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学反思(最新3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包身工教学反思(最新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包身工教学反思 篇1

在这篇文章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集中关注包身工的形象和命运,从而对全文思想进行解读分析。但是,这篇文章产生极大影响、具有重要价值的原因不止于此,包身工周围的人会让我们发现这篇文章更为深远的主旨。包身工身边有这样一些人:欺骗她们签下包身契的带工、带工的老板、老板娘、打杂的、外头工人、红头鬼(印度门警)、拿莫温(工头)、小荡管(巡回管理的上级女工)、东洋婆(日本人)。她们无一例外的都是欺压包身工的罪魁祸首,当我们仔细观察,便会惊觉这些人中除了东洋婆和红头鬼是外国人之外,其他人都是中国人,而且全部参与对包身工直接性的虐待行动中。作者对包身工所代表的底层劳动者充满深切的同情,体现着博爱的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这与作者幼年贫苦、亲身体验过与包身工们同样遭遇的农民破产的悲惨生活有关,这种经历强化了他对劳苦大众悲悯关爱的感性认识。

但是《包身工》还要撞击出理性反思的火焰,作者看到了人性中的贪婪和罪恶:即便自己本身已是受害者,却仍然要在欺凌他人的过程中渔利或得以宣泄。包身工身边的那些中国人都受到日本人的压迫,但是他们或者如带工那样欺骗并卷走工人的大洋,或者如老板娘那样提供像猪食一样的恶劣食物,或者像打杂的流氓不由分说直接拳打脚踢,或者更丑陋的,像拿莫温一样哈巴狗似的在东洋婆面前尽力表现自己多么善于欺压包身工,摇尾取得“主人”的夸赞。他们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欺压奴隶的奴隶。至于“外头工人”这个群体,她们与包身工一样同为女工,只是有一点“宁愿饿肚子的自由”、“随时可以调厂和不做的权利”,就歧视脏乱土气的包身工,这是让人倍感悲哀的麻木不仁的人。可怕的现实正是《包身工》揭露的重点――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固然可恨,但是中国人之间的手足相残和“闲人”看客心态才是最让人憎恨的足以摧毁中华民族的危机。

中国人民如何求得解放与自由,让人们耗费近半个世纪去探索与实践并付出了血的代价。作为先觉者的知识分子们往往可以预先看到问题的实质和肯綮,他们可以将笔纸铸成击杀敌人的戈矛,从而引导人们走向光明。夏衍无疑就是其中之一,当然其中的巨擘必是鲁迅。在《自序》中,他写到弃医从文的理由便是看到了麻木的示众中国人,于是决定要医治国人的灵魂。他看到了愚弱的民族之所以被人欺凌的原因――人们以弱者为食的卑劣心理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心态。鲁迅笔下的阿Q本身是个备受欺凌的悲惨角色,但是他却欺负比他更可怜的小尼姑。阿Q在唾骂小尼姑是“秃儿”时宣泄被别人辱骂“秃儿驴”的气愤,丝毫没有意识到两人同是悲哀的人,这与《包身工》中“外头工人”的自高自傲如此相像。阿Q对小尼姑动手动脚引来酒店里人们大笑,他却“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般“愈加兴高采烈”,“更得意地”、“再用力”地拧尼姑的脸,这和《包身工》中的拿莫温一样是丑态毕露的“哈巴狗”。当《祝福》里的祥林嫂向他人倾诉孩子被狼叼走时,别人只是饶有兴味地玩赏着她的苦痛,当《药》中的革命者夏瑜被砍头时,他渴望解救并愿为之牺牲的民众竟然毫不悲痛地伸长颈项围观甚至“收获许多幸福”般地准备吃下浸透英雄鲜血的馒头。“闲人”们认为夏瑜这样的先觉者都是“疯子”,连夏瑜的母亲也现出“羞愧”的神色,不能理解儿子的行为。《药》的意义和价值是高于提出普通民众被压迫这一事实的《包身工》的,因为他在小说中直接展现了愿意改变现实、解决问题的先觉者的悲哀。如果《包身工》是提出问题,那么《药》就是在探讨解决问题时出现的难点。那就是先觉者即使牺牲了生命,其价值也得不到社会的体认。鲁迅先生对那些麻木的看客痛心疾首,尤其看到先觉者先驱者被大众误解、抛弃、伤害时,他自己也陷入无助的彷徨和极大的孤独,因为先觉者的命运的问题是鲁迅自己的问题。

在《铸剑》这篇小说中,眉间尺的复仇超越了时空,摒弃了善恶,横跨了生死,但最终复仇者和被复仇者混淆了彼此,在一群看客的眼里没有了区别。复仇成了看客眼中的滑稽剧,变得毫无意义。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地向我们展现看客与先觉者的对立关系,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鲁迅先生有没有给出答案呢?

《包身工》教学反思 篇2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满满当当地**一次两节连堂课,感觉那真叫一个累。之前听有的老师说《大堰河》的时候**一次两节连堂,上到第二节课的时候就开始头晕眼花,思维混乱,表示深切地同情,在自己上完这次两节连堂后,我只想说,对上四节连堂的***表示真挚的敬意和真切的问候!在《包身工》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李老师全程听完了整个教学过程,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首先,李老师肯定了我对课文的解读和一个月的实习以来我在教学方面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指出了几点仍需改进的地方:

1、板书。板书太过随意、太乱。我总喜欢在黑板上写写划划,有时候提到一个词或者想到一句什么话总爱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关键字。虽然写板书是对学生的一个提示,也是给自己一个缓冲思考的时间,但过多过乱的板书也给人一种混乱的感觉。同时,由于黑板版面有限,不停地擦去之前的板书,这在课堂上也是不应该的。

2、语调。语调过于平淡,缺乏必要的抑扬顿挫。整堂课就用一个语调,很难吸引学生的***,学生容易疲惫、走神。语调的调节这个问题是一个慢慢摸索,逐步改善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不断地提醒自己去摸索,去探究。

3、课堂结构。虽然说对整篇文章的解读比较到位,但整个课堂的教学步骤,教学结构还应有更清晰更直观的布局。我的整个教学流程是边感知文章内容,边分析文章中的一些典型句子和修辞手法,这样的设计内容显得杂糅。如果能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再逐步地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这样可能调理更清晰、明朗一些,也更能给人一种整体感。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有层次,有结构。

《包身工》教学反思 篇3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的理解是:有法,关注教什么的问题;无定法,侧重于怎么教的问题。对比十多年前使用人教版(32K本)教科书和今天新课标下再教《包身工》,我总结反思如下:

《包身工》是著名剧作家夏衍1935年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主要反映当时东洋纱厂一些签订了“卖身契”的乡下女孩的悲惨的生活和劳动状况,是我国报告文学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除了让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题材有感性的认识之外,还要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包身工的悲惨的境况,学习作者的选材以及文章的结构、写法方面的特色,并延伸拓展,引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教学难点是文章篇幅很长,仅阅读一遍就需半节课的时间,涉及的内容很多,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理出头绪,且教学时间受限,须在两个课时内结束。我认为这节课要想按时完成以**务,必须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引,以学生为中心,分版块分组讨论。事实证明,收效不错。我认为教学设计中的亮点是:

1、课前预习:给“包身工”下个定义,以此初步感知文章核心内容。

2、第一版块:感知内容,把握主题,体会结构的严谨和巧妙。

有效**:

(1)如果你是夏衍,你在选材时会涉及“包身工”的哪些方面?

(由此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大体内容。)

(2)面对两个多月来收集的资料,如果是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看看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教师提示方法:找课文中标示线索的词句)。

(由此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三个场景,梳理全文的结构提纲,提纲挈领,把握文章主题,突破教学难点,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你认为我们呈现的板书已经包含了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吗?认真阅读课文,探究文章的另一条副线。(此问题未及展开,留作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体会报告文学中背景资料的'作用及本文主、副线向并行的巧妙结构。)

这三个问题,均以学生**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气氛活跃,教师对把握课文线索的方法点拨使学生很快就把握了全文的思路。普通班的学生更是受到鼓舞,讨论热烈,很有效果。

这节课,没有繁琐的**,没有细致地分析,但学生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特色。可以说实现了短时高效,并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收获。反思成功原因,应当是教师自己吃透了教材,紧扣文本特点,用新课程的理念**教学,从而删繁就简,上出欣慰的感觉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