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的教案【优秀1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

《咏雪》教案 1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学习重点:诵读课文,多角度拓展思维。

学习难点: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知识链接】

1.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此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记述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2.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她自幼聪识有才辩。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

【课前预习】(高效课堂从预习开始)

1、给加点字注音:

俄而()雪骤()差( )可拟( )无奕( )女

2、参考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内集儿女俄而雪骤

欣然差可拟未若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咏雪》选自,作者,朝家。该书是小说的代表作。

4、熟读全文。

学习过程:

【呈现目标明确任务】

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合作预习问题导向】

美美地读(从读中感受)

1、听范读:听字音、节奏和情感。

2、组员朗读展示。

认真地译(从译中探究)

小组合作,结合课前预习中的重点词语翻译全文。

细细地品(从品中领悟)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2、文中将雪比喻为“ ”和“ ”(用课文原句回答),�

3.、“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4、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我喜欢,因为。

【生问师答定向释疑】(学则须疑)

提问向导:从文章的内容、表达技巧等角度提问,提出小组不懂的问题,向老师质疑。

【盘点收获拓展提升】

1、请说出一句有关描写雪的诗句:。

2、课堂小结:

【强化训练当堂达标】(仔细点、动动脑,相信你一定会有不错的成绩!)

阅读《咏雪》,完成一至三题。

一、解释词语:(每词8分)

1、内集:?

2儿、女:?

3、俄而:?

4、差可拟:?

5、未若:?

二、翻译下列句子:(每句15分)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的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杨氏之子》、《伯牙绝弦》等几篇文言文,基本掌握了了一些朗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并努力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感受“咏雪”的情境,学习古人的智慧。

三、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四、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五、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猜测谜语,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猜个谜语:“头戴六角帽,身穿白衣裳,寒冷全不怕,迎风空中舞。”另外,纪晓岚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千万片,飞入芦花皆不见。”说的是谁?

学生回答:雪

教师:你会将雪花比喻成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今天我们跟随古人刘义庆去看看古代的少年才女是如何咏雪的?

教师板书课题:咏雪

活动2【讲授】 检查预习,扫除障碍

1.学生介绍刘义庆及 《世说新语》,齐读注解①。

2.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

活动3【自学】探究新知,感受文境

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播放课文录音)

2.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3.四人小组合作翻译,教师巡视解决小组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示:注意下文注解的运用,解决难翻译的字词。侧重分辨、掌握词语的翻译。(用圈点、标注法做好笔记)。

活动4【交流】四人小组, 展示交流

1.教师要求:展示时按两人朗读——1人句子翻译——1人重点词语强调的顺序进行。(一句一组)。

2.教师适时点拨讲解古今异义词如“儿女”,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等文言文积累知识。

3.小组朗读(齐读或分角色朗读),加深理解,明确朗读停顿。 活动5【研讨】研读课文,品析比喻句

1.四人小组梳理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各层内容,教师板书。

2.教师引导、品读赏析:

(1)教师提问:中心事件采用什么方式进行?两位孩子的回答运用怎样的修辞?�

教师归纳明确:

认为“撒盐” 好,运用比喻将雪的颜色和下落形态很形似的表达出来,符合比喻的基本要求。

认为“柳絮”好,同样运用比喻,但侧重神似,意象中给人以

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深刻。

(3)教师追问:文中一家之主谢太傅对两种回答有何态度?为什么?

学生品读、勾画、理解,同桌商讨,得出结论,回答交流。 教师归纳明确:

对子侄辈的回答很满意。

“笑”前一个比喻,“乐”后一个比喻。

为“柳絮”一喻而“笑乐”。称谢道韫为才女,说“咏絮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4)教师再问:作者对两种回答又有何倾向?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品读、勾画、理解,同桌商讨,得出结论,回答交流。 活动6【练习】拓展延伸,积累名句

回忆你的学习积累,你知道古人有哪些喻雪的名句?

学生背诵展示,

教师补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

活动7【小结】回顾内容,归纳总结

本文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的故事,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加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活动8 【作业】巩固新知,提高能力

1.背诵《咏雪》

2.预习《陈太丘与友期》熟读,翻译。

活动9 【板书】理清思路,归纳重点

交代时、地、寒雪日铺垫

人、事咏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

答: 笑乐

暗示点题,赞赏才气(咏絮才)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环节操作中能够渗透“少教多学”理念,贯穿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代教的原则,尝试运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逐渐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此堂课这一点实施的比较好,能通过生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不足之处:但本节课也有不足,诵读贯彻不到位,未能实现大多数学生当堂背诵的目标,在诵读形式上也显单一。另外,研读课文环节,概括层次时教师应拿第一层做示范,让学生明白是用一句话归纳解析内容,这样就不会导致学生不明就里,在此处过多花费时间。也就能节省出时间借助板书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咏雪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 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多角度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播放刀朗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作为背景音乐。)

多媒体展示雪花纷飞的图片,学生赏析。

然后过渡到问题设计:你觉得雪花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好呢?

进而问他们,既然这样,你们想知道古人用什么来比喻雪花的呢?从而导入所学课文。

二、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作以点拔。

2、学生示范朗读并做以点评。

3、扫除字词上的'障碍,请同学们借助注解,读准字音,理解字词的含义。

4、用学过的“加字法”和“换字法”翻译课文,并试背诵课文。

三、分组讨论 质疑体会

学生按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互问互答”。

教师适时点评,自然过渡。

四、生生交流 拓展延伸

让学生再举几例古人吟咏白雪时用的比喻的诗句。把事先找好的诗句和学生做交流。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群《对雪》

《咏雪》公开课教案 4

教材的地位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说教材;

(一)、《咏雪》这篇课文虽然俏难晕模镅晕淖纸衔诚裕矣幸欢ǖ墓适滦裕谱偶彝ド詈颓浊檎庖坏ピ行模斫馄鹄从ω盟迪喽匀菀滓恍?/div>

(二)、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

1、知识目标:

(1)     理解文义,背诵本篇课文

(2)     熟记作家作品

(3)      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末若”等的词义

(4)     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

2、能力目标:

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这一点可以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3、情感道德目标:最后是在和睦、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感受亲情。

4、教学重点:

(1)理解文义,背诵课文

(2)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

5、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去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生情况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阅历浅,很难独自完成本课的知识学习,而且互相合作能力较差,主要是以自己的兴趣来学习的。所以我准备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1、情景导入教学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2、朗读教学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朗读文言文的语感。

3、现场演示法

可以更形象的体会优美的句子

4、激励创新讲述,发展思维。

通过这一环节的迁移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练习的设计能照顾到全体学生,体现层次性。

5、淡化教师角色,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这堂课教师是作为一个协作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大部分时间都能体现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三) 说学法

本人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自问自答、自问他答或老师解答等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在导入时应用猜谜语的方法,使学生调整气氛,产生兴趣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角色。

二:在作者介绍中请学生借助资料加以评说,再有老师确认。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自觉查资料的习惯。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二点。

三:在介绍作品时让学生借助资料简单介绍这部书的特点,及反映的社会思想,鲁迅对它的评价,之后有老师确认。这样作是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点。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二点。

四、 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有利于理解,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以及文中的断句。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可以提出把握不准的字音,字义,词义及句义,然后让其他学生解答。之后老师在作确定。最终达到正音,疏通文意,理解文意的目的。这样做是为了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课文中的内容培养其自学能力。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三点,突破教学难点。

五:赏析部分

一是对句子的赏析尽可能的再现当时的情景。如在赏析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和兄女曰:“末若柳絮因风起”这两句话时可以现场在空中撒一把盐和用白纸剪的雪花。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更生动形象的的赏析句子。来达到赏析的目的。

二是对课文内容的赏析,来把握课文的故事性和文中体现的家庭亲情。在这一部分教学中,让学生提前准备好话剧,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内容和所体现的亲情,来达到赏析的目的。

这样课文的主要内容就交代清楚了,把这堂课上成家庭中的讨论和现场表演。来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一点和第四点以及道德情感目标。突破教学重点。

六:拓展延伸

1:让学生通过举古人咏雪时所用的比喻句。来增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感受古人是怎样通过想象来写诗句。为下面的想象练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2:总结概括运用比喻,想象来进行句子的仿写。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清楚比喻句不仅仅是形似还要神似。然后让学生将英文中的26字母通过想象,运用比喻加以表达,如:a是一座金字塔,代表进取。c是未满的月牙,代表缺憾等。这样可以突出了学生之间的个体思维差异和个性特点。实现能力,突破教学难点。

七:随堂练习

经过随堂练习来巩固学生对课本的知识记忆。

八:作业

1、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营造一个和谐,轻松,融洽的家庭气氛。

九: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

作为青年教师尽管我很尽心的准备了这节课,但是我知道肯定还有很多不足。所以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的意见,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学习进步的机会。

咏雪的教案 5

【教学目标】

1、读准节奏、读出韵味,在朗读中质疑、思辨;

2、发挥想象,品析诗句的高下,并用比喻作诗;

3、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情境中感受诗意,能喜欢《世说新语》。

【教学重点】理解文义,背诵课文,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

【教学难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和学生想象作诗。

【教学准备】PPT课件,收集一些动漫的下雪图片,选用适当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播放幻灯“动漫飘雪图”,学生背诵与雪有关的古诗,激趣导入

方法1、背诵写雪诗:略

方法2、讲述《七步诗》故事。

对七步诗,谢灵运说,“天下才分十斗,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人共用一斗。”“才高八斗”的由来。谢灵运对曹子建的推崇和自信真性情。

方法3、谢家子弟不一般,介绍谢家

出示《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谢是两个大家族,赫赫有名的家族。谢家,谢安,谢灵运,谢惠连,谢朓,都是诗文卓著,诗仙李白特别推崇谢安和谢朓。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显赫的谢家里。走进谢太傅时代的谢家,有如此多的名人,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氛围呢?一起走进谢太傅家一个雪天咏雪的故事里。

二、熟读成诵,质疑问难

1、自由读课文几遍,读到自己认为熟了就停下来。指名学生读,点评。

换一种方式读课文。去掉标点读。

再换一种方式读,古籍是竖排的,我们也来读一读竖排本的,慢悠悠读全文。

2、质疑问难

你有什么地方读不明白?或者对课文的内容提出问题?师生一起解决疑难字词。

要落实的重要字词:儿女:子侄辈;骤:急速,迅猛。(暴风骤雨);拟:相比,(无可比拟);未若:不如,比不上;因:凭借。

预设:这两句诗到底谁的好?为什么谢太傅没有点评?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三、品读感受“咏絮才”

1、文章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让我们从文字中捕捉信息。

2、师小结: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3、四人一组,演读故事。

4、对诗,赏诗,评诗

①在场的绝不只有谢朗、谢道韫两人,还有其他孩子,只是作者只录下了两人的回答。聪明的你也在场,发挥你的想象,也对一句,展示你的才华。

仿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曰:____________差可拟。曰:“未若_____________。

②历代诗人还有那些咏雪的比喻呢?读诗并简单赏析。

③兄子和兄女谁的诗句更好,现在我们来评判。

④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已经暗示了,你读到了吗?

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5、补充“咏絮才”

这就是一个典故的源头“咏絮才”,指诗才出众的女子。曹雪芹给林黛玉的判词就用到了这个典故,“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林黛玉是大观园里吟诗最好的女子。

四、拓展延伸,爱上好书

今天的课堂上涌现了一批聪颖有才的同学。但是,你知道七岁的王戎为什么在大家竞相摘吃李子时却不为所动?你知道十岁的孔文举面对别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如何机智应答?你知道时年九岁的徐孺子是怎样的一鸣惊人?课下请同学们阅读一本书《世说新语译注》;

咏雪的教案 6

教学目标:

1、学习古汉语知识。

2、背诵短文。

3、比较“撒盐空中”与“柳絮因风起”的美感差异。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谈家庭聚会时的情况,引入作对联,咏诗词歌赋,之后,师生共同研读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的'一篇短文《咏雪》。

二、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课文,圈画出生字、难词。之后,小组利用工具书解决。之后,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教师领读课文。

五、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六、教师示范、指导背颂课文(合上书,一学生读,其余学生听,三遍之后背诵)。

七、简析课文内容:文中赞赏了谁?

赞赏谢道韫的才气。从哪一句得知?文末交代道韫的身世可见。

八、两个小孩都很快做出了句子,且小男孩最快,随后小女孩微起朱唇出妙语“未若柳絮因风起”,因而公大笑乐,比较“撒盐空中”与“柳絮因风起”形容“白雪纷纷”,哪一个更好?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即可。

教师见解:“撒盐空中”这句虽然形似,但给人的感觉不美,“柳絮因风起”句则形象、动态、美感兼具,有意蕴。举例:有一首打油诗写道:“江山一笼统,井上一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首打油诗有形象,无意象,我们体会不到景物美,这不是成功的文学创作,好的文学形象要有美感,有情趣。如:“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咏雪》)

《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营造了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这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

九、齐背课文。

十、拓展练习。

要求学生背出自己熟悉的咏雪诗句,师生共同欣赏。

附课文《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教案 7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作文吧,发挥想象。

3、在朗读中培养良好语感。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头戴六角帽,身穿白衣裳,寒冷全不怕,迎风空中舞。

你们觉得那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的雪花像什么呢?我们用什么才能恰当的比你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两个少年是如何吟咏雪花的。

二、新课教学

1、朗读课文

现在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同时把不懂得字词句,做好记号,等下请同学们提出来。

(师提示:做好标记,不理解之处打个“?”)

2、讲解翻译五字法

(1)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2)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3)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4)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5)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3、全班讨论

“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

请学生翻译全文,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复述一下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来复述。

5、重点字词

骤:zhou似:si差:cha拟:ni奕:yi。

内集:家庭聚会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一会儿。结合《山市》,无何,未几,既而,逾时

欣然:高兴的样子。结合《春》的“欣欣然”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未若:不如。

因风起:乘着风飘起。

6、其它关于雪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三、当堂检测

解词:

1、寒雪日内集。聚会内集:家庭聚会

2、白雪纷纷何所似?何:什么、似:像

3、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4、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速(暴风骤雨)。6、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差不多。拟:相比

7、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比不上。

四、作业

1、把重点词义抄到作业本上

2、积累3个描绘雪的古诗词名句

《咏雪》教案 8

一、教学思路

《咏雪》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篇幅不长,文字不深,但面对刚刚接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我首先设法引导学生认真弄清文中字词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文章的主旨。没有这一环节,

很容易流于空泛。然后,我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去解读文本,探究文本。并且运用图文结合的板书,使教学重难点一目了人,同时,让学生结合图文,当堂巩固积累文言字词,并且背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未若”等。并且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3、情感目标: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的学习方法。并积累文言字词。

2、难点: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探讨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本文叙事中包含议论,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学生的参与探究相结合。

3、延伸阅读法:巩固积累咏雪名句。

五、教学流程

(一),谜语导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头戴六角帽,身穿白衣裳,寒冷全不怕,迎风空中舞。

生:是雪。

师:对,是雪。为更直观的看到雪花,现在请我们班的小画家明晓玉在黑板上画两朵雪花吧。

(生画雪花)

师:画得真好。来点掌声吧!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察雪花有哪些特点呢?

生:六角形的,白色的,出现在寒冷的冬天,像白色的花瓣一样在空中飘舞。

师:同学们描述的很准确。那么你们觉得那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的雪花像什么呢?我们用什么才能恰当的比你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两个少年是如何吟咏雪花的。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有预习这篇课文吗?为了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大家先齐声朗读这篇课文。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流畅,整齐,,咬字清晰,声音洪亮。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读出文章的感情,不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的。但有几个字大家还是得注意它们的拼音。骤:zhou 似:si 差:cha 拟:ni奕:yi。

师:通过听刚才同学们的朗读,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同时把不懂得字词句,做好记号,等下请同学们提出来。

(师提示:做好标记,不理解之处打个“?”)

师:看来有些地方还不是很懂,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大意,每人一句。(请生翻译全文)

明确(重点讲解):内集,儿女古今异义,俄而,未若,拟,骤等。以及两个咏雪名句的讲解。

师:通过刚才的梳理,我们大概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大家也表现很不错。现在我们请男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在朗读中,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复述一下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等下请同学来复述。(男生读)

师:读得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来复述故事,可先在草稿纸上写个提纲。

(生写,师提示,抓住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三分钟后,请生复述。

明确:一个寒雪日,谢太傅和自己的子侄辈谈论诗文。谢太傅问:纷纷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儿子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大哥的女儿谢道回答说:像柳絮一样乘风飞舞。其实,在文章的第一句,短短的十五个字就涵盖告诉了我们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

(为了更直观形象的了解这个故事,我们把它用简图画出来吧,一起画)

(三)质疑探究,深化体验

师:好,虽然时隔今日已经很久了,但通过图画对当时他们咏雪的事情却一目了然了。同学们想一想,当时外面天寒地冻,谢太傅和家人聚会时屋内的气氛如何啊?又从那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快速浏览课文。

明确:轻松,欢快,融洽。从欣然,笑乐看出来的。

那么请同学,先齐声朗读课文,把那种融洽欢快的气氛读出来。等下请三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读完,提示他们三位都是有才华的文人,谢太傅是长辈,胡儿,谢道是晚辈,并且要把谢道才女的气质演出来。(请两男一女同学表演,并请生点评)

师:同学们表演的很好。其实啊,古人有四大人生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而对于文人才而言,吟诗作对定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当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时,对于胡儿与谢道的回答,他是什么反应啊?

生齐:笑乐。

师:对,是笑乐,也就是满意的意思。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他是为谁的回答而笑乐满意呢?

明确:①对他们两的回答;②笑胡儿,乐兄女;③只为兄女笑乐。

师:谢太傅对他们两的回答笑乐,我们知道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它的作者是刘义庆。那么编著这个故事的作者又觉得谁的回答好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明确:是谢道的好。最后点明她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的回答。因为这个故事谢道有了“咏絮才”的称号。

师:对于他们的回答,谢太傅是一笑了之,编者是赞赏谢道的,那同学们觉得哪个回答好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明确:①从外形上看,雪盐颜色相进,且撒盐和雪落下来的姿态很相似,形似才能神似。

②是个讲究的是意蕴与物象的统一。柳絮是春天才有的,似乎在暗示冬天已经来了,春天也将来临,有深刻的意蕴,并且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满天的柳絮飘飞,意境很美。所以此喻有意蕴,而比作盐则没有。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自圆其说即可。胡儿将飞雪比作撒盐,谢道将飞雪比作柳絮,那么同学们觉得那纷纷扬扬的雪花像什么呢?

明确:像鹅毛,蒲公英等。

师: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成诗句哦。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关于雪的诗句,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五)布置作业,开拓视野

师: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认识了晋代一位聪颖机智的才女――谢道。感受了她出类拔萃的才情。其实《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聪明的少年人物,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其中的故事,并完成相关练习。这篇课文比较短小,最后让我们结合图画,一起来背诵全文。

六,教学反思

对于初一的新生而言,刚接触文言文,积累字词是关键,讲解可以帮组学生积累,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很重要。这节课是我执教生涯第一节公开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听课指导教师的肯定,但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阅读方式比较单一,文言字词的讲解不是很透彻。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会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并且要更加仔细的研读文本,设法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发掘文本中有价值的成分。

咏雪的教案 9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发挥想象。

3、在朗读中培养良好语感。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头戴六角帽,身穿白衣裳,寒冷全不怕,迎风空中舞。

你们觉得那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的雪花像什么呢?我们用什么才能恰当的比你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两个少年是如何吟咏雪花的。

二、新课教学

1、朗读课文

现在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同时把不懂得字词句,做好记号,等下请同学们提出来。

(师提示:做好标记,不理解之处打个“?”)

2、讲解翻译五字法

(1)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2)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3)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4)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5)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3、全班讨论

“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

请学生翻译全文,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复述一下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来复述。

5、重点字词

骤:zhou似:si差:cha拟:ni奕:yi。

内集:家庭聚会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一会儿。结合《山市》,无何,未几,既而,逾时

欣然:高兴的样子。结合《春》的“欣欣然”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未若:不如。

因风起:乘着风飘起。

6、其它关于雪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三、当堂检测

解词:

1、寒雪日内集。聚会内集:家庭聚会

2、白雪纷纷何所似?何:什么、似:像

3、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4、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速(暴风骤雨)。6、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差不多。拟:相比

7、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比不上。

四、作业

1、把重点词义抄到作业本上

2、积累3个描绘雪的古诗词名句

咏雪的教案 10

目标:

1、感受雪花飞舞的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2、学习朗诵诗歌,用适宜的语言和动作表现诗歌的意境。

准备:

1、经验准备:

和幼儿一起了解芦苇荡的景色,感知芦花的外形以及芦花随风飞舞的样子。

2、环境材料准备:

(1)配乐多媒体课件,内容为:大片的芦苇荡开满了芦花,雪白一片。风一吹来,白色的芦花随风飞舞。此时,天上渐渐飘下雪花,一片二片三四片,越来越多。漫天飞舞的雪花和随风飞舞的芦花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分不清是芦花还是雪花的美丽场景。

(2)用大块白色纱巾饰芦花,用小块纱巾饰雪花。

(3)自制的麦克风若干(也可以是积木等替代物)。

过程:

一、欣赏视频,感受意境美

1、谈话切入主题。

师:冬天,你们会盼望下雪吗?为什么?

幼:可以打雪仗/可以堆雪人/可以滑雪……

师:下雪天可以做这么多有趣的事情,想想都好玩吧?

2、欣赏小视频,感受漫天飞舞的雪景和意境。

师:这么多小朋友盼望下雪,我们来看一段下雪的视频吧。(播放视频。)

师:你看见雪是怎么下的?开始的时候比较少,后来呢?雪多起来的时候,天空中看起来怎么样?

师:除了雪,你还看到了什么?芦花是怎么样的?芦花怎么样在动?

师:雪花下着下着落到哪里去了?雪白的雪花落到白白的芦花丛芦花?

师:看见漫天飞舞的雪花落人迎风摇曳的芦花丛中,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看见漫天飞舞的雪花落入迎风摇曳的芦花丛中,有的小朋友觉得有点冷,大部分小朋友觉得景色很美,很开心。下雪天的确有点冷,不过下雪天的景色真是越看越喜欢,也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才能等来下雪的日子,欣赏到下雪的美景。

二、学习理解诗歌,诵读诗歌

1、引入诗歌。

师:有一个诗人也觉得雪景很美,就写了一首诗歌,诗歌的名字叫《咏雪》。谁知道《咏雪》的“咏”是什么意思吗?

(如果幼儿说是赞美的意思,教师可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一般幼儿会和《咏鹅》这首诗做一个链接。如果幼儿不能说清楚,教师可说:“等我们读一读后你可能就会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2、教师诵读,幼儿倾听。

师:下面我来做诗人,朗诵一遍《咏雪》这首诗。(教师边念边用简单的手势动作表现。教师的手势动作设计建议如下:“一片两片三四片”,手掌摊平作接雪花状,随着诗歌节奏两只手依次往上叠加;“五片六片七八片”,同样的动作重复一遍。“九片十片”,伸出食指做点数状;“千万片”两只手臂从胸前划圆向上伸举;“落入芦花看不见”,双臂左右摇摆由上慢慢往下。)

师:你觉得诗人一边念一边在干什么?

师:你们眼睛真亮,看出来诗人一边朗诵诗歌一边在数雪花。

3、师幼共同朗诵。

(1)师幼共同朗诵第一遍。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边朗诵诗歌边数雪花。

(幼儿跟着教师一边做数雪花的动作一边朗诵诗歌。)

(2)师幼共同朗诵第二遍。

师:我们一起再来一遍。(师幼再次边做动作边朗诵:)

师:诗歌里数雪花从一数到了十,为什么没有接着数?诗歌里是用了怎样的词语来表达?

师:是啊,雪花一开始比较少,我们可以一片、两片、三片……十片这样数,到后来越来越多,多得数不清了,诗歌里就用了“千万片”这个词来表达,说明雪花真是太多太多了。

(3)师幼共同朗诵第三遍。

师:我们再来边数雪花边朗诵一遍,大家做动作的时候要把雪花从少到多的样子做出来哦。(师幼朗诵。)

师:诗歌的最后一句说了什么?千万片雪花落下� 那么,诗歌里为什么要说落人芦花看不见?芦花是怎样的?

师:原来白色的雪花落入白色的芦花里面,两种白色混在一起雪花就看不见了。

师(小结):寒冷的冬天,下雪了!天上飘下一片又一片雪花,雪花越来白的芦花丛中,看起来分不清到底是雪花还是芦花。师:现在你们知道《咏雪》是什么意思了吗?在你会念的诗歌里,有没有题目里也带着“咏”字的?诗人看到下雪很喜欢,就写了这首诗歌来赞美雪,题目就叫“咏雪”。

(4)师幼共同视频)。

师:我们再一起来朗诵这首诗歌《咏雪》。这一次我请一个小朋友在看见视频里天上飘雪花时马上喊一声“下雪了”,然后大家开始朗诵诗歌。

三、角色扮演,表达表现

1、师幼表演。

师:如果我们把自己装扮成洁白的雪花和芦花来表演,是不是一件令人开心又美好的事情呢?有雪花、芦花和诗人三种角色可以选。

(初次表演时,幼儿都沉浸在用白纱巾装扮、表现上,大多忽略了诗歌的内容,于是,在第一遍表演后,教师组织了幼儿讨论、交流扮演的情况。)

师:刚才扮演雪花的人是怎么出场的?

幼:一起出场的。

师:诗歌里是怎么描写刚刚开始下雪的场景的?

幼:一片、两片、三四片……

师:一开始,一片两片三四片,雪花比较少的时候,怎么表现比较合适?

师:你们说得不错,刚开始“雪花”出来得比较少,后来才慢慢地多起来,是根据诗歌内容和节律有顺序地一个个出场的。你们自己商量一下顺序吧。

2、幼儿表演。

“千万片”的时候可以怎么做?手呢?怎样表现“落人芦花”的景象呢?

3、想象改编。

师:雪花落人芦花看不见,雪花落人哪里也会看不见呢?你会模仿诗人编最后一句诗吗?请每个人想一想、编一编。

附:

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千万片,

落入芦花看不见。

《咏雪》公开课教案 11

四基达标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pgn0109a.txt/pgn>编写的。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1)与友期约________

(2)去后乃至________

(3)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4)俄而雪骤________

能力提高

1.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谦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pgn0109b.txt/pgn>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开放探究

水很活泼

一天晚上,我陪天天练习造句,用的词是“活泼”。

天天说:“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很活泼。”

我说对:“对,再造一句。”

天天想了想,说:“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

我对:“对。等等,不对!”

天天不懂我要说什么。我的本意是赞赏她的句子,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这句“水很活泼”,真是非常活泼,要是再进一步,就是写诗了。写文章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别人看懂,□要有自己的语言。孩子的语言如同他们的画,本来都是很生动的,大人七教八教的,规范自然是规范了,却也枯萎了。当然这仅是我的说法,老师们未必会这么认为。学校要教会学生的是字词的规范的习以为常的用法,而不是写诗。老师的心里或许也不认为“水很活泼”就是病句。然而还有监督老师的人。想来想去,事情就复杂了。

我对天天说:“你造的这句子是一句很好的句子。但是,考试的时候不要这样造。”

天天一脸不解,问:“为什么?”

是啊,我也想问为什么。

阅读上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这句话,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句话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b.“活泼”,刻画的是水的泼动

c.“水很活泼”不规范

d.“水很活泼”是作者的心情的反映

2.“要是再进一步,就是写诗了”,这句话意思是

[    ]

a.“水很活泼”就是一句诗

b.“水很活泼”诗意还不够浓

c.“水很活泼”是散文的语言

d.“水很活泼”形象、生动、有创意

3.“但是,考试的时候不要这样造”,“我”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

[    ]

a.事情很复杂

b.老师可能

5.“活泼一词经常用在人或动物身上,造来造去就不新鲜了”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应回归到何处恰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有两处“□”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

a.既……又            b.不但……而且

c.又……又            d.并……并

7.文中有一处画波纹线“    ”的句子,说法对吗?试用一句话说明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四基达标]

1.南朝宋  刘义庆

2.时间寒雪日  地点内集  人物谢太傅与儿女  事件讲论文义

3.b

4.(1)约定  (2)才  (3)化  (4)一会儿,不久

[能力提高]

1.敬词③④⑥⑦⑨  谦词①②⑤⑧

2.b

3.答:此题答案为开放性的。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开放探究]

1.c  2.d  3.d

4.揭示“应试教育”束缚学生智力开发的危害性

5.放在第6段第2句“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的后面 6.a

7.一种说法:对。教育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却也不免抹煞了孩子们的一些天性。

另一种说法:不对。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的语言达到规范化,而不能单纯地认为使其“枯萎”了。

以上两种说法均有道理。

咏雪的教案 12

[教学目标]

1、培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的能力。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文言知识,巩固翻译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两个比喻句的比较,对比喻修辞的使用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赏析比喻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4、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文言知识,巩固翻译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通过两个比喻句的比较,对比喻修辞的使用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赏析比喻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巩固翻译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两个比喻句的比较,对比喻修辞的使用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赏析比喻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准备]

读通课文,根据书下注释大致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谜语: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 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都不见。(打一种自然现象)

趣味谜语导入,提起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接触文言文,要让他们对文言文产生兴趣,体味到文言之美和修辞之美,而非产生恐惧回避心理。

二、读通读顺熟读成诵

1、学生指名朗读,教师纠正读音。

2、出示句子停顿小练习: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总结:可以通过书下注释和文意划分停顿。

3、教师示范朗读(注意句子停顿和情感)。

4、再读,注意句子停顿。

5、齐读(熟读成诵)。

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才能疏通文意。我在基础方面的落实设计得比较扎实。通过预习自读、指名读、示范读等方式将文章读通。提醒学生注意读的停顿和情感,将文章读出古韵,熟读成诵。通过出示句子停顿小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发现文言文学习的初步技巧,即可以通过书下注释和文意划分停顿。

三、把握重点疏通文意

这篇文章虽然非常短小,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你在预习时和读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其中的一些重要信息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请找出并用原文回答。

文言知识点拨:古今异义以及词义范围的变化。

1、儿女:今义:儿子和女儿;古义:子侄辈

2、(拓展)妻子:今义: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

3、找出文中另外一个古今异义词。

拟:今义:仿照、打算;古义:相比

出示重点理解词语,考察预习效果。(抢答方式)

俄而雪骤:不一会儿,雪下密了。

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比不上不如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文言知识点拨:判断句:即……也。省略主语。

全文翻译。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诗论文。不一会,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做柳絮被风吹得漫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就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出示参考答案进行比对,及时提出问题并解答。

《咏雪》一文字数不多,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字字珠玑。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抓住文中的几个重要信息点:即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训练学生用原文回答问题的能力,从而抓住文章线索。适时点拨“儿女”等古今异义的文言现象,抓其中的重点词语考察预习效果,由此顺水推舟,翻译自然水到渠成。最后出示全文翻译进行比对,即时提出问题并解答,在课堂上扫清所有翻译障碍。

四、形神之辩赏析比喻

1、咏雪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提出中心问题问题“白雪纷纷何所似”。

2、你更喜欢“撒盐”的比喻,还是喜欢“柳絮”呢?说出你的理由。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从形、色、状等)外形方面比较。

单从外形方面比较行吗?还能从哪些方面去看一个比喻是不是好的比喻呢?(还要看“神”,即神韵之美)

3、文中有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哪个比喻更好?你欣赏哪个?为什么?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4、如果要你去比,你会比做什么?

(鹅毛大雪、蒲公英、糖、梨花、玉屑、白蝶……)

拓展思维,脱离书本,展开丰富的想象,为后面鉴赏比喻句做好铺垫。

5、你学过的诗句中,有哪些描写雪的名句?(出示其他写雪名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若逐微风起,谁言非玉尘。

乐游春苑望鹅毛。

拂草如连蝶,落树似飞花。

看看这几句,分别把雪比作了什么?他们写的美不美?为什么?

6、再回来看看同学们的比喻,究竟哪个美。(分析学生提出的比喻)

总结: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美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五、小结

本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虽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由衷地欣赏谢道韫“柳絮”之喻,赞赏谢道韫的聪敏与才气。

归纳:由“形似”到“神似”:怎样的比喻才是好比喻呢?

究竟文中的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呢?围绕这样一个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从颜色,外形,下落形态等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引出“形”“神”之辩。开放性的辩论最后收归为:一个好的比喻不仅仅在于形似,更在于神似,或者说神韵之美。初步总结后再出示古代诗歌中的雪的比喻,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发掘神韵之美。最后通过学生们自己对于雪的比喻,加强深化,达到教学目标。

六、作业布置:

1、以“雪”来造一个比喻句。

2、抄写并背诵《咏雪》原文及书下注释。

咏雪的教案 13

课文《咏雪》,原是《世说新语》中一个有名的故事。大意是说,东晋时有个才女叫谢道韫,一次去叔父谢安家玩,正遇上大雪,叔父便考自己的子侄们如何喻雪。其中一个叫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这时谢道韫起身接着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更恰当,于是受到众人的交口称赞,而有了“咏絮才”的美誉。尔后人们就用“咏絮才”来称颂女子的文学才华。

但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撒盐空中”的比拟真的就那么糟糕吗?原文不长,总共不足百字,不妨全文录下,以便研讨。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下面根据文本的记载,就谢家子弟“咏雪”一事,也来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撒盐空中”,未必不好

大家知道,《世说新语》一书,所记内容大都是些传闻轶事之类的事情,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咏雪》这则短文,就只客观地记载了事件的始末,未加任何评论。所以教参就分析说,对于谢安所提“白雪纷纷何所似”的问题,他的子侄们“答案可能不少”。但在文本中,作者仅录其两个:一个是“撒盐空中”,一个是“柳絮因风”。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撒盐空中”的比拟,未必不好。否则,作者又何必将它记录在案呢?此其一。其二,再从“公大笑乐”的面部神态来看,这无疑应该是叔父对两个答案都感到满意而喜形于色的,透过文字,我们仿佛看到谢安那乐呵呵的笑靥和听到他那爽朗朗的笑声。谢安(320——385),字安石,东晋重臣,知名的政治家。这个曾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谥为太傅的谢安,此时此刻,眼见侄男伯女才华横溢,深感谢氏门中文化传承后继有人,怎不开怀“大笑”,与子侄们和“乐”融融呢?

在通常情况下,诗人们一般都会以柳絮拟雪,但有时为了特殊效果,他们也会以盐拟雪。比如唐代出现的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隆。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雪诗》)作者把眼前的景物卡通化,写“黄狗身上”的“白”和“白狗身上”的“肿”来表现下雪持续的过程,这就构成了“盐”的意象。对此,黄国彬先生评论说:“在《雪诗》里,中国打油诗鼻祖所走的,正是以盐拟雪的路线。”再如,鲁迅在他的散文《雪》中有这样的描绘:“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金立群先生也认为“这样的景象,比喻成‘撒盐’倒是更为贴切”。这说明,以盐拟雪自有它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正所谓“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唐·高骈诗),它不仅使“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变得“砥平而坚实”,给人以厚重的实在感,而且更具有一种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

二。“柳絮因风”,并非全好

韩愈《春雪》诗云:“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以“柳絮因风”比喻下雪,能给人以一种清俊飘逸的美感,能传递出春天即将来临的信息,自然是好的。可是,但凡关涉“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两者哪个更好的问题,自来人们都认为“后者佳胜”,并对之赞赏有加,不吝称好,个中秘诀曾使笔者一度静思良久。其实,把雪花比喻成柳絮是存在硬伤的。雪的颜色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则呈灰白色”状,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以柳絮拟雪表现出明显的美中不足,所以在当代诗人的笔下,就改用“白絮”而不用“柳絮”了。《七律·冬云》:“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这也是人所共知的著名诗句。

反观《咏雪》文本,我们通过“具体而微的语言去体验文本作者和人物的真实情感”(夏丐尊语),就会引发对“未若”一词的敏感。“未若”是什么意思?“未若”者,不如也,也就是比不上的意思。在叔父面前,谢朗“撒盐空中差可拟”的比喻一出口,道韫即刻以“未若柳絮因风起”相驳,要知道,这不是评论家的话,而是兄妹间的对话,至多体现的,也不过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气质。小小道韫所下这“未若”二字,似斩钉截铁,给大家一种一锤定音的感觉。于是人们就跟着感觉走,“傍着女性走”,颇有些贾宝玉“见了女儿就清爽”之嫌,都来个“不如也!”,几乎是异口同声,说前一喻不如后一喻好。就连文本作者也非常佩服道韫的才气,在文末又补充交代了她的身份,并且是多重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道韫是谁?恐怕诸位不知道是吧?她就是太傅大哥安西将军谢无奕的女儿啊!她就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啊!王凝之又是谁?王凝之就是王羲之的二公子啊!言下之意是:道韫是《兰亭集序》的作者、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媳妇啊!

当然,谢道韫的名声,不独与文本作者的推崇和赞赏相关,更重的是与她一生的品格和节操相关。历史上的谢道韫,是一位有才有德,德才兼备的女性代表。《三字经》将她与东汉的蔡文姬相提,“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这是赏其才;《红楼梦》则将她与战国时的孟母并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是赞其德。清代学者梁晋竹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谈及她的人格魅力时说:“智勇坚贞,巾帼丈夫,世但传雪庭联句,步障解围,失之远矣。”1984年,王瑞芳两同志编著《中国历代才女小传》一书,收录了从西汉到清代的女文学家、女诗人、女作家、女书画家等近百名,谢道韫位列第十三。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漫长年代,谢道韫在历史的浊流中终能脱颖而出,这也是人所共望的。

三。“碎剪鹅毛”,不敢言好

东晋时代的谢氏家族,本来就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谢安兄子胡儿谢朗,字长度,这个曾做过东阳太守的谢家哥哥,其“撒盐空中”的比喻,在当时就被自家妹妹道韫“咏絮才”的光辉所掩,未能形成优美的对称而获得“咏盐才”的名声,何况事隔千年之后的我辈,还要跟着胡诌个什么呢?不过,我们总认为,凡事须从细读文本入手,如有关如何喻雪的问题,还是可以进行商榷讨论的。

谢家子弟“咏雪”当天的情景为“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这说明早已有雪,但不大,谢安不便外出,所以才有“内集”子侄们的时间,也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当时的情景为“俄而雪骤”,一个“骤”字,可谓关键字眼。骤者,疾速之谓也。这“雪骤”的景象,给谢太傅视觉上的直观感受是“白雪纷纷”,大有一种“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的样子,仿佛又跟“纷纷暮雪下辕门”(岑参诗)的景象差不多,我们把它比作“碎剪鹅毛”自天空密密麻麻地洒向大地,这样的比拟,虽不敢言好,但也不失一种喻雪之法。众所周知,下雪,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仅以下一场雪而论,其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且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有时它像柳絮般飞舞,有时它会像鹅毛般飘洒,可还有许多时候它并不显得那样优容,而是在寒风的催逼中下得急、下得密,如同我们平常口语中所说的'“下雪米米”,发出沙沙的声响,这正是“撒盐”的意象。所以,我们在肯定谢氏兄妹“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两种答案之后,决不否认还有第三种乃至第四种以上的答案。因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尚须指出的是,以上论及的无论是以盐拟雪、以柳絮拟雪也好,还是我们补缀的以鹅毛拟雪也罢,不外乎都是在喻体与本体之间“形似”上的小打小闹,纯属雪景描写中的“小儿科”,是典型的“输文采”“逊”者流,值不得驻足。看看当代小小说作家谢志强的作品《雪》,则是以“信”来拟“雪”:“大雪静静地飘落,看去,如同天给地的信,地接收着,却沉住气。静静地,能听到雪花落在雪花上的声音。”按照阴阳学说,天为阳,地为阴,作者把“下雪”比喻成天给地的一封又一封的“信”,实在太精彩了,用小品演员宋丹丹的话说,那“真是太有才了!”文学大师孙犁说过:“任何艺术,都贵神似。形似固不容易,然以传神为高。”总览中学语文课文相关的“雪景”描写,其中不乏高档次、深寓意的“大手笔”,那才是我们要好好学习和领会的。行文至此,就让我们引几处有神韵、领、意蕴丰、传千古的“雪景”描写作结吧。

真正的大手笔,“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下得正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真正的大手笔,最出色的还要数《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上人三两粒而已。’就其中一连串的‘一’,活生生跳入眼帘”,烘托出美不胜收的西湖景致。这些本来极无味,也极无趣的数字,在张岱的笔下却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李国文先生声称“在他之前不曾有,在他之后不会有了。”

咏雪的教案 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未若”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的学习方法。并积累文言字词。

2、难点:

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示标导入

还记得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那点小雪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谢太傅一家,看看他们是怎么写雪的?板书课题:咏雪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见文言词语。

3、能够分析文章,理解文意。

二、查学诊断

文学常识积累: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为人简素,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笔记小说集,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导学施教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俄而雪骤差可拟无奕女

2.二读课文:读顺文章,读通文意

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

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适当给予提示。

3.三读:究问题、析文章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营造了怎样的家庭氛围?文中哪些词语可以表出来?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这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请说说理由。

四、练测促学

“白雪纷纷何所似”你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雪的比喻句吗?请同学们拿出笔写一写。

五、反馈延伸:

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请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咏雪佳句欣赏

1、雪,冰冷洁白,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女神。雪,飘飘悠悠地从天空中落下,我伸出手去,一片雪花落在我的手掌里,瞬间便融化了,变成了一两滴小水珠,安静地躺在我的手里。凝视窗外,无数的雪花在纷飞,在飘舞,在歌唱。是谁?是谁在挥舞翅膀时掉落下来的羽毛?是谁?是谁在着装时掉落下来的绒毛?

2、雪洒向人间,洒向漆黑的角落,洒向一切需要白色的地方。雪花如花飘落,不如说是仙女下凡,她们舞着高贵的身子,托着深深的寒意,飞出了天空的银幕。每一次的着地,都是对大地的热情拥抱与亲吻,或许她不想打扰正在睡梦中的人们,总是轻轻地降落,无声无息的来到人间。

3、雪花从天上飘落下来,好像舞蹈家从空中舞动一般,那姿态优美动人;落到地上后,像是给大地穿上一件白色的棉袄一样。当雪落到一定的程度时,你踩在上面,就会听到“咔嚓,咔嚓”的声音,那声音如此动听,最好玩的游戏就是堆雪人玩了,堆出的雪人也是白色的就像老奶奶一样,那么慈祥,那么和蔼可亲。

4、雪,飘起来了,看!一片片洁白的雪花,随风飘舞,摇曳多姿,像鹅毛,像柳絮。雪,真美啊!晶莹光亮,婀娜多姿,像一颗颗小星星降落人间,又像一朵朵六瓣梅花打着旋儿纷纷落下。雪,像云朵那么轻柔,如玉石一般洁白。晶莹的透明的雪花在天空飞舞,街道上洒满了雪,房屋上落满了雪。整个大地变成了银白色的世界。

作业布置:

七年级语文《咏雪》教案设计优秀2

《世说新语》以语言清淡简练,辞意隽永为著称,鲁迅谓之“名士底教科书”。课文《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它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于是,我将教学重点定在“咏雪诗”的语言运用和推敲上。课堂教学流程如下:

教学目标

⒈掌握“骤、纷纷、因”等词语的含义。

⒉反复诵读,品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意境,体味情景交融的写法。

⒊感受和睦、轻松、融洽的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语境,品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意境。

难点:体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雪融化了是什么?全体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水”。于是,我肯定了答案:这是科学。接着,我启发学生用文学想象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结果有一个学生说是“春天”。此时,水到渠成,导入课文。今天,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品味“咏雪诗”吧!

二、诵读课文

由学生朗读课文三遍,并注意关键词:骤雪、纷纷、撒盐、柳絮因风。

三、自主合作

学生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理解字词,疏通文意,交流翻译,解决难译句子。(5分钟课堂讨论,巡视)

然后,指名一二个学生翻译全文,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重点词句。

四、品读鉴赏

学生齐读课文,启发学生探究课文重点内容。教师提出问题:

把“雪骤”、“白雪纷纷”比作“撒盐”,比作“柳絮因风起”,到底哪一个好?

于是,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狠狠扣住“雪骤”“白雪纷纷”这些词点拨指导。

生1:我觉得“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比喻比较好。因为盐撒下来,与“雪骤”、“白雪纷纷”相比,盐下落的速度太快,雪当时却纷纷扬扬,处于“飘”的状态,跟“柳絮因风起”更像,而盐只能是“落”下来的状态!

生2:我也同意这个观点。我还觉得雪会随风起舞的,而盐由于比较重,下落的路线太直,这样,就不符合当时“雪骤”、“白雪纷纷”的情境。

生3:我也同意这个观点。我还觉得盐是“块”状的,它不会飘的,只会垂落下来。而柳絮是轻薄的,会因风起舞的,所以柳絮更像。

师:肯定了学生的成绩后,又点拨:“撒”和“因”在这里用得怎么样?

生4:撒盐的“撒”,用词不当,“撒盐”是人为的,人工的,落下来很不自然。而“因风”,是柳絮顺着风起舞,既自然,又符合“雪骤”、“白雪纷纷”的情境。

生5:我认为“柳絮因风起”好。它给人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一种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而且与文中“欣然”“大笑”“乐”的情景相合拍,表现出融洽、轻松、活跃、欢快的气氛。而“撒盐”似乎体现不出有这种气氛。

师: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人的情感和客观事物的统一,用“柳絮”比喻,就好在有意象。(过渡后,师又问)“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生6:我认为“公大笑乐”,是谢太傅在两人才华悬殊的对比中,而对谢道韫的才华表示满意和赞赏。

生7:从“公大笑乐”和文末补充介绍谢道韫身份的前后文可以看出,谢太傅都是赞赏谢道韫的才华。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8:我的想法和大家都不一样,我觉得“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到神似。

师:(为学生的精彩发言所倾倒)鼓掌赞叹起来,真是一群可爱的孩子!

师:你们学了《咏雪》后,肯定受到很大的触发,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于是,学生们跃跃欲试,读了他们写的形容飞雪的比喻。

生1:雪,像蒲公英,似鹅毛,如芦花,在天空中宛然飘飞!

七年级语文《咏雪》教案设计优秀3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培养学生的初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初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精神。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播放数张雪花飘洒的图片,在最后一张幻灯片插入歌曲“雪绒花”作为背景音乐营造气氛,歌声响起过程中深情地导入。)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不由地想起了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在你们的眼中,世界是美好的。恰值花样年华的我们,正展开想象的翅膀来观察世界,来欣赏美好的事物。今天,我们坐在宽敞的教室里,聆听着优扬的乐曲,欣赏着飘飘洒洒的雪花。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那么你觉得这些雪花又象什么呢?

学生活动:自由回答,只要能说出合理的理由都可以。

教师活动:是啊,这些飘飘洒洒的雪花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而且还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其实,早在1600年前,就有人探讨过这个问题,并且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咏雪》。

二、新课学习

(一)学习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

(二)学习《咏雪》。

1、一读课文:

听录音,根据文意断句,再朗读。注意语速、语调。

2、二读课文,理解加点的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七年级语文《咏雪》教案设计优秀4

教材解读: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它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并写出了谢道韫是“咏絮才”,后来便把在诗文创作方面卓有才华的女子赞誉为“咏絮之才”。《红楼梦》第五回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便以“堪怜咏絮才”称许林黛玉。在《三字经》中还有“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之句。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杨氏之子》、《伯牙绝弦》等几篇文言文,基本掌握了了一些朗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并努力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感受“咏雪”的情境,学习古人的智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本文,并试着背诵。

2、能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对不理解的地方敢于提问。

3、了解“咏絮之才”这个典故的由来,学习古人的智慧。

4、积累古诗中的咏雪名句。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篇古文,并能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意思,积累咏雪名句。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两个人对雪的比喻妙在哪里,文中的谢太傅为什么更欣赏侄女谢道韫的回答,谢道韫因何得名“咏絮之才”。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同伴互助,解决疑难;补充相关人物的资料。

教学准备:

ppt课件搜集咏雪名句,谢安、谢道韫、王羲之的图片及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创设情境。

1、课件依次出示:谢安、谢道韫、王羲之的图片,师作如下介绍:

谢安,东晋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当朝宰相,世称谢太傅、谢公。他自幼聪慧敏悟,气字非凡,甚至连被誉为“王与马,共天下”的著名丞相王导都知道他,以致于当时的学童连他的读书音韵都竞相仿效,蔚成时尚。在同权臣桓温的周旋与斗争中,谢安表现出了超人的胆识与气度,成了稳定大局的顶梁柱,群臣的主心骨。公元371年,桓温废除了皇帝司马奕,另立简文帝司马昱,公元373年二月,当桓温闻讯简文帝并没有如他指望的那样,禅位给他,气急败坏;亲率大军,杀气腾腾地回兵京师,向谢安,王坦之问罪,并欲趁机扫平京城,改朝换代。眼见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新帝司马曜也不得不下诏让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桓温。当时,文武百官纷纷跪拜在道路两旁,甚至连抬头看一眼威风凛凛从眼前经过的桓温的勇气都没有,这里面也包括那些有地位有名望的朝廷重臣。与谢安同来的王坦之早已是惊慌失色,汗流浃背,紧张地连手版都拿倒了。在这惶恐的一群人中,只有两个人不改自然容颜,一个是来者不善的桓温,一个是镇定安闲的谢安。在习习拂面的寒风中,谢安走上台阶,在席上就坐。他并不看桓温布置在四周,围得像铁桶似的卫兵,而是先作了一首咏浩浩洪流的《洛生咏》,然后才平静从容地说:“我听说诸侯有道,就会命守卫之士在四方防御邻国的入侵。明公入朝,会见诸位大臣,哪用得着在墙壁后布置人马呢?”老道的桓温没料到昔日在自己府中做司马的谢安在这种关头依旧不改其旷达风度和自若本色,一下子被他镇住了,于是赶忙赔笑说:“正因为不得已才这样做呀!”嚣张气焰被打下去后,他连忙传令撤走兵士,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又摆酒设馔,与谢安两人“欢笑移日”,在这欢笑声中,朝廷总算度过了一场虚惊。

谢道韫,东晋时有名的才女,东晋的谢氏家族是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谢道韫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才俊麋集的豪门中。她是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女,淝水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谢玄的姐姐。谢道韫在闺阁少女时就卓尔不凡,才识过人。一个冬日的午后,谢安与家人们聚在一起讨论文义大略。不久,雪下大了,谢安兴致勃勃地问:“大雪纷纷何所拟?”侄儿谢朗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在叔父谢安十分赞许,于是后世就把能诗善文的女子称为“咏絮之才”。后来,谢道韫就嫁给了东晋时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凝之,王凝之以善“草隶”闻名,又先后出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虽然没有他父亲和弟弟的名气大,但也绝非庸才。唐朝诗人有句诗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谢”指的就是谢道韫的娘家,“王”指的就是王羲之家。

2、说说听了老师刚才的介绍,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古文就是“咏絮之才”这个典故的由来。师板书课题。

4、生齐读课题,说说还在那里见到过“咏”字,学生联系过去学过的《咏鹅》、《咏柳》,想一想“咏”是什么意思?

二、尝试自读,读通文章。

1、学生自由地朗读文章,并标记下难读的地方。

2、全班交流,说说哪些句子不太好读?师相机指导,请学生互相纠正,全班练读。

学生朗读预设:

易错的字音:雪骤(zhòu)何所似(sì)差(chà)可拟(nǐ)即(jí)

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即/公大兄/无奕女。

3、指名读全文,齐读全文。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回忆以往学习古文,是怎么理解文意的?(读中理解,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

2、运用以上的方法,自己默读文章,试着想一想文章讲的是什么意思?在读不懂的句子后面划“?”

3、小组合作交流,重点交流自己不懂句子。

4、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之后,全班交流:还有哪些问题或疑惑?

预设:俄而雪骤

师引导:你还听过哪些带“骤”的词语,比如:骤雨,骤降,大胆猜想雪骤可能是什么意思?借助注释,知道“俄而”是什么意思?那么“俄而雪骤”连起来怎么解释呢?

即公大兄无奕女。

师引导:智力的“公”指谁?(谢安)无奕女又指谁?为什么叫谢道韫为无奕女?

5、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文章的主要内容。

6、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古文的主要内容。

四、突破难点,感受智慧。

1、课件出示兄子和兄女的话。展开辩论,说说你更欣赏谁的比� (谢道韫回答之后,谢太傅大笑;文章最后介绍谢道韫的身份,这都说明谢太傅更加欣赏侄女谢道韫的回答。)

五、大胆想象,运用表达。

1、通过平时的观察,你觉得雪还像什么?

2、小组合作,试着用文中的句式来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差可拟。

未若____________因风起。

3、学生交流平时积累的咏雪名句。

4、师用课件出示古诗中的咏雪名句,学生读一读,记一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唐李白《行路难》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宋陆游《夜大雪歌》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它梅蕊玉无香。

——宋杨万里《观雪》

5、分角色朗读,想象当时的情境。

6、自由背诵,生齐背。

六、充实人物,全面解读。

1、学了这篇古文,谢道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师补充资料:

谢道韫在王家平淡地过了数十年,此时东晋王朝气数已尽,著名的孙恩、卢循起义爆发了。当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已迷恋上道教,面对强敌进犯,不是积极备战,而是闭门祈祷道祖能保佑百姓不遭涂炭。后贼兵便长驱直入,王凝之及其子女都被杀。

谢道韫目睹丈夫和儿女蒙难的惨状,手持兵器带着家中女眷奋起杀贼,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此时她还抱着只有三岁的外孙刘涛。她对孙恩厉声喊道:“大人们的事,跟孩子无关,要杀他,就先杀我。”孙恩此前听说过谢道韫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今日又见她如此毫不畏惧,顿生敬仰之情,非但没有杀死她的外孙刘涛,还派人将他们送回会稽。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过着平静的隐士生活。

3、说说听了老师刚才的介绍,你对谢道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七、课外拓展,广泛阅读。

推荐阅读《世说新语》,结识更多聪颖机智的朋友。

七年级语文《咏雪》教案设计优秀5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多角度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让我们猜一个好不好?

猜谜语:小白花,飞满天,下到地上像白面,下到水里看不见。(打一自然现象)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来自大自然的雪景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才子才女比试比试如何呢?

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刘义庆,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三、检查预习:

1、同学们,这篇文言文短小精炼,请同学们先听示范朗读,注意读音与停顿。

2、正音正字

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谢太傅fù俄而é  雪骤zhòu差可拟chānǐ

柳絮liǔxù无奕yì 王凝之níng谢道韫yùn

3.指导朗读

学生准确读出课文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生自由朗读并掌握课文节奏。

5、指名学生读课文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熟悉了词语,只是扫除了文字障碍。要真正读懂课文,我们还需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来细加体会。下面请大家用五分钟的时间,结合注释,读懂文章。

自学要求:

1.圈点勾画,积累文言词语,在书上用▲标出疑难词语。

2.结合书下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重点字词:

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

俄而:不久,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

未若:不如,比不上。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重点句子翻译:

1、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3、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的漫天飞舞。】

(二)翻译课文

结合注释,翻译整篇课文 、、

(三)师生互动

生自由提问自由请同学回答,生回答时老师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五、探究质疑

请同学们按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互问互答”。各小组分别提出课文有关的疑难问题,考考对方。看哪一小组能考住对方,而不被对方考住。记下有价值的问题在全班讨论。

课文第一句写了记叙的那些要素?

2、“寒雪日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3、“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4、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有何看法?

【点拨】、

1.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融洽、欢快、轻松、温馨

3、各有千秋。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4、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教师小结:

课文讲述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谢道韫,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女诗人。谢道韫出身名门,识知精明,聪慧能辩,因“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一咏雪名� 可说一说《红楼梦》“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七年级语文《咏雪》教案设计优秀6

目标:

1、感受雪花飞舞的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2、学习朗诵诗歌,用适宜的语言和动作表现诗歌的意境。

准备:

1、经验准备:

和幼儿一起了解芦苇荡的景色,感知芦花的外形以及芦花随风飞舞的样子。

2、环境材料准备:

(1)配乐多媒体课件,内容为:大片的芦苇荡开满了芦花,雪白一片。风一吹来,白色的芦花随风飞舞。此时,天上渐渐飘下雪花,一片二片三四片,越来越多。漫天飞舞的雪花和随风飞舞的芦花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分不清是芦花还是雪花的美丽场景。

(2)用大块白色纱巾饰芦花,用小块纱巾饰雪花。

(3)自制的麦克风若干(也可以是积木等替代物)。

过程:

一、欣赏视频,感受意境美

1、谈话切入主题。

师:冬天,你们会盼望下雪吗?为什么?

幼:可以打雪仗/可以堆雪人/可以滑雪……

师:下雪天可以做这么多有趣的事情,想想都好玩吧?

2、欣赏小视频,感受漫天飞舞的雪景和意境。

师:这么多小朋友盼望下雪,我们来看一段下雪的视频吧。(播放视频。)

师:你看见雪是怎么下的?开始的时候比较少,后来呢?雪多起来的时候,天空中看起来怎么样?

师:除了雪,你还看到了什么?芦花是怎么样的?芦花怎么样在动?

师:雪花下着下着落到哪里去了?雪白的雪花落到白白的芦花丛芦花?

师:看见漫天飞舞的雪花落人迎风摇曳的芦花丛中,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看见漫天飞舞的雪花落入迎风摇曳的芦花丛中,有的小朋友觉得有点冷,大部分小朋友觉得景色很美,很开心。下雪天的确有点冷,不过下雪天的景色真是越看越喜欢,也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才能等来下雪的日子,欣赏到下雪的美景。

二、学习理解诗歌,诵读诗歌

1、引入诗歌。

师:有一个诗人也觉得雪景很美,就写了一首诗歌,诗歌的名字叫《咏雪》。谁知道《咏雪》的“咏”是什么意思吗?

(如果幼儿说是赞美的意思,教师可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一般幼儿会和《咏鹅》这首诗做一个链接。如果幼儿不能说清楚,教师可说:“等我们读一读后你可能就会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2、教师诵读,幼儿倾听。

师:下面我来做诗人,朗诵一遍《咏雪》这首诗。(教师边念边用简单的手势动作表现。教师的手势动作设计建议如下:“一片两片三四片”,手掌摊平作接雪花状,随着诗歌节奏两只手依次往上叠加;“五片六片七八片”,同样的动作重复一遍。“九片十片”,伸出食指做点数状;“千万片”两只手臂从胸前划圆向上伸举;“落入芦花看不见”,双臂左右摇摆由上慢慢往下。)

师:你觉得诗人一边念一边在干什么?

师:你们眼睛真亮,看出来诗人一边朗诵诗歌一边在数雪花。

3、师幼共同朗诵。

(1)师幼共同朗诵第一遍。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边朗诵诗歌边数雪花。

(幼儿跟着教师一边做数雪花的动作一边朗诵诗歌。)

(2)师幼共同朗诵第二遍。

师:我们一起再来一遍。(师幼再次边做动作边朗诵:)

师:诗歌里数雪花从一数到了十,为什么没有接着数?诗歌里是用了怎样的词语来表达?

师:是啊,雪花一开始比较少,我们可以一片、两片、三片……十片这样数,到后来越来越多,多得数不清了,诗歌里就用了“千万片”这个词来表达,说明雪花真是太多太多了。

(3)师幼共同朗诵第三遍。

师:我们再来边数雪花边朗诵一遍,大家做动作的时候要把雪花从少到多的样子做出来哦。(师幼朗诵。)

师:诗歌的最后一句说了什么?千万片雪花落下� 那么,诗歌里为什么要说落人芦花看不见?芦花是怎样的?

师:原来白色的雪花落入白色的芦花里面,两种白色混在一起雪花就看不见了。

师(小结):寒冷的冬天,下雪了!天上飘下一片又一片雪花,雪花越来白的芦花丛中,看起来分不清到底是雪花还是芦花。师:现在你们知道《咏雪》是什么意思了吗?在你会念的诗歌里,有没有题目里也带着“咏”字的?诗人看到下雪很喜欢,就写了这首诗歌来赞美雪,题目就叫“咏雪”。

(4)师幼共同视频)。

师:我们再一起来朗诵这首诗歌《咏雪》。这一次我请一个小朋友在看见视频里天上飘雪花时马上喊一声“下雪了”,然后大家开始朗诵诗歌。

三、角色扮演,表达表现

1、师幼表演。

师:如果我们把自己装扮成洁白的雪花和芦花来表演,是不是一件令人开心又美好的事情呢?有雪花、芦花和诗人三种角色可以选。

(初次表演时,幼儿都沉浸在用白纱巾装扮、表现上,大多忽略了诗歌的内容,于是,在第一遍表演后,教师组织了幼儿讨论、交流扮演的情况。)

师:刚才扮演雪花的人是怎么出场的?

幼:一起出场的。

师:诗歌里是怎么描写刚刚开始下雪的场景的?

幼:一片、两片、三四片……

师:一开始,一片两片三四片,雪花比较少的时候,怎么表现比较合适?

师:你们说得不错,刚开始“雪花”出来得比较少,后来才慢慢地多起来,是根据诗歌内容和节律有顺序地一个个出场的。你们自己商量一下顺序吧。

2、幼儿表演。

“千万片”的时候可以怎么做?手呢?怎样表现“落人芦花”的景象呢?

3、想象改编。

师:雪花落人芦花看不见,雪花落人哪里也会看不见呢?你会模仿诗人编最后一句诗吗?请每个人想一想、编一编。

附:

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千万片,落入芦花看不见。

七年级语文《咏雪》教案设计优秀7

教材分析:

《咏雪》是部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八课,表达浓浓的亲情,动人心弦。(单元提示)本课节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咏雪》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感受到了生活中的雅趣,体会到交流的愉悦。(课前提示)文章通过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能力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教授本课时,我将会注重学生对古文学习热情的培养和激发,更要加大学生对古文学习方法的引领(如:怎样朗读、怎样记笔记、怎样翻译和背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学习如何细致体会语言的差异,培养语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进一步巩固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以诵读为主,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勾画、分析文中比喻修辞的句子,说出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说出所营造的家庭气氛。

教学重点:

1、继续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文中优美句子的进行赏析。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对优美词句的赏析。

教学设想:

以探究、讨论的学习方式为辅,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自身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在朗读、讲解、评析、探讨有机结合的教学步骤下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主探究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激趣导入

通过雪景图片介绍导入,今儿展开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

二、复习检测

1、检查学生所搜集的有关雪的诗句(请同学说出所搜集到的的诗句)。

2、学生听读文章(要求:根据范读进行自我检测)。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疏通课文

1、分小组翻译课文,结合文章注释以及上节课对文中重点字语的解释批注。

2、翻译过程中有问题的同学向组内同学寻求帮助。

3、疏通文意检测,小组间比一比,请出小组代言人,一人一句进行翻译。看谁的正确率最高。

4、再请两个组比一比,看哪个组的代言人翻译的句子更好(其他组的同学当评委)。

5、全班一起口头翻译课文。注意用词准确,句意完整。

6、再次听读课文,完成故事情节的梳理。

时间地点人物时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7、重点字、词、句的讲解(古今异义字、文言实词和文言特殊句式)。

四、拓展延伸问题设置

1、课文营造了一个怎能的家庭气氛?

课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个温馨、和睦(和谐)的家庭气氛。

2、“公大笑乐”的理解?

1)家庭的和睦

2)对子女的赞扬。

3、比较赏析

在讲论文义的时候,因风雪骤起,谢太傅临时起意考察孩子们的学艺,胡儿和无奕也是灵机一动,随口而出,事前并无准备。那么你们认为,把雪比作盐和柳絮,到底哪一个更好呢?

明确: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五、课堂总结:

学习了本文我到了什么?

联系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展开对‘好好学习’重要性的探讨,进而激励同学们应该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六、巩固练习。(附:题单)

七、作业设置

1、收集整理有关冬天的名言名句,并扩展到春、夏、秋三个季节。

2、翻译课文,完成练习册。

3、背诵课文,并完成默写环节。

七年级语文《咏雪》教案设计优秀8

一、教学思路

《咏雪》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篇幅不长,文字不深,但面对刚刚接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我首先设法引导学生认真弄清文中字词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文章的主旨。没有这一环节,教学很容易流于空泛。然后,我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去解读文本,探究文本。并且运用图文结合的板书,使教学重难点一目了人,同时,让学生结合图文,当堂巩固积累文言字词,并且背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未若”等。并且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3、情感目标: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的学习方法。并积累文言字词。

2、难点: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探讨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本文叙事中包含议论,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学生的参与探究相结合。

3、延伸阅读法:巩固积累咏雪名句。

五、教学流程

(一),谜语导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头戴六角帽,身穿白衣裳,寒冷全不怕,迎风空中舞。

生:是雪。

师:对,是雪。为更直观的看到雪花,现在请我们班的小画家明晓玉在黑板上画两朵雪花吧。

(生画雪花)

师:画得真好。来点掌声吧!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察雪花有哪些特点呢?

生:六角形的,白色的,出现在寒冷的冬天,像白色的花瓣一样在空中飘舞。

师:同学们描述的很准确。那么你们觉得那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的雪花像什么呢?我们用什么才能恰当的比你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两个少年是如何吟咏雪花的。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有预习这篇课文吗?为了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大家先齐声朗读这篇课文。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流畅,整齐,咬字清晰,声音洪亮。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读出文章的感情,不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的。但有几个字大家还是得注意它们的拼音。骤:zhou似:si差:cha拟:ni奕:yi。

师:通过听刚才同学们的朗读,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同时把不懂得字词句,做好记号,等下请同学们提出来。

(师提示:做好标记,不理解之处打个“?”)

师:看来有些地方还不是很懂,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大意,每人一句。(请生翻译全文)

明确(重点讲解):内集,儿女古今异义,俄而,未若,拟,骤等。以及两个咏雪名句的讲解。

师:通过刚才的梳理,我们大概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大家也表现很不错。现在我们请男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在朗读中,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复述一下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等下请同学来复述。(男生读)

师:读得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来复述故事,可先在草稿纸上写个提纲。

(生写,师提示,抓住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三分钟后,请生复述。

明确:一个寒雪日,谢太傅和自己的子侄辈谈论诗文。谢太傅问:纷纷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儿子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大哥的女儿谢道藴回答说:像柳絮一样乘风飞舞。其实,在文章的第一句,短短的十五个字就涵盖告诉了我们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

(为了更直观形象的了解这个故事,我们把它用简图画出来吧,一起画)

(三)质疑探究,深化体验

师:好,虽然时隔今日已经很久了,但通过图画对当时他们咏雪的事情却一目了然了。同学们想一想,当时外面天寒地冻,谢太傅和家人聚会时屋内的气氛如何啊?又从那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快速浏览课文。

明确:轻松,欢快,融洽。从欣然,笑乐看出来的。

那么请同学,先齐声朗读课文,把那种融洽欢快的气氛读出来。等下请三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读完,提示他们三位都是有才华的文人,谢太傅是长辈,胡儿,谢道藴是晚辈,并且要把谢道藴才女的气质演出来。(请两男一女同学表演,并请生点评)

师:同学们表演的很好。其实啊,古人有四大人生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而对于文人才而言,吟诗作对定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当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时,对于胡儿与谢道藴的回答,他是什么反应啊?

生齐:笑乐。

师:对,是笑乐,也就是满意的意思。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他是为谁的回答而笑乐满意呢?

明确:①对他们两的回答;②笑胡儿,乐兄女;③只为兄女笑乐。

师:谢太傅对他们两的回答笑乐,我们知道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它的作者是刘义庆。那么编著这个故事的作者又觉得谁的回答好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明确:是谢道藴的好。最后点明她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藴的回答。因为这个故事谢道藴有了“咏絮才”的称号。

师:对于他们的回答,谢太傅是一笑了之,编者是赞赏谢道藴的,那同学们觉得哪个回答好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明确:①从外形上看,雪盐颜色相进,且撒盐和雪落下来的姿态很相似,形似才能神似。

②是个讲究的是意蕴与物象的统一。柳絮是春天才有的,似乎在暗示冬天已经来了,春天也将来临,有深刻的意蕴,并且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满天的柳絮飘飞,意境很美。所以此喻有意蕴,而比作盐则没有。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自圆其说即可。胡儿将飞雪比作撒盐,谢道藴将飞雪比作柳絮,那么同学们觉得那纷纷扬扬的雪花像什么呢?

明确:像鹅毛,蒲公英等。

师: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成诗句哦。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关于雪的诗句,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五)布置作业,开拓视野

师: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认识了晋代一位聪颖机智的才女——谢道藴。感受了她出类拔萃的才情。其实《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聪明的少年人物,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其中的故事,并完成相关练习。这篇课文比较短小,最后让我们结合图画,一起来背诵全文。

六,教学反思

对于初一的新生而言,刚接触文言文,积累字词是关键,讲解可以帮组学生积累,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很重要。这节课是我执教生涯第一节公开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听课指导教师的肯定,但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阅读方式比较单一,文言字词的讲解不是很透彻。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会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并且要更加仔细的研读文本,设法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发掘文本中有价值的成分。

《咏雪》公开课教案 15

课前谈话:(18:44)

师:同学们,早上好!

生:老师,早上好!

师:我们来看看你们和我之间有没有一种默契,好吧?

生:好!

师:请看!我这儿有一只鸟儿,谁看到了?谁听出来了?这是一只什么鸟?

生:好像是一只啄木鸟。

师:不是好像,就是一只啄木鸟。祝贺你,猜对了!在他的眼中这是一只啄木鸟,你呢?

生:我觉得是一只百灵鸟。

师:他是看出来的,你是——

生:听出来的。

师:是呀,因为百灵鸟在(唱歌)。你听到它在唱什么歌吗?

生:北京欢迎你。

师:来两句。

生:唱。

师:不是眼前真有你就能说,眼前没有你也能说,那叫什么?想象。有时候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师:再来一次,我这儿有一朵花,这是一朵什么花?

生:菊花,因为它很漂亮,都展开来了。

生:……

一、溯源识字

师:同学们,在3500多年前,我国的祖先创造发明了一种文字,这种文字被刻在乌龟的甲壳上,又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这种文字被后人称之为——

生:雪。

师:耳朵没带。你不仅带了耳朵,还带了眼睛。

生:甲骨文。

师:你怎么知道?

生:书上看到的呗!

师:书看得多是好,可别把眼睛看坏了!这种文字被后人称之为——

生:甲骨文。

师:出示雨的甲骨文(      ),我们来看一个甲骨文,你们猜猜它是现在的一个什么字?

生:我觉得这有点像雨,又有点像雪。

师:只能一个字,什么?

生:雪。

师:因为——

生:因为雪是从天上下来的。

师:哦——这六点是——

生:雪。

师:这一横是——

生:天。

师:恩,好的,还有不一样的说法吗?

生:它们应该是雪。雨没这么大,课文是雪。

师:完了吧!把老师事先发给你们的那张纸全部忘掉!不要去看那张纸,不要去想那张纸。就这(指荧幕),你说——

生:我觉得这是雨,因为雨是很小的。

师:雪是很大的,对吗?三个同学,他猜对了,这是雨字。这就是雨点儿,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哦,明白了!再看一个字,同学们,这个字仍然告诉我们这是一个雨字,但这个雨字仔细看看,这个雨字和刚才的那个雨字有什么不一样呢?(出示甲骨文)

生:现在的一横下是小竖了。

师:刚才是雨点,现在是——

生:雨线。

师:刚才是小雨,那么现在就是——

生:现在就是大雨。

师:谁去医院打过针的?打过针的举手!

生:举手。

师:呀,这么多人打过针呀!当护士把药水用针筒往外一推,这个针尖上就怎么样?

生:针尖上药水就出来。

师:不是出来,而是飞射出来了。这种现象可以用一个字来表述,什么字?

生:注。

师:(板书)所以这个动作就叫注射。明白了吗?因此用这个“注”字来形容大雨就是大雨如——

生:注。

师:好的!记住这个词,叫——

生:大雨如注。

师:不要拖!(领读三遍)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咱们古人们看到天上的自然景象,通过自己的想象,然后创造,就用这样的象形字来表达。所以,我们的甲骨文是一种象形字!

师:再看一个字,好吗?

生:好!

师:出示羽的甲骨文(     )这是一个什么字呢?你说。

生:我觉得是一个林。

师:是因为——

生:是因为这上面的东西像一棵树。

师:像树,真的像极了!还有谁来说?

生:我觉得这个字像小鹿的角

师:因为——

生:因为这头是尖的,很像小鹿的角,所以我觉得是个“角”字。

师:你说——

生:我觉得这上面是两根羽毛。

师:所以这个字是——

生:羽。

师:握手(与学生握手)知道为什么和你握手?

生:不知道。

师:你说——

生:因为他说对了!

师:这个叫大智若愚呀!明明是聪明的人,却故意说不知道!所以你要感谢他!对,这个字就是羽毛的“羽”字。答案公布了,你再来看它像吗?像极了!再看一个字,这个字你一看就明白了:它是大雨的“雨”字和刚才那个羽毛的“羽”字合在一块儿了,古人啊看到一自然景象,它像雨点一样,从天空中落下来!但是呢,它又不像雨点那样直直地下来的,而是像羽毛那样飘过来,飘过去,飘过来,飘过去,(引出古代的雪:上雨下羽)这是什么字?一听就知道!

生:雪。

师:诶,掌声给他!看到过雪吗?那会写雪吗?来,和我一起写!伸出右手手指。这个字是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的,对吧!上面是——

生:雨字头。

师:真好!是雨字头,雨字头怎么写?把笔顺说出来,预备,起——

生:横,竖……

师:还说会写呢,第二笔是点,来,预备,起——

生:点,横钩

师:诶,对了,横钩,不要忘记!接下来——

生:竖,点,点,点,点,横折,横,横

师:会写“雪”了吗?

生:会。

师:好的。那你知道哪些带有“雪”字的词语呢?你说——

生:大雪。

师:大雪。你呢?

生:我给它加两个字,鹅毛大雪。

师:感谢他。

生:谢谢!

师:使我懂得了——

生:使我懂得了成语。

师:一个成语。你说——

生:冰天雪地。

生:雪兆丰年。

生:雪中送炭。

生:……

生:跟他一样的。

师:所以你举手要快呀!

生:冰雪聪明

师:诶,好的,最后终于被我看到了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孩!

师:刚才你发现了吗?霜也好,雪也好,这些字都是——

生:雨字头。

师:告诉大家,雨字头的字呀都和自然现象有关。比如说雪,还比如说——

生:雷。

生:雾。

生:露。

生:霞。

……

师:我这儿也有很多带有雪字的词。

(出示词语)

白雪皑皑    冰天雪地    风雪交加

雪兆丰年    雪中送炭    傲霜斗雪

鹅毛大雪    踏雪寻梅    冰雪聪明

……

师:跟我一起读。

生:跟读。

师:那点点点点叫什么呀?

生:省略号。

师:谁喜欢这么多词里的哪一个,为什么?

生:我喜欢雪中送炭,因为比喻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帮助他。

师:你是个乐于助人的孩子。

生:我还喜欢冰天雪地,因为一结冰,我就可以在上面溜冰了!

生:……

生:冰雪聪明,因为它形容一个人非常聪明。

师:你一定希望我用它来评价某个男孩,他就是——

生:我呗!

师:真是个冰雪聪明的孩子!有谁喜欢那六点省略号的吗?为什么?

生:这个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成语。

师:是呀!你一定知道很多成语。在哪儿呢?

生:自然现象。

师:看来还得再读点书。

生:在书中。

师:就是。在咱们读的书中,在咱们说的话中,在咱们感受到的感觉之中,这个感觉很重要!

二、读诗赏雪

师:同学们!看,在一首诗中也出现了这个“雪”的字,这首诗的名字叫——(出示《咏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生:《咏雪》。

师:这首诗呀是我国近代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学家,叫汪曾祺先生,从小就喜欢读的一首诗。他后来告诉他身边的人说,是因为这首诗,打开了他文学创作之门。他称这首诗是一首神奇的诗,所以今天我们也来读一读这首神奇的诗。没准,你这么一读,也

师:到时候你要感谢谁?

生:文学家。

师:你得感谢我呀!是我让你读这首诗的呀!读一读,自己读。

生:练读。

师:真好!一读完就看着我了!谁来读?你来!(指名读)

生1:读。

师:别坐下来,对他的朗读谁要说上几句话的?呼唤他的名字!

生2:,我觉得你读得不是很流利。

师:流利地读该怎么读,你得好好地听着,来,你来流利地读一遍!

生2:读(很快,没有停顿)

师:我明白了,你所谓的流利就是第一句和第二句要接得快一点,是吗?

生2:是。

师:诶呀,这就叫流利呀,你同意吗?

生2:对

师:还同意呀,我不同意。你说——

生3:他读得没感情!

师:你来有感情地读读。

生3:读(摇头晃脑)

师:我也知道了,你们知道了吗?有感情就是要——

生:——

师:你根本没看他,看他再读一遍

生3:再读。

师:谁看到了?有感情就是

生:摇头。

师:这个叫动作,有感情就是要有动作。还对他的朗读有什么评价?

生4:我觉得他读得没有节奏感!

师:诶哟!你有节奏地读一读。

生4:读

师:听到了吗?这个节奏落在那个字上面?

生:片。

师:你明明把一个字读得很重的呀!

生:又。

师:是呀!读诗呀要读出诗的节奏来!你是第一个举手的,所以你没有考虑什么节奏。大家再来试试!看看能否读出节奏来,能否读出动作来,能否读出情感来,读。

生:再读。

师: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生:好。

师:聪明的孩子一定能用你的耳朵,你的眼睛,甚至用你的心来感受我的读与他的读又有什么不一样?请听——(一边读一边做动作)

师:别忙着拍手,要学会思考,谁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生5:你读得有动作。

师:嗯,我的动作比他的动作还要多,发现了吗?做一个给我看看,你看到了我的哪个动作?生5:不会。

师:不会,你来。

生:读“一片一片又一片”并配上动作读。

师:掌声,啊,多好啊!(学生掌声响起)

生6:我觉得你读得很有感情。

师:他说的感情是动作,你说的感情是指?

生6:我说的感情是你读得把当时的情景都读出来了。

师:是呀,让你感受到了我就在那就在那一场 生2:就在那里赏雪。

师:赏字用得多好。还有什么不一样?他们看到了动作,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你雪一片又一片在那里数。

师:看到了一片片数的动作,还有谁看到别的吗?

生:我看到我看到了你睁大眼睛说睁大眼睛说睁大眼睛说飞入芦花都不见。

师:这句话说得我气也喘不过来了,你快点行吗?他看到我睁大眼睛那就是表情,对吗?要用适当的语言表示出来的。

师:除了表情,除了动作,还有谁用耳朵听明白我怎么读的?(师范读一片一片又一片并配上动作)

生:很有节奏。

师:还听清楚我怎么读的?(师范读一片一片又一片)

生:有节奏。

师:还有吗?你们是一片一片又一片(师模仿生读),我是一片一片又一片(师边读边配上动作)。

师:除了节奏,还有什么?

生:节奏。

生:还有真急死人了。

师:心急吃不到热豆腐,你急,你急就看不到那场雪。同学们,诗就是要读在你的表情上,诗就要读在你的动作里边,诗就要读到你这个速度里面,诗就要把你那颗心感受的东西读出来,那就叫做有感情。不要简单地说他读得有感情,有感情,而要说到什么,要说到具体的那个点上。我刚才是不是这样读的呢?我再来读一遍,感兴趣的和我一起读,喜欢和我一起读的站起来。瞧瞧,太好了!你不是说我急吗?好的,来吧,准备,咏雪,手呢?好极了!再来,咏雪(师生配上动作齐读一片一片又一片)

师:我走了三步,你们怎么一步都不走啊!再来,可以轻轻地挪一挪。(师生配上动作齐读)

师:别坐下去,边配上音乐,边配上音乐。(音乐响起)看哪!下( 生:雪 )啦 !咏雪, 一片, 眼睛看着你手指的方向,那你才能看到真正的雪。(师生齐读并配上动作)七片八片……不见读两遍。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为什么这小雪花飞入了芦花就不见了呢?请看,(出示图片)这就是芦花。请仔细看,为什么它飞入这样的芦花就不见了呢?

生:因为雪是由水组成的,飞入了芦花,芦花就把它给溶解。

师:融化掉了,那是第一片雪,雪越来越多不融化了的话那为什么也不见了呢?

生:因为水都沾在芦花上了。

师:它们的颜色都是(生:白色)雪花是白的所以叫洁白如雪,而芦花也是白的。再看,为什么它飞入芦花不见了呢?除了这白的,还有别的原因吗?看哪,不要看我,看那儿。

生:因为雪飞到芦花丛中,它和芦花一起被吹散了。

师:看呀,和芦花一起被吹散了。雪在飘,芦花也在飘,都是白色的,都是这个形状,所以飞入芦花都不见,所以(师生齐说:飞入芦花都不见)再看啊,这还是那芦花,为什么飞入芦花就不见了呢?

生7:芦花是一片一片的,这雪也是一片一片的。

师:即使再大的雪,飞入这芦花能看见吗?

生7:一样也看不见。

师:所以再大的雪飞入芦花(生齐:都不见)这洁白的雪,这如芦花一般的雪,咱们该怎么读(生齐读)速度加快

师:我这朵小雪花飞入芦花不见了,你们这一朵朵小雪花飞入了什么也不见了?

生8:小雪花会飞入河里,在河里也会不见。

师:放进去,飞入水中 (生8:都不见)连起来说(生8:飞入水中都不见)

师:还有飞入哪里也不见?

生:飞入人身上,因为人身上很热。

师:已化掉了,是吗?还有吗?冬天里有一种花也和雪一样白,那是什么花?谁也能让小雪花飞到这里也不见?

生:棉花。

师:那是冬天的吗?

生9:飞入腊梅都不见。

师:腊梅还不够美?

师:飞入梅花( 生9:都不见)连起来(生9:飞入梅花都不见)

师:这梅花而且必须是白色的,是吗?好极了,请坐。

师:同学们,读着这样的诗,你看到这一场雪了吗?

生齐:看到了。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雪?谁来说一说?

生:好大的雪。

师:谁能说说这场雪大到什么程度?

生:大到不能再大。

师:还是没有说清楚。

生:顶到我们的膝盖了。

师:没到膝盖了。

生: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表示,鹅毛大雪。

师:还不够大,也不就像个鹅毛吗?

生:冰天雪地。

生:无法想象。

师:无法想象,但还得想。

三、品雪之情怀

师:我们中国有一位伟大的,了不起的充满想象的诗人,就是李白。他的想象绝对的超凡脱俗。请看,他写过这么最大的雪。(出示课件: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在燕山这个地方,读燕山(生齐读燕山)读第一声不要读第四声。请看,李白看到的这个雪是大到什么程度?(学生齐读燕山雪花大如席)

师:它大得像什么?

生齐:席子。

师:就是我们夏天铺在床上的那个的席子,你们小时候还不行,睡爸爸妈妈的大床。看我的手势才能读好。

生1:读燕山雪花大如席。(教师配上动作)

师:再上去呀,你那是小席子。

生1:读(教师配上动作)

师:再练一遍,教师示范读。生1读,教师配上动作。(学生鼓掌)

师:错了,拍什么手,根本就没读准。教师范读大如席,不要读大如席(教师学学生的语气读) 再给你一次机会,能行吗?不敢啦!读,冰雪聪明的人。一起做动作,你会更加读得好。(指名生读)

师:好的,这次给点掌声了。要听得懂,要看得懂。(齐读)

师:读大雪该怎么读?谁明白读大雪该怎么读?

生:读大雪的时候,雪刚下下来要读得声音小点,读到最后比喻句就要读得很大。

师:尤其是哪个字要读得很大?

生:席。

师:不仅是席字,而且还有(生:大。)

师:大字要读得响,席字要读得(生:长)往上(生:升)扬。来,预备齐。(学生齐读)

师:大雪会读了,小雪会读吗?小雪会读吗?(出示课件:微风揺庭树,细雨下帘隙。)读读看自己琢磨(学生自读),第一遍读通了,第二遍该琢磨了怎么把大雪读小了。(学生自读)

师:肯定行吗?你比别人少练了一遍,肯定行吗?给你个机会。(指名读)

师:我说了吧!我说了吧!这样学习能成吗?人家在练你不在练,拼命想着要表现自己,结果摔了一大跤。谁读?

生2:读。

师:刚才声音要注意了,刚才大雪是声音响的,现在小雪就(生2再读)

师:你知道什么原因吗?我不敢把话筒凑过来什么原因吗?

生:要是把话筒凑过来,他声音太大了就不像小雪了。

师:要控制我们的声音。你来把第二句再读好一点。(指名读 教师范读 师生齐读)

师:这真是一首神奇的诗呀,如果这首诗中的雪是一场大雪,咱们该怎么读?(师读题《咏雪》生齐读整首诗)

师:如果这是一场下零星的小雪该怎么读?(生齐读整首诗)

师:这真是一场神奇的雪呀!

师:看到了这样一场雪,你最想做一件什么事情?

生:打雪仗。

生:堆雪人。

生:划雪。

生:溜冰。

生:堆雪人。

师:都喜欢堆雪人,是吗?同学们如果你堆雪人堆得细一点,堆得精一点。堆得巧一点,那就堆出了艺术来,那叫雪雕。

师:看到雪雕了吗?你在哪儿看到的?

生:在南京北门桥那儿有一个。

生:在下雪的时候看到其他人能堆出雪雕。

师:那看看我看到的雪雕,好吗?你看,在我国的哈尔滨,有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叫太阳岛。每年的12月到1月,全世界许许多多的人都涌向这里,他们或者是来欣赏雪雕,或者就是来创作雪雕。看,这个雪雕的作者就是我的朋友,他雕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雪雕。今年是牛年,这座牛的雪雕高达8米。哇!再看呀,看呀,这像不像咱们神话小说中的城堡呀。再看看,再看看这驴,这是童话中的谁呀?

生齐说:苏伯伯。

师:XX年奥运会结束后,咱们的雪雕艺术家们把奥运英雄和他们的作品融合在一起。凡是去看过雪雕的人无不为这艺术深深地感染,深深地陶醉,写下了许多赞美雪雕的诗篇,咱们今天就也来读一首。(师生接读《雪雕》,生齐读《雪雕》)

四、总结谈话,引导读书

师:亲爱的同学们,要不是这一场神奇的雪,我们又怎么能看到如燕山之雪大如席的奇景,又怎能看到下零星的小雪,要不是这场神奇的雪,我们又怎能看到这如诗如画的雪雕艺术作品呢?所以我们看到这么多美景,一定会想起有这样一首诗。(师生齐读《咏雪》)

师:我想此刻这神奇的雪一定飞进了我们的心里,所以这雪花飞入心田也不见。

咏雪的教案 16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感受到文化家庭和乐融融的氛围。发挥想象,会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学习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常见文言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学习难点

发挥想象,会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刘禹锡的《乌衣巷》,最有名的是后面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是当时最有名、最显赫的两个大家族,有“王与谢共天下”的说法。这两个家族人才辈出。而谢安无疑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就是时任东晋宰相的谢安指挥的。

本课要学习的就是有关谢安与他子侄辈讲论文义的一篇文章,也就是《咏雪》。

二、作家与作品

1、结合课文注释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

《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全书按内容分类记事,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读音。

(2)听课文录音,要求听清停顿,注意节奏。

(3)去标点读,读出停顿,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再读课文,读懂文义:

(1)借助课本注释,小组合作,共同翻译。

补充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留: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物品名称、计量单位要保留。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补:补充省略的词语和句子成分。

删:删掉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2)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强调重点字词。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时间:寒雪日地点:家里人物:谢太傅、儿女们事件:与儿女讲论文义

提问:家庭聚会的氛围怎样?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融洽、愉快、轻松和谐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

四、问题探究

1、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谢太傅倾向于谢道韫的比喻。在谢道韫回答之后,“公大笑乐”。

2、合作讨论:两个比喻你觉得哪一个更好呢?明确:“撒盐空中”——盐的颜色与下落之态都跟雪接近,比喻很恰当,但是,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柳絮因风起”——不仅比喻贴切,表现出雪的轻盈之态,既有美的意象,又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更深刻。形、神、韵兼备。正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五、拓展思维

1、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发挥想象,写出一两句形容雪的比喻句。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句子写在书上。

2、例:

1、雪如花瓣在空中翩翩起舞。

2、鹅毛大雪,漫天飞舞。

3、列举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六、看关键字背诵

寒雪日讲论文义欣然

板书:咏雪

盐:色、形

柳絮:色、意境(春意)

比喻形象

咏雪的教案 17

教学目标

1、掌握“骤、纷纷、因”等词语的含义。

2、反复诵读,品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意境,体味情景交融的写法。

3、感受和睦、轻松、融洽的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语境,品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意境。

难点:体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雪融化了是什么?全体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水”。于是,我肯定了答案:这是科学。接着,我启发学生用文学想象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结果有一个学生说是“春天”。此时,水到渠成,导入课文。今天,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品味“咏雪诗”吧!

二、诵读课文

由学生朗读课文三遍,并注意关键词:骤雪、纷纷、撒盐、柳絮因风。

三、自主合作

学生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理解字词,疏通文意,交流翻译,解决难译句子。(5分钟课堂讨论,巡视)

然后,指名一二个学生翻译全文,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重点词句。

四、品读鉴赏

学生齐读课文,启发学生探究课文重点内容。教师提出问题:

把“雪骤”、“白雪纷纷”比作“撒盐”,比作“柳絮因风起”,到底哪一个好?

于是,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狠狠扣住“雪骤”“白雪纷纷”这些词点拨指导。

生1:我觉得“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比喻比较好。因为盐撒下来,与“雪骤”、“白雪纷纷”相比,盐下落的速度太快,雪当时却纷纷扬扬,处于“飘”的状态,跟“柳絮因风起”更像,而盐只能是“落”下来的状态!

生2:我也同意这个观点。我还觉得雪会随风起舞的,而盐由于比较重,下落的路线太直,这样,就不符合当时“雪骤”、“白雪纷纷”的情境。

生3:我也同意这个观点。我还觉得盐是“块”状的,它不会飘的,只会垂落下来。而柳絮是轻薄的,会因风起舞的,所以柳絮更像。

师:肯定了学生的成绩后,又点拨:“撒”和“因”在这里用得怎么样?

生4:撒盐的“撒”,用词不当,“撒盐”是人为的,人工的,落下来很不自然。而“因风”,是柳絮顺着风起舞,既自然,又符合“雪骤”、“白雪纷纷”的情境。

生5:我认为“柳絮因风起”好。它给人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一种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而且与文中“欣然”“大笑”“乐”的情景相合拍,表现出融洽、轻松、活跃、欢快的气氛。而“撒盐”似乎体现不出有这种气氛。

师: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人的情感和客观事物的统一,用“柳絮”比喻,就好在有意象。(过渡后,师又问)“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生6:我认为“公大笑乐”,是谢太傅在两人才华悬殊的对比中,而对谢道韫的才华表示满意和赞赏。

生7:从“公大笑乐”和文末补充介绍谢道韫身份的前后文可以看出,谢太傅都是赞赏谢道韫的`才华。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8:我的想法和大家都不一样,我觉得“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到神似。

师:(为学生的精彩发言所倾倒)鼓掌赞叹起来,真是一群可爱的孩子!

师:你们学了《咏雪》后,肯定受到很大的触发,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于是,学生们跃跃欲试,读了他们写的形容飞雪的比喻。

生1:雪,像蒲公英,似鹅毛,如芦花,在天空中宛然飘飞!

《咏雪》教案 18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杨氏之子》、《伯牙绝弦》等几篇文言文,基本掌握了了一些朗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并努力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感受“咏雪”的'情境,学习古人的智慧。

《咏雪》公开课教案 19

语文“阅读理解”是语文考试的丢分大项,虽然一般每小题都能得到分数,但很难把分数拿全,这一直是很多学生和家长十分头疼和困惑的问题,为什么“阅读理解”这么难?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小编为各位同学整理好了有关《咏雪》阅读答案,欢迎前来学习。

《咏雪》

(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咏雪》阅读题目:

1、(一)文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_,地点_________,人物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等要素。

2、选出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B、温故知新 故时有物外之趣

C、期日中 与人期行

D、俄而雪骤 人不知而不愠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白雪纷纷何所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二)文中人物值得你学习的是些什么品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雪花是上帝献给人类的礼物,它是那么纯洁,那么轻盈,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描写雪的诗词,请写出连续两句描写雪的诗或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咏雪》参考答案:

1、寒雪时,内集,谢太傅和儿女,讲论文义

2、C

3、①你父亲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人丢下自己走了。

②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4、陈太丘的守信、陈元方明礼护礼的睿智和勇敢、元方父亲友人的知错能改。

5、只要诗或词中的描写了雪的皆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