。

2、遇到乌龟部分

⑴小蝌蚪是怎样向乌龟打听妈妈的。

⑵分角色朗读,师生配合读小蝌蚪向乌龟打听妈妈的情景。

⑶学生表演小蝌蚪向乌龟打听妈妈的情景,注意体会“追”的意思。

⑷学生讨论:怎样理解鲤鱼阿姨和乌龟的话。

⑸照样子,说一说。

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

小蝌蚪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

看见在。

3、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⑴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用感叹号说一句能表达小蝌蚪心情句子。

⑵分角色朗读。

⑶分组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蝌蚪长大了。

⑷理解小青蛙外形特点。

四、课文延展,深化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一)小组讨论:你从小蝌蚪身上学到什么?

讲礼貌,任何时候都要有信心,遇事要积极想办法解决,多动脑,善于观察……

(二)课外思考:要是自己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与父母走失了,你会怎么办?

(三)课外调查:一只青蛙一年要吃掉多少只害虫,我们小朋友就怎样保护青蛙。

单元复习 篇5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要点

一、重要的词语。

自言自语 欢蹦乱跳 严严实实 转来转去 闻鸡起舞 龙飞凤舞 亡羊补牢 掩耳盗铃 翻来覆去 惹人喜爱 秋高气爽

二、重要的多音字。

量               当

三、本单元重要的读音。

白桦树   胸脯   婉转   面包渣   阳光明媚   鞠躬    咧开   吩咐     停当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陨石     大坑   突兀   考察   秦岭   流域   震惊

四、本单元重要的近义词。

仰望—仰视 严寒—寒冷 一定—肯定 立刻—马上 吩咐—命令 赶紧—赶快 停当—妥当 到底—究竟 著名—有名 周围—四周 震惊—震撼 大量—很多 经常—常常 好听—动听 突然—忽然 特别—特殊 打量—观察 盼望—期望 准备—预备 转告—传达  仔细—认真

五、本单元重要的反义词。

果断—犹豫 危险—安全 欢快—悲伤 严寒—酷暑 仔细—马虎 守信—失信 起伏—平坦 坚强—软弱 高大—矮小 寒冷—炎热 幸福—痛苦 喜爱—讨厌 诚实—虚伪

六、本单元重要的词语的搭配。

高大的白桦树 欢快的灰雀 阳光明媚的早晨 著名的地质学家 孤零零的站立 奇怪的大石头 突兀的大石头 尖尖的嘴巴 红红的眼睛

七、本单元重要的词语分辨。

郊        惜        低         城         推         震        记        旅

胶        借        底         诚         堆         振        纪        族

侧        在        蓝         杂         究         捕        婉        碗

则        再        篮         朵         穷         脯        惋        腕

坑        梢        稍         峰

抗        悄        捎         蜂

八、课文中要求背诵的重要段落。

1、语文园地二,我的发现《加标点的句子》。

2、语文园地二,日积月累《读读背背—名言名句》。

3、语文园地二,我会填《字词的填空》。

4、第五课《灰雀》中的第一段。

5、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中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静夜思》中的“疑” 篇6

后宅小学 丁红军

教学目标 :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新偏旁点横头、反文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3、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

1、在诵读古诗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落实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读物的实践活动。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1、每位学生留心看夜空,看看有些什么。

2、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教学过程 :

一、观图导入  。

说说自己看到的。

二、揭题、释题。

1、 “思”:思念,想念。

2、 谁在什么地方,思念什么?

3、 课前准备情况(有关李白的)交流。

三、初读古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把每个字音都读准。

2、把诗中的生字单独拿出读两遍,认一认。

3、检查读的情况。(主要是字音)

4、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

三、细读古诗。

1、朗读古诗。你喜欢怎样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多肯定,多鼓励)

2、配乐朗诵。

3、当堂背诵。

四、认记生字。

1、说说你认记生字的方法。

2、生字卡片认读。

3、“摘苹果”游戏:把认到的生字摘下,组成词大声说出来。

五、练习写字。

六、课外作业

1、再看夜晚的天空,把新的发现说给同学听。

2、课外继续收集和阅读:有关李白及他写的其他诗,还有描写夜空或介绍有关星体的科学知识的一些课外读物。把收集到的和读过的带到班里,向同学介绍或互相借阅。

◆[ 200

《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形态;懂得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好品质;培养学生讲文明、礼貌的习惯;增强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懂得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技能。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头饰。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1.音乐响起,出示“求助信”,教师深情朗读。

2.读完“求助信”,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教师小结: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啊!(贴爱心图)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帮小蝌蚪找妈妈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探索生长过程

1.认识小蝌蚪,学习第一自然段。

既然大家要帮助小蝌蚪,就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些朋友吧!

⑴课件展示小蝌蚪。

⑵找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自然段,一起读一读。

⑶找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动手勾一勾,指名说一说。

⑷展示小蝌蚪外形图①。

2.认识青蛙,学习第四自然段。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大家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青蛙)

⑴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⑷自然段,展示青蛙外行图⑤。

3.学习第二—六自然段,探索生长过程。

⑴引导观察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一点儿也不像。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呢?引导得出:小蝌蚪长大后就会像青蛙妈妈。

⑵提问:小蝌蚪是怎样一天天长大变成青蛙的?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描写小蝌蚪变化的句子。

⑶学生汇报变化过程,教师进行简单的文字板书。

⑷根据文字板书,找三名学生完成小蝌蚪生长过程的图片②③④的排序。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板书设计。

⑸根据板书,集体复述生长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边说边用动作表演,既培养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又加深了对小蝌蚪生长过程的印象。

三、观看动画,进行朗读训练

1.在大家的帮助下,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他们可高兴啦!可是,他们是怎样找到妈妈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先遇到了谁?

2.观看小蝌蚪遇到鲤鱼阿姨的动画片段。引导理解“迎上去”。重点对第二自然段进行朗读指导。

⑴看动画理解“迎上去”,并用一只手代表小蝌蚪,另一只手代表鲤鱼阿姨,一起做“迎上去”的动作。

⑵指导读准“迎”字。

⑶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请学生注意听,听完请学生分角色表演读。

⑷请大家当小评委,评一评他们的`朗读和表演。教师适当进行点拨,通过评比过程,体会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⑸对比以下两种说法:

A: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B:鲤鱼,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问话应该有礼貌。

⑹男女同学分别扮演小蝌蚪和鲤鱼妈妈,集体表演读。

3.观看三、五自然段的动画,理解“追上去”和“游过去”。

4.两人一组,先自由练习读,后表演读。

5.同学们读得不错,现在老师奖励大家观看全文动画。播放带录音的全文动画,学生边看边跟读,进一步感悟全文。

四、感情升华,懂得保护青蛙

1.小蝌蚪长大后变成青蛙,他们干什么去?(去捉害虫)

2.大家可知道……(课件展示相关资料)

3.青蛙是“庄稼的保护神”可是……(课件展示捕杀青蛙的图片)

4.亲爱的小朋友,面对这些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5.教师小结:是啊,青蛙是庄稼的保护神,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青蛙,不要捕杀青蛙!

结束语,使课堂无限延伸。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带着一颗爱护青蛙的美好心灵,走出课堂,去劝告身边的朋友,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用我们的爱心去保护青蛙吧!

板书设计:

34小蝌蚪找妈妈

《静夜思》中的“疑” 篇8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朗读古诗,在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背诵这首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10个生字。

2、教学难点:在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歌描绘的美好意境。

三、教学时间:1.5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孩子们喜欢古诗吗?你知道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听。

2、听过《静夜思》吗?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了解呢?

过渡:看来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甚至有的小朋友还能背诵,但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认识几个诗歌中的生字宝宝,还要把诗读得正确,有感情。有信心吗?

(二)学习生字

1、翻开书74页,自己读诗句,读完后将圈出来的生字宝宝多试拼几遍。

2、指名读,评议。

3、学习生字。

(1)读字音: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

a、小老师带读

b、你想提醒大家怎样读好这个字?

c、他能和谁交朋友?

(2)记字形:

a、左右结构:静(在哪里看见过这个字?)、低(它的反义词知道吗?)、故(它的偏旁是什么?区分反文和折文)。

b、上下结构:夜(分部件记忆,认识部件“夜下角”)、举(图画)、望(从前,有个小王子,他的妈妈死了,他很想念妈妈,人们告诉他妈妈到月亮上去了,于是他常常抬头望月亮想妈妈。同时教儿歌“王子望月望、望、望”。)。

c、半包围结构: 床(会意记忆:房子下面放了木板,做成了床)。

d、独体字:光(谜语记忆:小儿子是个大胖子)、头(谜语记忆:大戴两朵大红花)、乡(会意记忆:乡下山路多弯道)。

(3)检测。

小朋友,今晚不仅月亮姐姐来到了我们的现场,你看苹果妹妹也来凑热闹了。不过,它说:“我的身上有你们刚刚认识的字宝宝,只有把你认识的字宝宝读对读准,我才送给你。”

4、写字

过渡:还有一个生字宝宝,它说小朋友每天都用到它呢,想和他见面吗?它是?

(1)“头”可以和哪些字成为好朋友?

(2)观察幻灯,书空。

(3)观察:写好“头”要注意什么?写一个字

(4)抽生上黑板写,学生评价。

(5)注意再写一个字

(三)感悟意境,指导朗读

1.小朋友们,课题里的哪个字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夜)(师手指课题。)哪个字交代了李白当时的心情?(思)

2.诗句中哪些地方写“夜”呢?(明月)从这个词怎么看出是写“夜”?

3.诗句中哪些地方写“思”?(思故乡)评价:对,这是作者直接地告诉我们他在思。请大家把李白思念故乡的感情读出来。指导:你们没读出李白思念故乡的感情,应该把“望”和“思”读真切一点。(师同时在黑板上标上着重号,并示范。)再读一遍试试,这次加上动作。

4.老师看到你们是抬头和低头,可是李白说他是举头和低头。“举” 和“抬”有什么区别?你们做“举”的动作给我看。(师:这不是举,而是伸手。再举一回,举起千斤重担来。对,这才叫“举”。)

5.李白抬起他的头像举千斤重,举得好费力。孩子们,你们说李白的头怎么就这么重?“举头”这个词怎么读?齐读后两句。

6. 李白在这样的夜晚独自一人身处异地,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同桌讨论一下,哪些句子是李白看到的景色,哪些句子是李白的想象。

7.老师引导:在这样静谧的夜晚,天上只有一轮什么?(明月)地上只有一个谁?(李白)是啊,天地这样广阔,却只有“明月与李白”相对望,难怪李白强调静夜里静思,他更加地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了。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怎样的语气读这首诗呢?学生感情朗读全诗。

《静夜思》中的“疑” 篇9

教学总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背诵。

2、学会四个生字“目、耳、头、米”,会认“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十个二类字。

3、会观察夜晚的星空,把看到的说给别人听。

4、积累收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

学情分析:

现今的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是比较重视的,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的幼儿教育或是家庭教育中,已经学会背诵多首古诗,其中又数《静夜思》最熟悉。再者,这首古诗诗句浅显,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重点:

知景、悟情,积累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会认读生字,会书写“目、耳”。

2、会通过看图帮助理解诗句,体会当时的思乡意境,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3、初步学会由看到而联想到,进行想像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

一、揭题、激发兴趣。

1、小朋友,你们听说过这首古诗吗?(大部分都说会背)

2、齐读。

3、那么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事吗?举手表示。想不想每个人都会背这首诗,会讲这首诗的故事?

二、分层教学。

1、提出要求:(1)已经会读会背的学生找学习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

(2)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学习。

2、分层次交流:先让低层次的学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学生与伙伴开展竞赛,学生自己评议。

三、知景、悟情、吟诵。

1、播放课件。

(1)观察并说说当时诗人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

(2)那么古诗当中哪一句是描写我们看到的环境的。联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看图理解。

(3)诗人李白看着眼前的月光,他想起了什么?

(4)把李白的思乡之情用诗句表达出来,就是哪一句?联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图理解。

(5)看,诗人多了不起,用简简单单的二十个字就把自己远在异地他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千百年� 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古诗。

2、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那当时你为什么会想起他?(触景生情)

3、当时大诗人李白远在他乡异地,低头凝视屋内银白的月光,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沉浸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播放课件,吟诵古诗。

四、巩固练习。

1、开火车生字卡片认读,请生观察“光、霜、乡”的拼音有什么特别?渗透古诗押韵的特点。

2、分句认读诗句,指名四生读好拿着诗句排顺序。

3、齐读古诗,指导读好停顿。(板书)

4、大家学得这么好,靠的是你们认真看,认真听,认真想,对吗?下面我们就来写写我们的“目和耳”。

(1)、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2)、说说你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学生练写。

(3)、自己认读、认记“头和米”,师范写,生练写。

五、总结全文,布置实践作业。

1、观察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2、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诗并摘记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可以问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也可以自己查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生字,会背诵古诗。

2、会观察夜晚的星空,把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别人听。

3、积累收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中一张照片让小朋友想起了自己远在异国他乡的妈妈……大诗人李白看到皎洁的月光,也想起了自己的亲人。小朋友,让我们再来和李白一起,做一回思乡之人。朗诵古诗。

2、拓展说话:那小朋友来看看这副夜景,(播放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让你想起了什么?(很凄凉、很伤感的感觉)

3、看书中插图,也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让你想起了什么?(很美好、很美丽的感觉)

小组内说――指名说。

(从说中,孩子们学会了即使是同样的夜晚,只要景物不同,所产生的联想也是不同的。)

二、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1、自己认读、认记“头和米”,师范写,生练写。

2、复习四个生字,选择生字,找朋友扩词。

三、巩固练习,强化积累。

闯关游戏:

第一关:我会读。(领读生字。)

第二关:我会背。(开展背诵竞赛。)

第三关:我知道。(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

(小组内比赛,选出获胜者,再由各获胜者进行比赛。)

四、教师拓展资料,把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会读,有能力的可以尝试背诵。

板书:            静夜思

床前/明 月 光,

疑是/地 上 霜。

举头/望 明 月,

低头/思 故 乡。

单元复习 篇10

姓名:                  自我评价

一、基本内容:

第二单元(学会读书八:迅速捕捉阅读信息)

5.藤野先生(鲁迅)

6.生命与和平相爱(铁凝)

7.热爱生命(杰克•伦敦)

8.享受生活(海伦•凯勒)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八)  《老人与海》(节选)(海明威)

专题“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

二、归纳基础:

(一)理解识记:

1.《藤野先生》选自         ,是篇回忆性叙事散文,贯穿始末有两条线索:一是                 ,二是作者的爱国之情的感情线。在叙事中作者记述了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分别是           、             、           、            ,道出了为师的品格。同时也写出自己弃医从文的两个原因:              、         。

2.《生命与和平相爱》是当代女作家铁凝的一篇散文,文章运用         的写法,探寻犹太人       (人物)的成才原因,表现犹太民族重视       ,重视        ,突出他们热爱生命,            的民族愿望。

3.《热爱生命》是一篇        (体裁),作者成功地运用了环境描写、       描写        描写,述说了一位淘金者身陷绝境          故事,表现人在恶劣环境中的坚强意志和对生命的热爱。

4.《享受生活》是一篇散文,选自                ,作者是美国女作家          。选文是她的自传的一部分,通过她的特殊经历和真实的体验,激发人们热爱生命、热爱人生、热爱世界的感情。

5.《老人与海》的作者是美国作家          。文章中老人有一句海明威式的箴言,包含太多的人生哲理,这句话是

(二)、重点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消mǐ       zhū rú          驾驭       lǚ   力   血渍

吞shì         累赘          吮吸         一qué    一拐  深谙          xián熟         杀lù         jié   责  cōng cōng      流水   畸形         浮zào       绯红       转shùn     即逝    piē    见  shà   有介事

兴致àng     然     海市shèn    楼

2.找出下面词语中有错别字后并改正。

半身不随    百无了赖    皮开肉绽    深恶痛急     查无消息    抑扬顿挫

油光可签    成群接队    一丝不苟    开天僻地     绞尽脑汁    惟妙惟笑

契而不舍    坎坎而谈    小题大作    万事具备     无精打彩

三、鉴赏阅读:

(一)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二)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摘自《呐喊•自序》

(1)(一)段中第①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答:

(2)指出(一)段中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的部分。叙述从                                  到           ,议论从               到                   抒情从   到                    。

(3)文中两个“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

a

b

(4)(一)段中的第⑧句“那时那地”指的是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                             。

(5)作者为什么感到“这一声特别听得刺耳”?选择正确的解释(        )

a.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b.对噪音特别反感。

c.听不惯日本学生的疯狂欢呼。

d.认为课堂上不应该大声吹呼。

(6)“何尝”是哪类词?对表达句意起什么作用?

答:                                                          。

(7)“呜呼,无法可想!”的含义是什么?

答                                                                (8)(二)段中“那一回”指的是

(9)从(二)中看“我的意见都变化了”的原因是什么?

(10)从表达方式看(一)段以         为主,(二)段以          为主。

四、见识题型——找出语病并修改

1.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亲身体验到改革大潮的汹涌澎湃。

2.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3.全校教职工认真讨论和听取了王一连校长关于本学期学校整体工作的报告。

4.为了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有关部门加强了管理。

单元复习 篇11

二单元       奇观

一生字词:

1、 峡谷  雪峰  掩映  向导  隔开  提供  一番  呼啸  秘境

博物馆   鬼斧神工  无与伦比  鬼斧神工  近在咫尺  载歌载舞  金碧辉煌    荒山秃岭  奇花异草   雷霆  震撼  浙江潮

吞天沃日  县城  古塔  亭子  雷声隆隆  闷雷  坦克  领略

人声鼎沸  山崩地裂  猝不及防  惊心动魄  风号浪吼  若隐若现  漫天卷地

2、 偶然  梦幻  浸没  浮荡 陶醉  奉献 贫瘠  庞大  抵御     芳馨  划船  支撑  龙宫  扎根  土质  密密麻麻  东扯西拉

绚丽多姿  世外桃源  纵横交错  盘根错节

二多音字

藏       划     降     蒙(mēng )(méng)(měng)

三短语

飘逸的云彩  雄伟的雪峰   漂亮的大拐弯   丰富的宝库  茂密的森林  纯净的天空  精美的水彩画   山崩地裂的响声

坚固的海塘大堤    漫天卷地地涌      浩浩荡荡地飞奔

梦幻般的森林   偶然的机会  清翠的树冠  芳馨的枝条  婀娜的身躯    绚丽多姿的世界  硕大的树冠   淡淡的幽香  神奇的仙境

肥沃的土质   庞大的根系  贫瘠不毛的海岸   默默奉献的卫士

三理解课文填空

1、《雅鲁藏布大峡谷》从雅鲁藏布大峡谷拐弯的形成,与它有关的世界之最,它是一个自然博物馆,它是地球上最后一块秘境等方面,介绍了世界奇观——雅鲁藏布大峡谷,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之情,也表达了作者无比自豪和喜悦的心情。

a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我国的西藏,它最终流到印度洋。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达5328米,最窄处近21米,是世界上最长最深的大峡谷。

b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最后一块秘境”,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块处女地,它的激流至今没有一人敢于漂流,它的谷底至今没有一人能全程穿行,这里有世上最纯净的天空,最飘逸的云彩,最雄伟的雪峰,最漂亮的大拐弯,最丰富的宝库,这里的确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这一段中用了七个“最”字。这些“最”字充分表达了作者无比自豪和喜悦的心情)

c一位美国总统曾说,没有到过科罗拉多大峡谷,等于没有到过美国,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不看看雅鲁藏布大峡谷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丽的山河!

2、《浙江之潮》从(形、色、声、势)四方面,由远及近,写出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观潮》作者主要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a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b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令人惊心动魄。(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从声音和景象两个方面来写浪潮。这样写的好处是:可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红树林》: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赞美了红树林不求索取,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赞美了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

红树林生长在大海中,它的作用是抵御狂风恶浪,减少自然灾害。

4、《海市》:

本文描写了戈壁滩上的旋风、海市、彩虹和丝路花雨四种奇景。其中最令人难忘的就是海市。表达了作者建设沙漠绿洲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