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勤劳的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9篇桥之美教案,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了解作者看桥美在何处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
在朗读的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关键句的方法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
比较阅读法:
通过与中国石拱桥的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本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欣赏《忆江南》一段视频,视频中的画面是江南的各种各样的桥和苏州园林的各式桥梁,配合《忆江南》的曲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同学们看了那么多的桥,有什么感受?(生回答,只要说出了感受就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配以导语:“垂虹玉带”——姿态万千的桥,地上的虹是桥虽没有七彩,却拥有永恒的生命,地上的玉带地是桥,虽不能飘动却使水更加灵动秀美。桥一向受文人墨客钟爱,使桥梁专家放下了量尺铅笔,用文字建筑起了优美的中国石拱桥,现在画家吴冠中又搁下了画笔宣纸,用文字细细描绘起桥之美,那么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朗读课文《桥之美》,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
二。 初读课文,感悟意境
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呢?(抓关键句:)
1.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2.我之爱桥,并非重于将�
3.矛盾的发展促成了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4.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总结:在作者眼里,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三。品读美文,欣赏美景
(1)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乌镇石桥 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 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 湖水苍茫
桥 环境
风雨桥 飞瀑流泉
画中桥 街市头
田野尽头的小桥
鹊桥
(2)列举的这些桥它们各自都美在哪,请你结合课文简要的说说?(结合文中作者景物描写的句子来谈)
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
(点线面的对比美,变化美)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形成空间上的对比美)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柳枝年 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的对比,差距之大仍能和谐统一)
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桥的长线打破了湖面的单调感,同时桥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出现在水面上,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它就有了灵性与美感)
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
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索桥是一道线,与周围的景色形成线与面的和谐统一,山上的树与索桥的颜色形成映衬对比美)
南京长江大桥远看也是一道直线,直线美不美?直线是否更符合新的审美观?不宜笼统地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为了画长江大桥,我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就是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成昆路上,直线桥多,列车不断地过桥、进洞,出洞、过桥,几乎是桥连洞,洞连桥。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后顾,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有时显得险而美,有时却险而不美,美与险并不是一回事
(作者认为没有找到合适的角度去画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很难找到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处理不了六和塔庞大的面和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不符合画家的审美标准。)作者用反面的例子来说明画家看桥的审美标准
总结:作者看桥有他自己独特的眼光,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合、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 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同时作者在描绘的时候语言很有感染力,有抒情的色彩,做到了用心去描绘。
(三)吴冠中先生对桥之美的追寻对你有什么启发?
和谐才是美;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只要用联系的眼光来看事物就能从中寻找到美或是新的发现。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合、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 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桥之美,美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四。拓展延伸
⒈ 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相同点:都以桥为说明对象,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都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不同点:内容上:《桥之美》从审美角度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中国石拱桥》从建筑功用角度重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
语言上:《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描写抒情语言较多,《中国石拱桥》是较规范的说明文语言科学平实。
⒉的确,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桥之美”?
学生通过讨论,可能得出的结论:
可以说看到的美景,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无形的“桥”
与同学发生矛盾经过调解成了好朋友,——沟通的桥最美
和家人有了争执是老师的开导劝慰,代沟没了 ,——亲情的桥最美
失意时鼓励的眼神,跌倒时有力的搀扶 ——友谊的桥儿最美
。。。
为民辛劳,满身是泥,疲惫不堪却是最美的人最有力量的人 ——弘扬一身正气的桥最美
五。作业布置
1、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起。
2、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3、收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如三国故事中的当阳桥。
教学反思:
好的方面:
1、准确把握并激活学生的兴趣点
说明文相对其他文体来说比较枯燥,《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在课文导入中,由于讲《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中提到了桥的设计和中国石拱桥中的结构坚固,形式优美,但是都没看到桥的美,于是在一段视频中,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些美妙绝伦的建筑,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文章重点研读的环节中,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作者所举的例子中的苇丛中的石桥、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形式独特的风雨桥桥等让学生有了直观上的认识。这个环节结束后,整个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因此我认为,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并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才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注重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事实上,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实践。古人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自子自知。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技能,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文字是情感的载体,也是美的传递者,我让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朗读形式重点研读了课文的第四段,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桥美在何处。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的理解和回应,书本潜在的意义才能处于不断的被创造性的流动之中,学生的心灵才能于书本中的世界融为一体。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依附于课文载体实现的。它的实现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充分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体验,效果不错。
3、重视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具体的实际生活中,让他们能从书本的小语文走进生活的大语文,让学生生活语文的意识增强,从而提高自己生活的审美能力和生活中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充分的认识的语言语文所彰显的魅力。
不足之处:有些具体的知识点没落实到位,比如在讲解时候,有个学生找到了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
学生分析到了映衬美,对比美,但画面中并没实际的标出什么和什么映衬,才是美的。什么和什么对比才美等,可能有些学生还不够完全的明白,如果画片中标记了,应该更到位。
目的
知识与能力: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 与规范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作对比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审美效果分析,指导学生获得一些美学基本知识;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
教材、学情分析:
中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
学习本课之前,通过《中国石拱桥》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特征、常用的说明方法,也了解了说明文语言应准确、周密的特点。但本文与《中》有所不同,它不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学习本文,要仔细品味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它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文章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与《中》平实的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指导点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
(师生互动)
桥梁专家看桥更重视它的结构。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写桥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
二、文本解读:
(一)、画家眼里的“桥之美”
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绘画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块、线、面的搭配。
(出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
画面的构成要有块、线、面的搭配,桥在画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
作者写了哪些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形式的桥?
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
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铁索桥;南京长
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
等。
(三)、赏析、品味“桥之美”
1、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
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这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了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他似乎也具有生命力。
4、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写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四)、我看“桥之美”
1、文章中写到的这些桥,作者都认为它们美吗?有没有作者认为不美的桥?�
三、拓展延伸: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
同学们回去找找自己身边,或者旅游途中的风景照,或者利用网络或书籍寻找一些有关各地风土人情等的照片,给各自查找到的图片配上一段说明文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欣赏这大千世界吧!
板书设计:
桥之美
吴冠中
乌镇石桥——舒畅———开阔疏朗
江南石桥——销魂———刚柔相济
长桥卧龙——满足———灵动和谐
风雨桥 ——欣赏———安详自在
桥 感受 美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驻足"等词语。
2.认识桥的美学原则、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4、感受体味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积累词句,品味语言;理清文路,理解文意,把握说明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学会欣赏,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文作为一篇应用文知识百问科学小品文,清新婉约,行文典雅,学生爱读。但本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要理解这些内容,对初中生来说稍难了些,所以教学中借助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帮助学生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疏导。
四、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设计
1.朗读法,以读带讲。《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因此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2.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观察法。通过比较图片的差异,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
4.比较阅读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五、教学媒体设计
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制作成课件运用于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始终。学生通过人机对话,学生的学习热情,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卓有成效地进行读写训练,并通过网上教学,实现资源共享。
六、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七、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资料。
八、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音乐伴奏自动播放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图片。
2、导入新课
3、介绍作家 (课件展示作家图片及介绍资料)
4、明确教学目标(课件展示目标)
开课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农村学生缺乏必要的教学资料,课件提供学生接近作家的时间。
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任务有所了解
这一环节主要激发学生兴趣,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必要参资料,力求有个良好开端。
二、整体性阅读
(一)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勾画出生字词,结合课文解释。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课件显示生字词)
(二)再读课文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独立思考问题:(课件展示以下问题)
1、文章哪一段点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2、文章哪一段点出了本文的说明角度?
3、文章哪一段亮出了作者爱桥的观点?爱桥的原因是什么?
4、作者是怎样写桥之美的?理清文章结构。
(三)、同桌进行讨论
(四)、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回答形成板书(课件展示文章脉络)。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学生主动识字词语,积累词语
出示问题更明确化,学生独立学习指向更明确。
在整体性阅读一环节,设计了听读(读准字音)——自读(思考问题)——合作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个整体性把握,为下一环节的突破性阅读打基础。
在理清的基础让显示文章脉络,让学生思维更清晰化。
三、突破性阅读
1、集体读四五自然段,思考问题: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什么例子?怎样进行说明?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3、展示小组学习成果,进行归纳总结。
(课件展示问题及结果)
4、 课件有关列举例子的图片(每一图片出现时配予声音),图文结合,加深学生的理解。(结合理解重点句子含义)
5、 小结:作者眼中的桥之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源于桥在不同环境下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课件展示小结板书结构)
6、 再次美美地读文(指导朗读)。
理解桥美在何处以及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问题的设计,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合作,配加声音效果的课件图片,都在为此而服务,突出教学重点。
图片配予效果逼真的声响,给学生以多种的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奋点”。
让学生更直观,清晰,实现人机对话效果。
细读后美美品读,加深个性感悟,体现“
四、探究性阅读
1、探究《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的在内容和语言上的区别(课件显示相关表格)
2、本文与其它说明文的不同之处。
作者说明的技巧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此设计此两问题作为探究题,很有价值。
课件显示相关表格给学生探究指明一个取向。
五、拓展迁移,总结全课
1、欣赏图片(音乐伴奏自动播放)说说桥除了作者所说的对比与和谐的美之外,还具有哪些美?
2、(课件展示拓展题)课后作业: 请模仿《桥之美》的写法,写出你的“ 之美”。或根据作者的叙述,描绘一幅带有桥的画面。
更多地显示有关桥的图片,开阔学生视野,也抒学生思维提升到最活跃的程度,实现课堂拓展。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把课堂向外延伸,审视桥之美延伸到其它事物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桥之美资料目录
【三维目的】
1、积累词语,了解桥的美学价值,提高学生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
2、理清文章思路,揣摩文章诗化语言。
3、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情趣及生活品味。
【重点】
了解桥的美学价值,提高审美能力。
【难点】
理清思路,揣摩诗化语言。
【课时安排】
45分×1
【课前准备】
录音带,有关桥与周围环境的图片。
【程序】
一、导言:
让学生介绍家乡渔洋关的一个美的建筑,并说明为什么美。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
2、听课文录音,圈点课文,预习课文,解释史诗、驻足,用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造句。
3、找出描写桥之美的语句,交流品读。
三、探究赏析(四人组讨论)
1、本文用了哪些事例来说明桥与周围景物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旨在抓住重点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找出本文诗化语言,朗读,品析(习题2)。
3、从作者对桥之美的看法,你得什么启示?
四、延伸
依据作者发现桥之美的方法,讨论我们如何发现生活之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比较阅读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板书文题)
设计(二)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
(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 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2)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的同学领悟到: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有的领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三、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教师提示: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就形成了全文的思路,也就得出了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段意,理清行文思路。
(3)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4)教师选三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明确:画家眼中的桥的特殊美感,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为了能让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水上城市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
接下来作者强调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是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为下文张本。
课文随后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选用四个例子——石桥与苇丛的配合,石桥与细柳的合作,在背景烘托下的长桥之美,险峰、急流映衬下的风雨桥——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然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桥之美”的进一步补充。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
最后收束全文,用一句话总结上文,回应文章的标题。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形成板书。
多媒体显示:
四、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1.多媒体显示:
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学生品读这些句子,欣赏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教师选四位同学品评这些句子。
明确:(1)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2.学生自己在文中另外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涵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感受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五、比较阅读
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学生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一些具体例子。着眼于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它说明对象(石拱桥)分明,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清楚,顺序合理,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说明方法(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等)得当。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设计如下:
比较篇目说明对象着眼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
中国石拱桥
桥之美
学生根据表格要求填写相关内容,充分理解规范说明文与科学小品的区别与联系,全面认识“说明文”这种文体。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一幅山水画,画面上有高山、流水、长桥、树木、薄雾。要求学生运用对比、变化、和谐的美学原则来品味、欣赏画面美,并模仿课文第4段的写法把它表述出来。
学生观赏画面,并口头描述。
七、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科学小品文《得乐园?失乐园?》完成文后题目。
教师可以打印成阅读试卷,分发给学生。
得乐园?失乐园?
我是通信时代的臣民!我是网�
作为比特族中的一员,我慨叹当今沟通的便利。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可以被比特这种元素缩短到近在咫尺,心灵与心灵的沟通随着网络的构架而延伸至无垠的宇宙。人是多么的伟大啊,人又是多么的渺小!
我是数字时代的“孟尝君”,我爱高朋满座,我爱食客三千,把酒临风,填词咏叹!因此,我喜爱chat Room(聊天室)。在那里,从未谋面的老朋友会带来有关“金龟子下巴”的新鲜事;初来乍到的“幼虫”的勃勃生机,令每一位“老虫”激动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各抒己见,高谈阔论;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真可谓壶中天地阔,网内日月长。
不过,每一个深深躲在显示器后面的面孔,真像他(她)在显示器前表现得那样纯洁吗?如果你去过上海电信、中国黄页或杭聊的chat Room,你一定遇到过poseidon、剑圣、轩辕氏。你很快就会打听到poseidon是如此的多才,诗词歌赋,中西合璧;剑圣是如此专横,逮谁挖苦谁,哪壶不开提哪壶;轩辕氏是如此的温文尔雅,口吐珠玑,人见人爱。其实这三个人是同一个人!唉,想一想,以后你还会相信在chat Room里交的朋友吗?
我是信息时代的掠夺者。信息,对于我来说,就像滋养身体的维生素一样重要。所以,每天我会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很多E—mail。这些E—mail给我带来了大量的我所感兴趣的不同信息,为我小小的个人世界,增添了丰富的色彩。我能在国内新闻媒体之前了解到了最新的美伊战事;足不出户我就可以给朋友送去贺卡;最新的游戏攻略,我永远最先得到;不用去图书馆,便可以读到川端康成的《雪国》的原本……
每天,我面带微笑,将成K成M的E—mail轻轻地泻在我小小的硬盘上,其实我根本笑不出来。每天我必须像清洁工一样,干掉大量的Mail垃圾——广告、免费杂志、邮购图书、目录等等。即便是我需要的Mail,阅读时总有些不太习惯。我是多么的传统,我喜欢阅读用笔写在纸上的信件。一边轻拈着带有花香的信封,一边细细阅读;一边欣赏写信人的书法,调侃偶尔出现的错别字,一边揣摩他(她)写信时的心情,想像他(她)蘸着墨水笔走龙蛇时的神态,甚至是每一个涂改。我可以从传统的信件上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而网络带来的E—mail呢,是永远做不到的。你难道能够接受阔别十多年的好友带给你的仅仅是一堆五号宋体外加10.5磅的字母吗?不,绝不。
我是信息时代的夜行侠。多年的侠客生活,让我脱胎换骨,造就了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也给我带来了不少麻烦。
据我的医生说,我患有轻度的鼠标多动症,中度的电脑亢奋症,重度的网络依恋症,外加沟通障碍。他让我相信他说的都是真的,他还列举种种例子。
他说:只要你坐在有靠背带扶手的椅子上,手就会不由自主地抓一件东西做圆周运动。
他说:只要在电脑面前,你就兴奋无比,可以不喝水不吃饭不睡觉甚至不用上卫生间。
他说:没有Modem(调制解调器)的日子没法过,你会焦躁地踱来踱去,试图用嘴吹出MHz的音频来模仿Modem的联接信号。
他说:别人有时候不能理解你在说什么——朋友托你找件东西,你毫不犹豫地让他去YaHoo找。
你告诉司机你家住在http://www.GU—。你要求服务生把你的咖啡升级到3.0版本,否则不付小费……
医生警告我——离那些玩意儿远点。
嘿嘿嘿,我能再说些什么呢。因特网啊,这就是我爱你的回报吗?难道这就是我狂热追求的乐园吗?!因特网啊,对你的爱越深就让我越心痛。
1.给下列加粗的汉字注音。
珠玑 专横 轩辕 调侃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的意思,然后分别写出含有这个字的一个成语。
①中西合璧
②足不出户
③高谈阔论
④把酒临风
3.“我是数字时代的‘孟尝君’”“我是信息时代的掠夺者”,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4.把下列句子改为平实的说明,体会这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效果。
①初来乍到的“幼虫”的勃勃生机,令每一位“老虫”激动不已。
②你难道能够接受阔别十多年的好友带给你的仅仅是一堆五号宋体外加10.5磅的字母吗?
5.文章第5自然段末尾有一个省略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在这个省略号前再补写两个例子。
6.文中的“我”即“网虫”,他称自己为“通信时代的臣民”“网� 想一想,“网虫”还可以是什么?请以“我是……”的比喻句形式开头,再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答案提示:1.jī hèng yuán kǎn
2.①美玉珠联璧合
②门户枢不蠹
③广阔海阔天空
④对着双喜临门
3.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一,门下有食客数千人。“我是数字时代的‘孟尝君’”,表现出“高朋满座”“食客三千”的网虫形象。“掠夺者”原本是贬义词,句中全无贬抑的意味,“我是信息时代的掠夺者”表现了网上信息资源的丰富及网虫对信息的大量获取。
4.①新上网的人的勃勃生机,让久已上网的人激动不已。②你难道能接受阔别十多年的好友带给你的仅仅是一些汉字与字母的印刷符号吗?
原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极尽生动说明之能事,寓知识于情趣之中。
5、6答案略。
教材简析:
此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的一个说明文单元,学生对说明文的认知结构才刚刚建构。因此根据本文的特点(本文是一篇美学小品文,诗意化的描写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互间出),教学中一方面旨在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常识。
课文简析:
这篇美学小品的作者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文中具有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我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文章的语言也极具个性色彩。此处,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同时,也让我们读者能够从美术工作者的独到的视角,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焕发着美的灵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能根据说明文的常识和小品文的特点去学会自我分析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 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段落中心句的方法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
2. 通过与《中国石拱本桥》的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本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由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2. 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 引导学生能对本文的重点语句,学生入情入理的分析。
教学手段:
本文借助两个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媒体之一:有关卢沟桥、宝带桥、赵州桥、风雨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英国的康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乡间的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小桥等图片。
媒体之二: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及一些问题的提示答案等。
教和学的过程
新课导入
(约5分钟)
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中所提及的桥。
二.提问:为什么看了这些图片之后,能给人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感?
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听听画家吴冠中先生,是怎样告诉大家这个答案的?
1.欣赏图片
2.思考并回答问题
整体感知
(约6分钟)
提出默读要求:
1. 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不发出声音来读。
2. 对默读的内容要进行最大限度的有效记忆。
1. 默读课文
2. 根据记忆,简单复述课文的内容
细研课文
(约10分钟)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所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答案提示)
一.说明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1. 从作者的角度看,桥之美主要体现在何处?
(让学生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2.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在文画出能表示这些说明顺序的句子或词语。
3.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4. 从说明的角度看,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如何?
5. 本文有哪些语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试举例说明。
二.从小品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1. 什么是小品文?
(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种形式,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化。)
2.找出文中诗意化的描写性语句,并简述这些句子中所蕴含的情味。
1.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
2.学生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以获得其简略的答案。
合作与探究
(约9分钟)
提出师生合作与探究的问题:
一.找出文中作者描述桥之美的句子。并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得出那些审美的基本原理则?
二.从生活中举出一些实例,来印证这些基本的审美原则。
1.找出句子,并简答文中所呈现的三条基本的审美原则。
2.从生活中举出实例来印证。
整合与拓展
(约13分钟)
提出有关课文内容整合性的问题:
一.文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挥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同时也引领我们去品味、感觉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并教给我们一些简单的审美原则如:对比、变化和和谐等,从而提高我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二.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又是怎样的?
(概述桥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从正面举例具体阐述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景物既能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从反面举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相互衬托、相互响应。
三.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中国石拱桥》的区别何在?试举例说明。
(《中国石拱桥》与本文的区别:中国石拱桥以准确的数据、例子等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进行了说明,是人对石拱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文则用艺术家的眼光对桥的美进行了描写和评价。)
四.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一些难句的情味,例如: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1.根据文中的段落中心句,来思考并归纳本文的主旨和思路。
2.从横向对比的角度,即:文章的主旨、表达方式、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来思考并回答问题。
3.启发学生:从这些句子在文中的语境、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文中所提及的哪些审美原则等角度去感悟和分析。
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3、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4、感受体味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技巧,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2、揣摩描写和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色彩,培养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用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创设情景,渲染气氛。
2、师问:看了图片后,给人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
师引入: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桥之美》,去听听画家吴冠中先生是怎样告诉大家这个答案的。
3、(幻灯片显示)课题《桥之美》,(链接)“作者简介”,展示几幅代表作,介绍吴先生在绘画界的地位。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
(1)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独到的魅力,“桥之美”到底美在哪里?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为了说明桥的美,作者主要举了哪几个例子?
第四自然段举了哪几座桥?这几座桥在各自什么环境中起了什么作用?
(结合幻灯片和链接,师生重点研讨这个部分)
讨论明确:
桥名环境作用
乌镇石桥秘密的苇丛透一口舒畅的气
江南石桥细柳拂丝令画家销魂
卧波长虹湖水苍茫打破单调的满足
风雨桥飞瀑流泉可以驻足欣赏
第五自然段举了哪几座桥?这几座桥在环境中起什么作用?(同学们课后结合课文研读分析)
桥名环境作用
《清明上河图》虹桥往返行人,各样船只重叠、交错
庄稼地里的小桥倒影被浮萍杂草刺破给无声的田野增添热闹
高山峡谷间的索桥山岩、树丛、急流连接了险峻,也孕育了生命
第六自然段还举了哪几座桥?这几座桥也与环境构成了绘画美么?
讨论后明确:
①南京长江大桥
②钱塘江大桥
③成昆路上的桥
举这几座桥时从反面说明桥与环境之间的重要关系。
(3)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赏析桥“美”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自由朗读。
(2)用优美的语言与同桌互相描绘一下自己选择的这一幅画面。
(3)全班交流。
4、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
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三、比较阅读
本文与《中国石拱桥》相比,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区别?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一幅山水画,要求模仿第四段的写法把它表述出来。
学生欣赏画面,并口头描述。
五、课堂小结:本文的作者虽然是一位画家,虽然他自己说,“作为一个画家,写作并不是为了发表,而是把一些想法或欲望记录下来”,但我们还是能看出作者行文的条理和逻辑的。(多媒体出示课文结构示意图)
六、作业:
1、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由来。
2、收集有关桥的故事和传说。
教材分析: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中具有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我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文章的语言也极具个性色彩。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同时,也让读者能够从美术工作者的独到视角,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散发着美的灵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从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2、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突破方法:用语文活动让学生说出心目中的“桥之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文中的每一座桥都散发着无限的魅力。桥与周围的景物相配合就形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你最喜欢哪座桥呢?请学生进行小组的合作,形成一小段口头作文,来描述心中的“桥之美”。
难点
引导学生对本文的重点语句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
突破方法:通过语文活动设计,训练学生用丰富、生动且有鲜活生命力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情感。学生在交流感悟时,教师通过启发与点评将一些重点词语和语句的赏析渗透其中。
教学方法:
1、导学法
2、比较阅读法
3、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自主阅读,感悟意境
1、听读课文,用心灵触摸文本。
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用耳朵听课文录音,用心灵去感受美景。
(1)字词积累。
(2)学生边听边做标记,并交流反馈听读感受。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感悟,并对学生的交流作总结概括和提升。
2、速度课文,感悟桥之美。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陶醉在一座座美丽的桥中,桥的确很美,那么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
3、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桥之美”。
三、合作探究,赏析美文美景
1.再读课文,寻找美景。
教师:文章写了许多桥,这些桥是在不同环境中的桥,那么文中写了哪些不同环境中的哪些不同形式的桥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朗读课文,找出答案。
教师展示每座桥的图片。
2、语文活动设计:心目中的“桥之美”。
文中的每一座桥都散发着无限的魅力。它美在何处呢?请学生用“桥之美,美在____”的句式,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形成一小段口头小作文。
3、在各组交流过程中,适时的让学生动情的朗读课文,可以小组齐读或小组推荐代表朗读,这样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把对文本的理解读出来。
教师对学生的感受作出肯定评价,与学生一起沉浸在这美景之中。
4、在语文活动过程中,要训练学生用丰富、生动且有鲜活生命力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情感。学生在交流感悟时教师通过启发与点评将一些重点语句和词语的赏析渗透其中。
5、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通过比较阅读,更好的品味文章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升华美感
1、教师向学生讲述一个故事。
听完故事让学生来谈谈木匠造的这座桥美在何处。(它是一座沟通兄弟心灵的桥。)
2、通过分析故事的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
五、联系实际,畅谈“桥之美”
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美丽的桥呢?
六、作业设计
找一找与桥有关的故事,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第1—3段)明确“桥之美”的含义。
桥之美(第4—6段)举例说明“桥之美”强调环境的作用。
(第7段)总结全文。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阅读有关桥的信息,培养学生整理,收集能力,鼓励学生学会积累。
2、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三部分之间的联系。
3、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无形的桥”的含义、结合事例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桥的功能、材料及其样式,理解桥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
2、理解“无形的桥”的含义,体会路桥虽不可少,但心桥更为珍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樊发稼的《桥之思》这首散文诗,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板书课题)生齐读两遍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师:第一小节谁来为我们读读。其他同学思考第一节讲了哪些桥?
学生交流。
2、师:是不是只有这些桥呢?(生回答不是)那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省略号在这里,证明还有很多很多。
3、师:你还知道哪些桥?
学生畅所欲言。
4、师:是的。还有好多好多桥呢!有材料是木头做的木桥,有石头砌成的石桥,有钢铁架的铁桥,有水泥修建而成的水泥桥。除了材料不一样,咱们还有样式各异的独木桥,有下面可以走船的石拱桥,有舟船相连再铺上木板的浮桥,有跨过大江大河的斜拉桥(看图引读)
5、师: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么多的桥让我们在潺潺流水、滔滔江水还有车水马龙阻断了我们的去路时,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生:沟通、交流
6、师:所以我们说,桥也是路,是没有路的地方路,是路的连接和延伸。
7、师:正是这样的连接与延伸,让我们可以更加方便,顺势地与人沟通交流 。(板书:沟通交流)
8、全班齐读第一小节。
(二)学习第二小节
1、师: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还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节找找答案。
生汇报。作用是美的享受。(板书:美的享受)
2、师:谁来说说你从那些地方体会出桥的美?
生:回答“碧波粼粼”“回旋别致”“湖光水色”“迷人魅力”“幽静”
3、师:文中用回旋别致来形容九曲桥的特点,谁来说说回旋别致是什么意思呢?
此时播放九曲桥图片
师:当我们不理解这个词语时,我们可以用哪些办法来解决?
4、师:嗯,非常棒,大家可要把这个办法记住哦。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忙碌了一天的人们,远离喧闹,漫步在回旋别致的小桥上,聆听着鸟鸣,闻着淡淡的花香,欣赏着碧波粼粼的湖水。
5、师:请大家睁开眼睛,说说你刚才有什么感觉?你仿佛看到什么?
(学生交流)
要是我们能漫步于这样的桥上多好啊,谁能把这种美好的语气读出来呢?
(个读—全班齐读)
6、师:太美了,老师从你们的朗读声中都听出了九曲桥的那份秀美。那立交桥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美的享受?
7、师:我们一起来欣赏立交桥,立交桥是立体交叉的桥梁,有多层构成,纵横交错,不同方向的车辆可以同时通行。看完这图片你想哪些词语来形容它?
8、师:如果我们现在就让我们坐着车,奔驰在这样巍峨雄伟的立交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闹市区里车水马龙,南来北往,非常畅通,立交桥这一血脉,推动着我们城市发展的速度,给整个城市平添了一份浩然坦荡的现代化气势……谁来读读?
(个人读、全班读)
9、这两座桥各有各的美,各有千秋,请我们男女生比赛一下,女生带着我们走进着温柔婉约的九曲桥,男生带着我们走进浩然正气的立交桥。
男女生比赛读(PPT打出课文1、2自然段内容)
10、老师听出了我们女生带来的秀丽之美,也听出了男生带来的壮丽之美,真是太美妙了。你们真棒,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自己。
11、引读:正是这样,所以我们作者说:各种……美的享受。(PPT出示)
像这样的美老师也捕捉到了一些,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图片
(三)学习第三小节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到的都是有形的桥,而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座桥,它既不架在水上,也不架在陆地上,可它却实实在在地发挥着“桥”的作用。请大家自由读第三小节,想想这是一座什么桥?
2、师: 建这样一座桥不用一砖一瓦,无形的桥是以()?它存在于()?
(板书:无形的心桥)
3、畅所欲言。
a、当你和你的好朋友吵架了,你该怎么办?
b、当老师批评你了,你会怎么想?
c、要是家里人和邻居因为楼下停车的事不愉快了,怎么办才好呢?
d、当社会上陌生人需要我们关注、帮助呢?比如:当地震发生时、当山区的孩子由于贫困上不起学时、当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经受病痛的'折磨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4、师:你们说的真好!老师深受感动!正是这尊重、谅解、关注和信任,才架起了人与人之间的桥,那就是——心桥。
师: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在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尊重、谅解、关注与信任构建心桥,这样的桥越多,越普遍,我们的世界就越和谐,越美好。
(课件展示“心桥”的图片)
5、师: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祝愿,一起再读读第三小节。
三、小结
同学们,中国的桥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更多的桥,更希望架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之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努力,我们彼此之间的心桥就会更加的坚固,更加的美好!
四、作业
1、挑选自己喜欢的词句,选择喜欢的句段背诵。
2、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一座自己喜欢的桥。
五、板书设计
桥之思
沟通交流
美的享受
无形的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