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下面是敬业的小编小月月帮大伙儿整编的拿来主义说课稿(优秀14篇)。
《拿来主义》是鲁迅后期的一篇著名杂文,这篇文章论证的艺术性很高。它充分发挥杂文的优势,通过形象来讲道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不仅浅显易懂,而且耐人寻味。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根据动心迷人的语文美育原则,对它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用一种类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风格从事用“小品”来突出它的这样一个主要特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整个课上,学生时而忍俊不禁,时而拊掌大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后,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能脱口说出拿来和送来的区别,说出孱头、昏蛋、废物比喻什么,说出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亦即它的特点)是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难点是对一些曲笔、反语的理解,下面我就
一、因果论证──由果溯因
上课伊始,我用类似相声艺术中的“抓哏”、“系包袱”的方式开讲,声言学生正在使用的某些学习用品是从商店里“拿来”的,而某些用品又是商店从国内外企业“拿来”的;在改革、开放之时,许多方面我们提倡实行“拿来主义”。在学生纳闷并急起欲辩之时,让他明白这里所说的“拿来”与“拿来主义”与平时作“偷窃”解的“拿来”含义是不同的(自然解题):“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的独创,“拿来”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主义”是指一种重大原则或主张。再通过“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种原则或主张”的问题转到对写作背景的讲解,通过“一个新而独特的概念的提出,必然包含着“它是什么”和“为什么是这样”两个内容。拿来主义这个命题,就包含着“为什么要拿来”和“什么是拿来”(亦即‘怎样才是拿来’)两个部分”的提示,过渡到对文章篇章结构和内容的揣摩和分析。
我在分析“为什么要拿来”这部分内容时,亦是运用了由果溯因的方法,先提示学生注意,课文第七段开头的那个关联词“所以”,表明:前面所论,都是于“要自己来拿”的原因。再让学生分析这句话之前文章的层次,讨论、分析这个原因究竟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以下板书图示: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
(有悖于交往原则)
因为第二层:只是送去,必论为乞丐。
(要正视历史逻辑)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
(应重视现实教训)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在讲述第三部分时,我也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来结束教学:让学生讨论、完成“思考和练习”
二、思考
“如果课文最后一段的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明确:这五句话八十二个字,作为全文的总结,集中回答了五个问题,论因果,作选择,加判断,都深中肯綮,无可移易。
三、比喻论证──辅以“小品”
在讲析前面因果论证的内容时,涉及到“送来”和“拿来”的区别问题。为了让所有学生都彻底弄清这个问题,我请一个学生上台配合我表演了这样两个“小品”:某人上门推销菜刀(进门就将刀尖对着主人,步步进逼着连说:“买一把”主人在惊骇之中只好买下一把)和大热天买卖西瓜(卖瓜人将瓜拿给顾客,顾客却推开不要,自己拍拍、听听挑了一个)。通过观看这两个小品,学生都能正确地认识到,“送来”和“拿来”的区别是:前者的主动权在别人。是一种带有强迫和恶意的输出,文章中稍前一些的“抛来”的语意与此相同;后者的主动权在自己。与“抛来”相对的“抛给”的语意与此相似,是一种并不出于强迫和恶意而输送进来的东西,也可以理解为正常的贸易交往。
在讲析拿来主义“它是什么(即‘怎样才是拿来’)”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设计由四个有些表演才能的学生上场,三个根据课文的描写依次表演“孱头”、“昏蛋”、“废物”的“小品”,并且在表演时创造一种后者嘲笑前者,但又一蟹不如一蟹的小丑情趣,另一位学生在他们表演完后分别给他们戴上写有“孱头”、“昏蛋”、“废物”字样的折纸做成的“乌纱帽”(以前也曾用过“高帽”,后觉得似缺少点幽默而改用“乌纱”这种折纸帽的做法可以在一些《儿童趣味折纸》类的书上学到),然后换一个学生上场,根据自己的评判,鉴别给这三人“颁奖(牌)”(牌子用适当大小的白纸或三合板制成,上面分别写有“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在“循名责实”之后,我请学生在笑噱之余,务必注意这里体现的是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手上拿的是表示“本体”,头上戴的是表示“喻体”,要将这两者“对上号”,并且向学生讲清本体在当时的具体对象及其表现。
在一问一答,学生们肯定这些都不是“拿来主义”之后,我设计通过一声呐喊:“欢迎拿来主义!”由另一个学生高举着一面正面写有“拿来主义”,反面写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或“占有,挑选,创新”)字样的纸制旗帜上场(上场时可配以一段解放军或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孱头”、“昏蛋”、“废物”作“望风披靡”状,“落荒而逃”下场)。我指着旗帜反面问学生“这是不是拿来主义?”“它有什么特点(要求大家齐读课文中表现它特点的一段话来回答)?”学生们很快即能读出:“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即全文倒数第二段)”来了。整个教学过程天衣无缝,妙趣横生,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和发挥。
在讲析第二部分的最后,我安排了两个连线练习。一是在小黑板的左右交叉地写上:“大宅子”、“鱼翅”、、“***”、“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和它们的本体,让学生将喻体和本体相连;二是在小黑板的同左右交错地写上毛泽东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一文中的语录和鲁迅的语录,让学生将观点相同之处相连。
三、曲笔、反语──探赜索隐
本文的疑难之处主要是怎样正确理解第一段中“送去主义”的关于“学艺”上的事例,我则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分析,从反面去了解正意,真正理解有关词语的深刻含义。对与词句有关的课后“思考和练习”四等语文知识的练习,我则适当结合教学过程进行。
附:“动心迷人原则”的定义
语文美育原则之一。教师上课,对原有作品进行再创造,把平面,静止的文字变成主体的、活生生的形象,使教材中的人物环境、情节等都能站立起来,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达到特有的效果,把学生“迷”住。它要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使学生的口、鼻、耳、目、身等都同时感知同一事物,得到感染陶冶。
一、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苏教版第三册第十八课的一篇精讲课文,它也是《礼貌的对话》这一个单元的第四课。这个单元的文章讲的是文化的发展务必坚持对话,屏弃偏见,增进交流,只有这样,人类的文化才会共同繁荣发展。《拿来主义》是鲁迅的杂文代表作之一,它告诉我们,文化的交流要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篇文章是对前几篇文章的拓展和延伸。
二、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思路,结构和观点
2、体会文章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3、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潜力和概括分析潜力
4、学习鲁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1、理解文章资料,领会拿来主义精神
2、揣摩幽默犀利的语言,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
难点:1、掌握比喻论证以及因果论证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
四、重点、难点的突破
关于重点、难点的突破,我打算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问题导学法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让他们提出自己找到的问题,老师进行整和,找出有价值的和普遍有困难的问题,比如说:拿来主义的精神是什么?文中的孱头、昏蛋、废物指代什么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2、小组讨论法
针对领会拿来主义精神和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这一重点,我采取小组讨论法,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限时作业,然后让小组代表起来发言,使学生能在相互交流中迅速有效的解惑,把个人钻研和小组切磋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群体教学中小组互助、优势互补的用心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
3、归纳法
针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潜力和概括分析潜力这一重点,我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论点论据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让他们思考议论文的学习方法,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概括潜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潜力。
五、教学用具
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录音机、教学磁带来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打算带领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如《社戏》、《祝福》等,询问学生记忆中的鲁迅是什么样的?让他们交流他们所搜集到的关于鲁迅的资料,故事,既让学生增长了知识,扩展了视野,有训练了学生动手的潜力。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放教学磁带,让学生听读,有利于进入到课堂情景中,然后让学生读课文,对文章有整体感知,能够采用多形式读书法,如:朗读、默读、速读、跳读等方法,既能够提高学生的用心性,有能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
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使学生对课文从质疑到理解的过程清晰可见,如果我是老师,我必须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潜力。
(三)合作探究
透过问题导学法,我们整合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针对掌握比喻论证和因果论证的方法这一重点,我采取小组讨论法,四人一组,共同探究,在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始终不告诉学生明确的答案,让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表面上看浪费了时间,实际上恰恰是在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针对揣摩幽默犀利的语言,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我采用小老师授课法,透过小老师授课的方式,让学生以主人公的心态自主学习,疏通字义、字音,锻炼胆量和口语表达潜力,并养成注意倾听,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拓展训练
1、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名言警句
2、写一篇读后感
这两项训练,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将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是“大语文观”的体现,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
(五)课堂小结
在教学课程结束之前,我会让学生谈一下这节课的收获,让他对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回顾,巩固新学到的知识。
七、作业
将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做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所要说课的资料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它具体安排在广东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五课,也是第二单元议论文的第二篇。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潜力和写作潜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必须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而《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它具有短小精悍形式活泼,能及时反映社会现实,有很强针对性和战斗性等特点。鲁迅先生以之作为战斗的匕首。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应着重把握其思想的深刻性、语言的艺术性、论证的逻辑严密性。此外,《拿来主义》是一篇关于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杂文,本文的构成与此刻相隔72年之久,但应对历史新形势,拿来主义的精神并但是时,因而还要让学生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好处。
根据大纲和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潜力目标:①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②体会鲁迅先生杂文语言犀利、幽默讽刺的特点③学习本文形象生动的比喻论证和逻辑严密的因果论证。
2.人文目标:深入的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好处。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至于教学重难点,我主要根据大纲教参还有学生的基本状况包括知识基础和思想现状来确定。知识基础方面: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议论文的认识基本还是初中的浅层认识,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潜力尚在进一步构成中。思想现状方面:应对改革开放的种种诱惑、思想文化冲击,思想上呈现矛盾混乱的状态,尤其处于像广州这样的大都市中的青少年。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重难点定为:
重点:1理解课文资料,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2掌握比喻论证以及因果论证的论证方法。
难点:掌握比喻论证以及因果论证的论证方法,并能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因果论证增强文章逻辑性。
确立了重难点后,怎样引导学生去突破它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呢?我始终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问题导引法激发学生兴趣2注重学生解决问题潜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运用创设情境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亲身深入其中。
突破的具体措施如下:1注重预习,任务要落到实处,课堂必考察以激励学生(预习资料为四个问题:①鲁迅生平、作品你知多少?②都说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战斗的匕首,那么本文斗什么?因何事而要斗?——写作背景③生字词你解决了吗?④你还记得议论文引证、例证吗?文中是否有相应例子?——温故而知新。由四个问题,为文章的解读做好铺垫,也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
2根据不同资料目的选取不同的课型:重点一主要采取问题引导,串讲、讨论为主,并多联系实际问题:重点二,主要是讨论、比较、训练相结合。
3借助多媒体课件,加大知识容量和训练密度,以到达看、听、说、读、写全面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任务: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以及1—7段的整体感知和品读赏析)
㈠导入:课件展示两首诗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提问:这两首诗是否很熟悉?出现过哪里?在鲁迅的哪篇杂文?——温故而知新,激发兴趣,引入鲁迅作品生平介绍,并考察预习。
㈡整体感知
1背景介绍(在考察鲁迅生平结束后之后进入写作背景考察)先学生介绍,后课件展示图片,把相隔72年的历史重现——创设情境法,拉近学生的时代距离,引起情感的共鸣。
背景漫画图片分三部分:a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求荣,维持岌岌可危的统治——送去主义;b帝国主义趁火打劫——送来主义;c无产阶级革命队伍思想混乱走极端,“极左”或“极右’。
在此情形下,鲁迅写下此文《拿来主义》目的在于揭露送去主义,澄清在理解文化遗产方面各种混乱思想。——点出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问题。
2听录音朗读+学生默读(录音朗读示范正确朗读方法并且更能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学生默读主要是理清文章思路,为更好理解课文作准备。)
3串讲1—7段,分析因果论证,讲读课文,抓关键语句,体会文章,深入理解。——主要运用问题导引法
(我对问题的设置有如下特点:先摆出大问题,对课文有个全局的把握;再把大问题分解小问题,环环相扣,把问题落到具体方面,以免学生不知所措,不知从哪里下手。综合小问题的解决,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⑴作者是怎样论证“拿来主义”的?
①作者是一开始就直接分析拿来主义吗?(具体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哪一段开始正面阐述?)
——“所以”一词,表因果关系(前因后果),提示我们,在这之前的资料是“要自己来拿”的原因。
②那么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要“自己来拿”?)
I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作者提到了哪几种主义?——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II为什么这两种主义行不通,而要实行“拿来主义”?(这两种主义所导致的后果)
[这个问题需要思考并组织答案,先让学生看书思考,再提问回答,老师板书:
闭关主义——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
送去主义——只是送去,有往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只是送去,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规律)
导致送来,大受祸害(应重视现实教训)
III送去了什么?送来了什么?——什么都成了送去的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单是学艺上的就……[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
由以上三个小问题,我们得到大问题的答案——因果论证,先破后立(课件展示结论)
㈢品读赏析
——目的在于品读鲁迅杂文语言的精妙与思想的深刻。鲁迅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他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因而应引导学生透过语言风格更深刻的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到达“人文熏陶”的目的。
——方法与手段:问题导引法,先摆出问题,由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在这环节中,教师要纵观全局,抓住细节适当提示引导鼓励,发动全班用心性,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1、第一段“别的且不说”一句有什么作用?(提示:a联系之前所说“什么都成了送去的了”;b别的不说,那说了什么?这是对什么的限定?c这样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个性作用?)
2、作者在列举送去主义的事例中,分别用了哪些形象的词语对反动政府媚外丑态加以描绘?(讨论解决,甚至让学生表演一番)
{1、2答案: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能够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3、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是有目的的“给”,“送来”是客气点的说法。例子:1933年中美签“棉麦借款”)“抛来”是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无目的)
4、如何理解“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㈣小结并练习(生字词考察预习状况,其他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以及补充)
一、字词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自诩、吝啬、国粹、残羹冷炙
2.根据拼音写汉字:bié进、脑suī、ca酵
3.解释下列词语。
礼尚往来自诩残羹冷炙国粹冠冕堂皇
二、选取决定正确的一项:
1.第3自然段运用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是——
A.比喻论证B.类比论证
C.比较论证D.因果论证
2.第4自然段“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
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
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
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一样
3.第5段中有5处引号,对后4处引号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处表示否定,第2处表示强调,第4处表示特指
B.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强调
C.第1、2处表示否定,第3、4处表示特指
D.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特指
4.3~7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比较论证B.类比论证
C.因果论证D.举例论证
㈤作业:概括“拿来主义”的含义
第二课时
㈠导入:回顾上节课资料,概括“拿来主义”的内涵,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具体实行拿来主义”,也即提出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㈡分析8—10段
1、齐读并思考:“大宅子”指什么?“穷青年”指谁?(提示:要结合写作背景思考,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问题而提出的?)
一、说教材课文: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生动而透彻的阐明了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的问题,批评了种种错误的思想,指出了批判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文章艺术特点突出,语言深刻、犀利,一向是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必选篇目,现见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并入选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并且均为这两个杂文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由此可见,《拿来主义》一文在杂文单元教学中所处的领先地位和典范作用。
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单元教学重点以及学生对杂文学习的实际情景,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领悟鲁迅先生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2.理清本文论证的思路;
3.赏析本文写作的艺术特点;
4.揣摩本文生动、诙谐、犀利的语言。
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理清思路,学习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准确把握文意、领悟文章深刻内涵。
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拟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领悟文章的深刻资料。第二课时,赏析、学习本文形象说理的艺术特点和深刻、犀利的语言特点,并进行适当地拓展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具体到论述类课文教学时,又指出:“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文章的资料难度,在本课的教法上,我采用介绍有关背景、师生共同研读、互相研究讨论、适当点拨启发等方法进行教学;在学法上,我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经过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理清思路、领悟资料、欣赏写作艺术,培养学生阅读杂文的综合素养。
三、说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熟悉文体。
1.导入新课。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忙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联系现实生活,我将新课导语设计为:同学们,应对此刻开放的社会,应对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流行风尚和生活作风,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呢鲁迅先生早在30年代,就写了一篇《拿来主义》的杂文,专门论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相信必须会对我们有所启示和帮忙的。
2.介绍背景。给学生简介本文写作的背景,有利于学生对文意的把握。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维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写了《拿来主义》这篇著名的杂文。
3.了解杂文文体。介绍杂文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根据文体特点去探究和赏析。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资料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能够归入这一类。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究,进而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论述的思路。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明确要点:论点是“拿来主义”。先针对“送去”,提出“拿来”;再辩明“跑来”与“抛给”的不一样,提出“拿来主义”。
2.全文破中有立、立中有破,说说全文是如何又破又立的
明确要点:前半部分重在“破”,着重揭露“送去主义”的种种丑恶行径,同时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后半部分重在“立”,着重指出“拿来主义”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同时也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三)深入研读,领悟资料。
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经过下面几个问题的讨论、探究,正确领悟课文的深刻资料。
1.“拿来主义”的要旨是什么
明确要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对待文化遗产三种错误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要点:害怕,不敢继承,“是孱头”;全部毁坏,“是昏蛋”;全部继承,“是废物”。
3.文化遗产有哪几种类型“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
明确要点:以下三种。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对有益无害的(鱼翅),拿来使用;对既有害处又有益处的(***),清除有害的方面,使用有益的地方;对于人民根本不需要的东西(烟枪、烟灯及姨太太),原则上“毁掉”(只给博物馆留少许)。
4.对文化遗产实行拿来主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要点:批判地继承,是为了推陈出新,创造新文艺。
(四)学习写法,揣摩语言。
在理清思路、领悟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学习本文形象说理的特点和深刻、犀利的语言。
1.本文如何使说理形象化的
明确要点:运用很多的比喻(“大宅子”、“鱼翅”、“***”、“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复杂的说理变得形象具体。
2.结合实例,说说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要点:语言深刻、犀利、讽刺、幽默。
(五)总结全文,拓展训练。
对全文的资料、写法、语言进行重点小结,课堂上完成练习:应对社会上流行的形形色色的“时尚”、“潮流”,我们应当怎样办呢请谈谈你的看法。课后,请依此为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一、说教法学法: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具体到论述类课文教学时,又指出:“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文章的资料难度,在本课的教法上,我采用介绍有关背景、师生共同研读、互相研究讨论、适当点拨启发等方法进行教学;在学法上,我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透过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理清思路、领悟资料、欣赏写作艺术,培养学生阅读杂文的综合素养。
二、说教材课文: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生动而透彻的阐明了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的问题,批评了种种错误的思想,指出了批判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文章艺术特点突出,语言深刻、犀利,一向是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必选篇目,现见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并入选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而且均为这两个杂文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由此可见,《拿来主义》一文在杂文单元教学中所处的领先地位和典范作用。
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单元教学重点以及学生对杂文学习的实际状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领悟鲁迅先生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2.理清本文论证的思路;
3.赏析本文写作的艺术特点;
4.揣摩本文生动、诙谐、犀利的语言。
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理清思路,学习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准确把握文意、领悟文章深刻内涵。
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拟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领悟文章的深刻资料。第二课时,赏析、学习本文形象说理的艺术特点和深刻、犀利的语言特点,并进行适当地拓展练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究,进而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论述的思路。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明确要点:论点是“拿来主义”。先针对“送去”,提出“拿来”;再辩明“跑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2.全文破中有立、立中有破,说说全文是如何又破又立的?
明确要点:前半部分重在“破”,着重揭露“送去主义”的种种丑恶行径,同时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后半部分重在“立”,着重指出“拿来主义”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同时也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二)了解背景,熟悉文体。
1.导入新课。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忙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联系现实生活,我将新课导语设计为:同学们,应对此刻开放的社会,应对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流行风尚和生活作风,我们就应如何正确对待呢?鲁迅先生早在30年代,就写了一篇《拿来主义》的杂文,专门论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相信必须会对我们有所启示和帮忙的。
2.介绍背景。给学生简介本文写作的背景,有利于学生对文意的把握。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对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维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写了《拿来主义》这篇著名的杂文。
3.了解杂文文体。介绍杂文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根据文体特点去探究和赏析。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资料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能够归入这一类。
(三)学习写法,揣摩语言。
在理清思路、领悟资料的基础上,透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学习本文形象说理的特点和深刻、犀利的语言。
1.本文如何使说理形象化的?
明确要点:运用超多的比喻(“大宅子”、“鱼翅”、“***”、“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复杂的说理变得形象具体。
2.结合实例,说说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要点:语言深刻、犀利、讽刺、幽默。
(四)深入研读,领悟资料。
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透过下面几个问题的讨论、探究,正确领悟课文的深刻资料。
1.“拿来主义”的要旨是什么?
明确要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对待文化遗产三种错误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要点:害怕,不敢继承,“是孱头”;全部毁坏,“是昏蛋”;全部继承,“是废物”。
3.文化遗产有哪几种类型?“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
明确要点:以下三种。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对有益无害的(鱼翅),拿来使用;对既有害处又有益处的(***),清除有害的方面,使用有益的地方;对于人民根本不需要的东西(烟枪、烟灯及姨太太),原则上“毁掉”(只给博物馆留少许)。
4.对文化遗产实行拿来主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要点:批判地继承,是为了推陈出新,创造新文艺。
(五)总结全文,拓展训练。
对全文的资料、写法、语言进行重点小结,课堂上完成练习:应对社会上流行的形形色色的“时尚”、“潮流”,我们就应怎样办呢?请谈谈你的看法。课后,请依此为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3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说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
说教学难点
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说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了解文章的背景
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放录音“拿来主义”
提问:“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听完录音后回答)
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提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四、诵读鉴赏1~4段
1、诵读1~4段。(指定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朗读后回答)
明确: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3、提问: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4、提问: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明确: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2)……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实为“倒退”。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
5、提问: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明确: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不怀有不良的动机。表面上好象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五、师生共同小结
“抛来”的不好,“抛给”(或“送来”的,又不怀好意,什么是最好的方法呢?文章至此水到渠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拿来主义”。该怎么去拿来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再次欣赏作者是如何在彻底批判“送去主义”的基础上巧妙提出自己的主张的,并进而找出“送去”与“拿来”的区别。
学生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联系背景,深刻理解鲁迅提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2、细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写作上有所借鉴。
2、方法过程目标: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并与时代结合。
3、情感目标:如何培养能力以及思维品质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说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说教学难点:
根据文本内容探究新时代的"拿来主义"的内涵。
关键理清文章论证思路,理解"拿来主义"内涵。
说教学分析
1、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2、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将文本内容与时代结合,进行探究。教具多媒体
说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昨天公开课抽签,我很幸运的抽中了高一一班,因为你们是四个班中最优秀的,能和优秀的人共事是一件快乐的事。带着这种好心情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
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曲的源自那部电影《KONGFUPANDA》。
这是好莱坞梦工厂制作的动画大片,内容大致是,笨手笨脚胖乎乎的熊猫阿宝练就神奇中国功夫,打败大反派作恶多端、忘恩负义的黑道老大雪豹。第二部从5月28日零时全球公映,一票难求。
电影里中国文化的元素随处可见:功夫中国国粹,熊猫中国国宝。
正因为如此,从第一部《功夫熊猫》上映起就有许多人要求抵制,理由如下:
A、美国的熊猫眼睛是绿色的,让人感觉邪恶,真正大熊猫的眼睛是黑色的,美国为什么用绿色的,大家自己琢磨琢磨。
B、美国大熊猫的爸爸居然是只鸭子,毫无缘由,但这只鸭子分明和美国动画片唐老鸭有几分相像,对于以前没有了解大熊猫故事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留下中国大熊猫有一个美国唐老鸭爸爸的印象。
更有甚者,艺术家赵半狄打着横幅“不允许好莱坞在中国捞金”来到国家电影局呼吁抵制《功夫熊猫》咱们班上的情况怎样?
我们来现场做一个调查,咱们全班有多少人?
你会去电影院或在家中观看《功夫熊猫2》?
其实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给出了答案。我们先来学习这篇课文,然后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主旨探寻:
(一)整体把握
1、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用这个格式来回答:反对提倡
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2、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从外国“拿”什么呢?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
(二)这是一篇议论文,又是周树人写的,很多同学都皱起了眉头。咱们中学生学语文“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对鲁迅的这篇文章,其实大可不必怕。刚才整体感之后,大家已经知道文章就两部分。清清爽爽。
下面我们看第一部分怎么写?
1、咱们班哪位同学朗诵最好,请你读17段。大家一起看看他是怎样证明自己观点的。
2、要证明一种做法可取,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证明该做法的好处,二是证明其它做法的害处。请大家找出再拿来主义之外,还有哪些做法?各有怎样的危害?
做法危害
闭关主义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落后挨打
送去主义卑躬屈膝卖国求荣亡国灭种
送来主义商品倾销经济侵略文化侵略
因果论证举例论证类比论证
3、鲁迅为了将送去主义论述清楚,提到了那些人?
4、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因为这些方法都不足取,所以要实行拿来主义。
例论证
类比论证:尼采自诩为太阳而发疯与中国某些人自大的危害是一样可怕的。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与尼采自诩太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
5、鲁迅语录:某些国人自夸中国地大物博,鲁迅曾批评道: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
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前半部分已从反面论述了应该实行拿来主义,下文应该怎样写?
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实行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2、请女同学中朗读最好的一位来读最后三段。
3、有没有高度概括拿来主义做法的句子或词语?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使用或存放
更概括地说,就是四个字:占有、挑选
4、这一段有很形象的阐释,找出来放声读一读。
这里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的?
5、刚才有同学说是比喻论证,谁能具体分析一下?
形成板书: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鱼翅:精华
***: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
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糟粕。
二、走出课堂
1、眼下对待美国大片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态度?
票房收入就是最好的回答。这几天《功夫熊猫2》在全球公映了,《功夫熊猫1》曾拿下六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仅中国就拿下了2.6亿美元。5.28日全球公映,《功夫熊猫2》内地上映两天掘金1.2亿。
电影局对赵半狄的做法,表示从感情可以理解。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的人。不敢接受。
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貌似彻底革命的人。彻底否定。
废物:比喻欣然接受遗产中不良成分的毒害的人。全盘接受。
占有、挑选。就是继承、学习、模仿。
好莱坞梦工场的美国导演们一定没有读过鲁迅的这篇《拿来主义》,他们却深得拿来主义的精髓:尊重、喜爱中国文化,《功夫熊猫》融合了众多功夫片的技巧,还为阿宝设计了最典型的中国化背景:山水、庙会、面条摊子,他练的是功夫,受伤了去针灸,连阿宝一手端数碗面条的架势也像是地道的中国“店小二”。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又善于创新。将中国文化用栩栩如生、丰富变化的动画效果来呈现出来;阿宝的形象又有美国式的个性、自由、可爱、乐观、幽默、励志。
2、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大国,远远排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甚至落后于韩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他比中国制造更强大。举例!
中国制造的8—10亿件衬衫才能买一架波音客机,这需要多少中国女工在嘈杂的制衣车间中劳作多长时间?又要花去多少中国销售人员的精力,因为要想美国男人都买四五件衬衫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知道美国的高科技赚取中国人多少汗水与劳动,但是我们可曾想过美国的电影、文化在中国市场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银!
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因为武力,金钱征服不了人心但文化能征服人,打动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规模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则是第一大产业。日本仅次于美国,其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其动画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游戏领域则占世界市场的1/3。)文化上的强大与否将决定一国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读了鲁迅的这篇文章,我们要勇敢的吸收一切外来的文化,要占有、挑选,《功夫熊猫2》来了,咱们可以勇敢的走进电影院,自信地借鉴外国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的收获,也是老师对大家的殷切期许。
说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说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说教学难点
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说课时安排
2课时
说教学要点:
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说教学内容
引导精读课文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思考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二、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1、阅读第7段,思考,“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
(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2)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逃避主义)不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加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投降主义)挑选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3、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喻体事物态度本体事物态度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完全吸收***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批判地吸收烟展览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姨太太请他们各自走散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坚决抛弃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4、小结。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5、请学生再读第八、第九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6、研读最后一节。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训练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 (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最后一句话揭示全篇的中心思想,深刻提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总结文章写作特点
1、先破后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综合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
3、运用比喻展开论证,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4、语言幽默犀利,诙谐辛辣,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四、拓展延伸
试用“拿来主义”精神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案例有:
1.“韩流”现象;
2.法国的电影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
3.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
4、讨论活动。
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化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对待洋节,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
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五、语言特色体会
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毛泽东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文章充满了调侃和反讽的味道。“嬉笑怒骂皆是文章”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拿来主义》是鲁迅杂文在新课程中仅存的一条命。所以提到他的地位,我觉得它是此刻高中生窥见鲁迅杂文的最后一眼。从另一方面讲,《拿来主义》是新课程中唯一的典型的议论文,一些常用的论证方法,论证结构在文中都有体现。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根据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潜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3、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
4、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5、理解主题,探讨“拿来主义”在当代的文化好处。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
2、学习比喻论证、类比论证、比较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二、说学法
(一)分析学情
对于鲁迅的文章,学生是多有学习,但是对于杂文,确实第一次。尤其在此刻淡化文体教学的状况下,学生对于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至少没有构成议论文的知识体系。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要一方面教授本课的基础上,交代夯实议论文相应的知识。
(二)学法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及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法、学法:
(1)教法:提问式教法、小组讨论法、诱导研读法、
(2)学法:课前预习法、课堂探讨法、课后练习法
此外,为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教法
编者提出: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的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和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挈领法”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资料包括:理清文章层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论证的内在逻辑性。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用心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超多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即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那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潜力和分析综合潜力。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问题:1.文题“拿来主义”的资料是什么?
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第1题的设置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2题的提出做铺垫;第2题的设置有必须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高度的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什么是“闭关主义”?
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
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能够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
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
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
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
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
2、作者对“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潜力和综合潜力。
第三步:课堂训练、巩固成果〔出示微机图片(一)〕
(说明:如此设计训练题的原因在第二课时中,我将详细阐述,那里不赘述)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潜力和应用潜力。
第一步:先搭知识台阶,由教者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在此主要体现教师为旨的原则。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别各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
3.。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
4、“鱼翅”“***”“烟灯和烟枪”“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构成潜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潜力和思维潜力。
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比较喻论证的理解。
问题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决定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日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比较中加深比较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潜力。
第四步:根据技能构成的规律,为了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也应是多层次、多结构的。训练不仅仅仅体此刻课堂上的巩固练习,而应是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连贯、准确、富有逻辑论证性的讲述本身就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讨论题都是对学生思维潜力的训练,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课堂上知识进行构成性训练,及时巩固教学成果。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训练题。〔出示微机图片(二)〕
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题目。第一道题目面全体学生个性是程度稍差的学生,透过训练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资料;训练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论证方法。这是知识的内化、熟化过程。
第二梯度:设计辨析型题目。第二道题目面向大多数学生,透过训练1使学生深入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训练2使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辨析潜力。这是知识同化过程。
第三梯度:设计思考性、创造性题目。第三道题目有必须难度,面向程度较高同学,同时使其他人得到启迪。透过训练1进一步完成知识迁移、培养程度较高同学的应用潜力,训练2进一步培养其他同学的辨析潜力和表达潜力,训练3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
第五步:回到课本中,学生讨论分析学习本文的现实好处,训练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
第六步: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布置课外训练题
我校是首批办好的重点校,此刻招收的学生,学习程度差异较大,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布置分层次作业。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按下列观点,写出论证提纲。
第一层次:在上述观点中可选其一。
第二层次:这天我们一方面要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步子迈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
在上述教学中,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由于教学过程设计贴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的用心性,又以训练为主线,同样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以“思想上就应装上‘窗纱’”为题,下面哪些论据采用了较适合的比喻论证方式——
A.江河横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B.生活中的窗纱是为了防止苍蝇、蚊子、灰尘…
C.一切人都有爱美之心,西装革履、烫发口红,是时代的美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
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2)铁杵磨成针
观点: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务必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一、【分析教材】
《拿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是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杂文。因为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属于议论文范畴,所以学习本文我们能够论文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鲁迅的杂文具有“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所以学习本文不仅仅能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能够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
二、【分析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议论文的三大要素已经有所掌握,但是对论证方法的把握还只停留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潜力尚在进一步构成中。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文章思路、结构和观点;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因果论证的写作手法和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⑶德育目标: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深刻内涵,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由于高一学生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逻辑技巧的掌握相对欠缺,以及鲁迅先生所写杂文的特点,再从学生实际状况出发,结合本文的特点,我将本文的重点、难点设定为:
教学重点: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明确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着重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四、【教学方法】
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用心性,因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引导法、讲授法、提问教学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点拨法。
学生学习方法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包括小组讨论法、朗读法,以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堂练习、课后练习贯穿本课的学习中。
五、【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本课将分两个课时进行。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1课时:把握文章思路、结构和观点,重点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论证的内在逻辑性;明确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着重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第2课时:重点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运用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深刻内涵,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第一课时
1、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作家冯骥才先生在法国答记者问的故事,激起学生对“拿来主义”的强烈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用心性和主动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检查预习状况,巩固基础知识
作者、背景介绍:由于同学们在小学、初中阶段都对鲁迅及其作品有所学习,所以课前要求透过回忆或者找资料的方法对鲁迅和本文背景做必须的了解。之后让学生简介鲁迅和本文的创作背景。但是由于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杂文,并且文章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性,因此,在学生做背景介绍后,我会比较具体的补充讲解文章的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3、感知全文: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资料。先要求学生再次快速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脉络和按要求将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完成第一课时的第一个目标:把握文章思路、结构和观点。
之后重点分析第一部分(1—7自然段)的资料。
A:课堂合作探究:
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的具体资料又是什么?
②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是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
第二个问题采取从“果”入手的策略,切中要害;采用提问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点拨法,透过对因果论证法的分析,理清文章思路。从而完成了了解因果论证的教学目标,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的教学重点和明确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着重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的教学难点。
此时,我已经完成了第一课时的前三个教学目标,接下来就要完成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的教学目标。
B:语言鉴赏:让全体学生透过朗读法,体会1-3段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然后透过引导法来分析鉴赏下边几个句子
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②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能够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4、课堂小结:这个时候我就完成了第一课时的所有教学目标,课堂重点、难点我将会以板书的形式体现出来。(后附板书)
5、课后作业:下课之前我将会留下课后作业,目的是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a.文章第二部分“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
b.“鱼翅”“***”“烟灯和烟枪”“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下面开始将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由于有了第一课时的基础,第二课时我将会直接分析8-10自然段,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深刻内涵,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的难点。对此难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并逐步培养其思维潜力和应用潜力。
1、课堂合作探究题:
为了做到让差、中、高三个程度的同学在课堂上都有题可想,有事可做,都有所收获,我精心设计了几个由浅入深的多层次、多结构的问题:
①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②“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鱼翅”“***”“烟灯和烟枪”“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③文章第三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它和比喻论证有何异同?
第一问主要让学生针对文本来回答,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表述潜力,主要是针对基础较差的同学。继而引出比喻论证的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深刻体会鲁迅先生对“文化遗产继承”的态度,突破本课时学习的一个重点。(问题一和问题二我将采用小组讨论法来完成,这样学生就做到了“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第三问比较难,重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运用的潜力,主要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此时我将给大家思考讨论的时间,如果有同学明白,那么给他发言的机会,然后我再进行补充;如果学生还是不明白,我将采用讲授法来讲清楚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异同。
2、课堂训练:
学以致用,接下来我将透过练习法来帮忙学生实现比喻论证的运用。
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先写出论据,然后再将论证过程写在纸上。(任选一个观点)
例如: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2)铁杵磨成针
一个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只有不断的努力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就像水只有百年如一日地坚持滴在一处,石头才会被滴穿。
观点:①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②要掌握真本领务必勤学苦练
③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④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多出几个论点,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同学都有题可选,有话可说,才能到达训练的目的。
之后随堂指导、检查及点评。
3、小结:练习完成后我就完成了第二课时的所有教学目标,课堂重点、难点还是以板书的形式体现出来。(后附板书)
4、总结:本课三个教学目标此时已经透过上述两个课时的学习全部完成,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学到了
①体会到了议论文推理的逻辑性,明白了文章基本环节是先破后立:文章基本思路是:摆症状——揭实质——析病因——论危害——开药方②了解因果论证方法,并且学会运用比喻论证法。
③体会了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的艺术魅力。
④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六、【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鲁迅
闭关主义——惧外、排外
因送去主义——崇洋媚外、卖国求荣反语、讽刺破因果论证抛来、送来——进行经济、文化侵略
果: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大宅子——中国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
孱头怕
错误态度混蛋怒幽默、诙谐
废物慕
鱼翅——精华
比喻论证占有***——有益有弊
挑选烟灯、烟枪——糟粕
姨太太——糟粕
正确做法
创新新人
新文
立艺
说设计理念:
1、充分重视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展示、交流、探究以及师生、生生多边良性互动。
2、加强语文课的语言表达训练,让学生脑手嘴三者齐动,听说读写四位一体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能力,由课内自然延伸到课外,由文本自然延伸到生活。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2)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初步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感受鲁迅杂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体操,精神成长的大餐。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构建民主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文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强烈的“战士”责任感,树立对待文化资源的正确态度,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博大的心胸和自信、理智的健康的心态。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全文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用拿主义观点对当今生活现象进行自主分析探究
说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二、阅读文本,梳理探究
1、师生互动:课文题目是“拿来主义”,面对文题,你会提什么问题?
明确:拿来主义是什么?拿什么?为什么拿?怎么拿?拿了会怎样?
2、学生活动:紧扣“拿”字,阅读课文,自由选题,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点拨:
①拿来主义是什么?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看得清楚,有辨别;自己来拿——积极主动,有选择)
②拿什么?
文化遗产(外国、本国)
③为什么要拿?
闭关主义,此路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要自己拿来!
④怎么拿?
方法:占有,挑选——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条件: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⑤拿了会怎样?(第10段)
最终实现“创新”:主人是新主人,宅子就
三、应用文本,拓展延伸
1、文章第6节批驳了帝国主义“送给”中国的东西——英国的***、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小东西,对这些东西现在你都怎么看待?试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分别加以分析。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论述,讨论交流,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今天我们去看法国香粉、美国电影和日本商品,应该区别对待,从接纳外来文明、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的角度正面加以思考,这才正是拿来主义的本质。
2、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也有这样一个故事:圣诞节即将来临,满街的圣诞老人和卡通人物将孩子们的生活烘托得洋味十足,一位爸爸3岁的儿子买了一本古诗词,诗词的扉页就是大思想家孔子的图像。爸爸没有想到,儿子打开书本后竟然大呼:“爸爸,这本书上也有圣诞老人啊!”爸爸连忙给孩子纠正说:“错啦!这不是圣诞老人,是咱们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但是,更没想到的是,这时孩子竟一脸严肃,大声说:“你才错了呢!你看他这长长的胡子,和街上的圣诞老人差不多啊!”
老师家住在黄陵,曾目睹了下面这一幕:2005年重阳节,黄帝陵轩辕庙碑亭里,一个12岁上下的男孩一边小跑着手指庙里一块石碑,一边大喊到:“爸爸,爸爸,快,快到‘炎黄孙子’下照个相吧!”其实巨碑上是邓小平题写的“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明确:对待洋节:取其精华,不拒绝,也不盲目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打腰鼓、扭秧歌、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来自鲁迅先生,也是来自历史的声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老师真心希望,咱们,作为中国人、当代人,能够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心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向着世界,向着传统大声的说出自己的主张:拿来!
五、课外作业:
1、摘录本文中�
2、课外活动:“辩论擂台赛”
我所要说课的资料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它具体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9课,也是第三单元议论文的第一篇。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潜力和写作潜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必须的逻辑性和说服力。而《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它具有短小精悍形式活泼,能及时反映社会现实,有很强针对性和战斗性等特点。有人将杂文比作是鲁迅先生的匕首和投枪。
一、说教材
《拿来主义》是一篇老文,好几版的教材都没有将它删去,而且编者还将其放在单元的第一篇,足以说明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事实也是如此,《拿来主义》一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即使在21世纪的这天依然有很强的指导好处。
这是一篇说难不难,说简单又不简单的杂文。如果纯粹从资料的理解上看,这是篇较为简单的文章:对待文化遗产的要胆大心细,要学会拿来,要学会挑选;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这个观念在这天依然十分科学,也是许多人所共知的,因此我只准备用一节课讲解本文的资料,让学生们掌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从第二节课起,我将重点放在对鲁迅语言技巧的研究和训练上。第三节课的重点则是本文的各种论证方法:类比论证、比较论证和比喻论证。
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分析本文中语言的技巧。鲁迅的杂文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主要是因为他杂文的语言。人们称,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其杂文的语言风格是犀利、幽默、讽刺。如果是一个有生活经历的、思想成熟的成年人理解鲁迅的语言可能不会吃力,但要让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
分析探究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的语言技巧。
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并应用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
而课上的难点则肯定出此刻以下两个方面:
如何让学生举一反三,透过课文分析,掌握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和观察生活并能产生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想。
二、说学法
2班的学生特点是表现活跃,思维敏捷,出口很快,但总是会偏移主题。在课堂上表达的一些观点往往有失偏颇,甚至理解错误。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我认为透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鲁迅先生的看问题的方式,并学着象鲁迅先生一样用自己独具特色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现场片段作文,尤其是议论文类型的作文,对于作文本来就不好的学生来说,很有些难度。因此我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法,即能锻炼学生们临场应变和即时写作的潜力,又能让同学们学会分工合作,发扬团队的精神,用群众的力量完成较难的任务、目标。也就是说,让他们合作起来摘桃子。
三、说教法
要理解资料不难,但要理解鲁迅丰富而深刻的语言很难。首先,鲁迅距这天的学生相隔年代较远,文白夹杂的语言让部分学生不太适应;其二,杂文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如果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事件不大了解的话,就较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了;第三,鲁迅的语言运用十分纯熟老练,技法又灵活多变,学生较难把握。那么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语言的技巧呢?
这堂课的授课重点是三个杂文的语言技巧,要让学生理解这三个技巧,我以为能够用“比”的办法:精析原句,比较修改后的句子,才能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到原文的力量;同时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应明白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倒不必须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再借助当代生活中的几个文化事例,让学生们站在此刻的角度进行仿写评论,以到达训练这些语言技巧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成两个部分:
一、从《拿来主义》中拿来
“拿来主义”就是要善于从别人的文化中汲取精华。而《拿来主义》本身就有许多可汲取之处,可供学生们在今后的作文当中应用。因此,让学生从《拿来主义》中拿鲁迅杂文语言的几个技巧:
1、貌似废话连篇却辛辣犀利。
2、貌似表扬赞赏却针针见血。
3、貌似无心之笔却一招致命。
教师对上述三个语言技巧进行精析,透过比较,引导学生理解《拿来主义》一文中的语言的丰富和深刻,体会鲁迅先生杂文的风格特点和艺术魅力。
二、学鲁迅,做一名能战的士兵
语言除了用来抒情叙事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能够用来战斗。杂文是鲁迅的匕首、投枪,同学们在理解了其杂文语言的特点之外,还就应学会如何像鲁迅一样利用这些语言技巧去“战斗”。
因此,在第二个部分,我例举了四个当代的政治、文化现象,这四个现象都是同学们熟知的,但同学们却看不透这些事件后面的深刻好处。因此我采用分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让同学们利用群众的力量来理解事件,同时用商讨的方式写出评论片段。要求是:利用刚才学到的几个技法。
期望透过及时的训练,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刚才所学到的资料。
最后教师透过及时的点评让学生明晓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结束此课。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潜力和写作潜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必须的逻辑
性和说服力。
《拿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篇杂文。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语言特点。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是其突出的论证方法。另外本文构成于本世纪30年代,作者写此文有极强的针对性,这与这天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半个多世纪之久。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潜力目标: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问题特征。把握问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流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人文目标:深入的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好处。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方法与过程:
(1)问题式教学法:设计问题、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思考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升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对议论文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潜力尚在进一步构成中。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1.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2.尤其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一)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
(1)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
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实好,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
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这将会在下面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将得到详细阐述)。
(2)取如下方法:
第一,充分预习。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资料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潜力和自学潜力。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学习依次安排在第
一、第二课时中,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和学习的资料确立课型。第一课时:串讲、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第四,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
(二)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用心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超多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浅显和含蓄)。
二教学步骤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即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那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潜力和分析综合潜力。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提问:(1)文题“拿来主义”的资料是什么?(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第一个问题的设置是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第二个问题的设置有必须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个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什么是“闭关主义”?(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能够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2.作者对“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潜力和综合潜力。
第三步:课堂训练、巩固成果〔出示图片(一)〕(说明:如此设计训练题的原因在第二课时中,我将详细阐述,那里不赘述)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潜力和应用潜力。
第一步:先搭知识台阶,由教者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在此主要体现教师为旨的原则。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别各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鱼翅”“***”“烟灯和烟枪”“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构成潜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潜力和思维潜力。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比较喻论证的理解。问题(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决定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日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比较中加深比较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潜力。
第四步:根据技能构成的规律,为了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也应是多层次、多结构的。训练不仅仅仅体此刻课堂上的巩固练习,而应是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连贯、准确、富有逻辑论证性的讲述本身就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讨论题都是对学生思维潜力的训练,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课堂上知识进行构成性训练,及时巩固教学成果。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训练题。〔出示图片(二)〕
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题目。第一道题目面全体学生个性是程度稍差的学生,透过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资料;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论证方法。这是知识的内化、熟化过程。
第二梯度:设计辨析型题目。第二道题目面向大多数学生,透过训练使学生深入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使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辨析潜力。这是知识同化过程。
第三梯度:设计思考性、创造性题目。第三道题目有必须难度,面向程度较高同学,同时使其他人得到启迪。透过训练进一步完成知识迁移、培养程度较高同学的应用潜力,培养其他同学的辨析潜力和表达潜力,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
第五步:回到课本中,学生讨论分析学习本文的现实好处,训练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
第六步: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布置课外训练题
我校是首批办好的重点校,此刻招收的学生,学习程度差异较大,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布置分层次作业。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按下列观点,写出论证提纲。
第一层次:在上述观点中可选其一。
第二层次:这天我们一方面要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步子迈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
在上述教学中,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由于教学过程设计贴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的用心性,又以训练为主线,同样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拿来主义》是鲁迅杂文在新课程中仅存的一条命。所以提到他的地位,我觉得它是现在高中生窥见鲁迅杂文的最后一眼。从另一方面讲,《拿来主义》是新课程中唯一的典型的议论文,一些常用的论证方法,论证结构在文中都有体现。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根据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3、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
4、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5、理解主题,探讨“拿来主义”在当代的文化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
2、学习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二、说学法
(一)分析学情
对于鲁迅的文章,学生是多有学习,但是对于杂文,确实第一次。尤其在现在淡化文体教学的情况下,学生对于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至少没有形成议论文的知识体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一方面教授本课的基础上,交代夯实议论文相应的知识。
(二)学法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法、学法:
(1)教法:提问式教法、小组讨论法、诱导研读法。
(2)学法:课前预习法、课堂探讨法、课后练习法。
此外,为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教法
编者提出: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的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和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包括:理清文章层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论证的内在逻辑性。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即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问题: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第1题的。设置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2题的提出做铺垫;第2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高度的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什么是“闭关主义”?
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
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
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
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
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
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
2.作者对“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步:课堂训练、巩固成果〔出示微机图片(一)〕
(说明:如此设计训练题的原因在第二课时中,我将详细阐述,这里不赘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识台阶,由教者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在此主要体现教师为旨的原则。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别各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
3..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
4.“鱼翅”“”“烟灯和烟枪”“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
问题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第四步: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为了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