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优秀9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优秀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数学教学心得 篇1

在这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经验以及与其他老师的交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我总结出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验。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引发他们兴趣的学习情境。

首先,必须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要为教学服务。提出的问题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来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创设的情境要真正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

其次,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做为老师,在做课程设计之前,必须充分的了解学生。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级,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下面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点总结,我觉得非常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一、创设的情景要充满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之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创设的情景要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我在教学求圆柱体容积的时候,带了一只木水桶,让学生主动测量,计算,检验。学生们兴趣十足,他们竟然能自己得出结论:计算时要使用内直径和内高。

三、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后,让学生做探究延伸题,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后那种喜悦溢于言表。其实,很多时候我都是这样去设计的。总之,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增进学生的交往,体验情感,提高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2

纵观本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效果较好。试想如果教师走进教室先来一顿严厉地批 评,再苦口婆心地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还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吗?他们还能不怕数学吗?反思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最大原因在于教师进行换位 思考,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注重学生的感受,想学生所想,把设计教案改成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切合学生实际,挖掘合适的学习素材

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做到将每地、每班、每生的实际情况编为书本的例题。尽管书上的分数应用题大都是学生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但毕竟是 假设性、想象性的,和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作为一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切合学生实际,挖掘最有利于学习的学生自己身边 的素材。本课以学生自己所在班的学生数作为编题素材,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消除了学生对分数应用题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 们身边,便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

二、根据学生需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要上得有趣。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神采飞扬、充满活力。本课的教学活动根据所学所练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 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的氛围。为学生创造良性竞争机会、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学生学习由原来的个人竞争变成团体合作,给每位学生创 设发表意见的机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促进学生发展,奉献自主的空间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奉献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课堂中学生曾两次通过小组合作,学生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共同提 高,解题方法的小结及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也由学生自主分析比较得出,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再是一句空话。从而使课堂焕发生命力,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 展。

问题和讨论: 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在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我们应构建大课堂的观念,课堂教学要向课前、课后开放。不妨让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一部精彩纷呈的连续剧。对于将要学习 的内容,教师先找生活中的原型,要求学生在课前联系实际做好准备:或了解、或采访、或感受、或实验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积累第一手资料,不但提高学生 各方面的能力,更能使学习过程时时处在主动探索中,让学生学得真切而充实。(如本课在前一天就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中的事例编好分数应用题,也许能找到更合 适的学习素材。)同时,教师千万不能以完成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为至高境界,把所有的问题都放在课内解决。系统的有序原理提倡:让学生把问题带出课外,带向 生活,把学生的学习多渠道引到课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个问题可能是某种意识、可能是某种精神、也可能是某一个实际行动,使学生 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二、放与收的关系

如今的课堂教学力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作为探索者,亲身经历做数学的全过程。为了更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也不 宜过分琐碎。但这往往会成为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卡壳处或造成教学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因此上课教师一定要作好思想准备,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如 本课编题过程中发现学生编题之多,交流时的争抢情况简直欲罢不能。)当然,我认为也不应把下课铃声作为评价一堂课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的绝对权威。在 实践课中,我就主张把下课的权利让给学生,如果下课铃响时,学生还是精神饱满、全神贯注、热情高涨地投入于学习活动,这时拖堂少许几分钟又何尝不可 呢?但放后收的工作怎样做还需我们全体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摸索与积累。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P29—30。

教学目标:

1.结合“书”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感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淘气他们学校的图书馆又

来了一批新书,图书管理员准备将这些新书放在新买来的书

架上,瞧,这就是新买来的书架!(师出示情境图)

师:你能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师:图上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师板书问题)

二.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1.列式

师:小女孩提出的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应该怎样列

式?(师板书:18×11=)

2.估算

师:小男孩也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本书放得下吗?

你能用估算的方法先估一估吗?

生估算

反馈:你觉得放得下吗?谁来说说你估算的结果?你是

怎么估算的?

方法1:把11看成10,18×10=180

方法2:把18看成20,20×11=220

方法3:把18看成20,11看成10,20×10=

……

独立计算

师:这个书架到底能放得下本书吗?请同学们算一

算。

4.交流算法

师:谁来说说你算出来的结果?(198)

大家同意吗?

师:请在4人小组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

4人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师展示学生的算法)

方法1: 18×10=180, 18×1=18, 180+18=198

方法2: 11×18

= 11×9×2

= 99×2

= 198

方法3: 1 8

×1 1

1 8

18 0

19 8

……

5.重点介绍列竖式的方法(请列竖式的学生介绍)

师:18为什么要和11对齐?(数位要对齐)

接着你怎么想?(生:18先乘11个位上的1,得18,再用18乘11十位上的1,得180,写在18下面一行,最后将18和180相加得198。)

18乘11十位上的1,为什么得180,而不是18呢?

(生:11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18乘10得180)

谁再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多请几名生说说列竖式的步骤,理解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三.练习:

1.试一试

第1小题让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第2、3小题让

生用竖式算法计算,并请几名学生上台板演,师巡视指导。

2.口算

比一比,看谁得第一!生完成后可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交流。

3.计算

先估算,再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在小组内交流、反馈

计算的结果。

4.解决问题

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提倡算法多样化。)

5.思考题

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反馈。(生发现的规律若有价值性,

应给予充分的鼓励。)

四.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解决哪种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24例2和练习十六1、2、6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启发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三位数减法(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能提高计算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口算练习

2、指名板演

3、用任意三个数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学生列式,指名板演

展示算法多样化

估算,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集体完成

指导竖式计算,说计算方法,板书竖式计算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认识:

十位是0就要先从百位上退1作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借1给个位当10再减

最后集体交流

3、小结

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练习六1、2题

数学教学心得 篇5

小班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结果表明,让幼儿在游戏、运动中学数学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和操作活动效果要好。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

—、在游戏中学数学

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小班幼儿的趣味数学教学心得

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采用游戏的形式,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1、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设计数学游戏:日常生活活动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从家长的心理需要考虑,他们也希望老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生活护理而不是学习,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就是小班数学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如:吃饼干的时候,小朋友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不会考虑别的更多的东西,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中,小朋友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

2、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特例设计数学游戏: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爱不起来,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一次,组织幼儿看魔术表演,发现在整个过程中小朋友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观看。受生活特例的启发,在帮助幼儿进行数学知识复习时,就采用了“变魔术”的方法,比如:将颜色和图形结合起来进行复习,我故意用夸张的动作将各色图形藏到背后,嘴里说:“一、二、三,变、变、变!”小朋友都睁大眼睛静观到底变出什么来,注意力高度集中,练习效果也就更好。

二、在运动中学数学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1、对现有体育游戏进行改编: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因其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2、根据需要创编体育游戏:根据数学科的教育计划,许多游戏是让小朋友在室内进行桌面操作的,能不能创编一些包含数学练习的室外体育游戏呢?因为那样既可以满足幼儿户外活动的需要,同时也能进行数学练习。实践证明,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行的。如:结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学,可创编《我给球儿来排队》的室外游戏;结合图形的教学,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等。

数学教学心得 篇6

教师的课堂评价对课堂学习氛围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为老师的评价是一种导向,有的评价激励性强,就会燃起学生课堂学习的激情,有的评价刻薄犀利,就会导致学生不敢说话,整个课堂渐变为死水一潭。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课堂风格的形成,都是基于课堂评价的方式。在反复的课堂实践当中,我认为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当中,应该注重挖掘学生发言表象下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不必在意学生结论的对与错。

我在数学课堂提问时,通常会把注意力放在学生回答问题所反映的思维过程上,而不纠结于学生结论一时的对与错,比如说,在学习《平方根》一节时,我提问到:-5的平方的平方根是几?我提问了一位平常胆子比较小、数学成绩一般的林晓同学。她经过思考之后回答:是-5。有几个同学立即小声说错了。林小同学顿时红着脸低下了头,本身就很内向啊,此时显得格外的紧张。这时候如果我也立即否定他的结论,无疑会对他造成很大的打击,我说没关系,你能给老师说说你是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吗?她停顿了一下说:“-5的平方再开方,等于说这个数没有变化,因为平方与开平方是互逆的”。我立即意识到她在数学运算的逻辑关系还不够深刻,我必须以这个题目为契机来帮助她克服这一点,我就继续问:“-5的平方是多少呢?”她回答:25,那么这个题目其实就是问哪个数的平方根是多少?她说:25,那么25的平方根是几?她的眼睛突然有了亮光:老师我知道了,答案是5和-5。那么通过这个题目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她想了想说:“数学运算必须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不能切断前后联系而片面理解”,顿时班上响起来掌声,我想所有的同学在类似的问题上应该是印象深刻了。

所以说,学生回答问题无论对与错,对集体学习来说都是有价值的,正因为有对错之分,才会引发同学们的比较和思考,才能推动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升。教师如果一味的嫌“错”爱“对”,那么就会错失很多宝贵的。教育契机,同时也会使得课堂渐失活力,最终演变成教师的“一言堂”。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7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小数》教学反思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因此,这节课,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已有知识,自己来探索新知。

一、学生自己,随机出题,三道如下:

0.4×2/30.5×2/31.2×2/3(学生随机出题,优势是学生兴趣高,但劣势同样明显。这在后面就会突显。)

二、独立探索新知,得出算法学生独立完成

第一道:0.4×2/3全班出现三种做法,如下:

① 0.4×2/3=0.8/3

② 0.4×2/3=4/10×2/3=8/30=4/15

③ 1.2×2/3=2/5×2/3=4/15

(没有出现“化成小数计算”与“先约分再计算”两种方法,原因在随机出题上。0.4×2/3导致结果不会出现这两种方法。而书本的例题2.4×3/4就高明得多了,具备出现各种算法的优势。这也提醒我,书本上的例题是精选的结果,一定要先想清楚编者的意图,然后才可以自己修改例题,不能轻意换例题。)

三、讨论结果如下:

第①种方法,补充如下:0.4×2/3=0.8/3=8/30=4/15(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转化)。第②③种方法相同,只是第3种更简便。学生都表示:喜欢第3种。

四、教学反思:

学生判断方法的好的。标准是步骤少,灵活选择方法的意识不强。因此,我认为,该把“灵活选择方法”当作一个重点,而不是像中低段时,作为一笔带过的“口号”而已。这是不是也是高段计算的一个特点呢?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8

比的应用是在学习了比的意义后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我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

1.深入体会比的意义

准备题的第一题是根据两个数量的比(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说说你能想到哪些分率?(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目的在于看到比就想到分率,把比的应用转化成分数应用题来解决。

2.给学生充分操作的空间

每个小组都利用小棒来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不同的分法,有的小组按部就班一直按3根、2根分;有的小组按3根、2根分了后,及时做了调整,按6根、4根分;有的小组大胆地按30根、20根分,不够了又再做调整。不同的分法都代表了学生对比的理解和数感,也为进一步寻求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积累了经验。

3.分完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鼓励学生说出在分的过程中的`发现和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发现无论怎么分都是按3:2分,这正是理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有的学生发现了6:4、30:20、15:10、9:6的结果都是3:2,这不仅巩固了化简比的内容,同时为以后学习正比例积累了经验;有的学生联想到了以前学过的平均分,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

4.讲清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无论是是例题,练习题、还是拓展题,每道题的每种方法都要求讲清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比较不同解法的异同,哪种解法更具有普遍性。练习题1和例题比较,只是两个数量的比变成了三个数量的比,解题的方法是相同的。练习题2和例题比较,已知量由单位“1”,变成了部分量,难度增加。已知果汁质量,求水的质量,最需要的分率是水是果汁的几倍或-§ 果汁是水的几分之几,这两个分率都可以由果汁与水的比是3:7得到。还可以先求出果汁和水的总质量,再求水的质量。练习题3和例题比较,已知量由单位:1“变成了两个部分量的差,最需要的分率是两个数量所占分率的差,由男女生人数的比3:5,可以得到男生占总人数的,女生占总人数的,女生比男生多占总人数的

5.在比较中归纳比的应用的解题题方法

从上述练习题中,可以明白:看到几个数量的比,就要把比转化成分数。更要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分率,把比的应用转化成分数应用题来解决。

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例题的讲解中应画出相应的线段图,这样数量关系更加一目了然,中下生也会更好理解。

2.拓展题与例题的跳跃过大,有部分学生会有认知上的困难。

数学教学心得 篇9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为了一道习题反复讲反复练,然而效果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在课堂中我们经常限制学生,不让学生动,忽视了对学生动手动口能力的培养。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适时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

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以无意注意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有目的的安排一些动手操作活动,就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去主动探索,获取新知。

如10以内数的认识从内容上看是比较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每节课安排一个摆小棒的活动,创设认知情境,如让学生用6根小棒摆出一座房子用7根小棒摆一条鱼等,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趣味性,既活跃了教学气氛又恰当的引入了新课教学。

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知新知的形成过程,从而进行巩固运用。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依赖于适当的经验,尤其是学习起始知识更依赖与亲身经验,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让他们充分感知知识形成的具体经过,从而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

如教学9加3时,先要让学生用小棒分别摆出9根和3根,再让学生说一说你想把几凑成十?想把9凑成10该怎么办?这时再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边摆边思考要想把9凑成10必须从3根里面拿出一根和9合在一起凑成10。或者想把3凑成10就要从9里面拿出7根小棒和3合在一起凑成十。通过动手摆小棒的过程学生掌握了凑十的方法,既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分解了本节课的难点。这样从实践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学生会感到亲切且印象深刻。

在动手操作中探索规律,发展思维。

动手操作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理研究证明,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都能得到相应的表现和发展。学具操作比教具演示的教学效果更胜一筹。

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一课中,要求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先请学生观察正方形,长方形图提问:“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吗?长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吗?长方形的边有没有一样长的?”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让学生用折纸的方法检验自己的看法对不对。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长方形饶有兴趣的沿虚线对折比较边的长短。最后得出结论: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长方形相对的边一样长。教师的的引导为学生在动手操作与思维训练中架起一座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的同时,发展思维。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中,动手操作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组织和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将操作、语言、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形成“乐学”的心态,学习就会更积极、更主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