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漂亮的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故乡》教案【优秀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2、故乡的\\\"变\\\"说明了什么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于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同时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洋货充斥市场,破坏了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民经济的急速崩溃,加之中国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强抢豪夺,都一起向农民压来,广大农民被逼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形成了农村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1919年12月鲁迅曾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家眷迁移北京居住,这次回乡,他亲眼目睹了家农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痛苦生活,时隔一年后,便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二、有关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
家境:家庭情况。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如此。
鄙夷:轻视,看不起。
辗转:指身体翻来覆去。此指生活不安生,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凶暴。
三、阅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归纳情节结构,列出要点提纲。
《故乡》是一篇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写法,注意\\\"我\\\"和作者不能划等号。\\\"我\\\"也是虚构的人物要表达的是鲁迅的思想观点。本文写了\\\"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线索是:
\\\"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情节简单重点分明。
四、主题思想:
本文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总之,揭露了现实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希望有新的生活的强烈感情。
附板书:
时间:严寒的深冬
回故乡╱原因: 卖屋搬家
【1-5】╲所见景象(萧索)及心情(悲凉)
↓
到家那天(母子见面、回忆少年闰土、见杨二嫂)
在故乡 ╱过了三四天:会见闰土
【6-77】╲又过了九天:动身启程
↓
离故乡 ╱船上谈话
【78-88】╲\\\"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师:本文写了三个故乡①记忆中的故乡是鲜明美丽的②现实中的故乡是萧索荒凉的③理想中的故乡是美丽的想象中的,不那么真实。
重大问题研讨:
一、本文利用什么手法来突出主题的?对比。通过对比看出变化,由\\\"变\\\"提示出重大的社会主题。
(一)人物之\\\"变\\\"
闰土的变化
人物 外貌 动作语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少年闰土 健康壮实 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友好热情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 饱经风霜 迟钝麻木苦不堪言 可悲的厚障壁 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
杨二嫂的变化
20年前:豆腐西施、安分守己
20年后:活像圆规、泼悍放肆、尖酸刻薄
(二)环境之\\\"变\\\"
记忆中的故乡是鲜明美丽的,现实中的故乡是萧索荒凉的,理想中的故乡是美丽的想象中的,不那么真实。
(三)\\\"我\\\"的心情之\\\"变\\\"(结合习题三)
对记忆的故乡无限向往、无限怀念,对现实的故乡无限悲凉、无限怅惘,理想的故乡需要需要追求、需要创造。
二、人物性格分析
闰土:是生活在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大众的代表。是辛苦麻木的人。
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代表。是辛苦恣睢的人。
\\\"我\\\":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是辛苦辗转的人。
三、学习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一)、景物描写的作用
1、第二段展示了故乡的萧条景象,是旧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真实写照。此段景物描写,既烘托了\\\"我\\\"的悲凉心情,又提示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给中国农村经济带来的灾难。
2、第六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我\\\"的老屋的破落,起着烘托人物悲凉心情的作用。
3、第十二段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我\\\"记忆中美好故乡的景色及少年闰土机智勇敢的形象,与眼前衰败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故乡的变化,启发人们思考故乡每况愈下、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
4、第八十八段的景物描写,展示了对未来故乡的美好憧憬,表现了\\\"我\\\"创造新生活的愿望。
(二)、议论的作用
1、第84段的议论,表达了我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悲愤。
2、第86段的议论,是对旧生活的否定,对新生活的向往。
3、第88段的议论,富有哲理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鼓舞,它告诉人们新的生活要靠奋斗。
(三)、关于小说中的\\\"我\\\"
有作者的影子,但不等同于作者。\\\"我\\\"飘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的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与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是怀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
四、特点总结(含板书设计)
运用对比、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景物描写突出主题。
故 乡
╱╲
记忆中的故乡 ←对 比→ 现实中的故乡
╱╲ 故乡教案文章来源自 3 e d u 教育网 sp; ╱╲
人物 环境 环境 人物
╱╲ (鲜明美丽) (萧索荒凉) ╱╲
↓ 杨二嫂(豆腐西施 像圆规)杨二嫂 ↓
闰土 安分守己) (泼悍放肆 闰土
(活泼刚强 (衰弱贫穷
纯朴可爱) 木偶人)
↗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
【教材分析】
1、知识目标:
生字词、运用对比塑造人物、描写景物,闰土、杨二嫂形象的意义 ,小说中议论语句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能力目标: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4、创新目标:
抓住故乡人物的变化和景物的变化分析人物,理解主题。
【学情分析】
初一和初二年级时各学了几篇鲁迅先生的作品,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本文较易理解。但文中的议论有难度,因此理解议论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家乡人物和景物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这是本文的重点,学生已具有初步赏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赏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
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整体感知,分析段落结构。
教学流程
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景创设)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介绍作者。(采用提问的形式)
2、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1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的住宅,于11月21日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2月1日,鲁迅离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后,鲁迅将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4月24日下午,鲁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于29日回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听录音,要求学生画出生字词:
阴晦(huì) 猹(chá) 五行(xínɡ)缺土 弶(jiànɡ) 脚踝(huái) 潮汛(xùn) 髀(bì) 愕(è)然 嗤(chī)笑 吓(hè) 瑟(sè)索 黛(dài) 恣(zì)睢(suī) 阴晦 萧索 聚族而居 无端 家境 素 如许 潮汛 苏生 愕然 鄙夷 嗤笑 瑟索 打拱 惘然 隔膜 辗转 恣睢 三、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分为 三个部分,并用1~2句话概括出课文内容。 四、自读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5段)交代“我”回故乡的时节、地点、原因。
第二部分(6~77段):叙述“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一部分着重写故乡人物的变化,又可分三层。
一层(6~33段):写“我”和母亲相见、谈话。
二层(34~52段):写乡镇小市民杨二嫂的破产和巨大变化。
三层(53~77段):写闰土的到来,他的变化,使“我”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美好向往彻底破灭。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触,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哲理性的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要思想。 五、作业 用1~2句话概括你对文中人物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师生研讨
1、组织教学,了解学生们的预习情况。
很高兴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鲁迅的小说──《故乡》。
这篇小说的情节其实看这个题目就知道,它是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板书)
“我”的阅读──以填空“这是一篇(关于)__________的小说。”的形式了解学生们课下阅读情况。
2、讨论题:
⑴ “我”已经有多少年没回过故乡了?
20多年。
⑵ 那么,眼前的故乡还是二十年前的故乡吗?
不是。
⑶ 眼前的故乡什么样呢?
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⑷ 二十年前的故乡又是什么样?
美丽的,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
⑸ 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中至少有两个故乡,20年前的故乡和现在的故乡,20多年间,故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生变化的仅仅是故乡吗?还有没有别的?
⑹ 师生讨论:故乡的人物、环境、经济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⑺ 请同学们解答老师的疑问:我们都知道,理论上讲,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而实际上,故乡的发展走了下坡路,可以说是历史的倒退,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⑻ 鲁迅先生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为什么不在美丽的故乡上下功夫,而要为读者描写这样一个破败、萧条的故乡呢?鲁迅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地揭示这一点,他越含蓄,留给读者的空间就越大。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 二、教师小结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对自己的创作追求作过说明,说他写小说的目的是要使中国人民觉悟起来,“改良这人生”,因此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最关注的是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创作了许多以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故乡》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篇。
三、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回故乡
故乡 在故乡====》变
离故乡
教学目标
1、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于1921年的《呐喊》中的一篇小说《故乡》。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值得留恋的、美丽可爱的故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笔下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呢?1919年底,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农村衰败凋零的景象和农民贫穷痛苦的生活,心情十分悲凉,一年后便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写了这篇题为《故乡》的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写。请注意,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感情。
2、按照小说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找出三个情节中描写的主要人物。(提示:闰土、杨二嫂)
二、研读与赏析
1、这两个人物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在外貌、动作、神态,以及对我的态度这几个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在书上画出来。(提示: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入物的性格。少年闰土是天真、活泼、勤劳、勇敢的小英雄,中年闰土是迷信麻木、毫不觉悟的木偶人。二十年前的杨二嫂是豆腐西施,二十午后的杨二嫂则刁泼自私)
2、能用课文中两个字的词语来概括这两个人的性格吗?(提示:麻木、恣睢)
3、二十年前的故乡和二十年后的故乡也不一样,画出描写故乡的主要词语。(提示:二十年前的故乡有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二十年后的故乡则萧索、阴晦)
4、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故乡萧索、破败,故乡人麻木、恣睢呢?(提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使闰土苦得像木偶入)
总结:闰土生活的年代正处于辛亥革命前后。辛亥革命没能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各踞一方,连年混战。战争给农村带来了灾荒和歉收,再加上封建地主阶级的苛税,怎能不使中国农民陷入苦难的深渊呢?
5、作为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对故乡的苦难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他有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这主要体现在最后三个自然段上。
思考:
①理解“新生活”的含义。(提示:是我们未经生活过的,不同于“我”、闰土、杨二嫂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消除封建剥削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
②“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提示:这句话比喻确切、含义深刻。它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了新生活要从斗争中获得。这表现了作者踏平路上荆棘、争取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一名言体现了作者十分重视实践的深刻哲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鼓舞人们为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而勇往直前,英勇奋斗)
三、拓展延伸
作者是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来描绘二十年前的故乡的美丽和未来故乡的美丽的。但不同的是,以前的画面中有一个小英雄,而后来的描绘中却没有了,如果再给这幅未来的故乡图增添上人物的话,画上谁比较合适呢?根据小说想象一下。
四、作业
1、课本第二题。
2、背诵最后三个段。
评析
1、教学目标的设置没有抓住重点。
2、语言品味不够。
3、缺少对段落的诵读。
4、学生自主不够,仍被牵着鼻子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细雨如丝、贪婪、吮吸、伸展、狭长、端午节、桂圆、触到、细
腻、汁水、甜津津、豆腐、虽然、酸味。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杨梅的特点,体会作者喜爱故乡杨梅的感情。
4、领悟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思想教育:体会作者喜爱故乡杨梅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抓住作者写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重点留心观察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质疑导入:
1、齐读课题。
2、提问:这个题目包括几个意思?分别是什么?
(这个题目包括两个意思:一是“我爱故乡”,二是“我爱杨梅”。)
(1)“我爱故乡”主要写什么?(故乡)(2)“我爱杨梅”主要写什么?(杨梅)
(3)“我爱故乡的杨梅”主要写什么?(作者喜爱杨梅,看到杨梅就想起故乡,本文借赞美杨梅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并借助自学生字、词。
1、学生通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故乡的杨梅?(课文从杨梅树、杨梅果两个方面介绍故乡的杨梅。)
2、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生字、新词。
3、学生借助认识生字,了解字义。
(三)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注意纠正误读音。
(四)读词语,理解词义。
(五)阅读课文,明思路。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本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本文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先总写“我”爱故乡的杨梅,然后分别从杨梅树、杨梅果两个方面具体描写杨梅,抒发作者对杨梅的喜爱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哪一部分写得详细?为什么?
让学生认识到作者观察细致、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描写杨梅果用了四个自然段,从形、色、味三个方面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层次分明,特点准确。
(六)学生再读课文,巩固复习。
(七)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按要求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思考:“我”为什么爱杨梅?杨梅有哪些可爱之处呢?
(“我”的故乡在江南,那里是杨梅生长的地方。“我”看到杨梅便会想到故乡,“我”热爱家乡,所以喜爱杨梅。
作者从杨梅树可爱,杨梅果好吃两个方面介绍了杨梅的可爱之处。)
2、文中写杨梅树和杨梅果两部分,哪一部分内容写得详细。
(写杨梅果。作者从形、色、味三个方面作了具体的描述,内容十分详细。)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填空练习。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______春天的甘露。它们____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____。
2、填好后让学生朗读。
3、想一想这段话有几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本段有两句话,第1句写杨梅树需要春天的细雨。第2句写杨梅树生长得茁壮茂盛。
4、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所填写的词语“贪婪地吮吸”、“伸展”、“欢笑”这些词语的意思,想一想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贪婪地吮吸”、“伸展”、“欢笑”本是描写人的行为、心理特征的词语,作者采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了雨中
的杨梅树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十分惹人喜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5、应该怎样朗读?
应让学生在朗读中注意采用欣赏、赞美、欢快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朗读后齐读巩固。
(四)学习第3至6自然段。
1、指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杨梅果?
2、指名回答:形状、颜色、味道。
3、指读第4自然段,本段有几句话?让学生找出描写杨梅果形状的句子读一读。
4、出示按课文内容填空练习:
(1)杨梅( ),和( )一样大小,遍身生着( )。
(2)等杨梅( ),刺也( ),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 )杨梅那( ),使人感到( )而且( )。
(3)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填空。
(4)作者是怎样观察杨梅果的形状的?
(看到的:杨梅果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感觉到的:放进嘴里,舌尖感到平滑、细腻。)
(5)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亲自品尝“平滑的刺”和“细腻而且柔软”,这些细致的描写都表现出作者对杨梅果的喜爱之情。)
(6)读课文,体会情感。
(7)小结学法:
读文找句,解词明意。
联系观察,体会情感。
5、杨梅果的颜色是什么样儿的?让学生用以上学法学习第5自然段。
(1)让学生默读第5自然段,
(2)读后完成填空练习。
杨梅先是____,随后变成____,最后____。
(3)讨论“几乎”是什么意思?颜色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几乎”是将近于、接近于的意思。颜色的变化说明杨梅果逐渐成熟。
(4)文中哪些描写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在这句话中作者对果肉、汁水的颜色的描写,流露出了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6、学生自读第6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作者怎样写杨梅的味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2)分组讨论。
(3)各小组推荐代表回答。
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作者写杨梅果的味道是抓住由生到熟、由“又酸又甜”到“甜津津的”的特点描写的。重点对小时候吃杨梅吃得太多把牙酸倒的事,进行了具体的描写,使人觉得真实自然、充满情趣,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杨梅、对故乡的喜爱之情。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枝条
树 叶子
20 我爱故乡的杨梅 形状
果 颜色
味道
课后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