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优秀教案【优秀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是可爱的小编枫为大伙儿分享的《山行》优秀教案【优秀10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古诗,感知大意。
2.认识5个二类生字,会写6个一类生字。
3.处理课后练习,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用自己的方法识记一类生字,正确书写一类生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实物投影。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感悟诗中大意,学习文中二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乘坐时空转换器去远离现代社会久远的唐朝看看去。(展示山行的图片)一条小小的石子路,弯弯曲曲地通到远远的高山上。想不到在峰峦起伏、云遮雾罩的深山里,还有几户人家居住着。我们把车子停下来了,那是因为留恋今晚枫林的景色。啊,经过霜打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呢!真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山行》,这是唐代一位诗人杜牧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所写。杜牧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把自己认为不满意的烧掉。1000多篇诗文流传下来的只有450篇。这首诗是他写景的代表作。
二、新授
(一) 读诗、赏诗,感悟诗意
1. 老师配乐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3. 学生感悟古诗大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二)处理文中的二类生字。
1. 出示文中的二类生字,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进行出声认读。
2. 通过组词的方式学会应用这些二类字。
径、斜、亭、车、霜:
3. 巩固复习二类字
猜字游戏完成
三、朗读、背诵古诗。
四、 作业:熟背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一类生字的认读及其书写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1.背诵古诗
2.复习二类生字(卡片)
二、学习一类生字
行:象形字,古文字为“ ”,是十字路口的象形。本义指道路。道路是供行人行走的,故引申出“走路”的意思。又由道路供行人行走引申为流通、传递。
银行、行家中读hángɡ
远:形声字。字谜:二儿走之行千里。
亭:象形字。“丁”的上部分象高台上的一凉亭形状,也可以把“丁”视为简易的亭子的形状。
停:形声字。从人,亭声。本义是指人止息停留。
字谜:人到亭前步便止,遮阳挡雨好停歇。
车:字谜:东字两点连,连成一直线;回家坐上它,千里一日还。
霜:形声字。顺口溜:霜字雨头下加相,寒露过后是霜降;遍地好象撒白盐,似雪非雪这是霜。
三、练习书写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巩固所学生字、古诗,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背诵古诗
2. 复习一、二类生字
二、课后练习
1.填字、涂色,说说自己眼中的秋天。
2.读一读。
先读一读,在写一写
三、背一背
作为知识的积累,初晓诗中大意,背诵全诗。
四、作业
《山行》教学设计 篇2
甘溪中心校 王维
教学目标: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题,指导书写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叫——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外一首古诗——山行。
2.简介作者,并让学生回顾杜牧写过的古诗。
3.指导书写:于、枫。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
2.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3.齐读全诗。
三、听看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看视频情境动画配诗歌朗诵,边听边看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
2.指名说看到了什么。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提出问题。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重点体会“斜”“生出”,理解诗意。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思考: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师生齐读。
②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理解诗意。
③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④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板书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教学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巧妙的采用绘画方式,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体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动手绘画,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 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习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山行》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简介]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作,写的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这首诗没有一点深秋凄凉的景象,而是一幅浓墨重彩,令人陶醉,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美丽油画。
二、[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三、[重点、难点]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它们读起来琅琅上口,用字情真意切,所营造的意境或美丽、或凄凉、或明快、或哀怨,引领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一直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 “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五、[设计思路]
1.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丰富的画面想象,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 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自主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3)本课古诗教学把观看图象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对理解诗意、想象情景起到有益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课,简介诗人,配乐欣赏诗文。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创作这些瑰宝的是许许多多伟大的诗人。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诗人?这节课,老师再为大家介绍一位——他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山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山行,即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时,看到令他陶醉的景色,写下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一下。
放课件,教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这么美的诗,你们爱读吗?那就大声的读吧!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自由读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古诗,
1、(出示挂图)同学们,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提问:
(1)枫叶什么时候会变红的?
(2)枫叶被霜打过之后,就会变得特别红,特别漂亮!你们看,即使是春天的鲜花,也不见得有它这么美丽的红色吧!深秋的傍晚,山上的天气怎么样?
(3)尤其是山上,天气更冷了!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2、那你们能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3、师小结:你们看,这儿有火红的枫林、弯弯曲曲的石径、缭绕的白云,多美啊!杜牧,看到这样的美景,忍不住吟诵起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秋天著名的诗。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4、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指名读。
(1)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指导研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5、(在反诵读之后)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之后,很快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而且对于古诗所描绘的秋色图,在通过眼睛看,嘴巴读,脑袋想之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诵读诗歌,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1、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挑战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2、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创作。
1、同学们,我们的校园也非常的美丽,现在请同学们把美术课上画的校园一角的'图拿出来,请你也给自己的画题一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尝试作诗,教师不失时机地个别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山行》教案 篇4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文解释】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词语解释】
寒山:深秋的山。
石径:石子小路。
白云生处:山的深处。
坐:因为。
【诗文赏析】
“霜叶红于二月花”形容深秋的枫叶形象生动,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据说是杜牧在游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岳丽山时所写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不再是常被描述成的样子,不是萧瑟灰暗的,而是挺拔向上和充满生命力的。诗人通过描写了一幅秋景图,从而赞颂了秋色的美丽。
教学难点 篇5
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感悟诗意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篇6
【教材简析】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作者主要以秋天为主题,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了解,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诗人笔下的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重点,难点】
1,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设计思路】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习情境,本首诗优美生动,可以在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蕴涵,利用直观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播放香山枫叶的录像)
师:你们感觉这怎么样 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 让诗人看到了——(生:作一首非常有诗意的诗。)
师: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诗。
2,板书: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引导学生自读。
3,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 (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二,品读古诗,领悟意境
1,明确目的,交给方法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但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还要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呢 你们都知道哪些好办法呀 (学生自由说)
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方法同位合作学习这首诗。学习要求:(1)读一读这首诗。(2)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3)在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互相讨论,再和同伴说一说诗的意思。
2,再读古诗,品读诗句
(1)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 (板书)从这些景物中,你们知道诗人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2)解读感悟诗句。(出示课件)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谁来读第一句 通过自学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还有哪些是你不明白的 相机点拨: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斜:作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生,生出,存在。指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②说一说第一句的意思 这些景物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③谁来读一读 (个别读,齐读)
过渡: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映入我们眼帘的首先是这么一幅宁静,悠远的景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什么呢 他看到什么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欣赏枫林,感悟诗境。(出示枫林图)
师:同学们,这些枫叶美吗 在你的眼中这些枫叶又像什么呢
生:红叶像天边的火烧云那样鲜艳,那样壮观。
生:红叶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娇艳。
……
②师:在作者的眼里,这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还要美。谁来说说,春天的花是怎样的
生:争奇斗艳。
生:五彩缤纷。
生:生机勃勃。
……
③漫山遍野的枫叶为什么红于二月花呢 诗人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
师生共同讨论: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觉到了山林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枫叶不畏霜寒,经霜后更加明艳动人。
④还从哪也可看出诗人非常喜爱枫叶
生: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相机理解"坐".)
⑤同学们,诗人喜爱枫林仅仅是因为枫林很美吗 感受枫叶不怕霜冻,越冷越红的精神气质。
⑥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傍晚的枫林美得像一幅画,连站在林中的诗人也成了画的一部分,他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谁来读一读第二句
(3)诗人和你们一样,被这美丽的秋景给迷住了,被这美丽,和谐的大自然迷住了,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1,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不仅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还读得很有感情。那么,谁能看着画面,边想象边用自己的话再来描绘这深秋的山林景色 (生看着画面说)
2,配乐背诵
(1)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2)配乐齐诵
四,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深秋山林图的练习纸)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五,总结学法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正确流利地读古诗,看图片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学完以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运用这样的方法多读,多背古诗。
六,识字,写字
1,径,霜: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看田字格,同桌记一记。
2指导写"霜":说说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
【作业设计】
1,回家给画涂上颜色,放进你成长记录袋里。
2,收集两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寒山 石径
山 行 白云 人家
(喜爱 赞美) 枫林 霜叶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赏析诗画艺术,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巧妙构思构图,画面体现古诗意境。
2.激发学生参与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更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想象绘画能力,体现诗情画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从中得到美的启蒙、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古诗配画,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学习古诗,在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绘画。
2.画面的巧妙构思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体现古诗意境。
教学准备
课件范画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你喜欢秋天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欣赏秋天的美景(课件),感受秋天的美。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季节,你们想不想画一画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它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诗,并来画一画诗中的内容。板书:《山行》。
二、感知古诗大意,吟诵古诗
1.(课件出示)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课件)范读
3.(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美感和韵味来。
(2)小组讨论并了解这首古诗的大体意思。
学生感知古诗大意(自主学习,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停车只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那经过霜打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3.检查古诗诵读情况。
谁来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生评价。
4.自编动作吟诵古诗(男女分组读,红黄蓝绿队赛读)
三、欣赏激趣,构画古诗
出示范画,欣赏
1.画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2.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
3.谁来说一说古诗配画的要求?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
师:首先要画上一座山,不过这是什么季节时的山呢?你从哪看出来?(寒,有枫林)
师:是啊,这是深秋时节的山,给人一种凉意,所以诗中称它为“寒山”。
师:接着画上什么?(小路)这小路是用这么铺成的呢?(小石子)哦,原来是用小石子铺成的小路,课文中用了哪个词啊?(石径)但是这是一条怎样的石径呢?是笔直的吗?从哪看出来?(斜)
师:诗中还提到了什么?(白云、人家)这人家该画到近处还是远处,为什么?
师:这云又是怎样的云呢?的云
师:是啊,放眼望去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有几户人家,除了这些,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师:在这寒山上行走,最夺目的要数什么?(枫林)为什么?
师:老师该用上什么颜色呢?为什么?是啊,“红于”在这里表示比……更红,这霜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红,多美啊!你能用一个词儿来形容这山上的枫林吗?
师:这么美的画面,我们想不想立刻把它画下来。
四、作业超市
关于秋天的古诗:《山行》、《望洞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居秋瞑》、《秋夕》等。
1.学生欣赏其它《古诗配画》作品,感受诗情画意。
2.学生自主选择古诗,为古诗配画。
3.学生为古诗配画,教师巡视指导。
4.分红、黄、蓝、绿四个队进行比赛,看看哪个队画得好,而且更有创意。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展示作业,师生评价。
2.教师小结
3.请同学们办一期关于秋天的手抄报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篇8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文解释】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词语解释】
寒山:深秋的山。
石径:石子小路。
白云生处:山的深处。
坐:因为。
【诗文赏析】
“霜叶红于二月花”形容深秋的枫叶形象生动,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据说是杜牧在游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岳丽山时所写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不再是常被描述成的样子,不是萧瑟灰暗的,而是挺拔向上和充满生命力的。诗人通过描写了一幅秋景图,从而赞颂了秋色的美丽。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 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山行优秀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感知了解蚯蚓的部分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探究蚯蚓,并能将结果记录与交流。
3、产生对蚯蚓的进一步探索欲望,知道要保护蚯蚓,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蚯蚓若干条,实验用品(尺、放大镜、玻璃板、盆子、泥土等)
活动过程:
一、引题
昨天晚上,我听到窗台上两盆化在聊天:
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太硬了;紧紧的裹着我的根部,我吸收营养都困难。你看,我都快枯萎了。
另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松松,软软的,我可以尽情的吸收养分。你看,我长得多茂盛。
为什么两盆泥土会不一样呢?这里面有什么秘密?
(倒出来看看)
原来是小蚯蚓在帮花儿松土,花儿才长得茂盛,葱绿。那我们帮花儿谢谢小蚯蚓。
二、幼儿自主探究,实验并记录
1、小蚯蚓长是得什么样子的?请你仔细的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每人用盒子拿一条蚯蚓去研究研究。(为幼儿提供放大镜和透明的小盒)
交流结果:小蚯蚓长得是什么样的?
蚯蚓是环节动物,细细长长的,没有眼睛、鼻子和耳朵。身上有许多水分,摸上去湿湿的'。头部有环带。
2、小蚯蚓是怎么运动的呢?用动作学学。摸摸它的腹部。
一伸一缩蠕动腹部有刚毛。蚯蚓借助刚毛爬行。
3、小蚯蚓还有什么秘密呢?它到底有多长?蚯蚓在地上会爬,它在玻璃、纸上上会爬吗?哪里爬得快?它喜欢什么环境是干干的还是潮湿的?它为什么总是躲在泥土里?他喜欢光吗?我们来做几个实验研究研究。(出示表格)讲解操作方法与要求。
实验一:提供尺量。
实验二:提供玻璃和马粪纸。
实验三:提供手电和纸盒
实验四:提供软硬不同的泥土
另外:提供笔记录
交流探索的结果:
蚯蚓有不同的长度;蚯蚓在玻璃上、纸上也会爬,蚯蚓蚯蚓没有眼睛,但是他可以感受到有光。他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
三、拓展研究
我们发现了蚯蚓的这么多秘密,你还知道蚯蚓的什么秘密?
蚯蚓的粪是宝贝,可以养鸡、鸭、鱼等。
蚯蚓是中药,叫地龙。
蚯蚓还是一种菜,营养很好。
现在有一些人养蚯蚓。
(出示信)某年中国要举行奥运会,要请小蚯蚓来帮忙,这是为什么呢?
蚯蚓会处理垃圾。
小小蚯蚓真能干,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四、延伸活动
1、有一条蚯蚓受伤了,我们把它养在教室里,看看它会好吗?会有什么变化。
2、把蚯蚓送回家
《山行》教学设计 篇10
预习展示:
1.了解作者相关情况
2.积累字词
3.能提出1-2个问题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3.培养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
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2.给诗歌拟恰当的标题。
3.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4.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 李白和杜甫。
2.读准字音
石径斜( )( ) 霜叶(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 羌管( ) 不寐( ) 独倚( )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解释题目,理解词语
“山行”的意思是在山中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坐”因为。
3、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4、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山林秋景图。
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生处”和“深处”都给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四、赏析诗歌,体会诗情。
1、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写景有何区别?
前两句写的是远景,诗人只是在作客观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内容。后两句写远景,写出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
2、“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千古名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①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②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③富有哲理。这是此诗� 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3、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描述画面。假如你是杜牧,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象,该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呢?
学生自由发挥。(略)
五、学习《渔家傲》《苏幕遮》
1、了解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2、朗读诗歌,体会词意。
要求把握字音、节奏、语速、情感。
3、两首词描写的景色一样吗?
《渔家傲》描写了边塞秋景图,刻画出边塞风景的“异”:异寒、异声、异势。
《苏幕遮》描绘了绚丽高远深秋图,通过色彩和视觉的变化,营造寥廓清新的意境。
4、两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渔家傲》抒发了守边将士建功立业之志和思乡之情。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以看出。
《苏幕遮》抒发了作者浓重的思乡和思念亲人之情。从“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以看出。
六、比较探究
1、同是由秋天引发的感思,三首诗词表现的情调各不相同,区别在哪里?
《山行》的情调:热爱、赞美大自然。
《渔家傲》的情调:悲壮。
《苏幕遮》的情调:悲凉。
2、这些差别,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山行》:“生处”、“坐爱”、“红于”。
《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寒烟翠”、“相思泪”等。
3、三首诗词景物描写各具特点,主题的表达也不一样,谈谈你的认识。
《山行》:由远到近,景中有情,景中寓理。
《渔家傲》:情景相生、相融。
《苏幕遮》:描绘色彩,借景抒情。
七、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 )( ) 霜叶(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羌管( ) 不寐( ) 独倚( )
2、下列句子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①衡阳燕去无留意。 ( )
②四面边生连角起。 ( )
③山应斜阳天接水。 ( )
④芳草无晴,更在斜阳外。 ( )
3、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寐:
②黯乡魂。
黯:
③明月楼高休独倚。
休:
4、三首诗词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书写自己心中的秋天。
教学反思:
本教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紧扣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目标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注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分析,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学生要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局部分析,感受作者描绘的图景和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对《渔家傲》和《苏幕遮》的讲解不必过细,主要是进行比较阅读,不可耽误太多时间。 训练学生对作者所描绘的景物进行拟标题训练,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