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短小却又优秀的精读课文。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优秀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是共同的实施者。为了实现学生有实效的发展,学生应具备的语文能力,师生应该共同完成教学目标。虽然教师经过不断地备课和教后反思,不断地完善教学设计和定位教学目标,我们共同的目标就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学目标也是动态的,我们为了落实和巩固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我们应该面对实际的教学现状,认真探索教学的实施问题,探索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更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方向。
圆明园的毁灭是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回忆圆明园的盛况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感。
今天我讲授的是第一课时,当整节课讲完下来之后以及听完各位老师评课时,我对自己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也进行了反思。
首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不太明确,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字词教学上,忽略了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以及结构的划分,所以会造成在讲第二课时时很有可能会由于内容过多而无法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临场应变能力还有待提升,在课堂刚开始前由于课件出了一点问题,所以有一段留白时间没有及时分散学生注意力。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体现。进行词语教学中没有顺水推舟的让学生得到练习。
最后,这次教研活动对我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使我收获良多。各位老师真诚的指导与建议,让我在教法与教学思路上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往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争取得到更大的进步。
备课中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出发点有三方面,一是语文课程标准;二是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三是教材的特点。这三方面中包含着动态的因素和静态的因素。其中学生和教师的课堂交流是动态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思维碰撞也是动态的。因此,课堂教学就会有预设和生成。那么,预设是教学目标的期待,生成包含预期目标的落实和新教学点的形成,这些都是动态的。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都有一致的地方,那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围绕课时目标的落实主要体现在课堂中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和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都是以落实教学目标为基本。那么,我觉得课堂上能不能落实好教学目标,教师的引导是很重要的。
在备课中,我也具体考虑到课堂中教师的行为和教师言语的具体操作,可是在实际课堂中,面对学生时我的引导随着教学一步步地进行也伴随着变化。因此,我发现预设中的引导有些是没有预期√★√完成的,课堂中教师的引导又是进行教学的桥梁。所以,我的引导也应该不断
地变化,以学生的课堂学习为基础,对学生进行随机地引导,从而努力落实教学目标。
课堂中,师生进行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中,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圆明园的损失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之后,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学生的理解很多是质疑。他们结合自己的认识更多的想到:“为什么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皇家园林那么多,为什么单单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还是世界历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等。我在预设教学中,没有考虑到学生会有这么多的疑问,我以为他们会依据这段的描述,谈自己的理解,尤其是圆明园的毁灭方面。没想到大部分学生是在怀疑作者的描述是否属实,这就是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可见,这对我也是一个无法预料的问题。如何接着学生的疑问进行下面的教学环节,继续完成教学目标成为摆在我面前的问题。如果忽视不管,只说很好是不行的;如果就这些问题抓住不放,也是不可取的。我在课堂上的处理是先表扬学生的质疑态度,而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继续读文章的二至四自然段。课下在反思中,我发现我的这种做法是有头无尾,没有让学生在学完第四自然段之后进行自我回答。这是我失误的地方,原因就出在教师的引导和教师对学生前后学习的完整性上把握不牢固,对学生的课堂实际学习现状重视不高,总有种背教案的倾向,没有真正意义上面对学生的实际学习。
公开课结束之后我回忆了一下自己的课堂,发现了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教学过程来说,在第五段体会侵略者残酷、野蛮时,设计了两段话,让学生分别读,看看能不能去掉或者删掉,但是由于教室太亮,课件学生看不清,学生没有体会出来,在学生没有体会到时,我应该找一个或者两个读书有感情的。学生读一读,或者我给学生读一读,这样可能更利于学生体会。其次,我在范读让学生去体会第五段侵略者的嘴脸时,范读没有感情,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还有,小组讨论那个环节给学生留的时间太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没有找到正确句子时,引导偏离了问题核心。就课堂整体安排而言,内容太多,所以导致整节课都给人一种很紧张的感觉,没有给学生留白、思考的时间。
就教学语言上来说,教师评价语不够丰富,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文课堂应该是有趣的、生动的,能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的。我想,在语文教学这条他路上,我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别具匠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的优秀篇章。
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有得有失,先谈一下所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课文中的字词教学要抓重点难点。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课文中的生字词不可面面俱到,每个都讲到。而是对于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字音、字和词语讲解即可。例如,这篇课文字音注意:估量的“量”在这里要读第二声。玲珑剔透的“剔”要读第一声。词语重点讲“众星拱月”,要结合课文来理解,这个词概括出圆明园的结构布局。词的字面意思是“拱:聚集、环绕。像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教学时我问:文中的“星星”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许多小园”。这里的月亮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这个词语的意思在本段的意思就是: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环绕着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的周围。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而且对圆明园的布局也了如指掌。
2、了解文章的结构条理。这篇文章条理清晰。教学时,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之后,从观全文,学生发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恨、惋惜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自然段至第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第五自然段用精炼、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内容,又可以教给学生布局谋篇的方法。
3、让学生写读后感。教学本课后,学生情绪高涨,义愤填膺。不仅对圆明园的毁灭痛心不已,还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极度痛恨。我见此情景,问道:“同学们,屈辱的历史深深烙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不仅仅是痛心,更应该是觉醒,让这样的历史悲剧不再重写,那么作为今天的少年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呢?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把读和写结合在了一起。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遗憾的教学,这节课后也有不足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
1、对于课前查阅的资料。学生仅仅停留在从电脑上机械的打印下来,不会有取舍的巧妙运用。改进办法,课堂上不允许念资料,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2、有感情的朗读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对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认识不够。所以,惋惜之情没有读出。今后加强朗读训练。
《圆明园的毁灭》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四篇课文所涉及的年代、人物、事件各异,贯穿其中的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结合资料,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所以,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回家搜集了很多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孩子们的收获也是很让人惊喜的,他们找到了圆明园废墟的图片,找到了圆明园文物的照片,找到了圆明园建造,毁灭的文字资料。但是在课堂展示时,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在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时,不能很好地进行表达。所以,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让学生学会有条理,有重点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课堂上,我们主要通过阅读、分享体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句子,了解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和历史文物。从而,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第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分享跳跃性比较大,应该在教学设计中细化本环节的问题,比如,先让学生了解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布局、建筑风格、文物)来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的,然后再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分享。
通过对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回顾,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圆明园带给自己的感受,从而对圆明园的艺术价值有更深的体会。昔日宏伟壮观、美不胜收的皇家园林,在短短的几天内化为一片灰烬。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反复朗读圆明园毁灭这一文段,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更能激发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对英法联军的痛恨。
“假如你正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对清朝统治者,对侵略者,对自己……)”这一环节在提高学生说写能力的同时,更能激发孩子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留给孩子思考和交流的时间有些短,应该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思考,最好能让孩子们将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以加深印象。
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可以通过这扇小门,让孩子们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通过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这段的教学以读为主,在读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在读中学生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到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在内容的处理上,我力求做到详略得当。如第三小节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我引导反复朗读,因此,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景观之美,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而二──五句中涉及到的具体的景物很多,如果逐处景观地讲解,不但费时较多,学生还会产生厌烦之意。在这儿的教学中,我就抓住一个问题:“圆明园中只有这些景物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部分内容教学是本课教学的最亮点,也是整个教学的'高潮。在前面几个板块的铺垫和渲染的基础上,学生对圆明园的美丽已经有深刻的体验,而这样美得让人心碎的东西却被无情毁灭,学生一直被“压抑”的情感,终于有了喷发的机会。放英法联军放火焚烧圆明园的录象时,由于气氛压抑,学生感觉时间比实际时间要长。这时候,我指出这只是短短的半分钟,请他们换算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半分钟。当学生得知这场大火有足足8640个半分钟时,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时间怎么会这样长啊!在这样长的时间里会有多少东西化为灰烬啊!此时,学生就有了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最后,让他们面对残垣断壁说一段话,学生就有了千言万语要倾吐,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圆明园的毁灭》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如写有关圆明园毁灭的一首小诗,数量众多的图片,词条,以课件的形式,以老师讲述的方式一一出现──所有这些材料,它们有韵律,有层次地聚集在一起,再加上师生生成性的活动,这课文就被吹进了生命的灵气──有了血肉,于是它变得灵动起来。
这节课中的难点是让学生体会到刻骨铭心的国耻。做句式练习“大火将xxxxxxxx化为灰烬,大火将xxxxxxx化为灰烬”,在学生说出大火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化为了灰烬,大火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灰烬时,学生看到的仅仅是表面层次上的毁灭,我应该还要再深入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所饱含的深意:大火还将中华民族的尊严化为了灰烬。
这节课中我做得不够的地方是没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学生读得不够多。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