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永远的唐诗,这次为您整理了初中语文《春望》教案优秀教案优秀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学习内容: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第25课第2篇
教学设想:《春望》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杜诗立足于现实,他的诗因此赢得了“诗史”的美称,《春望》所记载的正是战争给大唐国民带来沉重灾难的一段历史。八年级的学生,对唐朝历史,特别是安使之乱,十分熟悉,对杜甫及其诗作也有所了解。学习时可把唐朝历史和诗人的遭遇作为参考。鉴于这首诗有着婉转谐美的节奏韵律,鉴赏过程中,将以朗读为重点,以朗读带动其他环节,鉴赏诗的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习目标:
1、准确理解“国、深、溅、短、浑”等字词的意思,感受诗的语言美。
2、学习“拟人、对偶、借代、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提高感悟、鉴赏的能力。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味诗人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重点:诗人所运用的意象和刻画的形象。
学习难点:作者如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传情达意。
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选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
课堂学习:
(一)激兴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下面文字)
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之后,以反恐为由,先后发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快十年过去了,战争还没有结束。最近,由法国挑头,以美国为主力的“北约”,又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对利比亚进行狂轰滥炸。你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某些国家,他们用战争换来的是什么?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反恐战争越反越恐,恐怖袭击年年不断,反而给当地人民带来真正的恐怖;“北约”在利比亚实行禁飞区,非但没有制止那里的人道灾难,反而给非洲带来了更多的难民。战争永远只会给发生战争的国家的人民带来沉痛的灾难。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杜甫的《春望》来认识战争的本质吧。)
(二)真情朗读
1、正音朗读学生先听一遍录音,校准字音后自由朗读两遍。
2、感知朗读学生参看注解后自由朗读,弄懂诗歌的意思,不懂之处举手提出。
3、悟情朗读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朗读评价,看看有没有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师提示学生参看注脚的写作背景)
4、示范朗读教师范读,教师通过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指导提示:通过音量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气的轻重读出诗的意味(内容意思)、韵味(韵律节奏)、情味(思想感情)和趣味(艺术境界)。
(三)细心鉴赏
1、检查预习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所喜欢诗句的赏析文字,其他同学对赏析进行评价。
2、逐联鉴赏 (1)首联描写长安春景,你能举出一两句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吗?你所举的与本联所写的有没有不同之处?
学生举例、评价之后,教师补充预设答案:
“几出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以上两处借助春天最有代表性的意象——莺、燕、花、草、雨,写出了充满活力的早春景象。而《春望》首联则勾勒出了长安城被战火蹂躏后草木丛生、一片荒芜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2)首联诗人直接写远望春景,颔联则间接写远望春景,对本联有两种解释:①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惊心;②以花、鸟拟人,感时连花都要落泪,恨别连鸟都会惊心。你赞同哪种解释?理由是什么?(开放性题,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诗可以有多种理解,欣赏时能进入境界。)学生充分发言之后,教师展示预设答案:
赞同①,“感时花溅泪”,是写花,写所见,这是诗人感伤国事;“恨别鸟惊心”,是写鸟,写所闻,这是诗人感伤家事。花香鸟语本是赏心悦目之物,但诗人却观花反落泪,闻鸟反惊心,这里用反衬手法突出忧国思家之情的深切。赞同②,花因“感时”在溅泪,鸟为“恨别”而惊心。花、鸟本是自然物,诗人把自己的特殊心境移加到它们身上,连它们都为“国破”、“城春”感到悲伤,这样比直接抒写自己内心的感伤,效果更强烈。
(3)颔联运用的对偶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颈联则用了对偶、借代和对比,看看本联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出示预设答案:用敌军来犯时报警的“烽烟”指代战争。灾难来临,会令人惶恐不安,“烽火连三月”,警报频响,战争还未打响,人们已经深陷恐惧之中,这更能突出战争的罪恶。把“家书”与“万金”对比,同样突出了战争已造成诗人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烽烟”是写国事,“家书”是写家事,诗人用对偶巧妙地将国事与家事紧密相连,把“感时”与“恨别”融为一体,深化了忧国思家之情。
(4)尾联通过“白发”写忧国思家之“愁”。你能举出一两个以“白发”抒写爱国之“愁”的例子吗?你能举出一两个用某修辞手法写“愁”的佳句吗?请赏析它们和本联写“愁”的精彩之处。学生举例、评价之后,教师补充预设答案: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秋思》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写“愁”的佳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李白用夸张手法把“愁”写得有长度;李清照用夸张把“愁”写得有重量。在本联中,杜甫也用夸张,把“愁”写得有数量。三个人都运用了夸张这种修辞手法,都通过这种手法把原本抽象的愁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读着本联,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形象好像就在读者眼前。(四)主题探究本诗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五)拓展延伸中国已向全世界宣告要和平崛起,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请你用学习《春望》得到的启示谈谈你对中国提出这样的政治理念的认识。
预设答案:安史之乱使强盛的唐皇朝走向衰亡,使唐朝社会民不聊生。八年抗战,四年内战,使中国积贫积弱,使中国人民走进水深火热之中。战争永远只会使社会倒退,使人民痛苦。只有和平,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维护和平。和平发展,才能建设和谐世界。
(六)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紧紧围绕“春望”两字着笔,前四句触景伤怀,着重写春望之景;后四句忧时伤乱,着重写春望之情,诗中情景交融,意脉贯通,把时代的悲愤和骨肉的深情,高度凝练地熔铸进艺术形象之中。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忧国思家的主题十分鲜明突出。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一、导入
七年级我们所学的《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和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2.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陷落。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fu)州家中到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本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
三、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抵搔浑溅簪
师补充律诗的押韵问题。
四、听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师提示:五言律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和212式。
五、学生个别朗诵、全班集体朗诵。
六、理解诗意
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的内容了吗?小组交流,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1.学生小组交流。
2.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国破感时恨别抵搔
3.小组推举**说出各句话的意思。
七、再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
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如:国破山河城春草木花鸟
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
如:恨感搔更短不胜簪家书
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如:感时恨别忧国思家
八、赏析诗歌
参考角度:
1.诗歌中精彩的字词句;
2.写作手法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首联对比反衬寓情于景颔联触景生情承上启下
颈联思家迫切引起共鸣尾联细节描写忧思之深
九、探究质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
(触景生情/移情于物)
十、拓展比较
诗人在本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当七年之后诗人听到官兵胜利的消息后又会是怎么的呢?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比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学生讨论并说出诗歌的大意。
2.思考下列问题: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着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
板书设计: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
寓情于景感时忧国
城春草木
溅泪花
触景生情过渡
惊心鸟
产生共鸣烽火家书
恨别思家
细节描写搔更短不胜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春望》及五律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特点。
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是一个诗的**,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三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板书设计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