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舞曲(10篇)

瑶族舞曲 篇1

设计意图: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民族,这首曲子非常优美,由于幼儿平时对少数民族的乐曲接触的太少,所以我选择了它。曲子表达了瑶族人民盛装打扮,载歌载舞,还要走亲访友,开展娱乐社交活动,因此设计此活动,让幼儿了解瑶族的民俗风情,感受乐曲的美,并利用奥儿夫的音乐特色我们尝试用嗓音给乐曲伴奏。

活动目标:

1.欣赏ABA形式的曲子,引导幼儿将乐曲中的节奏转变成用嗓音的表现形式。

2.能与同伴合作演奏。体验瑶族人民在节日中欢歌曼舞的气氛。

活动准备:

1.《瑶族舞曲》的音乐磁带,录音机,图谱三张。

2、奥尔夫乐器,低音木琴,铃鼓10个,木鱼10个。

活动过程 :

1.  以提问的方式引题。

师:“小朋友,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那你们都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呢?(幼儿回答)那我们是哪个民族呢?(汉族),今天卢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首好听的《瑶族舞曲》,仔细听这首曲子有几段。

⑴提问:这首歌曲有几段? (三段)

⑵哪两段是一样的啊?     (第一段和第三段是一样的)

2.  欣赏第一段曲子,尝试用不同的嗓音给歌曲伴奏。

师:“以前我们都是用乐器给音乐伴奏,今天我们用一种很好玩的音乐给歌曲伴奏好吗?(好),老师已经把歌曲里的节奏写下来,你觉得用什么嗓音合适?

⑴鼓励幼儿能说出跟别人不一样的嗓音。

⑵选取最佳的两种用图谱形式给歌曲伴奏。

⑶跟着音乐旋律完整的把第一段用嗓音的形式给歌曲伴奏。

3.  欣赏第二段曲子,鼓励幼儿自己用嗓音给乐曲伴奏。

师:“现在我们来欣赏第二段曲子,小朋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嗓音给歌曲伴奏,看看有没有碰到困难?

⑴提问:刚才在欣赏的时候有碰到困难吗?

⑵你希望在第二段用什么嗓音?

⑶选取一种固定的形式给歌曲伴奏。

⑷完整的随音乐伴奏一次。

⑸用乐器伴奏一次。

4.  教师引导幼儿知道第三段和第一段是一样的。

(1)师:“刚才我们都知道曲子的第一段和地三段是一样的,那我用同样的办法给乐曲伴奏好吗?”

(2)跟随音乐完整的用嗓音伴奏一次。

5.  手拿乐器为歌曲完整伴奏一次。

师:“现在我们拿着乐器面向客人老师给歌曲伴奏好吗?”

瑶族舞曲 篇2

[说教材]

一、 说课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级小学音乐沿海版第十二册第三课欣赏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

二、教学内容的作用和意义:

国家教委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解全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教学目标。并明确了音乐欣赏的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介绍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音乐教学大纲为我们的欣赏教学指明了方向。

通过对《瑶族舞曲》的学习,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主自豪感、自信心。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们置身于音乐的天地中去认识音乐、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用音乐教育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正确的道德观念与高尚的生活情操。

三、 教材分析:

《瑶族舞曲》原为作曲家茅沅、刘铁山根据民间歌曲《长鼓歌舞》为素材而写成的管弦乐曲,后经作曲家彭修文移植为民族管弦乐合奏曲。乐曲为复三段体结构,感情丰富、音乐形象鲜明,生动地描绘了瑶族青年男女在节日夜晚欢歌漫舞的情景,表达了瑶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目标:

1、 体验瑶族人民在节日欢歌漫舞的热烈气氛,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民族音乐的爱国主义情感。

2、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联想、想象让学生体会音乐表现手段在塑造艺术形象中的作用。

3、 了解和熟悉乐曲的主题,掌握瑶族音乐的风格特点,节奏特点。

五、教学重点:

1、体会音乐表现手段在塑造艺术形象中的作用。

2、掌握瑶族舞曲的节奏及音乐风格特点。

六、教学难点:

1、 分析作品内部的主题变化发展。

2、 给舞曲创作打击乐伴奏谱。

[说教法]

大纲中指出:欣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教学中要以听赏为主。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准确、生动,富于启发性。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联想、想象让学生体会音乐表现手段在塑造艺术形象中的作用。

六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音乐知识不断积累,对乐曲各种音乐要素的分析能力不断增强,本节课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及已有的音乐水准进行教学,所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点拨、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想象力和观察分析力,让学生联想瑶族人民在表演歌舞时的情境,动手创作,动脑分析,动口说想象的思路,学生亲身参与乐曲的分析,创作,充分体现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原则。

二、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出瑶族音乐的特点,并为舞曲创作伴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三、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手段,创设情境,以较多的信息量,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等媒体,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感知音乐,更加了解音乐作品及音乐形象。

四、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指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的音乐训练,依赖听觉、运动觉,以至于整个身体的感应来不断提高学生对音准,节奏、力度、音色等多方面的鉴别。本节课采用奥尔夫教学法,运用民族打击乐器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多声部训练和合奏训练,加强对主题音乐的理解。

五、注意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面向全体学生,启发学生动脑思维,采用尝试教学法,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动手进行音乐创作,观察分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都得到提高。

[说学法]

音乐心理学学科的研究指出:音乐欣赏应分成四个不同的层次,即从音响感知出发,进入感情体验与想象联想阶段,最后达到认识领悟音乐的思想,背景,意境,创作手法等理性阶段,只有把四者紧密结合,彼此影响,相互作用,才能达到一个感性、理性统一的“全方位”欣赏阶段,为此,我创设一个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

一、 在教学中把教法与学法联系起来,有意识地进行学法的指导与渗透,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行“四多”,即多听、多想、多讨论、多创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育心理学中提到联觉现象,即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我们利用多媒体助教的手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从对乐曲听觉上的感觉升华到对乐曲的联想,联想到瑶族人民表演歌舞时的情景。

三、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变被动为主动。

[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1、 先让学生讲对少数民族的认识和看法。2、 点题:《瑶族舞曲》。3、 看一组瑶族风情的介绍片段。  引起学生对少数民族的兴趣,点题,引起学生倾听的愿望。采用多媒体影像,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瑶族的风情及音乐特点。

二、欣赏全曲:1、 体会全曲情绪,说出音乐所表现的情景。2、 介绍作曲家和音乐创作背景。3、 介绍瑶族的民族风情和音乐特点。  让学生感受舞蹈的热情奔放,从而感受乐曲的美妙之处,进入舞曲的情景。

三、分段欣赏:1、 引子部分:633 633|633 633|17 1.2|3.2 3.2|2.1 1. 7 | 6 0 |A. 先提问:引子部分的情绪、速度、拍子是怎么样的,引子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怎么样的情景。

B.听录音,请学生回答问题。引子描写的情景:在月光下,把人们带进了瑶寨。C. 在老师引导下让学生找出瑶族长鼓舞的节奏型。 Χ ΧΧ | Χ ΧΧ |

2、音乐A段:第一主题:63 36| 2. 1 |72 17|6.5 3|6.7 12|3.5 32|123 21|6 0| A.先提问:A段第一主题的情绪、速度、拍子是怎么样的,表现了怎么样的情景。B.听录音,请学生回答问题。描写的情景:抒情、优美、瑶族姑娘翩翩起舞。C.为第一主题音乐设计伴奏谱小铃:ΧΟ|Χ Ο| Χ Ο | Χ Ο |双响:ΟΟ|Ο Ο|ΧΧΧΧ|ΧΧΧΧ|铃鼓:ΟΟ|ΟΟ| Χ— | Χ— |大鼓ΧΧΧ|ΧΧ| ΧΧΧ| Χ Χ |注:大鼓模仿长鼓的节奏。

第二主题:63 2321| 61 63|63 2321|61 63|661 221| 25 3 |232 121|6.0 |A. 听录音

B.再提问: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有何联系又有和不同。情绪、速度、拍子是怎么样的,表现了怎么样 的情景。描写的情景:热情奔放的小伙子加入姑娘们的舞蹈行列。

C.视唱第一、第二主题音乐,让学生从旋律和节奏上进行对比。

D.为第二主题音乐设计伴奏谱拍手:ΧΟ|ΧΟ|ΧΟ|ΧΟ|

2、 音乐B段:3 3- |1 1- |1 3- |33 1- |6 1 1 |3 6363|2.1 21|6 - - |A. 提问:B段音乐与A段音乐有何不同。情绪、速度、拍子是怎么样的,表现了怎么样的情景。B. 听录音,请部分学生回答。描写的情景:歌唱性跳跃的节奏,表达了瑶族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憧憬。C. 划拍视唱B段旋律。D. 为B段主题音乐设计伴奏谱。小铃:ΟΧΧ|ΟΧΧ|ΟΧΧ|响板:ΟΧΧ|ΟΧΧ|ΟΧΧ|大鼓:ΧΟΟ|ΧΟΟ|ΧΟΟ|

启发学生的思维,运用联觉现象,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从音乐中找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启发学生的思维,运用联觉现象,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展开音乐思维,运用联觉现象,想象音乐中所创设的情景。

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上对比音乐的联系和变化,增强对音乐的认识。

引导学生区别B段旋律与A段旋律音乐的不同拍子。引导学生对比音乐的联系和变化,增强对音乐的认识。采用奥尔夫教学法,运用民族打击乐器来加强对主题音乐的理解。   四、全曲欣赏:1、 带问题欣赏全曲,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2、 用打击乐器为乐器伴奏(学生根据不同音乐主题转换伴奏谱)

3、 请学生分析曲式结构复三段体结构:引子+A(a` a``)+ B + A用图形表示:引子+▲(△`△``)+●+▲   通过身体律动来体验瑶族歌舞的特点,增强学生对音乐韵律的亲身感受。}

让学生分析、总结,用图形谱形象、直观地分析曲式结构。  五、总结1、 让全体学生讨论对瑶族长鼓舞的舞曲节奏的认识和对瑶族音乐的体会。

2、 教师归纳作为本课的总结。

通过讨论来提升学生对乐曲的全面认识。

总结升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板书设计]

《瑶族舞曲》

音乐结构、情绪:

1、 引子部分:乐曲在模仿长鼓的节奏轻轻地奏出,描写了在月光下,人们进入了瑶寨。

2、 A段音乐:

第一主题:抒情、优美,犹如一位美丽的瑶族姑娘在翩翩起舞。

第二主题:热情、奔放,瑶族小伙子们加入姑娘们舞蹈的行列。

3、B段音乐:抒情、安宁,歌唱性跳跃的节奏,表达了瑶族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4、A段音乐再现:把音乐推向全曲高潮,乐曲在强烈的全奏声中结束。

[说教育科研]

一、本课采用奥尔夫教学体系,运用民族打击乐器来加强对主题音乐的理解。

二、通过尝试教学法的教学,指导学生如何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精神、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三、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助教的手段,创设音乐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五、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

瑶族舞曲 篇3

音乐活动:瑶族舞曲

设计意图: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民族,再过几天就是农历十月十六日瑶族的盘王节,这天瑶族人民盛装打扮,载歌载舞,除了娱神娱祖之外,还要走亲访友,开展娱乐社交活动,因此设计此活动,让幼儿了解瑶族的民俗风情,感受乐曲的美,并尝试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活动目标:

1、          带领幼儿继续欣赏乐曲,并尝试随音乐进行打击乐器演奏;

2、          引导幼儿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表现

的节奏型,并在演奏过程中注意整体协调。

3、          要求幼儿克制过度兴奋,不因急于表达热烈的情绪而造成过分强烈的演奏,能与同伴的演奏保持协调,进一步体验活动的愉快。

活动准备:

1、          幼儿已欣赏过A段音乐,听过该曲,并对该曲的结构有初步的了解。

2、          录音机、音乐磁带。

3、          鼓、手铃、木鱼、沙锤等。

活动过程 :

一、     老师带领幼儿听A段音乐复习身体动作。

师:请小朋友找找哪张图给我们的感觉和第一段音乐给我们的感觉差不多?为什么?

二、     欣赏第二、第三段音乐。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第三段音乐吧。

找找哪张图给我们的感觉和第一段音乐给我们的感觉差不多?

第三段音乐给我们的感觉是怎样的?

三、     幼儿跟随老师的示范模仿练习以下朗诵和动作。

1、          教师示范

2、          儿在教师的指挥下从慢速开始练习:教师说鹅,并跺脚,幼儿说其余字词并拍手。

3、          幼儿分组练习。

4、          幼儿在心里说有关字词,倾听教师用鼓声替代“鹅”字及跺脚动作,从慢速度开始,教师逐步加入哼唱伴奏。

5、          跟随音乐做身体节奏动作组合练习。

四、     跟随音乐完整地做身体动作(A、B、A段)。

五、     在老师的带领下,幼儿探索乐曲的打击乐配器方案。

六、     在教师的指挥和哼唱伴奏下,幼儿做徒手练习。

七、     在教师的指挥和哼唱伴奏下,幼儿用乐器演奏。

八、     全体幼儿跟随音乐完整演奏。

瑶族舞曲 篇4

一、教学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为人音版八年级音乐教材,第二单元《西南情韵》中的《瑶族舞曲》。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六班的学生。该班学生普遍音乐素质较好,思维活跃,有表现欲望。

六班的学生已经能做到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因此本课设置了课前搜集有关瑶族音乐文化资料的环节。学生们搜集的资料涉及范围广泛,内容详实。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是音乐要素,能做到聆听音乐体会音乐情绪。但当音乐情绪变化时,他们还不能立即找出是哪些音乐要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那么,在欣赏作品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欣赏能力。对此,本课中设计了打节奏为音乐伴奏的体验环节,以及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音乐特点。

本课的拓展环节为根据欣赏作品的主题旋律进行音乐创编,这是根据六班学生的特点和掌握的创编知识设计的。学生们喜欢发挥个性的创编活动,都能积极参与。但因缺乏音乐语汇,创编显得单一。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音乐思维。另外,本课中还要求创编歌词。这个创编活动学生们还未接触过,教师应多给予鼓励。

三、教材分析

1、本课选用的教材是八年级音乐教材第二单元《西南情韵》中的《瑶族舞曲》

2、课标设置:能够听辩、记住《瑶族舞曲》中的音乐主题并辨认主奏乐器的音色,感受、体验乐曲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参与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

3、课标分析:本课以课标中听辩、记住音乐主题和感受音乐情绪为教学重点。听辩和熟记主题可以采用反复哼唱和聆听活动;音乐情绪可以通过律动、实践和比较等方法获得感受。

4、作品简析:《瑶族舞曲》是一首以我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瑶族的民间歌曲为素材而写的管弦乐曲。全曲共分三部分,四个主题,运用了音色、速度、力度变化等音乐表现手段,生动的描绘了瑶族的青年男女在节日的夜晚,身穿盛装、欢歌曼舞的场面。

四、教学思路

本课主要依照“创设情境、聆听感受、表现创造”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少数民族歌曲和图片、文字资料为学生创设聆听情境;其次,通过律动、演唱等实践体验环节,以及对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感受情绪;最后,在学生获得了音乐感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作品主题创编出他们喜欢的民族音乐,并能用演唱的方式表达出来。

五、教学目标

1、欣赏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熟悉作品各部分主题旋律,掌握曲式结构。并能背唱a主题,积累音乐语汇。

2、了解瑶族特色民族乐器长鼓,能根据《瑶族舞曲》的音乐特点,设计恰当的节奏为作品伴奏。

3、在熟悉音乐主题的基础上,尝试进行音乐创造与表现。

六、教学重点

1、熟悉《瑶族舞曲》各部分主题旋律,背唱a主题。

2、体验作品音乐要素的变化,感受音乐情绪,想象音乐场景。

3、根据各主题的音乐特点,设计恰当的长鼓节奏为音乐伴奏。

七、教学难点

1、在熟悉作品主题旋律,体验音乐情绪的基础上,尝试用作品主题进行填词、改变节奏、速度等音乐创造活动。

八、操作流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

1、播放《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音乐热身。

2、导入瑶族音乐

(二)了解瑶族和瑶族的乐器长鼓

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瑶族资料。

2、认识长鼓。

3、学生敲击桌面和桌边模拟长鼓音色,并为老师弹奏的乐曲伴奏。

(三)欣赏《瑶族舞曲》

1、分主题欣赏

(1)欣赏a主题

1)教师带领学生学唱主题。

2)聆听主题,学生敲击长鼓节奏为音乐伴奏,体验音乐特点。

(2)欣赏b主题

1)教师带领学生学唱主题。

2)聆听主题,学生敲击长鼓节奏为音乐伴奏,体验音乐特点。

(3)对比分析a、b主题音乐要素的特点。

(4)欣赏c主题

1)聆听主题,学生敲击节奏为音乐伴奏

2)讨论:音乐的情绪怎样?哪个音乐要素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3)复听主题

(5)欣赏d主题

1)聆听主题,学生敲击节奏为音乐伴奏

2)讨论:音乐的情绪怎样?与c主题相比,音乐要素有哪些异同?

3)复听主题

(6)小结归纳四个主题的音乐特点。

2、完整欣赏《瑶族舞曲》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边聆听边构建乐曲的曲式结构图。

(2)请学生谈谈想象的音乐场景。

(四)拓展:创造表现--创编《新瑶族舞曲》

1、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再唱a主题。

2、以小组形式,从速度、节奏、节拍、歌词等方面对a主题进行创编。

3、学生演唱创编作品,教师进行评价

4、欣赏新稻子组合新唱的歌曲《瑶族舞曲》。

(五)课题总结

九、教学特色

1、体验式音乐学习:音乐学习需要学习者自身去经历、去感悟、去操作,才能获得属于学习者个人的音乐感受。体验式音乐学习强调身体的参与。因此,在欣赏《瑶族舞曲》的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学生亲身的音乐体验。在聆听每一段主题时都通过唱旋律、打节奏等活动,使学生获得音乐感受。在完整欣赏时也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边想象,让他们始终沉浸在音乐中,获得最直观的音乐感受。

2、比较式音乐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欣赏音乐,有利于学生形成对音乐的深刻印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审美注意力,还有利于学生音乐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评价音乐能力的提高。在本课的欣赏环节中,我多次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比四个主题在节拍、节奏、速度以及音乐情绪方面的异同。

3、导入部分:课堂导入环节选择了彝族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首少数民族歌曲学生比较熟悉,也能创设出少数民族载歌载舞庆祝节日的情境。同时,我选择的是新编版本,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这是学生所喜欢的,于是我设计了跟随音乐节奏律动的活动。通过不断变化敲击方式和节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4、拓展部分:本课的拓展环节设计为学生对所学作品的创编活动。学生在熟悉作品音乐主题,获得音乐感受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对音乐进行个性化的创作,并且用演唱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个环节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掌握的音乐技能,又能展示学生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表现力。

瑶族舞曲 篇5

年级:四年级重难点:在欣赏中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产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 :一、         引入教学:1.    复习学过的几种速度标记;2.    让学生听辨三个音乐片段的速度(采用《瑶族舞曲》里的三个主题旋律);3.    引入并提出问题:刚才欣赏的三个音乐片段是我们今天准备欣赏的民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里的三个音乐主题,同学们是否能在乐曲中听到这三个主题并分别用手势指出它是我们刚才听辨的第几个音乐片段呢?二、         初听,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边用手势回答老师的问题;三、         复听,出示挂图,提出问题:1.    瑶族是我国西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这首由作曲家彭修文改编的描写瑶族人民生活的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就是以瑶族的民间歌曲为素材的,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倾听音乐并想象一下,乐曲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唱歌跳舞)?表达瑶族人民怎样的心情(幸福欢乐)?你是从乐曲的哪些特点中得到这样的感知的(节奏感强、旋律欢快……)?听完后,同学们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一下,再回答老师的问题;2.    复听后,请同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四、         细听三个主题引入:刚才,我们已经初步地感受了三个主题旋律,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来欣赏这三段美妙的旋律:1.    第一部分之第一主题1)     先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请同学们注意一下,第一主题出现了几次(3次)?每次出现时在什么方面(乐器的音色和力度)有变化?如果把第一主题的第一次出现表现的是一位美丽姑娘的翩翩舞姿,那么,再次出现时多种乐器的齐奏和力度的渐强,又表现了什么情景呢(越来越多的姑娘加入了舞蹈的行列)?2)     播放第一部分第一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2.    第一部分之第二主题1)     接下来,我们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个主题共出现了三次,三次在音调的高低上有什么变化(一次比一次高)?速度和乐曲(快速、粗犷豪放)的情绪和第一主题比较有什么不同?如果第一主题表现的是姑娘们在跳舞,那么,第二主题表现的又是什么呢(小伙子们双手猛击着长鼓,加入了舞蹈的行列,尽情欢舞)?2)     播放第一部分第二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3.    第二部分主题1)     第二部分的主题在拍子(三拍子)和速度(中速)、力度(较弱)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请同学们认真感受它都有怎样的变化并说一说。第二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的热烈欢快,旋律变得比较(平稳),就象人们在亲切地交谈。2)     播放第二部分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五、         再次复听全曲刚才,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乐曲的三个主题,这首乐曲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乐曲的第三部分基本上重复了第一部分,下面,让我们完整地再次复听全曲,并听听乐曲的哪个部分最优美抒情(第二部分),高潮是出在哪一部分(第三部分)?在本次欣赏中可提示学生乐曲中渐快、渐慢的地方。六、         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乐器(像瑶族的长鼓、蒙古族的马头琴等),人们借助这些民族乐器和民族器乐曲(像我们今天欣赏的《瑶族舞曲》)来表现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幸福生活。这些民族乐器和它们的各种表演形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在表现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中能起到其他乐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在五年级里我们将开始介绍这些民族乐器和器乐曲,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

瑶族舞曲 篇6

一。活动目的:

1.运用多媒体让幼儿欣赏乐曲,感受优美欢快热情的节奏。

2.启发幼儿创造性地运用动作、颜色、线条、绘画等形式表现乐曲的各段不同特点。

二。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学会用绘画的形式表现音乐。

2.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笔、画纸、录音机、乐曲磁带。

三。活动过程:

1.律动进场《真善美的世界》。

2.直接引题:

“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其中瑶族不仅山美、水美、人美,音乐也很美。我们一起来听听《瑶族舞曲》。”

3.完整欣赏乐曲。

第1遍:你听了这首曲子有什么感觉?有几段?

第2遍:哪几段听起来的感觉是一样的?是什么感觉?

小结:这首曲子有三段,第一段与第三段感觉是一样的,都是缓慢优美的节奏,第二段是欢快热烈的节奏。

4.音乐欣赏与美术欣赏相结合。

(1)曲子里快的节奏、慢的节奏,我们可以怎么表现?(动作、线条、颜色、绘画)

(2)出示色块图,让幼儿讲讲图上有哪些颜色?快的节奏可以用些什么颜色?慢的节奏可以用些什么颜色?

师小结:红色、橙色、黄色让人感觉很热情,同它来表现快的节奏;蓝色、白色、粉色让人感觉柔和,用它表现慢的节奏。

(3)出示多媒体课件。今天,老师带来了4幅画,现在请小朋友一边看着这些画,一边听音乐,找一找哪张画给人的感觉与第一段音乐给人的感觉差不多,为什么?

A: 借助多媒体课件听第一段音乐。

B: 听第二段音乐,找找哪张画给人的感觉和第二段音乐给人的感觉差不多,为什么?

5.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乐曲。

小朋友听了这么好听的音乐,看了这么美的画,也想自己动手来画。你喜欢哪一段,就把这一段的感觉画下来。画完了告诉小朋友你画的是哪一段?为什么要这样画?

6.幼儿相互欣赏交流,结束活动。

4幼儿园大班音乐课免费教案-《欢乐颂》

活动目的:

1、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图谱,帮助幼儿理解归纳整理歌词,并能用体态动作创造性地表现。

2、用欢快活泼的情感演唱歌曲,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并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正确唱法。

活动准备:

1、活动背景图一幅,节奏谱二张,图谱一张。

2、符号标志若干,《郊游》、《欢乐颂》磁带,录音机。

3、幼儿人手一份图谱。

活动过程:

一、律动进室。

幼儿在《郊游》歌声中欢快的边动作边进入。

二、练声、节奏型练习。

引导幼儿看节奏谱,模仿动物叫声:

①  / 吱  吱  吱  吱 / 吱  吱 吱  吱

② / 游 游 游 游  /  游  游 游

三、引出主题,并理解歌词内容。

1、出示图谱,引导幼儿观察。

① 师清唱,边唱边指图谱。

②提问:a、听了刚才那首歌,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幼儿回答,师指图谱)

b、解释脚印:因为我们大家多么快乐,又唱歌来又舞蹈,所以留下了一些脚印。

2、完整朗读歌词。

四、掌握歌词内容。

1、用各种动作创造表现歌词内容。

①个别幼儿表现。

② 自由组合表现。

2、老师指图谱,幼儿坐下安静完整朗读。

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动作边朗诵边打出节奏。

五、熟悉旋律,学唱歌曲。

1、完整欣赏乐曲一遍。(放录音磁带)

2、用象声词“啦”唱,熟悉旋律。

3、幼儿自指小图谱,听音乐学唱。

4、师生共同指大图谱唱。

5、出示符号“▼”、“︵”,引导幼儿唱好顿音、连音和强音记号。

6、吿诉幼儿歌曲名称。

7、合唱:

① 幼儿一半唱“啦”,一半唱歌词。

② 幼儿按意愿唱“啦”或唱歌词。

六、结束:

幼儿手持话筒,边唱歌边走出活动室。

5幼儿园大班音乐课免费教案-《大中国》

目标:1.自编节奏谱,初步感受分声部合奏,体验演奏的乐趣。

2.能用乐器表现音乐作品气势雄壮的特点,抒发爱祖国的情感。

准备:节奏卡片、节奏总谱、乐器(小铃、铃鼓、响板、竹筷、大鼓、沙锤)

过程:一、听音乐感受乐曲

幼儿听音乐并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T:这几天我们在研究什么呀?(中国)

对呀,我们知道中国的各个省市自治区,还画了*,举行了升旗仪式,昨天我们也听了一首很好听的歌颂祖国的歌,是哪一首?(大中国)

今天让我们再来仔细地听一遍,不用唱出声音,用耳朵来摸一摸音乐。好吗?(好)

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觉?(气势雄壮)

二、熟悉节奏,培养节奏感

1.徒手拍节奏

T:昨天我们讨论出来了一个节奏总谱,而且用自己制作的乐器等演奏过是吗?那怎样的拍子才能表现出《大中国》气势雄壮的特点呢?对了一拍一拍的, 和切分音符是不适合的。好让我们一起用拍手的方法来听音乐打节奏。

2.用相声词表现节奏

T:接下来我们用声音来演奏好吗?请你想一想小铃用什么声音?铃鼓用什么声音?沙锤用什么声音?

3.用动作表现节奏

T:在这首歌里你有没有找到轻和响两个反义词好朋友?请你用动作表现轻和响好吗?

*三、自编节奏谱

1.幼儿分成六组

a-小铃

b-小铃

c-铃鼓

d-响板

e-竹筷

f-双响筒

T: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本领了,自己编节奏谱,怎么编呢?每个小组都会有一本乐谱本,和四张节奏卡,挑选两张制作成节奏谱,并把它夹在乐谱本上,按照从左往右的习惯,演奏乐谱。(教师示范)有的节奏卡放在一起很好打,有的却很难打,你们可要注意了,如果觉得这两张节奏卡放在一起很难打,就可以动动脑筋换一张卡试试。

2.幼儿按小组形式协商自编节奏谱(作两个小节的节奏),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听音乐演练,教师指导。

四、集体演示。

1.幼儿分组演奏自己的节奏谱。

2.其余幼儿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五、尝试合奏,感受不同乐器合奏的特殊音效。

六、用自制乐器进行演奏,体验创作的快乐。

大中国(二)

目标:1.自编节奏谱,初步感受分声部合奏,体验演奏的乐趣。

2.能用乐器表现音乐作品气势雄壮的特点,抒发爱祖国的情感。

准备:节奏卡片、节奏总谱、乐器(小铃、铃鼓、响板、竹筷、大鼓、沙锤)

过程:一、听音乐感受乐曲

幼儿听音乐并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T:这几天我们在研究什么呀?(中国)

对呀,我们知道中国的各个省市自治区,还画了*,举行了升旗仪式,昨天我们也听了一首很好听的歌颂祖国的歌,是哪一首?(大中国)

今天让我们再来仔细地听一遍,不用唱出声音,用耳朵来摸一摸音乐。好吗?(好)

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觉?(气势雄壮)

二、熟悉节奏,培养节奏感

1.徒手拍节奏

T:昨天我们讨论出来了一个节奏总谱,而且用自己制作的乐器等演奏过是吗?那怎样的拍子才能表现出《大中国》气势雄壮的特点呢?对了一拍一拍的,

瑶族舞曲 篇7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音乐欣赏课《瑶族舞曲》。本课选自。

《瑶族舞曲》是彭修文根据刘铁山、茅沅的同名管弦乐曲改编成的民乐合奏曲。乐曲生动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

2、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根据课标要求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在聆听中感受乐曲的情绪,并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了解各个主题音乐的特点。

②初步了解乐曲各个部分的主题旋律,培养学生对主题旋律的记忆力,并在各种音乐活动中以不同方式表现音乐,并能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③初步了解长鼓、瑶族舞曲的简单知识。

《瑶族舞曲》是一首民乐合奏曲,旋律起伏跌宕,寓意深刻。所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感受《瑶族舞曲》速度、力度特点、感受乐曲情绪,就成了本课的重点,而记忆乐曲的旋律,引领学生作出对节选部分的乐曲的正确分析便成了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旨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让学生聆听、感受、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之美;以学生发展为本,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音乐实践能力。

三、学法指导

新课程主张自主、创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欣赏、感受、思考、讨论、创编和表演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感受音乐带来的快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五、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安排得是否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版块:情景导入课堂——认识瑶族长鼓、学习它的基本节奏型——初听全曲、整体感受——分段聆听、逐步深入——再次整体听赏——介绍乐曲、提升课堂)。

(第一版块)情景导入课堂

课堂伊始,我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并和学生共同探讨:“在我们的大家庭里都有哪些少数民族成员呢?”列举过后继续对同学们说:“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到瑶族人生活的地方去看一看。”接着用多媒体播放《走进瑶族》(葫芦丝版《瑶族舞曲》作背景)。学生边看边和老师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这种视觉和听觉的完美结合,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学习兴趣。)

(第二版块)认识瑶族长鼓、学习它的基本节奏型

在《走进瑶族》的播放过程当中,我会(指着大屏幕)适时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那个长长的东西是什么吗?”可能有的学生能回答正确。如果都不知道,我将向同学们介绍瑶族长鼓和黄泥鼓以及它们的基本节奏型×××(课件出示瑶族长鼓和黄泥鼓图片及其主要节奏型)。然后带领同学们寻找可用声源,敲击这个节奏型。学生可以敲桌子,可以击掌,也可以拍退。接着,我在学生整齐的敲打声中演唱“灿灿明月,淡淡清风,瑶家山寨沉浸在溶溶月夜中。”唱到此处,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瑶家山寨为什么沉浸在溶溶的月夜中吗?”待学生稍事思考后,我接着说:“那是因为瑶家山寨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篝火舞会。同学们,我们一起到舞会现场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这一情境化的语言是为了引导孩子们更自然地进入到乐曲的情绪之中去。因为一切艺术必然具有形象性、立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运用戏剧、文字、美术、影视等姐妹艺术来帮助学生聆听音乐,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而我在这一环节中所运用的姐妹艺术便是“有声的文字——语言”。)

(第三版块)初听全曲、整体感受

1、(课件出示题目《瑶族舞曲》)聆听全曲:

在首次整体听赏完乐曲之后,我会提出问题:“同学们,你能想象出这段乐曲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吗?这段乐曲的情绪有没有变化?你是从哪些音乐要素中(乐曲的哪些变化让你)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因为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相信这些问题都难不倒大家的。带着初听乐曲的喜悦心情,我要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

(设计意图: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

(第四版块)分段聆听、逐步深入

1、我首先让同学们欣赏第一主题音乐。听赏之前,我首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带着大屏幕上的两个问题认真聆听第一主题音乐(大屏幕出示:这段音乐是什么情绪?表现了怎样的情景?)”在学生作出回答后我引导学生跟随节奏谱为这段音乐伴奏。同时大屏幕出示第一主题音乐曲谱。“同学们,你能看着节奏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这段主题音乐伴奏吗(注意:只拍击实心)?我们来试试看!”这时学生和着我的琴声,课堂将出现一种整齐划一的极富节奏感和旋韵感的声音效果。

2、听赏下一主题音乐之前,我仍然采用情境化的语言导入:“同学们,当人们唱累了跳累了的时候,会怎么样呢?”简短的一句话将学生带到第二主题音乐的情绪里。曲终之时,不急于去打破这样的氛围,给孩子们静静地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体味,并随音乐的情绪判断其节拍,然后引领学生随琴声运用多种方式(击掌、拍腿等)为第二主题音乐(3/4拍子)伴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各种音乐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变化,并以此加深学生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

(第五版块)再次整体听赏

为了考察学生对作品的掌握情况,我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在这次整体听赏时,我引导学生跟随音乐做表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边听边舞,也可以边听边哼唱。这时,我适时纠正学生唱错的地方,并跟他们一起唱他们喜欢的旋律。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记忆乐曲的旋律,我还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游戏:我加上歌词演唱其中一段主题旋律,让同学们猜是哪一段。

(设计意图:这种通过加入歌词的演唱,能大大提高学生记忆旋律的有效性。)

(第六版块)介绍乐曲、提升课堂

为把课内外有机融合,拓宽学习渠道,提升课堂立意,我在课堂即将结束之际向同学们讲解《瑶族舞曲》的相关知识,,并和同学们一起观看《瑶族舞曲》民乐版的现场演奏录象。

(设计意图:旨在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感情,也为使学生能够永久喜欢上听觉这门艺术奠定基础。)

瑶族舞曲 篇8

重难点:在欣赏中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产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 一、 引入教学: 1. 复习学过的几种速度标记; 2. 让学生听辨三个音乐片段的速度(采用《瑶族舞曲》里的三个主题旋律); 3. 引入并提出问题:刚才欣赏的三个音乐片段是我们今天准备欣赏的民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里的三个音乐主题,同学们是否能在乐曲中听到这三个主题并分别用手势指出它是我们刚才听辨的第几个音乐片段呢? 二、 初听,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边用手势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 复听,出示挂图,提出问题: 1. 瑶族是我国西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这首由作曲家彭修文改编的描写瑶族人民生活的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就是以瑶族的民间歌曲为素材的,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倾听音乐并想象一下,乐曲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唱歌跳舞)?表达瑶族人民怎样的心情(幸福欢乐)?你是从乐曲的哪些特点中得到这样的感知的(节奏感强、旋律欢快……)?听完后,同学们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一下,再回答老师的问题; 2. 复听后,请同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四、 细听三个主题 引入:刚才,我们已经初步地感受了三个主题旋律,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来欣赏这三段美妙的旋律: 1. 第一部分之第一主题 1) 先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请同学们注意一下,第一主题出现了几次(3次)?每次出现时在什么方面(乐器的音色和力度)有变化?如果把第一主题的第一次出现表现的是一位美丽姑娘的翩翩舞姿,那么,再次出现时多种乐器的齐奏和力度的渐强,又表现了什么情景呢(越来越多的姑娘加入了舞蹈的行列)? 2) 播放第一部分第一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2. 第一部分之第二主题 1) 接下来,我们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个主题共出现了三次,三次在音调的高低上有什么变化(一次比一次高)?速度和乐曲(快速、粗犷豪放)的情绪和第一主题比较有什么不同?如果第一主题表现的是姑娘们在跳舞,那么,第二主题表现的又是什么呢(小伙子们双手猛击着长鼓,加入了舞蹈的行列,尽情欢舞)? 2) 播放第一部分第二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3. 第二部分主题 1) 第二部分的主题在拍子(三拍子)和速度(中速)、力度(较弱)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请同学们认真感受它都有怎样的变化并说一说。第二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的热烈欢快,旋律变得比较(平稳),就象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2) 播放第二部分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五、 再次复听全曲刚才,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乐曲的三个主题,这首乐曲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乐曲的第三部分基本上重复了第一部分,下面,让我们完整地再次复听全曲,并听听乐曲的哪个部分最优美抒情(第二部分),高潮是出在哪一部分(第三部分)?在本次欣赏中可提示学生乐曲中渐快、渐慢的地方。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乐器(像瑶族的长鼓、蒙古族的马头琴等),人们借助这些民族乐器和民族器乐曲(像我们今天欣赏的《瑶族舞曲》)来表现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幸福生活。这些民族乐器和它们的各种表演形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在表现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中能起到其他乐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重难点:在欣赏中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产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

一、         引入教学:

1.    复习学过的几种速度标记;

2.    让学生听辨三个音乐片段的速度(采用《瑶族舞曲》里的三个主题旋律);

3.    引入并提出问题:刚才欣赏的三个音乐片段是我们今天准备欣赏的民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里的三个音乐主题,同学们是否能在乐曲中听到这三个主题并分别用手势指出它是我们刚才听辨的第几个音乐片段呢?

二、         初听,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边用手势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         复听,出示挂图,提出问题:

1.    瑶族是我国西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这首由作曲家彭修文改编的描写瑶族人民生活的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就是以瑶族的民间歌曲为素材的,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倾听音乐并想象一下,乐曲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唱歌跳舞)?表达瑶族人民怎样的心情(幸福欢乐)?你是从乐曲的哪些特点中得到这样的感知的(节奏感强、旋律欢快……)?听完后,同学们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一下,再回答老师的问题;

2.    复听后,请同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四、         细听三个主题

引入:刚才,我们已经初步地感受了三个主题旋律,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来欣赏这三段美妙的旋律:

1.    第一部分之第一主题

1)     先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请同学们注意一下,第一主题出现了几次(3次)?每次出现时在什么方面(乐器的音色和力度)有变化?如果把第一主题的第一次出现表现的是一位美丽姑娘的翩翩舞姿,那么,再次出现时多种乐器的齐奏和力度的渐强,又表现了什么情景呢(越来越多的姑娘加入了舞蹈的行列)?

2)     播放第一部分第一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2.    第一部分之第二主题

1)     接下来,我们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个主题共出现了三次,三次在音调的高低上有什么变化(一次比一次高)?速度和乐曲(快速、粗犷豪放)的情绪和第一主题比较有什么不同?如果第一主题表现的是姑娘们在跳舞,那么,第二主题表现的又是什么呢(小伙子们双手猛击着长鼓,加入了舞蹈的行列,尽情欢舞)?

2)     播放第一部分第二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3.    第二部分主题

1)     第二部分的主题在拍子(三拍子)和速度(中速)、力度(较弱)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请同学们认真感受它都有怎样的变化并说一说。第二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的热烈欢快,旋律变得比较(平稳),就象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2)     播放第二部分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五、         再次复听全曲

刚才,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乐曲的三个主题,这首乐曲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乐曲的第三部分基本上重复了第一部分,下面,让我们完整地再次复听全曲,并听听乐曲的哪个部分最优美抒情(第二部分),高潮是出在哪一部分(第三部分)?在本次欣赏中可提示学生乐曲中渐快、渐慢的地方。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乐器(像瑶族的长鼓、蒙古族的马头琴等),人们借助这些民族乐器和民族器乐曲(像我们今天欣赏的《瑶族舞曲》)来表现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幸福生活。这些民族乐器和它们的各种表演形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在表现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中能起到其他乐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瑶族舞曲 篇9

瑶族舞曲                   安阳实验中学  孙 倩教学目标 :知   识:了解我国“瑶族”风土人情,初步感受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风格特点。技   能: 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力度、速度、情绪等)听赏音乐,进一步培养其音乐感受、欣赏能力。 通过课前、课堂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学习音乐的兴趣。思   想: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情趣,增强和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课   型:本课是一节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课   时:一课时。难   点: 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情绪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重   点: 了解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教   法: 音乐视听欣赏与对比分析、讨论探究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  音乐导入  :欣赏《爱我中华》问: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有多少个成员,你都知道哪些?听乐曲片段问:这么美妙的音乐来自哪个民族?导入  新课。     二、进入新课    (一) 人文介绍。瑶族风情、文化艺术铺垫(学生结合屏幕简介“盘王节”由来,介绍“长鼓舞”等极具“瑶族”特点的“瑶族文化”),教师补充。1、     瑶寨简介(屏幕出现瑶寨风情并配以文字介绍)。              (盘王节和长鼓舞)                                         2、(作品背景介绍略) (二)初听全曲,了解全貌1、乐曲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表达瑶族人民怎样的心情?你是从乐曲的哪些特点中得到这样的感知的?全曲可分为几个部分?2、学生讨论  3、教师总结:全曲描绘了瑶寨人在节日的夜晚,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的热烈场景。结构为:A +B+A’三大部分 (三)      分段欣赏1、  第一部分之第一主题1)      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思考:音乐给你怎样的感受,构成音乐的主要音符为?第一主题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2)        播放第一部分第一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教师结合欣赏简单介绍羽调式2.    第一部分之第二主题1)      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思考:主题二与主题一比较有何异同点2)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主题二由主题衍化而来,在速度、力度方面同第一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      播放第一部分第二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3.    第二部分主题1)      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提问:与第一部分比较,音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令你想到了怎样的情景?2)           播放第二部分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四)完整地再次复听全曲,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音乐。   三总结:    引导学生讨论: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特点。教师总结

瑶族舞曲 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音乐欣赏课《瑶族舞曲》。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初中第三册第四单元。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我将本首乐曲分为五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瑶族舞曲》是彭修文根据刘铁山、茅沅的同名管弦乐曲改编成的民乐合奏曲。乐曲生动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

2、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根据课标要求和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在聆听中感受乐曲的情绪,并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了解各个主题音乐的特点。

②初步了解乐曲各个部分的主题旋律,培养学生对主题旋律的记忆力,并在各种音乐活动中以不同方式表现音乐,并能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③初步了解长鼓、瑶族舞曲的简单知识。

《瑶族舞曲》是一首民乐合奏曲,旋律起伏跌宕,寓意深刻。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感受《瑶族舞曲》速度、力度特点、感受乐曲情绪,是本课的重点,而记忆乐曲的旋律,引领学生作出对节选部分的乐曲的正确分析便成了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旨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让学生聆听、感受、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之美;以学生发展为本,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音乐实践能力。

三、学法指导

新课程主张自主、创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欣赏、感受、思考、讨论、创编和表演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感受音乐带来的快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五、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安排得是否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版块:情景导入课堂--认识瑶族长鼓、学习它的基本节奏型--初听全曲、整体感受--分段聆听、逐步深入--再次整体听赏--介绍乐曲、提升课堂)。

(第一版块)情景导入课堂

课堂伊始,问同学们学过哪几个民族的歌曲?请同学们举例。并展示瑶族的相关图片,让学生猜是哪个民族的。师作总结介绍。列举过后继续对同学们说:“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到瑶族人生活的地方去看一看。”接着用多媒体播放《走进瑶族》(葫芦丝版《瑶族舞曲》作背景)。学生边看边和老师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这种视觉和听觉的完美结合,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学习兴趣。)

(第二版块)认识瑶族长鼓、学习它的基本节奏型

在《走进瑶族》的播放过程当中,我会出示简谱,然后通过瑶族的相关视频片断,让学生产生对瑶族的直观印象,初步认识瑶族,师从旁解说学生所看到的片断。播放瑶族长鼓舞蹈,让学生感受瑶族舞蹈的风情和特点。看到此处,提出问题:“同学们,这首歌曲让你们联想到了什么呢?”待学生稍事思考后,我接着说:“现在瑶家山寨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篝火舞会。同学们,我们一起到舞会现场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这一情境化的语言是为了引导孩子们更自然地进入到乐曲的情绪之中去。因为一切艺术必然具有形象性、立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运用戏剧、文字、美术、影视等姐妹艺术来帮助学生聆听音乐,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而我在这一环节中所运用的姐妹艺术便是“有声的文字--语言”。)

(第三版块)初听全曲、整体感受

1、(课件出示题目《瑶族舞曲》)聆听全曲:

在首次整体听赏完乐曲之后,我会提出问题:“同学们,你能想象出这段乐曲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吗?这段乐曲的情绪有没有变化?你是从哪些音乐要素中(乐曲的哪些变化让你)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因为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相信这些问题都难不倒大家的。带着初听乐曲的喜悦心情,我要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

(设计意图: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

(第四版块)分段聆听、逐步深入

1、我首先让同学们欣赏第一主题音乐。听赏之前,我首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带着大屏幕上的两个问题认真聆听第一主题音乐(大屏幕出示:这段音乐是什么情绪?表现了怎样的情景?)”在学生作出回答后我引导学生跟随节奏谱为这段音乐伴奏。同时大屏幕出示第一主题音乐曲谱。“同学们,你能看着节奏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这段主题音乐伴奏吗(注意:只拍击实心)?我们来试试看!”这时学生和着我的琴声,课堂将出现一种整齐划一的极富节奏感和旋韵感的声音效果。

2、听赏下一主题音乐之前,我仍然采用情境化的语言导入:“同学们,当人们唱累了跳累了的时候,会怎么样呢?”简短的一句话将学生带到第二主题音乐的情绪里。曲终之时,不急于去打破这样的氛围,给孩子们静静地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体味,并随音乐的情绪判断其节拍,然后引领学生随琴声运用多种方式(击掌、拍腿等)为第二主题音乐(3/4拍子)伴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各种音乐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变化,并以此加深学生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

(第五版块)再次整体听赏

为了考察学生对作品的掌握情况,我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在这次整体听赏时,我引导学生跟随音乐做表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边听边舞,也可以边听边哼唱。这时,我适时纠正学生唱错的地方,并跟他们一起唱他们喜欢的旋律。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记忆乐曲的旋律,我还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游戏:我加上歌词演唱其中一段主题旋律,让同学们猜是哪一段。

(设计意图:这种通过加入歌词的演唱,能大大提高学生记忆旋律的有效性。)

(第六版块)介绍乐曲、提升课堂

为把课内外有机融合,拓宽学习渠道,提升课堂立意,我在课堂即将结束之际向同学们讲解《瑶族舞曲》的相关知识,并和同学们一起观看《瑶族舞曲》民乐版的现场演奏录象。

(设计意图:旨在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感情,也为使学生能够永久喜欢上听觉这门艺术奠定基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