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教案优秀9篇

[1]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死水》教案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必修一语文《死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闻一多先生的简历,主要作品,和创作风格;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歌的艺术美,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诗歌地语言和意象。

3,通过诗人的语言和意象领会诗人地感情,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工具:PPT

教学课型:分析,讨论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还记得1999年澳门回归的时候那首动听的歌曲吗?“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它的作者就是闻一多先生,在这首诗歌中融入了闻一多先生浓浓的赤子之心,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这首先生的名作《死水》,也是这样一首镌刻着深深爱国之情的诗篇。下面让我们走进使人闻一多,了解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闻一多先生及诗歌背景介绍

闻一多(1899--1946),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诗集有《红烛》、《死水》。闻一多潜心钻研古籍,中国传统文化造诣极深。同时,闻先生的爱国之心也是众所周知的。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指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这两个方面促使了闻一多先生众多著名爱国诗篇的问世。1946年7月15日,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暗杀,被国民党卑鄙手段刺杀于昆明。

闻一多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

闻一多是我国新诗格律的最早探索者和创造者,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理论,提出要给新诗以艺术的限制和规范,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上,闻一多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在诗歌创作方面,他的诗风沉郁凝重,语言绚丽精炼,对仗工整,为开创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诗作出了有益的贡献。闻一多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 。

写作背景

1922年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种族歧视,1925年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他面对国内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现实,想象中“如花的祖国”幻灭了,他感到失望和悲痛。渴望理想的祖国,诅咒黑暗的现实,这种被现实冷却了的爱和希望,成为本诗的深层根基。

三、具体解释闻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论

绘画美,主要是指诗歌在运用的词藻要有绘画的效果;

音乐美,主要是指诗歌音节和旋律的美;押韵,节奏,平仄,

建筑美,指的是诗歌结构形式上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四、结合三美理论,思考并讨论一下几个问题

①讨论这首诗歌的音乐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②以第二、三诗节为例,讨论绘画美在《死水》中是如何体现的,用了什么手法?

③ “死水”作为诗歌意象,它象征着什么?

④从整首诗歌看,建筑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明确:①1,全诗偶句押韵,一节换一韵。

2,每句都有四个节拍组成,包括三个两个字和一个三个字,而字节的位置是变化的,使全诗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教师领读示范:这是、、水鲜明 2水发酵产生的白沫,同学们对新月派诗歌的创作风格意境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3,每句都以双音词收尾。

②《死水》用词丰富、华美,诗人选用了最富有色彩的词汇,构成了美丑迥异,对比鲜明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在这一节中,请大家注意这四个词“翡翠”、“桃花”、“罗绮”、“云霞”,如果抛开作品,单单来看这四个事物,它们断然不会是丑恶的象征,而是华美的,亮丽的。而诗人美好的事物来描摹一潭肮脏的死水

反讽,表面上看是写死水的美,实则是写死水的丑。

这里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的“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造成一种反讽的氛围。为了批判揭露死水的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的词语描写一沟死水,以丽辞表现丑恶。美与丑交织,形成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恶写的越美,越容易引起人的反感,诗人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情感隐藏在华丽的意象和艳丽的辞藻之后,从而加强了否定现实的力度和深度。

③死水象征着当时诗人回国后看到的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中国的黑暗现实。

④建筑美,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诗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起来非常整齐。方正划一,显出了“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五、思想内容分析

教师:前面我们从诗歌的三美理论出发,讲评了这首诗歌,下面我们把握一下整首诗的内容。作者写出了死水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死水的特点:绝望、毫无生气、丑恶

作者的情感:憎恶,痛恨、推翻旧世界。憧憬、创造新世界

六、艺术手法总结

1、寄寓和象征

2、反讽手法的运用

3、以动衬静:(第四小节,以青蛙的叫声衬托死水的死气沉沉,有句古诗为“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表现的也是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

论闻一多的《死水》 篇2

自读导言:

一、《死水》

1.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愤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2.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反讽手法和音律美。

二、《赞美》

1.根据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对中华民族觉醒与抗争的由衷赞美。

2.理解诗中的农夫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该诗意象的雄浑美和沉郁美。

(解说:诗歌的魅力主要表现为意象美和语言美,把握住这两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呼之欲出了。)

自读程序:

一、读课本有关注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二、查字典,给生字新词注音并解释。

三、听读,朗读,默读全诗。

四、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若干部分,写出各部分大意。

五、研读,思考,回答(题目请见后面自读思考)。

六、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七、熟读《赞美》,背诵《死水》。

(解说:这两首诗尤其是《赞美》理解难度很大,因此,必须设计一系列思考题来帮助学生想像推理,逐步分析理解。掌握时代背景和作者简况也很重要,是理解诗作的一把钥匙。)

自读指导:

《死水》

一、重点难点分析

1.第四节为全诗的重点,对全诗内容进行总汇。“这里断不是美的存在”是对“死水”本质上的批判;“让给丑恶来开垦”是对前面“死水”加速腐朽种种情景的总括;“造出个什么世界”是对旧中国的诅咒,集中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2.反讽手法。即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诗中加速“死水”的腐烂后出现了一些“奇怪”景象,铜锈成了“翡翠”,铁锈出了“几瓣桃花”,“油腻”织出“罗绮”,“霉菌”蒸出“云霞”,“死水”酿出“绿酒”,“白沫”成了“珍珠”,“青蛙”“叫出了歌声”……这些怪异现象,正是作者对死水一样的现实社会的无情嘲笑和讽刺。好像一个丑人却戴上美丽的花,涂脂抹粉,扭捏作态,嗲声嗲气,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不如死了做个“鬼”再生。同时暗含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粉饰太平种种伎俩的揭露。

二、表现手法解说

1.艺术构思独具匠心。不说变“丑”为“美”,而说让“丑”更“丑”,“丑”至灭亡,再造新“美”,从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激之情和对新社会的热望。

2.反讽手法(见上)。这是诗人借鉴了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

3.具有音律美。当时闻一多等人倡导“现代格律诗”,要求每行字数一样,音步也一样,如第1、2句,“我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读起来自有一种整齐的音律美。同样,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建筑美,又因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具有内在的音乐美。

《赞美》

一、重点难点分析

1.全诗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意象纷纭而含蓄,给理解带来许多困难。但是只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体察到它的内蕴。

2.从表面上看,每节诗最后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关键句)与前面的内容似乎联系不紧,但只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如第二部分,写到了一位农夫的觉醒和勇敢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整个民族已经觉醒并付诸行动的必然结果。

3.对少数意象比较晦涩的难句,我们也不必非要拘泥于理解上的精确,只要了解其大意即可。而且,由于作者当时身处国民党统治区,也不可能把他政治上的倾向表达清楚。

二、表现手法解说

1.穆旦是九叶派诗人,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穆旦的诗风基本上是雪莱式的抒情格调,又揉杂某些现代派诗歌的因子。”他的诗风“徐缓、整饬、押韵。情调是哀歌式的,遂循了英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他的这一诗风,从他译雪莱、拜伦,似也可以得到印证”(引自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出版的《穆旦诗集》说明)。《赞美》一诗也鲜明体现了他的风格和情调。

2.作者善于捕捉意象,意象横越时空,缤纷多彩,内蕴深远,气势宏大,又加上哀歌式情调,故全诗拥有雄浑美和沉郁美。

3.诗中广泛地运用了排比、反复、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竟象的表现力。

(解说:诗歌由于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意象艺术,所以依据时代背景来解读就十分必要;还要善于抓住诗中点明主旨的关键句来居高临下,复杂意象的解读也就迎刃而解了。)

自读思考:(然后抽一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死水》

1.依据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说说“死水”象征了什么?

2.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三个部分。

3.“死水”的形象有两层,一是其本来面目,二是添加脏物后更加腐烂的面目,请在书上作出标志。

4.第一节中的“不如”“爽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作者要“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

5.第二、三、四节描绘的种种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可用诗中哪一句话来概括?

6.“让丑恶来开垦”中的“丑恶”指什么?

7.“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望?

8.“反讽”手法在诗歌中的第二、三、四节中得到了具体表现,请画出有关词句。

9.第五节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10.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哪一句话跟本诗作者的感情有相似之处?

11.比较《死水》与《一句话》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12.课外阅读闻一多的诗集《红烛》和《死水》。

13.背诵全诗。

《赞美》

第一节:

1.“走不尽……”“数不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特点?

2.“说不尽的故事”指什么?有什么特点?

3.“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引出后面一系列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对整节诗的一个诠释,请加以具体说明。

第二、第三节:

5.本部分诗中出现了一位农夫的形象。在前六句中,他是怎样一个人?而在第7-16句中他又是怎样一个人?他坚定地走上了什么道路?

6.“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此句的含意是什么?

7.“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该怎样理解?

8.第三节中前八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它们对农夫来说,意味着什么?

9.“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在他的身上痛哭吧”这些诗也暗示了“农夫”怎样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农夫怎样的感情?

第四节:

10.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我”为什么要“站在路上踟蹰”?

11.前三节诗结尾都用“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第四节诗却以“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为什么要变化?

全诗:

12.诗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农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

13. 该诗题为《赞美》,作者要赞美什么?

14.该诗用了大量的铺陈、排比、反复和长句,请各举出一例,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15.课外阅读《穆旦诗集》。

16.拿此诗与艾青的长诗《向太阳》和田间的长诗《给战斗者》比较,说出它们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17.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解说:这两首诗尤其是《赞美》难度很大,为此,必须设计较详细的思考题来帮助学生想像、揣摩、分析、掌握。又由于学生对两位作者(尤其是穆旦)和时代背景比较生疏,所以要作必要介绍,而且可结合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和艾青、田间的同题材作品,从而加深理解。)

参考答案

《死水》

1、“死水”象征了当时腐烂的旧中国。2、略3、一是1、2两句,二是3~12句。4、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灭亡。5、丑陋不堪,污臭至极。“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6、指当时的反动统治者。7、期望旧中国加速灭亡。8、略9、归纳概括全诗内容。10、略11、思想上:①同:激烈的情感;②异:《一》从正面写;《死》从反面写。艺术上:①同:构思新颖;新格律;②异:《死》用了反讽手法,较含蓄。

《赞美》

1、描绘了中华民族辽阔的土地、人民艰难的生活和悠久的历史。给人的印象是即开阔又压抑。2、指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生活,充满灾难、忍受、对自由幸福的渴望。3、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历史、生活持有的强烈的责任感和爱。4、略5、受苦受难,不断失望,忍辱负重。义无反顾地投身民族解放的事业,抱着必死的决心,坚强不屈。6、因为民族的觉醒和抗争意味着苦难时代将会结束。7、略8、描绘了妇女儿童饥饿、悲哀、恐惧的生存状态。解救他们,是农夫们义不容辞的责任。9、有可能牺牲。作者为他的义无反顾感到既无助又担心,并且致以崇高的敬意。10、描绘了民族绵长的苦难和痛苦的期待。“踟蹰”是因为历史的负担太重。11、第三节作者思考民族、历史、生活和人民,得出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结论。第四节作者的思绪回到了痛苦凄凉的现实,然而又有了前面的认识,故而又大声呼唤,尽管有太多的“无言的痛苦”,“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12、“我”是抒情主人公,可以借代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代言人。农夫象征着已经觉醒正在浴血奋战的广大中国人民。13、略14、一咏三叹,增强了视觉上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课内或课后作业 :

1、 应用所学的诗歌鉴赏办法,讨论并完成练习三。

2、 自主研读:

A、《再别康桥》和《死水》是如何体现诗的章法、韵律等形式美的?(点拨:音节、押韵、节奏及首尾呼应的结构,体现音乐美;具体、形象、动感、色彩的晚景图,体现绘画美;分节、诗行、字数,体现建筑美。)

B、怎样揣摩诗的意象,领会诗的象征意义?(点拨:一是要抓住关键词,并弄清它的显性和隐性含义;二是要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不可妄加臆断。)

附:板书设计

《死水》

风吹不动、凝滞腐烂

(静——动)

翡翠                    ↑

桃花     静“美”                   动“丑”      漂满白沫

死     水                    小珠笑声

罗猗    (反讽)                    (反讽)     花蛟偷酒

云霞                    ↓

蛙声作衬,死水沉寂

(动——静)

美国

“死水”的三重象征    北洋政府

黑暗的中国现实

具体的物          形                                读

神                                 者     象

具体的事    象              ——征(暗示)                  征

情                                联     意

境    况          意                                想     义

《赞美》

1、 我坚忍地承受灾难                      2、忧患着农民的忧患

我深情地拥抱人民                         感应着战争的冷酷

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

3、为民族和人民的灾                      4、历史在无声地推进

难而哀哭,博爱是                         山河,人民等待着的

诗人的本能                              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

《死水》教案 篇3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

2、揣摩诗中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的梦境的康河,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 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1、 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品,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

3、 让学生读出反讽意味和强烈的憎恨之情。

三、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

明确:答案不要求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

1、 死水象征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

2、 象征北洋军阀政府。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

3、 象征黑暗的中国。

四、 阅读第一小节:

1、 提问:这一小节中的“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

2、 提问:“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

3、 小结:这一小节突出了死水的特点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五、 阅读第二至第四小节:

1、 导读: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死水的?指名朗读。

2、 讨论作者的描绘方法:

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绘的?(从色彩、形状、声音几个方面描绘了死水的特点。)作者在描绘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的手法,以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3、 讨论作者写法的效果:

如:⑴、为何要用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明确:作者意反衬死水绝顶的肮脏、黯淡与污秽,进而尖锐讽刺给黑暗的社会以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⑵、为何要写死水的歌声?

明确:意在反衬死可怕的、死一般的寂静。

六、 阅读最后一小节,教师指导:

一二两句的作者照应开头,并强调对死水的判断和批判的肯定。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真实的意图是说: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了,唯一的办法是加速它的来亡,用新的社会来取代它。

七、 讨论: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是怎样在这首诗中体现的?

明确:这首诗中,作者以富有色彩感的词藻,绘声绘色,给人以视觉的绘画感;从诗歌的外形看,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富有建筑美;诗歌双行押韵,每节一韵,从内在的韵律来看,每句四顿,富有音乐美。

八、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其它代表性的诗作,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附:板书设计

死水

绝望 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

一、 水的特点 吹不起半点漪沦

及作者的态度 扔 愤激之语

铜:翡翠

铁:桃花

油腻:罗绮

二、具体描给死水 霉菌:云霞 绘形

臭水:绿酒

白沫:珍珠

花蚊:偷酒

蛙叫:歌声 绘声

三、照应开头,表达愤激

[1]

《死水》赏析 篇4

《死水》是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他创作的诗集主要有《红烛》、《死水》两部。这两部诗集虽然是闻一多思想和艺术风格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但它们共同贯穿着一条爱国主义红线。

诗集《红烛》是闻一多第一本诗集,这个诗集中不少作品反映了诗人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在异国他乡的孤寂以及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其中,《太阳吟》写得很有特色。诗人借助想象的翅膀,寄情于太阳,向它倾诉了思乡恋国的衷肠。诗集《死水》所收辑的作品无论是思想的深刻,还是艺术的成熟,都要比《红烛》集中的作品有显著的提高。其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悲痛、或激愤、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读者无论何时读到这些作品,都会为之动情、颤栗。

闻一多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他有感于“五四”以来新诗过于散漫自由,因此提倡一种新格律诗。由于追求艺术上的严谨,这使得他的诗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特点。

闻一多在我国新诗创作理论建设上也很有成绩,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

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凌辱、歧视的辛酸。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以至于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死水》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全诗共分五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节),表达了诗人对“死水”一般的旧中国腐败现实的激愤之情。

诗的第一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有着深刻的寓意:它象征着当时那个处于军阀混战中的腐败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当时,旧中国封建传统)(势力根深蒂固,渗透于各个领域;帝国主义的入侵,资产阶级的所谓文明,又使一些无耻的中国人滋长了洋奴思想;反动派相互勾结,残酷地扼杀着一切进步的新思想、新事物。正是这一切,使当时的中国成了“一沟绝望的死水”。在这句诗中,“绝望”二字,写出了诗人深沉的失望心情。诗的第二句,“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清风”是与“死水”相对照的事物,可以用以比喻一切新鲜的思想和力量。然而,这些新鲜的东西却引不起“死水”的半点反应。清风吹处波不生,可见死水已沉寂到了极点。这一句是对“死水”的更进一步的描绘。诗的第三、四句“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写出了诗人面对“死水”,继失望而产生的恨极心情。现实既然如此黑暗,让人绝望,倒不如让它彻底腐烂发臭,也许病入膏肓,不可就药,烂得更快、更透,旧的彻底死亡了,新的才会成长得更茁壮。这两句诗,又表现了诗人激愤中饱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殷切希望。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节),诗人对“死水”进行了细致描绘,具体形象地揭露出了旧中国腐朽颓败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旧中国憎恶、愤怒、嘲讽的感情。

在这几节诗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描写以及讥讽的笔触,逐步深入地写出了扔进破铜烂铁、泼入剩菜残羹后死水的进一步变化。扔进死水中的“破铜烂铁”,会生出绿色、红色的锈,铜锈绿的如“翡翠”,铁锈红的如“桃花”;再有,“剩菜残羹”的油腻,散在水面,阳光一照,犹如闪光的“罗绮”;有的地方发了霉、生了毛,又宛如“云霞”;死水发酵后,还会变成有着“绿酒”般颜色的臭水,那上面泛起“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正是在这样的一沟死水上,成群的花蚊在上面杂乱地飞舞,有时,还要加入鼓噪的蛙鸣。这令人作呕的死水,肮脏腥臭,令人无法立足!这里,诗人借对死水的进一步细致描绘,对旧中国黑暗现实给予了细致形象的再现。在这部分内容中,诗人用色彩鲜明、形色美好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来描绘污浊、肮脏的死水,犹如给恶魔穿上了精美典雅的外衣。这是用虚假的美来反衬真实的丑,诗人这样写,使丑类变得更为丑恶。以美写丑,丑更丑,诗人用这种独特的方法,更鲜明地表现出死水的腐臭本质,同时也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嘲讽意味。

第三部分(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诅咒现实,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

这一部分的头两句,诗人以十分断然的口吻,对黑暗的中国社会予以了彻底的否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在彻底否定之后,“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一句,又写出了诗人在绝望之中的一丝期望。丑恶开垦出的世界,只能更丑恶,但丑恶到极点,就有可能会产生转机。因此,这最后两句,既包含着诗人对旧中国的绝望,也包含着对新中国的期望和向往,包含着诗人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尽管对诗人来说,这种期望在当时是非常朦胧的。

全诗把军阀统治下黑暗陈腐的旧中国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对其进行了强烈的鞭挞与诅咒,表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热情。

闻一多是最早提倡和实践新格律诗的诗人,这首诗也是实践其新格律诗主张的范例。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主张“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首诗完全符合他的上述主张。

首先,从音节上看,该诗具有音节的和谐美,这主要表现在诗的节奏上。这首诗的节奏非常整齐,每一行诗都有四个停顿,如: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这里,每四个停顿又是由三个“二字尺”一个“三字尺”组成,这样整齐的停顿,使这首诗的音节十分和谐,就如同四拍子的歌曲一样,使其节奏具有了格律化的音乐美。这首诗的音乐美还表现在韵律上。全诗除第一节外,第二、三、四、五节都采用隔句韵的形式,并且每节换一次韵,在统一中有所变化,使声律整齐而不呆板。这也就使新格律诗与旧格律诗在形式上有了明显的区别。另外,这首诗的首尾两节都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做首句,这种复沓不仅在意义上是一种强调和呼应,在韵律上也有回还往复之美。

其次,这首诗的建筑美也是显而易见的。所谓诗的建筑美,是指诗行与诗节的排列均齐而言。这首诗共五节,每节均四句,每句九字,做到了节的匀称,句的均齐。每节诗都四四方方,整整齐齐,好像一座有棱有角、刚劲挺拔的大厦,具有建筑美。

再次,这首诗也具有较强的绘画美。这主要表现为诗的词藻美上。诗人在描写死水时,特别注意选取那些易于引起人们视觉联想的词藻,以加强诗句的绘画美感。如诗中既有色彩丰富、鲜明的“翡翠”绿,又有“桃花”红,“珍珠”白,再加上“罗绮”、“云霞”、“绿酒”等描写,使死水显现出繁复的色彩来,这无疑大大增强了诗歌的绘画美。诗人用美丽的色彩来描绘死水的“表”,当然正是为了有力地揭示它那丑恶的“里”。表与里的强烈对比,造成强烈的反讽效果,犹如漫画中的夸张,修辞中的反语。

《死水》一诗相当成功地实践了闻一多自己的诗歌主张,不愧为诗人众多诗作中的精品。

论闻一多的《死水》 篇5

自读导言

《死水》

1.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愤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2.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反讽手法和音律美。

《赞美》

1.根据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对中华民族觉醒与抗争的由衷赞美。

2.理解诗中的农夫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该诗意象的雄浑美和沉郁美。

(解说:诗歌的魅力主要表现为意象美和语言美,把握住这两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呼之欲出了。)

自读程序

1.读课本有关注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2.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并解释。

3.听读,朗读,默读全诗。

4.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若干部分,写出各部分大意。

5.研读,思考,回答(题目请见后面自读思考)。

6.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7.熟读《赞美》,背诵《死水》。

(解说:这两首诗尤其是《赞美》理解难度很大,因此,必须设计一系列思考题来帮助学生想像推理,逐步分析理解。掌握时代背景和作者简况也很重要,是理解诗作的一把钥匙。)

自读点拨

《死水》

一、重点难点分析

1.第四节为全诗的重点,对全诗内容进行总汇。“这里断不是美的存在”是对“死水”本质上的批判;“让给丑恶来开垦”是对前面“死水”加速腐朽种种情景的总括;“造出个什么世界”是对旧中国的诅咒,集中表达了他的愤激之情。

2.反讽手法。即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诗中加速“死水”的腐烂后出现了一些“奇怪”景象,铜锈成了“翡翠”,铁锈出了“几瓣桃花”,“油腻”织出“罗绮”,“霉菌”蒸出“云霞”,“死水”酿出“绿酒”,“白沫”成了“珍珠”,“青蛙”“叫出了歌声”……这些怪异现象,正是作者对死水一样的现实社会的无情嘲笑和讽刺。好像一个丑人却戴上美丽的花,涂脂抹粉,扭捏作态,嗲声嗲气,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不如死了做个“鬼”再生。同时暗含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粉饰太平种种伎俩的揭露。

二、表现手法解说

1.艺术构思独具匠心。不说变“丑”为“美”,而说让“丑”更“丑”,“丑”至灭亡,再造新“美”,从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激之情和对新社会的热望。

2.反讽手法。

3.具有音律美。当时闻一多等人倡导“现代格律诗”,要求每行字数一样,音步也一样,如第1、2句,“我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读起来自有一种整齐的音律美。

《赞美》

一、重点难点分析

1.全诗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意象纷纭而含蓄,给理解带来许多困难。但是只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体察到它的内蕴。

2.从表面上看,每节诗最后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关键句)与前面的内容似乎联系不紧,但只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如第二部分,写到了一位农夫的觉醒和勇敢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整个民族已经觉醒并付诸行动的必然结果。

3.对少数意象比较晦涩的难句,我们也不必非要拘泥于理解上的精确,只要了解其大意即可。而且,由于作者当时身处国民党统治区,也不可能把他政治上的倾向表达清楚。

二、表现手法解说

1.穆旦是九叶派诗人,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穆旦的诗风基本上是雪莱式的抒情格调,又揉杂某些现代派诗歌的因子。”他的诗风“徐缓、整饬、押韵。情调是哀歌式的,遂循了英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他的这一诗风,从他译雪莱、拜伦,似也可以得到印证”(引自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出版的《穆旦诗集》说明)。《赞美》一诗也鲜明体现了他的风格和情调。

2.作者善于捕捉意象,意象横越时空,缤纷多彩,内蕴深远,气势宏大,又加上哀歌式情调,故全诗拥有雄浑美和沉郁美。

3.诗中广泛地运用了排比、反复、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竟象的表现力。

(解说:诗歌由于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意象艺术,所以依据时代背景来解读就十分必要;还要善于抓住诗中点明主旨的关键句来居高临下,复杂意象的解读也就迎刃而解了。)

自读思考

《死水》

1.依据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说说“死水”象征了什么?

2.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三个部分。

3.“死水”的形象有两层,一是其本来面目,二是添加脏物后更加腐烂的面目,请在书上作出标志。

4.第一节中的“不如”“爽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作者要“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

5.第二、三、四节描绘的种种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可用诗中哪一句话来概括?

6.“让丑恶来开垦”中的“丑恶”指什么?

7.“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望?

8.“反讽”手法在诗歌中的第二、三、四节中得到了具体表现,请画出有关词句。

9.第五节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10.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哪一句话跟本诗作者的感情有相似之处?

11.比较《死水》与《一句话》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12.课外阅读闻一多的诗集《红烛》和《死水》。

13.背诵全诗。

第一节:

1.“走不尽……”“数不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特点?

2.“说不尽的故事”指什么?有什么特点?

3.“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引出后面一系列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对整节诗的一个诠释,请加以具体说明。

第二、第三节:

5.本部分诗中出现了一位农夫的形象。在前六句中,他是怎样一个人?而在第7-16句中他又是怎样一个人?他坚定地走上了什么道路?

6.“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此句的含意是什么?

7.“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该怎样理解?

8.第三节中前八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它们对农夫来说,意味着什么?

9.“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在他的身上痛哭吧”这些诗也暗示了“农夫”怎样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农夫怎样的感情?

第四节:

10.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我”为什么要“站在路上踟蹰”?

11.前三节诗结尾都用“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第四节诗却以“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为什么要变化?

答诗:

12.诗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农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

13. 该诗题为《赞美》,作者要赞美什么?

14.该诗用了大量的铺陈、排比、反复和长句,请各举出一例,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15.课外阅读《穆旦诗集》。

16.拿此诗与艾青的长诗《向太阳》和田间的长诗《给战斗者》比较,说出它们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17.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解说:这两首诗尤其是《赞美》难度很大,为此,必须设计较详细的思考题来帮助学生想像、揣摩、分析、掌握。又由于学生对两位作者(尤其是穆旦)和时代背景比较生疏,所以要作必要介绍,而且可结合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和艾青、田间的同题材作品,从而加深理解。)

参考答案

《死水》

1、“死水”象征了当时腐烂的旧中国。2、略3、一是1、2两句,二是3~12句。4、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灭亡。5、丑陋不堪,污臭至极。“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6、指当时的反动统治者。7、期望旧中国加速灭亡。8、略9、归纳概括全诗内容。10、略11、思想上:①同:激烈的情感;②异:《一》从正面写;《死》从反面写。艺术上:①同:构思新颖;新格律;②异:《死》用了反讽手法,较含蓄。

《赞美》

1、描绘了中华民族辽阔的土地、人民艰难的生活和悠久的历史。给人的印象是即开阔又压抑。2、指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生活,充满灾难、忍受、对自由幸福的渴望。3、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历史、生活持有的强烈的责任感和爱。4、略5、受苦受难,不断失望,忍辱负重。义无反顾地投身民族解放的事业,抱着必死的决心,坚强不屈。6、因为民族的觉醒和抗争意味着苦难时代将会结束。7、略8、描绘了妇女儿童饥饿、悲哀、恐惧的生存状态。解救他们,是农夫们义不容辞的责任。9、有可能牺牲。作者为他的义无反顾感到既无助又担心,并且致以崇高的敬意。10、描绘了民族绵长的苦难和痛苦的期待。“踟蹰”是因为历史的负担太重。11、第三节作者思考民族、历史、生活和人民,得出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结论。第四节作者的思绪回到了痛苦凄凉的现实,然而又有了前面的认识,故而又大声呼唤,尽管有太多的“无言的痛苦”,“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12、“我”是抒情主人公,可以借代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代言人。农夫象征着已经觉醒正在浴血奋战的广大中国人民。13、略14、一咏三叹,增强了视觉上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设计者:刘人云)

[1]

论闻一多的《死水》 篇6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

2、揣摩诗中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的梦境的康河,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 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1、 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品,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

3、 让学生读出反讽意味和强烈的憎恨之情。

三、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

明确:答案不要求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

1、 死水象征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

2、 象征北洋军阀政府。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

3、 象征黑暗的中国。

四、 阅读第一小节:

1、 提问:这一小节中的“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

2、 提问:“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

3、 小结:这一小节突出了死水的特点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五、 阅读第二至第四小节:

1、 导读: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死水的?指名朗读。

2、 讨论作者的描绘方法:

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绘的?(从色彩、形状、声音几个方面描绘了死水的特点。)作者在描绘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的手法,以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3、 讨论作者写法的效果:

如:⑴、为何要用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明确:作者意反衬死水绝顶的肮脏、黯淡与污秽,进而尖锐讽刺给黑暗的社会以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⑵、为何要写死水的歌声?

明确:意在反衬死可怕的、死一般的寂静。

六、 阅读最后一小节,教师指导:

一二两句的作者照应开头,并强调对死水的判断和批判的肯定。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真实的意图是说: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了,唯一的办法是加速它的来亡,用新的社会来取代它。

七、 讨论: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是怎样在这首诗中体现的?

明确:这首诗中,作者以富有色彩感的词藻,绘声绘色,给人以视觉的绘画感;从诗歌的外形看,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富有建筑美;诗歌双行押韵,每节一韵,从内在的韵律来看,每句四顿,富有音乐美。

八、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其它代表性的诗作,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附:板书设计

死水

绝望 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

一、 水的特点 吹不起半点漪沦

及作者的态度 扔 愤激之语

铜:翡翠

铁:桃花

油腻:罗绮

二、具体描给死水 霉菌:云霞 绘形

臭水:绿酒

白沫:珍珠

花蚊:偷酒

蛙叫:歌声 绘声

三、照应开头,表达愤激

《死水》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现代诗的有关知识;

2、初步学习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

3、了解现代诗的基本流派及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死水》的象征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看到臭水沟里的一沟污水、死水时,你会想到什么?你能把它写成诗来讽刺一种社会现象吗?1925年,著名的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就以“死水”为题,写了一首诗歌《死水》(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曾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创办《新月》杂志。1946年7月15日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他的诗风沉郁凝重,语言绚丽精炼,对仗工整,为开创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诗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同时还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主张,曾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作品有诗集《死水》、《红烛》。

三、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要求学生边听边画出诗中描写“死水”的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提问:

1、诗人是怎么描写“死水”的?

明确:诗人是这样描写“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绮”和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又有“歌声”。诗人又是这样揭示“死水”的内里的:里面有的是“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烂、发酵;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锈,罗绮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菌,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见“死水”的外表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华美的外表下面是污秽的罪恶。

2、诗人为什么把“死水”描写得如此美丽?

明确:这是一种“反讽”手法。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3、《死水》一诗中的“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

明确:一般研究认为,这首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因时地不同,至少有三重象征意义:(1)从其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此诗后面所署创作时间是1925年4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准备回国的前夕。留美期间的闻一多有两个突出的情绪,一是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念。因此,他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激情的诗篇,

《死水》正是这种情绪的反映。“死水”不正是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的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吗?(2)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死水》虽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但到了1926年月月已身在北京的决一多先生,才特意拿它出来发表,是有其新的做含意的。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满腔痛恨。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3)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1928年,他编成了他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把封面设计成通盘的黑纸,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也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死水”正是黑暗的中国现实的象征,这样,从《死水》一诗到《死水》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

五、关于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是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诗歌流派。新月诗派分前后两期,前期以1926年4月创刊的《晨报诗镌》为阵地,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刘梦苇、饶孟侃等;这是一个在胡适为代表的写实派白话和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派自由诗创作处于衰退、停滞状态下,涌现而出,致力于提高新诗艺、潜心于探索新格律的诗歌流派。本派诗人以“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作为诗艺目标,各自又能腾挪变化,斟酌创新,创作出大量内容与形式臻于双美的诗作,对新诗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其中闻一多、徐志摩的作用尤为突出。

《死水》教学反思 篇8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觉得最成功的环节就是带领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悟其蕴含的情感,也让我明白语文教学所最不可缺少的生命元素——情。正所谓“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教师的情感和语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死水》这首诗歌本身就已经充裕着诗人浓厚的情感,它或许没有唐诗宋词的绮丽优美,也不如散文那般温柔细腻,但是它却用铿锵有力的字眼唱出了自己的风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抓好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也有利于整个教学过程。

同时,恰当运用鼓励性语言,能起到“充氧助燃”的作用,尤其在课堂提问评价学生答案更是如此。教师绝不能用尖刻的语言侮辱学生,伤害学生,应该多用肯定激励的语言,如:古翠翠同学朗读《死水》时感情充沛,很成功,便应作出肯定的评价,“朗读得太好了,真是孺子可教也!”即使学生回答不够妥切,也应该说:“敢于发表个人意见”、“想想怎样回答更精彩”等等,让他们不至尴尬,保存下次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对学生的评价更要敢于打破常规,鼓励有独创性的见解。语文教材收录的多为名篇佳作,许多问题也早有定论,但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决定了课堂问答的开放性。因此,学生的回答即使有悖于传统认识、有悖于教师设计问题的初衷,只要言之成理,就应该予以肯定,予以鼓励。

《死水》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体会《死水》用反语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

2、鉴赏《死水》感情深沉、象征丰富和格律讲究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并理解《死水》中绘画美的语言色彩。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和反讽手法。

教学方法

点拨---诵读---揣摩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陆游在《观书有感》一诗中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小小的池塘之所以清新可爱,全因为有源头不断地为它注入新的活力。大家设想一下,假如这个小池变成了一潭死水,那将会如何?

学生回答。

《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的梦境的康河,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我们来看看诗人闻一多笔下的《死水》面目。

二、初读诗歌,了解内容。

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思考:

1、臭水沟里有些什么?

提示:破铜烂铁,剩菜残羹,油腻霉菌,污水白沫,花蚊青蛙等丑恶事物。

2、那么诗人用什么语言来表现这些物象呢?从哪些感觉角度着手刻划死水的特点呢?

提示:铜锈成了“翡翠”,铁锈出了“几瓣桃花”,“油腻”织出“罗绮”,“霉菌”蒸出“云霞”,“死水”酿出“绿酒”,“白沫”成了“珍珠”,“青蛙”叫出了歌声。

第二节:用视觉写死水之脏。“翡翠”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绣,“罗绮”是油腻的光泽,“云霞”是霉菌的色彩。 -------正面描写

第三节:主要用嗅觉写死水之臭,写死水发酵时的情景:“死水如酒,臭气熏天。泡沫如珠,乱蚊成群。” -------动态描写

第四节:主要用听觉写死水之死寂。青蛙的鸣叫是一种衬托,着重写死水中的蛙鸣,让人感受到死一般的寂静。 ------- 以动衬静

铜--绿成翡翠 铁--绣出桃花 油腻--织出罗绮 /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霉菌--蒸出云霞 死水--酵成绿酒, 白沫--如同珍珠 / 一沟绝望的死水

3、再读二到四节,感受作者以美辞来写丑物的表达效果。如何理解诗中的翡翠、桃花、罗结及云霞等形象构思的作用?

提示:桃花、翡翠、罗绮、彩霞、珍珠、绿酒等给人的印象原本是华美高贵、温润鲜艳,但在这里读者却一点都感受不到,反而令人恶心。诗人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用一些形容美的词语来表现丑恶,从而使丑显得更丑,这种方法叫“反讽”。/ 深度分析: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纸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人思考的魅力。

4、诗人对这一沟“死水”的态度如何?

提示:彻底绝望,深恶痛绝。“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对死水的存在充满了愤激,期待它的早日毁灭。“绝望”里才有希望。

三、结合时代背景,再读领会死水的象征意义。

作者如此憎恶的“死水”肯定不仅仅是路旁的一个臭水沟,而是有更深刻的象征意义。现在我们了解一下诗人闻一多创作、发表、出版《死水》的有关情况,看看“死水”到底象征着怎样的社会现实。

第一重意义: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 《死水》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第二重意义: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1926年3月18日,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发生。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

第三重意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这个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四、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探究诗人的深层情感。

1、从表面上看,把祖国比作一潭死水,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情感?

点拨:厌恶、愤怒、伤心、绝望。

2、哀莫大于心灵,对祖国最深刻的厌恶和否定是远离祖国,或是游戏人生。让我们调出记忆中的闻一多档案,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学过的闻一多的作品,你学过他的哪些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情感?

《一句话》:对人民团结抗战的坚定信念,对中国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

《七子之歌》: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深情,对回归祖国热烈向往

3、由此看来,厌恶、失望只是愤激之辞,是理想中美丽的祖国形象在现实面前碰壁后产生的一种过激情绪。而隐藏在揭露丑恶的背后,是对祖国无比强烈的眷恋之情和为祖国利益而献身的决心。

五、本诗不仅思想感情值得品味,作为新月派主将的代表诗作,本诗的艺术特色也值得称道。

1、《死水》是如何体现闻一多先生新格律诗创作“三美”主张的?

分析:闻一多先生要求新格律诗具有三种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所谓“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所请“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死水》,就是他新诗理论的尝试与实验的最完美的作品。这首诗从第二行起,每一行都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即两或三个字组成的音尺,也叫音组、音步或顿)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也一样多;全诗都用形象的词藻,语言雕绘满眼,像死水、丑恶、银沦、残羹、翡翠、桃花、罗统、云霞等词语,安排妥帖,缕金错采,在视觉上令人目眩神摇;每行诗收尾的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音调和谐。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与融合。

2、分析本诗其它特点

点拨: 构思之新颖精巧、虚实相映,其语言典雅富丽,善用象征。(反讽-反衬、以动衬静)

【板书设计】

死 水 闻一多

以美衬丑 一湾死水----------------→ 社会现实

(脏、臭、寂)象征 (绝望、厌恶、憎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