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接下来给大家带来八年级物理教学教师反思总结,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本文是细心的小编阿青帮助大家找到的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优秀10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生在学习过滑轮以后,在知道滑轮有定滑轮和动滑轮,并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性质和作用以后的一个拓展,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滑轮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并且还知道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但是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但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这节课来研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物体移动的距离和绳索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容易被人们忽视,所以研究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看得很清楚,所以我在上课之前精心设计了实验器材,在一个直板上标出刻度,并用橡皮筋作为做记号用的材料,因为橡皮筋是可以移动的。用这个作为初始点,这样看的数据比较准确。
从课堂教学上来看学生基本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准确的操作实验,并能够得出准确的数据。这节课全体学生能够参与活动,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使全班同学都能够学到知识。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但是,在这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师在指导讲解过程中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有时有些急噪,有的问题还没有讲的很清楚。所以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操作上的失误。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多加注意,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物理是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的一门新课程,学生表现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如何学好这门课程,学习方法上似乎有些茫然不知所从。八年级物理是学习的基础,但物理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教好初中物理,使学生较顺利的完成初中物理学习任务。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对学生了解不够,对学生关注不到位。
2、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和结论,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新课标渗透了STS(科学、技术、社会),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有时课上讲得太多,学生练习得太少,没有把握好校正时机,基础知识夯实得不牢固。
4、实验探究训练不够。由于学校实验配备的欠缺,教学中主要采用演示实验和多媒体展示实验。没有尽力开创有限条件提供学生实验,对学生课外小实验利用不好,以致学生对实验观察、动手、分析、归纳、概括、探究能力比较缺失。
5、对学生认知过程认识不够。对一些知识的讲授时,总自以为很容易,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能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而一笔带过。没有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的,对于一些重点特别是难点的知识点,不但要讲透而且要针对性地加强练习、加强运用。没能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在今后,我将从以下方面来改进教学:
1、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继续做好分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积极做到分层布置作业。强化后进生辅导。
2、全面落实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教学目标的。认真备课,控制好讲、练时间,针对性精选习题。
3、对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4、注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转换法等。加强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领会,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
5、注重实验探究教学与训练。训练贯穿教学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与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6、注重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方能顺利的完成初中物理教学任务。
课堂刚开始时,情景设置的导入激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而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明确课堂研究的内容,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物理是实验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要通过实验去呈现、去验证。本课,物理实验贯穿教学全过程,从液体中是否存在压强到液体内部压强方向及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给每位学生提供演示实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主高效,多维互动”的开放式创新性课堂教学体系;删去无效课堂环节,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更默契。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创设更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例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再利用所学知识从物理走向社会。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使之学习、掌握、应用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做到“授之一渔胜过授之一鱼”;在学生的探究实验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注意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课堂效益。
这是一堂新课讲解和实验探究教学相结合的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教学目标”出发,充分利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在教学中我注意了循序渐进,多点开花,以此来体现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在这节课上我具体体现在逐步引导学生对科学猜想做到必须有理论依据上:
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事实基础上,对未知的事物及规律作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和看法。猜想要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
比如在让学生猜想“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猜想可能与“深度”、“高度”、“液体密度”、“液体重力”、“容器形状”、“方向”等因素有关后,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或让学生说明猜想的理由或依据,以此先做出简单的判断。防止学生进行胡猜瞎说,使他们在掌握物理学中“科学猜想”这一常用的科学方法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科学猜想的能力
一、学生中最常见的问题
1、审题能力差:审题不细致,不严谨,不按要求解答;不能分析题目信息抓住关键。
2、理解能力差:对概念、规律的理解肤浅,答题时仅凭感觉和印象。
3、实验能力差:仪器使用规则不熟悉,特别是实验设计能力不足,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4、学科结合差:不能用其它学科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简单数学运算错误频频。
5、表述能力差:逻辑思维混乱,语意表达不清,计算式来历不明,代入数据错误,单位鱼龙混杂;书写不规范,作图不严谨。
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教师一定要警醒、反思、重视,否则学生中就会出现一学就知,一用就错,一放就忘的现象。
二、对教学的反思
1、反思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把握教材和教学大纲,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现三维一体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讲解要到位,分析要透彻,要让学生融会贯通。其次,教学的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所选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要非常明确。最后,对一些基本知识,我们不能自认为很简单、很容易,或者自以为讲解得透彻到位,不注意学生的反映,从而略微带过。我们应随时获得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让学生最有效地获取知识。
2、反思教学方法。第一,要面向全班学生,同时兼顾两头。对学习欲望强烈的学生,要增加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因人而异,及时做好个别辅导。第二,注重学法指导。物理概念的形成,主要是在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所以,课堂上应改变传统那种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应做一个善于发现学生想法,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总结、归纳探究结论的引导者,让他们收获成功的喜悦。第三,教学方式要多样化。教师自身要提高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第四,应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模型法等。这有利于学生对物理问题研究方法的了解,有利于增强今后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反思教学技能。其一,物理学是一门有着严密科学性的学科,要保证讲授正确,推导流畅,过渡自然;语言要简练规范,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其二,板书工整精致,体系主次分明;基本功扎实,会画直线、圆、小人物等简笔画。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的操作要熟练、规范。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仪器的性能和操作规则了如指掌,这样使用起来就能轻车熟路、操作得当,避免出现错误。
三、提高教学成绩的策略
1、改善教法。要充分利用实验的教学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取感性知识;要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动手实践,分组讨论,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激活课堂气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己获得感性材料,验证物理规律,得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巩固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求知的欲望得到提升,探索的能力得到加强。
例如,《平面镜成像》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讨论,学生对平面镜就提出了许多教师都想不到的问题:为什么小镜子能照出很大的像?摩托车旁的镜子是不是平面镜?等等。在课堂上,说实话我有些紧张,总担心学生提怪问题,本以为学生只能描述如何探究自己的猜想,没想到有一名学生并不满足于口头表述,说:“老师,我想边做边表述,行吗?”我赶紧让他上台表述,全班同学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之后还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我先将两只手电筒放在等距离的地方,看看像是否在我猜想的那个位置。”场面令我感动。对实验结论的描述时,也有同学大胆质疑:我找到像的位置了,可是为什么像总会更高或更低些?动一动玻璃板后,有时为什么不能用不亮的手电筒接到像呢?这位同学对实验的评估,我在自制教具时并没有考虑垂直问题(因为玻璃板事先有要求做成垂直支架),这一来倒在课堂上让学生给解决了,这让我深有感触:学生的认真细致是可以胜过老师的!
2、注重双基。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基础知识外,还要使其掌握获得知识的基本技能。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推理、概括、归纳等思维活动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加深对抽象概念要领的理解。对物理规律的讲解中,要讲清适用条件、范围及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进行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概念规律的模糊认识;在习题讲析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抽象物理情境,找出规律列式求解,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分析、推理严密。
例如,光学作图教学时,我就讲清了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作图一定要规范。
(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
(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
(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这样,学生作图就比较规范了
3、 尝试诊测。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特点与教学要求来提供诊测材料,组织诊断性测试,学生要根据课内初步掌握的知识进行尝试性解答。诊测题主要侧重于新课的概念以及识记类基础性认知目标的考察。教师可以适当运用电化教学和信息技术等方法,例如:可将幻灯片分发给学生当答卷纸,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答案,放在投影仪上,当着全体学生的面,现场批改矫正,使全体学生及时了解自己诊测达标效果,形成认知上的初次反馈。这种有目的、有反馈的有效学习,能使学生积累顿悟的经验,增强个体的认知能力,调整自身的学习策略。尝试诊测的成功实施,必将帮助教师检查学生认知上存在的缺陷,帮助教师在后续教学中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重视课外。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是以拓展知识面、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恰当引导,不让他们有过多的碰壁而恢心丧气,但也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在碰壁中产生兴趣,在挫折中收获成功。
总之,作为老师,作为引路人,有意识的降低初中物理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只要我们善于引导,经常反思,学生的智慧就会在玩耍与追求中碰撞出火花,就会在探究与成功中走进科学的殿堂!
把家庭电路的课堂参与定为学习本课的指导思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发言、讨论、思考、观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变成了策划者。一言堂变成百家鸣。整齐划一变为灵活多变,任务分配到小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学生参与体验。此外,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主动的调查和参与,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如何认识、对待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直接关系到新课程的实施质量。综合实践活动并不着眼于使学生获取系统知识,不是追求严密的知识体系,它立足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事有益的活动、研究和解决问题。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交流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引导。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熟悉并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同时合作意识加强了。学生能充分参与到课堂上来,学习兴趣较浓。教师通过事先准备的各种资料及课堂实验,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指导和引申的作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相互交流,畅所欲言,气氛融洽。恰当的视频引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最近刚刚上了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这两节课的内容。这两节规律、概念特别多,还有要画的图形多。一开始上课俺就知道这一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虽然我也布置了学生课下预习,但是大部分学生是不预习的,所以在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去记,但是又不能给学生“很充足的时间”去记,因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还必须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因为在我们辛集中学,课下没有学习物理的时间,只能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的教学内容,因为我们辛集中学的课下时间分的是在太细了,老师又是在太卖力了,学生没有课下预习的时间,没有预习的课堂别说高效,能有点效果就不错了,这严重的违反了教育规律。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很多同学对于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的成像特点都背不过,更别说应用了,光路图画出来,问题实在太多了,并且是大面积的,有的班甚至是全军覆没,没有充足的时间是不可能练好的,但是时间有限,好无奈。再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一些实验有的做了演示,有的到实验室做了学生分组实验,但是学生对一些实验步骤记不住,每一步用到了什么器材,怎么用的,需要观察什么现象,需要记录哪些实验数据,通过这些现象和记录的实验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即能得出什么实验结论。都用心去记,不想动脑思考,实验更是掌握的一塌糊涂,因为我对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经常考的内容,书上没有答案的我都整理了、印发给了学生,但是在学生哪里成了废纸一张,不去背、不去记。教师尽心去教,但是学生不用心去学,怎么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呢?
最近刚刚上了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这两节课的内容。这两节规律、概念特别多,还有要画的图形多。一开始上课俺就知道这一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虽然我也布置了学生课下预习,但是大部分学生是不预习的,所以在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去记,但是又不能给学生“很充足的时间”去记,因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还必须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因为在我们辛集中学,课下没有学习物理的时间,只能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的教学内容,因为我们辛集中学的课下时间分的是在太细了,老师又是在太卖力了,学生没有课下预习的时间,没有预习的课堂别说高效,能有点效果就不错了,这严重的违反了教育规律。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很多同学对于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的成像特点都背不过,更别说应用了,光路图画出来,问题实在太多了,并且是大面积的,有的班甚至是全军覆没,没有充足的时间是不可能练好的,但是时间有限,好无奈。再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一些实验有的做了演示,有的到实验室做了学生分组实验,但是学生对一些实验步骤记不住,每一步用到了什么器材,怎么用的,需要观察什么现象,需要记录哪些实验数据,通过这些现象和记录的实验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即能得出什么实验结论。都用心去记,不想动脑思考,实验更是掌握的一塌糊涂,因为我对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经常考的内容,书上没有答案的我都整理了、印发给了学生,但是在学生哪里成了废纸一张,不去背、不去记。教师尽心去教,但是学生不用心去学,怎么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呢?
最近刚刚上了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这两节课的内容。这两节规律、概念特别多,还有要画的图形多。一开始上课俺就知道这一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虽然我也布置了学生课下预习,但是大部分学生是不预习的,所以在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去记,但是又不能给学生“很充足的时间”去记,因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还必须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因为在我们辛集中学,课下没有学习物理的时间,只能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的教学内容,因为我们辛集中学的课下时间分的是在太细了,老师又是在太卖力了,学生没有课下预习的时间,没有预习的课堂别说高效,能有点效果就不错了,这严重的违反了教育规律。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很多同学对于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的成像特点都背不过,更别说应用了,光路图画出来,问题实在太多了,并且是大面积的,有的班甚至是全军覆没,没有充足的时间是不可能练好的,但是时间有限,好无奈。再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一些实验有的做了演示,有的到实验室做了学生分组实验,但是学生对一些实验步骤记不住,每一步用到了什么器材,怎么用的,需要观察什么现象,需要记录哪些实验数据,通过这些现象和记录的实验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即能得出什么实验结论。都用心去记,不想动脑思考,实验更是掌握的一塌糊涂,因为我对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经常考的内容,书上没有答案的我都整理了、印发给了学生,但是在学生哪里成了废纸一张,不去背、不去记。教师尽心去教,但是学生不用心去学,怎么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呢?
物理是初二学生刚接触的一门新课程,教材在编写课程时有意识的进行了安排,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声》安排在第三章,学生表现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通过一个月的教学实践,二次练习结果却与老师的想象相甚远。就其根源有以下几点:
1、满足于表象,思考不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老师例举的事例有很高的认知度,但要求学生举例时往往无从说起,对生活的事情缺乏思考。
2、对学生了解不够,师生缺乏互动。教学中要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和结论,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新课标渗透了STS(科学、技术、社会),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有时课上讲得太多,学生练习得太少,没有把握好校正时机,基础知识夯实得不牢固。学生很大程度上满足于听,不去思考,回家后并不去记忆,对基本概念掌握的很差,作业情况很不理想。
4、对学生认知过程认识不够。对一些知识的讲授时,总自以为很容易,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能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而一笔带过。没有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的,对于一些重点特别是难点的知识点,不但要讲透而且要针对性地加强练习、加强运用。
在今后,我将从以下方面来改进教学:
1、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继续做好分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后进生辅导。
2、对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3、向扎实有效课堂努力。力求多种教学模式并用,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有效的学习形式。
4、加强学校家庭的联系,齐抓共管。
案例反思
新课改提倡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通过交流与合作,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本节课本着新课改的思想,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注重以问题引导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与讨论、交流与合作的空间;注重学生亲身体验,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在知识处理上: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是否理解这一物理规律,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高中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甚至电学部分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对本节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高中又一次学习,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特别要强调“物体不受力,原来运动的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并由此得出力和运动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第二个重点是对惯性的理解,特别是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现象一定要做实验再配合讲解。
二、在能力培养上:1.借助伽利略理想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所以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做伽利略的实验,建立形象思维;后说明伽利略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2.对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总结能力的培养:学生先观察伽利略实验,然后有我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三、在学习方法的养成上:在教学中我采用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生产生活实例引出力和运动有密切关系,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猜想后,我让学生自主、合作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并把实验方案汇报交流,从中选出最佳方案,再以动画展示斜面小车实验过程,给学生以启示,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的技术关键,最后学生动手实验探究。
四、对重难点的处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认为是理想斜面实验的探究推理过程、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有直观感受,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难点是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在教学中,采用“冲突法”,让学生的一些感官经验和课堂上的理论相冲突,从而得出印象深刻的正确结论。
五、本节内容蕴含了大量价值观素材,必须加以充分利用。
几点问题:
一是时间分配问题。对于课堂每一个环节的时间把控有一定困难,特别是设计实验(斜面小车)部分,针对不同班级学生能力情况,学生素质高低,应有不同的预案。基础较差的班级需要对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以便学生能在课堂上跟上节奏。
二是教学内容的取舍,以及素材的选择。根据新课程要求,本节内容安排为一课时,因此在内容上不能要求面面俱到,素材也要精心筛选,部分内容可以交由学生课后处理。但由于学生能力参差不齐,若要每个学生都掌握得很好就比较困难,所以还需要有一定的课后辅导工作要做。
这是一次公开课,在本节课教学中,我的思路明确,准确的完成了知识与目标的教学任务。但一堂课下来,同学们的反应很一般,最突出的表现是很少有同学能回答问题,这足以暴露我这节课设计的不足之处——缺乏实效性。课后反思中体会到有如下问题:
1、 问题设计的难度。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是问题太简单,导致学生可以不经过思考就脱口而出,这类问题其实根本没有设计在教案里,是自己根据实况想到的,这种想到就说出来的无难度小问题,是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的。其二是问题设计的过难,导致学生即便经过思考,还是不能形成确切的表述。从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经验的老师都不是直接问这种关键性的问题,而是给学生搭台阶,层层递进的问问题,既有难度,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又不失引导,使同学能迅速解决。所以在今后的备课中,要把关键性的问题“分步化”,大问题化成有层次的小问题,给学生一定的缓冲,使得问题具有“可答性”,且要精炼自己的语言,不要像在沙滩上捡贝壳一样,喜欢哪句讲哪句,想到那个例子说哪个例子,这些都会使自己的课堂语言繁杂并重复,这种未经过加工的教学片断是不成熟的,对学生来说很不利。
2、 要分清谁是课堂中的主角。这节课设计的最大弊病就是没有分清教学主体,导致课堂仍然停留在“以讲代学”旧模式中。我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甚至自问自答,学生成了录音机,笔记本,仅需听讲不需思考,完全是在单方面的灌输。 这种课堂模式学生会听的很累很无趣,容易走神。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要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不仅动手,而且动脑。让传授知识与学生动手实验穿插进行,让传授知识与学生的问题思考穿插进行,慢慢的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考与训练发展。有的时候,备课中也考虑是否让学生动手,但又怕学生一动手就乱哄哄,不好维持纪律,所以就拿掉了这个动手实验,变成了教师演示。现在想想,这种担心虽不是多余的,但是以拿掉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代价换取的课堂纪律,是无意义的。所以,今后要多让学生说,多让学生做,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这有利于学生的真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