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部门管理论文【2篇】

公共部门是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你们知道怎么解释公共部门吗?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公共部门管理论文【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篇1

在当代中国,公共部门面临着在可利用资源日趋减少情况下提高服务绩效的难题。依靠过去那些陈旧的、呆板的、僵化的理论和方法是行不通的,公共部门需要一种卓越的、集众家之所长的、简单易学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于是标杆管理应运而生。标杆管理是如何寻找最佳实践以提高组织绩效的过程,并随时根据研究结果重新做出调整,使组织绩效得以最大的提高。同时它还为组织描绘一幅世界一流组织之所以优秀的清晰图画,让公共部门结合自身特点模仿与创新。

一、标杆管理的概述

标杆管理一直以来主要是一种私营部门的活动。私营部门通过对最佳实践实施标杆管理的方式取得了成功。美国施乐公司为了抵御日本竞争者全方位的挑战,对日本产品进行了分析,找到了日本产品成本低下的秘诀,继而对自身产品重新改造,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一举成了推行标杆管理的鼻祖。通用电气公司通过借鉴福特汽车的标杆管理方案,降低了成本,改善了为顾客提供的服务。得克萨斯仪器公司为了提高印刷线主板的装配效率,对在每一个程序上居领先地位的企业进行了研究,实现了程序的持续改进,取得了世界级的绩效。目睹了它们成功的可能性后,其他公司纷纷跳上标杆管理这趟快车,以期从这种新的手段中获益。据美国1997年的一项研究表明,1996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90%的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应用了标杆管理,其中包括IBM、AT&T、柯达、福特、施乐等等。随着西方公共管理理念的逐步被关注,我国理论界和实践家开始重新界定公共部门在社会中的地位,认识到公共部门应该是以最经济的手段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服务。因此,也逐渐开始了对标杆管理理论的研究。

所谓标杆管理(Benchmarking)就是以最强的竞争企业或那些行业中(或行业外)领先的、最有名望的企业作为基准,将本企业的产品、服务和管理措施等方面的实际状况与这些基准进行定量化评价和比较,分析这些基准企业的绩效达到优秀水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选取改进的最优策略。上述程序将连续不断地反复进行。它的首要目标是提高一个机构的绩效,基本思想是系统优化,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这种管理正好适合我国公共部门要求不断完善服务,追求卓越绩效的时代要求。

二、公共部门引入标杆管理的必要性

标杆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已被国外的很多企业和组织做出了证明,我国公共部门应借助标杆管理这一宝剑来磨炼自己的实力,提高工作绩效。

1、 标杆管理有利于公共部门消除“井底之蛙”行为

公共部门工作的公共性和服务性,使得其工作绩效难以衡量。再加上我国官员受传统官僚思想影响,唯我独尊、高高在上、不肯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现象比比皆是,公共部门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出现了“井底之蛙”的现象。标杆管理为公共部门提供了一个清楚地认识自我的工具,便于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缩小自己与世界领先者的距离。

2、 标杆管理有利于解决资源有限与追求高绩效的矛盾

现今,提高公共部门绩效非常紧迫,但是可利用资源日趋减少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木桶原理”大家都很熟悉,如果木桶的长度参差不齐,则木桶的容量由最短的木板决定。若想增加木桶的容量,必须加长最短的木板。标杆管理应用于公共部门提高效率也是同样的道理。它强调在不浪费资源的情况下寻求最佳实践,为公共部门确立具体先进的榜样,分析其各个指标,找出潜在的问题与瑕疵,提高组织绩效。

3、 标杆管理有利于为管理目标树立参照标准

标杆管理具有最佳实践和度量标准两大杀手锏,可以使目标更加明确和具体。由于公共部门的产出难以量化、目标多元化,有时甚至相互冲突,所以绩效管理指标的确立成为难题。而标杆管理的这两大利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难题。它通过一系列规范化程序寻找“标准”,运用科学的指标体系衡量“标准”,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找出薄弱环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实施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

4、 标杆管理可以促使公共服务由“官僚导向”转变为“顾客导向”

公共部门提供服务的对象是公民,公民作为纳税主体,他们期望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作为他们缴纳税金的回报。传统的依据自身权力为自己谋福利、思想慵懒、效率低下的“官僚导向”的服务行为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标杆管理要求转变思维模式,像企业一样视纳税人为顾客。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公共服务变为以“顾客为导向”,通过寻求最佳实践,在节约开支的前提下提高绩效。

5、 标杆管理有利于在公共部门建立学习型组织

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把自己转变为学习型组织是每个组织必须完成的任务。实施标杆管理,公共部门可以发现在产品、服务、生产流程以及管理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学习标杆对象的成功之处,结合实际将其充分运用到自己的服务当中。由于标杆管理强调的是持续改善,所以它对推动公共部门向学习型组织转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论文检测,标杆管理公共部门。论文检测,标杆管理公共部门。

三、向榜样看齐,系统实施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是根据一套既定规则来寻找最佳实践的程序,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笔者总结出如下的实施程序:

1、 选择学习的标杆

一个好的榜样可以使标杆实施主体有科学的标准可参照,从而更快地提高服务绩效。论文检测,标杆管理公共部门。论文检测,标杆管理公共部门。公共部门需要确立以下三种标杆:

第一,组织内部的优秀部门和员工。论文检测,标杆管理公共部门。一个学生想要在期末总评得到高分,必须努力提高每一科的分数,特别是自己的薄弱科目。公共部门也一样,在开展标杆管理活动之前,必须是一个各方面均衡发展的组织,而不能是内部各部门绩效参差不齐的状态。在这个基础上找出组织内部的优秀部门和员工,为其他部门树立榜样,共同学习。

第二,同行业的优秀者。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标杆管理瞄准的对象应该是全球范围内同行业中最优秀的组织。通过比照业内世界一流业绩,知道自己究竟可以做到多好,以使整体业绩大幅度提升。

第三,其他行业的最佳流程。由于内部标杆管理产品和服务的相似性,它具有一定的模仿和复制成分。而向业内其他优秀者进行标杆,则由于多方面的异同使公共部门缺乏创造性。以其他行业的最佳流程作为标杆正好弥补了这两个缺陷,它超越了单纯的模仿和复制,代之是变革和创新。通过学习其他行业的最佳流程,用先进科学的程序改善自身的工作绩效。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最好”的东西,最合适的往往就是最优秀的。所以,在选择标杆对象的时候,公共部门必须用科学客观的眼光,谨慎挑选最适合自己的标杆对象。

2、 瞄准目标,寻找差距

标杆管理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作,在确定了标杆对象之后就应对标杆对象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找出本组织与优秀组织的差距。这项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第一,收集标杆对象最佳实践的资料和数据。 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标杆部门的资料数据,即标杆部门的绩效数据和取得这一绩效的优秀方法、措施和管理诀窍;另一类是自己部门的资料,即反映组织自身的绩效和管理现状的资料。论文检测,标杆管理公共部门。在收集标杆部门的资料时,要主动向标杆对象发起“信息攻击战”,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参观和考察、分析评价对方产品和服务、以及权威的第三方提供等方法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和数据。在收集组织内部的资料时,组织上下要形成一种知识共享的氛围,让组织内各部门和员工真实客观地提供本部门的工作和服务信息,便于标杆小组了解情况,找出差距。

第二,数据收集工作完成后,接下来应建立一个完备的数据库测评系统,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分析找出差距,确定标杆管理指标。它要求在纷繁复杂的数据资料里对比分析,找出各个标杆对象的最佳实践,再进行汇总,将这些数据资料组织成彼此相互连贯、有用的信息,以它作为一把尺子来衡量自己与优秀组织之间在某一流程或环节方面的差距,试图建立一个真正优秀的流程。

3、 快速行动,持续不断地提升

经过对标杆对象优秀流程和管理实践的了解和认识,组织找到了差距和缩小差距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接下来就是制定一套可靠的行动方案。行动方案的决定是标杆管理工作中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前面所有的分析都是为这个环节所准备的。

(1)争取一线员工的支持。员工是所有管理方法的最终执行者,是最有资格参与新的行动方案的制定的。因此应该开展多种培训,向生产服务的第一线员工宣传介绍标杆管理,让他们从思想和心理上接受这一新的工作方案,并明确在标杆管理过程中的绩效标准和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消除抵触和不满情绪。

(2)制定一个明确具体的行动计划。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一个具体的行动计划可以指导项目准确到达预定目标。所以它必须是一个规范的、成熟的文档。对项目的有关事项,如资源配备、人员安排、时间进度、风险规避等问题有明确的规定,避免推诿扯皮等事情的发生。一些支持性工作和实施人员要做周密的安排,避免流程之间的相互牵制和责任不清。最后对这一方案进行论证和完善。

(3)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标杆管理的一大特点就是量化,这一特点不止表现在实施过程中,还表现在实施之后所取得的成果也量化成可以比较的指标,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上。而最为理想的评价工具无疑是平衡计分卡和经济增加值,这两把尺子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用是评价标杆管理结果的理想选择。

(4)持续学习,不断标杆,不断提升。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今天是世界第一,明天可能就落后了。因此在实施标杆管理时不能自满、止步不前,应该把目光放远。适时更新标杆管理数据库,不断搜索世界一流组织在最佳实践方面的创新,分析整理成自己新的数据资料,不断变革自己的业务流程,持续提升,争取形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结 语

标杆管理并非能解决公共部门面临的所有问题,但它是绩效改善方法“宝库”中一种强有力的武器。它通过将本组织与提供相似服务的公共部门或私营部门中的领先者进行比较,充分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扬长避短,提高政府绩效。但是任何一种管理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在看好它的优点时我们也要看到它存在的不足,在引进标杆管理时,要结合本组织的实际情况加以具体的应用,不能生搬硬套,在模仿的同时更要注重创新。

公共部门危机公共管理论文 篇2

一、引言

2003年春节过后,在中国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急性传染性疾病SARS,波及面广,影响深远。这场灾难的背后,暴露出中国政府在预防控制突发性事件问题上的薄弱之处。SARS事件给政府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人员往来频繁、资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如何系统地防控重大突发事件,使其影响降低到最小。长期以来,我国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存在不少缺陷。这些方面主要表现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是卫生部门一家的事,缺少其他部门的通力合作;政府在指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缺位;日常应急储备缺乏;信息报告系统分散、缓慢等。这些缺陷直接导致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现时,应急反应的行动迟缓、手段匮乏。

社会意义上的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类:国防突发事件、传染性疾病突发事件、科学实验突发事件、交通事故突发事件;自然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各类突发事件都有其特点,其共性是突然发生,难以预知,危害巨大,影响深远。

二、SARS事件引发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

这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威胁,并给社会经济和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它不仅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也使政府的公共管理面临着一个新课题,即如何管理危机状态下的社会。随着现代政府管理的复杂性日益加剧,政府管理的脆弱性亦日渐突出,特别是当社会爆发危机时,政府往往手足无措、难以应对,导致危机的后果迅速扩散,社会陷入混乱,进而危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将危机状态下的社会有序地管理起来,使危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达到最小限度,无疑成为政府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

危机管理一词最早出现在1986年出版的《危机管理:为不可避免的事而计划》一书(CrisisManagement:planningfortheinevitable)该书的作者StevenFink曾在1979参加过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件的处理工作,之后,他对危机管理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但最早国外在危机管理方面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促使企业的经营者加强企业的防卫管理的研究。但当时的危机管理研究只不过是单纯的危险对策、保险管理、安全技术和防灾计划。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R。Blake和I。Mouton针对领导行为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系统。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将政治科学中的危机理论扩展到经济及管理领域,探讨企业在陷入危机后的紧急对策问题。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在研究企业危机现象时,提出将管理失误作为危机起源来研究其过程机理。我国在危机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才展开了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而公共管理危机的研究近几年在中国才初见端倪。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针对突发危机事件的管理,目的是通过提高政府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和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处理危机,恢复社会稳定,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二)发达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

在危机管理方面,美、日、俄等国的做法值得借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制度化的组织机制。科学的危机管理组织是实现危机管理高效化的关键。为此,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全方位的既相对独立又高度协作的危机管理组织体系。美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系最具代表性。这一体系纵向上是以国家(联邦疾病控制与预防系统)——州(医院应急准备系统)——地方(城市医疗应对系统)三级公共卫生系统为基本架构;横向上是以公共卫生、执法、医疗服务和第一现场应对人员为基本架构。这种纵横交错的组织系统保证了政府进行多维度的、多领域联动的危机管理。

建立完备的法律机制。在一个法制国家,法律是人们行动的准绳。在有关法律规定之下,政府、相关部门、民众才能在突发事件面前不至于束手无策,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多国的实践表明,制定完备的紧急状态法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保证。

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美、日等国都建立有立体的危机信息收集处理网络,并进行常规的训练和演习。如日本的防地震演习和美国的防恐演练都在定期举行。

建立高效的应对机制。快速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实现危机管理的重要环节。在俄罗斯解决莫斯科人质事件中,俄罗斯危机管理系统的高效运作使得危机事件迅速解决。建立开放的沟通机制。信息沟通是维护公民知情权的需要,而传媒则是信息沟通的重要途径。为此,国外都非常重视发挥传媒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媒体客观公开地报道突发事件,有助于传递政府的政策,缓解民众的紧张情绪,减少危机带来的潜在损失。

(三)公共危机管理系统模型

基于以上的论述,公共危机管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的工作,一是危机预警,二是危机预防,三是危机处理。

危机预警是指根据系统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的变化,通过对危机现象、危机先兆和危机起因的严密监测,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进而对系统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测和报警。具体说,就是指政府对危机的预测能力,例如,对于自然灾害,可以通过加强天气地震等预报的准确性来提高预警能力,对于人为的灾害则主要通过培养社会及公众的危机意识来提高预警能力。危机预警是危机管理的前提,属于预测性质的工作。

危机预防指的是对于收到的预警信号,采取及时的响应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是对策性工作。例如疫病在某地区的突然爆发,其他地区在得知该信息后,应立刻采取措施,防止该疫病在本地区蔓延。

危机处理是指危机发生之后,如何有效应对危机,使危机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的限度。无数的事实证明,大多数人为危机是无法准确预测,所以,危机过后的危机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之所在。

其三者的关系如图1模型所示。危机预警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提高预警能力有助于提高整体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危机预防则是危机管理系统的中间环节,一方面响应危机预警发出的信号,另一方面配合危机处理。危机处理发生之后,把信息反馈至危机预警系统,预警机构把信息汇总分析后,为下一次危机的发生提供预警信息。

三、结束语

从SARS对中国乃至对全球的袭击到屡遭恐怖袭击的美国,我们看到,在国际关系日趋复杂,环境遭受大量破坏的当今社会,恐怖事件和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危害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应对公共危机是对政府和公众提出的新课题。尽管关于危机管理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危机管理涉及到管理学、心理学、财务、公共关系和人力资源等多种学科,因此可以说公共危机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建设和完善需要大量的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对其进行研究论证,相信在此领域的研究将大有作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