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教案(优秀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蝉》教案(优秀7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蝉》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患”的道理。

3、复述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上堂课初步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位少年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劝说吴王的?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3、指名读吴王说的话。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尽管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但是这位侍奉吴王的少年,仍要想去劝说吴王。他究竟是怎么劝说吴王,并使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讨论这两个问题。

1、讲读第3自然段。

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着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从“转来转去”一词,可看出少年想引起吴王的注意。从“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等词语,可看出少年一定要等到吴王的决心。)

(3)转了三天,少年仍未见到吴王。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再次感受少年冒死劝说吴王的决心。)

[句意理解的引导得法,尤其是启发想象少年的内心,有利于提高少年的形象,很有创意。]

2、讲读第4-11自然段。

(1)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少年非常婉转地与吴王交谈。通过“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引发吴王的好奇心,从而很自然地讲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2)同桌分角色练读:吴王与少年的对话。要求:注意读好吴王、少年对话的语气,体会他们各自的心情。指名分角色朗读。

(3)少年究竟给吴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根据学生讲述出示故事内容)

①用“”划出故事,并练说。

②指名讲故事。提示:讲故事要生动。

③你觉得故事中,哪句话讲得最有道理?

④讨论:你觉得少年所讲得“它们”表面上指什么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⑤引读故事。

⑥少年讲这个“螳螂捕蝉”的故事,真正的用意是什么呢?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2、理解“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了)

3、吴王到底明白了什么?

四、深入探究。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复述寓言故事。

《蝉》教案 篇2

教学总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到、很、想、名、本、领、知、识,永”等9个 生字,重点读准“本领”一词的音;认识部首“言字旁”,能在老师指导下,正 确描摹“识、本、领”3个字。

2. 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重点朗读好文中人物的语言,初步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

3.能根据提示说清课文的大致内容。

4.了解蝉最终没有学到本领的原因,知道学本领不能怕苦、怕难、怕累的道理,并能用一句话说清自己的读文感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到、很、想、名、本、领、知、识,永”等9个 生字,重点读准“本领”一词的音。

2、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基本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

3、能根据提示说清课文的大致内容。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媒体课件、田字格卡纸、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拼音引入,揭示课题

1、板书音节:chán,指名拼读。

2、板书:蝉,结合字形简单介绍“蝉”。

师:蝉是一种昆虫,所以左边是个虫字旁(板书:虫)。右边是个“单” (板书),合起来就是蝉。这是一个形声字,虫字旁表义,单表音。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说明】

结合揭示课题,复习拼音,读准翘舌音。通过板书,结合字形简单介绍蝉这种昆虫,同时滚动复习 ,加深对“形声字”的认识。

二、巩固分节,初读课文

1、 巩固标小节号。

(回忆方法——自己标小节号——集体核对)

2、 自读课文,要求:字字过目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以拼拼音节。

【说明】

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标小节号是初读课文的常规步骤。对于标小节号这种新技能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初学阶段,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标小节号的方法及注意点并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逐步使学生对这项技能日趋熟练。另外,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读课文的时间,逐步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正音的意识,帮助他们熟悉和掌握自主阅读的最基本的步骤。

三、小组学习,读课文划词语

1.小组内分节朗读课文。

出示要求:(1)借助汉语拼音字字过目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准生字的字音。

(2)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游戏巩固,核对词语。

(1) 游戏:拼音节,请词语。

(媒体出示课文内容:词语都用拼音代替,读对后出示词语)

重点关注:

? 很 (前鼻音, “很”就是“非常”的意思。)

? 本领 (分清前后鼻音。)

? 知识 (整体认读音节)

(2)媒体示范、全班比对检查。

3、指导读好词语“不以为然、一摇头、不耐烦”

【说明】

把课文读正确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分

的时间读文,鼓励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尽力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对于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逐步养成不急不躁的读文好习惯。

“圈生字、划词语”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有助于他们渐渐形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游戏的引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各有侧重地对容易读错的字音进行一次集中的正音。

四、指导读句,扫除朗读障碍

1、出示句子,同桌练读。

媒体出示:(1)蝉一天到晚趴在树枝上叫,它的叫声很不好听。

(2)蝉不以为然地说:“知了,知了!”

(3)蝉很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

2、指名交流读句,随机理解“一天到晚”。

【说明】

本教学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将句子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为学生读懂文章打基础。

五、读课文,根据提示说清课文的大致内容

1、指名分节读课文,巩固读书习惯。

2、齐读课文。

3、根据提示说清故事大概内容。

(1) 师带读提示。

出示:因为蝉的叫声___________,所以几位有名的歌唱家想__________。 (怎么样) (干什么) 可是,蝉不愿意学。结果,它___________。

(怎么样)

(2)同桌交流。

(3)逐句交流,随机学习生字“名、本、领”。

第一句:

师:谁来交流第一句?

师:可不是一般的歌唱家,而是-----,有名就是名气很响的意思。谁能

读好这个词?(有名) 你有好办法记住“名”吗? 指名说 (关注规范表达)

师:那有名的歌唱家想干什么呢?(出示:本领)

师:你怎么记住“本”这个字?(指导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领”这

个字怎么记呢?(关注规范表达) 边说边在桌上写一写。

师:再来读好这个词语。

第二句:

师:可是蝉不愿意学,那结果怎样呢?

(4)齐读。

【说明】

分节读课文是对学生先前预习课文时标小节、读准字音的再一次反馈。同时借助填空整体进入,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继续加强生字的识记,结合语境理解词义,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六、课堂小结,指导书写

1、小结。

2、指导写字,练习书写“本、领”。

【说明】

通过老师示范,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将字形结构、关键笔画作为切入点,对生字的书写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起写好字的信心,并给予充分的时间加以实践。

七、布置作业

1.正确朗读课文。

2.根据提示说说课文的大致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认读“到、很、想、名、本、领、知、识,永”等9个

生字;认识部首“言字旁”,能在老师指导下,正确描摹“识”。

2、 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重点朗读好文中人物的语言,初步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

3、 了解蝉最终没有学到本领的原因,知道学本领不能怕苦、怕难、怕累的道理,并能用一句话说清自己的读文感受。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媒体课件、田字格卡纸、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1、引读填空,回顾故事内容。

2、导入新课。

二、重点学习第二节,读通句子,了解内容,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心情

(一)分清句子,读通句子。

1、指导数句。

2、自读课文,分清句子,尽量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3、分句开火车交流,正音。

4、齐读第2节。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6句话。边读边记,有哪几位歌唱家(板书:歌唱家)想教(板书:想教)蝉学本领(板书:本领)?

(二)读第二小节,了解哪几位有名的歌唱家想教蝉学本领。

1、思考: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位有名的歌唱家?

2、交流并板书:黄莺、画眉、云雀

3、听鸟叫声,加深了解。

(三) 朗读描写三位“歌唱家”的句子,了解它们想教蝉学习的本领。

1、指名3人交流句子。(生交流一句,媒体出示一句)

2、师生配合读句,随机指导识记、书写“识”。

A.发音

B.识谱(出示词卡)

引导发现2个字的共同处(都是左右结构,都是言字旁)。

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十五课。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或写景,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前准备

1、让学生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3、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

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板书)2、作者简介: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朗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4)学生自由练读。

2、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交流。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描述。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

一句。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的写昆明雨季之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因为“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因为“仙人掌不仅多,且极肥大,可以种在菜园的周围代替篱笆,并且倒挂着也能开花。”;

因为“昆明雨季最多的还是菌子,菌子是雨季潮湿空气最有特征性的景物”;“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

昆明的杨梅不仅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而且颜色黑红黑红的,名字也很好听,叫做“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和木香花,缅桂花“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木香花“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品读课文,探讨问题。

(1)这样明亮又丰满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动情的。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师生共同交流并明确:怀念、喜爱、乡愁。

(2)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之中体会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3)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宁静、恬然的生活,你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2、学生默读课文,师生相互交流探讨,品味语言之美。

例如:

(1)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

短短一句话,稍作改动但,疑问、惊喜、感叹之情却尽在其中!

(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为何要写买花女孩?)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大家读完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语言上能给你什么独特的收获?

请学生朗读比较感兴趣的语句并总结:可能会有A、短句B、文言、成语。C、口语(例句见文中)

教师小结: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这是汪老散文的魅力所在。2、简析汪曾祺的散文写作特点: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五、课堂总结:

在这篇文章中,汪老不仅仅关注着昆明的雨,还描绘了很多自然风物。生活中的美就存于这一草一木中,显示出汪老独特的诗情和生活雅趣,他还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他们,然后携入文字,与我们则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六、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葡萄月令》及汪曾祺其他散文;

2、仔细观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抓住其特点,并披情入文,写一点能表现自己独特感悟的文字。

七、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汪曾祺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

教学反思

《蝉》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蝉的外形特征和习性。

2、对蝉有探究兴趣,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蝉的认识。

活动准备

1.乐幼教课件-照片:蝉

2.乐幼教课件-声音:蝉。

声音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课件声音演示:听听谁在叫,引起幼儿兴趣。

播放《蝉》的叫声,听一听,是什么叫声?猜猜是谁?

二、展开

1.课件-照片:引导幼儿观察《蝉》

(1)蝉是什么样子的? (黑褐色)

(2)蝉的头上有什么?

(头上有一对复眼,一对短短的触角,嘴像针是一根空心的管子。)

(3)背上有什么?

(背上有两对薄而透明的翅膀。)

(4)身体下面有什么?

(身体下面有三对足。肚子是一节一节的。)

2.师幼讨论,蝉的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雄蝉在夏天发出“知了、知了”的声音,这种声音是蝉的翅膀振动发出的。)

三、结束

讨论:蝉生活在哪里?吃什么?

(蝉生活在树上,靠吸树枝里的汁生活,所以它危害树木,是害虫。)

《蝉》教案 篇5

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一、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通过朗读,学生讨论对生命有什么新的思索,可以从文中找出句子做出解答,并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对它的理解是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要好好地活。此句也是全文的文眼。

2、这是作者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但作者以往对蝉的认识却是那么浅薄,以往作者眼中的蝉是什么样子的?

——文中第1、2自然段,写出蝉的烦人、聒噪,病蝉的微弱、细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特点。

3、作者对蝉的厌烦转变为宽恕、理解,那是什么让他思想转变呢?

——是朋友的话让他重新认识了这个小生物。(全班齐读朋友说话的内容)

4、朋友的话揭示了什么样的哲理?

——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是九十年还是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活过。

5、文中哪些地方说明作者也体悟到了生命的意义?

——最后两段。

二、写法探究

1、探讨:作者由以往的“烦”转变为现在的“宽恕”,这种写作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先抑蝉的厌烦、微弱、细小,听了朋友的话后令作者惊讶起来,对蝉产生了同情和理解,此处开始扬。作者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2、探究质疑:最后结尾句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由结尾的“宽恕”照应开头的“烦”,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三、体悟升华

1、你是怎样理解结尾句的?

讨论并归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对蝉而言,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虽然生命短暂,但蝉执著地等待,想到这些,“我”以往对蝉的不敬全部消除了。

2、探讨:你认为应该怎样做生命才有意义?

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蝉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生命的意义。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受强烈的生命意识,联系生活,思考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对蝉这一生物并没有具体的感知,因而对本文中作者的情感和主旨就较难理解。因而,只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本文并带给他们触动和启示。

重点难点

1、了解蝉的生活习性和生命历程。

2、感悟蝉的生命价值。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听蝉声(导入)

1、听绿叶中的蝉声

现在已经进入了炎炎夏日,春有布谷鸟的欢歌,秋有蟋蟀的弹唱,那么,在夏天的绿荫里,自然界最典型的声音是什么呢?播放蝉鸣的视频。

2、听古诗中的蝉声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听课文中的蝉声

(1)听读:播放课文朗诵视频。

(2)自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配乐朗读。

(4)思考:作者在文章的开篇直写蝉声,那么作者笔下的蝉鸣具有怎样的特点?

(5)蝉声引发了作者的情绪?找出具体的词句分析。

(6)作者拾得了一只什么样的病蝉?

(7)对于病蝉,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二、知蝉性

1、蝉经历怎样的成长与蜕变才能响彻一个夏天?

明确: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2、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关键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蝉的生命历程。

3、在文中找出几个能体现生命短暂的词语。

4、视频《蝉的一生》补充蝉的生活历程,让学生有所了解。

三、解蝉意

1、概括蝉的生命本质

(1)那么,本文通过写蝉,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的原句,说说你的理解。

(2)小结:作者通过小小的蝉,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热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蝉生命的意义”。

2、理解欲扬先抑的写法。

(1)想到这儿,此时作者对蝉的态度较之前,有没有变化?从哪里能看出?

明确:“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从厌烦转向宽恕,甚至是敬佩。

(2)如何理解这句话?(小组讨论)

(3)欲扬先抑手法: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由抑到扬,涵蕴深厚。

3、托物言志:同时,这篇文章由小小的蝉引发对生命的感悟,这种手法是托物言志。

四、悟蝉心

1、评价蝉的生命选择

十七年的蛰伏,只换得一个夏天的唱响,你觉得蝉的选择是否值得?

2、由蝉我们还能想到哪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事物?

3、仿写训练:

生命就要像蝉一样,即使短暂,也要执著等待,努力歌唱。

五、课堂小结

蝉虽然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蝉一生的历程给我们的启示确实深刻的,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我们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珍惜、善待每一天。就像汪国真的这首《热爱生命》一样,“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热爱生命》

作者: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板书:听蝉声——厌烦

看病蝉——不解——先抑——珍惜生命

知历程——惊讶——后扬——好好生活

悟生命——敬佩

《蝉》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劝阻无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住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吴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时的形势等。)(板书:吴王攻楚)

二、 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对话部分的内容。

少年:聪明、勇敢。

(少年的聪明就表现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1、出示对话部分的内容(这就是少年对吴王讲螳螂捕蝉故事的经过。)

(1)练习分角色朗读(学习小组)

注:由学习小组长选一个读吴王的话,选一个读少年的话,其他两个做评委。

(2)指名分角色朗读 评价(自评,互评) (请同学先点拨点拨。)指点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读 。(评价过程注意点拨。)

2、出示“螳螂捕蝉”图(课件)读完螳螂捕蝉的故事,咱们再一起来看看螳螂捕蝉图。

(1)对照这幅图,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听。

(2)学生自练

(3)指名讲故事。

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什么?

蝉、螳螂、黄雀 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患 (教师板书)

4、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5、我们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那吴王明白吗?(明白)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A: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没说服吴王,这时你想对大臣说什么。(表演大臣们可能怎么劝阻。)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咱们还得研究研究当时这段历史。

(4)出示战国形势图(媒体演示):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现在你就是吴王,你会从中明白什么?(引导学生将吴国分别比作蝉、螳螂、黄雀说话,如:我们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容易能打败楚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

(5)学生互说。

(6)汇报(板书)(理解“不堪设想”)

6、教师小结:吴王的确也悟到了这点,所以他是怎么对少年说的,(指名说)假如你就是吴王,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爱国)课文学到这里,吴王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作业: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只顾身后隐患 不顾眼前利益

吴王攻楚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