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论文(通用5篇)

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控制工程论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控制工程论文 篇1

摘要:“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是培养卓越机械工程师的核心课程。论文在分析“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课堂教学建设,重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验教学建设,注重培养能力;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建设,促进学风改进”的课程建设内容,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机械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课程建设

0引言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学科,是机械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的核心课程[1]。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进一步拓宽工程教育视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2-3],西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在机械工程专业中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过程中,严格按照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际需要,必须对“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建设。

1建设目标

基于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特点、“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在培养卓越机械工程师中的重要性,结合作者多年本科教学工作经验,“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下:(1)课程内容多、课时少,重理论、轻应用、课程结构不太合理,课程重点不突出;(2)课堂教学与实践应用脱节,实验课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不系统,学生普遍存在工程实践能力差,不能学以致用;(3)课程评价考核手段简单,考核指标单一,未形成有效的综合评价考核体系,不能促进学风好转。本项目针对“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实践,建设目标为:(1)通过以教学内容重组、突出实例教学、发挥工具软件辅助功能等内容的课堂教学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通过重新设置实验教学内容的实验教学建设,彻底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3)通过项目化考核、过程化考核、考核指标综合化等内容的课程评价考核体系建设,促进学风改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2建设思路

为了解决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提高机械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提出“课堂教学建设,重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验教学建设,注重培养能力;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建设,促进学风改进”的课改主要内容,具体课程建设思路:

(1)课堂教学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为了工科教育回归工程,面向工业应用;因此,在这种应用的思想指导下,我们需要对课程课堂教学进行建设。“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授课内容包括大量公式推导,要求有很强的数学基础,学生难以理解。我们在保持完整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对理论公式冗长推导过程进行除去,着力减少单纯的理论教学比重,在“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授课内容中增加工程案例分析,突出工程背景的应用[4-5]。通过对教学内容重组,不仅保证卓越班的大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机械控制工程理论体系,而且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应用实例,为培养面向工业的卓越工程师提供保证。MATLAB是MathWorks公司推出的数值计算软件,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控制领域[6];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其引入到教学中,使其充分发挥辅助教学的功能;通过MATLAB的控制系统工具箱能为实现实例教学和实验教学提供了理想的工具,将MATLAB工具软件引入到“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堂教学,根据理论教学计划进度安排,将相应的MATLAB知识添加到课程教学。利用工具软件强大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总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课堂教学建设,通过对教学内容重组、突出实例教学、发挥工具软件辅助功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实验教学建设,注重培养能力

实验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质,培养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是一门主要面向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它的应用型、实践性很强;实验教学环节应该对理论教学进行深化和补充,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8]。受条件限制,传统的“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实验主要是验证性仿真实验,实验课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不系统,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从实验室实际出发,根据实验层次的不同,积极开展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探索性实验;分别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实际动手操作与分析综合能力;通过重新设置实验教学的内容,综合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改革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主导。通过修改实验大纲、重置实验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加快实验室建设,促进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

(3)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建设,促进学风改进

“机械控制工程”课程的考核,多年来一直采用期末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评价考核指标和体系,更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9-11]。根据机械工程卓越班特点,重新设计“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在课程部分考核作业以项目的形式下达,有选择性地整理出几个适合的项目,工作量适中,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且项目的设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组进行,避免学生互相抄袭现象;项目化考核能够整体反映学生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化考核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而不是一考定成绩。针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具体情况,每学期进行若干次的课程警示;通过对少数考核不好的学生课程警示,引起他们足够重视,在课程的后半段加倍努力,让学生有补救的时间和机会;对考核好的学生给予肯定,激发他们更多的学习动力和热情。设计课程考核指标,这些考核指标要求具体化、综合化;最终的总成绩应由考试卷面成绩、课堂和家庭作业成绩、平时考勤成绩、实验考核成绩等组成;并设置各种指标的权重,形成最终的课程考核综合化;使考核指标能够真实有效的反应学生掌握课程的实际情况,通过考核指标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促进学风的好转,有利于课程的教学改革良性发展[6]。

3结论

通过课堂教学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验教学建设,培养学生能力;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建设,促进学风改进;使机械工程专业的大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迅速掌握该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真正成为“面向工程、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创新、自我管理、沟通良好、适应社会和工程实践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杨克冲,等。机械工程控制基础[M].第六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xx:70-192.

[2]陈恒,李宏达,赵晓艳。基于微信的大学课堂点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20xx,39(3):45-47.

[3]陈光胜,李郝林。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改革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20xx(16):40-41.

[4]王艳辉。“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尝试[J].黑龙江教育,20xx(10):43-44.

[5]刘进志,张学龙,盘存治。简析MATLAB在《控制工程基础》的教学中应用[J].决策管理,20xx(7):82.

[6]姜文涛,刘荣海,杨迎春,等。基于MATLAB时频分析算法的滚动轴承故障研究[J].软件,20xx,39(2):102-107.

[7]汪友生。电类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研究[J].软件,20xx,39(3):99-101.

[8]陆蕴香。基于Labview的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的实验[J].机械工程师,20xx(1):121-136.

[9]蒋国璋,汤勃,侯宇等。高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与考核评价体系研究,20xx(5):138-140.

[10]田文涛,张钊,张笑冰。基于SSH的学生成绩信息管理系统的具体设计与实现[J].软件,20xx,39(2):212-217.

[11]王雪梅,郭丽娜。基于SSH的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20xx,36(12):132-136.

控制工程论文 篇2

摘要:

根据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特点和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可以划分内容模块,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内容,并采用归纳总结法、联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内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环境科学

当前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及相关技术引起广泛关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大气环境问题而设置的课程,其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环境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

一、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内容多,理论性强,工程性較强,教材内容较多。目前国内各大高校主要选用郝吉明与马广大编著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我校环境科学专业也把它作为教材,其主要包含13个章节。在进行教学改革前,教学安排单一,教学方法较为陈旧,授课以讲授式为主,理论较多、知识点分散。学生对具体污染控制技术理解不够,应用能力差。针对以上问题,我校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作了以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厘清课程思路,优化课程体系。

1、划分内容模块。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内容较多、知识点分散,学生对内容结构理解不清晰,抓不住重点。为了理清课程思路,把课程内容串联起来,我校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模块,然后把各章节内容划分到各个模块中。

(1)基础理论模块:包括大气污染的基本理论、燃烧与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气象学、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2)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包括粉尘的性质、颗粒捕集理论、除尘装置;

(3)其他污染物控技术:包括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氮氧化物的污染控制、挥发性有机污染控制;

(4)综合型污染控制:包括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净化系统的设计。划分模块后,学生对课程的整体内容清楚后,再吃透每个模块的知识点,有利于对整体内容的归纳和掌握。

2、丰富教学形式。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原来安排60学时,其中理论42学时,实验12学时,自主学习6学时,自主学时流于形式,只安排学生自学的内容,并不设置教学任务。改革后安排总学时为66学时,其中理论42学时,实验12学时,PBL学时6学时,自主学习6学时。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了,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除尘装置、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固定源氮氧化物的污染控制三个章节开设(每个章节安排2学时),由教师提出问题或提供案例,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自主学习结合网络课程,由教师布置问题,学生在网络学习后进行解答,答题情况计入平时分,以加强学生对自主学习的重视,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优化教学内容。

我校使用的教材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暂时又没有合适的新教材替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紧跟学科动态,把最新的污染现状和污染治理手段补充到课堂中来;或者结合自主学习的方式,要求学生要求学生对某一个模块进行综述。比如当前PM2.5是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大气中的主要颗粒物,且危害较大,而教材还停留在PM 10的阶段。教师可以把PM2.5产生的来源、形成机理、危害、防治手段等内容补充进来。

三、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内容理解。

1、归纳总结法。

本课程由于章节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记忆困难,知识点掌握不牢。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教师采取归纳总结法,首先结合模块划分的方法对全书的内容进行归类,化繁为简;其次,对于每节课、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抓住重点;最后启发学生如何进行归纳,比如除尘装置分为几类,每类代表性的除尘器是什么,每种除尘器的构造、除尘原理、影响因素、设计选型,等等。

2、联想记忆法。

课程各章节之间都存在联系,如果孤立地学习每章内容,最后知识点无法融会贯通,也无法较好地记忆记忆每章的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所讲章节的内容和前后章节的联系,采用联想记忆法,使学生不但对前面的知识点进行回顾,而且要掌握所讲章节的内容。如在讲到除尘装置时就要结合前一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中颗粒物的性质和颗粒物捕集的理论基础来介绍;在介绍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和固定源氮氧化物的控制时,就要结合燃烧与大气污染的内容,以及燃烧过程中污染的形成来讲授。联想记忆法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回顾总结,加深记忆。

3、比较记忆法。

无论是授课过程还是课后习题的回答情况,学生对污染控制方法部分的掌握情况较差,主要体现在除尘装置、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固定源氮氧化物的控制、挥发性有机污染控制、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等章节。学生反映控制方法过多,而且比较难理解,抓不住重点,对于控制方法的具体应用条件不理解。教师针对以上问题采取比较记忆的方法,比如对除尘装置中各除尘器的除尘机理、适用条件、压力损失、投资费用等方面进行列表介绍并举例,要求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学会选择除尘器。对于硫氧化物污染控制的内容布置作业题,要求学生针对所有脱硫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优缺点等进行比较,达到完全掌握的目的。

四、重视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实验、实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本科毕业论文等四个方面,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只开放四个实验,主要包括环境空气中TSP、PM10的测定,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测定,机动车尾气中CO浓度的测定,袋式除尘器的运行状况及性能测定。

实验内容虽然都是监测性实验,但是可操作性强,而且监测与生活相关的大气污染指标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也比较感兴趣。我校联系省环科院、市监测站作为实习单位,在实习内容的安排上也设置了大气污染的相关监测内容,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师指导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共4项,主要包括:彼岸室内空气净化盆栽坊、绿居室内环境检测有限公司、海口市冬季PM2.5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海口市冬季大气颗粒物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设置大气污染的相关课题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使学生更加系统地研究相关内容。

五、结语。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作为高校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打好基础至关重要。高校通过对课程改革的不断探索,可以化繁为简,并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从而培养出更多创新能力强、实践基础扎实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吕辉雄,黄荣,蔡全英。“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J]。中国电力教育,20xx(30):104—105。

[2]林静雯,冯治宇,王英刚,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6(4):510—513。

[3]牛显春,周建敏,钟华文。具有石化特色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研究[J]。广东化工,20xx,37(5):273—274。

控制工程论文 篇3

摘要:在应用型大学建设背景下,洛阳理工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应建设行业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其特点是:从人才市场需要和学生成长需求出发,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满意度为目标,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吸引企业广泛参与,将学习同生产紧密结合,形成多种教育形式相互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

0引言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洛阳理工学院升本后设置的第一批本科专业,根据洛阳的产业优势,开设了模具方向、焊接方向和建材方向。从专科升为本科之初,教师对办学定位理解不深,人才培养方案也多是参考同类学校的,没有突出自身特点特色。经过本科评估,学校对办学定位有了清楚的认识,要把学校办成“为国家建材行业发展战略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应用型大学”,突出行业性、地方性、应用型。20xx年由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①经过评审,洛阳理工学院成为河南10所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转什么、怎么转”就成为学校发展中亟需探讨的问题。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所言,“创造力是没法教的,必须在实践中让学生动手,有机会把自己的创新思想付诸实施”,对应用技术高校来说,提高学生的知识更新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是转型的关键,而这三个能力提高的最有效途径和手段就是实践教学。这就要求从人才的市场需求和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对人才培养方式,组织运行方式和课程体系,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重构,②提高学生从业能力,提升工作满意度指数,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使本专业毕业生能够高效、创造性地解决岗位实际技术问题,适应新领域、新技术发展需求,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本文围绕应用型大学培养目标,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工作满意度出发,对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索。

1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洛阳理工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从20xx年开始招考本科生,至今已有12年办学经验,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但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行业性、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目标还有较大差距。(1)实验项目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目前专业实验教学开展依附于理论教学,各个实验项目彼此独立,散布在各个课程中,实验项目多为演示性或者验证性实验,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实验时,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教材中规定的步骤机械地完成实验操作即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从实验结果看,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千篇一律,缺乏独创性,偏离了实验教学的初衷。(2)实验室管理水平不高。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规划不合理、论证不充分的情况,一些实验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下,一些设备从购置时就成了闲置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实验室独自为政、实验资源局部受限等弊端,不能形成教学、科研上的综合优势;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根据排好的课程表到相关实验室进行实验,课堂外开放时数过少,学生动手机会少,不能自主学习探索,不利于个性发展。(3)产学研基地建设严重滞后。除实验室外,在企业生产条件下进行现场教学和实际操作也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从学校向工作岗位过渡的桥梁,因此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对于实践教学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学校和企业缺乏有效衔接和协调,企业接受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出于效益和安全考虑,很少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实习的效果越来越差,不仅浪费了实习经费,学生实践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4)具有实践能力的师资不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教师有工程实践背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受到目前教育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制约,专业教师大部分本、硕、博连读,缺乏企业工程实践经历,在实践教学环节难以胜任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职责。

2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目前启动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2.1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结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洛阳理工学院实际情况,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遵循以下原则:(1)创新教学内容。以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适应新领域、新技术和提高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原则,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为出发点,合理安排课程实验、实践环节、创新创业实践,形成课程实验、实践环节、创新创业实践三个模块的教学体系。(2)丰富考核手段。以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为主导,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加设计型和综合创新型项目,改变仅以实验报告为主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认真程度、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性多渠道、多角度进行考核。(3)鼓励多方参与。从人才的市场需求和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建立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吸引企业的广泛参与,将学习同生产紧密结合,形成各种教育形式相互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③(4)满足岗位需求。以胜任岗位要求和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为出发点,在实践教学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内容。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师资,建立适应创新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

2.2应用型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2.2.1优化课程实验体系

统筹基础课程实验和专业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创新项目,沿着由单一到综合、由综合到设计、由设计到创新路径逐层递进。结合学生的特性、专业发展趋势以及实践教学特点,建立内容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应用的系统性实验教学体系,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创新能力也有所提高,可以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2.2.2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在生产实习、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等专业实践环节,对实习时间和实习单位进行精心安排,延长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在一个或几个企业,对一个产品或几个产品的所有工序都能了解,既提高学生实习的质量,又能实际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降低企业成本。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95%的课题都来自于实践,实现每生一题,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2.3加大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组织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三维设计大赛、金相大赛等,开展“以赛促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提高专业核心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2.4完善应用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进一步细化实践教学评价指标,除实验报告外,还对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操作全过程进行全方位评价,尤其注重对学习过程、各实验阶段表现及对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使学生的个性、特长、潜能在实践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在新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实验实践教学由原来的168学时增加到272学时,在全部课时中占比由26.22%增加到31.43%。新实验教学体系提供192学时实验,其中必修实验166学时,选做实验26学时,学生可以按照专业方向兴趣选择。验证性实验的比例42%降到31%,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为47%,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为11%,增加了11%创新性实验。新培养方案还要求学生必须修满6个学分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拓展培养学分,同上述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完全契合。

3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实施

3.1改革课程实验内容、方法和手段

不同于仅仅验证单个课程内容的实验理念,新的实验项目综合了多门相关课程的知识,以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为特点的三性实验成为主体。例如把“电弧焊”、“焊接结构”、“焊接冶金学”、“焊接检验”等课程实验综合为“焊接综合实验”,这一实验项目中包括材料设计(选材)—加工制备工艺(方法选择、过程实施)—加工实施—质量控制与检验(选用检测方法并实施)—结果分析等全过程。实验以项目制小组进行,设计、操作仪器设备、实验结果分析等均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负责监督和监管安全。学生利用焊接结构、焊接冶金课程理论自己设计方案选择实验材料,根据所学焊接方法结合实验室情况选择实验设备,利用焊接冶金原理和焊接生产技术与管理理论制定焊接工艺,利用焊接检验方法选择检测设备对焊缝进行检验(超声波检测、渗透探伤、焊缝氢测定等),最后小组制作一台装置,各小组进行比较,并且选出同学进行答辩,全体同学分享。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查找资料,组织小组讨论实验方案,还需要利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这对指导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对实验项目进行分析,尽可能利用现有设备满足学生实验项目的要求,还要使实验的创新性、复杂性以及实验经费相匹配,并且在学生需要的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进行指导。

3.2构建新的实习实践创新体系

依托洛阳机械制造行业的先进优势,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引进企业专家进学校,共同定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验项目尽可能和企业生产实际,老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⑥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之间的联系。新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从大一到大四贯穿全过程的,专业基础训练与创新思维、专业能力训练与创新设计、专业综合训练与创新项目、专业综合实训与创新创业项目相结合多形式、多层次的新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课程与项目并行、学练互动、虚拟与真实场景交融等多种途径教学改革,达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协同培养的培养体系。例如通过与上海固高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对挤压成型培训中心进行了共建和改造,实现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创新开发共享的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3.3利用学科竞赛促进实践教学

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创新创业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学生参与的创新活动主要有: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此外,还根据人才多样化、个性化培养的要求,开展多种职业技能培训,使学生有技能在手,有工具可用,鼓励有专长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金相大赛、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等。为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对指导学生并取得成绩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先时给予充分考虑。这些措施极大的提高了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目前参加各类竞赛培训的学生已达到总数的40%左右。

3.4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高度重视实验室管理,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采取开放式管理模式,提高设备使用率,促使实践教学效果最大化。认真制定实验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实验教师积极性。集中实践时间,增加综合训练,实行科学的实验项目管理,改革实践教学分散和时效性低的弊端。

3.5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设适应教学改革的实践师资队伍是教改成功的根本保障,为此采取了三方面的举措:一是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共同交流探讨,相互学习,提高实践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要求没有企业服务背景的教师必须进行工程实践,参与企业的生产、研发,同时聘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的建设并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三是对实验教师进行定期培训,鼓励外出进修,并且支持实验教师参与科研活动,提高科研意识和业务水平。

4结论

洛阳理工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通过重新修订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重构了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完善了产学研基地建设。该实践教学体系从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生成长需要出发,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将学习同生产紧密结合,企业广泛参与,较好地适应了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注释

①杜云英。破除机制障碍,发展应用型本科[N].光明日报,20xx-05-12(015).

②鹿林。应用型人才培养逻辑[J].中国高等教育,20xx(23):36-38.

③洪林,王爱军。国内外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比较[J].盐城工学院学报,20xx(1):82-84.

④岳旭东,孟力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xx(2):112-114.

⑤金宏伟。应用型地方高校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xx(2):178-181,185.

⑥李秋鹤,王刚。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科技视界,20xx(16):43-44,31.

控制工程论文 篇4

摘要 实践能力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要求,针对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包含三方面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扩大导师的选择面,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这三个环节紧密关联,相辅相成,以期通过这三个环节的作用促进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

20xx年,教育部提出要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同年,各高校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定位要求学生更加具备实践能力,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人才的核心就在于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目前,很多高校在实际的培养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在分析相关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1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情况分析

《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标准》中将该领域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在四方面:知识、技能、能力、素质。[1](1)知识方面要求学生应掌握控制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及针对具体应用层面的相关知识;(2)技能方面强调了学生应该具备使用相关研发工具、熟练使用外语、获取相关国内外文献资料等方面的技能;(3)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具备使用本领域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能力;(4)素质方面要求学生要注重该领域工程研究、开发、应用的问题,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也即是说在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就必须强调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工程实践的锻炼,要充分面向行业领域进行高质量的专业实践,以提升专业研究生的就业能力。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控制工程专业虽然已经招收了专业硕士研究生,但在真正的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是差强人意,这里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2-5](1)受长期以来学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还是沿用其课程体系,对于实践环节的重视不够;(2)有些高校对“实践”的概念认识并不到位,这就使得虽然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实践”课程,但内容的设置相对匮乏,形式化,从而造成实践的效果并不理想;(3)一些高校建立了实践中心,但是缺乏具有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队伍,从而导致实践环节的设置与社会应用的真正需求相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进一步提高;(4)虽然有些高校同企业建立了协同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到企业参加到一些实践工作,但很多从事的都是一些低等的或者辅助性的工作,真正能够培养起动手实践能力的并不多。

2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其培养体系的构建应包含: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扩大导师的选择面,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2.1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首先,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就必须定位明确。学校要能实时、准确地分析就业市场需求,从行业对对控制工程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培养实践能力突出的行业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要紧密结合学校的特色和行业背景,除了最基础的专业理论课程之外,还需要开设与学校特色和行业背景相关的一些理论课程。对于控制工程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来讲,毕业生不但要掌握基本的控制理论,熟练的编程语言,还要对其行业内的一些自动化、电力相关领域的工程问题有较深入的了解。

然后,要结合行业应用背景,对实践课程进行精心的设计和规划。要能够切实考虑实践的难易程度,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在不同的阶段开展不同的实践课程,比如在課程学习的初期开设基础的实验课程,让学生能迅速的掌握课程相关知识点;到相关课程知识点都学过之后,可以再开设一些专业性的实验课程,让学生能将不同课程的相关知识点融会贯通,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校企合作的实践课程,进一步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在培养方案中将专业硕士研究生参加实践课程的要求、内容纳入到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教学计划中,将实践课程设定为必修课,严格规定课程的学时、学分,确保实践课程能得以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课程的开设要强调学生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2扩大导师的选择面

很多导师是搞学术研究出身的,大多缺乏行业背景和工程实践能力,这就导致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可能会力不从心,并不能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而控制工程专业硕士是一个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要有动手能力强的导师来指导研究生进行实践。所以在导师选择的问题上,除了校内的专业导师之外,还必须增加具有行业背景的企业导师。

对于校内导师来说,需要加强对导师的培训,要创造机会让导师特别是青年导师到企业去锻炼,能让他们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加强他们的行业背景和实践能力,从而在校内实验、实践课程中指导研究生的时候能够更贴近生产实际,能以一些真实案例来丰富自己的教学。

同时,高校要聘请行业内部的一些高级工程人才来担任学生的企业导师。企业导师主要在学生进入到企业实践时给予研究生指导,在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也应提供有用实践培养建议,并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企业实践的机会,以期让研究生达到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紧密结合,从而真正学以致用,并提高动手能力。

2.3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实践平台的建设可以说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最好的途径之一。通常来说,实践教学平台又可以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两类。

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是指位于学校的,模拟真实生产环境的、能够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一定帮助的场所,是联系课内知识和企业实践的重要环节。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部分即是指研究生实验资源的建设,它会影响校内实验创新活动开展的效果;软件部分即是指基于硬件部分开展的研究生创新课题及各类研究生创新活动,它会影响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发展壮大。对于控制工程专业来说,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可以包含计算机网络、控制工程、自动化等多个方向,从而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是指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建设在校外的实践场所,也可能就是在企业之中或者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要能够创造机会让研究生真正参与到某些项目的研发、生产过程中,那研究生就可以深入到工程一线,自己动手去完成一些实际的工作,在此过程中,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校内实践经验运用到真实环境中,再通过富有实践经验的行业导师给予指导,还能与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工作人员交流,学习,能较快地培養起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茂国,朱正伟。面向工程过程的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xx(9):1-5.

[2] 李娟,穆晓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管理机制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12):112-116.

[3] 曾令全,李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xx.30(5):68-70.

[4] 张瑞成,陈波,陈至坤。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xx(10):175-177.

[5] 兰海,肖模昕,于立君。控制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20xx(4):43-44.

控制工程论文 篇5

摘要:

本文根据环保行业21世纪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及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提出可操作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探讨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为环境工程专业培养面向21世纪的创新人才提供保障,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得到更好的综合能力的训练,并为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考核方式

近几年来,工科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但是在各专业培养计划中各门实验课程之间的内容并没有做到真正的整合、统一,各专业实验课程的设置和实验内容的设计缺乏整体的规划。大规模招生使高校原有的教学资源远不能满足现有学生的实践要求,作为校外实践基地的一些企业、公司,因怕干扰正常的生产秩序,影响经济效益,一般不愿接待学生实习太久,致使进行校外实习只能是走马观花,点到为止,学生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实习效果很难保证。要解决这些矛盾,要求我们在搞好校外实习的同时,创建校内实习基地,改革实践教学环节,这些是摆脱实践教学目前面临困境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创新性、设计性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处理某种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需要用到很多课程的知识,比如需要用环境监测知识进行水质监测,利用水处理原理制定工艺流程,如果工艺流程中有生物技术还会用到环境微生物学的知识。水处理综合实验课整合水处理实验、环境监测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等课程内容,打破课程实验的教学内容与组织方式,突出专业的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将专业知识与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增加学生职业适应性。通过将科研课题引入实验教学,实现科研促进教学,保证实验内容的前沿性,需要学生在实验方案上有所创新。

通过创新性、设计性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最终实现“教师为主”到“学生为主”的转变;“教师统一安排”到“自主设计”的转变;“单一验证实验”到“综合研究实验”的转变;“提交实验报告”到“口头汇报答辩”的转变。实例:为学生提供工业废水,分组进行工艺方案设计,利用实验室现有实验装置(电化学反应装置,光催化反应装置,氧化沟、净化槽、SBR等),进行工艺流程设计和装置的搭建,并进行水处理实验,由学生自行探讨各个工艺参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工艺参数。对处理后的水进行监测,检测内容包括:SS、pH值、溶解氧、COD、氨氮、总磷及该种废水的主要污染物等。各组根据出水水质指标对本工艺进行评价,并与其他组的处理效果比较,进行不同处理方案优缺点论证答辩。该内容集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监测、水处理技术于一体,以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创新与创业的有机结合,弥补了应试教育的不足。

二、考核方式改革

为了突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重技能、重应用的实践性教育评价理念,在学生实验课程成绩的评判方法上采用“实战赢配方”考评法。以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课为例,思路见图。总之,考试不是知识测评的终结点,而是知识运用的新平台。针对环境工程课程理论和实践联系紧密的特点,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更加全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而且能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其自身深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在实际参与过程中学到许多新知识和新方法,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三、结论

通过将科研课题引入实验教学,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习环节的改革及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表明,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由于学生在专业实验课中得到了全面训练,故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表现出能独立完成相应任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毕业学生普遍反映专业实践课内容与生产实际的结合比较紧密,有些实践结果甚至可以直接应用于工作中,使他们能够较快适应社会需要,受到好评。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创新型人才,给学生提供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需要逐步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在专业实验中的比例,加速科研成果向专业实验内容的转化。只要坚持实践教学内容的工程性、先进性和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向,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使水污染控制这门课的实践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莫灼均。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xx,(15):106—108.

[2]郭少青,郭亚兵,李秉正,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设想[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36(4):102—104.

[3]兰善红,范洪波,武秀文。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xx,(5):109—113.

[4]黄锦勇,彭祥捷,刘爱华,等。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xx,(8):332—334.

[5]宋珍霞,徐建平,蔡昌凤,等。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探讨———以安徽工程大学为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xx,26(1):80—83.

[6]黄锦勇,刘爱华。基于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xx,(28):141—142.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