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是北大素有“才女神童”之称的田晓菲所撰写的一篇抒情散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家人们分享的11篇十三岁的际遇教案的相关文章。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词语,弄清一些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音、形:
3.掌握下列词语的解释:
际遇 莫名 稚气 尘缘 白驹过隙 蓦然 穹隆 不胜 恍悟 茫然若失
骤然 津津有味 不折不扣 迷离 徜徉 涉足 絮语 摒弃 犀利 一视同仁
谈笑风生 绅士风度 古朴 凝重 耳目一新 安恬 撷取 惆怅
4.掌握一些修辞知识:
比喻:即打比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就是比喻。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运用比喻,可以把事物描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浅显、易于理解。
二、能力目标
1.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理清感情变化的轨迹。
2.品味本文语言优美的特点。
3.体会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
1.细细体味作者激情洋溢的文字,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激情。
2.学习作者那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树立自己的理想信念。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二、思路结构
本文用空行隔开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在弹指一瞬间孩时的梦想实现并且已在北大生活了两年,欲向北大诉说心语。
第1自然段,写从泛黄的照片上初识北大,梦想产生。第2自然写乘车路过北大,表现少年的自信。第3自然段感慨时光飞逝,第4自然段再现初入北大天真浪漫的“我”和如今的茫然若失。第5自然段欲向朝夕相处的北大诉说心语。
第二部分:回顾两年来,北大的哺育和给予,展现北大的精神魅力。
这部分写的主要意思是北大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
知识魅力:第6自然段写由参观图书馆而顿悟自己的无知。第7自然段写与北大的际遇,是又一个新的开始。第8、9自然段写书籍为我打开新世界,北大为我开启智慧和真理之窗。
人格魅力:第10自然段写北大学生的物质。第11自然段写北大老师的风采。
第三部分:倾诉对北大难以分割的浓厚情感和歌颂之情。
三、.写作特点:
1.语言优美,用词丰富,同时大量地使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散文的语言更具有诗样的美感,饱含了特殊的情感。
2.第一人称的写法便于直抒胸臆,并让读者感受到真实、亲切而自然。但文章也用了第三人称(如第四段),在人称转换中,作者也完成了时空的转换。文章还用了第二人称(如第五段),连用了三个“你”,更直接、更强烈地抒发了对北大的深情。
四、优美的语言表达
例如第四自然段,作者将两年前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对比着描写:“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一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上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这段文字将两年前的天真活泼、好奇,两年后的沉静、敏感、多情写得十分生动具体,特别是将清脆笑声比作雪团四处迸溅,通感的妙用,将“我”的天真活泼描写得十分传神。另外,作者写心情也独具一格,她写秋风起,树叶黄、落叶遍地,无一不流露出她的沉静、敏感、多情,字里行间有诗画般的情意流淌。
文中类似如这样神妙的比喻比比皆是。例如,把北大比作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把向往北大的学生比作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把北大的教工比作舵手与船工,都十分贴切。又如,以“不系之舟”自比,“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是与“不系之舟”相关联的一系列比喻,“玫瑰”“绿阴”是两岸诱人的景色,“宁静的港湾”是“不系之舟”前进中的“避风港”。这一系列相关,极富表现力,将“我”渴望创造,不断求索的形象展现出来了。
作者用诗一般含蓄、凝练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北大的特殊感悟,细细咀嚼,慢慢品尝,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五、拓展性阅读教学建议
本文为拓展性阅读,只要求学生大致感知课文,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揣摩一些精彩语句,积累词语即可。
1.鼓励引导后,让学生独自准备,扫除字词障碍。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发现哪个词用得好,并说出它的妙处,喜欢哪些语句,说说为什么等。
3.不采用全班就同一问题发表意见的形式,以利于每个学生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谈谈自己的“发现”。
4.只要学生能积极发言,教师就给以恰当的肯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
二、默读全文
要求: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三、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
讨论:
1、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么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2、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3、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4、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5、朗读10、11段
A、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么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么?回忆一下,朱自清从父亲的背景中“读”出了什么?小弗郎士又从韩麦尔先生身上“读”到了什么?
B、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两岸风景变换”各指什么?为什么是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
6、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A、这一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
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
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
B、为什么“我是不系之舟”,“系”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设计思想
在学生默读的基础上,概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理解之间的联系,通过朗读、精读第4、9、10、11、15、17段体会作者所表现的对北大的特殊的感情。再让学生学习制作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十三岁的际遇》上完了,我觉得这是我开学以来上得最快乐的一篇课文。从我的个人爱好来说,我比较喜欢散文,文字优美,清新淡雅,本文正好契合这 点。另外,这篇课文也符合学生心理,文中所涉及的北大是同学们心目中的圣殿,有许多人文资源可以挖掘,田晓菲的少年成才经历也让同学们敬佩不已。抓住这两 点,就很容易地抓住了学生的心,一下子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着眼于人文教育,我觉得正契合了这篇文章的主旨。在教授 新 课的时候我尽量用自己的真实理解和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紧扣对文章优美、有韵味语言的品味和作者对北大深厚而复杂的感情展开讨论和交流,努力培养学 生的鉴赏和感悟能力。另外,针对普通班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和恒心的教育实情,授课中我还从田晓菲的自信心开始拓展,鼓励学生树立必要的自信,要他们相信自 己能够化平庸为神奇,化渺小为伟大。同时用作者的读书经历启发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创造!鼓舞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
不足的是我上课在对个别问题进行提问时,引导失误,学生好长时间才把握住要领,还有一些总结性的语言,我总结得不是很凝练。我想,这可能是由于我是新老师,很多经验不足所导致。以后我还要多向老教师请教,多向师傅学习。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地成长起来!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初中学习
过程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想一想有些话要是平平实实地说该怎么说,再看看作者又是怎么说的,多读几遍,就会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目标
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3、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者适当点拨、指导。
知识准备:
预习本课字词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达标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学生交流)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
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
三、揭示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四、整体感知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此文是她多大年龄时写的?写了什么年龄的什么事情?
2、重点写哪个年龄阶段的事情?
3、北大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殿堂,北大的什么给“我”的影响最大?什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
4、“我”是怎样评价北大的?请找出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试用一句话概括。(四人小组讨论)
5、找出文中的两节诗读一读,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
(二)师生合作解疑;教师相机板书
五、学习课文第6————9节,思考
1、入学之初,她有一句雄壮的誓言,你知道吗?从中可以看出怎样的思想?
2、她看到图书馆有那么多书,心里怎么想的?回忆起一件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往事?
3:10岁初见北大固执地扭过头自信
13岁进入北大没想到这么快自信
16岁感悟北大不胜凉意茫然若失北大图书馆开始近乎绝望————渐渐地变得愉悦、安详————后来渴望飞翔—————回报母校“我”与北大————无法分割的血肉相连。略写:童年时期对北大的向往与进入北大的自信
详写:两年学习生活中的感受
七、作业设计
1、抄写字词
2、摘录文中精彩语句,说说妙在何处?
3、摘抄田晓菲的《露》
八、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一、揭示目标:品味精彩语句,联想造句
二、学习写作技巧(巧用表达方式)
三、品味精美语句:学生交流,合作归纳:①排比句(略)好处:
②比喻句(略)好处:
③拟人句(略)好处:
2、联想造句:
①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________________就不再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习写作技巧
1、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2、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具体说说。
(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叙述自己同北大的渊源与际遇是为了抒发对北大的感情。全文以抒情为经,以叙述为纬,以议论为点,组成了浑然一体的篇章)
五、真情告白: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肯定很羡慕这位少年大学生,但除了羡慕,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想到点什么?请以《田阿姨,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的感想。
[教学目标及重点]
1、进一步积累古代文言文词汇。
2、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田晓菲和我差不多大,记得读高中时,常在《语文报》上读她的诗和文章,她的诗作和经历曾经对少年的我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是我当时的偶像之一。她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要求学生将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 ”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
⑵“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⑶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几个句子,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北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更加充实、更加丰富。
⑷“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这些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心愿。
通过让学生对以上句子的细读、感受、理解,师生可以做出这样的归纳:文章综合起来就是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一片情意。
2、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
明确: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3、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呢?
明确: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光远的际遇》为题目,写出向往光远,热爱光远,感谢光远和要为光远做贡献的一片情意,课下交流。
知识掌握
1.查字典、词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个句子。
①际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白驹过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谈笑风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耳目一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散文主体上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写的,这样便于直抒胸臆,也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但在文章第五段,作者又用了三个第二人称“你”,请问:这样写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1.“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小诗为什么要将自己喻为“不系之舟”?“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又喻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笔下的北大,不但知名,而且有着“精神的魅力”,用你的话说一说这一“精神魅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拓展
哈佛梦想
刘墉
你知道我小时候听过的第一所美国大学是哪个吗?
是哈佛!
高中时,从百科全书上,我知道哈佛的历史远比美国长,早在六十年代,哈佛已经为美国培育了六位总统。我最崇拜的文学家、诗人,如艾略特、亚当斯、梭罗和爱默生,都是哈佛毕业的。
只是当时我连考国内的联考,都没有把握,哈佛自然更成为遥不可及的名字。
直到我认识美国驻华大使安克志的儿子安拙庐,想进哈佛的心才又动了起来。因为他对我说,他高中成绩并不极好,但经过口试却被哈佛录取了,当时的口试官说:“我们重视的不是你已经‘装了多少’,而是‘未来能装多少’!”
于是我想:说不定以我这种不怎么样的成绩,有一天也能混进哈佛研究所呢!然后我到了美国。才落地,就看见报上登,哈佛大学锐意革新课程,要求每个毕业生,都要精通写作、数学和电脑,他
报上又说,哈
正因此,他们取消了以前的入门课程,譬如“美国历史的主题”和“化学导论”,取代为“中世纪的骑士浪漫主义”“东亚小说”甚至“非洲礼仪的艺术和神话”。而在毕业需要的课程中,居然“外国文化”和“文学及艺术”类占了四分之一。
哈佛说他们要的是“国际人”,也就是有国际的前瞻性,而不只是狭隘在本科里的人。本科修得再好,没有世界观和人文素养,还是不够的。
哈佛变得愈来愈对我胃口了,我甚至在拿到大学副教授的职位后,都想辞职搬到剑桥,去做一个“哈佛人”。
可惜,生活上的顾虑,和你进入史岱文森高中,使我打消了这个念头。尤其是看到统计报告上写,连平均九十七点二七的高中生,都被哈佛打了回票时,更心想:“恐怕连儿子也进不去了!”
倒是你不死心,到学校图书馆翻出“学院档案箱”,那是由你们历届进入名校的学生,发表大学感言,所集合成的。
你对我说:“哈佛真是太吸引人了!虽然校友都说那里有天下最难吃的伙食,但是也讲:最吸引人的不是教授,而是学生!不是校园,而是气氛!半夜还有人在校园演奏、街头舞蹈。走在那儿,简直就像到了纽约的苏荷区,每个人都那么不同!”
“我们要的是不同!不是相同!死板教育下的产物是一个样子,但是哈佛让学生自由发展,成为他自己的样子!”你眼睛里闪着光彩,使我想起少年时的自己,梦想成为哈佛人。
于是你从高四上学期(按:美国高中为四年制),就开始填申请书、写自传,要求哈佛提前批准入学。
“你可以说你帮我做过哪些事!”我建议。
“那不重要!因为学校不把*自家人的成就算进去。”
“我们可以请大学校长写推荐函。”你母亲说。
“那也不重要!恐怕自己老师写的反而更可信。”
我们就不再多说了,任你自己实现梦想。只是当你把自传拿给我看时,令我湿了眼眶,你说:
“作为一个移民,我能以新的眼光来看美国文化;但是反过来说,我更能从西方的观点,回顾中华文化的遗产。由于流着中国的血液,如果能进入哈佛,我希望在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儒家思想间,找到一种交融之道。我要用自小的中文训练,帮助我完成这双语文化的桥梁工作……”
我发现:从你七岁来美,我就天天逼你学中文,不知为此发生多少父子争执,也不知费了我多少心力。而今突然有了收获、有了认同。
今天,在这个圣诞前夕,我从地球另一边写信给你,充满激动与对上苍的感恩。而在信的结尾,我要说:
“贺� (造句略)
②白驹过隙: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间一闪而过,形容时间过得飞快。(造句略)
③谈笑风生:形象谈话谈得高兴而有兴趣。(造句略)
④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造句略)
2.三个“你”所代表的对象,还是“说”。这样写,“我”似乎变成两个人;一个扮演问话者,一个扮演被问者,自问自答,使行文活泼,加深读者印象;同时,更直接、更强烈地抒发了对北大的深情。
(二)能力提高
1.因作者在人生的奋斗中将永不停歇,故用“不系之舟”来表达作者对知识和生活的执著追求。“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喻指两岸迷人的景色和前进中的“避风港”。
2.北大的“精神和魅力”在文中具体表现为:自由清新的气氛、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平易而自然的师生关系和追求永无止境的精神梦想等……
(三)延伸拓展
1.两代人(父子),父亲终未入哈佛,儿子成为哈佛人。
2.哈佛更注重学生未来的潜力,未来的能力。
3.因为哈佛一直是“我”心中的梦想,而且“哈佛变得愈来愈对我的胃口了”。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并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
2、积累语汇。
[难点、重点分析]
作者入学之初有句“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这个誓言和上文中一再强调的“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有没有联系?如果有,它们之间是怎样的联系?
分析:有联系。誓言中强调“要让北大为我感到骄傲”,而“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正是因为“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读测试。
1、本文题目是: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本文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
3、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答:
4、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呢?答:
5、北大图书馆对作者的最大影响是什么?答:
6、“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欢的是什么?答:
7、文章共3段(以空行隔开为标志),第1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8、文章第2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9、文章第3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10、综观全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意?答: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___字/每分钟
理解率:___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每分钟
(二)激疑质疑。
1、结合上下文,理解解释下列词语:
(1)际遇:
(2)尘缘:
(3)穹隆:
(4)呜咽:
(5)迷离:
(6)涉足:
(7)徜徉:
(8)絮语:
(9)犀利:
(10)古朴:
(11)凝重:
(12)安恬:
(13)撷取:
(14)惆怅:
(15)沉淀:
(16)似曾相识:
(17)白驹过隙:
(18)茫然若失:
2、本文三个段落之间有什么联系?
3、参见“难点、重点分析”
(三)精读导引。
第1题,可以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结合课文内容加以理解。
第2题,要结合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理解。
第3题,参见“难点、重点分析”。
(四)疑难讨论。
第1题:
(1)际遇:遭遇(多指好的)。文中是指作者十三岁被北大破格录取的机会。
(2)尘缘:佛教称尘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人心与‘六尘’有缘分,受其拖累,叫作尘缘。泛指世俗的缘分。
(3)穹隆:指天空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也泛指高起成拱形的。
(4)呜咽:低声哭泣。
(5)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6)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7)倘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8)絮语:絮絮叨叨地说。
(9)犀利:锐利。
(10)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11)凝重:端庄,庄重。
(12)安恬:安逸恬适。
(13)撷取:摘下,取下。
(14)惆怅:伤感,失意。
(15)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文中用以比喻凝聚、积累。
(16)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见过。形容过去一度见过的事物又在眼前出现。
(17)白驹过隙: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如同骏马在极小的缝隙前飞越而过。形容时间迅速流逝。
(18)茫然若失:失意的样子。
2、文章第一段,写过去向往北大,以及到北大两年来的感受;第二段写的是北大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子,使“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第三段写自己的理想,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渴望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全文充满了对北大的向往、感激、热爱之情。行文以时间为序,先写来到北大前、初到北大时的感受;又写两年来北大对自己的教育、影响;最后写要从海洋深处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的誓言。按感情发展的脉络自然写来,联系紧密,同时在内容上也随之层层加深。
3、参阅“难点、重点分析”第3题。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十三岁的际遇》(5分);田晓菲(5分)。
2.1987年10月(5分);燕园(5分)。
3、“我”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七岁时,是从一张旧照片上看到的。(10分)
4、“现在看了,以后再来上学就不新鲜了。”(10分)
5、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进的窗口,透进一片纯洁的真理之光。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现,“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个“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10分)(意思对即可)
6、①刻苦学习的精神;②清新自由的气氛;③带领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老师;④平易而自然的师生关系。(10分)
7、时候向往北大,以及进北大两年来的感受。(10分)
8、北大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子,使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10分)
9、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渴望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的理想。(10分)
10、表达了“我”对北大由向往到感激、热爱的情意。(10分)
[小资料]
晓菲并非“幸运儿”机会对人都均等
成才是每个青少年都渴望的。然而,怎样才能成才呢?她——田晓菲,并非“神童”,没有特异功能,也不曾“头悬梁、锥刺股”般地一味苦读,可是却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成绩:八岁时即发表诗作并获奖;十岁时出版了诗集《绿叶上的小诗》;十二岁获中国少年科学奖特别奖。十三岁又出版了一本诗集《快乐的小星》,� 但她自己是怎 但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这句话在美国很流行,我认为它有道理。当然,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人都给过我帮助、影响。哥哥、父母、还有老师……社会上帮助
过我的人是很多的。如果说是‘幸运’,那么我承认在这方面确实很幸运,因为我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关怀、鼓励。如果缺少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我都不会像现在这样的。我的成长与他们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值得思考的是,这些“帮助”,这些“机会”,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具备的。有的人甚至比田晓菲“机会”“条件”还要好一些,然而,为什么田晓菲却在这“平等”的“机会”面前获得了比别人更为突出的成绩呢?在晓菲的成长道路中,有哪些可供我们借鉴的呢?
读书、成才
美国物理学家凯勒说过:“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岸”。田晓菲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读书多。是书上的知识,武装了她的头脑,是书上的知识,开发了她的智力。她所读过的一本本的书,就像一艘艘船只,带领着她驶向了广阔的生活海洋。她读得多,“驶”得快,成熟得早,她懂得比同龄人多得多的东西。晓菲自学能力较强,九岁时已学完了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把其中的二百多篇古文译成了白话。据她爸爸谈,在她上初三年级时连跳了两次级,家长让她休了一年学,目的是让她多学些东西,打下扎实的基础。又鉴于她古文方面已有了一些基础,家长便让她用了一年时间,自学英语,一直坚持收听收看英语“跟我学”,一年当中学完了高中英语课程。在自学的同时还坚持课程外的阅读和翻译。在这一年中,她翻译了一本《木偶奇遇记》,共十几万字。接着又翻译英国名作家吉人林的动物童话故事《原来如此的故事》。这对她理解原文、丰富词汇和提高阅读能力很有好处。
上大学以后,她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使她感到,上了大学就像又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以前她接触的主要是中国古典文学,对外国文学了解得很杂,现在呢,则可以有条件比较系统地读些原版书了,再学些东西,觉得视野开阔多了。
高尔基说:“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田晓菲每读一本书,都在她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由于她读的书比同龄人多,在她面前展现的世界就更辽阔;她从书中汲取的营养多,她就成长得快。她能知道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东西;她能学到一般人所学不到的文章。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书籍——正是培养田晓菲成才的大学。
读书、思索、创新
最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在整理出版《田晓菲日记选》,这些日记选,既可以给渴望成才的少年以借鉴,也会使爱好文学的青少年爱不释卷。它内容平实而丰富——有读书札记,有山水游记,有作诗的体会和学习的经验谈;有创作成功的欢欣,也有创作受挫的思绪,既有深沉的思考,也有孩童的稚气……这一切使得这本日记选色彩斑斓,情趣盎然。
田晓菲的日记,既是读书的笔记,又是创作的园地;既是积累知识的宝库,也是解剖自己的明镜。从她的日记里,可以窥见晓菲成长的足迹,也可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晓菲读书,不是死读书,丽是消化、吸收、创新。她有写日记的习惯,刚刚十五岁的年纪,已有了五年写日记的历史,而且五年来从未中断过。她自己说,“这对于锻炼自己的思想,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益处的”。她的日记不拘形式,不限内容,在读书时做一些摘要、札记、笔记等,自己有什么想法就随时记下来。
著名作家孟伟哉在为《田晓菲日记选》所写的《序》中说:“我读了晓菲同志的一部分诗稿,读了她的一篇寓言,读了她的一部分日记。我认为,她的诗歌和寓言,要比她的日记更有思想和文采,而她的日记则体现着平实和丰富。这是很自然的。当她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她需要激情和想象,并且不能不把这种力量集中于一个经过选择和提炼的题目(主题)上,当她写日记时,她需要实实在在记下一些事情。然而若没有写日记的笨功夫,她的艺术的灵气也许就要大为减少,这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是的,这“实实在在”的日记,正是她“艺术的灵气”的基础,正因为她有了五年多不间断的勤奋笔耕,有了这七八十万字日记的功底,才换来了她即兴赋诗的灵感。在《读写知识》报召集的一次读者座谈会上,田晓菲当场赋诗一首就是明证。
读者朋友们给她一幅漫画,希望她以《落叶》为题写诗,限时十五分钟。十五分钟后,她当场写完并朗诵。
绿色的小船
从春季开航
一路歌唱着
来不及看清世界
划过了
充满幻想的
泊在秋天的港
帆
一片金黄
再不轻信一切
再不闹闹嚷嚷
静静地
静静地眺望远方
只有这时
才臻于成熟
包括爱
包括梦想
于是欢乐满怀
飘落母亲的胸膛
历史上曹植七岁成诗成为佳话,但曹植的“七岁诗”只有四句。十四岁的田晓菲,即席赋诗却是十九行,似给人“神童”之感了。然而,不对,这正是她那七八十万字日记的升华和结晶。她在谈到怎样构思这首诗的过程时说:“我看到那幅画上画着葡萄和两片落叶。上面有题词:当硕果满枝时它欣然离去……如果说有灵感的话,那就是‘欣然离去’这四字带来的。叶子看来很安详,徐缓地飘在地上,想到了秋天的叶子一片金黄,春天时又一片碧绿,联想到叶子好像人的一生,从年轻到年老,最后就像一片落叶。我们年轻时无忧无虑,快快活活充满了幻想,不去过多地注意世界,对周围的一切思索,不多,但到了秋天,成熟了,包括爱,包括梦想,这才不轻信一切,闹闹嚷嚷,而是静静地眺望远方,思索着人生、哲理,飘落到母亲的胸膛”。她构思这首诗的“灵感”,正是联想和思索。联想,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没有扎实的生活基础,联想就成为空想;思索,是以丰富的知识、感情为前提的,没有知识,缺乏感情,也就不会想得高远、深邃。也正是在这丰富联想和深沉的思索中,才有了如此的创作!
把握住自己,把握住明天
前面谈到,田晓菲并非“幸运儿”,如果说“幸运”的话,大家与她是同样幸运的。她之所以能鹤立鸡群,的确是因为她善于把握自己,把握明天。她在1985年10月29日的日记中写道:
明天,就是我的十四周岁生日了。真没想到,十四年会过得这么快。记得四年前,我还是个不满十岁的小姑娘。当我来到北京,乘公共汽车从北大校门经过时,我执拗地把头扭过去,就是不肯看一眼我向往已久的北京大学。因为“如果我现在看了,以后我来这儿上学就没有那种新鲜感了”。如今想起来我觉得有趣得很:甚至还在我那样小的时候,我已经抱定了来北大读书的决心,而且对这一点毫不怀疑,仿佛那是一件极自然的事情。——儿时的自信心是多么宝贵啊!
四年过去了,我终于实现了我的愿望,成为了一名北大学生,而公共汽车上那幕情景却历历在目,仿佛刚刚发生在昨天。如今,我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四年,四年以后的我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没有人能够回答我这个问题。但起码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我仍然需要坚韧不拔地奋斗。只有这样,我才能够牢牢把握住自己,把握住明天。
看:十岁的晓菲,已经在努力把握自己,把握明天了。如果说,才子是天然生就的,又何需去“把握”呢?
还是让我们从具体的实例说起,来看看晓菲是在怎样地“把握自己,把握明天”的吧?
1985年9月23日,是晓菲到北大后上课的第一天。所以严格说来,大学生活是从这一天才开始的。为了迎接这大学第一天的学习,从前一天晚上起,她就开始兴奋地做着各种准备。可是,这大学的第一天的早晨,就那么不如人意,并不像她所期望的那样明媚清朗,而是阴沉沉的,整整一上午都在下雨,外面又冷又湿。这似乎预示着摆在她面前的那条通往成功的路是曲折不平的。她明白这点,就像明白这天气一样。但是她有充分的勇气面对挑战,因为志向本身就意味着艰苦,因为海燕生来就是为了暴风雨,而不是为舒适安逸。她默默地告诫自己:以往的成绩(包括踏进北大校门)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要自己去争取。她坚信只要顽强地奋斗,她会牢牢地把握住那属于她的明天!
所以,就在这一天,早晨起床后,她约上同学一同出去跑步,做体操。她决心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因为她相信,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另一半,则应当是坚持。
第一节上口语课,由美国教师教授,这位老师年轻活泼。她自我介绍说,她的父母都住在美国亚利桑那州首府费尼克斯,而她却在洛杉矶工作了9年。当她打算来中国时,她的妈妈惊异地冲着这个唯一的女儿大叫:“什么?你要去中国?!那可是非常远哪!”但她终于来了。女教师的精神感染了晓菲和同学们。十几个人的笑声在教室里无拘无束地回响起来。
第三、四节课,是听英语泛读课。任教的老师也很年轻。由于是泛读,老师讲得很快,把没有精神准备的田晓菲搞得手忙脚乱,高度集中的神经不敢有一刻放松,钢笔在白纸上飞快地划下一行行潦草不堪的字母。等到下了课,一看表,已经十二点了。晓菲与同学们一起背着沉重的书包,一手拎着饭盒,冒雨跑向食堂。当晓菲狼吞虎咽地大口大口往嘴里扒拉饭菜的时候,饥肠辘辘的晓菲,倒觉得食堂的伙食从来没有这么香过。
下午第二节是上听力课。任课老师说话有较浓重的南方口音。但由于听力练习是些小故事,反复听几遍后根据其内容填空,回答问题。晓菲因为有自学英语的基础觉得尚不费力。
晚上,在宿舍整理笔记到很晚。这一天过得是紧张的,但晓菲感到非常愉快。
如果说田晓菲有什么超人的才能的话,她这才能不正是她以如此超人的。毅力“把握自己”的结果吗?
她兴趣广泛
英籍澳大利亚动物病理学家贝弗里奇说:“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钝。”
科学家是这样,诗人、作家也未尝不是如此。
田晓菲的兴趣就比较广泛,她首先是喜欢文学。中国古典诗文自不必说,前边已经提到,她在自学《古代汉语》时,就翻译了二百来篇。除此之外,诸如现代的一些比较好的小说、诗歌她也喜欢。她还喜欢像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及名人传记,如《贝多芬传》,《居里夫人传》等。除了喜欢文学外,她还喜欢音乐,比如轻音乐、交响乐、圆舞曲,尤其喜欢古典音乐。她自己还喜欢唱歌。此外,还喜欢美术,特别是中国的山水画,有时她自己还动手画画。田晓菲也喜爱体育运动,比如打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上北大后,不管多忙,她每天坚持两小时锻炼,跑步、打球。系里组建女子排球队,她也积极争取参加。她喜欢旅游吗?喜欢,她说:“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将来能到世界各地去看看,看看我们的地球!”
人们不禁会问,小小年纪,这么多爱好,占去大量时间,不影响她的学业、成才吗?恰恰相反,她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说:“文学与艺术是一对孪生姐妹,它们是不可分的。我对音乐、绘画的爱好,对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很有益处,当然自己的写作水平也会随之而提高。”出人意料的是,田晓菲不仅喜欢文科各科,而且对数理化也挺感兴趣。数学、物理、化学她都喜欢,特别是对几何证明题很有兴趣。
广泛的兴趣爱好,没有牵扯住田晓菲的精力,而且这些兴趣爱好,与她所致力的文学,往往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说到这里,你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晓菲主要是喜欢文学,但为什么上大学却选择了英语系呢?”晓菲说:“我今后发展的大方向还是在文学方面,学习外国语,可以帮助我认识更广阔的世界。再说,我现在刚十七岁(1986年),正是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北大有第一流的老师,有很浓的学术空气,这是难得的好条件。”看来,晓菲的志向还着实不小呢!她现在正系统地读一些英美十九、二十世纪的文学作品,像海明威、劳伦斯、安德斯等人的作品,也读诗。而且读了作品以后,马上写论文。
这样广泛涉猎,会不会杂呢?是不是不如早一些“专”一点更好呢?晓菲可一直不是这样看的。她在向老师请教关于好诗的标准时,特别赞赏老师的一句话。老师说,好诗的标准,是很难说清楚的。我们只能从莎士比亚的作品中隐隐地体会。尽管好诗的标准我们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就是没有任何一个浅薄的人能写出好诗,只有深沉的诗人才能写出不朽的篇章。所以你现在没有必要考虑诗的标准,而要不断地加强自己,要加强自己。
是的,晓菲现在的每一个脚印,都是在为首“加强自己”留下的纪录。有着如此广泛兴趣,而又有如此“把握住自己”志向的田晓菲,是一定会以更快的速度,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的。
〖教学目标 〗
1、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研读重点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意。
2、积累词语,学习做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
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理、意、味。
〖教学设想〗
一课时,在学生默读的基础上,概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理解之间的联系,通过朗读、精读第4、9、10、11、15、17段体会作者所表现的对北大的特殊的感情。再让学生学习制作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要求学生默记要点)
田晓菲和我差不多大,记得读高中时,常在《语文报》上读她的诗和文章,她的诗作和经历曾经对少年的我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是我当时的偶像之一。她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
二、默读全文
要求: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三、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
讨论:
1、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么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一、七至十六岁的生活
七岁时的
十岁时的
十三岁时的
十六岁时的
2、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3、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北大的图书馆
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
4、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5、朗读10、11段
A、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么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么?回忆一下,朱自清从父亲的背景中“读”出了什么?小弗郎士又从韩麦尔先生身上“读”到了什么?
B、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两岸风景变换”各指什么?为什么是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
6、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A、这一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
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赞颂北大、抒发深情
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
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
B、为什么“我是不系之舟”,“系”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
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五、练习:制作词语卡片
1、讲授词语卡片制作要领
注音,解释,例句,写话
2、例示
六、布置作业
将“自读提示”中的词语做成词语卡片。(在练习本上)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二、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四.当堂检测
默写《拟行路难》
五.学习反思
11、歌词三首《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导学案(含答案)
26、歌 词 三 首
学习目标
1、体会歌词中体现的热爱祖国的感情。
2、培养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声和爱国之情。
●重点:领悟歌词中的热爱祖国之情。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有关文体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中国古代的宋词、元曲均是一种歌词,除独立吟诵外,亦可以配合歌曲,以当时的汉字发音唱出。及至今天的戏曲、歌剧、音乐剧、流行音乐等等同时涉及文学和音乐的创作,作品的文辞部分仍称作歌词。创作歌词,一般称为 填词 或作词。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掀起(xiān) 哺育(bǔ) 山巅(diān) 滋长(zī)
yíng(萦)绕 抽suì(穗) 梳zhuāng(妆) 屏zhàng(障)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2)明媚的阳光:(景物)鲜明可爱。
(3)发扬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4)浊流婉转:曲折。
4、整体感知。
《我的中国心》是香港歌星张明敏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唱的一首歌,它打动了海内外亿万观众的心。歌词通过一位 海外游子的 诉说,刻画了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歌唱 祖国繁荣富强 的歌。通过对家乡充满希望的田野的赞美,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歌颂了新生活,歌颂
《黄河颂》是诗人光未然写于抗日战争初期的一首很有影响的抒情诗。诗人通过赞美 黄河 ,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5、结构分析。
(1)《我的中国心》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1~4行):海外赤子有一颗不变的中国心。
第二层(第5~12行):祖国永远在海外赤子的心中。
第三层(第13~16行):海外赤子爱国之心永远不变。
(2)《在希望的田野上》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1~8行):歌唱家乡。
第二层(第9~16行):歌唱 理想。
第三层(第17~24行):歌唱 未来。
(3)《黄河颂》可分三层:
第一层(从“我”到“南北两面”):写“我”所看到的黄河形象,突出了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
第二层(由“啊!黄河!”到“发扬滋长”):从三个角度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
第三层(最后四行):表达祖国儿女的决心。
合作探究
问题一:《我的中国心》的歌词充满了浓郁的爱国之情,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来?
(1)“中国心”是歌词中反复吟唱的“主题词”。“中国心”,也就是心中永远装着祖国,永远念着祖国。这一说法,寄托着身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河山只在我梦萦”,一个“只”,情深意长。是啊,离开祖国,已不知多少年了,有的甚至从未踏上过祖国的河山。可是不管离开了多少年,哪怕从未见过,而梦里都是祖国河山的影子。“梦萦”“多年未亲近”,点明了赤子的身份。这里面包含着深深的思念,同时也有着深深的遗憾。“可是”一转,表达了坚定的信念,“不管怎样”,强调“中国心”永远不变。
(3)“虽然”和“依然”是结构上的呼应,也是内容上的对比,通过内外的对比,写出海外游子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情怀。“我的祖先”,在这里是泛指,或者说是指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烙”准确而形象地表达了海外赤子跟祖国永远无法分离的血肉关系。
(4)“长江”“长城”“黄山”“黄河”,都是能够代表祖国的“河山”,借指祖国,形式上排列整齐,音律和谐。“重千斤”把不可以斤两计的对祖国的感情用斤两表达出来,形象地表现祖国在海外游子心中的分量,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两个“不论”从时空两个方面,充分强调祖国在心中无法取代的地位。
(5)血的流动,应该说有声音,可是谁也不曾听到,而这里是用“澎湃”突出了声音之响。不仅声音很响,而且诗人还听出了这是“中华的声音”。这是来自心中的声音!这是融在血里的声音!是海外赤子永不改变的爱国之心的表白。
问题二:《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词中“希望的田野”指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片土地充满希望的?
“希望的田野”指的是充满希望的大地,在文中主要指祖国。大地充满希望,也就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充满希望。
这首歌词由三个排比段构成,作者分别从赞美家乡、歌颂理想、憧憬未来三个方面来表现这片土地充满了希望。
问题三:《在希望的田野上》三段歌词的末两句句式相同,但用词略有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含义?
首先,这些词语的运用都是和每一段的中心词语相照应的。第一段中心词是“家乡”,“为她富裕”“为她兴旺”,就是为了家乡的富裕,为了家乡的兴旺;第二段中心词是“理想”,“为她打扮”“为她梳妆”,意思是我们的理想就是为了这片田野更加美丽;第三段中心词是“未来”,“为她幸福”“为她增光”,意思是为了给这片田野增光,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要世世代代地奋斗。另一方面,由“富裕”“兴旺”,到“美丽”,再到“幸福”“增光”,这些内容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层进关系。
问题四:读完《黄河颂》,� 在诗人笔下,黄河是中华民族英勇豪迈、不屈不挠、伟大坚强的象征,因此诗人借赞颂黄河来激发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动员全民族亿万英雄儿女像黄河那样伟大坚强。这是一种借物抒怀的写法。
学习目标:1、感受北大对作者的深远影响以及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
2、能从作者的经历中得到一定的启示。
3、能积累一定的词汇。
课前学习:搜集有关北大的资料,熟读课文做好批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北大,中国的著名学府,也是每一个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同学们了解北大吗?(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大风景的相关图片。) 交流“我眼中的北大”
2 进入新课:为什么北大有着常人难以抗拒的魅力?究竟北大能给人什么样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名北大学生田晓菲在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而写的一篇纪念文章《十三岁的际遇》。
3 作者7岁第一次从湖光塔影的照片中认识了北大,从此作者与北大有了一段奇妙的尘缘,浏览课文,用书上相关语句来形容作者与北大的这段“奇妙的尘缘”。 浏览课文、划出相关语句、思考、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仔细阅读文章,画出能体现北大“精神的魅力”的语句。这种“精神的魅力”对这种有着怎样的影响? 思考、讨论、交流
2 作者田晓菲13岁进入北大,16岁写作本文,26岁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教。你从作者的经历中得到哪些启示? 思考、交流
第三块:品味语言
1 本文语言优美淡雅充满诗意,找出自己认为写的好的语句,制作成读书卡片。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课后学习:摘抄田晓菲的诗歌。
一、本周教学内容
1、学习课文《我的老师》《十三岁的际遇》
2、组词练习:区分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字
二、教学重点
1、学习魏巍的回忆性散文《我的老师》理清文章线索,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详略得当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第七课《我的老师》
(一)正音、释义、辨析
zhì fén kē bǔ tuì dān g pū
黑痣焚香磕头卜问吉凶褪色当屋铺开
狡猾:本义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在文中是贬义词褒用,解释为调皮,机灵。
(二)文常
《我的老师》作者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
(三)重点句子解释
1、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加点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
答案:“仅仅”限定“有一次”,说明是仅有一次。“好像”意思是不过做做样子,不是真打。“落”的速度慢,手里有控制,与“抽”“挥”大不一样。“迎”与“落”相当,说明不是真打。“敲”,又是在“边上”,也说明不是真打,用词极有分寸。全句表现了蔡老师爱学生,师生关系亲密,融洽。
2、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答案:文中的“狡猾”,是调皮、机灵的意思,它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深刻理解和爱戴。
3、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
答案:一般的情况下,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四)写作特点
1、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作者回忆了七件小事。即:假装发怒、教跳舞、观蜂品蜜、教读诗、依恋老师、排解纠纷、梦中寻师。这七件事的顺序是,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现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更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爱。这七件小事,前五件略写,后两件详写。这样安排,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2、本文开头,结尾简洁明快又蕴含深情,首尾呼应。
线索难忘——依恋——思念
我的老师
第八课《十三岁的际遇》
(一)给带点的字正音
qióng cháng yáng shù fù bìng xié chóu chàng guī
穹隆徜徉束缚摒弃撷取惆怅玫瑰
xī diàn níng xù jū xì tián
犀利沉淀凝重絮语白驹过隙安恬
bèng qiáng lǔ jìn bǔ wéi mò
迸溅樯橹浸透哺育帆桅蓦然
(二)了解词意
际遇:遭遇。(多指好的)
穹隆:指天空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
蓦然:不经意地,猛然。
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
徜徉:安闲自在地散步。
摒弃:抛弃,扔掉。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安恬:安详恬静。
撷取:摘下,取下。
惆怅:伤感,失意。
絮语:絮絮叨叨地说。
尘缘:泛指世俗的缘分。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谈笑风生: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兴趣。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三)课文线索、结构、大意及作者简介
《十三岁的际遇》
作者:田晓菲,素有才女神童之称,五岁即会作诗。
1985年在天津十三中学念书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出过多部诗集、作品有《哈得逊河上的落日》。
本文写于1987年10月,作者“北大”念书时,为纪念“北大”建校90周年而写的。
本文以“我”在北大的见闻感受为明线,以北大的精神魅力为暗线,通过“我”在北大的成长经历,表达了对北大深深的眷顾之情。体现了一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自由飞翔的奋发向上的追求精神。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节)记叙了与北大的几次缘份以及成为北大学生后两年来的`感受。
第二部分(6—12节)具体生动地回顾了在北大的两年多姿多彩的读书生活,抒发了对北大的深厚感情。
第三部分(13—17节)再次倾吐对北大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表现“我”要去创造,要做一只不系之舟去奋斗,去实现自己誓言的美好愿望。
组词练习
辨析同音字
qū kè biàn shǔ
jìng lán xiáng
chóu fǔ héng
辨析形似字
咽
辨析多音字
盛弹差
奇畜仇
强恶省
折攒翘
酿解参
模拟试题
一、根据注音,为下列词语的空缺处选择一个正确的汉字。
1、(huàn)散A。焕B。涣C。唤
2、纯(cuì)A。悴B。淬C。粹
3、连(zhuì)A。缀B。辍C。掇
4、心旷神(yí)A。饴B。贻C。怡
二、选出不全是多音字的一项
A、几弱横难B、弹重盛参 C、恶冠调数D、传朝涨缝
三、选恰当的字组词
(1)赚歉谦廉
道逊钱洁
(2)莹萤荧营
军火虫晶光屏
(3)幕暮墓慕
布日羡坟
(4)籍藉
贯狼枕书
四、选择正确读音填入括号中
1、A、chā B、 chà C、 chāi D、cī
参差出差差异
差之毫厘差劲差错
2、 A、 sān g B、sàng
治丧丧事丧气
沮丧丧失
3、 A、 cháng B、 chǎn g
场地场院打场
场所一场雨
4、 A、 hōn g B、 hǒn g C、 hòng
哄堂大笑起哄哄骗
哄抬一哄而散
五、选出每个词中都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不记其数甜言密语任劳任怨
B、勤劳俭朴鬼鬼崇崇戒骄戒燥
C、谈笑风声兴兴向荣铺张浪废
D、克苦钻研不共带天兴高采烈
六、填空题
1、按照形声字的构造方法,用同一个和不同的形旁可以构成许多_。比如:驱、岖、等都念qū。
2、汉字是由_笔画构成的。有些字相近,差别很细微,如“己”“已”“巳”,差别就很小,我们称这些字为_。
3、还有些汉字,一个字不止一个读音,不止一个意义,这类字叫_。
七、阅读练习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啰!”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1、给下面带点的字注音。
褪色焚香卜问吉凶
2、用“/”线把这段话划分三层,并写出层意。
3、本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4、“反对派”一词引号的作用是
A、表讽刺,否定B、特定称谓C、直接引用的话
5、“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对这句理解正确的是
A、这件事占据我的心灵的原因是当时小“反对派”们太欺负我了。
B、这件事值得一提,因为这件事非常集中体现老师对我的理解、同情和鼓励,我深深敬佩蔡老师。
C、事件很小,提不提起这件事都无所谓。
D、这件事虽小,意义却深刻,充分体现了老师爱学生,学生敬老师这一中心,使“我”永远不能忘怀。
试题答案
一、
1、 B 2、 C 3、 A 4、 C
二、 A
三、
1、歉;谦;赚;廉2、营;萤;莹;荧3、幕;暮;慕;墓4、籍;藉;藉;籍
四、
1、 D;C;A;B;B;A 2、 A;A;B;B;B;3。、B;A;A;B;B4。、A;C;B;A;C
五、C
六、
1、声旁;同音字;躯2、点;横;竖;撇;捺;提;形体;形似字3、多音字
七、
1、tuì;fén;bǔ
2、有一件小事……心灵/我父亲……“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伟大的人啊。
(1)有一件小事曾占据过“我”的心灵
(2)老师为我们排除纠纷。
(3)老师是慈爱、公平、伟大的人。
3、记叙、议论、抒情
4、 B
5、 D
解读教材:
十三岁便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的田晓菲,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是三年级的老生了。在这篇诗意盎然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教学目标 :
知识能力目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想一想有些话要是平平实实地说该怎么说,再看看作者又是怎么说的,多读几遍,就会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目标: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3.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者适当点拨、指导。
知识准备:预习本课字词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达标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学生交流)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
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
三、揭示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四、整体感知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此文是她多大年龄时写的?写了什么年龄的什么事情?
2.重点写哪个年龄阶段的事情?
3.北大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殿堂,北大的什么给我的影响最大?什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
4.我是怎样评价北大的?请找出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试用一句话概括。(四人小组讨论)
5.找出文中的两节诗读一读,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
(二)师生合作解疑;教师相机板书
五、学习课文第6----9节,思考;
1.入学之初,她有一句雄壮的誓言,你知道吗?从中可以看出怎样的思想?
2.她看到图书馆有那么多书,心里怎么想的?回忆起一件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往事?
3.北大的
略写:童年时期对北大的向往与进入北大的自信
详写:两年学习生活中的感受
七、作业 设计
1.抄写字词
2.摘录文中精彩语句,说说妙在何处?
3.摘抄田晓菲的《露》
八、板书设计 (略)
第二课时
一、揭示目标:1.品味精彩语句,联想造句
二、2.学习写作技巧(巧用表达方式)
三、品味精美语句
1.学生交流,合作归纳:①排比句(略)好处:
②比喻句(略)好处:
③拟人句(略)好处:
2.联想造句:
①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________________就不再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习写作技巧:
1.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2.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具体说说。
(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叙述自己同北大的渊源与际遇是为了抒发对北大的感情。全文以抒情为经,以叙述为纬,以议论为点,组成了浑然一体的篇章)
五、真情告白: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肯定很羡慕这位少年大学生,但除了羡慕,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想到点什么?请以《田阿姨,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