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为实现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宏伟奋斗目标不懈奋斗、砥砺前行。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增强新时代意识的思想宣传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增强新时代意识】范文一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了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之一,它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所在,是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懈努力、敢于牺牲、为民服务的精神,需要共产党人立足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大力弘扬、代代相传。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奉献精神所彰显的“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的属性决定了在建党伊始,就必然把“为公”“为民”四个大字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
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同志提出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强调,全党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反复告诫全党:“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三万多字中有200余次提到了“人民”。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步入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清楚地向历史、现实和未来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近百年所行大道的真谛。这条人间正道就是: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为中国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无私奉献、勇于牺牲、永远奋斗的伟大历程;就是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砥砺前行的伟大进程,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行程。
1939年12月和1944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分别为两位牺牲的共产党人撰写了纪念文章,这就是广为传颂的《纪念白求恩》(原名为《学习白求恩》)和《为人民服务》。一位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同志,一位是八路军的普通士兵张思德同志。毛泽东为什么要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什么样的精神品格?毛泽东同志说:“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为人民服务》中,他郑重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
新时代的共产党人修好“立党为公、忠诚为民”这门党性必修课,关键在于切实做到坚守理想的“知”与敢于奉献的“行”的辩证统一。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一个干部是否坚守自己的精神追求,大多能从他的行动上判断出来。有的共产党人在寻常时候就看得出来、在关键时刻能站得出来、在生死关头豁得出来,归根到底就是有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各项工作要有新气象新作为。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继续弘扬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继续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满足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才能不断为中国强起来聚合磅礴的力量,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增强新时代意识】范文二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思政课怎样增强亲和力与针对性?怎样给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教育部将2017年确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积极组织各地各高校推动思政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不断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思政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取得良好效果。
思政作业升华为艺术作品
绘画作品“列宁在十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细节,让人感受到那段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峥嵘岁月;手工作品“一带一路”,以纤维丝纸绳为材料,模拟“一带一路”路线图,展现出我国与沿线国家千丝万缕的联系;国画作品“春和景明”,运用中国画传统技法描绘初春时节万物向荣的景象,象征着祖国大好河山的勃勃生机……前不久,在清华校园里,一场名为“赤子初心”的全国高校思政课学生艺术作品展,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
而这些参展的作品,都是以艺术类专业学生平时的思政课作业为基础创作而成的。其中既有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事件,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既有关于理想信念的宏大叙事,也有身边小事小景的体验感悟。同学们通过绘画、雕塑、书法、剪纸、编织、摄影、刺绣、染织等自己喜爱的形式,积极参与到思政课程当中,主动探索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而承担起新时代赋予青年一代的光荣使命。
看到自己的油画作品《纪念恽代英》入选全国展览,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丁元勋感到很兴奋。“思政课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丁元勋说,“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我之所以创作《纪念恽代英》,就是希望从他的革命精神和品德风范中汲取奋勇前行的精神动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青年学子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把从思政课学习中汲取的灵感熔铸笔端,表达他们对伟大时代的理解,是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说,“通过全国巡展的平台增强仪式感,也将大大增强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的认同感、获得感、满足感,激发他们创作出更多体现时代主题、民族精神、个人风格的优秀艺术作品。”
微电影激活思政课堂
“碧野千里,天地清风,恩施秀美风光,淳朴人情故事,精准扶贫怎样走进千家万户?”武汉大学的微电影作品《春到茶山》,是源于形势与政策课的一次教学实践。
电影以湖北恩施芭蕉侗族乡白果树村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为蓝本,围绕“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理论之源”的核心思想,以武汉大学驻村书记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为主线,对精准扶贫中的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贫、异地搬迁政策展开考察与思考。
“这次的微电影拍摄,不仅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也让我们对思政课有了新的认识。”参与拍摄的一名学生说:“走出固有的传统课堂,走进广阔的现实社会,这样的方式更利于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能让我们深入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措施,深刻感悟中国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挑战。这是我们心中真正喜爱的思政课。”
针对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喜欢短视频、微表达的特点,教育部以“我心中的思政课”为主题,开展了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156所高校报送的191部微电影作品涵盖了各门思政课程,内容涉及当代大学生广泛关注的共享经济、精准扶贫、诚信、亲情等热点话题,展现了大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特角度和思想深度。中南大学学生拍摄的《青年毛泽东》、西南林业大学学生拍摄的《我心中的思政课》、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拍摄的《妈妈来了》等微电影受到网友追捧。
“用微电影这一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载体提升思政课的育人质量,效果很好。”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冯务中说:“以前学生上思政课有种‘做客’心态,老师负责‘端茶倒水’,而新形式、新方法的运用,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由‘做客’心态转向‘做东’心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激活思政课堂氛围。”
大学生走上思政讲台
为了让大学生换位体验思政课教学的难度,深度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教育部举办了“践行核心价值观·凝聚最美中国梦”全国高校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活动,各地各高校推荐了97堂优秀公开课,并于去年12月上旬进行了集中展示。
“我想让大家记住一组背影——这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爱国军民自发组成的义勇军的背影……”为了上好《不能忘却的背影——确立“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意义》这堂公开课,福建师范大学的学生们足足准备了好几个月。
“我们查阅了20世纪30年代大量的历史史料和档案,扎实论证了十四年抗战的历史进程,也从中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创作团队成员安婷婷说:“我们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用史实发言,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
在集中展示的现场,东北师范大学学生讲的《追逐共产主义的光芒》、北京联合大学学生讲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南开大学学生讲的《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等,都展现了当代大学生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对问题的独特认识,受到点评教师高度赞扬。
“以前的思政课教育多为单向授课,学习效果不够理想。而青年学生所喜爱的时代元素也是老师们不太了解的。所以,这样的活动也是让学生教教我们怎么上课。”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佘双好表示,这样的新形式既唤醒了学生的主动性,也激发了教师的创新动能,应当成为各高校思政课创新改革的重要参考。
【增强新时代意识】范文三
一、把握新思想与新时代的关系。要看到新时代是一个客观现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又要看到新时代是一个重大政治论断,属于新思想的范畴体系。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引领下实现的,又要看到新思想的形成本身就是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把握好这一关系,才能更好领会十八大以来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理论创造与伟大实践创造的良性互动,领会为什么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把握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的关系。要看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又要看到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又一次成功的、具有飞跃性质的体系化建构,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和解决人类问题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新贡献,具有深远世界意义和广泛国际影响。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国际化的重要思想,在中国经历了引进和不断中国化的过程,现在又重新实现了国际化。把握好这一关系,才能更好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和里程碑意义,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把握“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的关系。要看到二者属于不同层面的范畴,即“八个明确”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范畴,重点解决的是“怎么看”,“十四个坚持”是行动纲领层面的范畴,重点解决的是“怎么办”,又要看到二者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统一于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把握好这一关系,才能更好地领会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部署了“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了“桥或船”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认识论与方法论、战略与战术的高度统一。
四、把握历史方位与矛盾转化的关系。要看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这是“变”,又要看到主要矛盾转化不是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性变化,进入新时代没有改变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是“不变”。要看到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长期的演变过程,又要看到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全面加快了量变向质变的转变。把握好这一关系,才能更好领会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更好遵循和运用矛盾运动规律,承担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五、把握伟大梦想与伟大事业的关系。要看到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将贯穿伟大梦想实现的全过程,又要看到伟大事业的战略布局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将同样贯穿伟大梦想实现全过程。要看到伟大事业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由之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要看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实现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还要浓墨重彩地写下去,伟大事业不会因伟大梦想的实现而终止,而是伴随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继续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奋进。把握好这一关系,才能更好领会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理论与实践的全部主题,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长期性、崇高性,始终坚定“四个自信”。
六、把握以人民为中心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要看到两个“中心”属于不同范畴,人民立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这条路线要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过程。又要看到两个“中心”并不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唯物史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体现,放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会成为空想。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都是以人民为中心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统一的桥梁纽带。把握好这一关系,才能更好领会为什么要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七、把握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关系。要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强调这一点,不是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是汲取中华文化滋养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要看到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强调这一点不是贬低中华传统文化,而是赋予中华文化更广泛的人民性、更鲜明的现代性,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把握好这一关系,才能更好领会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文明5000多年传承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好领会为什么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八、把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要看到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都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题中要义,又要看到全面从严治党不是为了从严而从严、不是为了治党而治党,而是为了坚持和强化党的全面领导。把握好这一关系,才能更好领会为什么要将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十四个坚持”的第一个坚持,领会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什么要突出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九、把握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最大发展中国家地位没有变的关系。要看到我国已成为影响世界、塑造未来的主要力量,世界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早已与“挨打”“挨饿”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又要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更要看到虽然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我国永远和最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的立场没有变,维护最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坚定决心没有变。把握好这一关系,才能更好领会当今中国在世界的历史方位,更好领会中国外交政策的“变”与“不变”。
十、把握高举中国旗帜与不输出中国模式的关系。要看到我国不“输入”外国模式,而是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又要看到我们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输出”中国模式,不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成功做法。把握好这一关系,才能更好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的中国智慧。
十一、把握造福中国人民与造福世界人民的关系。要看到我们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又要看到我们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并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使命的党。要看到中国办好自己的事情既是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又要看到为世界人民造福不是“打肿脸充胖子”,而是大国责任、大国担当,同时也是为造福中国人民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把握好这一关系,才能更好领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方案的大智慧大担当,领会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大党、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大视野大境界。
十二、把握雄心壮志与坚定笃行的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表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又保持了对治国理政各领域各方面问题的冷静分析,既描绘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又洞察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把握好这一关系,我们既要看到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又要看到民族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准备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增强新时代意识】范文四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党员干部忠诚如铁,才能经得起风浪考验。不忠诚,理想信念就不坚定,精神就会缺“钙”,干事创业就不会出真力。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共产党人而言,忠诚是第一位的政治品格。它不仅是党章明确规定的义务,是入党宣誓时的庄严承诺,更是党和人民事业顺利发展的坚强保证。孙津川为党随时奉献一切,蒋云大江南北播星火,邓中夏“烧成灰还是共产党员”……革命先辈牢记党员身份、矢志不渝奋斗,靠的就是对党的忠诚。当前,在新时代的奋斗路上,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挑战。只有做到初心不改、对党忠诚,才能坚定信念,把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忠诚要在党性中锤炼。忠诚是根,根深才能叶茂。要加强理论学习,多静下心来认真读一读党章、学一学党史,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主动参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将对党的忠诚铸入灵魂、融入血脉,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正心修身、涵养文化,守住为政之本,炼就金钢不坏之身。有了党性,心胸就豁达,境界就高昂,也就有了为官从政的精气神。
忠诚要在干事中磨炼。忠诚的干部必是扛得起重压、经得起磨炼,勇于冲锋陷阵、善于攻城拔寨,把推动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扛在肩上的干部。要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支部建在连上”,把党旗插在项目上,推动基层党支部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战场上建功立业。要有“功成不必在我”胸怀,多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一张蓝图绘到底,千斤担子扛到底。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气神,在服务中心大局中撸起袖子,在党建强村富民中甩开膀子,在帮扶助困脱贫中迈开步子,在基层一线的磨砺中锤炼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