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是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1060年5月)写的。该文托物言志,议论精辟隽永,且语言简洁优美,是一篇千年传诵的名文。但关于这篇名文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人教版”中学语文“教参”认为,作者在文中宣扬了“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苏者聪在《<爱莲说>的思想和艺术特色》一文中认为,该文“表现作者的进步理想与美学情趣”;李如鸾在《一篇体物言志的散文小品》一文中则认为,该文是“自己标榜清高”。我对上述种种主题说持有异议。《爱莲说》能成为名作,除其优美独特的艺术风格外,深刻的主题也是重要原因。而名作的主题往往是深层次的。如果不结合作者的生活环境及作者人品情操作深入思考,仅根据文中某些语句,想当然地推导论其主题,那肯定是片面的或肤浅的。因此,对此文主题进行一番探讨,很有必要。
原文仅119字,为便于分析,现抄录于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不难看出,该文采用托物言志、借花喻人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志向。因此先理清文中的菊、牡丹、莲三种花在比喻哪三种人,再结合相关的背景材料分析,就可以了解作者到底在寄托何种思想、感情与志向,那么文章的主题也就一目了然了。
首先,我们看看文中有关菊花的文句:“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显然,菊花象征隐士,陶渊明之类人物。
众所周知,陶渊明是有名的隐逸之士。“早年有政治抱负,又自由,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见《历代文学及工具书常识》p19)他做彭泽县令时,碰上督邮来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当即辞去彭泽令,决心远离统治者,洁身自好。此后他长期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侣,再没有出仕。他的《饮酒》诗中所吟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他的隐士生活的写照。
对陶渊明消极避世的“菊之爱”,文中仅谓之“独爱”、“陶后鲜有闻”,便戛然而止,语气冷漠,似有隔世之感、“不敢恭维”之意。
其次,文中有赞美牡丹的文句是:“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不难看出,牡丹象征荣华富贵,是当时世人的追求。
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牡丹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社会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白居易在《买花》一诗中也描写过这种风气:“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由于统治者的提倡,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竞效奢靡、争攀富贵的不良的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依然存在。
因此,周敦颐文中名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及世俗之徒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字里行间讽意十足。
最后,我们来看文中关于描写莲花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照来看,文中写菊、牡丹各用三句,均二十余字,惜墨如金,冷讽之意昭然。而写莲花则洋洋洒洒,摹形状物,抒怀礼赞,不一而足。字、句均超过前二者之和,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两相对照,好恶之意,泾渭分明。
显然,文中所礼赞的莲,象征君子,是指品德高尚的人,是周敦颐心目中喜爱的偶象。
如前所述,这篇“说”,是周敦颐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当时,他还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据朱熹《跋<爱莲说>》里介绍,周敦颐的遗居不仅以“爱莲”命其所寓之室,还筑有爱莲亭,且将此“说”刻于壁间。
周敦颐在南康郡任上,为什么既种莲,还要写“说”向世人表示他爱莲之意呢?
古人云:“言为心声。”因为莲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是他忠直进取的美好标志,是他不阿世俗的性格的参照物。
文中描写莲花的精彩语句,每句都扣紧君子的性格特征:清廉(“出淤泥而不染”);不阿谀奉承(“濯清涟而不妖”);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中通外直”);不拉拢勾结(“不蔓不枝”);要德声远播(“香远益清”);要坚守节操(“亭亭净植”);要端庄、严肃被人敬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周敦颐向世人强调自己爱莲,实质上是在表示自己要用“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当一个受人拥戴的清官。
事实上他在为官生涯中也正这样做了。但是当时官场内外各种腐败现象,使得他不禁感慨万分:“同予者何人?”
因此,我们进而认为,文中描写的三种花,是在隐喻官场中的三种人并表达自己的三种态度:一是以菊隐喻远离官场、躲避现实的隐士;对他们消极避世的孤傲,作者无意引为同调。二是以色彩绚丽、妩媚诱人的牡丹,象征世俗“富贵人”;对争名夺利的权贵们,他不屑一顾。三是对于象征君子(清官)的莲,他从内心热爱,而且是身体力行效法之。
文如其人。我们从《宋史》等有关周敦颐的记载中也可了解他为官清正的“君子之风”。
他当过分宁主簿、南安军司理参军、郴州桂阳令、知南昌、合州判虔官、通判虏州、知郴州、广东转运判官、知南康军等职。五十七岁死于去蜀任上。在他为官的一生中,为人刚正、主持公道、不畏强权,有口皆碑。据《宋史》载:
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在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移郴州桂阳令,治绩尤著……徒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而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宋史》卷四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
从以上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周敦颐之所以一到任,就解决积案,敢于冒犯严酷的顶头上司,使一个囚犯捡回一条生命,正因为他是一个行为正直、紧守节操、清廉无私的人。因此连富家大姓、狡猾官吏、流氓地痞,都因为污蔑周敦颐的善于理政而感到羞耻,即使是对立面也不得不称赞他。宋朝名士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微福而厚于得民。”这正是对他“君子”德行、莲花品格的高度评价。
至此,我们不难归纳出《爱莲说》的主题:作者反对当时消极避世和追求富贵名利的世风,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要做一个正直、高尚的君子,廉洁、进取、爱人敬重的清官。这一鲜明的主题,正是《爱莲说》历经近千年还为人民喜爱的原因。
上一篇:《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下一篇:《岳阳楼记》说课稿
《爱莲说》教学设计
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实验中学 张庚昌
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的第19课(讲读课文),它是一篇状物抒情、情文并茂的文言散文。大纲明确规定,初中阶段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学生能疏通文意、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文章感情,而本文正是对这方面培养起着导向作用,尤其对学生思想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语言优美,骈散结合,是一篇很好的教材。它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旨在托“莲”以表达自己不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文章主要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配合课文,插图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莲”。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还应该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是知识点的整合。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对七年级的文言文基础掌握得非常牢固,需要进行拓宽、拓深的练习。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这部分同学往往自尊心较强,教师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做因材施教。对于双差生要根据他们的弱点,选准切入点狠抓基础。大部分学生经过一年的文言学习,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文言学习基础,通过朗读他们能很快发现短文的独特之处,进而得到阅读的快感激发学习的乐趣。而对“莲”这种事物,主要是从图画、文学、影视中看到的,因此,对“莲”的外在形象的把握不是很难,但是对莲的具体了解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1.知识障碍,“莲”在风陵渡镇这一地区稀少,因此学生对“莲”不甚了解,所以我们从两个方面弥补这方面知识的缺陷;
第一方面: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莲”的知识信息,可以在网上查找下载,也可以从书刊中收集有关“莲”的图片或介绍。以此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方面:教师制作介绍“莲”的课件,使学生初步了解“莲”并产生美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莲”初步形成感性认识。
2.生理上,这个学段的学生一般13至14岁,欠缺社会经验和历史知识,因此对作者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写作目的尚难理解,教师结合现实采取品词评句,畅谈体会的方法,指导学生甄别美丑,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思想上受到教育,能力上得到发展。
3.心理上,建立良好的道德准则,把握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十分困难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莲”的欣赏,通过语句分析,体会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做人原则,使学生体会到人际交往的准则与做人的原则是一致的。(如:隐逸者——不与人交往;富贵者——交往权贵;君子者——与世交往,坚守节操。这既是以上三种人做人的原则,也是与人交往的准则。)
三、案例设计原则
1.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堂教学中尽量不要忽视、荒废学生的任何一种智能。
3.正视差异,善待差异,可以对个别的强项进行特殊培养,因材施教。
4.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预习。
四、案例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本文教学设想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以“朗读-----质疑------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关注每一个个体的阅读体验,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情表情达意的理想场所,达到阅读学习本文的目的。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探求一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把学生活动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的方法,着眼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培养他们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以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长能力。设计的重点放在学生通过自学,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方法上,并把课堂当作他们能力展示的天地,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在设计中,我还注重营造学习的氛围与情境。在朗读过程中配以中国古典乐曲,用大屏幕显示课文画面,进行情景设置,让学生走进课文中去,去感受莲花那高洁正直的品质,从而,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结尾学生谈自己对莲花的喜爱,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延伸。
我在设计中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力求学生的能力在展示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五、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活动安排:搜集写作背景给予本课相关的链接。
2.课前对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有疑问的字句,朗读课文。
3.教师课前活动安排:准备好上课所用媒体、教学资料。资料如下:
写作背景: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宋代哲学家。《宋史》上说他“博学力行”,并引用宋代著名文学家、江西诗派首领黄庭坚的话,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取志,薄于微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虽然他一生担任过州县地方官吏,但他平时更喜欢游览各处名胜,潜心研究学问,是一个事必躬亲、处事公正、颇受时人拥戴的学者。他厌弃封建社会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以素净、淡泊为足,以“饱暖”、“康宁”为乐。特别喜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于南康郡任职时,亲率下属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温馨扑鼻,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本文。
课文解析:
《爱莲说》共119字,全文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第1段以菊花和牡丹为陪衬,表明自己独爱莲,并描写莲的形象,赞美莲的品格。第2段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为比较对象,点名莲花的比喻意义,突出了莲在自己心中无与伦比的地位,表现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与厌恶。《爱莲说》这篇百字短文,但含义深远。在写法上,借助于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或说明道理。写莲花,以“花之君子”贯穿全文,借花喻人。
六、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背诵课文,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
2.能力目标:使学生明白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特点:抓住特征状物,最后言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七、教学重难点
1.疏通文意,理解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2.反复朗读,背诵默写。
3.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的写法。
八、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等
九、教学流程
(一)、导入
(1)鲁迅先生的七律《莲蓬人》中有四句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螗。”其大意是:莲蓬除去浓厚的脂粉,呈现正直的品格,脱下鲜艳的服装,着上朴素的衣裳。这样就可以向濂溪先生宣称自己是个洁净挺立者,不会随着残败的荷叶堕入寒塘。濂溪先生是谁?莲蓬为什么要向他表白自己的心志?
(2)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由学生 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引入课文),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赞美“莲花”, 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咏莲作品中的典范。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为什么要赞美莲花?(出示课题:爱莲说) (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学生在回忆诗句的过程实际是检查学生的积累。在交流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笔记的形式积累诗句获得知识。)
(二)、导学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内容,师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师的点拨,共同完成在自主学习阶段不能完成的任务。)
1.学生自读课文:弄清字、词、节奏。(这个教学环节用15分钟,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这篇课文已经学过,以上几个问题没必要过多讲解,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听的重复性,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索的积极性。同时又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2.听录音,划出朗读节奏(逐段展示课文,速度与录音配套,以莲花为背景)。
3.学生自读(屏幕显示已划分节奏的课文)把握语气和节奏。
4.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5.分组疏通文意,学生对照注释及提示理解文意。
(展示疑难词句)
独:唯独、只 自:从 盛:很、非常
予:我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显得更加清芬
谓:认为 鲜:xiǎn,很少
6.置疑,学生互相解答。
7.学生齐读。
(三)、问题探究
(展示探究的问题) 探究文章的内容,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探究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1.什么是“说”?
2.看课文注释,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3.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陶渊明和世人的爱好?
4.文中写了哪些花?重点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
5.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6.哪些地方是写莲的?从哪些方面写莲的?
7.莲花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
8.作者为什么发出“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叹?作者的感叹说明了什么? (这个教学环节用15分钟,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复习已经学过的写法。是成绩不错的学生更注意知识点的整合和积累,成绩略差的同学加深课文的理解并及时消化与及时整理。)
(四)、朗读背诵指导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如男女生分段朗读, 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目的是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应该掌握。)
1.指导朗读第一段(出示朗读提示);
2.学生体会第二段的朗读方法;
3.学生自己背一背;
4.全班试背(屏幕逐句展示课文,并配放音乐);
5.点学生背诵,比一比,看谁背得熟。
(五)巩固练习:
多媒体展示:
“莲花”与“君子”的联系。 (这个教学环节用3分钟,目的是通过探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六)、拓展延伸
1.与莲花有关的诗歌
2.写几句关于莲花的话可以是对莲花的描写,学习本文的感受,对生活态度的思考等(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从课程的设计来看,能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来看能 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从问题的设计上,从体现梯度。)
(七)、课文总结
1.归纳主题(找出中心句)
2.了解本文衬托的写法
本文中,作者除了写莲,还提到了什么花?几次提到?作用是什么?
衬托的两种类型——正衬,反衬
(1)陶渊明 爱菊
世人 爱牡丹 (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与众不同)
予 爱莲
(2)菊 花之隐逸者
牡丹 花之富贵者 (衬托,表现莲的品格高出百花)
莲 花之君子者
(3)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 何人(衬托,感慨世风恶浊,表现作者洁身自好)
牡丹之爱 众
(八)、布置作业
1.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翻译重点句子
1)可爱者甚藩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濯清涟而不妖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作者的思想过时吗?
(九)、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生长环境 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媚于世
体态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香气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风度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 ————————— 喻人
菊花牡丹 对比烘托
(十)、结束语
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做一个君子。其实,关于莲花的知识还有很多,如莲花的历史、品种;莲叶的防水技能,与莲有关的诗词、歌曲、谜语,著名的赏荷胜地,莲与佛教的关系等,共同构成了丰富的莲文化,课后我们要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我们再找个时间进行交流。
十、教学后记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小品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引导学生回顾与莲有关的诗词,可以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2007年10月20日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爱莲说》的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爱莲说》教案【教学设想】
1、把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结合高中课文《荷塘月色》进行比较,区别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把衬托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3、采用“讲讲、读读、议议”的教学方式。
4、在本文学习的基础上引入朱自清《荷塘月色》4段比较阅读,以实现课内外结合,初高中衔接,为学生将来学习铺平道路。
5、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映衬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2、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课件演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演示)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三、解题
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课件演示课题及作者)
四、介绍作者(课件演示)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五、诊断测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课件演示)
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
fán yū lián xiè zhuó xiǎn
2、词解释:(课件演示)
蕃:多
染:沾染(污染)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很少
宜:应当
六、指导朗读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要读得一气贯通。二字句一般“二二”结构,五字句一般“二一二”结构。
七、学生读课文,准备翻译
八、学生口译本文大意
九、(课件演示)译文
第一段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第二段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十、讨论点拨
1、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结合莲花图谈)(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十一、你认为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十二、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爱莲花,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因为它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课件演示)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十三、作者用“噫“字引出主旨,表示深沉的感慨
1、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课件演示)
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明确:衬托手法 以菊花正衬,以牡丹反衬。
十四、
本文作者托物言志着重刻画了莲花的精神气质,而当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写荷花的名篇。(课件演示第四段)比较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节选•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明确:《荷》文着重描绘月光下荷塘的优美景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五、总结(课件演示)
1、请同学们总结中心思想。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形象的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的品格,抒发了鄙弃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思想感情。
2、写作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作者借物(莲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值得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特点必须与志的特点相通。
3、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映衬(用甲事物来陪衬乙事物,彼此相形,使所说的一面分外鲜明,或交相辉映。)
十六、形成性测试
1、默写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眼中的莲花具有哪些品质?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等。3、作者借赞美莲花表达了自己什么志向?
表达了作者要做品德高尚的人的愿望。
十七、作业
1、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2、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爱莲说》反思开学已经一个月了,但总找不到一刻让自己安静下来的时间。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凭着老底勉强的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昨天,全燕清老师提出要听我的课,很想好好准备一下,但发校服、开会、市运动会集训、布置食堂学生座位、晚上查查宿舍,实在是挤不出时间。算了,原滋原味吧!只好对不起我们的老师了。但咱也总不能让学校给我配的对子太受委屈,现抽空认真反思了自己的课堂,一方面反省自己;另一方面,希望能对我的对子有所帮助,起到共同促进的作用。
《爱莲说》是一篇杂文。按原计划我是想一课时上完的,但是只上了内容的三分之二。这篇文言文里,我想达到教学目标分别是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增强古文阅读能力,能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整堂课可取的地方应该是遵循了古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以读促译,就粗避细,整体感知,体会大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去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不足的是没能准确地把握教学时间,没能如期的完成自己预计的教学内容。还有三个知识点没能完成,菊花和牡丹花的正衬和反衬的作用。最后一段中议论、感叹、陈述三个句式的对比;拓展托物言志的写法练习。在完成的内容里也有不少处留有遗憾。比如:有学生在理解“出淤泥而不染”时指出与“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意思相近。我没能深入的让学生去区别它,只是认可学生有那么一点相近的意思。但不完全准确。生硬的灌输给学生“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其实顺着学生的理解未尝不可。“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的是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却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从积极的意义上讲,说某人虽身处异乡,但心怀亲人,或某地下工作者身在敌营,心在自己的组织。从消极意义上讲,说某人身在此,心则在彼,或人在心不在。比如说有的同学身在教室里心在操场上等等。当时如果这么讲也许会花费更长的时间,应该不实际,但如果我能接着学生的话总决为“是的,莲花虽然从淤泥里长出来,但他的心不属于淤泥,依然是高尚纯洁的,而且给人的外表也是一尘不染纯洁洁净的。说明莲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也许会更好一些。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自身,进行思想教育,有些同学身上存在一些不良行为,咱们不能因为别人做咱也去做等。另外,由于时间没把握住,一下课是课间操时间,打算结束时再让王程跃把三句排比句读一读,与先前所读的作个比较,让整堂课像个故事,首尾呼应,但没收住,集体朗读一遍课文就更不用说了。
造成时间不够的原因,我觉得,应该是在引导学生独立获得知识上花费了太多时间。这里有我的引导方向的问题,也有学生理解能力的问题,同时也说明我对学生的了解还不深入,配合得还不是很默契,我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不是最适合他们的方法。另外还觉得自己驾驭课堂的应变能力有待加强,对于课堂生成的利用率不高……
以上就是我对《爱莲说》的教学反思,希望通过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我的遗憾成为前车之鉴,不再成为大家的遗憾,同时也希望能和同事们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