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漂亮的编辑帮家人们整理的环境教育教学论文范例【优秀6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杜威;环境;教育性环境
杜威教育思想中在论及年轻一代的社会化机制问题时,不会离开一个核心字眼――“环境”。与行为主义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对同一问题的论述相比,杜威的描述和解释是不同和特别的。杜威认为“任何共同体或社会群体通过不断的自我更新来维持自己,依靠的是未成熟成员的教育性成长”。所谓教育性成长,即把未成熟成员引入自己的社会形式之中,使之具备社会群体所抱有的各种兴趣,目的,观念。问题在于,兴趣,目的,观念不可能直接传播,照本宣科的反复灌输,正如杜威曾经比喻的那样:知识不是钉子,不能用榔头敲进人的脑子里;态度不是膏药,不能贴在人的心上。从社会环境无意识的影响到学校控制未成年人的环境,只有依靠环境的中介作用,环境进入生命活动之中并对生命活动产生真实的影响,那么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职能,学校作为改造社会职能的场所,才能完成年轻一代的社会化任务。
从杜威的“环境观”中可以看出:“环境或媒介代表的是作为一种对生命活动起着支持或阻碍作用的条件而进入这种活动中的一切事物”。如果一种环境,不是围绕着一定的目的,有着深思熟虑的规划和调节,就不会引起主体的反应并且使主体之间真正发生相互影响和作用。在学校中,杜威认为:我们从来不是直接的进行教育,而是通过环境间接的进行教育[5]。但不能忽略的是,“偶然的环境”和“为了教育的目的设计的环境”又有很大的区别。本文所指称的教育性环境,就是为了教育的目的设计,发挥着教育作用,构成学校主体师生的真环境。
一、教育性环境的内涵
教育性环境首先区别于“偶然环境”。偶然环境是没有考虑教育因素的自发环境,学校或教室里的环境,如果是偶然性的话,则是非教育性的。这样的环境很多情况下不需要人动脑改变,不需要调节,是“漫不经心”的,所以杜威认为对参与者来说,“社会环境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同时,也要注意到偶然环境的反面并不是完全被规划,指定的环境,学校和教室不是“家长式统治的地方”,不是从头到尾都受限制和约束。
其次,教育性环境区别于具体的一般性生活环境。在杜威看来,我们被周围无数多的事物所包围:人群,建筑物,树木,汽车,街道等等,但是这些具体的环境并不组成人与人之间发生影响的中介。个人的环境是与个人的活动,感兴趣的对象相联系,如果客观环境和物质与个体的活动脱离,不与个体的实践活动发生牵涉,便没有意义。一个人的活动只有与他人活动发生联系,受别人影响也影响别人,才能形成受社会指导的社会环境,这种真实的社会环境在学校中才是与教育性环境相照应的。
二、教育性环境的特征
学校环境是一种人为地,特殊的环境。这些特殊的职能成为教育性环境的典型特征。这些特征的形式持续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一个简化的,净化的,平衡的和稳定的环境是能够发挥环境教育性作用的条件。
(一)简化的环境
简化的环境能够选择相当基本并能为青少年反应的种种特征,简化和安排所要发展倾向的许多因素。简化的环境有利于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秩序,逐步地、分层次地利用先学会的因素作为领会比较复杂的因素的手段。简化的环境具备教育性环境的条件之一,它不同于过分简单化的环境,在尊重学生现有能力的同时也不忘继续延展。
(二)净化的环境
净化的环境引导着正确的社会价值方向,净化现有的社会习惯并使其观念化。“每个社会都被一些无关紧要的的东西,旧时留下的废物以及确实是邪恶的东西所累,阻碍进步
[18]”,净化的环境在于尽力排除现存环境中的丑恶现象,传递和保存有助于未来更美好的社会的部分。教育性环境具有净化功能,但它不同于纯净的环境,在培养必要的道德兴趣同时不忘有利于道德生长。
(三)平衡的环境
教育性环境是一个更加广阔和平衡的环境。杜威指出“由于现代社会是由许多社会集团松散地联系在一起的,各种族、宗教团体和经济区域都有其自己的特殊的利益需求,使得社会上充斥着各种相互冲突彼此不能相容的价值观,极易对青少年学生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应为青少年提供一个相似和平衡的环境。
[19]”平衡的教育性环境,支持个人发展的同时又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意识,平衡学生个人利益和他们“以家庭为中心”和“以社区为中心”的利益。
(四)稳定的环境
“因为每个人所参与的社会环境有种种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倾向受到种种不同势力的影响,使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和情感标准。”稳定的环境有助于生成简化,净化,平衡的特征,一个稳定的教育性环境还可以使学生的知识,视野,情感和谐地整合在一起。把生活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分割成学校,家庭,工作,游戏等互不联系的领域。
三、教育性环境的中心性
教育性环境是作为对生命活动起着支持作用的条件而进入这种活动中的一切事物。师生的相互影响离不开环境的中介,师与生之间发生真正的教育性作用离不开教育性环境。我们从来不是直接的进行教育,而是通过环境间接的进行教育。影响从不会不通过环境的中介而发生。师生间的影响也是如此。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有教育意义关系的链条存在着这样一种模式:教师――教育性环境――学生。线性的结构表明教师和学生的任何影响要通过教育性环境这个中介而产生。教师不能直接“教育”学生,如果没有教育性环境,他们就不能使自己的方法,观点被学生真正地内化实际地践行。并且脱离了教育性环境,教师不能够使自己对学生的指导更富有知识性,技巧性。学生受老师的影响也不是直接和机械的,教师的品格影响和知识传授不能直接进入学生的思想头脑中,学生通过教育性环境的熏陶和再加工接受理智,道德和情感的教育。教育性环境是教师和学生发生关系的媒介,充当着一个“中间人”的作用。
教育性环境处于关系链中心,是一个核心的动态因素。它与位于两端的师生之间是互动的。如果教师以一种清楚有目的的方式调节控制环境,从结果上看,首先能够直接地受到他们努力创造的环境的影响,同时因为他们学生的心智被环境加强和激励,也会间接地受到学生的变化而带来的影响。从过程上看,塑造有意义环境的过程要求教师广泛搜集资源,具备较强的领悟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有效的反思能力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有效地专业发展。因此教师努力塑造教育性环境,不仅仅服务于学生,而且还有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学生对于教育性环境同样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学生会把在“一般性生活环境”或“偶然环境”中个人间的影响带入教育性环境中,成为其中发挥教育性作用的因素。这种个人间的影响当学生重新走入学校和教室时就随之进入教育性环境中。
四、教育性环境的意义
教育性环境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教育性环境和它的物质特征、所用的材料、时间的利用有关,但最重要的是与人(教师和学生)发生的无数个关系有关。我们在解决师生关系的矛盾冲突时,不能忽略环境可能作为一个起阻碍作用的条件影响师生关系的间接构建。一个好的老师会在他的思考,计划,行为中,使尽可能多的环境特征变得明确清晰;一个蹩脚的不成功的教师可能会让很多的环境特征,相互作用变得渺茫,微弱而成为无意义物质环境之列
[22]。师生把教育性环境作为一个可能形成的整体,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教育性环境作为一种创生和建设性的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一个简化,净化,平衡,稳定的教育性环境自觉维持主体间真正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改变其中人与自然、社会、生活、学习以及自我的关系。“创生着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作用方式,创生着进一步向未知之境的开掘者”
[23]。对待专业发展,教师的视野除了自身还应该聚焦在师生同处的环境上,如何塑造教育性环境,更好的利用环境的中介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提升素养的过程。教育性环境更是课程实施的不可或缺的建设性因素,为课程实施提供了氛围和条件。
情境是环境中介作用的具体转化和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杜威经常用情境来代替环境。因为教育性环境具体到课堂,又是一种适合教与学的情境。教师在教育性环境中创设合适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教与、学效率。因环境影响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教师不能够总是肯定的知道自己对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影响,也不能总是决定学生对自己有什么影响,所以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因情境而权变的。有学者曾经总结过十一种有效情境的创设:如创设思辨性情境,学生会心生疑惑,激活思维;创设生活性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化难为易;创设启示性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握方向;创设感染性情境,依托情境潜移默化,育德于智;等等]。因此,一个有效的情境应根据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创设各种条件,最大程度地发挥情境教育的效能。
从杜威的环境观中提炼出的“教育性环境”不免有其时代局限性,但进一步解读它的内涵,领悟它的精华与真谛,对丰富我们对“环境”的理解,创设真正发挥教育性作用的学校情境,仍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李春玲。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的统一的观念――杜威教育哲学方法论的核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6).
1.1渗透环境教育符合新课改和考试大纲要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必修课程的设计应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实验,要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在《必修化学》等多种教材处都体现了环境教育的内容,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等一系列的规定,都体现了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出现了关于氟里昂和N0x对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光化学烟雾、含铅汽油对大气的污染等环保试题,但由于这类题目取材新,学生感到陌生,往往得分率低,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渗透环保知识的教学。
1.2加强环境教育可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当前,很多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不是很好。如光化学烟雾、世界八大公害、近几年在我国各海域都曾发生过的赤潮等常识都不甚清楚,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教学中此内容涉及的很少。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必要加强和重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2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2.1据教材内容确定好结合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机渗透:
高中教材中有许多环境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有机地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学习NOx时,可按介绍NOx的性质介绍其毒性和对人类及环境产生的危害,介绍吸收防治方法(NH3吸收法及碱液吸收法)的步骤有机渗透。使有毒的NOx转化为无毒或毒性较少的物质,为人类所利用。这样学生不但学习了化学专业知识,同时也受到了良好的环境教育。
2.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法制教育: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全民普法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昀要求。一般的渗透方法是讲解某类物质或操作方法对环境的危菩,再提出相关的法律制裁条款,最后给出防治方法,例如学习SO2:时介绍煤和石油的燃烧、金属矿石冶炼等产生SO2导致大气巧染,进而产生酸雨,教师在介绍酸雨危害的同时,引入《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关于禁止向大气中排放有毒气体的规定,最后介绍防治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和环保知识,更进一步了解了环保法制知识,增强了环保法制观念,
2.3结合化学实验渗透环境教育
第一,改进实验方法。
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实验内容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环境,同时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在平时教学中,教师需注意改进实验操作、装置等,尽量做到有毒气体不外泄,提高尾气的吸收量,向绿色化学方向发展。如铜与浓硫酸反应中产生的SO2气体,可以依次通过石蕊试液→品红溶液→或酸性KMnO4溶液)→品红溶液→NaOH溶液,这样既可以验证产物SO2的性质又吸收了SO2,不污染环境。
第二,发展微型实验。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和改进各种实验为微型实验,如教材中氢气与***混合气体在光照下反应,改成在小青霉素瓶中完成该实验,效果也很好。利用这些微型实验用量小、污染小等特点,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效果更好。
第三,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可在平时教学中利用研究性学习课渗透环保教育。如高一讲授环境保护内容时,可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几个课题组,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通过上网查询、社会调查等手段去研究大气污染、水污染、食品、固体废弃物等几个大方面中的个别子课题去研究。如蔬菜杀虫剂的危害及合理使用、市内垃圾种类及处理、废旧电池的污染等。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成果,这样方式学生积极性很高,有数据、有事实、有图片、有调查报告、课件等,形象生动,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与环保知识充分联系,加深印象。
第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与化学教学的结合使用大大 www.shancaoxiang.com 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可将做不了的实验制成课件进行播放,既生动、又环保。如利用视频资料为学生播放塑料加工中的污染、小白鼠在Cl2中中毒死亡,还可利用网上和一些书中下载、扫描的图片播放给学生看,这些都是重要的素材。通过播放有关环境教育内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切身感受到自然环境的美丽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了解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方法等,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五,在化学习题中充分体现“绿色化学”及环境保护的意识教育。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多注意收集各种资料,把有关环保内容的习题集中起来。在平时检测和练习题中逐渐渗透。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可作为专题教给学生,特别是有关国内新闻报道的热门环保话题更应多予注意,因为它常常是高考的热点内容之一。
3结语
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方向教育,加强道德品质修养,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的重要条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养成教育是一个重要内容。在体育教学中,我就注重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首先,利用学生自制课堂纪律进行约束,形成良好的学习、练习习惯。其次,我还注重榜样模范的力量效应,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对凡有乐于助人的学生予以鼓励、表扬,同时还注重培养小组长,由小组长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锻炼。这样,学生既能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同时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鼓励学生自主活动,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教师要看到学生自我锻炼意志的愿望,并鼓励他们自主活动。如对自觉性较高的高年级学生,可引导他们自己制定有一定难度的目标,并指导他们正确分析主客观情况,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学生在明确行动目的,了解困难过程以后意志锻炼收获更大。我在每周每班中将一节体育课定为小组自主活动课。要求学生自己组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素质练习或游戏进行活动。学生积极性较高,他们愉快地玩起了跳绳、打羽毛球等日常游戏,也自觉组织篮球赛,往返跑等体育活动,运动场上往往笑声不断。同时,学生都能自觉遵守本小组规定,不用教师加以管制。整节课,学生都体现了积极、自觉的良好心理品质。同时,这种效应还延伸至课外及自习课,在课外活动及自习课话动中,学生也能自觉、积极地参与。
三、帮助学生正确的认知,体验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使学生在体育学习时将心理倾向于活动本身,而不是活动的结果,以便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能力和体验到成功感,从而为他们树立自信心奠定基础。有自卑思想的学生,大多是性格懦弱、思想抑郁的学生,几乎没有尝试过成功的喜悦,很少受到教师的表扬。体育教学中,体育技能较弱的学生常常表现为不敢尝试,不敢参与某项活动或练习。教学中,我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表现,适时地鼓励他们参与体育运动,敢于尝试。教师要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在体育学习中积极练习,并适度地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手段。如在一次排球课上,一个自身协调性不太好的学生垫球姿势不太标准,害怕受到同学的嘲笑,不敢做动作,经过教师的鼓励,他大胆尝试,最后可以大方的在同学面前做动作。
四、培养学生相互关心的良好心理品质
现在的学生往往在家中较受宠爱,因此常表现出霸道、自私、缺乏爱心等。为了培养学生爱心,让学生相互关心,每新接一个班,我就规定一条体育课堂纪律:积极汇报,大胆说话,发现课堂中有学生不适应立即向教师汇报。学生积极配合我的工作,在课堂中发现有人不舒服,就会马上来报告,我就及时处理,同时还安排相应同学去照顾。既避免了课堂意外的发生,又充分调动学生相互关注、相互关心。时间长了,学生对体育课中常见运动反应症状有了一定了解,对一些常见症如:中暑、肌肉痉挛等能边报告边处理。学生间相互关注、关心了,学生关系融洽了,班级更团结了。
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
挫折是现实生活中的正确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较少经历挫折。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有意地为学生创设一些“困境”,逐步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在体育训练中,某一项目完成得不好,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完成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思考,找出不足,思考怎么克服,并积极再次尝试,直到成功。另外,还要让学生体会到“我累了”“我不干了”等这些话很容易使人自暴自弃,如果有了这类想法,应尽快打消。
六、教师以正确的教态、积极的心理影响学生
教科书按教学大纲要求,以地理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作为线索,确定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通过利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
因此,课堂教学作为普及环境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应当对学生实施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思维。
根据我国目前的地理教材的实际情况,紧抓教材、立足课堂,以现有的课本内容为基础,尽量挖掘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自觉地、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是充分发挥教师在环境教育中的以身作则的一个显著标志。
教师合理计划,认真备课,利用教材创建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课堂中利用教材情景教学,引出相关环境问题,依据地理学规律出发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最终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在提出解决方案时,激发学生开拓思维,提出更深入的问题,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利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渗透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要求学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增强环境保护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普及环境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环境权益意识,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养成良好的守法习惯,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保障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树立环境责任意识,要认清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性,明确人类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环境保护是每个人责无旁贷的责任,每个人必须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环境教育中最经常、最有效、最现实的一种形式,但是相对于课堂教学,地理课外的实践更具有直观性和参与性,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形式多样,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强烈意愿,发挥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体意识。
组织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并利用地区优势和学校硬件设施进行气象、水文、地质等的观测、野外考察,开展当地人口发展、资源现状及利用、环境现状及保护的调查,了解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的影响,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经验等,并要求学生写出总结或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建议。
“环境教育”一词在英国第一次使用并受到重视是始于1965年,其标志是英国高等学校的研究领域开始涉及环境教育研究,凯尔大学举行了一次会议,内容是考察乡村的环境保护及其有关的教育问题,这次会议促成了1968年英国环境教育协会的成立;到了1971年,学校委员会的“5—13岁环境学习项目”公布,环境教育开始走入初级与高级中学的教学中,并且英国各个学校的董事会开始陆续将它正式地列为学校规划实施项目的一部分,由此标志着环境教育开始在英国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取得一定的地位。此后,英国《国家课程》又明文规定,环境教育应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必修课存在,使环境教育在英国正规教育中取得了稳定的一席之地。
国际上进行的一些活动与会议,对英国环境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1975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会议,并制定了《贝尔格莱德──环境教育的全球框架》,随后1977年在原苏联第比利斯举行的国际会议,促使英国正规教育中环境教育的体系逐步成形,进而走向完善。1990年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出版《环境教育》课程指南。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及《21世纪议程》的制定,则进一步将英国环境教育在内容充实方面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该会中将环境与发展相联系,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指出在学校中实施环境教育是件重要的事情,这使英国进一步认识到必须对年轻人进行环境方面的教育,并对成年人进行环境方面的再教育,通过环境教育告诉他们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才能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中并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1995年在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形势的影响下,英国教育部和环境部联合举办环境教育大会,环境教育日渐成熟。
二、英国环境教育的内涵
环境教育在英国的全部内涵主要体现在: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教育,以及为了环境的教育。
“关于环境的教育”是指,教给学生环境方面的基本知识,对这些知识的习得与理解都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环境欣赏的态度,从而使他们愿意去关心和保护环境。为此,只将眼光停留在对环境中一些过程和事实材料的介绍这种水平上是不够的,将眼光只放在人类对环境造成的负面效应的批评上也是不够的,还应该提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积极态度的知识。
为了达到“关于环境的教育”所要实现的知识目标,必须“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将环境作为学习的资源来实施这种知识教学。即学生必须参与到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的环境活动中,参与到环境规划与环境活动的实施中。只有通过实际的参与,学生才能真正学习到关于环境的知识。可以这样描述一下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学习情况:“我听说了,但是我忘记了”;“我看到了,于是记住了”;“我做了,因而我理解了”。这种实际参与、实际做的过程,才是正规教育中保证环境教育取得成效的最重要的形式。
“为了环境的教育”所强调的是,在参与环境活动和当地建设的工作中,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探索个人与环境及个人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他们学习到对于环境负责任的态度和价值观。只有通过这种参与方式的学习,学生才能体会并理解,小规模范围内制定的决策是如何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理解这一点,对于地球上的所有公民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国家的决策往往会影响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利益。学生参与到这种环境教育的活动,会有利于自己形成一套对于环境的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有助于人们终身参与到可持续发展活动中,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环境教育体系及其特点
英国正规教育中的环境教育,从目标的制定到具体实施、再到教学评价,形成一个相当成熟的体系,并已进入主流教育领域。
首先,英国环境教育目标的确立、内容的设置与教学方式的设计,是在充分借鉴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依据后制定的。比如,根据皮亚杰的他们思维心理学思想中提及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科学地设置并安排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所接受环境教育的内容,从而合理安排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例如,对于低幼阶段的学生,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先通过亲身实践,在观察接触环境事物的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环境事物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收集到一些关于环境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使他们形成一定的关于环境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这些儿童进行有关的概念、知识的教学,以此达到知识、技能、态度的教学目标。而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则可以通过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与同伴的交流中相互取长补短;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与学校的一些环境事务,从中受到环境道德的教育。诸如此类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对于中小幼及其不同年级,加以区别对待。
其次,环境教育目标的制定,在以心理学成果为依据的基础上,同时紧紧围绕“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以及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教育”为中心,提出在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分别要达到的目标。
1.知识目标主要围绕“关于环境的教育”来组织内容,认为作为评判环境问题的基础,学生应发展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理解:(1)在环境中发生的自然过程;(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3)过去和现在的各种不同的环境;(4)诸如温室效应、酸雨、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5)保护和管理环境的地方级、部级以及国际级别的立法控制,有关环境的政策和决策是怎样制定的;(6)个人、集体、社区和国家在环境方面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例如:英国火电站的排放物是如何影响斯堪的那维亚的;(7)有关环境问题可能引起的争议与矛盾;(8)环境是怎样受到过去的决策和行为影响的;(9)规划、设计和美学的重要性;(10)保护和管理环境的有效行动的重要性。《国家课程》中提出以下七个领域的知识和认识可形成课题:(1)气候;(2)土壤、岩石和矿物;(3)水;(4)物质与资源,包括能源;(5)植物和动物;(6)人与社区;(7)建筑、工业化与工作。
2.技能目标主要围绕“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教育”,提出培养学生六种技能
.交往的技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如论述、写作、戏剧或艺术等来表达关于环境的观点和思想;清晰地、简洁地论述一个环境问题。
.计算的技能:对数据进行收集、分类和分析,例如,进行一次生态调查;解释统计结果,例如:关于天气。
.学习的技能:对于不同来源的关于环境的信息进行检索、分析、解释和评估;组织和规划一个项目,例如,关于学校一部分环境的改善。
.解决问题的技能:鉴别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后果;形成关于环境问题的合理意见,并且发展平衡的判断。
.个人的和社会的技能:与他人合作地工作,例如,“为了环境”的集体活动;具有“为了环境”的个人的和集体的责任心,例如,对废弃物的处理。
.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收集信息并将它们输入到数据库,例如,利用学校中关于鸟类的表格进行关于鸟类的数据记录;利用信息技术模拟一项调查,例如,核反应堆的运行。
3.态度目标主要针对“为了环境教育”而设的。认为如果要使学生珍视环境,并且要使他们懂得自己对于保护未来环境的作用,那么,培养他们形成对环境的积极态度是必要的。为了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积极态度,教师应当鼓励他们形成下列五个方面的态度和个人品质:(1)欣赏、爱护并关心环境和其他生命;(2)对环境问题的独立思考;(3)为他人的信仰和意见的尊重;(4)对证据和合理论据的尊重;(5)容忍的态度和开放的思想。英国的环境教育在实施时,首先,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发展战略中,从学校整体角度出发,制定出环境教育的整体实施策略,使环境教育渗透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与学校管理中;其次,强调充分利用身边的环境及校园的环境进行环境教育,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优势;第三,通过跨学科的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从整体上协调地进行多学科环境教育的渗透教学。另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学校的环境管理事务,除了达到完成对学生的环境教育目的外,还达到了扩大环境教育影响力的目的。
最后,关于环境教育成果的评估问题。在英国环境教育的评估是分两方面进行的:一方面对于课程和大纲中知识与部分技能的要求,可依照传统的评估方式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具体生活环境的审查来进行行为态度方面的评价。如通过对学校环境质量改善情况的跟踪调查,通过对学校节能状况的考察等来评判一所学校环境教育的实施成效,以及观察学生对待环境的态度与行为的转变情况等来评判该校环境教育实施的成效等。
英国自古就推崇自然教育,环境教育作为其后的延展,虽然起步晚,但已日臻完善。二战后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是环境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直接动力。自1990年起,英国环境教育实现了跨学科教学,中小学正规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有明确的、强调有效参与的目的与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环境教育的内容丰富,就地取材,便于实施;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和在环境中进行教育;环境教育的实施注重实效,形式方法多样,理论联系实际;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征,采取不同起点,设计相应内容,实施过程注重情境性和探究性,形成好的学习体验和团队精神;评估注重学生行为态度、师资培训和对学校环境教育实施的督导。
环境教育内容亦渗透于教材栏目中.人教版高中化学的教材的教学栏目主要包括课堂、课后思考题、习作题和实践题这几部分,其中与环境相关的问题不少,比如“实践活动”、“思考与交流”等.案例分析如,在教材必修2中以“回收废旧钢铁,铝制品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降低成本等方面的意义”为主题进行调查访问.如果要成功地完成这项任务,基本的化学知识必不可少,学生必须要了解随意丢弃废旧钢铁、铝制品对环境产生哪些后果.如此,学生才可发现回收这些废弃品对环境的益处.
二、促进环境教育教学的对策与方法
1.提问式引导,兴趣教学
化学是一门相当有魅力的学科.化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的很多物质都与化学分不开.比如食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调味料,再好的食材缺少食盐尝起来也不会美味.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含量大概为99%.在日常生活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或多或少都会将一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因此,学生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学习时对未知的知识就更感兴趣,不会排斥进行学习.这就对教师发挥引导者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要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未知的知识.引导的方式可借助提问展开.案例分析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过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的颜色?(问题一)学生1:红色学生2:黄色教师:那有谁了解木炭在氧气的条件下燃烧时的颜色,哪一种呢?(问题二)学生们:不知道(大部分摇头),学生3:白色(回答的学生可能从其他的途径获得了解,如科普知识节目)这两个问题,前者就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学生有机会观察到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颜色;至于后者,学生如果不借助专门的实验是观察不到的.毕竟纯氧气的条件日常生活中不存在.教师利用问题一作铺垫,再引入问题二,进而讲解有关碳、一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在讲述完学科知识后,插入这几种化学物质以及化学气体对环境作用的知识,由浅入深进行讲解.这样的讲课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易于接受.
2.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有助于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求严密性.所以在化学课程的教授中,教师必须对课程实验予以高度的重视.教师在给学生讲授了理论知识以及实验如何操作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耳闻不如目见,学生在经过动手操作后,对所学的知识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案例分析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家庭小实验活动.利用一些废弃物品改造成为微型的实验仪器.如,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透明塑料瓶、塑料管加以消毒处理,制作成微型实验仪器,比如微型酒精灯,微型水槽等.
3.开展实践活动促进教学
开展诸如社会调查、专题讲座这类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生活环境与化学的关系以及启发学生思考应该对环境的保护采取何种态度、何种措施.实践活动的开展,辅助化学课堂教学,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开阔思维,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案例分析开展以“调查学校周边的水环境是否存在污染问题以及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解决措施”为主题的社会调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考查,眼见为实,用自己的眼睛记录真实,并搜集资料,仔细整理归类,将第一手的环保资料握在手中.如此这样,学生就更能认识到环境保护与自身距离并不遥远,也能将理论知识派上用场,并且课堂教学活动也比较充实、丰满.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