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体育体育论文(优秀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论文关键词:不同锻炼方式锻炼身体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人格结构的重要成分。身体自我是自我相念的重要基础音分,它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币口评价,是个体自我意识中最早萌发的音分,涉及至U又寸自己丰目貌、体格、体台邑等方面的看法和评价。…身体自我是个体社会认知的结果。身体自我对健全人格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身体自我是健全人格发展的基础。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概念整合的关键时期,研究不同锻炼方式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影H向具有重要白勺型璺论与实践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陇东学院普通专业大学生190名为研究对象(经过半年的专业技能的学习),其中男70名、女120名。研究x寸象分另q来自太极拳和健美操选项课这两个专,其c}|健美操选项课86名,太极拳选项课98。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采用Marsh等人在1994年编市0的《身体自我描述问卷》作为测量身体自我概念的:L具。【共发放问卷190份回收问卷190份,其中有效问卷183份,有效回收率96.3%。
1.2.2数理统计法:所有调查数据都通过S/roS13.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结果
2.1.1不同性别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比较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男女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发展以及不同锻炼方式的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影响的差异进行考察,结果见表1.通过-V表可以看出男女生之间存在身体自我概念差异,且男生有更积极的身体自我概念;太极拳和健美掳缀炼者之间的身体自我概念也存在差异,且太极拳运动对锻炼者有更积极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性别和不同锻炼方式的体育活动对身体自尊的影响的分析发现,不同性别以及不同锻炼方式对身体自我概念都有影响,总的来说,男生比女生,太极拳比健美操对身体自我概念有更多积极的影响。
有研究指出,男性的身体自我概念要高于女性[一](Fox,Colins,Deborah;),然而Marsh的研究发现,身体素质的多层面结构不会因性别而有差异。【6J而本研究的结果证实两者之间还是存在性别差异,虽然前人的研究指出,性别之间存在差异,但是这些差异仅限在身明巴胖、和身体活动方面,但是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另U的被试仅在身体健康—与身体自尊两个维度上不存在差异,可能的原因为:1.由于本研究的对象主要处于中国的大西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传统文化的观念相对强势,女性参与体育活动有更多的限制。而女性也形成了与文化相对应的对于自己身体的外观与印象,因而笔者认为本研究的被试在身体自我概念的各个领域中还是存在着传统的刻板印象。因而有必要对女性体育参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同时还有必要对个体知觉的重要陛进行研究。2.女陛叉寸自己的身体夕卜摹乏现出更大的不满,这种不满直接影响着女性X-,j自己身体自我概念的评价。
根据不同锻炼方式对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发现,倒9∈操和太极拳对被试的身体健康、身体月巴胖、外表以及身体自尊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可以推断两种锻炼方式之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性别上的差异引起的,因此笔者随后对性别与锻炼方式对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进行了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两者的交互作用不呈显著陛,也即锻炼方式的影响是独立发生的不受到性别的影响。
因此,对于太极拳比健美操对身体自我概念有更好的影响的原因,笔者认为:1.太极拳在锻炼时,不但肌肉活动有各式各样的柔和动作,同时还要做好呼吸运动,来促进心、肺、肠胃等内脏的机能活动,另外,由于每个动作都用意识加以引导,使人的精神集中,不起杂念,以致越练越纯静,也能使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更好的调节作用。2.太极拳可以通过音乐节奏使人们得到高层次的幸福感,即精神的幸福感,同时人感到空虚的时候可以通过太极拳来充实生活,提高人的自我调节能力。
总的来说,太极拳对提高身体自我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经常从事太极拳锻炼能够使人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体力、形成科学的身体自我概念、良好的身体自我调节和高自尊心,无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都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根据研究结论分析的结果,建议以后的研究者可以通过太极拳的干预研究来对太极拳对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同时考虑加入对照组的研究,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
2.1.2不同性别、锻炼方式的多元方差分析
考虑到研究被试在选择项目时候的趋向性:即太极拳的研究对象大多数为男生,因而在选择女性被试的时候无法做到随机,同理,由于选择健美操的多为女生,因而对于男生被试的选择无法做到随机,因此,笔者考虑这两者之问是否存在交互作用。通过统计结果发现,两者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也即两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研究发现,男生比女生有更积极的身体自我概念,太极拳选项课的学生比健美操选项课的学生有更积极的身体自我概念。
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选择专家时,将重点以专家的知识能力、经验及责任感对本研究合作与支持意愿为主要依据。选择样本包括:1曾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问题有深入研究的学者;2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工作的主管人员。本研究选择了18位符合上述原则的专家学者进行问卷调查。
2结果与分析
2.1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
模式是科学化的基本概念,最初适用于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后来引入社会科学研究之中。随着模式概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模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标准方法体系和结构功能体系,并被广泛引入到教育领域,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国内首次提出“培养模式”一词应该是在1994年原国家教委全面启动和实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但当时并未对“培养模式”这一概念做出相应界定。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培养模式”的含义不断丰富,但理论上尚缺乏统一的定义。关于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学者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纳整理发现,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培养目标:通过教育培训,希望学员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包括培养方向和使用规格。2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依据实际情况,所安排的教学科目。3培养途径:教育培训所采取的手段和过程。
2.2培养目标
2.2.1培养方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的定义,“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6]。基于这一定义,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方向应该定位于培养从事以下具体工作的社会体育指导员:1指导社会体育活动者学习、掌握体育健身的知识、技能和方法;2组织人们进行健身、娱乐、康复等活动;3协助开展体质测定、监测、评价等活动;4承担经营、管理及服务工作。2.2.2使用规格规格是规则、规定、规范。使用规格就是社会体育指导员中的不同人才在未来使用上的规格差异,如理论型和应用型两类使用规格。使用规格还应包括对不同人才在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7]。目前,《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存在技术等级划分的三级、二级、一级、部级。另外,根据我国社会体育的特点和锻炼群体的需要,可以将社会体育指导员分为健身健美类、医疗保健类、竞技运动类、体育休闲类等4类。这4类指导员可以涵盖社会体育的各个方面,不同类别与不同等级的交叉,形成各个层次都有不同类别的体育指导员,全方位地为社会指导服务[8]。从培养模式的角度,这种分类与分级的交叉,便可形成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使用规格。根据以上要素体系,依据分类与分级的交叉,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该包含16种不同规格的人才表2。通过文献分析与专家调查,本研究得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使用规格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如图1。不同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基本素质、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工作绩效的要求或条件是不同的。以公式的形式,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使用规格可以表述为: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的规格各要素的权重,代表横向的各种条件的比重分配情况。α*则代表不同类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不同级别上的条件程度。如,若αA41=10表示部级健身健美类指导员应该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达10年;αB41=10表示一级健身健美类指导员应该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达5年。
2.3课程体系
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一般过程应该是:国家体育总局依据培养方针,确立培养目标,提出培养要求或培养标准,制定专业规范,规定培养制度,各级培养机构则根据各地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类型与培养规格,建立课程体系,制定教学计划、规定培养途径、培养方式、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方式,组织实施培养活动等。图2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一般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课程体系是整个培养模式的内容载体,直接决定于培养目标包括使用规格,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质量的关键性要素和核心要素[9]。本研究得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时应开展的课程大体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计算机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社会体育概论、休闲体育与健身概论、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管理学、体育产业概论、教育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体育概论、体育管理学、体育市场与营销。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质测评与运动处方、运动训练学、健身体能锻炼等。田径、体操、武术、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游泳与救护、器械健身、保龄球、跆拳道等。另外,增加专项提高课以及专业特色选修课如水中健身、形体训练、健身街舞、瑜珈、搏击操、普拉提、攀岩等。实习、课题研究和岗位培训。以上是课程体系的总量,要注意体现课程设置的机动性,根据不同规格的人才,课程设置应有所差别。另外,还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平衡性,将各门课程归类如下:
2.4培养途径
培养过程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去构成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这种载体即培养途径。培养途径是培养模式的形式载体,决定于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落实到培养活动的“桥梁”,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9]。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的单一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培养途径的单一上,应该拓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途径。2.4.1职业基础教育学历教育社会体育指导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创新性的活动。所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础教育阶段应该为学员打下一个综合的、基础的、全面的基础,让学员了解人类知识的整体状况,了解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方法、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在指导实践中的运用,最大限度地开发学员的智力,使其掌握社会体育指导技能,培养学员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图3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课程体系职业基础教育应该主要面向高等院校,开展上述课程体系的全部或大部分课程,获得学位,为接下来的职业资格认证奠定基础。据统计,目前全国几乎没有专门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设置。事实上,学历教育应该起到主导作用。高等院校体育专业主要是社会体育与管理系和体育教育系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基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转变观念,优化体育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础学历教育任务。高校体育专业应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改革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参与培养体育指导员工作,以适应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不少省份的高校体育已成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主要阵地[10]。2.4.2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教育职业资格认证应该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递进,应该以获得学历作为申请职业资格的条件之一,以提高接受职业资格培训的学员的整体素质,避免出现受其文化层次、知识背景的限制,不能达到指导人们科学锻炼要求的现象。国家体育总局应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级分类标准,并开展高质量的培训和认证工作。为了加大高素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力度,国家体育总局和地方体育局以及工商局等相关单位可授权相关事业单位或社团组织如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等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可采用短期和长期等多种形式,针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分级分类交叉的培训,以保证大众体育运动中各种指导人才的需求。培训结束后统一考试,合格者发给国家认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凭证到工商局申请执照。另外,与职业资格的准入制度相对应,应尝试淘汰制度。建立成绩通报制度,加大奖励、淘汰力度。2.4.3高级研讨班在职教育要区别于现有的培训班,摒弃单一的分级培训,应举办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高级研讨班,作为培养和提升已获得职业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一种基本方式。这种研讨班的目标直接锁定为在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因此,研讨班的学员、课程设置、研讨方式均应该有所创新,使其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继续教育学院”。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可以采用“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奠定基础的学历教育”+“为获取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的职业认证”+“为进一步提高等级和职业素质的在职教育”的“三头递进”“三位一体”的基本模式。其中,以学历教育为基础,职业资格认证为核心,在职教育为补充。以职业资格认证来引导学历教育,以职业资格认证来刺激在职教育图4。图4“三位一体”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这样,形成了以课程体系为“内容载体”,以培养途径为“形式载体”,分级分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其中培养方向为: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4类4级交叉可得出16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使用规格,不同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其基本素质、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工作绩效的要求或条件是不同的。开展的课程也有略有不同,但整体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课程体系为一个由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的系统。
3.2建议
本文作者:熊伟工作单位: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女生参加体育锻炼方式调查分析据统计,一半以上的女生(52.77%)通过学校组织参加体育锻炼,实际调查了解到女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候都希望有人陪伴,并且希望学校能够多开展一些集体性的体育活动。这一点与女性群体害羞、含蓄、腼腆、无安全感、害怕孤单的心理特点是不谋而合的。另外,有34.04%的女生是独自参与体育锻炼,这不仅印证了现代社会崇尚个性、自由,女生不喜欢用固定的组织形式束缚自己的行动,而且凸显了在大同的世界里创造大不同的社会现实。还有13.19%的女生是通过协会活动或健身俱乐部参与,但由于自身和学校的条件资源有限,这2种方式并不适合大部分女生。女生参加体育锻炼项目调查分析据统计,56.60%的女生选择慢跑,比例最大。因此,慢跑是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首选,但其运动形式较为单一、枯燥。小球类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深受女生的青睐,其中55.74%的女生选择羽毛球,25.10%的女生选择乒乓球。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项目没有过强的身体接触与对抗,但又能达到很好的锻炼效果,同时这些项目也符合女生力量相对男生弱的生理特点。大球类体育项目如篮球、排球也逐渐走入女生的视野,有18.30%的女生选择排球,无身体的直接接触与对抗却不乏趣味性。另外,一些彰显个性的体育项目如健美操,女生也很喜欢,20.43%的女生选择了此项。健美操所具备的时尚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既引领着整个社会的潮流、走向,又能够很好地展示自我,增加自信,符合女生追求时尚和美的心理特点。
女生参加体育锻炼时间时长次数调查分析据统计,被调查对象中有48.50%的女生选择在傍晚参加体育锻炼,而晚上、早晨、中午参加锻炼的人数为24.26%、20.43%、6.81%。84.88%的女生每次锻炼时长均在1h以内,这不仅可以让大脑从紧张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很好的休息,还可以为晚上更高效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选择早晨和晚上参加体育锻炼的女生分别占20.43%和24.26%。早晨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一天的学习和心情。选择晚上则是让劳累一天的身体得到放松。总之,女生对体育锻炼的时间选择是比较合理的。40%的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不固定,能够坚持每天锻炼的女生仅为5.11%,这说明女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而每周参加体育锻炼在2次或2次以下的女生占31.06%,如果按照我国体育参与情况调查中规定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来看,她们和真正的体育人口还有差距,但却是最具潜力的体育人口。究其原因,体育锻炼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安排时间少,体育氛围不浓,无人陪伴以及自身的惰性是参与次数少的原因。尤其在期中、期末考试阶段,课程复习紧张,大三忙于考研,大四忙于毕业论文、找工作,所以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长与次数就会更少。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仍有23.83%的女生能够坚持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5次,这一群体的存在必定影响和带动周围女生的体育行为,将来很可能成为终身体育的坚决执行者和有力倡导者。女生参加体育锻炼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据统计,场地器材的缺乏(48.51)是制约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有场地、但场地条件不好(28.51),无相关人员指导(28.51),体育项目开展的不够广泛、供女生选择的项目太少(14.89)。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升本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陈旧的体育器材设施没有得到及时的维护更新,而且学校相关部门也没有意识到由于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多而造成的体育器材设施短缺现象。这也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的良性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必备硬件设施,体育场地器材既要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外借的需要。另一方面,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是导致某些体育项目课程无法开设,可供女生选择的体育锻炼项目相对减少的原因。而对于没有开设体育专业的升本院校,体育指导员的匮乏也是影响女生参加体育锻炼质量高低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宿州学院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和态度是综合多元的,对于美的追求是成为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又一重要诱因;女生具有较强的体育强身观念,体育认知程度较高,但真正付出实际行动的却很少;女生选择体育锻炼项目多样化,更青睐低竞技和趣味性强的项目;女生选择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合理,但次数少,不固定。制约宿州学院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排序(由主到次)为缺少场地器材;有场地,但场地条件不好;无相关人员指导;没有时间;其他;无自己喜欢的项目。加大体育健身的宣传力度,定期举办体育活动知识讲座,让更多的女生了解参加体育锻炼的益处。无论是身体方面的,还是精神方面的,进而创建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把安徽省专升本院校女生体育活动内容作为一个研究课题,坚持从了解动机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出发,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强安徽省专升本院校女生体育教学改革,鼓励人性化的教学,大力推广安徽省专升本院校女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如形体训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多开展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克服女生胆小、含蓄、羞涩、希望有人陪伴参加等心理,培养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让更多的女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相关部门设法加大对体育的投入,购置体育器材,完善体育场地设施,满足大部分女生共同参与的需求。对于已经开设体育专业的专升本院校,应充分利用体育专业学生资源,指派或成立体育活动志愿指导小组,定期定时对各个院校的女生体育活动给予专业指导,以达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