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村》教学设计主要是引领学生品读重点字词,加强感情朗读,体会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游山西村》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的 :
1、 理解诗意,感悟诗境,体会诗中深刻哲理。
2、 体会诗歌表达的凝练,用词准确,体会陆游诗歌的风格与特色。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诗句,体会古诗韵味。
1、同学们平时积累了很多好词佳句,能说说“山”“柳”开头的成语吗?
当中有两个耳熟能详、千古流传的成语都出于同一首诗。【板书: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2、在这首诗中,有一座座连绵的山,有一条条交错的河,有密密层层的柳,有明艳的花。这之间,几间农舍若隐若现。【师边用简笔画描述边板画,指出山、水、柳、花四景物】
3、知道这么美的景色在什么地方吗?【板书:山西村】这样美丽的景色被谁发现了?板书:陆游
4、初读诗句,学习生字词。
指名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齐读。
读准生字:莫 腊 浑 豚 疑 理解:豚
二、了解背景,学习查找资料。
1、查找资料
现在我们和陆游一起游山西村,板书:游山西村
古诗难读难懂,读古诗不论谁都要做一件事:查找资料
如果让你查找,和这首古诗必有关系,必须要查的,你认为要查什么?学生交流
2、关注信息
筛选信息是学习古诗很重要的一步。这个信息告诉你什么?
你捕捉到了什么信息?腊酒味道怎样?
小结:这些信息挺重要的,可能对等下理解、学习、感悟诗歌有帮助。学习古诗特别需要--借助资料
三、读诗入境,赞民风民情。
1、了解诗意。 让我们一起去山西村,走进农庄,走进农家,看看他们在干什么?( 招待客人)
出示: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想像动词。 大家注意到 “留”这个动词了吗?从刚进村,直到最后挽留,这是个好长的过程,大家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这过程中主人和客人之间会有哪些活动?
(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想象并纷纷走上讲台板书其中的动词:杀、端、举、碰、喝、聊、谈……)
生:杀鸡宰羊 烧菜 扛猪 敲锣打鼓 端酒 ……
就一个“留”字让我们想象到整个接待的过程,如果把这些活动全部记录,岂不更能表现当时热闹的情景?
(生:不行,诗歌是最精炼的,这个“留”字可以代表、包涵这么多的动词。)
师:对呀,诗歌的语言是浓缩的,跳跃的,正因为如此读诗就要善于想象,还原当时的生活情景。
3、【看图】 想象说话:
莫笑 腊酒浑:让你想到什么?
丰年 足鸡豚 :你又会想到什么?
留客:农家人会怎么挽留?
带着想象再读这两句古诗。
4、联系背景,体会陆游收到款待以后的独特心境。
此时,陆游罢官免职在家,面对这样的农家人,他会怎么样?他觉得这群农家人怎样?
他会怎么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读诗句
5、指导朗读:“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热情的接待场面、勤劳的村民、农家的幸福快乐)
四、品词析句,悟人生哲理。
1、将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与“山清水秀疑无路,柳绿花红又一村。”进行比较,体会诗句的意境及表达的准确。
同学们,这可是美丽的江南啊,风景如画,山清水秀,我有点纳闷,诗人怎么不说“山清水秀疑无路”,而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还有这后半句就更想不明白了,按理说,柳是绿的,花是红的,可作者偏不说“柳绿花红又一村”,而却说“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怎可能暗呢?花为什么以用“明”呢?
2、结合背景资料,体会作者的心情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片断描写,体会心情。
①一座座山重重叠叠,一条条水纵横交错,走着走着,我,我的心里。
②柳荫深深,前路迷茫,穿过柳荫深处,啊,鲜花明丽红艳,眼前忽然一亮,又是一个村庄,我想那村庄(村庄会是什么样的?陆游虽然未见,但已在心中憧憬,描绘。)我的心中。
拿起笔展开想像,写下当中的情景吧
小结:此时,诗人的心情有变化吗?怎么变的?你能读出这样的对比、变化吗?
读出对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陆游? (不怕失败 坚持到底)
4、联系背景,体会道理。
六、适度拓展,赏诗人情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七、联系实际,升华人生道理。
千百年过去了,这经典名句依然在我们耳边回荡,当我们______的时候,我们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活中谁没有困难,生活中谁没有挫折,谁没有失败,但只要牢牢记住这千古流传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一定能走向希望,走向光明,走向美好的未来!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陆游
资料
山重水复疑无路, 想象
柳暗花明又一村。 道理
名师名言:
给孩子上一堂课,想孩子一辈子。——林莘
“留”下你的笑靥如夏花
——听林莘老师《游山西村》所感
林志芳
都说“见过林莘的,决忘不了她的笑”。这次在“千课万人”的讲台上,那笑依然明媚,一如夏花。
这次她带来的是古诗教学《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本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如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诗人运用凝练的笔触,全篇围绕着一个“游”字铺展,层次分明地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可惜进入教材时,编者只截了前两联。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开头似是平淡,细品却意蕴丰富。怎么让学生去体会当时主人盛情留客的热情,怎么让学生去感受农家丰收后欢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脍炙人口的名联,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如何让学生去品味那“有如弹丸脱手”的语言,又如何引导学生去参悟诗中蕴含的哲理呢?且看林莘。
第一联:着一个“留”字,意境全出。
入诗朗读之后,林老师用一句“让我们一起去山西村,走进农庄,走进农家,看看他们在干什么?”自然地引出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接着就抓住一个“留”,借助插图,巧妙引导学生想象。
师:“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中,大家注意到 “留”这个动词了吗?从刚进村,直到最后挽留,这是个好长的过程,大家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这过程中主人和客人之间会有哪些活动?
(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想象并纷纷走上讲台板书其中的动词:杀、端、举、碰、喝、聊、谈……)
师:就一个“留”字让我们想象到整个接待的过程,如果把这些活动全部记录,岂不更能表现当时热闹的情景?
生:不行,诗歌是最精炼的,这个“留”字可以代表、包涵这么多的动词。
师:对呀,诗歌的语言是浓缩的,跳跃的,正因为如此读诗就要善于想象,还原当时的生活情景。
接下来,林老师又牢牢抓住 “莫笑、腊酒浑”,“丰年、足鸡豚”,“留客” 等关键字词通过角色扮演、师生对话,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真切地感受到了当时热闹的场景。
“留”字的教学就像一个巧妙的支点,由此,课堂变活,诗歌变活。画面还原了,情境再现了。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当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动词。”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要找准这“一个”?
第二联:对比赏词,品悟诗理。
这一联的教学,仍然是从品词入手。
师:同学们,这可是美丽的江南啊,风景如画,山清水秀,我有点纳闷,诗人怎么不说“山清水秀疑无路”,而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还有这后半句就更想不明白了,按理说,柳是绿的,花是红的,可作者偏不说“柳绿花红又一村”,而却说“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怎可能暗呢?花为什么以用“明”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品评之后,是拓展写话,学生在充分的进入情境之后在联系陆游当时的境遇,这才惊喜地发现:原来,这诗中言说的不仅仅是游山西村的经历,记录的不仅仅是宾客言欢的故事,它更含着诗人的心境,蕴着深刻的哲理。
课末的拓展诵读,将杜甫、王维、李白的诗与这一联相比照,既是对诗人情怀的升华解读,又是对这一名句的内化巩固。
两联赏过之后,黑板上除了形象的板画、经典的诗句,还留下了三个关键词:“资料”、“想象”、“道理”。这三个关键词无疑浓缩着目标与方法,是我们探究教者的智慧与理念的路。
先说“资料”,林老师带着学生赏读古诗,始终不忘提醒学生学会查找资料,运用资料,既得传统诗学“知人论世”的精髓,又为古诗的鉴赏注入了现代因素。
再言“想象”,这实在是诗歌鉴赏不二的法则,古诗本就是诗人曾经鲜活的生命呈现,传递的是他们彼时的欢笑或者叹息。只有想象,才能使文字由冰冷的符号还原为鲜活的画面、生动的故事。
至于“道理”。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唐诗多言事抒情而宋诗多以事说理。教者对诗中哲理的解读品悟,应该是对《游山西村》这一文本真正 “秘妙”的自觉皈依。
总之,在《游山西村》一课,“得言”“ 得意”“得味”“得法”,不啻为古诗教学的优秀范例。
曾经很多次看林莘的课,总觉得目不暇及。我也曾经抱着《二十四诗品》,试图想为林莘的课堂教学风格做点概括,却发现那光彩流溢的课堂很难被确切的描述。后来,勉强找到八个字:“纤脓适度,绮丽自然”。大概是这样吧?——不肥不瘦、不偏不倚,绮丽精彩、自然大气。
见到林莘总是慨叹,叹得最多的是她永远神采奕奕,永远笑靥如花。想来,无论《鲸》《为人民服务》还是《凡卡》《东施效颦》再到今天的《游山西村》,她从来不在课品中重复自己,一直在变,一直在走、一直在挑战、一直在创新。若问她那课堂为何如此灿烂、若问她那生命为何如此灿烂,根由就在此罢。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上一堂课学习了《题西林壁》,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背
诵这首诗。个人背——齐背。
二、解诗题,知作者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2、“山西村”在什么地方?“游山西村”是什么意思?
三、抓字眼,明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诗的方法。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
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
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
预设:“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
自由读——个人读_个人读——齐读。
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自由读——个人——齐读。
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汇报。
(2)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
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对,要先先抑后扬。个人读——齐读。
四、多诵读,悟诗情
1、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跟《题西林壁》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首《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什么道理呢?看似简简单单的诗句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看来,这句诗句能成为千古绝唱绝对有它自己的理由,当然,我们就没有理由不记住他了。一起读读这句千古名句。
2、同学们,你愿意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永远留为自己的记忆吗?请赶快把它背下来。个人——集体。
3、对于古诗,我们不但要会背,还要有感情地朗诵,同学们自由试试看,个人——个人——集体。
五、课堂作业
1、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的意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6、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通顺,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画出诗的节奏,并读一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心境。
(3)能抓住重点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包含的意义。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会读、写生字词。
莫、腊、浑
2、我会组词并说一句话。如:腊、浑等
3、我会流利地朗读古诗。
4、我会完成课后思考题及每课一练。
(二)学文悟情展示
1、我会读。
生:我会按节奏读古诗。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疑"和"又"字要重读。
2、我会悟
(1)悟文本
生1:我知道"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意思是:不要笑农家腊酒浑浊,丰收之年,他们全以丰盛的菜肴招待留下的客人。
生2:我知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突然看见柳色葱郁、鲜花明媚,又是一座村庄。
(2)悟写法
我知道是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是抑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扬的写法。
(要求:没有展示的同学可做补充、答疑、记录)
(三)创作性展示
1.展示个性感受
生:我知道前两句诗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生:我知道后两句诗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生:学了这首诗,从中使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不怕困难,勇于开拓进取,就一定会有希望的。
2、 我会读诗人陆游写的其它诗。
3、展示心得体会。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
怎样巧用对偶语言?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结合你的生活事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4个生字,了解“山西村、腊酒、豚、疑”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感受村民的淳朴以及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难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并尝试加以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游历西林山寺有感而发,题诗写词,而流传至今,而在宋朝同样也有这么一位诗人,在游历一座村落时,也写下了千古绝唱!这位诗人他是谁呢?又留下了怎样“绝唱”?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下《游山西村》。
(二)初读感知
1、读过标题你是否有疑问?
预设:山西村在什么地方?
过渡:山西村只是一个小山村,作者去这个山西村游玩会有什么收获呢?
2、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和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解决生字词。
指导:学习生字“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写法上左窄右宽。
4、学生齐读,思考概括诗歌大意。
(三)深入研读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四句诗都是什么意思?
2、作者这次出游到底收获了哪些呢?(小组合作)
收获一:村民的热情
(1)从哪里看出来村民热情好客?
明确: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要笑话农民朋友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十分充足。山民招待客人时的情景,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表达出来吗?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从“莫笑”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叫大家不要笑。这里的酒菜虽然简单、淳朴,但包含了村民对诗人的深厚情谊。)
(2)再次齐声朗读,读出情感。
收获二:人生哲理
(1)从哪句诗获得哲理?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2)在山重水复,作者以为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他眼前一亮,看到了什么?这里景色怎么样?
(3)这句诗看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对自己眼下困顿遭遇表示乐观豁达。提出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的人生哲理。
(4)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欣喜,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四)巩固提高
诗人出游获得了很多收获,那么经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本课所揭示的哲理,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结束课堂。
作业:
1、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2、制作“陆游小档案”。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包括作者的生活年代、代表作品等,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一、 说教材
教材简析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因为这一课包含有两首古诗,需要两课时进行教学,所以,我在这儿,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只能简单谈谈《题西林壁》这一首古诗的说课。
大家都知道《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这里的幽,是幽谷的幽)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现在,我再来说说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在语文课程标准里边儿明确指出,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有十分清楚的要求:即,在某一阶段,有些汉字只要求会认,不要求会写,而且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也就是要保证一个最基本的底线,上不封顶。)
2.体会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3、重点难点
本诗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时所拍摄的视频或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预习课文。
二、 说教法、学法
先说教法:阅读感悟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
三、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课
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题西林壁》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产物,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看同学们通过读与悟、通过观察与思考,能够收获什么,能够发现什么?(我觉得,老师的导语特别重要,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2、初读感知。
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古诗,读通读正确,然后抽查读的情况,请同学简单谈谈初读感受和自已的发现,并提出不好认和不好写的字。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既要备教师的教,更要备学生的学生,这一点特别重要。教师不光要关注自己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这一环节的设计,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了生成的依据。这里的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成的。
3、理解诗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的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题目的意思。
4、理解诗意。
(1)先自读自悟,这首诗大致写的是什么。再分组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注意:在分组合作学习之前,老师必须引导同学们复习、讨论学习古诗的步骤、方法。(那么,在这儿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一个环节呢?因为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方法,那么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通过讨论,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迅速总结出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初读感知→查阅资料→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明理→熟读成诵。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是: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这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步骤和方法后各自试着读诗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出示课件、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我认为,朗读,既是理解内容的方法,又是体会感情的方法,更是积累语言的方法,因此,不管是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还是在全班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或者是在品读感情的过程中,教师都要重视读的过程。
5.品读领悟
启发谈话领悟意境:同学们,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且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呢?逐步引导同学明白:原来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呢?——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6、诵读巩固
1.反复练习诵读古诗。
2.指名朗读或背诵,读后评价。
说板书
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各不同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同时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