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精选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七年级语文教案(精选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七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 篇1

《世说新语》

知识目标

1、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重点)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难点)

情感目标:学习古人的智慧,培养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第一课时:《咏雪》

学习目标:

1、朗读文言文,了解文言大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讨论分析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学习摹景状物的手法。

3、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根据文意读准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重点字词解释:

①内集:家庭聚会②儿女:子侄辈③俄而:不久,一会儿。

④欣然:高兴的样子。⑤未若:不如,比不上。⑥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2)重点句子翻译: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的漫天飞舞。

3、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教学备注】

学法指导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两个原则”:

1、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2、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教学提示

本文篇幅不长,疏通不难,可以在串讲中明确重点文言字词,加深记忆。

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体会写法

1、文章开头一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涵盖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3、“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为什么?

“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柳絮比盐更像雪。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强,有美感,这是“撒盐空中”所缺乏的。“撒盐空中”比喻了雪的颜色。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教学提示‖

通过质疑,让学生感受谢家的浓厚的雅致氛围,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讨论交流解决难点。

?目标导学三:运用比喻,想象写作

1、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几句咏雪的名句。

“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

咏雪的名句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

2、学生尝试运用比喻,想像写作: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个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学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师生共点评!

教学提示

让学生积累咏雪名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提示

此题意在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说的答案有可能五花八门,教师要多加鼓励,培养孩子的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2

《秋天的怀念》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部编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以亲情为主题,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学习本单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多方面的教益。

作为叙事性散文作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作品集》,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他、照顾他的事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尤其是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他们乐于发言,课堂上能与老师保持良好的互动,与同学积极合作、共同学习。但是也存在情绪不稳、浮躁等问题。鉴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所限,对于特殊境遇下如何体会深沉无私的母爱会有所困难。可能会遇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不够深刻,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等问题。这都需要教师从不同层面给予合适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及存在的问题,我确定了下列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通过母亲的“好好儿活”,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思考。

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的语言神态等描写的品味,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

教学难点: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思考。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的运用: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阅读感知法:遵循阅读的整体性原则,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问题引导法: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文本,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启发式教学:以启发、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同时利用小组合作,促进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

(二)学法的渗透:教是为了不教,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渗透学法。

1、品评赏析法:学习过程中,对文中精彩的语句、段落进行品评、赏析、积累。

2、讨论交流法: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3、小组合作法:随着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语文学习的新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一种新的学习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交流学习体会,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设计

在对教材和学生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本原则,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配乐朗诵《我与地坛》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儿子对母亲的爱,进入主题,这篇书写着母亲对儿子爱的《秋天的怀念》。呈现片段: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设计意图:联系本单元的内容,唤起学生曾有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为下文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情感铺垫。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阅读文章,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2、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

要求:边读边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段,了解文章的情节。

设计意图: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阅读,主动学习,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同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简洁准确表达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分析形象

通过熟读、品读文章,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以深入理解文章,解读人物。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母亲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分析母亲的形象。

2、母亲是怎样教导我要“好好儿活”的,理解母爱的内涵。

要求: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并圈出重点词,仔细品味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然后小组一起交流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读、品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补充背景,增进学生对写作背景的了解,进而讨论交流、分析鉴赏文中母亲的形象,母爱的内涵,增强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以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积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分析方法,感悟博大深沉的母爱,突出教学的重点问题。

(四)再读课文,引发思考

在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知识,让学生再读文章,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发思考。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

2、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段落,带着感情诵读,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把握文中“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思考当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好好儿活”,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问题。

(五)重读课文,知识拓展

通过学生再读文章,了解文章在叙述方式上的特点,从而拓展知识。

本环节设计的问题是:

1、了解叙述方法——“插叙”

2、文中插叙的内容和作用

要求: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插叙的内容,思考其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叙事性散文常用的叙述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日常写作中掌握插叙这种方法技巧。

(六)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1、阅读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

2、学了这篇文章,你对母爱有什么新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200字左右

七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基本字词、文学常识

2、理清故事情节,学会讲述童话故事

3、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总结童话的写作特点

3、分析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5、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手法

2、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二、接触新课,走近作者

1、写出你知道的童话故事,说说看童话有什么特点?

2、写出你知道的本文作者的相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复述课文故事

1、本文讲述一个什么故事?把本故事压缩在150字以内

3、故事中写了哪些人物?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四、研究课文,理解内容

1、刚才我们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那么试试可不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所有人物的性格特点

2、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骗子行骗为什么一路绿灯?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情节发展,骗子在安徒生的笔下他们最终没有落入法网,实在耐人寻味。运用你的想象力续写文章《游 行大典之后》。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4

《人生寓言》

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2、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的奇妙。

3、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并简要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4、体会寓意,培养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寓言的特点。2.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难点:体会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了解寓言的基本常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2、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划线的词语。

嬉戏()风韵()厄()运泯灭()

险象迭()生禀告()心旷神怡()

审美:得失之患:

二、理解探究

1、学习《白兔和月亮》思考白兔得到月亮前与得到月亮后赏月时心态有什么不同?注意找关键词

2、《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主题词是“得失之患”,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学生加以概括。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3、学习《落难的王子》思考:王子落难前性格怎样?王子落难后性格怎样?从那句话中可以看出?王子的性格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这两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三、合作释疑

1、比较阅读《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探讨写法。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2、深入研读课文《白兔和月亮》,从课文中摘录认为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

3、读《落难的王子》研讨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

四、课内精读

阅读《白兔和月亮》思考下列问题:

(1)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各一个。

比喻:

拟人:

(2)第四段中的“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与第一段的哪些语句相照应?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五、拓展延伸

阅读《塞翁失马》读过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直译译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胡人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老人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略

二、理解探究

1、“无忧无虑”“心旷神怡”“各具风韵”“闲适”“牢牢盯着”“紧张不安”“心痛如割”“险象迭生”“得失之患”

2、这则寓言有两处转折。诸神宣布月亮归属于白兔,是一个转折。此前,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此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最后白兔请求诸神撤销决定,是又一个转折。前一个转折,前后构成鲜明的对比;后一个转折,给人留下一个启迪。

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道理:拥有巨大的财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令她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所以,她请求诸神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主动放弃了对月亮的所有权。

3、学习《落难的王子》思考:

脆弱坚强起来

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4、《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拥有与自己能力不相称的巨大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落难的王子》的寓意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三、合作释疑

1、(1)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3)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4)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2、如:用词精当的语句“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对称的语句“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他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3、读《落难的王子》研讨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

(1)这则寓言要说的意思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为此作者拟定了一个王子的形象,请问文中是怎样极写他的脆弱的?

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是一个极端脆弱的人:“每当左右向他禀告天灾人祸的消息,他就流着眼泪叹息道:‘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通过王子对别人灾难的叹息极写他的脆弱。

(2)落难王子的厄运,如国破家亡、又当奴隶,又成残废,行乞度日极为凶险,作者意在用落难王子之口,说出厄运使人坚强的道理。

(3)寓言构思奇妙,用第一人称,“我”是落难王子的同时代人,亲眼见过王子,还有一段对话,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亲身见闻,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4)“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反复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耳边响起,重复半截,略去半截,耐人寻味。厄运一旦落到自己头上怎么办?有王子的经历在前,这样的故事又好像是在不断重复,对人很有启发。

四、课内精读

阅读《白兔和月亮》思考下列问题:

(1)略

(2)明确:每天夜晚,她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3)明确:用原句回答,见课文第四段。

(4)明确:因为白兔拥有青草,天空拥有月亮都不是非分之财,而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会如此紧张不安。虽是诸神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拥有非分之财,必然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这样才能表现寓意。

七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2、品味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味探险悲剧中所包含的人类精神。鉴赏作品中撼人心魄的悲壮美,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体会关键语句,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过程与方法:快速默读,重点朗读,品味文中的细节;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南极地图图片及南极风光图,引入探险故事,导入课题。

二、简单认识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的主要成就在于传记文学,代表作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同精灵的斗争》等。

三、初步感知全文

1、读一读,写一写

2、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个故事,注意点明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3、理清故事情节

奔向南极点→带信返程→一个个牺牲

(充满希望) (沮丧) (悲壮)

四、细读研讨

1、你认为“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哪几个方面?从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

2、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充分开展讨论,各抒己见。)

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为了保护同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无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3、题目为《伟大的悲剧》,既然是“悲剧”,那又为何“伟大”?这是否矛盾?根据以上认识,谈谈你是的理解。用“悲在xxxx,而xxxx伟大”的句式表述。

悲在失败,而冒险精神伟大;

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诚信的绅士风度伟大:

悲在生命的毁灭,而团结无私、献身科学的精神伟大:

悲在世人悼念,而人们从中获得精神鼓舞伟大。

4、找出作者对整个事件的评价,这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斯科特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高尚。

5、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五、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说说你所知道的“伟大的悲剧式”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或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1、成功的英雄

2、失败的英雄

3、小结: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里根《真正的英雄》

六、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后,联系自己学习中、生活中的情况,回忆一个事件,用文字的形式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慨,体现真情实感和思想深度,字数不限。

2、阅读推荐书目:

《鲁宾逊漂流记》——笛福《英》

《老人与海》——海明威《美》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6

《华南虎》

教学目标:

1.有情诵读,联系背景,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主旨。

2.抓住关键,品味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研读赏析,形象探究,感受诗歌中浓厚的象征意义。

4.通过诗歌学习,鼓励学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鄙弃世俗、勇于抗争,特别在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体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看猛虎图片,激趣引读

1.图片出示:教师出示老虎图片,学生感受老虎风采。

①看了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兽中之王)

②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华南虎呢?

虎氏家族本有八个亚种:东北虎、(西伯利亚虎)、华南虎、孟加拉虎、南亚虎、苏门虎、爪哇虎、里海虎、巴厘虎。本世纪三十年代,巴厘虎率先灭绝;六十年代,里海虎也绝种;七十年代,最后一只爪哇虎又在地球上消失了。不到五十年,先后三个虎种和这个世界告别。

1949年时,华南虎有4000只,八十年代初剩下150至200只,现在有关专家预测,20只左右。1973年5月,国务院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条例》(草案)中,把华南虎列为三级保护动物;1977农林部又颁布文件,将其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79年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华南虎被国际上列为世界最濒危和第一需要保护的物种。 50年代末东北虎就与大熊猫、***、长臂猿一道被列入保护范围,而当时华南虎却被列为"害虫"。50年代,仅一个福建省,解放军和民兵捕杀的华南虎有案可查的便达530余只。并出了无数打虎"英雄"。 目前尚存的其它四种虎还有:孟加拉虎:大多生活在印度,也有一些穿过了尼泊尔、孟加拉、不丹等。估计野生的孟加拉虎的数量大约为3159至4715只; 苏门答腊虎:仅生活在苏门答腊,栖息的范围从平原森林到高山。现存的它们,大约有400至500只。苏门答腊虎是所有种类的老虎中最小的一种;东北虎估计野生还有360至406只。东北

虎是8个亚种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东北虎的桔黄色要比其它种的虎淡一些,它的条纹不是黑色而是棕色,条纹的间隔比较宽。它的胸部与腹部都为白色,其颈部环有一圈非常厚实的白色毛;东南亚(印支虎)分布在泰国的中部,在中国南部、柬埔寨、老挝、越南和马来西亚半岛也一样能发现印支虎。估计还有1227至1785只野生的印支虎。还有大约60只生活在亚洲和美洲的动物园中。它比起孟加拉虎来更小而且毛色更暗一些,条纹既短又窄。印支虎的食物是野猪、野鹿和野牛。在理想的栖息地中,一般是每100平方公里可有4至5只成虎。

( 《北京晚报》 )

华南虎是现代虎的八个亚种之一,为中国特有,所以又称中国虎。原分布于华南、华中、华东、西南等广大地区。体型较小,尾较细短;毛较短;毛色较深;身上有黑色条纹,宽而密集,体侧常出现上下两纹相接连成的菱形纹;毛皮幅大艳丽;性格凶猛,动作敏捷。华南虎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然而今日,华南虎的分布范围日益缩小,存活数目极少,野外数量不过20只左右。目前,华南虎已被国际上列为世界最濒危和第一需要保护的物种。

2.激趣引读:

师: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已成为古今中外文人描绘抒写的对象。虎,以它的威猛和高贵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华南虎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具体感受一只被囚老虎的震撼力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生难字词)

三、诗歌朗诵,整体感知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②学生比读(可配背景音乐)、评读诗歌,注重情感,注重感知。 教师朗读指导: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2.整体感知:

①诗歌诵读后,你对华南虎有怎样的感受呢?

②你能用简洁的一句话评价一下华南虎吗?

可用如下句式:华南虎是一只 老虎

(威严、高傲、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四、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请学生找出值得品析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或质疑。

①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讨论明确: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②“还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观众为什么是“可怜而可笑的”? 观众用“砸”、“呵斥”、“劝诱”等方式来对待华南虎,而且不知道自己践踏华南虎的尊严是无耻的,在高贵的华南虎面前他们显得多么卑微和可笑;卑微的观众害怕华南虎,隔着两道铁栅栏仍感到“胆怯”,岂不显得可怜?

③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讨论明确:“我”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④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

讨论明确: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出新课。

二、提供背景,主旨探讨

这首诗有没有什么更深的含义呢?

——提供背景,主旨探讨

1.提供背景: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_”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

关于作者:我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诗歌国度,代有辈出的诗人。但不是所有的诗人都能获得卓越的成就。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与时代和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通过独特个性深刻感受历史的脉搏和人民的心声而又富有才华的诗人,才能在诗歌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在跨越20世纪到21世纪的中国诗人中,牛汉同志是命运坎坷、经历丰富的一位少数民族诗人。他有蒙古族的血统,早年即向往革命,1946年他曾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入狱,出狱后又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那时,他即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七月”派诗群的一员,以自己富于民族和革命激情的反抗侵略、呼唤民主的歌声,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新中国成立后,他迅即投身抗美援朝前线,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为保家卫国而战。但1955年后,不幸在所谓“胡风集团”的冤案中被牵连,受到不应有的对待而被迫中断写作。复出后,他迅即放声歌唱,参与主持大型刊物《中国》,并长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编辑,主编《新文学史料》。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不但与绿原共同编辑“七月”派的20人诗集《白色花》,为这个解放前曾经存在共同志趣的诗群留下可贵的纪念;他个人更新作频频。他的诗集《温泉》曾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新诗奖;他还出版了《海上蝴蝶》、《沉默的悬崖》、《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等多种诗集。他虽年事渐高,却老而益壮,至今勤奋笔耕不辍,除了诗作,他还有散文集《滹沱河与我》、《萤火集》和评论集《学诗手记》等问世。

由这些,我们能否得到一些提示让我们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70年代特有的政治环境和作者特有的政治待遇——与华南虎的遭遇何其相似。)

2.主旨探讨:

诗歌结尾作者说“我终于明白 ”“我”明白些什么?(生补充,口头回答)这里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学习本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讨论明确: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

“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

“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高尚的人格,奋然前行。 作者写这首诗时,处境同样艰难,华南虎的不羁个性唤起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我们应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在种种诱惑面前不屈服、不迷失。

这首诗表现中国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三、诗歌比较,诵读提升

1.朗读英国诗人布莱克《老虎》一诗,概括诗人塑造的老虎形象。

威武而充满力量,

2.诗歌比较,课文和《老虎》同样写老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布莱克一诗主要内容是赞叹老虎的威武和力量;《华南虎》主要是借虎来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不羁灵魂的赞扬。

3. 在从比较中,你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写作体会?

自由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做人,就应该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

借物喻人,用象征手段来写作,表达情感。

4.齐读两首诗歌,在朗读中体会。

四、体验反思, 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就是那只被囚在“铁笼”中的华南虎,当时你会怎样想呢?

②假如你是观众,当你看到“铁笼”中的华南虎时,你又会怎样想呢?

③再次诵读诗歌,体会诗中最能震慑人心、表现主题的诗句。

2.互动释疑:在预习、美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这首诗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十年动乱”期间,表现了在特有的政治环境下,中国有良知、正直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压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诗人把这种感情融注在具体的物象——华南虎身上,使华南虎的形象有了象征意义。而华南虎在困笼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个性和追求,深深地感染着启迪着我们,事实上,这样一种独立精神和个性追求也正是我们青少年的追求。

2.拓展延伸:

①课外读一些抒写动物的现代小诗。

②以《华南虎的自白》为题,根据诗意展开想像,试着写一首短诗。

③收集更多的写虎的成语、诗歌及书画。

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汉语之美之奇之瑰丽。

2.明确阅读的重要性与个性化写作的必要性。

二、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三、学习重点

感受语文之美,明确学习方法及要点。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科,激发他们的兴趣。

五、课时设计

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教案# 导语

同学们好!以后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语文。如果同学们在学习上有什么疑难问题,或者在生活中有什么困惑,我都愿意和同学们交流、探讨,我希望能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课。我主要是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什么是语文,怎样学习语文。

虽说这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我觉得这确实有探讨的必要性。因为,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以识记为主,以字词的积累为主,而现在,我们同学由小学生成为中学生了,由儿童变成少年了,我们就要去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去感悟《离骚》汉赋的气势如虹、唐诗宋词的凝炼隽永、诸子散文的词彩句丽;去探讨那栩栩如生、生动形象的四大名著。

我们有着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学习语文丰富的内涵,他能使你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他能使你洞察历史,志存高远;他能使你心灵纯洁,感情丰富;他能使你聪明智慧,善思善辩;他更能使你文思泉涌,笔下生辉。

(二)何为语文

1、问大家一个应该非常简单的问题:

什么是语文?(自由回答)组织讨论。

2、小结

①语:语言。语言是最基础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利用它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现代语言学要求每个人至少掌握一种语言。进入新世纪,要求更高,升学就业,考工晋级还要考英语。

中国的语言是汉语,我们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就是汉语的基础,初中的语文课在小学的基础上加以拓宽延伸,就远的方面而言,学好语文是为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就近的方面而言,学好语文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后面再具体讲。

②文:文字(文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们交际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古代的人最早以结绳记事,后来逐渐有了六书造字法。我们中国的文字是独特的方块文字,每一个字都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学好汉字自然不用多说,写好汉字更显得十分的重要。汉字的书写非常讲究,书法就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

③语文学科:我们今天要学的语文,除了说话写字(语基及其运用)以外,还包括现代文的阅读理解、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写作等内容。以及听、说、读、写这些基本能力的训练。

④语文的性质: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语文是交际工具,它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语文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它可以深入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就需要语文。古人有一句话叫做“处处留心皆学问”(苏轼审鸡头案的故事),我们也可以说是“处处留心皆语文”(张大千与梅兰芳的君子小人故事)。

3、刚才的回答我们似乎是在力求科学。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个风格,回答得尽可能诗意一些,这样,我们以“语文是……”的形式在练习本上尽可能地多地写一些话,给大家三分钟时间,然而小组内交流,请把大家认为精彩的话作上记号,待会儿请一个同学组织一下代表小组发言。

①独立书写,小组交流;

②各组奉献,前面已经被人讲过的就不必再说(发言者自己先报姓名。老师遇到十分精彩的,要问这个创作者的姓名,要求课后交上来)。

4、出示袁卫星的有关语文一段话,请大家尽快记诵。

①大声地朗读。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袁卫星)

②提问:你知道其中的哪些典故?哪几本书?

③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典故?读过哪些本书?

④背诵,默写。

(三)如何学好语文

1.你听说过什么办法?你认为哪些比较可行?(自由发言,小组讨论,请另一人发言。也要先报姓名。)

2.老师总结:课堂内外须做到“六要四多”

课内:

①要认真预习、听课、作业、复习

②要积极思考并努力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③要养成记好笔记的习惯

④要把字写得工整美观,笔划清楚,万不可潦草

⑤要把话说得清楚、明白、响亮⑥要把作文写得新颖、生动、流畅

课外:

①多阅读文章、报刊、文学作品

②多写日记周记心得体会

③多看有益的影视节目

④多上网搜集资料信息

(四)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

1、做好课文的预习:

①读课文一遍,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在作业本上抄注音、注解一遍,词语三遍。作业本距离左边1厘米处划一竖线。第一行写课题,第一行第一列写日期,第二行开始写内容,要写题目,题号统一写在第一列。次日交。

②再读课文,试着了解作者写了哪些内容,然后明晰作者的思路是什么,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技巧是什么,语言运用特点是什么;文章值得借鉴的是什么,读后受到的启发有哪些,文章有什么不足及需要商榷的地方。如果是名家名篇,还需要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及文章诞生的背景等。书上留下读过的痕迹。

③三读课文,试着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情绪。特别是抒情性强的作品,如诗歌、抒情散文等,吟诵得好,就学好了一大半。

2、有目的的认真听好课,做好笔记。争取课堂多发言,积极参加讨论(四人小组,组长)。注意要收放自如。有疑问的地方先做好记号,等合适的时机再问。

3、整理思路和笔记,写写学习心得。按时的、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书上课后有作业的,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同上。每篇课文上好后准备好听写,听写内容包括字词以及一些重要的问题。作业优良计,听写100分计。有错误,及时订正,每个写三遍。不合格的重做重听。

(五)其他事项:

1.课前演讲,写好稿子在方格稿纸上,提前一天给老师看,内容可关于语文的各方面。时间3-5分钟。其他同学点评。10分计。

2.随堂作文,45分钟完成。写在作文本上,第一页写目录。100分计。

3.做个随笔集,给它取个名字,自己也可以取个笔名,配点画。每周随笔两篇,思想健康,内容自定,形式不限,字数最少300字。5分计。

4.做个摘抄集。每周两次,如果是短文章,全抄,写明作者及出处;如果是书籍中的语段,至少500字。抄完后就你所摘录的这段写感想。感想至少也是100字。5分计。

5.剪报本,贴好后,注明报纸名称、版面和日期。写点评,一个点评至少100字。半个学期交一次,一个学期交两次。优良计。

6.课外读本自己看,选取内容自己上。加分。

7.词语手册自己看,抽查,扣分。

8.作业本在预习时自己做,上完课做完作业。一个单元交一次。平时抽查,扣分。

9.每人每周练习三篇钢笔字。

10.积累。每周背诵两首古诗词。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8

《看云识天气》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

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四、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一)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1)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7、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春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