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优秀7篇】

闲读《种树郭橐驼传》,心下甚是感慨。颇为柳宗元能以橐驼种树为文,警示后人的深意所动。下面是美丽的编辑给大伙儿收集的《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优秀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册语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掌握“类、固、致、易”等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德育渗透点

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它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四)美育渗透点

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二、学法引导

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现象,可以采用讨论方法,合作学习。

3、学生对照课后题目,通过读课文,初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

难点:

1、“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

解决方法:

1、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教书做好点拨。

2、熟读全文,以读来促进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教书补充作者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增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2、教师合理设置讨论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

3、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与同学商讨研究,做好质疑准备。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同“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税,人民不堪重负,“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板书)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1)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的主旨。

(2)教师补充。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等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他在哲学上,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著有《河东先生集》。

3、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朗读课文,讨论文章的层次及概括层意。

①找出文章中点明题旨的一句话。

②简要概括全文每节的主要内容。

(2)教师点拨,明确:

①能顺本之天,而致其性焉尔。

②第一段介绍郭橐驼命名由来及籍里。

第二段介绍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

第三段由郭橐驼自述种树之法。

第四段从郭橐驼之口发出治国安民的议论。

第五段点明写作目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给下列字注音。

病瘘(lu)郭橐(tuó)驼孳(zī)勖(xù)缫(sāo)丝飧(sūn)饔(yōng)

2、学生自读课文,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释义。

①甚善,名我固当

②驼业种树

③且硕茂,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

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明确】①名,起名,作动词。

②业,以……为业,作动词。

③实,结果实,作动词。

④筑,捣土用的杵,文中用作动词,捣土。

⑤爪,用指甲划破,作动词。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

意思。

①植木之性 ②根拳而土易

③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④字而幼孩

⑤故病且怠

讨论,明确。

【明确】①性:性质、方法

②易:更换

③长:治理

④字:养育

⑤病:穷困

(3)辩析下列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固 2.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3.沛公默然,曰:“故不如也。”

4.甚善。名我固当。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4.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1.既克,公问其故。

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

3.君安与项伯有故。

4.其土欲故。

1.且壮士不死则已。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且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存者且偷生。

5.故病且怠。

讨论,交流,明确如下。

【明确】①②③④

固 ①坚固 ②顽固 ③确实 ④本来

顾 ①拜访,探望 ②却,反而 ③照顾 ④看

故 ①原因,缘故 ②特意 ③旧交情 ④旧,原来

且 ①况且 ②尚且 ③将近 ④暂且 ⑤并且

4、研读课文

① 阅读1-2节,说说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

他是一个平凡、朴实、而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② 阅读第3节,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

讨论,明确:

【明确】 本节文字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不做“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的事。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③第4节,将郭橐驼种树之道“移之官理”,仍借郭橐驼之口,写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何做官呢?

【明确】 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碍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

5、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①学生通读全文。

②讨论写作特点。

【明确】 文章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先谈养树,后论养人,以“种树”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叙事语言简洁生动,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仅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这种“史笔”与“文辞”的兼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四)总结扩展

【总结】 这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文章通过记述郭橐驼的两段话,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碍它们自然生长;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请细加体会。

【扩展】

(五) 布置作业

1、本文所讲的种树道理,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什么启示?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高二册语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之理。

3、体会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故”等实词,归纳“虽”、“因”、“且”、“焉”等几个文言重点虚词的用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重要文言文语法现象。

难点:体会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也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捐杂税,人民民不聊生。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出了当时官吏扰民的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肃清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是它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二、写作背景

本文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创作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的现象日益增多,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贡,同时,加紧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作者介绍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四、题目解说

“种树”,指种树的人。“郭橐驼”,指本文的主人公。橐驼,即骆驼。“郭橐驼”因驼背而得名。“传”本来指传记,但实际上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郭橐驼的形象特征及名号来历。

第二部分:介绍郭橐驼的籍贯及高超的种树技艺。

第三部分: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实际上就是能否做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问题。

第四部分:在问答中将种树之理“移植”到做官治民之理上来。

六、全文分析

1、郭橐驼是从哪些方面论述何谓“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

①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平,要用旧土,捣土要结实。

②栽好后就不动不虑,离开后也不再去看它们。

③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那样小心,种完后就像丢弃了一样不再管它,使它们保全天性,顺性生长。

2、种树种不好的两类人是怎么做的?

一类人是树根拳土就更换新土,培土不适度。另一类人是养护太过、忧树过勤,以致树木的天性一天天远去。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违背规律,逆树的天性而行。

3、作者是如何体现郭橐驼种树的精湛技艺的?

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如”駝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等。侧面烘托如“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等。

4、作者是如何体现郭橐驼种树的精湛技艺的?

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如“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等。侧面烘托如“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等。

5、本文虽重在说理,但郭橐驼的形象依然栩栩如生,请说说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并简析其性格特征。

本文重点虽不在刻画郭橐驼其人,但他的形象仍然栩栩如生,这与作者在行文中高超的艺术处理是分不开的。比如作者在介绍郭橐驼这个名字的由来时,便颇有匠心地选择了能说明其外形特征的语言:“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这既说明了郭橐驼名字的由来,又勾勒出了他的外形。又如郭橐驼在对话时的用语“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非有能硕茂之也”“非有能早而蕃之也”等,他虽身怀种树绝技,但在讲述种树经验时毫无骄矜之气,他谦逊的语气,也烘托出他的精神面貌。再如第4段中的“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数句,语气符合他的身份,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安分守己的老实人,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种树人。正因为这样,所以他谈种树之道,句句恰到好处,这就增加了这个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以及他言谈的可信性。作者是怀着歌颂劳动人民聪慧才能的感情来刻画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的。

6、郭橐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郭橐驼是一个不知名字,身份卑微,平凡朴实、豁达,身残而自信的种树人。“不知始何名”“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身份卑微及形象特征。“甚善。名我固当”,残疾者多忌讳他人言其残疾,此人却坦然接受“驼”名,还自谓“橐驼”,可见其坦荡明达,不因病偻而自卑,其言行中可见“顺天致性”之意。

七、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寓言式传记,以种树之道喻治民之理。作者借写郭橐驼种树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顺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因而使树木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警诫官吏为政应顺应百姓的生活需要,符合他们的劳作规律,让百姓休养生息,揭露了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了作者“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八、写作特点

1、简洁而生动。

这篇寓言式的人物传记,写得既简洁又生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趣。如第1段介绍人物,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栩栩如生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这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2、对比与映衬。

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总结和对“他植者”种树方法的批评。从内容而言,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把树和人的话题合二为一,互相补充使文章说理更加透彻。

3、婉约而多讽。

这篇人物传记是通过寓言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如第4段,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作者在朴实简单的类比中,揭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

九、补充资料

寓言

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和讽刺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篇幅短小,情节有趣。寓言作品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或者物品。它的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言总是通过夸张比喻的方式,使简单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给人们以智慧、启发、训诫,给丑恶者以无情的讽刺。

寓言的内容多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对某种社会现象作出批评,或对某个人有所讽刺和箴诫。它的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又总是集中概括了人类社会的某种现象,因而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十、总结全文

本文是一篇寓言式的传记。作者借郭橐驼之口,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给百姓带来的灾祸,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布置作业

在现实生活中,郭橐驼的“种树经”能给我们什么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后训练

作业

1.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不超过15字)

柳宗元虽然活了不到50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的,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柳宗元认为天下万物的生长,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否则不仅徒劳无益,还会造成损害。柳宗元认为,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育人同样要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预和灌输。

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告诉我们一个种树的道理,那就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由此联想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你想对家长说些什么?要求:用语鲜明、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80字左右。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曾论证过,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唐朝时湖南有25人考取了进士,永州就有9人,柳宗元功莫大焉。

①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奸臣竟对柳宗元有这样的礼赞

②震惊之余,也颇释然

③在永州潇水之西的柳子庙内的一块古碑上有一首诗,名为“寻愚溪谒柳子庙”

④柳宗元理应得到所有人的敬仰

⑤诗的落款刻的是“严嵩”二字

⑥以谪守永州而坚贞如玉的品格操守、才冠古今的文章学识

A.③④⑥⑤①②B.③⑤①②⑥④

C.③⑤①⑥④②D.③②④⑤①⑥

4.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星期天,妈妈为了让小徐熟悉社会,特地叫他到市场买菜。小徐到市场后问摊主:“大叔,买1千克土豆要多少人民币?”

B.阿明乘公交车去医院看病,他对车上的人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身体不舒服,大家给我让个座吧!”

C.好友将自己的字画赠送给马医生,马医生说:“恭敬不如从命,你的墨宝我就全都收下了。”

D.老师放在讲台上的书不见了,问阿勇看到没有,阿勇回答说:“你的书在哪儿我怎么知道?你问别人吧。”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柳宗元的文学成就和育人思想。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浏览语段,看语段的中心话题是什么,然后看语段由几句话组成,这些话语是什么关系,并进行同类合并,最后进行概括即可。这段文字介绍的对象是“柳宗元”,一共有八句话,第一句话说柳宗元“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这是总体介绍柳宗元的文学成就,二到五句详细介绍柳宗元的文学成就;第八句说“柳宗元认为,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这一句从六、七句而来,由种树到育人。综合起来看,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柳宗元的文学成就和育人思想。

2.答案:孩子就像一棵()树,无拘无束、自由生长是他们的天性,你不用担心他们会变成灌木,更不用担心他们会变成野草。放开手,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吧,“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是有道理的啊!

解析:解答本题时可以以郭橐驼所说的这句话为出发点进行阐发,但要注意围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展开。同时,要注意题干中对修辞手法和字数的要求。

3.答案:B

解析:通读横线后的语句及所给六句话,了解大意。从大意来看,语段由古碑上的诗歌引出柳宗元,然后指出柳宗元被严嵩赞颂的原因是柳宗元的品格和学识。由此可确定③为首句,⑤交代诗的落款,应该紧承③,据此排除A、D两项。①中的“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奸臣”对应⑤中的“严嵩”,所以①应紧跟在⑤后。②说的是对著名的奸臣礼赞柳宗元这件事的态度,应紧跟在①后,据此排除C项。

4.答案:C

解析:A项,“千克”和“人民币”为书面语,口语中不宜使用。B项,阿明请求别人给自己让座的话有道德绑架之嫌。D项,阿勇的话反问语气强烈,不礼貌。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掌握“类、固、致、易”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德育渗透点

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四)美育渗透点

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二。学法引导

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现象,可以采用讨论方法,合作学习。

3.学生对照课后题目,通过读课文,初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

难点:

1.“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

解决方法:

1.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教师做好点拨。

2.熟读全文,以读来促进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教师补充作者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增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2.教师设置些讨论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

3.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与同学商讨研究,做好质疑工作。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同“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也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赋,人民不堪负担,“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板书)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1)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的主旨

(2)教师补充。

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他在哲学上,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有《河东先生集》。

3.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1)学习朗读课文,讨论文章的层次及概括层意。

①找出文章中点明题旨的一句话。

②简要概括全文每节的主要内容。

(2)教师点拨,明确:

①能顺本之天,而致其性焉尔。

②第一段介绍郭橐驼命名由来及籍里。

第二段介绍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

第三段由郭橐驼自述种树之法。

第四段从郭橐驼之口发出治国安民的议论。

第五段点明写作目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学习给下列字正音。

病瘘lu 、橐驼tuó 、孳zī 、勖xǜ 、缫丝sāo、飧饔sūn

2.学生自读课文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指出下列加黑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并释义。

①甚善,名我固当

②驼业种树

③且硕茂,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2)指出下列加黑字的意思。

①植木之性

②根拳而土易

③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④字而幼孩

⑤故病且怠

讨论,明确。

[明确]

①性:性质、方法

②易:更换

③长:治理

④字:养育

⑤病:穷困

(3)辨析下列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固:

1.秦孝公据骰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3.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4.甚善。名我固当。

顾: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三岁贾汝,莫我肯顾。

4.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故:

1.既克,公问其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

3.君安与项伯有故。

4.其土欲故。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文章通过记述郭橐驼的两段话,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害它们自然生长;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请细加体会。

(五)布置作业

1.本文所讲的种树道理,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什么启示。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2、掌握“术”等18个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法。

3.类比的写法,对比的手法

[教学重点]

文言基础知识及本文寓意

[教学难点]

理解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型]散文鉴赏

[教学方法]诵读、质疑、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设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溪”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州沿岸种了很多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写作背景介绍ppt

了解作者:

简介作者及有关内容

【作者】看注解,补充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柳宗元的诗文俱佳,就散文说,形式多样化,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论文八书)、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寓言(《三戒》、《传》、《罴说》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都很出色。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体裁与背景】

本文名“传”,实际上时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时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教师范读全文(或放视频),边听边思考:

作者把一个什么道理寄寓于了个什么故事?

——郭橐驼“顺木之性,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

学生讨论并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

——1.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2.转入正题,道出过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3.郭橐驼谈种树经验

4.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5.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小试牛刀:给下列字注音ppt

橐驼偻孳莳

勖缫飧饔

当仁不让:实词检查ppt

1(名)我固当:

2驼(业)种树:

3早(实)以蕃:

4其(莳)也若子:

5移之官(理):

6见(长)人者:

7故(病)且怠:

舍我其谁:选择文句中虚词的正确用法ppt

1.虽(A连词,虽然;B连词,即使。)

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②虽鸡狗不得宁焉()

2因(A连词,表示承接;B连词,表示结果;C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趁机。)

①因舍其名()

②因击沛公于坐()

③因以为号焉()

3.且(A连词,而且;B连词,况且;C连词,尚且;D副词,姑且;E副词,将近。)

①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

④存者且偷生()

⑤臣死且不避()

四、分析文章ppt

【第一段】研读第一段: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为号,不雅,但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且这样自称,勾勒出人物豁达性格。

(1)本段传什么?(介绍人物身世)

(2)介绍身世侧重介绍名字,“驼”并不雅,为何驼要自称?(豁达——身残而自信)

(3)驼自信什么?

总结:本节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第二段】思考驼豁达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1)橐驼种树本领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橐驼以种树为业且为种树行家。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

为什么“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原来他的种树技艺高超,而且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

(A、所带际遇——争迎取养B、技术全面——两种人均能满足;C、技艺高超——不怕“移徒”,D、他植者莫能如也)

(2)本段写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是种树行家,用了什么方法?

(侧重于侧面描写)

【第三段】思考以下问题:

1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

种树方法:“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

2他认为种完树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种后采取的态度:“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

对自己的评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番之也。”

3其他种树人怎样做的?结果如何?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4)本段用了什么方法传驼?(对比、映衬)

【第四段】思考以下问题:

(1)“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2)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祸——呼、鼓、聚、击、召)

(3)“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第五段】

1、指明学生翻译本段,师生订正

2、提问: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传其事以为官戒)

五、总结全文ppt

1、指明学生归纳主题:本文讲……(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

2、怎么明理,用了什么方法?(写作特点归纳)

(1)对比与映衬

(2)婉约而多讽(板书)

小结:文无定法,贵在鲜活、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古代中国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的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教案  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繁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证,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六、大显身手畅所欲言ppt

大禹:顺水之性以浚其水

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为官:顺民之性以养其民

请同学们结合以上观点谈谈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教育。

七、作业布置

《种树郭橐驼传》语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积累“优、业、蕃、舒、顾”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3.归纳“虽、因、且、焉”等虚词的义项。

【导入新课】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新授课阶段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_______(773-819年),原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________。唐代文学家,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公元815-819年)刺史,在柳州期间,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

二、体裁与背景

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政令烦出,民不聊生。这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

出示投影:

橐 驼 偻 孳 莳

勖 缫 飧 饔

3、实词检查

(名)我固当:

驼(业)种树:

早(实)以蕃:

其(莳)也若子:

移之官(理):

见(长)人者:

故(病)且怠:

4、选择文句中虚词的正确用法

(1)。虽(A连词,虽然;B连词,即使。)

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 )

②虽鸡狗不得宁焉 ( )

(2)因(A连词,表示承接;B连词,表示结果;C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趁机。)

①因舍其名 ( ) ②因击沛公于坐 ( )

③因以为号焉( )

(3)。且(A连词,而且;B连词,况且;C连词,尚且;D副词,姑且;E副词,将近。)

①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 )④存者且偷生( )⑤臣死且不避( )

5、研读第一段: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为号,不雅,但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且这样自称,勾勒出人物豁达性格。

总结:本节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6、研读第二段:思考驼豁达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橐驼以种树为业且为种树行家。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

为什么“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原来他的种树技艺高超,而且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

7、思考以下问题:

(1)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

种树方法:“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

(2)他认为种完树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种后采取的态度:“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

对自己的评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番之也。”

(3)其他种树人怎样做的?结果如何?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8、研读第三段 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

9、思考以下问题:

(1)“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2)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10、研读第四段 “种树”和“治民”有何相通?

11、研读第五段:

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四、小结

五、总结全文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古代中国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其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六、大显身手 畅所欲言

大禹:顺水之性以浚其水

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为官:顺民之性以养其民

请同学们结合以上观点谈谈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教育。

高二册语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掌握偻等18个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2.类比的写法,对比的手法。

3.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教学设想:

[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用本文寓意。

[难点]理解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溪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州沿岸种了很多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三、简介作品。

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名传,实际上时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四、解题。从课文的题目我们可以获得那些信息?

明确:文体是一篇传记,主人公是一位橐驼,他的职业是种树。

[引]一位底层的种树者能值得士大夫阶层的柳宗元作传,肯定有他与众不同的特点,文中的郭橐驼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启发;写人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写?)

[明确:形丑、性善、技高、理明。]

五、课文分析。

第一段:[注音]橐tuó偻lǚ

[注释]橐tuó驼:骆驼。偻lǚ:脊背弯曲,即伛yǔ偻病。类:似,好像。号之:称他为。名:起名,名动。因舍其名:于是舍弃他的(原来)的名。舍,放弃。云:句末语气词。

[译文]郭橐驼,不知道(他)原来(叫)什么名。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高突起,弯着腰走路,好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的人给他起个外号叫驼。驼听说起外号的事,说:很好。给我起这个名字本来就很恰当dàng。于是舍弃他(原来)的名,也自称起橐驼了。

[分析]1.本段传什么?

明确: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段意)

2.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郭橐驼是一个平凡、朴实、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评]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本名已无人知晓。他病偻而驼背,相貌不如常人,却名闻乡里,以致有绰号流行。

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为何郭橐驼要自称驼?

明确:表现了郭橐驼的豁达、身残而自信。

[简评]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而为号,并不雅,但显得很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放弃自己原来的名字,这样自称起来。作者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豁达的性格,令人猜想在这豁达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自信,这也就增强了阅读的兴趣。作品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使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跃然纸上了。

[引]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驼自信什么?

第二段:[注音]徙xǐ硕shuò蕃fán窥kuī伺sì

[注释]业,以为业,名意动。为观游:以(种树)作为观赏游玩的。卖果者:指种树卖果营利的人。争迎取养:争着把(他)接来,养在家中。指雇用郭橐驼。他植者:其他种树的人。虽:虽然。莫:无定代词,没有人,没有谁。如:赶得上。

[译文]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西边。驼以种树为业,凡是长安有钱有势的人(种树)作为观赏游玩的以及卖果的,都争着迎接和雇用(橐驼)。察看驼所种的树,即或移植,没有不活的;而且硕大茂盛,结果早并且多。其他种植的人虽然暗中观察,效仿羡慕,没有能赶得上的。

[分析]

1.橐驼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明确:(1)从欢迎他的人看,作者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人物。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说明他种树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

(2)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为什么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这说明他的种树技艺高超,不仅所种的树不怕移徙,而且他植者莫能如也。由此可见,驼豁达的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小结橐驼种树本领:A技术全面两种人均能满足;B所带际遇争迎取养;C技艺高超不怕移徙;D他植者莫能如也。

2.这里写橐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技高,是种树行家,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从两方面--人、树(侧面、正面),侧重于侧面描写。

[述评]乡在京畿,名曰丰乐,颇有些传说色彩。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谈到了两种不同的需求,写出橐驼技术全面。说他技艺高超,也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徙,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

段意: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继续学习课文。

第三段:[注音]孳zī莳shì长zhǎng

[注释]焉尔:语气词连用。全:保全。得:获得。害其长zhǎng:妨害它生长。硕茂之:使之硕茂。硕茂,这里是使动用法。早而蕃之: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早、蕃,这里也是使动用法。顾:回头看。爪:用爪抓破,名动。验:检验、察看。故不我若也:即故不若我也,宾语前置。何能为:即能为何,能做什么。宾语前置。

[译文]有(人)问他(种树的方法),回答说:橐驼并不是能使树木长寿而且茂盛啊,(而是)能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以使它的本性发展而已。大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它的)土要旧的,(它的)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不要(再)动,不要忧虑,离开后就不再去看。(那)种植(小心得)像对待孩子,(那)放在一边(不管)像抛弃掉了,那么它的天然(品质)保全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所以我不妨害它长而已,(并)不是有能使他硕大茂盛的(本领)啊;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而已,(并)不是有能使它早并且多(结果)的(本领)啊。其他种植的人则不是这样。(树的)根拳曲而土常换,他给树培土啊,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假使有能不这样的,则又爱它太情深,忧它太过分。早晨察看,晚上抚摸,已经离开而又回来看。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皮来检验它的生死,摇晃树干来看它(栽得)是疏松还是密实,而树木的本性一天比一天远去。虽说是爱它,其实是害它;虽说是忧虑它,其实是仇恨它:所以不如我啊。我又能做(别的)什么呢?

[分析]1.郭橐驼种树有无秘籍,方法是什么?(也就是种树最关键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面对好奇的询问,橐驼化神奇为平易,用谦和的语气娓娓道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是总括种树经验,也暗含了全文的寓意。

2.在这以下,他从几个层次上作了具体论述?

明确:先谈木之性,从理论上进行说明;次谈种植方法,从实践上进行总结。然后中间插入议论,重新强调了顺其自然的观点。接着,又从反面申述,批评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特别指出顾虑重重、过于用心的危害。最后,以吾又何能为哉发为感叹,在自谦中再次表明种植之术并不高深。结构图:

总括分述

1、木之性(理论说明)

2、种植方法(实践总结)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3顺其自然(议论)对比映衬

4、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反面申述)

5、种树之术,并不高深(自谦明理)

3.几方面说明种树的窍门?

明确:其莳也若子,其弃也若弃。

4.其他的种树人是怎样做的?

明确:不过则不及,太恩太勤。

[评]两种种树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哪种做法对哪种做法错不言自明。

5.这样写其他种树人对表现橐驼有什么作用?(即用了什么方法表现橐驼?)

明确:对比、映衬。(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上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的写法叫映衬。)

[述评]郭橐驼说的这一番话语,既是平凡朴素、毫不矫情的实情自谦,又是深远的哲理,类似老子的道。

6.理清作者写作意图。

我们再看看下文是否还是在写种树。(点明:下文已不是写种树。)

7.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作者为他立传的目的并非只是为驼作传,而是另有深意。

段意:橐驼谈种树经验。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继续学习课文。

第四段:[注音]长zhǎng勖xù缫sāo豚tún飧sūn饔yōng

[注释]子:对人的尊称,您。移之官理:即移之于官理,把它转用到做官治理政事这方面去。官理,官治,当官治民。理,治,统治。唐人避高宗名讳,改治为理。长zhǎng人者:指治理人民的官长,做官的。长,治理。人,民、老百姓。好烦其令:喜欢多发政令。烦,繁多。怜:爱。官命:官府命令。勖xù:勉励。获:收获,收庄稼。缫sāo:煮茧抽丝。而:通尔,你们。缕:线,这里指纺线织布。字:养育。遂:成,引申为喂大。豚tún:小猪。鸣鼓:使鼓鸣,即击鼓。鸣,动使动。木,梆子。辍饔飧以劳吏: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辍,停止。飧sūn,晚饭。饔yōng,早饭。且不得暇:尚且不得空闲。暇,空闲。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又怎么能使我们(自身)繁衍生息,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何以,即以何,凭什么。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而前置。蕃、安,这里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故病且怠:所以穷困并且懈怠。病,穷困。吾业者:我所从事的行业。其亦有类乎:难道也有类似吗?其,通岂,难道。注:其,解为大概,该句译为大概也有类似吗?这样似乎更符合原意。

[译文]问的人说:把你的(种树)经验,挪到当官治民上,行吗?橐驼(回答)说:我知道种树(的道理)而已,治理(百姓),不是我的事啊。但我居住在乡间,见做官的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而终于(却)给他们造成灾祸。早晚官吏来而喊道:官府命令催促你们耕种,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让)你们早早地煮蚕茧抽取蚕丝,早早地纺你们的线,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敲鼓而聚集他们,敲梆子而召唤他们。我们(这些)小民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得空闲,又怎么能使我们(自身)繁衍生息,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所以穷困并且懈怠。像这样,(其中的道理)那么和我所从事的(种树行当)难道也有类似吗?

[分析]1.课文为什么设计出有问之问者曰这样的问话者?

明确:这样造成一问一答的形式,自然地引出郭橐驼的话,也就是引出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2.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明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3.这一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4.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评价:然吾居乡卒以祸。吾小人病且怠。描述官吏治民的:旦暮吏来而呼击木而召之。(祸呼、鼓、聚、击、召)

[评述]郭橐驼先直陈其为祸:而卒以祸;而后描述了官吏烦令扰民的神情动作:来而呼曰,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5.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明确:根拳而土易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摇其本以观勤虑害树;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则幼孩,遂而鸡豚。繁政扰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结构图:

根拳而土易虽曰爱之,促尔耕

旦视而暮抚其实害之;勖尔植

已去而复顾虽曰忧之,督尔获

爪其肤以验其实仇之。早缫而绪

摇其本以观早织而缕

字则幼孩

遂而鸡豚

勤虑害树繁政扰民

6.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观点?

明确:种树人有勤虑害树的错误,做官者也有烦令扰民之过。

[引]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繁政扰民,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行列。文章从种树之理谈到做官之理,其实谈种树是为了谈做官,这里同样是运用了映衬的手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上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的写法叫映衬)这一点也反映作者写作思路上的严谨。

[述评]结合中唐时期时代背景理解。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民不聊生。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总评]如果说在上一段中,问者的身份还比较隐晦,酷似一个求艺的人,那么在这一段中,他就渐而露出了作者的身影,表现出别有用心,以一种咨询的语气,根本扭转了话题。在这种默契的问答中,橐驼仍谦逊如故,明确表示理,非吾业也,然后以外行的身份试探着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所为,比照之下,自然得出繁政扰民犹如勤虑害树的结论,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的行列。这样,前面批评种树人的话,如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等,自然也可以移植到这些扰民的官吏身上,而又尽在不言中。悍吏来乡,闹得鸡犬不宁,橐驼对这一场景的描绘细致入微,也不妨说他是一个以种树为掩护的政治观察家。

段意: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第五段:[注音]嘻xī

[译文]问的人说:咦,不是很好吗!我请教养树(的方法),(却)得到了养民的法术。传播这件事来作为官吏的戒示。

[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

明确:传其事以为官戒。

[述评]如果将这一段比作一出戏的尾声,那么,郭橐驼完成了使命,从旁门下场了。作者在形式上仍保留了问者的独立身份,写出了他问养树,得养人术的欣喜。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借这种方式抨击了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文章最后一句(结语)传其事以为官戒,实际上表明了作传的真正意图是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段意: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二、总结全文。

1.归纳主题: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

2.写作特点:

1、简洁而生动

在一篇文章中,简洁和生动是不容易共存的。这篇寓言式的人物传记,就写得既简洁又生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趣。如第一段介绍人物,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写出了人物的性格。这样,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凡响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在短短几句话中,这种史笔和文辞的完美结合,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2、对比与映衬

以种树喻治民是这篇传记写作的出发点,对比和映衬的写法也是这种寓言风格的需要。

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3、婉约而多讽

本文结尾一句道出了写作意图,那就是传其事以为官戒。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柳宗元这篇人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话语表现出来的,如第四段,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其中的一些话语,如理,非吾业也,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婉转而幽默,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三、布置作业。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篇7

教学任务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本文寓意的理解。

2、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教学设想

本文为自读课文,且书下注解也比较详细,所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着重解决重点字词,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分析课文,理解寓意,体会注重现实问题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知道“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两位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着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我们刚学过他的《师说》,还知道他的《谏迎佛骨表》;而柳宗元则注重反应社会现实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就反应了“苛税给人民带来重压”这一社会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他的《种树郭橐驼传》,看他又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什么政治观点。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一819年),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自小喜欢读书,当其四岁就熟读了十几篇深奥的古代辞赋,十岁便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二十一岁考取进士。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顺宗时,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主张革新的政治集团。“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倍受伤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的政论文和哲理性散文都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的观点。如《封建论》、《夭对》等。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从这些诗篇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理想的正直的人在不合理的黑暗社会里遭受到怎样残酷的迫害!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三、初读课文,要求:

1、借助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懂的字词句;

2、找出认为是重点的词语并注出意义及用法;

四、检查初读掌握情况:

1、请一生朗读课文,师纠正读音及停顿,评价朗读情况

2、请一生说明找出的重点词语及其意义和用法,教师作出取舍,分类板书,然后完成下列习题。

(1)解释加点词语

病偻(脊背弯曲)

名我固当(本来)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滋长,繁殖)

其莳也若子(种植,移植)

根拳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更换)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树干)

移之官理(治,统治)

勖尔植(勉励)

字而幼孩(养育)

遂而鸡豚(成,养大)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晚饭)(早饭)

故病且怠(穷困)

(2)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

①名我固当②驼业种树③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⑦爪期肤以验其生枯

⑧故木之性日以离矣⑨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A①③④⑦/②/⑤⑥⑨/⑧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五、讨论仍不懂的字词句意义,师个别答疑

六、集体诵读全文《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教案《种树郭橐驼传》学习指导与检测教案

七、布置作业:熟读全文,思考一上课时老师提出的问题(本文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什么政治观点)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