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如何写好论文综述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论文的摘要是在论文的正文之前撰写的,是对论文的内容大概讲解,论文的摘要撰写该怎么写呢?其实论文摘要是根据论文的内容不同,可分为以下三大类: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指示性摘要。先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论文摘要写作的技巧,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我是1961年参加全国高考的,当时的文科考5门(政治、外语、历史、作文、文言文标点翻译,不考数学),每门100分。语文得分(100+100),为总得分的40%。语文所考的两卷,一是作文,主观题;二是文言文标点翻译(仅短短的两小段),客观题。俱往矣。这种考法比较科学,有利于文科人才选拔,但于今已成天方夜谭!
我翻出这些陈年芝麻,是为了切入话题:所谓语文考试中的主观题和客观题,本来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早在半个世纪之前,我国语文考试就已经“主观”、“客观”并重,秋色平分,相辅相成。只是后来“应试”的压力越来越大,语文考题也因之发生了种种变异,“主”、“客”双方的面目亦非“旧时之燕”了。
一
语文,即语言文学。语言(含文字),带有自然科学的某些特征,往往一是一、二是二,不得模糊,相当“客观”。文学,是人的心灵的产物,多为情感和思想的结晶,所以“主观”色彩浓重,显得十分灵动。还有与两者相关的“语言发展史知识”和“文学发展史知识”,一般说来,也有很强的“客观”性,不得随意打扮。
由是观之,语文考查注定了要“主”、“客”兼顾,比翼双飞。
科举时代,主要考“作文”,偏重于对士子才情和学识的考查,并透过“主观”检视“客观”,从一篇文章中鉴定考生的语言文字功力和文史知识底蕴。新中国的最初十余年,语文考试基本上是“主”、“客”相当,如前面提及的我参加的高考,作文(主观题)100分,文言文标点翻译(客观题)100分。这十余年间,基本上没有应试压力。1961年之前的高考录取率在95%以上(1955年全国高中毕业生5万人,大学招生10万人),故不存在当今人人喊打的“应试教育”;高考命题也相当亲和,活题目多,死题目少。
到了1980年之后,高考形势日趋严峻,千千万万学子挤上了独木桥。于是,要求公正阅卷、杜绝主观随意判分的呼声愈来愈高。语文考试首当其冲,因为它的“主观”色彩极浓。形势造英才,中国涌现出一些高考语文命题的“智者”,他们“拿”来了西方的“标准化试题”秘方,发明了中国特色的“语文知识”命题模式,并“惠”及高考作文命题。此种发明创造直接制约着高中语文教学,引发了种种思考,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议论的这个话题。
二
这种“标准化”了的语文试题,是啥模样呢?先看“客观”性较强的“语文知识”命题。
为了便于机器阅卷,考生必须用铅笔涂写表格上的许多小框框;为了让考生从“A、B、C、D”几条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命题者煞费苦心地编造出“错误答案”和“准错误答案”,以此来迷惑考生的视觉和思考;为了在现代文阅读中列出“得分点”,命题者往往无病呻吟地弄出一些不成问题的问题;为了把考生的思路引向种种支离破碎的局部,命题者总爱在考卷上标出许多记号,大“1”、“2”、“3”,小“①”、“②”、“③”,曲线~~~~,直线――,着重号,等等。面对这种有如自然科学考查的“客观”试题,我常常满腔烦闷:这哪里是在考语文?这是在折磨人,这是在弯弯绕,这是在搞“脑筋急转弯”!我试着做过几回“选择题”,几乎全做错了。试问:高度紧张的考生能够真正考出实力和水平来吗?有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那种背离“素质教育”的语文“题海大战”,全是由这种“标准化”的“客观”试题逼出来的。
“语文知识”,一般来说是“客观”的,在高考试卷中占50%左右的分量,确有必要。但是,这种“客观”题一旦“标准化”、“琐碎化”、“绕人化”,就顿时被“异化”了,走向了反面,既不能真正考查高中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也不能启发和促进中学语文知识的日常教学。
且以某地某卷为例。
①该卷“语文知识”命题的卷面文字,很长很长,考生根本来不及阅读,来不及思考,只好胡乱“押宝”,胡乱“抢答”,而且,挤去了写“作文”的时间!这一年,此地不少考生只剩下十几分钟写作文,走出考场嚎啕大哭!有一位女生实在来不及了,极其痛苦地写道:“妈妈,女儿来不及了,我要死了……”阅卷者看了都很伤心,有些女老师竟下泪了。请问,有关方面呼吁了好多年,为什么连这一最简单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原因是“语知”命题者只顾显示自己的“标准化”水平,不顾考生的痛苦。众所周知,语文高考不是考“识字”、“认字”的多少和速度,不是“扫盲考试”,不是认字比赛!任何考试,如果不给考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就是逼人“押宝”、荒唐“抢答”,哪有“客观”可言?笔者当年高考,100分的作文试卷上就13个字:“一个革命前辈的事迹鼓舞了我”;100分的文言文标点翻译试卷上,也只有三四百字,几分钟就可读完,留有极充裕的时间进行思考。
②此卷“客观”题中,继续保留“病句考查”,这是毫无必要的。因为,“作文”中已经很鲜活地考查“病句”了。命题人挖空心思自己设计“病句”,不但是“折磨”自己,而且是捉弄考生。
③此卷“客观”题中,不再考“自然科学论文”阅读,却搬出了“社会科学论文”来考。面对它列出的一篇谈“汉学”的论文,本人用十几分钟时间,看了三遍,才从晕天黑地中看清了它在说什么,试想,考生能在几分钟内看明白吗?有朋友说,你年纪大了,没有经历考生那种“训练”,当然考不过考生。那么请问,这种“客观”题引发了怎样的“训练”呢?无非是“瞎猫・快跑・逮老鼠”式的“训练”!还有朋友提示我:“考这种阅读题(包括现代文阅读题),考生应当先看所提的问题,然后再到文章中去找答案;目前善于考试的中学,都是这么倒过来训练的。”呜呼,我说不出话来:原来所谓客观性的“阅读题”,根本不是考“阅读”,而是考“抢猜答案”!再看这道“国学”题的几个小题,都是ABCD选一个,为了命题省事,全部找“不合文意”的一项,这真是正路不走走斜路,没话找话说,没话找话考。再仔细看看,这些小题绕来绕去到底考什么?说白了,就是考那篇“国学”论文里说过哪些“话”。这,有何必要大张旗鼓地考?这,能显示考生什么水平?你只要给足考生时间,不管它写得多么晦涩,多么绕人,高三学生总会看出它在说什么。如今,用那么多宝贵时间来考此种低级的东西,名曰“客观”,实为耗人生命!如果把这种云天雾地的“客观”题去掉,高考学生的头脑就会清醒许多,真实水平就有可能充分地展示。
④文言文阅读题,根本没有必要挖空心思设计如今这种式样的题目。只要如笔者当年考的那样,选一两段文言文印在考卷上,让学生标点、翻译即可。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前期都是这么考的,大学里收的学生并没有出现多少“弱智”吧?这一年,该卷文言文所选“材料”,人物那么多,人物关系那么复杂,文字也很长,有这个必要吗?中国古代文章浩如烟海,咱们随便找一段来,叫命题专家立马考试,也不见得都能答对。我有一位老师,堪称“国学大师”,古代典籍几乎都装在他的头脑里,然而,有时我们指导学生在中学实习,问他一两个中学语文里的古文问题,他往往都说“我明天回答你”。这可能是大学者的谦虚谨慎,但也说明文言文考试是不简单的。所以,我们不要再为难高三学生了,不要再远离“课本”漫无边际地“迁移”了,而且,选文应当向《史记》、明清笔记那样的“难度”靠拢。
⑤如今多了“古代诗词鉴赏”的考题,诗无达诂,鉴赏者见仁见智,这本来是“主观”性考题,但该卷却竭力将它“客观”化。命题诸君,你能“标准”得起来吗?且看所列“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一联,“标准答案”规定要答出“三情”:诗人表达了“惜别之情”、“关切之情”和“郁闷之情”。这简直太“机械化”了。如果这样写诗作词、读诗品词,好诗好词就没了。其实,这一联所展示的,只是一种“朦胧”,朦胧之景带出了无数朦胧之情,一切皆由读者去意会。若由笔者来“意会”,很可能在某一时刻理解为慨叹诗人自己的遭遇,而不是三个“之情”:朋友啊,在这离别之际,我想到自己的生命之路,就如同“浮天水送无穷树”,一片汪洋,漂泊不定;而前程,恰如“带雨云埋一半山”,一片苍茫,不知所之!也可能,第二天一觉醒来,我的心情好一些了,又“意会”出其他什么,变成了勇对这种苍茫、这种漂泊,新式标点就要用感叹号了。这不是有意“抬杠”,诗的欣赏确实如此。那么,怎么办?印上一首诗或词,请考生自由地写出自己的感受便了,不要写得太长,写一段三四百字的欣赏文字即可。此乃还“主观”为“主观”。譬如,有一年全国“保送题”考:“千里莺啼绿映红……多少楼台烟雨中”,历代诗论家有人赞美之,有人批评之(均列出有关的评语),你怎么看,请写一短文。这道题,就十分精彩,有助于把诗词鉴赏教活、学活。有人会说了:这么活的题,那你们如何评卷呀?请不要紧张,你把那些标榜“客观”的“语用题”、“社科论文题”大大压缩,或者干脆取消,考生就有时间来品味,来显示才华了;阅卷人也就有时间来审读,来评判了。现在的逻辑很好笑:命题人打着“客观化”、“标准化”的旗号,搞了那么多僵化的、考不出真实水平的“伪题”,却倒过头来说“如果出了活题目,主观性太强,就没有阅卷时间了”!这不是“我说是非即是非”吗?
⑥再看一道大题:“现代文阅读”题,分值很高,该卷为22分。窃以为,经过多年的折腾,这道题亦沦为不讲“文学”、不讲“鉴赏”、机械切割、弯弯绕绕的“伪题”。这一年,该卷选了散文《麦天》,有道小题问:“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这分明是无效考题,每个高三学生,只要给他充裕的时间,慢慢地读,均能“客观”地回答出来。这么考,是典型的“没话找话说”。另一道小题说:“‘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芒,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标准答案”要求考生回答是“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这还要问吗?谁读了都知道,“看”到了收割机,“听”到了突突突,“嗅”到了麦秸香。小学生写麦收都会这么写!倒是“标准答案”最后说的“表达富于韵味”有点意思,应当盯住这“韵味”二字来命题,可以这么设问:“这篇散文,含有什么样的‘韵味’?”从而让学生去品味,去想象。可是,命题者只关心“客观”结论,不理会“主观”色彩,只要考生干巴巴地回答“韵味”二字即可。看来,现代文阅读的“客观”化,从根本上忽视了阅读欣赏,丢了“魂”。前面说了,真正好的考法,是把最贴近当代生活的好文章、美文章印出来,让学生自选角度,感受文章的思想意蕴和艺术韵味,写出一则三四百字的有情感、有文采的短文。如此经营,阅读水平就考出来了,中学现代文教学就有可能摆脱“肢解美”、“扭曲美”的窘境,进而从整体上、神韵上把握佳作的生命。作为阅卷老师,只要考卷简洁、题量适当,也会有能力、有时间评阅这种答案,杞人们不必忧天。
三
下面谈高考作文题。
作文,绝对是“主观”的产物。作文判分,确实是见仁见智,你打满分、我判及格的现象难免发生。本人在2007年就在江苏阅卷点上“捞”出了一篇“父子割麦”的作文,把它从36分提到53分,在全国引起反响。
作文的得分很高,江苏是70分,占各科总分的15%。如此举足轻重的考题,理所当然地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关注的焦点是:怎样才能公平公正地给每一篇作文判分?
感谢“网上阅卷”。它确保了每篇作文有3人甚至多达5人“背靠背”地判分,主观随意性从根本上得到控制。江苏省这几年的阅卷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当然,命题者也在殚思竭虑,千方百计地要“拯救”危机四伏的作文阅卷。回顾过去30年,中国高考作文命题在围剿“主观”方面确实颇有业绩,请看:
先是考“读后感”,如“读《画蛋》有感”。这种考法,考生无法宿构,拿背好的佳作来套。阅卷者也有“客观”母本作为依据,因为每篇作文都必须紧扣所读材料来写。问题来了,既然是“感”,就得发“议论”,写“议论文”。于是全中国从小学生开始就学习大发议论,记叙文被抛到九霄云外。
聪明的命题者对症下药,与时俱进。不久便发明了“一大一小”的考法,即一篇给“材料”发议论的“大作文”,加一篇“单项描写记叙”的“小作文”。谢天谢地,记叙文有了立锥之地。中国高考作文就这样一条腿粗、一条腿细地“瘸”了许多年。宁可跛足赶路,也决不肯放开脚考“记叙文”(《习惯》和《尝试》是偶现的昙花),因为不敢造次,一怕考生“套作”,二怕阅卷者面对生活万象眼发花、犯主观。其实,记叙文是一切作文的基础,记叙文写好了议论文才能写得好。这种理念催生了又一发明,即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开始的“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的格局是:先给一个“材料”,用来约束考生和阅卷者;再给“提示语”,进一步约束考生和阅卷者;最后给“话题”,让你在这个范围内“跳舞”。这种命题,对“主观”的限制更多了,但“文体不限”,“记叙文”与“议论文”终于平起平坐了。此乃一大进步。这一考,又是许多年。由于限制太多,越考越僵,人人犯嫌,于是江苏省于2006年下决心迈出了一大步:考“命题作文”!在全国,很快有多省响应。
绕了一大圈,高考作文又回到了笔者当年应试的“模式”:面对一道单纯的文题写作,如上世纪60年代初期考过“雨后”、“说不怕鬼”等等。地道的“命题作文”的指令,应当只是一个“文题”,再加几点“要求”(文体、字数、书写等)。此年的江苏命题者,一开始真打算这么办,试卷上就印一道文题:“人与路”,不做任何“提示”。但“上面”的指示来了:不行!必须加“提示语”!于是就出现了如今风行的加“提示语”的“命题作文”。
这条“上命”,看起来仅是一种具体规定,其实,它代表了一种因袭的、难改的、大象屁股推不动的命题导向,即:要坚决制约高考作文的“主观因素”,把“主观题”纳入“客观”的轨道,老老实实地接受“标准化”条例的规范。
本人是主张彻底改革的,鼓吹还“主观试题”以“主观”,认为“命题作文”绝对不能外加“提示语”。理由何在?
第一,“提示语”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必然引诱成千上万的考生跟着它的核心语句跑,造成几万人、十几万人、几十万人扑向一种思路、一种素材、一种观点、一种写法,形成高考作文“大撞车”!且看刚刚提及的江苏考题“人与路”,命题者挡不住“上命”,最终加了一段“提示语”,语曰:“有人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人说:其实地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有人说:……”近50万考生在高度紧张、疲惫、心理防线松懈的情境下,一下子把定向注意力投向了最熟悉的第一个“有人说”(鲁迅《故乡》中的名言),于是多达20余万人英雄所见略同,一齐解说鲁迅这句话,考卷上不断重复“走啊走,踏啊踏,一条新路被踩出来了”!我推想,如果不加“提示语”,这年江苏考生中最多只有3万人写鲁迅这句话,大部分考生的思路会比较充分地放飞,各逞其能,各呈异彩。所以,我后来总是奉劝本校的应考子弟:“你们能不能不看‘提示语’,只看文题?”孩子们苦笑道:“何爷爷,咱们不敢啊……”
第二,“提示语”不论长短,都会呈现一定的文字表达韵味,或曰“文体”气息。这种“气味”,也会诱导考生扑向同一种文章式样或风格,从而扼杀考生的个性化选择。此种趋向,早在“话题作文”中显露了端倪。譬如,2004年江苏考“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材料”和“提示语”均写得很美,很灵,很抒情,结果这一年有大批作文写成“散文诗”模样。许多考生由于不长此道,通篇空泛抒情、华而不实,我们称之为“空对空导弹”。
总之,近30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始终被“标准化”条规牵着鼻子走,或轻或重地遭受扭曲。我真的十分怀想1962年的全国考题,二选一:“雨后”和“说不怕鬼”,眉目清秀,干干净净,记叙和议论兼顾,共性偕个性张扬,考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自由自在的挥发,优秀作文可以在天然生态中萌动抽芽。那一年,我上大二,秋季一开学,写作课老师就印发了一篇几乎满分的作文――《说不怕鬼》,颇具鲁迅杂文之风,深入浅出,环环相扣,妙语如珠。该生以政治100分、外语100分、数学100分、理化100分、作文95分的辉煌成绩被北大录取,创江苏高考之最。后来又得知,该生出自苏南农村一所最普通的中学,享受着顺乎天然、粗朴纯净、主客和谐、不拘“标准”的逍遥万里的教学,所以他养成了、显示了“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无师自通”的综合素质。扯远了,说回来:
咱们在讨论语文考试之“主观题”和“客观题”时,能不能空灵一点,静心默诵一下陶渊明的佳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姓名 林晓倩 性别 女 民族 汉 出生年月 1990。
(已取得高薪证) 获奖情况 2007—2008年学年荣获三等奖学金,被评为“积极工作分子”第25届校运会女子跳远“第五名”第26届校运会女子跳远“第六名”、三极跳“第五名”福建化工学校第二届中职生创业设计大赛“二等奖” 工作经验 07年7月于安阁楼担任导购员08年2月于华莱士担任服务员08年7月于厦门如意食品有限公司实习09年6月于厦门书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担任渠道助理自我介绍在校两年,担任班长,让我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上进心,并培养了我的团队协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在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方面有杰出的表现,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对工作认真勤勉,积极进取,自信,良好的压力承受能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生活中,我性活泼开朗,待人随和、诚恳、热心助人,有着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不断上进的作风。
格言 在我们年轻的城市里没有不可能的事 就业意向 与物流管理的相关工作或其他工作也可胜任。
一般每个专业都有论文题目库,找到这个论文课题库,里面的题目都是一些比较大的题目,其实这些题目都只是方向性的。那么可以从这些方向性的大题目中,找到自己比较擅长或者感兴趣的两三个方向,再从方向中找到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点,来生成我们最终的论文题目。比如:XX平台现状研究,这就是一个大方向,如果我们细化。工商管理的同学可以写“XX平台营销策略现状分析”;财会的同学可以写“XX平台财务现状分析”,或者可以再细化。
2、第二步,找资料。
定了课题之后,很多同学就开始发懵,不知道该写什么内容,到底怎么写,写哪些部分哪些点。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为什么每篇论文里都要求有参考文献?那就是让大家学习用的。第二步就是去找资料,到知网、万方等论文数据库,把自己题目中的关键词作为索引,找上五到十篇参考文献,看看前辈们是怎么写的,看看人家的写作方法,思路创新,大纲构架。
3、第三步,列大纲。
记者问:你是怎么对烹调科学发生兴趣的呢?
答:我本科读的是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原打算主修天文学,实际上最后主修的是文学。毕业后,我发现进入终身教职行列是很难的,我想,那就重新拾起对科学的兴趣,写一点科普文章吧。当时霍金正在写黑洞,Lewis Thomas正在写医学,日常生活的科学是个空档。我有几个朋友喜欢周末聚在一起切磋厨艺,那么自然而然我就写烹调了。有人问我为什么吃豌豆容易胀肚子,我觉得这是个有意思的题目。
问:你那篇《自然》杂志文章的思路是怎么来的?
答:我写了一本书《论食品与烹调》,在为此书找插图的过程中,发现在18世纪法国的一部百科全书中有一幅糕点制作间的图片,图中一个男孩用一个铜碗打蛋清。我想,若这种做法已经延续几百年了,那我倒要研究一下其中的奥妙。我妻子的一位朋友有分光光度计,于是我们决定作个实验。我们发现,随着蛋清中的一种蛋白质(卵黄磷肽)吸收了铜碗表面的铜元素,蛋清的功能行为就发生了变化。实验结果发表在《自然》1984年308卷667-668页。
答:他们的态度是正面的,没有觉得我的文章有什么异常之处。我记得有人评论此文说,此文选题不咋地,但是科学论证上无懈可击。
问:你为什么写《论食品与烹调》?
答:关于食品与食品制造已经有大量科学文献,但是将这些研究成果用于烹调的很少。于是我咀嚼消化这些文献,为厨师们写些东西。一开始想写一本问答式的手册,谈谈烹调实务。第一章还没写完,一位出版商就来找我。我与他聊天时谈到肉锅里的肉为什么有时候像给烙了火印似的,他说,“这很有意思啊,不亚于讨论如何烧肉。”他的话改变了我的视角,我的书转而讨论各种佐料。
我心目中的读者是略懂烹调的美食爱好者,我觉得,专业厨师不需要这么基础性的内容。书出来后,我发现后一想法是不对的。一些烹调学校的学员告诉我,他们会问师傅一些问题,“为什么要这么做?”师傅们总是回答,“别问问题,就该这么做。”我发现,烹调行当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厨师们也更关注创新了。
问:目前你在干什么?
答:我刚写完最初打算写的书:实用的烹调手册。下面我有一个长期计划,研究“味”的学问,包括鼻子闻到的味和舌头感觉到的味。这是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感兴趣的。以前,人们对味的科学机理知之甚少,无论是对食品中作为味之源的分子,还是对人类感知与加工此类分子的机理,都不太懂。
问:你喜欢做什么菜?
答:我母亲有印度血统,小时候我们家做菜常用咖喱。我放学时,离家几条街就闻到我家的咖喱香。我同学觉得咖喱味很恐怖,但它使我馋涎欲滴。我很享受把香料、葱头、鲜姜、鲜蒜等等放在一起,做成一种复杂的调料那一缓慢、冗长的过程。墨西哥风味也是基于同样的原理。这两种风味是我的最爱。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内容撰写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1、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立论依据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 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3、研究方案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条件分析突出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优势。明确协作单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确各自的工作及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以知识结构的互补为依据。
报告研究
1、研究方法
我们首先要弄清的是哪些是我们科研中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的中小学教研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是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访谈法等;我们在介绍自己的论文方法时,不是对方法概念的解释,而是要介绍你如何使用的研究方法,比如问卷调查法,你就要阐述清楚你的问卷是自制的呢?还是沿用的前人的呢?我们在研究用,不要罗列一大堆的研究方法,主要提炼一两种研究方法,侧重研究就可以了。
2、研究价值
就这个部分,不能空而大或罗列许多我们根本解决不了的,比如有的老师说他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某某地区的教育质量等等,别人一看提高这个词就不相信,最多是改善。教育质量的不是一项科研就可提高的,另就本土文化的研究,是否具有良好的推广性,还有待实证;研究的创新是相对别人这方面的研究,别人没有的,你自己总结提炼出来的新亮点,也是你文章的亮点。研究的价值与创新应立足于自己的本研究,不能把自己无关的或自己根本解决不了的罗列上去。
什么是论述类文体?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它是一种文体类型,而不是某种具体的文体样式。在《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论述类文章是和文学类文章、实用类文章并列的一个概念,文学类文章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显而易见,论述类文章也应有多种具体的文体样式。那么,它包含哪些具体的文体样式呢?
《考试大纲》在“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指出:“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粤教版选修教材《常用文体写作》是按照“论述类文体”、“实用类文体”和“文学类文体”来编排写作单元的,并把“时评”、“短论”和“书评”作为学生常用的论述类文体进行训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论述类文体至少包括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短论、书评这些具体的文体样式。而各省市高考Z文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大多都是社会科学论文,姑且不论选文视野狭窄与否,但可以说明社会科学论文及自然科学论文是论述类文体的一种主要文体样式。近几年不少学生在考试中选择了“时评”这一文体样式并出现不少佳作,同样可以印证论述类文体样式的多样性。
一种文体样式或类型并不是先于文本而产生的,而是研究者通过梳理、提炼这类文章的共同属性总结出来的。上面提到的时评等具体的论述类文体样式,或评议人事、发表政见,或阐述观点、总结得失,或辨明是非,论证己见,但无不以“明理”为目的,以“说理”为核心,以“分析”为手段,而其文本都具有“观点”和“材料”这两个基本要素。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到“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实用类、文学类、理论类等多种文本”,这里的理论类文本可视为论述类文本的前身,由此也可看出论述类文体与“理”的密切关系。
关于论述类文体的内涵,我们还可以通过剖析“论”和“述”的含义来明了。
论述类文体,首先是就文章的功能用途而言的。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指出:“述经叙理曰论”,“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这些话包含以下两层意思:一是“论”就是阐明经义、申述事理、发现真知的文体;二是这里的“述”和“叙”并不等同于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学作文知识中的“叙述、记叙”,而是“阐明、申述”之意,《论语・述而》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中的“述”便是此意。据此,我们可以说论述类文体,以阐述、论证作者的观点、态度、看法为旨归,以宣讲事理、影响他人为目的,直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以载道”思想。
其次,论述类文体又是指以议论、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类型。论述类文体中的“论”和“述”分别指的是“议论”和“叙述”两种语言表达手段及其运用能力。论述类文章针对某种现象或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主要运用议论、叙述这两种表达方式构成语段。对现象或问题的呈现需要运用“叙述”这一语言表达方式,分析现象或问题继而提出观点的过程则离不开“议论”,而选用各种材料支撑观点的过程,便需要“叙议结合”了。
综上所述,论述类文体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体”,而是一种“文类”,其下级还有很多具体的文体样式。一般来说,凡以议论、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事物道理,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主张为目的并调用各种手段力争使人信服的文章类型和体式,都可归为论述类文体。
论述类文体与“议论性文体”区别不大,等同视之也无大碍,却不宜称之为“议论文”。因为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议论文是同记叙文、说明文相提并论的一个术语,有着特殊的内涵。王荣生老师指出,人教社1963年版高中语文教材继承并改造了20世纪初的作文文体知识,推出了新的“文章学系统”:第一,删除了“叙述文”,而把天下文章归并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这三种“基本文体”;第二,削弱了表达方式构成语段这层含义,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中的“文”,改造成以“篇”为单位的“文体”。(王荣生《从文体角度看中小学作文教学》)人教社统编语文教材所开发的作文教学“三大基本文体”及其文体知识对以后的中学作文教学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其中,议论文不再指称类型丰富的议论性文体,而被窄化为专供学生练习写作的文章体裁,这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写作思路,扼杀了他们的写作创造性。可以说,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主旨的平面化,材料的烂熟化,结构的模式化,与这种简单化、有失偏颇的文体知识密切相关。20世纪末,“语文人文精神大讨论”等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半个世纪以来逐渐定型的三大作文教学“基本文体”的反思,面对种种问题,提出了“淡化文体”的办法。但淡化文体又会导致“文体不清”,作文教学要取得根本突破还需要进行文体重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才出现了论述类文本(文章)等概念,目的在于革新文体知识。因此,把论述类文体等同于我们常说的议论文是不合适的,表现了文体知识的陈旧和固着。
论述类文体和议论文相比,它的内涵更丰富,不仅直接表明这类文体的写作目的――论证阐述事理,而且指出了这类文体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或手段――议论和叙述。论述类文体外延宽广,包含现实写作实践中所运用的丰富的文体样式。因此,论述类文体等概念的提出,实际上对高中生提出了更高的写作能力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没有出现论述类文体等概念,阅读部分使用“简单的议论文”这一传统说法,写作部分则使用“简单的议论性文章”这一概念,由此也可看出“能写论述类文章”是一个更高的写作要求。这一点,可视为论述类文体辨析之于写作教学的启示之一。
“能写论述类文章”是一个更高的写作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我们的写作教学,以帮助学生写出优秀的论述类文章。
一、认识“议论文三要素”对写作的弊害,开发论述类文体写作知识
中学作文教学三大文体中的“议论文”,基本思路是根据作文要求确定论点,然后选用论据来论证论点,多数学生作文时正是遵循这一思路来写作的。从这一写作思路可以看出,论点是先行的,而且是需要证明的,而论证论点的办法便是摆事实、讲道理,而多数学生只会堆砌一些并不典型的事例,继而导致把大量精力花费在论据的积累和选用上,而忽视了所讲道理是否正确和深刻等更重要的方面。殊不知,一篇议论性文章的观点不一定都需要证明,而且各个观点之间也不一定就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材料固然可以论证观点,但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得出观点并逐步把论述导向深入,恰恰更符合认知的规律和思维的逻辑;论证方法的背后是逻辑推理,属于分析说理方式范畴,而分析说理的方式有很多种。摆脱“议论文三要素”等写作知识的束缚,需要在论述类文体视角下筛选、整合、完善原有的议论文写作知识,而相对简便的办法便是在论述类文体写作教学中,让学生领悟到论述类文章写作方法的多样性和写作思路的灵活性。
从论证的方式看,可分为立论、驳论两大类。学生的作文,绝大多数属于立论式,但当所立之论缺少启发性时,一篇论述类文章便失去了生命力。而反驳和批判往往更能推进认识的发展,给人以思想的启迪。驳论不仅是写作技巧,而且是明事说理的需要。不过,批驳错误的观点,最终还是为了提出自己的主张。因此,立论和驳论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或先破后立,或边破边立。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学习借鉴辩论赛所运用的辩论技巧练习写作驳论文和论辩文。
从写作思路看,可分为阐明性、评述性、引申性三类。引申性论述类文章,往往由某一事物“说开去”,引发出对另一事物或某一事理的分析论述。由命题者提供的材料中引申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继而展开论证,是学生常常选用的写作模式。对于命题者提供的材料,尤其是源自现实生活的材料,还可以把材料本身作为评述的对象,从而写出一篇时事评论、思想评论或文艺评论等。有时,我们不着重论证某一观点,也不着重对某一对象作出评价,而着重对某一个或几个概念、观点作明晰详尽的阐释说明,这便是阐明性论述类文章的写法了。当前,学生所欠缺的,便是阐明性和评述性论述类文章的写作知识和相关训练。
二、强化写作目的意识,突出论述类文章的交际功用
论述类文章以论事说理为目的,具有较强的交际功用,这就要求写作者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近几年的各种形式的材料作文,目的在于引领学生思考、探究关于人生、社会、自然的种种问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那么,面对作文试题或写作任务,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解读出材料包含的人生命题、反映的社会问题或自然规律。当你开始写作的时候,始终要想着我的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试图论述、探究、解决哪一个具体的问题,而且这一问题不宜过大。在写作目的驱动下,围绕选定的问题,写作者自会思考选用哪些材料、如何提出观点、怎样安排结构,也会学着运用阐释、阐述、辨析、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等分析说理的手段去具体分析事物、事理的现象、本质、矛盾、条件、过程、结果等,并且遵从一定的认知规律和思维逻辑安排结构、提出观点或作出结论。
突出论述类文章的交际功用,还需要增强写作者角色意识和读者意识。写作者角色意识和读者意识指的是写作者是以什么身份,怀着怎样的情感态度,写给谁看。写作者和读者的身份可以是虚拟的,高中生写给同龄人,孩子写给父母或父母写给孩子,或以公众人物的身份写给大众,都是可以的。“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以小徐、媒体、网友、同学或学者的身份写一篇论述类文章”,此道作文题,便限定了写作的角度,学生必须从所给角度中选择某一身份来谈自己的看法。身份既定,情感态度也可有所不同,或冷静客观,或痛心疾首,或以劝诫鼓励为主。不同的身份和情感态度,将影响着文章的材料、结构以及说理方式、语言风格多个方面。
三、注重读写结合,开展演讲辞、杂文、时评等常用论述类文体写作教学
论述类文体有时评、书评、杂文、读后感、演讲辞、政论文、学术论文等具体的文体样式;这也⑹疚颐牵高中论述类文体写作教学可以从某一具体的论述类文体样式入手,指导学生练习写作时评、杂文、演讲辞等。这些具体的论述类文体样式除了具备论述类文体的一般特点外,在体制和表达等方面还具有各自的特点,这有助于学生写出文体特征鲜明的论述类文章。另外,这些文体是现实生活写作实践中运用的真实文体,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的目的性意识,从而写出具有生活气息和现实针对性的文章。
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各行其道,教材编辑者和一线语文教师习惯于开发设计独立于阅读教学之外的写作知识及写作训练方案。其实,在语文教材中,本有大量的论述类文章,我们却难以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我们不妨梳理一下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论述类文体单元。必修二第四单元《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演讲辞;必修三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为古代议论性散文;必修四第三单元《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为杂文随笔;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为文艺评论和随笔。
这些文章,不仅可以让我们启智明理,还是写作的典型例文。教师在进行这些论述类文章的教学设计时,要增强“读写结合”意识,让学生不仅读懂文章,而且能够从中获得写作的启示。把握演讲辞、古代论说文、杂文随笔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应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从观点、材料、结构、语言诸方面借鉴学习论述类文章的写作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和提升,应成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从议论文到论述类文体,重要的并不是名称的改变,而是在论述类文体视角下反思议论文作文教学,探寻学生写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解决之道。重视写作知识的整合和开发,采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写作具有较强交际功用的文体特征鲜明的论述类文章,这是论述类文体辨析的初衷和落脚点。
1.加强认知,全面提升人员意识
围绕上述内容合理设置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内容,对各项营销稽查管理项目进行明确,从而保证员工能够充分了解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体系,正确认识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内容,更好地配合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工作。要组织员工积极参与到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活动中,使员工在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认知和能力,最大限度降低营销事故。
2.规范体系,创新稽查管理模式
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对营销稽查管理体系进行规范,在营销稽查、电费计算、电价监督等基础上形成层次化稽查管理体系,把握好稽查管理结构,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从而构建三中心、分层级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体系。上述体系构建后要完善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制度,在分层级管理体系上形成针对性管理策略,确保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全面细化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内容,为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工作的落实构建良好的规范。除此之外,电力企业还要对稽查管理重点进行强调,把握好营销部门之间的关系,对各个营销部门的业务流程进行合理把握,确定好业务交叉,最大限度降低业务重复造成的浪费。
3.创新技术,引入新型管理方法
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工作落实的过程中要不断引入新型技术,结合国内外先进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方法,合理设置自身管理途径,从而实现管理工作的全面优化,从根本上提升营销稽查管理信息化、科学化建设水平。当前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技术优化的过程中可以在传统人工基础上合理设置信息监测技术,以内查为主、外查为辅,运用信息化平台对电力企业营销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确定营销状况。要在营销业务技术基础上完善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功能模块,将其与信息平台结合在一起,形成全过程闭环管理结构。
1、基本介绍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研究方案,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究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研究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们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我们避免无从下手,或者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
2、主要资料
特点
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写清楚。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理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开题报告的综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
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告提纲。
报告提纲包括:
(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
同行评议,着重是从选题的依据、意义和技术可行性上做出判断。即从科学技术本身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综述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参考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开题报告的写作注意事项
开题报告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参考文献: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要求,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重要性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
开题报告在论文指导中的主导作用
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必须从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构建新的论文指导模式。针对以往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年初开始对毕业论文实施开题报告制度,正式启动论文指导模式的改革。开题报告的六个栏目依次为:选题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重点与主要研究方法、研究计划;研究思路(写作提纲或研究思路);参考文献;指导教师审定意见。工商管理专业按照开题报告的内容要求,开展毕业论文指导,经过两学期的摸索,取得了初步经验和成果。
(一)严把开题报告关,为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1、引导学生写好开题报告
在第三学期开学之初,由专业责任教师集中学生做好毕业论文写作的宣传动员工作,强调毕业论文在开放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总要求,回顾历届毕业论文写作中的问题和教训,并根据以往的经验,预计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错误,事先确定解决的方法。公布选题范围,介绍指导教师的基本情况及研究方向,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题和选指导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写好开题报告,详细说明开题报告中的每一栏目及填写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向学生着重交待开题报告是论文写作的制度文本,一旦通过,将是论文写作与指导的基本依据。这样,学生就对论文写作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有了整体上的了解。
2、指导教师审查开题报告
学生将填写的开题报告交指导教师进行审查。审查的内容包括:一是看是否按要求写好了开题报告中规定的所有栏目,格式是否规范;二是初步审查选题是否符合公布的选题范围和专业要求以及选题的思想性、新颖性、时代性、开创性;三是看选题的难易程度是否与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与专业基础理论相匹配;四是看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源条件和可能遇到的困难;五是看指导教师本身对选题的熟悉程度和指导好论文写作有把握的程度。对在审查过程中发现的小问题或只需作局部调整的问题,一般采取电话或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适时提出修改意见;对于问题比较多或需要重写的开题报告,就与学生直接面谈,提出指导教师的具体看法。
3、主要写法
基本说[本文来自于]明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内容撰写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1、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立论依据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3、研究方案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条件分析突出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优势。明确协作单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确各自的工作及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以知识结构的互补为依据。
报告研究
研究方法
我们首先要弄清的是哪些是我们科研中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的中小学教研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是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访谈法等;我们在介绍自己的论文方法时,不是对方法概念的解释,而是要介绍你如何使用的研究方法,比如问卷调查法,你就要阐述清楚你的问卷是自制的呢?还是沿用的前人的呢?我们在研究用,不要罗列一大堆的研究方法,主要提炼一两种研究方法,侧重研究就可以了。
研究价值
就这个部分,不能空而大或罗列许多我们根本解决不了的,比如有的老师说他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某某地区的教育质量等等,别人一看“提高”这个词就不相信,最多是“改善”。教育质量的不是一项科研就可提高的,另就本土文化的研究,是否具有良好的推广性,还有待实证;研究的创新是相对别人这方面的研究,别人没有的,你自己总结提炼出来的新亮点,也是你文章的亮点。研究的价值与创新应立足于自己的本研究,不能把自己无关的或自己根本解决不了的罗列上去。
研究阶段
研究阶段主要是指我们选题从思考阶段到论文成熟,这个部分我们一定要细化,各个阶段干什么,目的明确且应呈现什么样的成果;阶段分工要明确,在各个阶段具体由谁负责、由谁处理相关事项;阶段时间分配要合理,有步骤、有计划的实行。
参考文献
格式要规范,其顺序的论文作者、论文题目、出版社或刊物名称并用大写英文字母标明刊物类型、出版日期(如果是书目就要写清楚页码);另外,每部分的标点符号都是有规定的,并且字号一般用小五。对于来源渠道不一样的文章,要分别标明其文章类型。
注意事项
一、题目要准确
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要明亮而有神,是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整篇论文的研讨中心,题目就是告诉别人你要干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因此,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题目应当精练并完整表达文章的本意,但切忌简单的罗列现象或者陈述事实;文章题目不宜使用公文式的标题;文章题目要体现研究的侧重点,要呈现研究对象以及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研究的对象和研究内容一定要在题目呈现);论文题目要新颖、简洁,字数最好不超过20个字,如果确因研究需要,就采用主副标题;
二、框架要完整
开题报告框架主体部分包含的内容主要有:
1.选题缘由
2.文献综述
3.研究的理论基础
4.研究的主要内容
5.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7.研究的步骤
8.论文提纲
三、主体要完美
(一)选题缘由
选题缘由就是要说清楚我们为什么选这项研究。首先,要阐明我们的研究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综合考察研究人员在这个领域的合作研究更切实一些;第二,选题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以及后续研究具有哪些代表性、典型性、新颖性;第三,该选题的时代背景和实现背景的意义如何;
(二)文献综述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文献是我们文章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价值。我们的文献综述很容易犯两方面的错误,一是只是高度的加以概括和总结,三言两语就结束了;二是把所有的文章和书本都一一罗列上去。文献综述的目的在于帮助我们理清思路,看前人是如何研究的,已有哪些方面的研究成果;文献综述是我们现有研究的依据。对于文献综述的梳理我们不能马虎或潦草的完成,文献资料查询一定要结合论文的关键词,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观点提炼,并在归纳总结中思考自己研究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