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游园不值》教学反思(14篇)

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在他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的当儿,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美丽的红杏花探出头来冲着人打招呼呢。

游园不值 1

学习目标:

1、看注释理解《游园不值》和其他古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

2、想象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默写诗。

3、拓展积累其他的几首描写春天的诗和句子。

学习过程:

一、 揭示课题,读诗,背默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无以计数的诗人或者把视线落到人间的悲欢离合,或者把视角指向描写战场的血腥场面,或者把目光投向大自然的美好景象······于是给我们留下了令每个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滋补精华素——古诗语言,今天我们请来了宋代的一位大诗人,名叫——叶绍翁,看看他给我们留下的是怎样的语言精华。

出示: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圆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相互检查是否读正确了。也许就是我读不太准确,让我试一试。我愿意再和大家一块儿读读这首诗。

我欣赏到有几位同学不仅会读(板书:读背)已经会背诵诗了,不妨背一背,默一默。如果不会默写,就抄写一遍。

默写(指名一位同学上黑板来默写)

二、 学习新诗,解意,晓意境。

(一)这首诗如果用咱们现代的语言又该如何解释呢?也就是说,你懂不懂呢?请对照注释说一说诗意,有困难的话提出来。

这位男孩告诉我,第一句诗不怎么能用现代语言表现:咱们讨论讨论。

应 怜 屐齿 印 苍苔,

(大概是怜惜园内的青青的苔藓,怕游人的鞋印留在了青苔上吧)老师顺势在词上标上序号。还可以怎么表达?指名说说。

怎样连贯的表现诗意呢?请你们四位随即串一串,看言语是否流畅。四人小组在串一串诗的意思,注意语言的连贯、流畅。

(作者去游园,而主人却不在。轻轻地敲了那柴门不久,也没有人来开门。大概是院子的主人爱惜那绿色的苔藓,怕木屐鞋地在苔藓上踩上脚印吧?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伸出墙来了。)

(二)重点品析“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一首好的诗能流传千古,就说这一首吧,你觉得那句诗写得最好。

想象一下,假如推开了柴门,满园会是怎样的春色呢?

请你们描述一下看到的满园春色。

(院子里百花争艳,火红的杏花,洁白的李花,金黄的迎春花,粉色的芍药花,紫色的月季花,真是五彩缤纷,把院子里装扮的充满生机;院子里生机盎然。杏树高高的举起鞭炮,喜迎春姑娘的来临。春梅迎风绽放,飘出浓郁的芳香,月季花也张开笑脸,对着天空高歌。还有许多花含苞欲放,正在明媚的春光里做着香甜的梦。)

2、出示画面和录象。想看一看你们想象中的美好景象吗?

3、美文大师朱自清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流下怎样的语言呢?

出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腿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4、 拓展写春的其他诗。

这满园的春色,如果被其他诗人看到了肯定又会吟出许多优美的诗章

等闲识得东风面, 迟日江山丽, 桃红复含宿雨, 桃花一蔟开无主,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风花草香。 柳绿更带春烟。 可爱深红爱浅红。

——朱熹 ——杜甫 ——王维

小诗人们继续吟诗吧!

碧玉装成一树高, 春眠不觉晓, 好雨知时节,

万条垂下绿丝绦。 处处闻啼鸟。 当春乃发生。

不知细叶谁裁出, 夜来风雨声, 随风潜入夜,

二月春风似剪刀。 花落知多少。 润物细无声。

—— 贺知章 —— 孟浩然 —— 杜甫

5、这首诗的确好,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知道吗?叶绍翁在创作这首诗时最后两句原先是这样的

比较:春色满园关不住,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开得艳。 一枝红杏出墙来。

品味一下,现在的诗好在哪儿了?

得出: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关不住,压制不了的。

这么有品味的好诗,该怎样读,才能读出里面的味道呢?自由读——指名读——听录音——齐读。咱们富有情感的读一读。

三、拓展、化用或运用

1、你们谁都不会想到:叶绍翁的写的千古名句,并不完全是他自己的,正如同月亮反射了太阳的光,脱胎于谁的呢?

一枝红杏出墙头,

墙外行人还独愁。

——唐 吴融

杨柳不遮春色断,

一枝红杏出墙来。

—— 宋 陆游

2、 情景中理解何为“改造”与“引用”。

扮演成叶绍翁“听说班中有小朋友以为我是抄袭、剽窃吴融和陆游的作品,你们误会我了。创作时,正值我“山重水复疑无路”,忽然读到了“吴融”、“陆游”的诗句,真是“柳岸花明又一村”,“一枝红杏出墙来”正好能表现我看到一枝红杏时的惊喜心情,确实能让我想象到“表现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关不住,压制不了的。”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现在你们能明白我的想法了吗?就请各位跟着我到大自然去走一趟吧!说不定也会诗性大发呢?

看一段春景的录象创编小诗一首。(教师旁白作诗)

如:涓涓化冬雪,潺潺流春水。桃花不惜胭脂红,千朵万朵相映趣。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村前村后花满蹊,万紫千红压枝低。不是花中偏爱紫,此花开尽更无花。乱花渐欲迷人眼,几处蜂蝶争蜜暖。天南天北绕路边,野花无处不延绵。萋萋总是无情物,东风劲吹又一年。

学生反馈。

四、总结古诗学习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收获不小:读背中积累诗句,读懂中理解诗句,语境中运用古诗,古诗浩如烟海,博大精深,80首古诗只是沧海一粟。通过背诵80首古诗,通过这80枝“红杏”,感受古代文化的“满园春色”的同时,让我们的心灵也像诗一样的美。

五、留趣课外,激发爱诗之情

过渡:我留了一个挑战题:如果你会做了,别忘了把这份喜悦告诉我。

地址:北京宣武区 北京小学 吉春亚

1、春雨,古今中外多少人赞美你。“ ”这是大诗人杜甫描述你来到人间的佳句。你来了悄无声息,垂柳在你的抚慰下吐出新芽,竹子在你的滋润下吱吱拔节,禾苗在您的沐浴下盈盈闪光。

2、“ ”不错,桃花的花瓣上还带着昨夜的露珠,不停地催促其他小花儿快快开放,笼罩在烟雨之中的柳树绿得翠生生的、碧澄澄的,此情景真令人心旷神怡。

3、湖边,那株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返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呢,则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这不正是贺知章笔下的“

”所表现的景象吗?

4、姜林参加国际少儿奥数比赛获得一等奖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传出了学校,传遍了北京,人们纷纷称他是“ ”。

板书: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读背

小扣柴扉久不开。 读懂(释留补调)

春色满圆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读写

游园不值 2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分别写了春、夏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美丽景物,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

《游园不值》具有一定的叙事性,诗中描写了春季的一天,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发,想到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到了朋友的住处,园门外的空地上长满了青苔,主人大概是爱惜这青苔,担心被客人的木屐齿踩坏,所以客人小心地走过青苔,到了柴门前,轻轻地敲了很久,也没有人出来开门。但从那一枝探出墙外的杏花来看,园中此时应是姹紫嫣红、春色满园了。诗中的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则是画龙点睛,是神来之笔,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前两句写了夏日西湖上乍晴乍雨的巧妙景象,后两句则用美女西施的浓妆淡抹来比喻西湖的晴雨天气,认为它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也是写夏日西湖的风光,却是另一番景象。因为是在夏天的晴日,而且是在早晨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叶荷花作为描写对象,那碧色连天的荷叶和在朝日映照下格外娇润红艳的荷花,使作者觉得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美丽动人。

教法建议

1、教师可采用配乐范读,来感染学生,引入情境;可以启发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进行想象;根据诗意,自己画画等方法,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2、凭借情境,品味诗句。教学不是教师一字一句的释义,而是让学生图诗对照,先说出图上的情景,再借助图画学习诗的词句。在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

3、开拓联想,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4、反复吟诵,升华诗情。反复朗读,反复吟诵,把诗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图画,让情境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

5、课后拓展,可让学生从三首诗中任选一首编一个小故事,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景物。

词语注释

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

应:大概、可能的意思。

怜:爱惜。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苍苔:即青苔,地上长的一种绿色的苔藓。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湖:指杭州西湖。

潋滟:水波流动的样子。

空蒙:形容水雾迷茫。

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

淡妆:淡雅的打扮。

浓抹:浓艳的打扮。

总相宜:都非常合适,意思是都很和谐。

晓出:早晨走出去。

净慈寺:浙江省杭州西湖南岸的一个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曾经做过直阁秘书的官。

毕竟:到底。

四时:本是指春夏秋冬四季,诗句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接天:与天相连接。

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映日:阳光照射。

别样红:红得不同于一般。别样,特别,不一样。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柴扉——柴门 毕竟——到底 相宜——适宜

怜——惜 宜——适 穷——尽

反义词:

小扣——重敲 相宜——不适 同——异

淡——浓 关——开

文章导读

《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诗句写的是作者游园,由于主人不在,久等而进不了门。本来是一件扫兴的事,但他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像出满园的春色,仍感到十分快慰。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在诗人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的是作者早晨从净慈寺出来,所看到的西湖两岸的美丽景色。赞叹六月西湖的另一番风光。

《游园不值》赏析

【原文】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今译】

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

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

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

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作者简介】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原姓李,后嗣龙泉(今浙江龙泉)叶氏。长期隐居钱塘西湖,《游园不值》�

【注释】

不值:没有遇到主人。

屐:一种木头鞋,底下有齿,可以防滑。

小扣:轻敲。

柴扉:用树条编扎的简陋的门。

【赏析】

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罢。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

【原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菏花别样红。

【今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注释】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今译】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

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注释】

湖:杭州西湖。

潋滟:水波流动的样子。

方好:才显得美丽。

空濛:烟雨茫茫的样子。

亦:也。

奇:指景色奇妙。

欲:想要。

西子:西施,春秋末期越国的绝代美女。

淡妆浓抹:梳妆打份或者淡雅或者艳丽。

相宜:合适。

【赏析】

苏轼在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写了大量的山水诗。这是其 作者先写实,西湖晴天,日照湖水,水映日光,碧波荡漾,一片浩茫无边、开阔艳丽的水乡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西湖雨天,烟雨缭绕,山色如蒙薄纱,风姿绰约,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在这两种不同的景观中,作者分别突出写水与山,把西湖山水的独特之美展现在我们眼前。最后,诗人笔锋一转,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美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韵相提并论,出人意外,而又极其贴切生动。全诗语浅意明,给人以朴实平易之感。

诗句直译

1.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伸出墙外来了。

2.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波光闪动下的西湖很美好,山色迷蒙中的景色也很新奇。我要把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无论淡妆或浓抹同样都适宜。

3.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到底还是六月的西湖最美,风光与其他时候大不相同。莲叶接天一望无际的碧绿,荷 花映日呈现出异样娇红。

难句解析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看花进不了门,这的确是件扫兴的事,诗人只有望园兴叹。正在流连之时,他忽然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心里一阵惊喜,园里的花开得正盛,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出了墙外。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浓浓春意。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句诗是作者看到西湖的美景而产生的奇想。把西湖和古代著名的美女西施相比;不论是薄施脂粉,还是浓妆艳抹,总是那么妩媚动人,使人流连忘返。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意思是片片荷花,编织成一望无际的翠绿,直接与碧空相连。朵朵莲花,沐浴着阳光,显出特别的鲜丽艳红。

课后题解

思考·练习2

(1)怜:爱惜。小:轻轻。意思是:大概是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2)方:很。亦:也。意思是:波光闪动晴日下的西湖很美好,山色迷蒙雨中的景色也很新奇。

文章结构

《游园不值》:前两句写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是叙事;后两句写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是写景,蕴含着深刻哲理。

《饮湖上初晴后雨》:前两句写西湖晴天、雨天的美丽景色;后两句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代佳人西施来比喻西湖在任何时候都美。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前两句总写西湖六月的景色不同于其他季节;后两句抓住西湖的莲叶和荷花,具体描绘其夏日美景。

写作特点

《游园不值》:取景角度小——墙角的一枝红杏,但是含义丰富而深刻。“春色满园”和“一枝红杏”对应描写,相互映衬,不仅表现出春光无限,而且深刻揭示出一切美好事物都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哲理。

《饮湖上初晴后雨》:用绝代佳人西施比喻西湖美景,生动形象。除此之外,这首诗并不着眼于一处一景,而是概其全景,笔力恢宏,极富艺术感染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写六月西湖的美景,只抓了莲叶和荷花,突出了重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加突出了莲叶的多和绿。

学习要点

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句子理解字义,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通过朗读诗句,想像作者描写的春天、夏天的美丽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中心思想

《游园不值》:写的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从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作者想象了满园春色,进而赞美了春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写西湖晴天、雨天的景色,并用西施作比,赞美了西湖美景。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5个生字。

2.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赏析《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写法,以小见大,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我们今天学习三首描写春夏不同景色的诗。板书课题 :《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读出诗的节奏,读准确)

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屐齿  扣  潋滟  亦  抹

3.简要交流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三)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指名读课文。(读准、读熟)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3.在小组里讨论,解决质疑。

4.交流:按小组向全班汇报,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适时点拨:看图(或出示相应的课件)展开想象,说一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春天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

5.反复吟诵。(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背诵古诗。

提问:诗人向我们描述园子里的景象了吗?为什么?

让学生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着画龙点睛之笔,这比那一览无余、面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因而能发挥读者的形象,使诗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开拓联想,激发创作。

我们已经充分感悟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学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绘画,自由创作。

(四)作业

你还能背一背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吗?

附:板书

《游园不值》

屐齿 扣 潋滟 亦 抹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比较《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背诵描写春天的诗《游园不值》,今天我们学习描写夏天景色的诗。板书课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回忆学法

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首诗的?

小结板书: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什么景象?)

2.质疑、讨论和交流

3.反复吟诵,

4.看图想象,绘画创作。

(三)学习新课

1.我们已有了学诗的经验,下面请同学们自学后两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同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苏轼笔下的夏天和杨万里笔下的夏天一样吗?请你从内容和写法上比较着来阅读。(在诗中画批)

(2)观察图画(或播放课件)想一想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3.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叙后议,写西湖晴雨天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议后叙,写了满湖荷花荷叶;但都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4.朗读诗句,展开想象。(教师可播放课件,学生吟诵)

5.指名吟诵,背诵。

(四)激情创作

请同学们任选一首你喜欢的描写夏天的诗,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

(五)作业

1.默写三首古诗。

2.完成自己创作的画。

附: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苏轼) (杨万里)

西湖晴雨天气 满湖荷花荷叶

学法:

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交流,

反复吟诵,想象,绘画创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写西湖六月的美丽景色,赞叹了西湖美景。

教学设计示例(二)

12 古诗三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它与“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关系。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提供插图投影片,适当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  ,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提供媒体展示,随机评价,布置作业 。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预习,课堂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朗读与背诵,为古诗配画。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  古诗三首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教师用电脑呈现写有这首诗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

游园不值: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不值: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师引导:这句诗除了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要想弄清含义还要调整词序,还要弄清各个部分的主语。

应:大概,表示推测。

怜:在诗中是爱惜的意思。

展齿:古时的木底鞋下的横梁。这里指鞋底。

苍苔:生长在地上的青苔。

“怜”什么?是屐齿还是苍苔?学生比较后,觉得“苍苔”柔弱纤细,应该“怜”苍苔。

是谁“怜苍苔”呢?当然是园子的主人。

这句怎样调整才通顺?“应怜苍苔屐齿印”。

通顺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

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

a.表面意思: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看图印证)

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

(4)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游园不值》。

2.本节课学习目标:探究《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主探究

1.读通全诗。

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适,适宜。

(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

(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让学生看绘有插图的投影片(晴、雨两张)。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听范读。

2.学生练习。

3.组内交流读。

4.班上展示。

(五)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前两首诗。

2.说说这两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本节课任务: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

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学习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的质疑处可能是: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

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引导: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像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扩展

1.指名朗读三首诗。

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

3.谈谈自己的收获。

4.课下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5个生字。

2.将三首诗摘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

3.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4.把《游园不值》改编成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附: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教案及设计说明 3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并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等短语的意思。

4、继续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

设计理念:

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

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体味古诗内容;文题勾联,感悟诗人情感。

教学准备:

自己制作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指名背诵《游园不值》

(二)指导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继续运用“四步法”学古诗。

解题。“宿”,住;“新市”,是地点,在现在的湖北京山东北;“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客店;“公”,是对人表示尊敬的称呼。

2、学生自学古诗。

(1)自由读。自学生字,查字典理解词语。将不懂得记下来,教师讲时认真听。

(2)检查自学效果。

A、认读生字:篱蝶

能结合偏旁记忆生字。

B、指名读古诗,说说自己那些地方读懂了。

3、指导学习古诗。

理解词语,读懂诗句。

(1)理解第一句。

篱落,指篱笆。疏疏,是稀稀落落不密的样子。径,是指小路。深,很长的路。这句诗的意思是:菜园边的篱笆稀稀疏疏,有一条小路伸向很远的地方。

(2)理解第二句。

谁能说说“树头”“未成阴”的意思。

树头,指树枝上。未成阴,树叶长得还不浓密,不能遮盖地面成为树荫。这句诗的意思是:树枝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不很茂密,还不能成为树阴。

(3)理解第三句。

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急走”是奔跑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

(4)让学生说说第四句诗的意思后,教师讲解:蝴蝶飞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5、说出全诗诗意,感受意境。

(1)自由朗读,是说说全诗的意思,同桌交流。

(2)集体朗诵,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6、体会情感,背诵并默写。

(1)讨论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讨论后,教师小结。

这首诗像我们展示了春夏之时,儿童们在菜园里天真活泼的捕蝶嬉戏的生动画面,作者也受到感染,童心萌生,非常高兴。全诗充满了

欢乐的气氛。请大家用活泼、向上、欢乐的情感读,并背诵诗歌。

(3)默写《苏新市徐公店》。

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Tai xian niu kou chai fei hong xing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屐(jizhi)齿无处寻(xinxun)苍苔(taitai)

篱落疏疏(shusu)柴扉(feifei)

三、联系诗句,解释带点的字。

1、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不开。

怜:扣:

2、儿童急走追黄喋,飞入菜花无处寻。

走:寻: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游园不值》的作者是代诗人。诗中描写春光美好诗句的是。他由“一枝红杏”想到,表现了诗人的心情。

2、《宿新市公店》的作者是代诗人。诗中写儿童活动的诗句是。像这样富有童趣的诗句还有很多,如

五、积累有关春天的诗,开展古诗擂台赛。

游园不值 4

教学设计示例(二)

12 古诗三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它与“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关系。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提供插图投影片,适当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  ,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提供媒体展示,随机评价,布置作业 。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预习,课堂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朗读与背诵,为古诗配画。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  古诗三首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教师用电脑呈现写有这首诗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

游园不值: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不值: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师引导:这句诗除了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要想弄清含义还要调整词序,还要弄清各个部分的主语。

应:大概,表示推测。

怜:在诗中是爱惜的意思。

展齿:古时的木底鞋下的横梁。这里指鞋底。

苍苔:生长在地上的青苔。

“怜”什么?是屐齿还是苍苔?学生比较后,觉得“苍苔”柔弱纤细,应该“怜”苍苔。

是谁“怜苍苔”呢?当然是园子的主人。

这句怎样调整才通顺?“应怜苍苔屐齿印”。

通顺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

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

a.表面意思: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看图印证)

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

(4)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游园不值》。

2.本节课学习目标:探究《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主探究

1.读通全诗。

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适,适宜。

(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

(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让学生看绘有插图的投影片(晴、雨两张)。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听范读。

2.学生练习。

3.组内交流读。

4.班上展示。

(五)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前两首诗。

2.说说这两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本节课任务: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

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学习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的质疑处可能是: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

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引导: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像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扩展

1.指名朗读三首诗。

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

3.谈谈自己的收获。

4.课下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5个生字。

2.将三首诗摘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

3.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4.把《游园不值》改编成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附: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5

《游园不值》是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第四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作者写得别具特色,是一篇通过体会句子含义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这首诗整体上有一定的叙事性,还揭示了一个道理:美好的事物是压制不了的,必然会蓬勃发展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描述事件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写的意境。虽然教材对诗中的一些词作了注释,但有的词书上也没有解释,如 “ 应 ” 读第一声,应作 “ 应该 ” 解,但根据当时诗人想游园而不能进去的情况,只能作 “ 大概 ” 解,可无论是学生查的《新华字典》还是老师查的《古汉语常用字典》, “ 应 ” 字都没有 “ 大概 ” 的字义。这是师生发生争议的一个焦点。

讲到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这一句时,要学生结合插图,充分想象:在作者没有看到的花园里,春天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通过引导、启发、点拨,有的同学说:园中的杏花开得最灿烂,但园子里还有别的花,如桃花、迎春花等也争奇斗艳;有的同学补充道:还有柳树长出了嫩绿的枝条,小草探出了可爱的小脑袋,一棵棵小草仰着脸冲着太阳笑呢!还有的同学抢着发言:还有蝴蝶、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更有聪明的同学概括:是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的美景。借此机会,我动情地引导: “ 是啊,多美的景色啊!让我们拿出手中的`笔,把你刚才精彩的描述写下来。 ”课后我还布置了改写《游园不值》的习作练习,由于学生对原诗理解得较好,又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所以不少学生写得令人满意。

不尽人意的是学生对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这一句只能作表面的理解,不能体会出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我及时启发点拨,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才让学生感悟诗句的含义。

古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首先要读好古诗、背诵好古诗,这是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是能够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对古诗进行 “ 翻译 ” ,对于关键字,必须知晓它的意思;第三则是对古诗的意境有所感悟,尽可能的走进诗人的世界,揣摩诗人的心境,对古诗的主旨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的学习能力还比较低,对于第一个目标的达成,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第二个目标要教师辅助完成,对于第三个目标的达成,则需要及时点拨,才能做到想象意境,体会感情,明白道理。

游园不值 6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211

--《游园不值》教学实录

今天的第二节课,我被五年级的孩子软磨硬泡,连推带拉地“请”进了教室。

这般孩子,被殷俊调教的,一个个“如狼似虎”了。

他们是要我上《游园不值》这首诗。

上就上吧,不是鸭子,也被赶上架。

于是就诞生了下面的一堂课:

师:今天是个特殊的节日,请问,你想对我说一句什么话。

生:就一句吗?

师:是的,就一句。

生:老师,我想对你说。

殷老师:你已经说了一句了,请坐下。

生:老师,你好。

生:老师,让我做作业吧。

生:老师,我们到室外上一节活动课吧。

生:老师,你应该送999朵玫瑰给殷老师。

生:老师,你应该买花送给你老婆。

师:你们想知道四年级的同学对我说了什么吗?

生:想!

师:我一走进教室,他们齐声对我说:

我们大家都爱您,就像老鼠爱大米,巴不得一口吃了您!

生:大笑。

师:他们不好意思说亲我,就改口说成要吃掉我啊。

生:又笑。

师:好了,我们就闹到这儿,闲话少说,言归正传。请把书翻到《古诗二首》,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第一首《游园不值》。先找几位同学分别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古诗读正确了,读通顺了。

生:把“印苍苔”的“印”读成了后鼻音。

生:把“应怜”的“应”的音调读成了去声。

生:读得很正确,但感情不到位。

师:按照读正确的标准来要求的话,我可以给你打100分了。

师:哪位女同学来试一试呢。李林蔚,你来读。

生:读得正确、流利,

师:读得很到位了,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像李林蔚同学一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把古诗读通了,这仅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下面,我们要来研究这首古诗,怎么研究呢?首先在从一个字一个词入手,看看哪个字的意思,哪个词的意思是自己明白的,哪些地方是不明白的,把不明白的提出来与别人交流,把明白的地方说给别人听一听,看与别人理解的是不是一个样。这样一步步地来理解,最后呢,把它们连起来,就是整句诗的意思了,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整首诗的意思了。这是理解古诗的第二步。

下面我们来做个尝试,先对这首诗的题目进行研究,看你明白了什么,哪个地方还不明白,记住,一定要从细微的地方来进行质疑。

生:“游园”我不理解。

师:我再提醒一遍,从小处着眼,“游园”你不懂,你把它先拆开来,先理解“游”,再理解“园”,估计你就找到答案了。

生:“游”就是旅游,“园”就是园子。

生:“游”就是游玩,“园”就是花园。

生:我觉得“游园”就是去老朋友的家里拜访他。

生:我觉得“游园”就是写诗人东走走西转转,很悠闲自得。

生:老师,我不知道“不值”指的是什么?

生:就是不值得。

生:就是没有什么了不起。

生:就是无所谓。

师:你们先别着急来回答,先来读一读第二句诗,再想一想,就会明白了。

生:自由读第二句。

生:“不值”好像是说诗人去见老朋友,却没有见到。

师:嗬,今天在这节课上,你应该得到第一支玫瑰。

这样理解就对了,“值”是“见到”的意思,“不值”就是没有见到。那么这样一来,你们能把题目的意思说一说了吗?

生:就是说诗人游园的时候,想去拜访老朋友,可是老朋友不在家,所以没有见到他。

师:对,诗人想去会一会老朋友,春天来了,与他聊聊天,叙叙旧,谈谈知心话,赏赏大好春光,那是多美的事情啊。可是却没有见到他。

题目我们搞懂了,因为在理解题目的时候,有的同学提到了第二句,所以我们现在就先来研究和经二句,好吗?

生:好,我不知道“小扣”是什么意思。

生:老师,我知道,“小扣”就是轻轻地敲门。

师:很对,从轻轻地敲门,你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生: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知书达礼。

生:他很懂礼貌。

生:他很文雅。

生:他很注重礼节。

师:你们真是诗人的知心人哪!

生:“柴扉”指什么啊?

生:你看看图就知道了,就是用柴草做的门嘛!

师:对,这样一交流,就什么都搞懂了。

生:“久”呢?

生:就是很长时间的意思。

生:就是老大一会儿。

师:那把这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生:诗人轻轻地敲门,敲了好长的时间,没有人答应,也没有人过来开门。

师:嗯,就是这个意思。

下面我们来研究第一句好吗?谁能针对第一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生:“屐”是什么?

生:你看看图,就是脚上穿的木鞋。

师:对,就是木鞋,古时候叫做“木屐”,为了防止行走的时候打滑,就在鞋底上刻了一道一道的底纹。这样一来,你们知道“屐齿”的意思了吗?

生:就是鞋子踩到苍苔上留下的痕迹。

师:对极了,谁见过苍苔吗?

生:我见过,就是在潮湿的地方,生出的苔藓。

生:对,毛茸茸的。

师:那“苍苔”呢?

生:就是苍翠色的苔藓。

师:毛茸茸的、苍翠的苔藓,你见了,会有什么感受?

生:很好玩,很喜欢它。

师:带着这种喜欢的感情,你想一想,“应怜”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可怜。

生:不对,是可爱。

生:是怜惜。

师:你有一颗爱心啊,你应该得到今天的第二枝玫瑰。

这句诗,可以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一说,试试看。

生:因为怜惜苍翠的苔藓,所以怕自己的脚踩在上面,把苔藓给踩坏了。

生:因为喜欢苔藓,所以怕把它给踩了,就小心翼翼地行走。

师:你们看,诗人的心多柔软啊,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他都有爱惜之心。大家想想看,他满怀着兴致来访友,结果却没有见到朋友,被挡在了门外,这时,他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啊?

生:很失望。

生:一下子感到很无聊。

生:很遗憾。

生:他一下子没有了兴致。

师:诗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了吗?请读一读三、四两句诗,从里面找一找答案。

生:读三、四两句。

生:诗人感到很惊喜。

生:他正在失望的时候,一抬头,看见了一枝盛开的杏花伸出了墙外。

生:那杏花象征着整个园子里的风光。

生:代表整个春天的风光。

生:那是一枝娇艳的杏花。

生:那是一枝春意盎然的杏花。

生:那杏花好像在接待来访的客人。

生:满园子里的春然藏也藏不住,不开门进去也能观赏到。

生:诗人看到杏花,不由地诗兴大发,于是就吟诵出了这首诗。

师:是啊,诗人虽然没有见到好朋友,却欣赏到了一枝笑盈盈的杏花。他不由得心花怒放了。现在,请大家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这首诗。边读边可以做做手势,做做表情。

生:指手画脚地快乐地背着。

师:我想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的背诵水平,谁来试试。

生:有感情地来诵背。

师:(评议)你就是叶绍翁先生啊!

师:我觉得你找到了真正的春天。

师:你是一位快乐的诗人,杏花被你给读得灿灿烂烂的。

师:其实,“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流传到今天,还有三层意思。有谁知道?

师:其一是说一个人的才华展露,像红杏出墙,捂都捂不住。其二是说新生事物蓬蓬勃勃,如春天的红杏,充满生机、活力,它们冲破阻力,以鲜亮的面孔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还有一个意思,好像与今天的情人节有关。

生:以各种不同的姿态笑。

生:红杏出墙!

师:你的胆子可真不小,别人不敢说,你却敢大胆发言。是的,是红杏出墙。

生:就是老婆跟别人好上了。

师:是的,这就是红杏出墙的意思。相亲相爱的两个人,为什么女的要跟别人好上了呢?作为男士,他们要沉思,作为女士,她们也要深思,相爱是一辈子的事,要互相珍重,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要甘心为对方着想,才能让家庭变得和谐,才能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幸福。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7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情景交融,千古传诵。诗人去朋友家游园看花,敲了半天柴门,没有人来开。诗人从露在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满园的春色,说园门虽然关得紧,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啊!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但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出现了分歧。

有的学生认为“应怜屐齿印苍苔”意思是说大概是花园的主人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屐踩坏他家的苍苔。有的认为这句诗意思是说,可能是花园的主人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还有学生认为诗句意思是我应该爱惜脚下的苍苔,别让木底鞋把它踩坏了。

是谁爱惜苍苔呢?三位学生两种不同的理解,我颇感意外,决定进行一场辩论会,并要求学生结合插图仔细阅读全诗,细细揣摩诗人表达的意思。大家兴趣盎然,一会儿摇头晃脑大声吟诵,一会儿又默默看图深深凝思,一会儿查字典,找资料,一会儿交头接耳小声谈论……经过充分酝酿,双方各自推出代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正方1:我们根据插图和诗句意思可以知道,诗人站在花园外面,久久敲那柴门却不见开,于是就想可能是主人爱惜绿绿的苍苔,怕人把它踩坏吧。

反方1:那你们所指的苍苔是哪儿的苍苔呢?

正方2:当然是花园里的苍苔!

反方2:不对!诗句中所指的应该是园门外的苍苔。因为诗人到朋友花园游赏,不料园门紧闭,主人不在。主人外出当然要关了园门,可是关了园门难道就能说是主人爱惜苍苔吗?肯定不是!诗人站在门外久久地敲门,在那儿来回踱步,以至木屐踩坏了苍苔,因此发出了我应该爱惜脚下苍苔的感叹。

正方3:可是根据注释,“应”是大概、可能的意思。如果照你们所说,这一句就应该解释成“我大概应该爱惜脚下的苍苔”,作者怎么连自己爱不爱惜苍苔都不敢肯定呢?

听到这里,我联系自己从资料上看到的知识谈了自己的看法:

“应怜屐齿印苍苔”意思是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此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

孔子曰:学贵患无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前进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当然。我也给大家留下一个课后作业,继续翻阅资料,找到足够证据,验证自己的观点。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8

一.揭题,介绍作者

1、春天是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用饱含深情的语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写春天的诗。板书课题《游园不值》。

3、解题: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

二.讲评诗歌

1.初读,大体了解诗的内容。

2、师示范朗读。

3、生随师小声朗读,体会读音的准确性。

4、借助课本上的插图:生自读诗,借助字典和插图,想句子的意思,并标出不懂的词语。

5、字词质、释疑。

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怜:爱惜。这个词在此不当“可怜”讲。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久:很长时间。

6、指名逐句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大概主人爱惜园中的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地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7、指导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师读,生仿读:自读,指读,齐读。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深化理解,体会意境。

1、启发想象:

①、诗人并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园中早已是满园春色呢?

②、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4人组讨论)

(有柳树和各种美丽的花;有蝴蝶、蜜蜂;有浓郁的花香等。)

2、作者在文中借一支红杏来烘染满园春色,可谓构思奇特,耐人寻味。再读诗文,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受呢?(对春天的喜爱)并将诗中的内容通过画面展示出来。(学生各自据诗意画画)

3、交流:投影学生的画,师生评议。

《游园不值》教案 9

一、景中寓理,含蓄蕴藉

刘乃昌先生在(璀璨恢宏的宋代文代)(《中国教育报》1999年5月4日)一文中指出:“宋人重视思想,一些作家惯于以哲人慧眼审视生活,使许多诗文寓哲理,……”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借登山观景,暗示站得高方能看得远的哲理。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之所以传诵千古,历久不衰,在于其景中寓理,且含蓄蕴藉。在诗人笔下,春天如大地孕育的生命,借红杏之体,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冲破墙门禁锢,灿然而笑,生机勃勃!诗人格满园春色乃至整个春天,聚焦为一枝红杏,赋予它生命,给予它蓬勃向上的朝气。如不细加玩味,“蜜咏恬吟”,这一哲理是探寻不到的。

二、景中有情,诗中有人

“应怜展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初读时觉无甚可嚼,细品时方有疑窦顿生。“柴扉不开”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表面看,是诗人的老朋友爱怜苍苔,怕心爱之物道伤害之故。这是诗人的揣度之词。正是这揣度之词,暗含着园之主人在园内,且已听到了扣门声。园主人惜花爱草,连最不起眼的苍苔也珍视为生命,可见,他是一个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品质高洁之人。物以类聚。叶绍翁与其为友,可见也是一个高洁之人。春天来了,叶绍翁想到了老朋友,于是去访,去赏春。正当叶绍翁“扣柴扉不开”扫兴之时,猛然间见到了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其欣喜之情油然而生,灵感突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便脱口而出。伸出墙外的红杏,寄托了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历程是,去访友看春高兴——进不了园,扫兴——见杏花,欣喜,可谓一波三折。景中有情,情中有人,这就是本诗的特点。

根据诗文的含义及其特点,教学本诗的过程设计如下:

1.课前准备。

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写春的古诗。

2.自学古诗。

自学方法:先朗读古诗几遍,把古诗读熟,再借助文中注释、课后“思考题”,大体上读懂古诗,提出疑难问题。

3.深入探究。

①组织学生汇报学习情况,让好、中、差学生朗读古诗,讲一讲诗句的意思,教师指导解决学生自学中提出的疑难问题。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出节奏,读好重音,把握语调。前两句,语速平缓,声音以柔和为佳。“久不开”后,要有较长的停顿,以蓄势读好后两句。后两句应语速轻快,声音以洪亮为妙而又不失稳健。这样读,可以传出诗人的情感变化。

③启发学生想象,培养想象能力。一方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古诗时就进行,主要方法为边读边想,如“满园春色”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另一方面,在朗读后,让学生说一说想到的内容。

4.体味哲理。

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反映了小草怎样的品性?

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想一想,画中人有怎样的想法?

③谈一谈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后的想法。

5.课堂练习。

①默写古诗。

②把古诗改写成一篇写景记叙文,把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

《游园不值》教案 10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古诗,能说出诗句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学习,能给古诗配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体会作者访友未成却还高兴的豁达情怀。

教具准备:

录音机、新华字典、挂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过程与方法: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设置故事情境

宋朝诗人叶绍翁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怀着愉快的心情匆匆到好朋友的家里,但他来到朋友家门前,却发现朋友不在家。

请问:此时,叶绍翁的心情该是怎样的?

2、板书课题,12、游园不值

3、读课题并利用字典理解课题

4、简介诗人:叶绍翁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复习七言古诗的节奏。

2、划分节奏。

3、小组检查并自由读古诗。

三、播放录音,体会古诗节奏

四、自由读古诗,找己不理解的问题

五、带着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学生利用新华字典等工具书)

六、交流学习情况,师相机板书

应怜:应,大概。怜,爱惜。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七、理解诗意,想像画面

1、小组串讲诗句意思竞赛。

2、学法反思:

串讲诗句意思应注意什么?

(词序、补充)

3、出示挂图,学生进行观察;播放录音,想像画面。

八、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1、引导讨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你能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吗?

3、多种方式朗读。

九、巧设练习

1、给古诗配画。

2、结合古诗,编写故事。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与文本解读 11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1. 不值:没有遇到要拜访的人。

2. 怜:爱惜。

3. 屐齿:木屐底下两头的突出部分。

4. 小扣:轻轻地敲。

5. 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简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诗歌欣赏]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客情:旅客的情绪。

促织:蟋蟀。

嘉兴界

平野无山尽见天,

九分芦苇一分烟。

悠悠绿水分枝港,

撑出南邻放鸭船。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正确、熟练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并能当堂成诵。

2、了解诗人游园所见所感,体会诗句用词的精妙并学习古人做诗的反复推敲。

3、揣摩诗句所蕴含的情感,感悟诗歌包含的哲理与启示。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会诗句用词的精妙,感悟诗歌包蕴的哲理与启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读诗

二、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春天的诗歌

三、出示: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圆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四、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有的同学不仅会读(板书:读背)已经会背诵诗了,学习古诗不能只会读和背,还得了解它的意思。

二、学习新诗,解意,晓意境。

(一)这首诗如果用咱们现代的语言又该如何解释呢?请同学们自学

应 怜 屐齿 印 苍苔,

应:应该,猜测的语气,可译为“大概是,可能是”。

怜:爱惜。

(大概是怜惜园内的青青的苔藓,怕游人的鞋印留在了青苔上吧)

(作者去游园,而主人却不在。轻轻地敲了那柴门不久,也没有人来开门。大概是院子的主人爱惜那绿色的苔藓,怕木屐鞋地在苔藓上踩上脚印吧?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伸出墙来了。)

(二)重点品析“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一首好的诗能流传千古,就说这一首吧,你觉得那句诗写得最好。

想象一下,假如推开了柴门,满园会是怎样的春色呢?

请你们描述一下看到的满园春色。

2、出示画面和录象。想看一看你们想象中的美好景象吗?

师朗诵:我们轻轻的推开门,发现院子里百花争艳,火红的杏花,洁白的李花,金黄的迎春花,粉色的芍药花,紫色的月季花,真是五彩缤纷,把院子里装扮的充满生机;真是春色盎然呀。杏树高高的举起鞭炮,喜迎春姑娘的来临。桃花正迎风绽放,飘出浓郁的芳香,月季花也张开笑脸,对着天空高歌。还有许多花含苞欲放,正在明媚的春光里做着香甜的梦呢。

这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只红杏出墙来。

5、这首诗的确好,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知道吗?叶绍翁在创作这首诗时最后两句原先是这样的

比较:春色满园关不住,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开得艳。 一枝红杏出墙来。

品味一下,现在的诗好在哪儿了?

得出: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关不住,压制不了的。

这么有品味的好诗,该怎样读,才能读出里面的味道呢?自由读——指名读——听录音——齐读。咱们富有情感的读一读。

三、拓展、化用或运用

1、你们谁都不会想到:叶绍翁的写的千古名句,并不完全是他自己的,那么这句诗到底脱胎于谁的呢?

一枝红杏出墙头,

墙外行人还独愁。

——唐 吴融

杨柳不遮春色断,

一枝红杏出墙来。

—— 宋 陆游

2、情景中理解何为“改造”与“引用”。

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忽然读到了“吴融”、“陆游”的诗句,,“一枝红杏出墙来”正好能表现作者当时看到一枝红杏时的惊喜心情,这句诗确实能让我们想象到“表现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关不住,压制不了的。”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这首诗。

齐读

正是因为作者饱读诗书,才有了今天的千古名句。伟大的诗人尚且如此,那么我们更应该博览群书丰富我们的语言。相信在我们身边也会出现一位位小诗人的。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春天的诗句?

4、拓展写春的其他诗。(课件)

等闲识得东风面, 迟日江山丽, 桃红复含宿雨, 桃花一蔟开无主,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风花草香。 柳绿更带春烟。 可爱深红爱浅红。

——朱熹 ——杜甫 ——王维 ——杜甫

小诗人们继续吟诗吧!

碧玉装成一树高, 春眠不觉晓, 好雨知时节,

万条垂下绿丝绦。 处处闻啼鸟。 当春乃发生。

不知细叶谁裁出, 夜来风雨声, 随风潜入夜,

二月春风似剪刀。 花落知多少。 润物细无声。

—— 贺知章 —— 孟浩然 —— 杜甫

五、总结古诗学习收获板书: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13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一板块我们学习了对联,知道这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及其语言魅力。如果说对联在古代文学中一直薪火相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那么古诗便如一壶陈年的佳酿,意蕴悠长,耐人寻味。这节课上我们一同来品读南宋江湖派诗人叶绍翁的一首《游园不值》

二、解题

1、通过预习结合书下注释,谁能说说“值”是什么意思?“不值”呢?

用自己话理解一下整个题目

2、既然是不遇,由此我联想到带有“不遇”的古诗,你知道吗?试着背下来。

诗人都把这些不遇记下来,一定用他们值得回忆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品诗意,悟诗情

三、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方式读诗,结合书下生字,自学并理解。

2,指名读诗:注意读诗的韵味(平长仄短)

3,同桌欣赏读:思考,你从哪里知道诗人没有遇见。

4,交流:从“小扣柴扉久不开”

为何不开?引出第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

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怜、应、屐齿

那么诗人在不遇中又遇到什么呢?(苍苔,柴扉,红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事物是怎样的?对于苍苔园主人是如何对待?

交流:怜在字典中的意思有两种,在这里应选哪种解释?是“爱惜、怜爱”。由怕木头鞋在苍苔上留下脚印,我们感到园主人怎样?(怜爱苍苔)那么对于诗人呢?

5、再读这一句:现在应该带着怎样情感去读?抓住诗眼“怜”。

诗人带着满心的怜爱走到柴门前:引读第二句

面对这自然而古朴的柴门,诗人怎样扣的?理解:小:轻轻地。

为什么要轻轻地敲?鼓励学生想象,发表自己看法

(怕惊扰园主人,怕惊吓园内小鸟,怕吵醒了园内一切生物。)

6、再读这一句:读出“小扣”

作者有多怜青苔?扣门有轻?那么就有多么的怜爱这一切。而当他久敲而无人应时,他发现了什么?

7、引出:一枝红杏出墙来。

而当柴门紧闭时,它却探出墙头,这是一枝怎样的红杏?

8、你都收集哪些有关红杏的诗句?

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枝幽幽探出墙头的红杏预示着什么?(园内已是万物复苏、满园春色)

9、齐读后两句

四、整体把握大意

苔自生,门自闭,红杏自出墙,他日遇园主人时,叶翁会向他讲述怎样的游园过程呢?发挥自己想象,创造的表述一下。

同学交流

五、课堂拓展

陆游《马上作》

六、写法指导

学习古人善于推敲。及对景物的侧面描写。

七、小结

人生有许多不遇,但有时在不遇中有遇,诗人游园不值,在不值中有值。在不经意中你会看到希望,看到春天。只要心中有梦想,就像那枝出墙的红杏。

八、板书设计

园怜

怜春

不扣敬春

值赞春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14

我在教学《游园不值》时,我针对这首诗进行了四次有效引导:

第一次,引学生自学诗意。

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了吗?读出抑扬顿措了吗?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诗句讲了什么意思?回忆一下,平时我们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大屏幕显示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补空白、补省略、换语序、看插图、看注释、查字典)然后学生自学,顺理成章,效果很好。

第二次引导,引导学生读悟第一句。

见过苍苔吗?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读书,看电视,查电脑等,说说“苍苔”是什么意思?(学生说)(出示课件,苍苔的解 释)看到苍苔我禁不住想说,苍苔,学生说:真绿呀!春天,学生说:真美啊!作者也会这样吗?带着这种感受读第一句。再品品哪个字,包含了作者对苍苔的情感 呢?(怜)再读,读出这种情感。学生读的声情并貌。

第三次引导,引导质疑。

感悟了后两句诗后。让学生质疑有不懂的问题吗?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一下子提出了“一枝”怎么就是“满园春色”呢?我相机解释以点带面的写法,并拓展这种写法的诗句。恰到好处。

第四次引导,想像拓展。

在学生声情并貌的朗诵完后两句诗后,我即时点拨,此时,你就是那枝红杏,前边同学往后看,后面同学往前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以词的形式说)学生妙语连珠。这实际上是将学生自我生命个体与古诗画面结合的一次朦胧引导,有了前面的想象基础,古诗读的基础,于是使得画面越来越清晰,诗中的一幕幕仿佛就出现在眼前。

这四次引导,使得整堂课学生不是在为学古诗而学,是在享受古典的文化生活味。

学完诗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将其积累在脑中,我想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教师朦胧地对待古诗本身,引导学生生自己关注他们所关注的,所能关注的。对于小学生生,我们不能因为积累而积累,因为理解而理解,那样古诗到最后还是生硬的语言块。课堂中,我们能放手处且放手,深奥的又不是主要的字词可以不谈,让学生在自我范围内去欣赏,在情感范围内去感悟,真正将古诗作为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引导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古诗后能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但遗憾的是这堂课,读和拓展的时间搭配不够合理,读的时间多了些。课堂就是充满遗憾的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