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认识国际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
一、扣题导入,明确中心
谈话导入:由超短获奖小说《网》谈起,(板书)网
也许大家现在还不能理解这篇小说的意义,以后可能会明白的。不过,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却与“网”关联。
先说说你们见过哪些网?
1、引导大家说出所知道的网:
丝网、拖网(捕鱼的网);罗网、罩网(捉鸟的网)——绳线织成的网。
蜘蛛网、电网、水网——像网一样的东西。
关系网、人情网——比喻意义上的网……
2、说出新鲜的网——国际互联网
3、引向课题: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介绍的对象:国际互联网;
介绍的中心:国际互联网的“奇妙”。
二、读题、质疑
1.读好课题,读出对国际互联网的好奇与神往。
2.围绕课题质疑。
3.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向课文,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究。
三、自读、初感
1.明确读书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懂词语。
⑵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⑶想想课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了“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的。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词
话题 跨过 一封信 悉尼 快捷 方便 无所不有 丰富多彩 天南海北
邮递 查阅 资料 付款 息息相关 万水千山 足不出户 咫尺天涯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说说你认为国际互联网“奇妙”在哪里?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课文是从结构、工作原理及与作用三方面来说明国际互联网的奇妙的。
板书:大、快、多
4.指导学生分段。
五、指导写字,课堂描红。
1.你认为在写本课生字时应注意些什么?
2.重点指导:题款
3.课堂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第3题词语。
板书设计
网
18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互联网
国际互联网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大、快、多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___________________ 行:___________________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___________________ 乃:___________________
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___________________ 去:___________________
d、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惭:_________ 引:_________ 顾:_________
2、补全下面句中的省略成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
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等要素。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⑴ 与友期约________
⑵ 去后乃至________
⑶ 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⑷ 俄而雪骤________
7、《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约定时间 外出 b、超过 才
c、舍弃 离开 d、惭愧 拉 回头看
2、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3、南朝宋 刘义庆
4、时间寒雪日 地点内集 人物谢太傅与儿女 事件讲论文义
5、b
6、⑴ 约定 ⑵ 才 ⑶ 化 ⑷ 一会儿,不久
7、答:此题答案为开放性的。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创意说明〗
文章的时代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如果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课堂会别有洞天。
〖教学步骤〗
序曲: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我们学习《新闻两则》,让我们试着走进电视──
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先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然后大家按照老师的方法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来当制片人
将学生分成地图绘制、场景设置、镜头剪辑三个小组,要求: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自己小组的任务。
1、地图绘制组:
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尖头标出。可以将课本上的图扫描后放大,再根据课文内容标上记号,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 flash 制作。
2、场景设置组:
如果电视台想在新闻播报之后还进行一次军事访谈,请你设计一下访谈时人物的背景、服装、道具等。
3、镜头剪辑组:
如果这则新闻出现在电视上,与新闻播音相配的画面应是哪些?
二、进入演播厅
1、当当播音员: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重点指导:
⑴ 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⑵ “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⑶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
2、当当军事家:
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讨论明确: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执行毛泽东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战况分析:二十日夜解放军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二十一日下午开始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并占领扬中、镇江、江阴,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形势预测:解放军很快会占领南京,国民党大势已去。
3、当当主持人:
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设计示例:
导播语:大家知道。国共和平谈判破裂后,解放军于昨天凌晨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那么现在战况如何呢?战争又将如何发展呢?今天我们请来了著名的军事专家来到了我们的演播现场,下面我们就请专家来为我们分析分析。
采访问题:
⑴ 请您给观众朋友们就最新战况作些介绍。
⑵ 请您预测一下明天的战事。
⑶ 您认为战争还会持续多少天?
⑷ 现在的情况对哪一方有利?
⑸ 您认为最终的胜者是哪一方?
结束语:好,刚才专家对战争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战争的形势也进行了预测,那么战争究竟会怎样发展呢?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节目,明天这个时间再会!
三、坐上观众席
如果你是观众,你需要完成如下任务:
1、你听出了新闻报道者的情感倾向吗?
2、对军事家的分析,你还有异议吗?
3、对这场战争,你好可以补充一些“独家”的资料吗?
四、学生仿照上面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新闻两则》都是写胜利,但情感的强烈程度、写法等方面存着较细微的差别。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写作特色,进而训练思维,进入较高层次的阅读境界。
〖教学步骤〗
一、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1、作者相同:
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2、目的相同:
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3、主旨相同:
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4、大背景相同:
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二、找“不同”
1、具体时间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2、具体地点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发生在长江沿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发生在地处中原的南阳。
3、具体写法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名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4、构思特点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5、语言风格有别: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三、将自己的发现写成小段的鉴赏性文字
【学习要求】
世界在飞速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过去人们难以想象的事,今天正一一变为现实,“国际互联网”就是其中一项发明。本文紧扣时代脉搏向我们介绍了这一“奇妙”的新事物。学习这一课,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新词,会用“奇妙”、“甚至”造句。
3、 认识课文中引号的作用。
4、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了解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
【阅读提示】
这是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课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与人们关系的详细介绍,让我们了解到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认识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1自然段从人们平时谈论的话题切入文章,引出问题“‘网’是怎么回事”。
第2、3自然段解答问题,具体介绍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跟人们的密切关系。
第4自然段总结课文,指出互联网对我们的意义和价值。
【字词点击】
请大家看生字表,共有九个生字,其中“蜘”、“蛛”、“咫”都是翘舌音。“缆”、“尼”声母分别是边音“l”和鼻音“n”。
“尼”、“咫”、“阅”、“逛”均为半包围结构的字,且包围形式各不相同,书写时要注意每个部分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学习生字,要善于发现一些规律,便于巧记。
学习生词时,要弄清楚其中不理解的字的意思,这样,理解词语的意思就容易了。
天涯:涯,水边,泛指边际。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咫尺:古代称八寸为咫。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甚至:提出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特别提醒同学们,用“甚至”造句时,“甚至”后面的意思要比前面进一层。
息息相关:“息”指呼吸时进出的气。“息息相关”的意思是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非常密切。它着重强调与自己的密切关系。
有一个成语叫“休戚相关”,“休”是喜悦、吉利的意思,“戚”是忧愁、悲哀的意思。这条成语的意思是忧喜、祸福彼此相互关联,它强调的是利害相关,关系密切。这样对比理解,既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词语,又利于我们积累词汇。
【疑难解析】
理解句子意思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如:
虽然对方远在天涯,但是却让人感到仿佛近在咫尺。
——我们首先要弄懂“天涯”和“咫尺”的意思,“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咫尺”,比喻很近。我们自然而然联想到一个成语叫“咫尺天涯”,指距离虽然很近,但很难相见,就像在遥远的天边一样。这里是对这个成语的反用,由于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速度很快,所以亲朋好友即使在很远很远的地方,通过互联网却能一下子把距离拉得很近很近。
再请大家看第三自然段:
人们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可以在家里听老师上课,或者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国内外专家请教……
——这是一个排比的句式,用“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表示互联网功能之多和作用之大。请大家还要留心这一自然段最后的省略号,最后的省略号说明,互联网的功能远不止以上几点,还有更大的潜力等待挖掘,更突出了国际互联网的功能之多。
【品评赏析】
这是一篇科普读物,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一些国际互联网方面的知识,所以在注意语言浅显易懂的同时,还用了一些形象化的比喻,如“‘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又如“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大网”非常生动地把连接亿万台电脑的无数有形和无形的线所形成的一种网状结构表现出来,而“地球村”则表明国际互联网使生活在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沟通就像生活在一个村子里那样容易。像这样,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科学知识的方法,值得我们欣赏借鉴。
【课文链接】
[电脑]
电脑是电子计算机的俗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是20世纪科学技术最卓越的成就之一。1946年,美国科学家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从那时算起,至今已经历了四代:
第一代(1946~1957年)称为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第二代(1958~1964年)称为晶体管计算机时代。
第三代(1965~1971年)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第四代(1972~)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因特网]
网络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把各个地区的计算机互联起来,组合成一个规模巨大、功能很强的计算机网络,能使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计算机共享信息资源。
因特网是迄今最大的全球性网络集合,它连接了全球几十万个网络,并通过这些网络彼此间的合作,共同遵守着一定的网络协议来运作。所以因特网也称国际互联网。
[悉尼]
澳大利亚最大港市。它是全国经济、交通、贸易中心。2000年9月,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此举行。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
文字资料 ( )形象音乐
新闻“大网”信息地球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近在咫尺( )快捷( )单调( )麻烦( )
三、在下列句子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我们从北京的一台电脑上发一封信到悉尼,( )几秒钟,对方( )能收到。
2、我们可以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电脑里( )能传来对方的声音,( )能呈现他的形象。
3、( )亲友远在天涯,( )国际互联网能让人感到仿佛近在咫尺。
四、课文内容填空。
1、“息息相关”的意思是( )。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我可以举许多例子说明国际互联网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 );2)( );3)( )。
2、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引号的用处,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如:(“国际互联网”)、(“网”)、(“上网”)、(“入网”);2)用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如:(“网上商场”)、(“网上钱包”);3)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如:(“线”)、(“大网”)、(“地球村”)。
3、通过学习课文,我们还知道了国际互联网(构造奇特)、(传输速度快)、(内容非常丰富)的特点。
教学目的:
一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 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
一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 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五、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参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 ”(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 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 、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 、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六、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参考答案]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参考答案]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说明]以上完成了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即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七、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参考答案]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参考答案]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说明]以上是体会本文语言上的一些特点。鉴于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好的,教师还可以将练习四的部分练习题在课上讨论。
八、正音、正字。
教师出示已制好的字词卡片(或写好词语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要塞
[说明]可同时进行字音、字形的比较。如:荻获歼阡纤(要)塞(阻)塞(堵)塞
布置作业
一、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二、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课后记:
新闻文体知识教学,如何能与新闻的内容结合起来,是本文教案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问题。结果是: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而后讲授有关“导语 ”的知识,因为“导语 ”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够概括表述全文内容。学生既练习了辨析关键语句的能力,又对“导语 ”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自然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好。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诞生过无数著名的传世名作。而古代小说又是其中最灿烂的一个部分,大家知道哪些古代小说呢?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品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才产生的,古代小说的源头在哪里?六朝时期风行一时的笔记体小说就是古典小说的摇篮。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世说新语》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通过本次学习希望大家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学习一些摹景状物、刻画人物的手法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3、学习古人机智、诚实等美德
一、 疏通句篇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自读过程中有疑问则举手提出)2、 请学生试读课文3、 教师范读4、 学生齐读
二、 理解文义、探究深层含义1、 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意、文意(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全班讨论)2、 请大家在讨论时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词(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儿女:子侄辈,现代专指儿子和女儿。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欣然:高兴地(2) 空中撒盐差可拟 拟:比,比拟(3) 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
(4) 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期:约定 乃:才(5)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期:约会,约定。 委:舍弃。(6) 元丘入门不顾顾:回头看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 提问:大家对于课文有没有什么疑问?(引入下面的问题)(1) 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下聚会的?(轻松,温馨)从哪里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2) “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谢安的话,如果你是谢安,你会说出什么话来?为什么把雪比作“柳絮因风起”比“撒盐空中”好?(前者较有韵味)(3) 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4) 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暴躁、易怒)(5) 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6) 让学生表演这篇的情景。(7) 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来。4、 总结: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炼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三、 拓展延伸1、 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先看看苏轼的两首词,都与飞雪有关,都表达了思念之情。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这两首词把景色和人物情感交织在一起,大家能不能想一些恰当的比喻来形容不同的雪景。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 :“吾(于)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为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1) 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的内容。(2) 陈季方真的不知道自己父亲有无功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