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其优越性,
学会运用世界地图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是如何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读图分析法、讨论比较法
教具
世界地图中国疆域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初一我们学习了世界地理,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中国地理,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中国是文明古国,东方大国。那大家对我们的祖国了解多少呢?我国的疆域范围?我国的地理位置究竟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先从我国的疆域来进行了解。
板书:第一节:疆域
疆域主要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海路兼备的大国和行政区划三个内容,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内容——优越的地理位置,看看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同学们先花两分钟时间大致浏览一下课本,在图1.1上找到中国的版图,判断它的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
1、半球位置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分析一国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进行分析?
生:可以从它所处的半球、维度和海陆位置进行判断
师: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
生:东西半球划分界线是西经20°和东经160°,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赤道。
归纳:从地图可知,中国的经度范围大致在东经75°和东经135°之间,纬度位置在赤道以北,即位于东半球,因此,从半球位置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纬度位置
师:请问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界线是?
生:略
归纳:热带与温带的划分界线是南北回归线,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是南北极圈,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但在我国的高山地区也会出现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
3、海陆位置
师:在学习世界地理的时候,知道了大洲与大洋的具体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有哪几大洲和大洋以及他们所处的位置?
生:略
归纳:从世界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位于亚洲东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海路兼备。而我国西部深入亚欧大陆腹地,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海域广阔,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
过渡:知道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现在同学们来猜个谜语,谜面是:“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他在北,东西二分它具东,头只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谜底是大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这个谜面主要是从地理位置方面去描述的,我们刚刚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是不是很容易就猜出来这个谜底是我们中国。
既然知道了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那同学们从我们生活中感受来看,我国所处的位置究竟如何?
正所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要判断我国的位置是否优越,我们就将我国和其他国家相比较。
同学们看图1.2
“中国、俄罗斯、加拿大、巴西、蒙古、日本在世界的位置”与俄罗斯、加拿大、巴高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归纳:俄罗斯、加拿大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和北寒带地区,气候寒冷。巴西大部分位于热带地区,终年炎热。而中国大部分在中纬度,温带面积广,那被跨度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我国北方和南方种植的农作物有明显差别,北方适宜种植小麦、花生、甜菜,而南方适宜种植水稻、油菜、甘蔗;北方水果主要有苹果、梨,南方盛产柑橘、香蕉、菠萝等。
师: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略
归纳:蒙古深居内陆,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国,降雨量少。日本是四面临海,是一个岛国,气候湿润,降水丰沛。而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能带来丰沛的降水,是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又有利于海上的对外交往。背靠亚欧大陆,有利于与欧洲、中亚等地区的对外交往与贸易合作。如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现在的“亚欧铁路大陆桥”都经过我国西部与中亚相通。
那同学们看下我国的地理位置还有哪些方面的优越性呢?
位置的优越性
发展农业生产南北跨度大气候差异明显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对外交往与合作海陆兼备有利于对外交易与对外开放发展海洋事业东临太平洋
多港湾和岛屿海上交通便利利于水产业的发展其他旅游资源丰富如:海南热带风光内陆沙漠北国冰雪海滨风光等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学习了两方面的内容,首先了解了我国在第球上的位置,其次通过读图分析了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及其特点。
板书设计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属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西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知道领土包括陆地领土和海洋领土,并要学生掌握我国的陆地面积、我国疆域的四至点、陆上疆界以及陆上邻国。
2、海洋国土中要求掌握东邻四海一洋,我国的领海和内海、大陆海岸线、主要的岛屿和群岛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等知识。
3、通过对我国陆疆和陆上邻国、大陆海岸线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等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我国的领土面积和四至点、濒临的海洋、以及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难点是我国疆域的四至点、我国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的名称。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比较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已经知道我国是一个大国,那我国到底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我国国土这一方面的内容,进一步了解我们国家之大。请大家打开教材P3,进入我们今天学习的正题-------海陆兼备的大国。
板书二、海路兼备的大国
师:同学们看课本第三页内容,找出我国的四至点。
学生:略
归纳:我国领土的四端为:
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31′N);
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3°51′N);
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下面我将用一首口诀来帮助大家记忆四至点。口诀是“头上顶着黑龙江,脚踏曾母暗沙岛,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说明:曾母暗沙只是一个暗礁)下面请同学们背诵口诀,看谁记得又快又准。(需在地图上找出这四个点并且把他们标出来)
读图1.4和图1.5四幅图,说一说引起其变化的原因。
1、冬季由于纬度的跨度大,受纬度的影响,南北气温差异大。
2、东西经度跨度近60°,时间相差近4小时。所以当乌苏里江洒满早餐金色阳光的时候,帕米尔高原还是漫天星斗的漫漫黑夜。
过渡:我国疆域辽阔,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有漫长的陆上国界线和大陆海岸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往下学习。
师:快速阅读第五页内容,找出我国的陆上国界和海岸线分别长多少?并通过图1.3“中国的疆域及邻国”找出我国的14个陆上邻国及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
学生:略
师:我国的陆上国界长2.2万多千米,相邻的国家共有14个,逆时针数来分别是:朝鲜、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三字经记忆: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和不、缅老越)
我国大陆濒临海洋,由北往南依次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到相应国家的位置)
另外我的还有两大内海、三大海峡、三大半岛。
两大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
三大海峡:渤海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
教学目标:
1、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
1、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教学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章第四节地图第一课时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板书:一、地形图的判读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学生读图:读课本P126图B“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B点的高度为500米,A点的高度1500米,以B点为基准面则A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A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A点与B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补充: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地图册“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板图:《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示图》,边板图,边讲解。
板书: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做练习巩固:
写出地形名称:
⑴⑵
⑶⑷
⑸⑹
读图:读课本第29页“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讲解: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讲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看图:课本第29页“分层设色地形图”,陆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
20xx~3000用深黄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黄色,表示山地
讲解: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一般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新|课|标第|一|网
过渡: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阅读地图。还有一种更直观的图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势的高低起伏,这就是地形剖面图。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让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特点。
讲解: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提问:我们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着不同的线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样?(不一样。)
讲解: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沿着某个方向画一直线,如P30图I中的直线AB。然后将该直线与等高线的交点——投射到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上,得到不同的交点,把这些交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看下图(课本插图P30图I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课堂小结:
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画出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
课外作业: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板书设计:
一、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确定:
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
⑴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⑵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3、分层设色地形图
4、地形剖面图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
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东、北两面与朝鲜、俄罗斯为邻,南连河北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东北地区地理地位十分重要。东北地区陆上与朝鲜、俄罗斯接壤,有利于开展对外贸易;通过南面渤海、黄海海域可与韩国、日本等众多海外国家进行经济交流,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地形特征:东北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则是广阔的平原。(山环水绕,平原居中),东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
4、气候类型及特点: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温暖短暂,冬季寒冷漫长。(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东北地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长东严寒。
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1、东北地区人口分布不均匀。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人口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其中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人口较为稠密。平原地区人口多,山地地区人口偏少。
2、东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主要少数民族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满族在东北地区分布较广,是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赫哲族是我国北方长期以渔猎为生的民族,有吃生鱼的饮食习惯。旗袍是中国女性特色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的旗装。
3、在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网中铁路占主要地位,纵横交错的铁路连接着全区各主要城市和工矿中心。
4、东北地区是我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地区,特别是哈大线(哈尔滨—大连)、滨绥线(哈尔滨—绥芬河)、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
5、哈尔滨市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长春是东北地区中部的中心城市,、沈阳是东北最大的综合性城市中心和交通枢纽。1大连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港口,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出海门户,素有“北方香港”的美誉。
学好八年级地理的几个方法
第一步
学地理,说白了就两个字‘看,背’
看,就是你要学会看图,要学好地理,会看图是最最重要的,如果一个人连地图都不会看,那么,他/她的地理绝对很差。
背,就是你要记住概念,记住它的地形,地貌,地势,还有气候特征,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第二步
要知道所学习的那个区域在什么地方?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知道所学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
学会使用课本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第三步
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产生的原因。比如,为什么一个地区同另一个地区有差别,为什么有些地区又很相似?
重视地理观察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第四步
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带来的影响。是有利,还是不利。
要认识学地理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对待学习。我们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不具备中国地理知识是不行的。试想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一点不懂,何以动手去搞建设?要知天下大事,不知世界地理,同样不行。
第五步
要明确学习的内容。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内容,还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内容?还是一个区域或是一个国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情况?
学会使用地图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其次,要用联系的观点学习,例如,气候和农业有密切的关系,矿产和工业有密切的关系,人口的分布和自然环境有关系。各种自然条件彼此又有关系,如:气候和水文,水文和植被等等,不能孤立地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此外,学习地理,既要了解课本中的内容,学会阅读、使用、绘制地理图表等技能,还要留心观察自然和社会,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观察时,要动脑筋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好以上几点,就不怕7年级地理学不好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后果
4、黄土高原生态建设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导入】
一、导入(以黄土高原的图片来导入本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师出示,生代表朗读,生明确目标。
【教学过程】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过渡语句:学习一个地方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
(师出示图片,生读图找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主要跨越的省区,小组派代表回答,师出示答案)
1、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2、主要跨越的省区: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
3、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过渡语句:这么多的黄土是怎么形成的?)
(师布置学生关于黄土高原形成的说法)
4、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师出示出示图片,生思考“刮得风的方向”师提问,生代表回答)
(过渡语句:专家们到底找到了什么证据证明“风成说”说呢?)
(师布置学生从课本上找到证据,并理解这些证据的所证明的东西)
5、证据
第一条证据“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第二条证据“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流质(风或流水)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第三条证据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第四条证据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过渡语句: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形成,现在我们来学习为什么它呈现给我们的是沟壑纵横的模样)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师布置学生看课本,总结其水土流失的原因;师提问,生回答,师出示)
1、原因
(1)自然原因:植被、土壤、降水、地形
(2)人为原因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是出示“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上流失图”,让学生发现其不同,得出自己的结论,生代表发表自己的结论,师最后总结)
(师布置学生记忆“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生互相检查,师巡视抽查)
(过渡语句:水土流失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呢?)
2、后果
(过渡语句:最直观的后果就是使得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但是整个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程度不同,所以呈现的景观也不同的)
(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黄土高原不同的景观;让学生思考人口和村庄主要分布在哪种区域;生代表回答)
黄土塬(人类和村庄主要分布的区域)、黄土梁、黄土峁
(过渡语句:除了这最直观的后果,还有哪些呢?)
(1)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2)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3)还向黄河下游输送了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师生一块分析水土流失带来的后果)
(过渡语句: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1、气候
(师布置生完成P83活动题,做完后小组内讨论;组内派代表回答,师总结,
口述答案)
(过渡语句:通过刚才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我们了解黄土高原会产生旱、
涝灾害,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
2、常见灾害: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塌陷
(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也了解了其脆弱的自然原因)
(过渡语句:人类活动又对黄土高原造成了什么影响呢?)
3、人类活动——人为原因
(师出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师引导学生理解该图)
(过渡语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四、生态建设
1、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五、小结
(生代表总结本节知识,不足之处由另一名学生补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知道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继续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材料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节课对地图和图表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用过去所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探究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并使学生认知知识的连续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节约用水,有意识的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造成影响及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对淡水资
源危机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节水、护水的模范。
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和我们日常生活较为密切,许多内容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为了保证课堂
教学效果,主要采用“角色扮演”和“讨论法”。通过“角色扮演”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并通过活动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准备课堂讨论。
2、教师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图片,准备相关投影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教师:听着这美妙的音乐,请闭上眼睛想象:青
山削翠,流水潺潺,飞泉瀑布,水天一色,相映成趣,好不惬意,我们好像听到高山对流水说:高山仰止,流水不断;流水对高山讲:万流归宗,生命永恒!(学生听音乐跟随老师一起体会。)
板书课题:第三节水资源
一、时空分布不均
新授:
(1)水资源的概念和作用。(学生看书并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水资源概念
广义:包括海水在内的地球水量总体。
狭义: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作用:人的生命活动和动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水不仅维持地球一切生命,而且对一切经济问题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2)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我国河流径流量的南北、东西差异,教师总结。
明确:我国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另外我国水资源从时间 配上来看:夏秋多冬春少。
(3)思考: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先给学生展 资料,学生举例并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南、北方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明显,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我国将水和径流的季节、年季节变化大,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不足更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教师展示我国各地水资源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
板书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4)如何缓解我国的缺水状况?(提示学生根据我国水资源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和方法)
明确: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兴修水库是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之一;(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提示学生我们周围的水库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理解水库的作用。)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多媒体出示南水北调示意图,并简单解说引滦入津、引滦入津、引黄入晋工程的作用及意义,从而提示学生分析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5)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人均仅为世界水平的1/4,总体上我国缺水情况日益加剧。然而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水污染和是浪费的状况也很严重,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有不合理用水的状况?(学生回答)引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话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角色扮演:从以下角色中任选一个,从角色出发,谈谈如何节约用水,你现在的身份是:农民、水利工程师、政府官员、造纸厂厂长、家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寻找节水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节水是社会各部门各方面需要进行的共同的工作。节水是社会问题。)
明确:
A、我国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所做的努力:?制定法律、法规;?有偿使用;?制定“中国水周”;?制定“节水标志”。
B、农业节水:帮助学生了解我们周围的农业用水情况,并把几种主要的灌溉方式提供给学生。
C、工业节水:提示学生根据教材了解。
D、城市节水:简单了解。
E、家庭节水:调查学生的家庭用水情况,并评出家庭用水小模范,使学生找到身边的榜样。
F、出示节水标志,并通过让学生介绍这一标志,强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节水意识。(观察节水标志图,通过观察你有哪些想法,这些会不会对你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记住节水标志,时时不忘节约水资源。)
(6)动画“没有水我们还有什么”。
结束语: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祝愿我们美丽的地球,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播放音乐:《竹林晨曲》。
1、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对于水资源的现状问题以及如何保护水资源有更深入的理解。初步形成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
2、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发现并解决问题等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实践和我们的理想可能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与思考。这节课我和我的学生一起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相信我们会走得很远。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分布特征;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知道它们的划分依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国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知道我国季风的概念、特点、原因和影响范围,了解季风对我国降水时空分配和东部锋面雨带推移的影响,能从利、弊两个方面初步评价季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二)教学难点
1.干湿地区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影响。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绘制中国轮廓地图备用。
五、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我国降水特征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气温特征和气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下面的图片展示了哪个自然因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展示不同区域的建筑形式)
学生回答预设:降水。
教师:(展示建筑所在位置,学生竞猜)刚才的图片反映的情况,我们结合我国年均降水量的分布来看一下。请同学们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以下4个问题。
1.指出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区。
2.年降水量超过1 600毫米的地区大多在 。
3.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___岭、 __河附近至_____高原东南边缘。它与我国1月份的___℃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
4.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 岭、张家口市、____ 市、_____ 市至喜马拉雅山脉东缘。
5.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大多在 。
6.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问题链式的任务,让学生独立读图。】
教师:观察到现象后,我们需要思考原因,为什么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学生回答预设:西北内陆离海较远,东南靠近水汽源头。
教师:同学们的意思是含有丰富水蒸气的云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运动,所以使得降水出现这种变化趋势,是什么推动了云的运动呢?
学生回答预设:风。
教师:由于我国地处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海陆性质差异明显,因此,每年夏季我国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来自大洋的风,温暖湿润,带来丰沛降水。在夏季风从东南进入西北内陆的过程中,随着距离的增加和不断受到山脉的阻挡,影响越来越小,所以我国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展示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年降水量柱状图)
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1.四城市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吗?降水集中在哪个季节?
2.四城市的雨季长短有何差异?
学生回答预设
1.不均匀,集中在夏季。
2.广州最长,武汉次之,北京和哈尔滨最短。
教师:请大家思考原因。
学生回答预设
每年冬季,我国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东北季风,寒冷干燥,使我国降温减湿。因此,我国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教师:第二个问题让我们通过夏季风的运动过程来了解。
夏季风进入陆地后,与陆地气团相互作用,它带来的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不断降低,水汽会冷却凝结,成云致雨,这种雨称为锋面雨。
冬季,我国大陆一直被冷空气控制,5月夏季风开始从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冷暖气流相遇,这时就会发生一件神奇的事情——锋面雨(转PPT)——因此,随着南部暖气团势力的逐渐加强,我国东南地区自5月起就进入到了雨季。
随后,暖气团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夏季风向北推移。6月,夏季风北上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国雨带随之向北扩大,此时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在长江中下游徘徊,于是形成了细雨绵绵的“梅雨”季节。
之后,夏季风继续北上,在7、8月份到达华北、东北地区,全国降水达到最多,而此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却处于下沉暖气流的控制之下,出现了伏旱天气。
进入9月,冷气团势力增强,暖气团势力减弱,夏季风迅速撤回到南部沿海地区,10月,彻底退出我国大陆,我国雨季结束。
归纳总结: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示意图
学生:掌握我国夏季风运动过程。
教师: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我国降水不仅存在着季节的变化,不同年份之间的降水分布也很不稳定。(出示我国北京1951~20xx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标注降水量最高和最低年份,分析这两年可能的夏季风进退情况。
学生回答预设:夏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降水量大,此时可能会出现洪涝灾害;夏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降水量小,这时容易引发旱灾。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印象。】
讲授新课——读“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特征及分布
教师:降水量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一个地区水分的多少并不只受降水多少的影响,让我们通过一个动画来看一下。(展示蒸发量动画)大家说,还有哪个因素影响了区域的水分的多少?
学生回答预设:蒸发。
教师:当降水量>蒸发量时,气候比较湿润,反之则气候比较干燥,据此我们将全国划分为4个不同的干湿地区。请大家对照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和降水量分布图,找到每个地区对应的降水量。
【设计意图:深化读图能力。】
教师:地区的干湿状况不同,会影响到植被的种类和农业的类型,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四幅景观图,分别属于哪个干湿地区?
学生回答预设
湿润区——植被以森林为主,耕地以水田为主
半湿润区——植被以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为主,耕地大多是旱地
半干旱区——以温带草原为主,是我国重要牧区
干旱区——远离海洋,植被稀疏,沙漠和戈壁广布
教师:其中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是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秦岭—淮河一线。
教师: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条线的意义。
学生回答预设: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河流无结冰期,主要为水田;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主要为旱地。
(板书)一、寒潮
1、寒潮及其运行路径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过渡)除了上边提到的灾害性天气寒潮和旱涝灾害以外,我国东南地区还常受到台风的侵袭。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有关“台风及其对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录象。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0页和第70页“台风”一节课文和“西太平洋台风移动路径示意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参看课文标记了解什么是台风?它发生在什么时间?
(2)观察课文图象,了解台风能影响我国哪些地区?
(3)台风对当地的天气产生哪些影响?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经过小组的合作学习,特别是学生对中央电视台有关的预报和有关的录象资料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基本明确了台风及其危害。然后请一名同学到前边向全体同学介绍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影响我国的范围、带来的危害和好处。
(教师归纳)
(1)影响我国的台风是产生在西太平洋热带海面上的一种十分强大的大气涡旋,它在每年的6至10月影响我国的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区,我国东南沿海的其他地区有时也受其害。
(2)台风经过的地区常出现大风、暴雨天气。
(3)大风回破坏建筑物、造成翻船事故,暴雨回引发洪水,形成洪涝灾害等,但也可缓解当地的旱情,如缓解长江地区的伏旱天气。
(板书)二、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
2、台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我国的寒潮和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和旱涝灾害。这些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损失。因此,联合国将20世纪的最后10年,定为国际减灾10年。特别是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威胁,我们要研究这些灾害性天气发生的规律,防御和战胜灾害,采取有利的措施,加强预报灾害的研究,使我们尽可能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知道水是宝贵的、有限的资源,了解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分布,知 道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的分布 和比重,了解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掌 握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知道我国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相 应的解决途径,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 路线及影响;了解水资源的利用状 况,以及水浪费和污染现象,知道在 某种意义上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阅读各类图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析图、释图的能 力;通过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特点、原因及解决途径,培养学生分 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通过学习 水资源利用状况,培养学生从资料中 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收集有关 水资源紧缺、水资源利用状况等资 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对水资源利用状况 的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问题的具体分析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华北地区严重缺水的事实及缺水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学生能全面、正确地认识水资源的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节水惜水、保护水资源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以及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
(2)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应的解决途径。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路线及意义。
(3)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分析图像、表格、文字等各种信息资料。
三、教学难点
(1)学会分析某千地区水资源紧缺的原因。
(2)理解水利工程的作用,如三峡、小浪底工程。
(3)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四、教学准备
(1)课前,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活动小组,每小组以4~6名同学为宜。(2)教师课前收集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资,料,制作本节3课时相关内容的多媒体课件。(3)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做好预习,课前收集有关水资源危机及水资源浪费、污染等利用状况的资料,收集有关三峡工程和小浪底工程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组织教学: 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与环境三大问题:水资源是各种资源中不可替代的一种重要资源。水资源与环垮 密切相关,也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水资源问题已月为举世瞩目的重要问题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水资源”。
2、讲授新课
教师板书: 第三节 水资源 -
教师板书: 一、水是宝贵的资源
教师提问: 水是宝贵的资源,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呢?
教师板书: 1.水的作用
学生回答: (略)
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课下搜集的有关资料(略)
教师利用多媒体或投影仪展示资料(略)
师生互动,、共同归纳总结: 由此可见,人的生命活动和动植物生长都离不开水。不仅为维持地球一切生命所必需,而且又一切经济问题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教师提问: 水是生命之源,水又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想—想,什么叫水资源?
教师板书: 2.水资源的概念
学生回答: (略)
教师总结: 水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力球上所有水体的总称。狭义的水资源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或投影片出示“地球上水体的分布图”
教师提问: 地球上的水储存在哪里?我们目前大量利用的水体主要是哪些水体?
教师板书: 3.地球上的水体
学生读图观察
学生回答: (略)
水是日常所必需,在本课教学中注意与日常生活事例相联系。 可利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水的作用的认识。 教师可要求学生依次介绍水对人类和动植物的作用、对工农业生产的
作用。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以让同学们朗读或介绍相关材料。 使学生认识水的价值。
资料:水是一切生命过程得以正常进行的生理要素。水分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如昆虫体内含水量达46%~92%,人体内63%是水分,一般植物都含60%~80%的水分,有时甚至达9Q%以上。 若条件不允许,教师可画板图示意。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组织教学: 请同学读课本图3.16,归纳填表。
学生活动: (学生填表)
教师归纳讲解: 地球上的水储存在海洋、陆地和大气中。海洋水占地球上水体储量的97%,是地球上水体的主体。大气水,主要以气态存在,比重最小。陆地水根据含盐量不同分为淡水和咸水,咸水多分布于内陆湖泊;淡水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以及冰川水,冰川水和深层地下水比重大,占淡水储量的98%,但目前技术条件下难以利用。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可见地球上可以供人类利用的水资源是有限的。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
淡水资源的缺乏不是个别国家所独有的问题,而是全球发展中面临的问题。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7年联合国水事会议都提出了水危机不久将成为继石油危机之后另一项严重的社会危机。世界银行1995年的调查报告指出:占世界人口40%的80个国家正面临着水危机,发展中国家约有10亿人喝不到清洁的水,17亿人没有良好的卫生设施,每年约有2 500万人死于饮用不清洁的水。
教师提问: 这段文字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略)
教师组织教学: 20xx年12月12日,联合国郑重宣布:20xx年为“国际淡水年”。在我们刚刚进入的这个新世纪,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将越来越严重。有专家预言,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人类2l世纪面临的最严重的资源问题。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全球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并举实例说明。
教师板书: 4.水资源短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略)
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归纳总结:由于世界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致使水资源的消费与日俱增;人类的生产活动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使水资源的利用价值降低,可用水资源减少所以水资源日益紧缺。
教师提问: 读图3.17“就地取材”,这幅漫画的含义是什么,就 地取材的“材”指什么?
学生回答: (略)
教师调查并提问: 我们大多数同学家中都饮用纯净水、矿泉水,而且在我国城市中,购买纯净水、矿泉水饮用,已成为人们消费时尚。你们知道为什么?
学生回答: (略)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组织教学:
资料:水污染对人的健康影响有以下两个方面:(1)污染的水和含有致病的微生物和病毒等。(2)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会引起人的中毒。这些有毒物质还会在水生蔬菜或水生生物体内蓄积,食用后会造成中毒或慢性中毒。
学生回答: (略)
教师总结并提问: 地球上的水资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想一想,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略)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和问题
读表格资料并结合课本第76页内容,说说我国水资源的数量有什么特点?
教师板书: 5.我国的水资源
学生读表、看书回答: (略)
教师归纳总结: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l/4;我国水资源紧缺。
教师板书: 总量丰富 人均占有量少
教师课堂小结: 同学们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知识要点。下
课堂思考: 了解“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我们能在水日、水周做些什么呢?
六、课外作业:
石家庄市居民用水主要来源于哪里,现在和过去是否一样?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揣摩体味相关词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细腻描述人物言行的写法。
4、体会爱心献给他人的美好情感。
2重点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
2、揣摩词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爱心献给他人的美好情感。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藤野先生第一学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导入语: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些令人难忘的经历,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温暖,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痛苦,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奋斗的乐趣。在鲁迅先生的一生中也有过这样的时候,那就是他的老师。我们已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看看在鲁迅先生的记忆中的另外一位老师。
2、简介时代背景:国情,作者人生、思想。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并思考:
(1)文中“我”的活动变换了3个地点,它们是东京、仙台、北京。
(2)“我”的这些活动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3)根据地点变化,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2、再读课文,找出鲁迅对藤野先生感情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作者对老师的感情如何?
——感激、敬仰、怀念……
三、研讨人物
1、本文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哪几件事?用简要语言加以概括。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2、根据上面事例,你认为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中心词前面用恰当的修饰语作概括。 答:鲁迅描写了一个的藤野先生。
(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关心爱护、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四、探究阅读
1、为什么鲁迅对先生会有这样深厚的感情?(介绍鲁迅当时在日本的处境)
当时中国落后挨打的背景,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处境的介绍,以利于学生理解鲁迅在碰到象藤野先生这样的老师时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2、文章主要写藤野先生,为何要写东京的留学生和初到仙台的情况?或交待动机或正面衬托或反面衬托要区别对待。
在这样的处境中碰到这样的一位导师,真的令人一生难忘。所以在20年后,鲁迅依然记忆犹新,特别是在陷入困境的时候,更会想起他来。
3、阅读课文最后一个小节,思考:在这段文字中先生要说出的是些什么话语。我为什么良心发现的,增加了勇气,继续写文章?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五、拓展延伸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有没有最感动的时候?什么事情,什么人,对你有什么启发?
(这一组问题,其实是由问题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引出的,由这个问题带学生进入对藤野先生的了解,对鲁迅当时处境的理解,对鲁迅对藤野先生情感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的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感动。)
六、课外作业
课外阅读《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将寿镜吾、章太炎、藤野先生加以比较,写一段话来,看看他们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1 藤野先生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 藤野先生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藤野先生第一学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导入语: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些令人难忘的经历,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温暖,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痛苦,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奋斗的乐趣。在鲁迅先生的一生中也有过这样的时候,那就是他的老师。我们已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看看在鲁迅先生的记忆中的另外一位老师。
2、简介时代背景:国情,作者人生、思想。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并思考:
(1)文中“我”的活动变换了3个地点,它们是东京、仙台、北京。
(2)“我”的这些活动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3)根据地点变化,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2、再读课文,找出鲁迅对藤野先生感情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作者对老师的感情如何?
——感激、敬仰、怀念……
三、研讨人物
1、本文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哪几件事?用简要语言加以概括。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2、根据上面事例,你认为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中心词前面用恰当的修饰语作概括。 答:鲁迅描写了一个的藤野先生。
(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关心爱护、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四、探究阅读
1、为什么鲁迅对先生会有这样深厚的感情?(介绍鲁迅当时在日本的处境)
当时中国落后挨打的背景,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处境的介绍,以利于学生理解鲁迅在碰到象藤野先生这样的老师时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2、文章主要写藤野先生,为何要写东京的留学生和初到仙台的情况?或交待动机或正面衬托或反面衬托要区别对待。
在这样的处境中碰到这样的一位导师,真的令人一生难忘。所以在20年后,鲁迅依然记忆犹新,特别是在陷入困境的时候,更会想起他来。
3、阅读课文最后一个小节,思考:在这段文字中先生要说出的是些什么话语。我为什么良心发现的,增加了勇气,继续写文章?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五、拓展延伸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有没有最感动的时候?什么事情,什么人,对你有什么启发?
(这一组问题,其实是由问题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引出的,由这个问题带学生进入对藤野先生的了解,对鲁迅当时处境的理解,对鲁迅对藤野先生情感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的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感动。)
六、课外作业
课外阅读《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将寿镜吾、章太炎、藤野先生加以比较,写一段话来,看看他们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发解西北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区、主要地形区、主要矿产区和工业城市的位置,主要铁路线的分布;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用图、画图的能力概括出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干旱,并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本区自然资源丰富、地域辽阔、草场众多,看到本区农牧业发展前景很好,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边疆的教育,激发学生开发边疆、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提问] 在中国分区地理的学习中,我们已学过了哪几个分区?谁能概括各分区的区域特征?(从位置、自然条件、经济特点等角度引导。)
[展示图片] 西北地区景观图。
[提问] 你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景象吗?和我们学过的几个分区一样吗?
为什么有这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西北地区。
[展示地图] 西北地区图。
[提问] 谁能指图说出本区的范围和作为地理界线的事物,及所包括的省区和相邻的国家,然后概括出本区的位置特点?(从纬度、海陆和相对位置不同角度引导。)
[归纳] 西北地区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地区,跟海较远,越往西跟海越远。
[教师提问] 本区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这对本区的降水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 降水少,跟海洋越远降水越少,即越往西降水越少。
[读图指导] 指导学生用地图册“中国年降水量”图进一步说明本区降水量的分布:在内蒙古东部为400毫米,往西逐渐减少到200毫米以至50毫米以下。所以,干旱成为本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
[提问] 除海陆位置外,还有什么能影响到水汽深入西北内陆呢?(地形)本区有哪些主要地形区?
[读图] 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天山、吐鲁番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说明本地主要以什么地形为主?
[讲述] 本区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部风蚀作用显著,戈壁滩上形成奇形怪状的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塔里森盆地中部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码干沙漠,沙漠地区随处可见绵延起伏的新月形沙丘。由此可见,西北地区地形主要是以高原、山地为主。
[提问] 请同学们在地形图上找找新疆境内的主要山脉、盆地,说说新疆地形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板图] 新疆“三山夹两盆”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并指导学生在书本上画)。
[指图讲解] 新疆的地形就像“疆”的右半部分——“?”,从北向南三条横线依次代表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脉,两个“田”分别代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形成“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结构特点,天山横亘在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之间。
[出示投影片] 西北地区的草原和荒漠分布图。
[提问] 本区地表植被,由东向西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回答] 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指图讲述] 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夏季降水稍多,水草丰美,马牛羊成群。贺兰山以西的内蒙古西部、甘肃河西走廊、新疆两大盆地,由于降水越来越少,草原上的牧草越来越矮小稀疏,逐渐成为荒漠。
[读图] 在“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上找出塔里木河。观察本区河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讲述] 本区河流稀少,且多为内流河,其中最长的是塔里木河。湖泊也多为内流湖。与南方地区的“水乡泽国”形成鲜明对照。原因是:深居内陆,降水少,蒸发强烈,所以河流稀少,水量也小。河流沿途多沙漠、戈壁,水分大量蒸发、渗漏,因而水量越来越少,下游多消失在沙漠中或流入内流湖,不能流入海洋。
[提问] 有人说,在西北地区水贵于金子,你同意吗?为什么?
[讲述] 因为本区气候干旱,水是多么稀少,所以水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来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农业来说,水源就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提问] 请问西北地区主要适宜发展什么农业呢?(畜牧业)
[板书] 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提问] 假如你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位农场主,要建个畜牧业基地,你觉得建在哪里比较合适呢?能在图上画出来吗?
还有什么地方可建畜牧业基地呢?
[展示投影] 由山麓到山顶植被有什么变化?如何利用这里的草场资源呢?山上是冬季牧场还是夏季牧场?为什么?
这就是新疆天山山地牧场,因水热条件引起牧场分布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
[提问] 除了发展畜牧业,在西北地区还可适当发展什么农业?(种植业)
水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自然条件之一,在西北,大气降水的可性不大,那么水从何而来呢?请你帮助找水,并设想一下种植农业区可能分布在哪儿?为什么?
[学生] 略
[讲述] 对,大家的眼光不错,在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可以引黄河水灌溉,这里因为有了水,而发展成为物产富饶的绿地,因而被誉为“塞外江南”。
[提问] 还有哪儿可发展农业?怎样解决水的问题?
[讲述] 夏季,因为夏季时气温高,冰雪融化。
[提问] 那么,怎样利用地下水呢?
[展示投影] 介绍坎儿井原理。
[讲述] 坎儿井真是保护灌溉、节约用水、防止蒸发的一处好方式。
[小结] 在西北地区发展农业,必须要有水灌溉,那么这种农业,我们叫做“灌溉农业”。
[承转] 西北地区流行一句话:麻雀、孔雀东南飞,这话什么意思呢?
[讲述] 要想发展西北就必须有世界眼光,而世界发展的出路无非是工业化问题,怎样才能迈上工业化的道路呢?让我们找找西北地区发展的优势。
[展示]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主要城市、交通分布图,请完成课本P.17活动1.
[提问] 西北地区要发展经济,靠的是什么?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西北的交通情况怎么样呢?
[学生回答] 略
[小结]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近几十年来,利用本区资源和特有的地理环境特点,大力发展相关工业,交通运输条件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展示图片] 有关西北土地沙漠化、草原退化、动物遭杀的图片。
[承转] 但是,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所以,在资源开发中必须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 生态环境的保护。
[小知识] 了解历史古城——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并且完成书本JP.17活动2。
[板书] 生态环境脆弱。
板书设计
一、 说教材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第四单元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