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现代文学论文通用15篇正文

《现代文学论文通用15篇》

时间: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繁荣,文艺界整体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那么现代文学的论文我们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可爱的小编小月月给大伙儿整编的15篇现代文学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现代文学教学方法改革思考探讨论文 篇1

现代文学教学方法改革思考探讨论文

【摘要】当前现代文学课程对于提高青年人对于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甚至是价值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广大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文章分析了当前现代文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思路,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

【关键词】现代文学;教学方法;改革

一、引言

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鉴赏著名作家作品,来提高学生分析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而随着现代文学作品的不断丰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多元化环境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则成为当前现代文学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二、现代文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思路

1.兴趣入手。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有意无意接收到的能够吸引兴趣的广播电视等作品众多,其中以视频、游戏为主的符合青年学生爱好的网络资源吸引了众多青年,因此,十几年前学生们业余时间在图书馆读书的场景越来越少见。以往学生们都会在图书馆排队借阅文学读物、在自习室抢占座位认真苦读,而当前图书馆的馆藏越来越丰富,自习室越来越宽敞,而以往的场面却已不见。当然一部分学生在寝室内通过互联网也在阅读文学作品,而大多数学生则因为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而走上了娱乐路线。因此,现代文学教学已经不仅仅是在课上让学生学会几篇名家名篇那么简单了,这门课程担当着重拾学生阅读兴趣的重任。因此,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就应该放在兴趣培养这里,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同学们对现代文学主动阅读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驱动其自愿自觉的进行阅读,从而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并让这种阅读习惯伴随终生。2.开拓视野。就文学作品而讲文学作品有时会显得枯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整合各种各类资源,让文学课上的知识含量丰富,让学生在阅读文字的本身还能起到开拓视野的作用。让学生期待每一节文学课。3.融入价值观教育。文学作品鉴赏不仅仅是知识的融入,更应该是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潜移默化的融入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略了价值观的教育,要让现代文学课程承担起引导学生健康思维的重任。所谓教书育人,教师不能忽略了育人的重要职责,而当代青年当中,价值观混乱的越来越多,教师通过文学作品的讲解、作家的分析,要让学生们树立起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激发起青年人对祖国、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意识。4.注重综合素质训练。如果说价值观教育是一种融入教育,那么综合素质的提升则一种需要训练才能提高的能力。大学生毕业后要面对就业、组成家庭等,因此,在教学中将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分析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创新思维等融入教学中进行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我国一些地方学校改革课堂教学,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应用与研究。对于现代文学课程,教师可以将学生组织成不同小组,然后在小组内实施任务驱动、讨论法等具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们在合作中学习、在讨论中进步。2.研究型教学法。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很复杂的课程,很多问题是作家自己的思考,已经提升到哲学的高度,然而,由于现代文学本身就具有的。启蒙性,使其创作和接受都很艰难。因此,运用研究型教学法给学生思考研究作品的过程,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研究型教学法是通过研究学习知识的具体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探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开拓思维,并提高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在现代文学课程中运用研究型学习可以逐步开展,最初教师会给定研究的每一个主题和具体研究任务,让学生针对一个个任务去研究。逐渐演变为教师给定主题和框架,不给定具体任务。最终演变为教师只给定文章,各小组自己确立研究主题。这样,逐步开展、层层深入,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能力。3.展示汇报。现代文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自愿主动自觉的过程,如果培养起学生的这种自主动意识,也需要采取具体的手段与方法。如通过展示汇报的具体手段,使学生形成学习的主动意识。教师可以安排每节课前10-15分钟做文学欣赏展示。这种展示不是由教师进行,而是由学生进行。每个人都有机会为全班同学展示一部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读后感,还是故事梗概讲解,再或是作者分析等形式不限。同时,还可以配合音乐、图画等其它艺术形式。实践中每个同学对于这样的展示机会十分重视、充分准备,并且讲解的清晰流畅,较平时有很大进步。四、小结当前现代文学课程对于提高青年人对于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甚至是价值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广大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同时也要积极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如积极的运用音乐、视频、动画、图片以及微课等资源。

参考文献

[1]付金艳。师范院校“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11).

作者:王书英 单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辽源分校

现代文学论文的 篇2

文学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艺术产物,其不仅融合了诸多文学家们的先进思想,也把许许多多文字语言内涵融入到作品中,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作品题材。现代文学以神话题材表现民族复仇目的,使复仇具有了深层的文化意义,从而激起受压迫的人民的原始反抗激情,使复仇具有了合情合理的文化心理基础。

现代文学论文范文一:现代文学复仇神话重写意义

摘要:复仇是重要的文学原型,但是受传统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复仇文学在中国文学中并不发达。

近代以来,在外族入侵、民族救亡的文化语境中,复仇的文学情绪再次被激发起来。

作为民族文化形成的基础,神话复仇意味着文化复仇,更有助于激起民族成员的内在复仇情绪。

鲁迅以基督耶稣之死和黑衣人、眉间尺、王的同归于尽来表达对阴冷人性、黑暗社会的拯救。

夸父追逐太阳向权威者宣誓的果敢和参孙报复非利士人的复仇行为,都表达了被欺凌的弱者不甘示弱的反抗情绪。

在民族救亡的高涨情绪中,复仇神话的重写承担了作家自我、环境、时代和文学传统的共同责任。

关键词:现代文学;复仇;神话

在远古先民的世界里,有仇不报是难以容忍的耻辱和失职,愤怒和痛苦的折磨似乎只有通过酣畅淋漓而又血腥残忍的复仇才能得到解脱。

因此复仇作为人类早期记忆的一部分,是在远古先民争取生存过程中不得已的选择,大到部落的沦陷,小到家庭的杀父之仇、夺妻之恨都通过复仇的方式加以回击。

复仇作为原型也是文学的永恒母体之一,它是传奇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持久的亮点。

但是,中国本土文化追求圆融、悟性,排斥情绪愤激、敌对鲜明的复仇,因此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创作中,复仇不是传统中国文学的主要看点。

但是自近代以来,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民族主义情绪的复苏、中国文化现代性的追求、对个性自我和国民性的批判的启蒙要求,加之西方复仇文学的影响,尤其是九一八和七七事变之后,中国文学也掀起了复仇的一角。

众所周知,鲁迅的作品中就弥漫着一种复仇的情绪,有研究者发现东北作家群的抗战作品中也表现出复仇精神,其实复仇情绪在抗战文学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现代文学以神话题材表现民族复仇目的,使复仇具有了深层的文化意义,从而激起受压迫的人民的原始反抗激情,使复仇具有了合情合理的文化心理基础。

佛克马说:“所谓重写并不是什么新时尚。

它与一种技巧有关,这就是复述与变更。

它复述早期的某个传统典型或者主题(或故事),那都是以前的作家们处理过的题材,只不过其中也暗含着某些变化的因素———比如删削,添加,变更———这是使得新文本之为独立的创作,并区别于‘前文本’(pretext)或潜文本(hypotext)的保证。

”[1]由此,我们看到重写的前文本多是读者熟知的神话或历史故事,同时,他指出重写比前文本的复杂之处在于重写必须在主题上有所创造,因此重写应该是对主题的改变。

现代文学对复仇神话的重写就是承继文学传统前提下的时代反应。

一、先知式的文化复仇

1924年12月29日《语丝》周刊第七期同时刊发了鲁迅的《复仇》和《复仇》(其二),关于《复仇》一般都认同是对看客心里的批判和嘲讽。

一对裸身男女执剑立于广漠的旷野上,四面赶来的如密密麻麻的槐蚕般的看客们伸长脖子要鉴赏他们将“拥抱或杀戮”的风景,永久的站立而无行动的表演,终于使看客们无聊而走散,从而使复仇者“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

《复仇》(其二)是继《复仇》的“极致的大欢喜”后更具体的酣畅淋漓的复仇抒发。

这篇短文的复仇重点主要表现耶稣被钉杀的痛苦过程:丁丁地响,钉尖从掌心穿透,他们要钉杀他们的神之子了,可悯的人们呵,使他痛得柔和。

丁丁地响,钉尖从脚背穿透,钉碎了一块骨,痛楚也透到心髓中,然而他们自己钉杀着他们的神之子了,可诅咒的人们呵,这使他痛得舒服。

十字架竖起来了;他悬在虚空中。

疼痛从掌心、脚背开始蔓延,直到心髓,痛楚从肉到骨再到心,疼痛成为身体最真实的感觉,疼痛使他清醒,疼痛使他在场,当疼痛达到极点时,便是灵魂之痛了。

疼痛中,他看到竖起来的十字架“悬在虚空中”,在这则对宗教神话的重写中,鲁迅让读者深切地领悟到上帝对神之子耶稣的离弃,人类因钉杀“神之子”———一个先知而陷入精神的虚空。

但我们知道耶稣之死是自我毁灭与对麻木无痛感的同胞的拯救。

鲁迅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顽疾,人性的麻木和人性之恶都通过耶稣被钉杀的情节暴露。

在《两地书》中他也说过自己怀着几分恶意站在对手面前,“为敌人活着”,他要在对手的不痛快、不舒服、不圆满中寻找自己生命的价值。

但是在经历了鲜血淋漓的疼痛后,他不得不独自直面残酷、直面虚空,他要独自与一个烂熟的古老文化传统对抗,这是一个现代文化精英与古老历史的对抗。

复仇的蛊惑,催促他更直接地创作了神话复仇小说《铸剑》。

早在《杂忆》中他就写到“不知道我的性质特别坏,还是脱不出往昔的环境的影响之故,我总觉得复仇是不足为奇的,虽然也并不想诬无抵抗主义者为无人格。

但有时也想:报复,谁来裁判,怎能公平呢?便又立刻自答:自己裁判,自己执行;既没有上帝来主持,人便不妨以目偿头,也不妨以头偿目。

”[2]比之自我损伤,这是更积极的复仇。

于是,在《铸剑》中出现了悲壮的与仇敌同归于尽的复仇场面。

黑衣人是一个比眉间尺更具有复仇理性的复仇者,他以一副“严冷”的形象出现:一团漆黑的黑衣,“声音好像鸱鸮”,两粒磷火似的眼睛。

眉间尺在感激他的同情时,黑衣人冷静地回答:“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

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

”“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待到眉间尺的头颅落地,冷冷地尖利地笑着,对着那热的嘴唇吻了两次,扬长而去。

仿佛他就是为复仇而生,他就是复仇的化身。

复仇情节的高潮是眉间尺的头与王的头在水中酣战,二十个回合后,眉间尺只有招架之功,黑衣人也伸颈头落,三头在沸鼎中撕咬搏斗,直到王的头已彻底断气,于是眉间尺和黑衣人四目相视,微微一笑合上眼睛了。

《铸剑》主要以《列异传》和《搜神记》为前文本,在《列异传》中,干将用三年时间铸成天下闻名的雌雄两剑,将雌剑献给楚王,雄剑自己收藏,谓其妻曰:“吾藏剑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剑在其中矣。

君若觉,杀我;尔生男,以告之。

”果然楚王杀了干将。

有一天“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

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

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

客令镬煮之,头三日三夜跳不烂。

王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刎。

三头悉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三王冢。

”[3]简单的一段传说,经过鲁迅的铺排渲染,“客”的形象异常突出,他不再有对这个世界的情感依赖,“仗义,同情,……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

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正因为摆脱了个人情感的束缚,黑衣人的复仇不再是简单的替眉间尺复仇,而是指向了幽深的人性和社会的黑暗,人性的麻木、迟钝和社会的黑暗造就了更严酷的冷漠和阴暗,因此黑衣人的复仇是向阴冷的人性和整个社会的复仇,他表达的是自我解剖式文化的复仇。

二、孤胆英雄的血泪复仇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国内政治局面的动荡,国民党统治的严酷,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也日益高涨,于是借助神话传说表达反抗和复仇情绪的政治倾向也更加鲜明。

汪玉岑的长篇叙事诗《夸父》表达了与强敌对抗到底的决心。

全诗共分九部分,自第一部分开始夸父不再是那个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逐日英雄,而是一个受高高在上的太阳欺负的小人物,“自从老天爷把我送出了娘胎后,

现代文学论文参考 篇3

浅谈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摘 要: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本文主要从理论和创作上论述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发生发展的轨迹,并对鲁迅、郭沫若等人在创作实践等方面所受的影响做了具体揭示。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理论模式;原因

从美学范畴看,中国的浪漫主义是古已有之的,庄子、屈原、李白,一脉相承,创造了伟大的不朽的浪漫主义诗篇,“五四”浪漫主义文学,从精神实质说,无疑是这种深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然而,在文学史上作为文学思潮看,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却来自西方,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它在本质上崇尚文学上的自由主义,主张理想主义,希翼摆脱和否定现实;在创作上重视主观而轻视客观,高扬天才而贬抑理智;在艺术上大量使用夸张、比喻、想象和联想等变现手法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深受西方的影响,并且有一个与西方相似的文化背景,这就是本世纪初发端的思想启蒙运动。以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变法维新失败后,开始在思想领域进行启蒙宣传,在世纪初出国的留学生群体中,出现了比改良派更为激进的倾向。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就在这一背景中萌芽,并在随后更为深刻和波澜壮阔的“五四”启蒙运动中迅猛崛起,发展成蔚为壮观的大潮。

“五四”是中国史无前例的“人”的大解放的时期,也是浪漫主义文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汹涌澎湃的思潮,以狂飙突进之势与现实主义文学并驾齐驱,风靡全国的时代。我们知道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红火的开始是在1921年创造社成立之时,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人是旗手,他们高扬浪漫主义旗帜,强调主观抒情,主� 不仅是创造社为首举起了鲜明的浪漫主义文学大旗,并且浪漫主义色彩成为了当时文学的普遍特征。正如郑伯奇所说:“在五四运动以后浪漫主义风潮的确有点风靡全国青年的形势,狂风暴雨差不多成了一般青年的日常口号,当时簇生的文学社团多少都带有这种倾向”[1]。鲁迅那冷峻的小说与散文中同样也洋溢着高昂的理想与瑰奇的情思。鲁迅的文学活动中也显示了强烈的个性主义精神。“《摩罗诗力说》不仅介绍西方浪漫主义作家作品,还展露了鲁迅的浪漫主义理想”[2]。他的散文集《野草》在写作方法上就体现出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可以说,从表象上看,鲁迅是现实主义的,但其骨子里也渗透着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的冰心、王统照、许地山等也曾由探讨人生而进入“爱”与“美”的浪漫主义探索。其他如浅草、沉钟、湖畔等社团也和着创造社的旋律进行着风格各异的浪漫主义创作。崇尚主观张扬个性,热烈地呼唤个性解放打破封建专制和礼教对人的一切束缚和禁锢是五四浪漫大潮的最强音。

在此,不得不提的是郭沫若的在这个时期诗歌创作。《女神》在1921年8月出版,是新诗史上的一座丰碑,是开一代浪漫诗风的代表诗作。总得来说,这部诗集最强烈的表现了反抗一切,否定一切,破坏一切的狂飙突进的 那极度的自我扩张以“天狗”为象征的形象,其境界之雄伟,精神之强悍可谓千古之绝唱。这部诗集中如《天狗》、《凤凰涅槃》、、《炉中煤》等脍炙人口的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叛逆和破坏的精神,对理想、光明的热烈追求,塑造的开辟鸿荒的自我形象,神奇的想象,嫉妒的夸张和宏大的意境,语言的直白和形式的自由,无不体现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特色。当然在一个被压迫民族的国家,个性解放的追求不可避免地是与民族解放、社会解放的呼唤结合在一起的。烈火中新生的不仅是个人的自我,也是国家和民族。20年代初《沉沦》、《女神》的相继出版,“创造”系列刊物的出版标志着这场有理论、有创作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达到了高潮。

然而,只要是研究浪漫主义作品,就必须对浪漫主义理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浪漫主义的文学理论是丰富而多义的,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西方美学史》中曾对浪漫主义作了极权威的概括,他认为,作为流派运动的浪漫主义具有下列三种特征:“第一,主观性;第二,回到中世纪;第三,回到自然。”[3]无疑,朱光潜先生对西方浪漫主义的归纳和分析是准确独到的,也是具有指导意义和权威性的。但是,也应看到他关于浪漫主义原则的界说主要是针对西方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思潮而言的,他阐释的浪漫主义美学观其背景是西方文学和西方文化。但是如果完全以这套理论作为审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尺码就不一定妥当。

在承认中国文学受西方浪漫主义影响的前提下,也需要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和作家写作的情态来进行价

值判断,客观分析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综观20实际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表征,结合中国作家笔下的浪漫主义作品,把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来看,它还是有规则可言的,主要可以从一下角度去把握:首先,主观性抒情:浪漫主义者主张表现自己的主观体验,抒发内心情怀,这一特征在五四作家中表现突出,如创造社作家郁达夫、郭沫若,新月社诗人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可以说,现代文学30年事浪漫主义文学的真正自觉的时代。其次,个性化色彩:浪漫主义的原初意义是以人为本,张扬人的价值和意义,即个性主义。受此影响,五四时期创造社、新月社、湖畔诗社的作家和诗人在为人和为文上都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第三,回归自然的原则:回顾现代作假的创作,这一特征十分突出,郭沫若《女神》中的《欲海》、《光海》、《太阳礼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迟桂花》,废名的小说《桃园》、《竹林故事》等。这三个方面即是我们考察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模式。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到“五四”达到高潮。但是,由于社会革命的兴起,不久这场运动就走入了低谷由呼号、呐喊变为低沉的歌吟。之后,也没有这种浪漫主义大潮的再度兴起。自此“五四”浪漫主义思潮发生分化,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低谷中探索,它大致沿着两条途径发展,一是由“五四”浪漫主义蜕化出30年代的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如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再到40年代浪漫主义,一度回归文坛中心,新时期则再次复兴,不久它就整体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涌起的现代主义潮流中了;二是与政治结缘,由“革命浪漫主义”蜕变为““””时期的伪浪漫主义。

综观整个中国的现代史和文学史,不难看出,造成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特殊命运的原因在于:个性主义思潮并非受到人为的抑制,而是本身在中国基础薄弱;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

真正的浪漫主义杰作是作家的主体精神高扬的产物。他们独立不羁的人格,源自生命内在的情感爆发天马行空式的想象驰骋创造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作品。屈原、李白、吴承恩就是这样的精神伟人。五四一代浪漫主义作家强调自我重视创作主体的个人化重视自我的生命体验。后来社会革命运动高涨,要求作家投身革命运动,深入大众生活和人民群众相结合,以文学服务于革命这本来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在强调树立阶级意识、群众意识的时候却忽视了作家自己的主体意识;强调作家接受再教育、改造世界观的时候,忽视了作家仍然是群众的启蒙者、教育者,应该吸收人民的营养,把自己的主体精神变得更强大,而不是变成大众的随声附和的附庸。主体精神萎缩,当然也难以有强烈震撼人心的浪漫主义之作的出现。今天我国又经历着一个新的深刻变革思想的解放也给作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敞开了广阔的天地时代期盼着新一代浪漫主义伟大作家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郑伯奇:《国民文学论》(上),《创造周刊》第33号

[2] 赵瑞蕻:《鲁迅<罗摩诗力说>注释。今释。解说》前记,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基于教学改革的现代文学论文 篇4

借助这些现代的媒介形式,风起云涌的大众文化产品正在全面地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娱乐一切的文化工业面前,他们已经丧失了对严肃问题思考的热情,不断沉溺于平面化、碎片化的精神幻象里,在虚无主义泥潭里怡然自得。

最后,教学体制的改革也给现代文学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从1990年代末开始,在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理念的指导下,大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了一些调整。

在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的浪潮中,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又面临了新一轮挑战,专业培养计划在重通识、实用、素质、技能以及更加强调政治思想教育的原则指导下,又不得不进行大的调整。

在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的同时,又增加了通识教育类的课程。

另外,在学校师范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教育类的课程又进一步加强。

从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比例看,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大概是三分之一强点,具体到现代文学的课时数量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根据调查,80年代许多开办“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院校,那时除了开设“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外,一般为144学时,还开设“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40-72学时不等。

此外,通常会设置了一组专业选修课5-7门,每门大概40学时左右。

近年来,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课时安排及开课时间方面明显存在着不平衡、不一致的情况,但是,课时数量则明显的比以前有很大的下降,最少的仅54学时,多的有126学时,大部分大概在72-90学时之间。

我们学校开设两个学期,共108学时,相对较多一点。

近十几年来的教学体制的调整与改革,应当说具有一定的合理必然性,)(然而,如何进行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并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问题,专业加通识的思路只能让我们的课程体系越来越庞大,但是,现有的教学体制又非一时一地,一人一力可以改变,所以,改革与选择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成为的重要课题。

面对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必须坚持自己的文学教育立场,重建对文学的信心,重建文学和人生的联系,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坚持文学教育立场应该重建对于文学的信心。

王国维曾经说过:“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

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而文学家以精神上之利益。

夫精神之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的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的也。

”文学如果说有所谓的永恒的价值,正在于此,在于对永久性的精神的重建。

但是在新的媒介越来越普遍的时代,画面和图像似乎比文学能更直接地诉诸人的感觉,从而带来审美的快感,文学逐渐被边缘化。

在当今时代,坚持文学教育的立场意味着必须建立文学和人生的联系,直接诉诸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世界。

实际上,对现代文学而言,这也是现代文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所谓现代文学就是表现现代中国人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

从五四文学开始,现代文学就以表现人生和社会为己任,进而试图指导人生。

鲁迅对人性弱点的洞见,郁达夫关于青春的压抑和苦闷,冰心的单纯和理想,沈从文对人性美的赞颂,钱钟书的机智幽默等。

通过对诸多作家作品的阅读回味揣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当代大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不断开阔自己的人生境界。

坚持文学教育立场,也意味着必须以作家作品为中心,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必须贯彻美感教育的原则,把培养文学审美鉴赏的能力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坚持文学教育的原则,实际上就是在日益知识化制度化的时代,重新回归文学的本体价值,重新思考文学的意义。

文学在今天丧失魅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今天的文学教育忽视了美感教育,文学史教材的编写和课程的设置都更注重文学历史知识的讲述,我们的文学研究也更加强调理论的使用,框架的建立,历史史料的考证。

当然,作为文学研究,理论的使用,材料的考证也无可厚非,但是在教学中,如果过分的强调这些,则会导致文学本体的丧失。

在对现代文学的教学进行反思的时候,很多的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现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存在重知识,轻审美体验的现象。

文学的根本要义在于它是对人的经验世界的感性再现,黑格尔说,美就是理性精神的感性显现,文学的阅读则会使我们进入富于美感的世界,获得美的享受,尤其在这样一个功利化和浮躁的社会中。

因此,现代文学教学必须从作家作品入手,使学生对现代文学中重要的作家作品有比较切实的阅读和感受,获得起码的审美体验。

近年�

我们平时也会督促学生阅读相关作品,要求学期中间写2-3篇2500字左右的作品阅读鉴赏的小论文,在期末的考试中,也把作品的阅读鉴赏评论作为考察的重点,比重占到50%左右。

尽管如此,但是学生阅读作品积极性并不高,对文学作品阅读还是非常有限,缺乏最起码的阅读体验和不愿意阅读作品的矛盾依然非常突出。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文学课,在坚持进行美感教育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意识,注意发掘现代文学的思想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现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这些理念和价值在今天依然有它不可磨灭的价值和意义,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日常生活。

现代文学课程既是文学课,也是历史课。

某种意义上,现代文学课的挑战就是来自它的历史性,因为,在许多学生的认识中,历史就是已经过去的东西,甚至是已经死亡的东西,它是外在于我们的存在,对它的学习更多的则依赖于知识的记忆。

还有一种倾向,就是受当代戏说历史风潮的影响,历史则变成了一个可以任意调侃的对象,其实,所有这些现象都是非常要不得的,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有明确的'历史意识,尊重历史,学习历史,认识历史,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或者流于任意戏说历史,甚至歪曲历史的倾向,而是要努力激活历史,把历史从刻板的印象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能够进入历史,触摸感受历史的温度和态度,进而感受历史的风貌,感受特定历史语境中文学的价值意义,体会历史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建立历史和当代的联系,换言之,就是努力挖掘出现代文学的当代性。

科林伍德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不但要进入历史,而且要思考历史,使现代文学成为我们思考当代人生和社会问题的一个场所,一个起点,一次经验。

我们一定要努力使现代文学成为教育当代大学生的重要课堂。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还必须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入手。

时至今日,基础教育的改革如火如荼,相较而言,大学课程改革感觉有些落后,授课方式还是比较传统,以教师讲授居多,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被动的接受者。

我们必须不断吸收当代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多采用探究式、启发式、自主性的教学方法和原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实现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另外,就教学实践而言,现代文学教学应该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多方面全方位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鼓励学生多听取学术报告,开阔视野;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训练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参加进行诗歌朗诵、话剧演出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近年来,我们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曾举办“西部文学论坛”系列活动,鼓励学生关注当代文学的发展和西部文学的现状,还组织学生参与了中国作家进校园、中国当代文学高端论坛等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当代文学的氛围,近距离接触当代文学大家,领略他们的风采,激发了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一方面与教学环境的变化有关,其中包括文学地位的式微、学生状况的变化,教学体制的调整等;另一方面,也和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研究现状有关,随着文学地位的变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越来越凸显其历史性特征,材料考证和理论的使用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基本趋势。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思考研究论文 篇5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思考研究论文

摘要:进入新时期以来,由于中国高等院校的教学体制、社会变革以及文学本身的地位因素影响,导致当前高等院校中现代文学教学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不仅阻碍该课程的正常教育工作开展,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文学意识以及文学在当今高校发展中的地位。所以,在新时期背景下,怎样坚持相关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的文学立场,通过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文学意识以及人格魅力的塑造成为需要着重探究的问题。因此,本篇文章主要针对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进行相应的探究,并且针对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不断优化和创新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质量,从而重新巩固和加强中国现代文学在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教学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和普及,在大众传媒背景下,作为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国现代文学》越来越被课程体系所孤立,而在各种新媒体以及信息泛滥的环境中,文学的地位逐渐边缘化,这就导致当前高等院校开展中国现代文学教育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来自于学生本身的心态、时代发展的状况以及文学本身的价值,跟重要的是来自于大学生群体对于现代文学的认识和态度。所以,就必须要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究,不断构建有效的教学体系,强化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效果。

一、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思考的必要性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主要是基于当前该教学课程萎靡不振,地位缺失、学生意识不高的情况下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进行的改革思考,对在新时期如何正确以及优化中国现代文学的实际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文学的地位边缘化

近年来,高校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相关教育学者陆续发表了很多这方面的论文[1]。包括《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变革》、《“后现代性”与现代文学教学》、以及《培养一种理性的文学史观》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当前对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文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就越来月边缘化,让该课程的价值已经被人们多忽视,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够正确地、客观和理性地学习该课程。再加上自90年代以来,文学作品也偏向于“经济中心”不再具有较强的文学性、观赏性和美学性。所以导致下中国现代文学的地位不高。

2.教学体质的改革

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特别是在新时期社会对实践性人才的需求下,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面也逐渐侧重于实用、实践等方面的转变。而《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在当前注重学生实践性能力培养的社会中已经不被看好,和其它技能型、应用型专业相比,课程的设置明显不平衡,课时数量有所下降,侧重点也发生了偏移。因此,也就到了当前中国现代文学的现状,也正为如此,当前对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改革才迫在眉睫。

二、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思考探究

在当前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情况下,要想重新树立和增强中国现代文学在教学中的地位,相关教学工作者必须要从多方面进行探索和思考, 1.对学生文化观念进行培养,注重文学素养的塑造学生当前的文化观念是保障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国,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学生文化观念的教学,让学生在脑中始终具备加强的文学理念,能够意识到文学理念对自身发展的作用以及促进社会文化、传承中国文明的重要作用,引起学生的重视, 2.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学生学习其实,就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课程来说,也并非只有在课堂中才能够开展教学。所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当前大众传媒人如此发达的背景下,教师可以效地利用新媒体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程的教学[2]。比如在开学之初,教师就可以将《中国现代文学必读书目》分发给学生,允许学生在课后通过媒体中断搜集资料,对现代文学作品进行大量的阅读。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等现代化方式随时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大量接触,对现代文学越来越感兴趣。但是教师也应该注重对现代文学中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教学,比如培养学生在阅读时的审美、情感等,加强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重塑现代文学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体现出现代文学的教学意义和价值。

三、结语

总的来说,当前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仍旧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问题的解决方式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进行的。这就要求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究和思考,在新时期背景下意识到当前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课程面临的状况,不断创新和思考,从多个方面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晨。如何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注入现实活力——关于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语文知识,(2):55-56.

[2]王俊虎。关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认识和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6):52-54.

[3]郑玲玲。突出人文精神,塑造健全的文化品格——关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5):40-41.

现代文学论文范文一:现代文学复仇神话重写意义 篇6

摘要:复仇是重要的文学原型,但是受传统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复仇文学在中国文学中并不发达。

近代以来,在外族入侵、民族救亡的文化语境中,复仇的文学情绪再次被激发起来。

作为民族文化形成的基础,神话复仇意味着文化复仇,更有助于激起民族成员的内在复仇情绪。

鲁迅以基督耶稣之死和黑衣人、眉间尺、王的同归于尽来表达对阴冷人性、黑暗社会的拯救。

夸父追逐太阳向权威者宣誓的果敢和参孙报复非利士人的复仇行为,都表达了被欺凌的弱者不甘示弱的反抗情绪。

在民族救亡的高涨情绪中,复仇神话的重写承担了作家自我、环境、时代和文学传统的共同责任。

关键词:现代文学;复仇;神话

在远古先民的世界里,有仇不报是难以容忍的耻辱和失职,愤怒和痛苦的折磨似乎只有通过酣畅淋漓而又血腥残忍的复仇才能得到解脱。

因此复仇作为人类早期记忆的一部分,是在远古先民争取生存过程中不得已的选择,大到部落的沦陷,小到家庭的杀父之仇、夺妻之恨都通过复仇的方式加以回击。

复仇作为原型也是文学的永恒母体之一,它是传奇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持久的亮点。

但是,中国本土文化追求圆融、悟性,排斥情绪愤激、敌对鲜明的复仇,因此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创作中,复仇不是传统中国文学的主要看点。

但是自近代以来,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民族主义情绪的复苏、中国文化现代性的追求、对个性自我和国民性的批判的启蒙要求,加之西方复仇文学的影响,尤其是九一八和七七事变之后,中国文学也掀起了复仇的一角。

众所周知,鲁迅的作品中就弥漫着一种复仇的情绪,有研究者发现东北作家群的抗战作品中也表现出复仇精神,其实复仇情绪在抗战文学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现代文学以神话题材表现民族复仇目的,使复仇具有了深层的文化意义,从而激起受压迫的人民的原始反抗激情,使复仇具有了合情合理的文化心理基础。

佛克马说:“所谓重写并不是什么新时尚。

它与一种技巧有关,这就是复述与变更。

它复述早期的某个传统典型或者主题(或故事),那都是以前的作家们处理过的题材,只不过其中也暗含着某些变化的因素———比如删削,添加,变更———这是使得新文本之为独立的创作,并区别于‘前文本’(pretext)或潜文本(hypotext)的保证。

”[1]由此,我们看到重写的前文本多是读者熟知的神话或历史故事,同时,他指出重写比前文本的复杂之处在于重写必须在主题上有所创造,因此重写应该是对主题的改变。

现代文学对复仇神话的重写就是承继文学传统前提下的时代反应。

一、先知式的文化复仇

1924年12月29日《语丝》周刊第七期同时刊发了鲁迅的《复仇》和《复仇》(其二),关于《复仇》一般都认同是对看客心里的批判和嘲讽。

一对裸身男女执剑立于广漠的旷野上,四面赶来的如密密麻麻的槐蚕般的看客们伸长脖子要鉴赏他们将“拥抱或杀戮”的风景,永久的站立而无行动的表演,终于使看客们无聊而走散,从而使复仇者“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

《复仇》(其二)是继《复仇》的“极致的大欢喜”后更具体的酣畅淋漓的复仇抒发。

这篇短文的复仇重点主要表现耶稣被钉杀的痛苦过程:丁丁地响,钉尖从掌心穿透,他们要钉杀他们的神之子了,可悯的人们呵,使他痛得柔和。

丁丁地响,钉尖从脚背穿透,钉碎了一块骨,痛楚也透到心髓中,然而他们自己钉杀着他们的神之子了,可诅咒的人们呵,这使他痛得舒服。

十字架竖起来了;他悬在虚空中。

疼痛从掌心、脚背开始蔓延,直到心髓,痛楚从肉到骨再到心,疼痛成为身体最真实的感觉,疼痛使他清醒,疼痛使他在场,当疼痛达到极点时,便是灵魂之痛了。

疼痛中,他看到竖起来的十字架“悬在虚空中”,在这则对宗教神话的重写中,鲁迅让读者深切地领悟到上帝对神之子耶稣的离弃,人类因钉杀“神之子”———一个先知而陷入精神的虚空。

但我们知道耶稣之死是自我毁灭与对麻木无痛感的同胞的拯救。

鲁迅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顽疾,人性的麻木和人性之恶都通过耶稣被钉杀的情节暴露。

在《两地书》中他也说过自己怀着几分恶意站在对手面前,“为敌人活着”,他要在对手的不痛快、不舒服、不圆满中寻找自己生命的价值。

但是在经历了鲜血淋漓的疼痛后,他不得不独自直面残酷、直面虚空,他要独自与一个烂熟的古老文化传统对抗,这是一个现代文化精英与古老历史的对抗。

复仇的蛊惑,催促他更直接地创作了神话复仇小说《铸剑》。

早在《杂忆》中他就写到“不知道我的性质特别坏,还是脱不出往昔的环境的影响之故,我总觉得复仇是不足为奇的,虽然也并不想诬无抵抗主义者为无人格。

但有时也想:报复,谁来裁判,怎能公平呢?便又立刻自答:自己裁判,自己执行;既没有上帝来主持,人便不妨以目偿头,也不妨以头偿目。

”[2]比之自我损伤,这是更积极的复仇。

于是,在《铸剑》中出现了悲壮的与仇敌同归于尽的复仇场面。

黑衣人是一个比眉间尺更具有复仇理性的复仇者,他以一副“严冷”的形象出现:一团漆黑的黑衣,“声音好像鸱鸮”,两粒磷火似的眼睛。

眉间尺在感激他的同情时,黑衣人冷静地回答:“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

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

”“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待到眉间尺的头颅落地,冷冷地尖利地笑着,对着那热的嘴唇吻了两次,扬长而去。

仿佛他就是为复仇而生,他就是复仇的化身。

复仇情节的高潮是眉间尺的头与王的头在水中酣战,二十个回合后,眉间尺只有招架之功,黑衣人也伸颈头落,三头在沸鼎中撕咬搏斗,直到王的头已彻底断气,于是眉间尺和黑衣人四目相视,微微一笑合上眼睛了。

《铸剑》主要以《列异传》和《搜神记》为前文本,在《列异传》中,干将用三年时间铸成天下闻名的雌雄两剑,将雌剑献给楚王,雄剑自己收藏,谓其妻曰:“吾藏剑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剑在其中矣。

君若觉,杀我;尔生男,以告之。

”果然楚王杀了干将。

有一天“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

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

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

客令镬煮之,头三日三夜跳不烂。

王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刎。

三头悉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三王冢。

”[3]简单的一段传说,经过鲁迅的铺排渲染,“客”的形象异常突出,他不再有对这个世界的情感依赖,“仗义,同情,……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

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正因为摆脱了个人情感的束缚,黑衣人的复仇不再是简单的替眉间尺复仇,而是指向了幽深的人性和社会的黑暗,人性的麻木、迟钝和社会的黑暗造就了更严酷的冷漠和阴暗,因此黑衣人的复仇是向阴冷的人性和整个社会的复仇,他表达的是自我解剖式文化的复仇。

二、孤胆英雄的血泪复仇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国内政治局面的动荡,国民党统治的严酷,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也日益高涨,于是借助神话传说表达反抗和复仇情绪的政治倾向也更加鲜明。

汪玉岑的长篇叙事诗《夸父》表达了与强敌对抗到底的决心。

全诗共分九部分,自第一部分开始夸父不再是那个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逐日英雄,而是一个受高高在上的太阳欺负的小人物,“自从老天爷把我送出了娘胎后,

现代文学论文 篇7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现代文学论文,请参考!

现代文学论文

摘要:新课程下的语文活动课能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已成为教学中新的亮点。语文教学所要完在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它首先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教学的效果如何,一般都直接体现在学生语言文学的运用能力上。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必须加强语言教学

关键词:语言教学 实践性 知识性 语言风格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说,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从某种作用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 “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反之亦然。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教学策略的探讨与改善,却忽视了课堂教学语言的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

一、加强语言的训练

加强语言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必须走出课堂。课堂毕竟是个小天地,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广阔天地在课外。我们还必须积极认真地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除了指导他们在课外广泛涉猎,多读名篇、时文报刊,勤于动笔,多做笔记外,还要适当地组织开展一些有利于锻炼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语言知识竞赛、作文比赛、影视评论、出墙报及手抄报、开设语言规范化知识讲座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把培养语言能力这一任务延伸到与学生广泛接触的日常生活的土壤中去,让学生处处耳濡目染,处处受到有关语言知识和培养教育。

语言丰富多采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 。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

二、注意语言的风格

1.言之有序,条理清楚。“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理由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2.言之有物,论之有实。“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和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

3.言之有趣,妙趣横生。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均可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

4.言之有启,循循善诱。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理由,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理由,让学生带着理由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

5.言之有韵,抑扬顿挫。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三、从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出发,加强课文在读写听说方面的语言练习。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思想性 、文学性和知识性。在教学过程中,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语言教学是它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 要任务,文学教学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教学是它的必要任务。对课文练习来说,必须体现这些方面的任务,它的基本要求就是进行语言练习,同时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还要从练习中学习思想、文学和知识。明确了课 文练习的基本要求以及与其他方面要求的关系,整套课本的练习就应当牢牢掌握住这个基本要求,切实加强语 言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决定练习质量和效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用韦志成先生的话来概括就是,“归纳起来,主要由‘四美’:音美,要讲普通话;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但讲求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字字珠矶,句句似诗,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因为它毕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现代文学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 篇8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2

第六章 创造社诸作家的创作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创造社“为艺术”的文学观。 2、了解创造社作家走上浪漫主义道路的原因。 3、理解并掌握郁达夫创作的风格及贡献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三、教学时数:4学时 四、教学内容 1、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发展过程、选材特点、艺术风格) 2、张资平等的创作 五、复习题 1、创造社浪漫主义风格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郁达夫《沉沦》的意义是什么?作品引起争议的原因是什么? 3、张资平的主要贡献在哪里?他的作品为什么被人诟病? 第七章 其它社团流派的创作 一、教学目的 1、了解20年代文研会、创造社之外其它社团流派的创作活动。 2、理解并掌握新月派诗人的格律诗主张和代表诗人的主要贡献。 3、理解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及语丝社的创作追求。 4、掌握象征派诗歌的主要特征及李金发的创作。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三、教学时数:10学时 四、教学内容 1、语丝社和周作人的散文。 2、闻一多、徐志摩和新月诗派。 3、李金发与象征诗派。 4、“湖畔诗人”和冯至的爱情诗 五、复习题 1、什么是“语丝文体”?语丝社的主要代表作家是谁? 2、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可以分为哪两类?其小品文有什么特点? 3、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类”理论指什么?《红烛》和《死水》在表现爱国主义主题方面有什么不同? 4、徐志摩的主要诗集有哪些?他的诗歌有什么艺术特色? 5、象征诗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象征派诗歌的特点是什么?李金发的诗集有哪些?其诗作有什么特点? 6、“湖畔诗人”指哪些人?代表诗人是谁?有哪些作品? 7、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是谁,其主要作品有哪些?其诗作有什么特点? 第八章 20年代话剧创作 一、教学目的 1、了解20年代话剧创作的现状。 2、了解20年代的话剧团体及活动。 3、掌握早期话剧创作的主要作家及代表作。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三、教学时数:4学时 四、教学内容 1、话剧团体和“爱美剧”。 2、话剧作家及作品(欧阳予倩、洪深、田汉、丁西林、郭沫若等) 五、复习题 1、中国早期话剧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2、田汉早期创作的代表作是什么?他的剧作以浪漫主义为主流,试结合早期的代表作加以说明。 3、了解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的内容和风格。 4、郭沫若《三个叛逆的女性》包括哪三个作品? 第九章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30年代)中一些重要的文学事件、文学思潮。 2、让学生理解30年代左翼文学思潮和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之间的对立与互补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和推动。 3、让学生掌握左翼文学思潮和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各自的特点和局限。 二、教学时数 共安排3学时。 三、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 四、教学内容 1、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 2、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活动内容、缺点和失误) 3、文学论争及意义 五、复习题 1、革命文学大规模的倡导发生在哪一年?主要倡导者是哪些文学社团?革命文学论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左联成立后主要开展了哪些文学活动?错误和局限是什么? 3、30年代左翼作家和哪些不同的文艺思想进行过论争?其论争的主要话题是什么?30年代的文学论争具有哪些倾向性特征? 4、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有什么特点? 第十章  茅盾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茅盾的文学活动及创作道路,理解其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 2、理解茅盾小说的社会剖析性质。 3、掌握《子夜》的创作主旨及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4、掌握《春蚕》、《林家铺子》的主要内容及反映的社会现实。 5、了解茅盾文学批评的成就。 二、教学时数:6学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内容 1、茅盾的创作道路及“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理论。 2、《子夜》的创作主旨;吴荪甫、赵伯韬的典型形象及人物性格特征,《子夜》的结构艺术。 3、《春蚕》、《林家铺子》等短篇小说。 4、茅盾的文学理论批评活动及其成就。 五、复习题 1、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他的现实主义理论有何特点? 2、长篇小说《子夜》的创作背景及反映的社会现实。 3、吴荪甫和赵伯韬形象分析。 4、茅盾小说的社会剖析性质。 5、理性对茅盾小说创作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常识填空题 篇9

中国现代文学常识填空题

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主要作品有小说集《_______》(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________》(包括《祝福》、《伤逝》等),散文集《___________》(包括《藤野先生》《范爱农》等)。

2、郭沫若,原名开贞,号尚武。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也是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其诗集《_________》是一部杰出的_______主义诗集,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不朽的'诗歌作品,开了一代新诗风。奠定了新诗运动的基础。

3、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1950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四世同堂》;剧本《___________》、《龙须沟》等。浓郁的地方色彩,生动活泼的北京口语的运用,通俗而不乏幽默,是“_________”的开创者。

4、巴金,原名李尧棠。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家》《春》《秋》),“_________________”(《雾》、《雨》、《电》)。

5、曹禺,原名万家宝。戏剧家。主要作品为剧本《_________》《日出》《原野》等。

6、艾青,原名蒋海澄,著名诗人。主要作品为《___________________》《黎明的通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手推车》《光的赞歌》等。他的作品标志着“五四”以后自由体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又给以后的新诗创作带来很大影响。

7、赵树理的主要作品有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其作品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的代表作;孙犁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短篇小说《荷花淀》等,其作品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是“______________”的代表作。

【参考答案】: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呐喊》 《彷徨》 《朝花夕拾》

2、《女神》 浪漫

3、《骆驼样子》 《茶馆》 京味小说

4、“激流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

5、《雷雨》

6、《大堰河——我的保姆》

7、“山药蛋派” “白洋淀派”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学习指导 篇10

本指导文章依据的全国统考教材(非北师大版教材),不适用于北京自考生。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的考试内容按考试大纲规定,分为课文阅读分析和课外作,品阅读分析两部分。关于课文阅读分析的总体考核分为识记与理解分析两大类。下面我们就识记类问题的主要考核内容来做一下指导。

大纲规定,识记的主要任务有:(一)每篇课文的作者及其所属文学社团、流派;(二)识记每篇课文所属文件类别;(三)识记下述两类作品的发表年代、创作背景:一类是在文学史或作家创作道路上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另一类是内容与创作背景密切相关的作品。其中“发表年代”是指时期或年代,如“五四”时期、左联时期、抗战时期或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不要求识记哪一年。(四)识记课文中叙事性作品所列造的主要人物。

小说部分应当识记的内容详列如下:

一、描写农民形象和农村生活的小说。

(一)精读1.《阿q 正传》: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属于中篇小说,是作者发表于二十年代初“五四”时期的作品。创作背景:五四时期,在救国救民的强大思潮冲击下,文化界出现的一股启蒙主义文化思潮逐渐成为主流,他们提出很多振兴民族的文化思想,其中之一就是要进行“民族自我批判”。文学创作在实践这种思想上的表现就是揭露 “愚弱”国民性;鲁迅自己也说,他之所以要写《阿q 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怕我所看见的(阿q )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竞是二三十年之后”。文中主要人物:阿q 、赵太爷、王胡、假洋鬼子、吴妈、小d 等。

2.《边城》: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主要作品有《从文小说习作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作品发表于三十年代。写作背景:三十年代的中国,由于军阀混战,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农村破产,以及所谓“新生活运动”的推行,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便荡然无存了。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特有的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作者的着眼点并不在于对现实的逼真再现,而是通过构筑一个理想世界,来表达他对人性堕落的忧心仲仲和对创造这种民族品德的热情。作者主要人物有:老船夫、翠翠、船总顺顺、天保等。

3.《小二黑结婚》:作者赵树理,原名赵树礼,主要作用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也是体现他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的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作品发表于四十年代。创作背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出现了崭新的美学风貌。与国统区作家不同,解放区作家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极为紧密,在这里,阶级斗争、民统斗争的新题材和新主题在作品中占主导地位,作品的语言形式越来越民族化、大众化。赵树理是一个杰出代表。他从农民的精神、心理状态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这个角度去观察、思考解放区的人民生活、来反映时代变迁过程中,人民在思想层面上的变化——农民精神,心理状态的变化、人的地位、家庭内部关系(长幼关系、婚姻关系、婆媳关系)的变化,并且通过这个变化过程,来显示农民改造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作品主要人物:“二诸葛”刘修德、“三仙姑”、区长、二黑、小芹、村长、金旺、兴旺等。

4.《荷花淀》: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主要作用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荷花淀》是孙犁发表于四十年代的优秀短篇小说。创作背景: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的白洋淀地区。在白洋淀这个方圆几百里的湖泊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充分利用地理上的自然条件,英勇机智地抗击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荷花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描写了水生嫂等几个青年妇女的故事,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崇高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杀敌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品中主要人物:水生、水生嫂等。

(二)泛读以上四篇都是精读课文,在泛读课文中,描写了农民与农村生活的课文主要有《祝福》、《拜堂》、《丈夫》、《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暴风骤雨》等。

1. 《祝福》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祝福》是短篇小说,发表于二十年代“五四”时期。创作背景:鲁迅在论及中国文学的变革时,首先提到的是文学题材,主要表现对象的变化。他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祝福》真实地描绘了劳动妇女祥林嫂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谴责了旧的社会,也批判了周围群众的冷漠,歧视和嘲弄。作品中主要人物:“我”、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四婶等。

2.《拜堂》:作者台静农,未名社成员,以写乡土小说见长,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背》等。《拜堂》是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于二十年代“五四”时期。作者属于文学研究会的乡土小说作家群。创作背景:到二十年代中期,“乡土文学”的兴起成为“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当时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要关注入生表现人生,自然就不能忽视广大的乡村人民的人生。于是,一大批远离自己的故乡来到大城市的农村或乡镇的青年知识分子,以自己的回忆为题材创作了很多乡土题材的作品。写出了闭塞、落后、愚昧、日趋衰败的中国乡村现状,寄寓了急切改变落后状况的强烈感情。作品中主要人物:汪二、汪大嫂、四大娘、赵二嫂、汪二的爹等。

4.《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作者丁玲,原名蒋冰之,主要作品有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水》,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等。作品发表于四十年代,创作背景:解放区特定的斗争内容决定了作家们的描写笔触主要集中于描写民族斗争、反映土改运动这两个方面。其中以描写土地改革题材的小说所取得的成就尤为显著1947年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农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土改运动,这场急风暴雨式的农村革命摧毁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经济基础——封建土地制度,使广大农民从根本上摆脱了封建剥削和压迫、成为中国农村的主人。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这一时期描绘农民翻身斗争的代表作,它表现了河北北部农村在党中央发布《“五四”指示》(1946)到《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公布这一段时间里土改运动的发展。作品以华北一个叫暖水屯的村子为背景,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农村土改运动中各个阶层人们不同精神状态和生活状况。作品中主要人物有李子俊、江世荣、侯殿魁、钱文贵、区农会主席老董、妇女主任董桂花、村长赵得禄、农会主任程仁、黑妮、党支书张裕民。

5.《暴风骤雨》:作者周立波,原名周绍仪,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短篇小说集《禾场上》等。作品发表于四十年代。创作时代背景同《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一部反映四十年代解放区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力作,小说描写了东北地区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从1946年至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过程。小说的深刻性不仅在于如实地再现了大变革时期整个农村社会的社会概貌,更在于揭示了当时的土地改革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社会面貌,而且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作品主要人物有:郭全海、赵玉林、老田头、老孙头、刘德山、白玉山等。

现代文学的教学方法改革探讨论文 篇11

一、引言

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鉴赏著名作家作品,来提高学生分析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而随着现代文学作品的不断丰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多元化环境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则成为当前现代文学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二、现代文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思路

1.兴趣入手。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有意无意接收到的能够吸引兴趣的广播电视等作品众多,其中以视频、游戏为主的符合青年学生爱好的网络资源吸引了众多青年,因此,十几年前学生们业余时间在图书馆读书的场景越来越少见。以往学生们都会在图书馆排队借阅文学读物、在自习室抢占座位认真苦读,而当前图书馆的馆藏越来越丰富,自习室越来越宽敞,而以往的场面却已不见。当然一部分学生在寝室内通过互联网也在阅读文学作品,而大多数学生则因为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而走上了娱乐路线。因此,现代文学教学已经不仅仅是在课上让学生学会几篇名家名篇那么简单了,这门课程担当着重拾学生阅读兴趣的重任。因此,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就应该放在兴趣培养这里,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同学们对现代文学主动阅读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驱动其自愿自觉的进行阅读,从而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并让这种阅读习惯伴随终生。2.开拓视野。就文学作品而讲文学作品有时会显得枯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整合各种各类资源,让文学课上的知识含量丰富,让学生在阅读文字的本身还能起到开拓视野的作用。让学生期待每一节文学课。3.融入价值观教育。文学作品鉴赏不仅仅是知识的'融入,更应该是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潜移默化的融入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略了价值观的教育,要让现代文学课程承担起引导学生健康思维的重任。所谓教书育人,教师不能忽略了育人的重要职责,而当代青年当中,价值观混乱的越来越多,教师通过文学作品的讲解、作家的分析,要让学生们树立起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激发起青年人对祖国、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意识。4.注重综合素质训练。如果说价值观教育是一种融入教育,那么综合素质的提升则一种需要训练才能提高的能力。大学生毕业后要面对就业、组成家庭等,因此,在教学中将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分析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创新思维等融入教学中进行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我国一些地方学校改革课堂教学,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应用与研究。对于现代文学课程,教师可以将学生组织成不同小组,然后在小组内实施任务驱动、讨论法等具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们在合作中学习、在讨论中进步。2.研究型教学法。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很复杂的课程,很多问题是作家自己的思考,已经提升到哲学的高度,然而,由于现代文学本身就具有的启蒙性,使其创作和接受都很艰难。因此,运用研究型教学法给学生思考研究作品的过程,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研究型教学法是通过研究学习知识的具体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探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开拓思维,并提高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在现代文学课程中运用研究型学习可以逐步开展,最初教师会给定研究的每一个主题和具体研究任务,让学生针对一个个任务去研究。逐渐演变为教师给定主题和框架,不给定具体任务。最终演变为教师只给定文章,各小组自己确立研究主题。这样,逐步开展、层层深入,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能力。3.展示汇报。现代文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自愿主动自觉的过程,如果培养起学生的这种自主动意识,也需要采取具体的手段与方法。如通过展示汇报的具体手段,使学生形成学习的主动意识。教师可以安排每节课前10-15分钟做文学欣赏展示。这种展示不是由教师进行,而是由学生进行。每个人都有机会为全班同学展示一部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读后感,还是故事梗概讲解,再或是作者分析等形式不限。同时,还可以配合音乐、图画等其它艺术形式。实践中每个同学对于这样的展示机会十分重视、充分准备,并且讲解的清晰流畅,较平时有很大进步。

四、小结

当前现代文学课程对于提高青年人对于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甚至是价值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广大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同时也要积极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如积极的运用音乐、视频、动画、图片以及微课等资源。

参考文献:

[1]付金艳。师范院校“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11).

现代文学中的古代文学论文 篇12

从现代文学最初三十年的发展过程来看,现代作家的价值立场、思维习惯、心理结构和写作经验等与古代文学依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关联或隐或显,或明或暗。

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言:“五四文学革命在否定了传统文学的制度,重建新的文学秩序的时候,实际上发现了小说、戏剧和学的潜在传统”,⑥因为“以口语为基础的古典学,不仅有可能冲破文化等级的语言牢笼,

而且更有可能消除文学等级的语言存在,

⑦的确,古代文学历经数千年,出现过无数的伟大作家和经典作品,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它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与渗透必定是“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

不可否认的是,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们几乎从小就与古代文学中的诗词歌赋、小说戏曲等作品相伴成长,或阅读、或背诵、或研究,耳濡目染,身浸熏陶,这就使得“现代作家们所获取的传统文化已溶化在其灵魂或血液中,

成为其心理结构或艺术机制的组成部分,必然地会给文学创作带来浓郁的传统特色或民族性质感”⑧。

所以,仔细阅读与体察现代文学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在“文学主题”、“审美风格”和“创作思想”等诸多方面,现代文学“有意”和“无意”地吸收了古代文学资源。

首先,从文学主题看,古代文学一直弥漫着“寓教于乐”的教化传统,崇尚“经世致用”的实用功能,有着“兼济天下”的宏大理想,充满“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这些理念一直是传统文学的创作母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化功能主要体现为“正人心”、“淳风物”、“止乎礼”的道德规范,指涉的对象是顽愚不化的下层民众。

现代文学发端于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时刻,在山河沦丧、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启蒙”与“救亡”自然成为了文学的时代主题。

“在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启蒙先驱那里,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公民权利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情”,⑨鲁迅曾说,“世界的时代思潮早已六面袭来,而自己还拘禁在三千年陈旧的桎梏里,于是觉醒、挣扎、反叛,要出而参与世界的事业。

”⑩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们发现了传统“吃人”的本性,有感于国民的愚昧和麻木,迫切渴望通过文学来“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希望”。

于是,现代文学的“启蒙”就与古代文学的“教化”有了不谋而合的共同指向,即“不开化”的社会民众,而且两者都是以自上而下、居高临下的方式进行的,不开化的民众始终处于社会底层、处于被动接受的尴尬局面。

这样,现代文学虽然高举“反孔、反传统”的大旗,但“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念却被许多作家潜意识地作为了参与社会的人生规范,古代文学中忧国忧民的传统母题

正是现代作家们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认为文学具有“改造人心”的功能,所以从现代文学的第一个社团“文学研究会”到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作家联盟”,再到抗战期间的“抗战文协”等,都表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精神,具有强烈的积极入世的爱国情怀。

从这个角度上看,现代文学对古代文学的精神资源不是“反叛”,而是“继承”。

19成立的文学研究会,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作新文学”,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问题”。

輯輥訛现代文学的创作是要在整理中国旧文学的基础上进行,其旨归是“为人生”,可见,“五四”新文学的第一代作家们并没有要“断绝”与古代文学的联系,而且“为人生”的目的与“文章乃经国之大业”的古代文学思想有着内在的“基因式”关联。

到了“左翼革命文学”和“抗战文学”,由于“革命”和“救亡”的时代要求,文学的教化功能、救亡主题就表现得极为迫切和明显“,在满怀政治激情的左翼批评家眼中,古典主义艺术的政治性被极度强化”輰訛輥。

这就决定了现代文学在关注现实、表现人生、干预社会的价值立场方面与古代文学中的“爱国、济世”的思想母题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

郁达夫在《沉沦》中呼唤“祖国啊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輱輥訛,郭沫若在《凤凰涅槃》中渴望一个衰败的民族浴火重生、变得华美和芬芳,闻一多忧愁着祖国的面貌犹如“一沟绝望的死水”,等等,

现代作家对人性的反思,对人生的拷问,对时局的关切,与古代文人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等情怀是一致的。

试想,如果不是对古代文学中的爱国思想感同身受与自觉继承,现代作家能在他们的作品发出如此真切的爱国声音与忧思情怀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对人性的反思,不是西方式的对人的‘原罪’和纯粹的人性缺陷的反思,

而是对‘文明’与人性、与民族性格关系的反思,体现着中国式的实践理性精神和现实情怀”輲訛輥。

由此可见,现代作家对古代文学资源的吸收和利用完全是自觉和不自觉的,他们身上都遗留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对古代文学的有用资源自然无法抵制。

因此,现代文学的现代化绝不是“传统”与“现代”的对抗,而是“现代化、民族化的双向选择及传统与现代交错发展的复杂过程”,輳輥訛是现代意识、现代思维方式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的'渐进过程。

其次,从审美风格看,古代文学的创作繁复多样,《诗经》开创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则创造了浪漫主义的先河,这两种审美风格如涓涓细流从古至今一直流淌在文学作品之中,为历代的文人所借鉴、所喜欢,成为他们艺术创作的惯用手法。

五四新文学的创作虽然全方位地向西方开放,积极吸纳西方多元的现代创作手法,但是也同时在无意识地继承与转换传统文学的创作样式。

总体而言,五四小说就是一种“悲剧+反讽”模式,它介乎晚清小说的“滑稽+反讽”传统模式和高度教化的政治寓言小说模式之间。

茅盾在19发表于《小说月报》上的一篇宣言中指出,当时的中国文学还介于“古典”和“浪漫”之间,他看清了现代文学的变革并不是完全彻底的,“这期间进化的次序不是一步可以上天的”輴訛輥。

现代文学的核心价值在于追求个性解放、倡导科学民主、张扬理性批判,由此也容易形成注重现实、批判现实的现实主义品格,以及注重个性、独抒性灵的浪漫主义倾向。

从文学思潮和总体审美特征看,现代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又有现代主义、浪漫主义等多元审美风格互渗并存,交织发展。

可以说,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和浪漫文学资源是现代文学最为得天独厚的本土资源,还有道家文化关于“回归自然、关怀生命、尊重个体”的传统母题,都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孕育一种朴素情感和独特风格的基因底蕴。

不可否认,《离骚》的多情浪漫与象征手法,《史记》的悲剧气氛和传奇色彩,《古诗十九首》的批判精神与感伤情调,以及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等等,这些灼灼生辉的审美风范如同太阳的光芒投射在每一个现代作家的心里,在他们的作品中生根、发芽和绽放。

因此,从创作主张和艺术风格看,现代文学的很多流派特征在古代文学中都可以找到“契合点”,文学研究会的创作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创造社的风格则趋向“浪漫主义”,后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反映出在审美趣味上向中国传统诗歌特征的回归。

就创作个体而言,鲁迅的文章嬉笑怒骂、冷峻犀利,既有尼采个性主义的超脱思想,又有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情怀,还有不畏权贵的“魏晋风骨”,他的辛辣讽刺艺术则直接师承和借鉴了《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他的《故事新编》就是以“古今杂糅”的方法,借古人与今人的相通之处来来达到一种现代性的嘲讽。

郭沫若创作《女神》时火山喷发式的恣情率性、潇洒浪漫,与古代的屈原、李白难道没有精神气质上的吻合?林语堂的独抒性灵,周作人的冲淡平和,沈从文的关注自然,与道家思想中的个人本位、超脱物外有着天然的承继关系。

王德威曾指出,“沈从文的家乡湘西既是蛮荒的乡村,又是风景如画充满浪漫气质的地方,尤其还是诞生了两部伟大的古典文学经典:屈原的《楚辞》和陶潜的《桃花源记》。

因此,沈从文充分意识到,他正是在这种杰出的文学传统中写作”輥輵訛。

还有一代才女张爱玲的古文功底特别深厚,其小说创作深受《红楼梦》的影响,创造了一种“新旧交织”、“雅俗共赏”和“古今杂糅”独特文体。

而且,仔细考察现代作家,古典文学修养深厚者非常之多,胡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闻一多、徐志摩等都擅长旧体诗写作。

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等至今依然脍炙人口。

郁达夫的旧体诗清新、流畅、意蕴深远,徐志摩与朋友写信惯用文言文,而且写得十分漂亮,凡此等等,不难发现“五四”新文学作家们有着十分浓厚的古典文学情结,承载着传统文化思想的古代文学,其当中的许多元素都成为了现代文学不可忽略的精神资源。

再次,就创作主体的精神气质来看,现代文坛的作家们整体上都具有一种“积极入世”的奋发心态,以及渴求“建功立业”的宏伟理想,与古代士大夫渴望参与社会的精神气质尤为相似。

古代文学作品将士大夫精神的阐释可谓淋漓尽致,对后世的影响不容小觑,比如“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意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勇无畏,等等,这些积极入世的思想不可能不烛照现代作家的心灵。

无论在民不聊生的晚清之际,还是在军阀混战的民国时代,现代知识分子面对衰朽凋蔽的祖国,往往“以事功为重,既渴望以启蒙唤醒民众,但更希望取得切实且巨大的事功”輥輶訛,这种价值立场和人生追求体现了传统文人思想的延续,

正如学者余英时指出的那样:“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将民主、自由、进步等公共价值原则看成是个体事情,是源自中国古老而悠久的士人传统。

”輷訛輥的确,现代作家们面对颓败凋弊的社会,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主动参与时政,力求干预时弊,“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是现代知识分子忠贞爱国、心怀天下的明证。

无论是五四时期的第一代作家鲁迅、郭沫若、胡适、郁达夫、闻一多、茅盾等,还是第二代作家张天翼、丁玲、老舍、巴金、曹禺等,他们身上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以及“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献身精神。

这种责任意识和献身精神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文学创作,从而使得现代文学普遍呈现出一种情绪高亢的“焦虑感”和画面低沉的“灰色调”。

当然,“五四”新文学虽然有对民族国家、现实社会的强烈使命感、责任感的担当和颂扬,“但它毕竟过分看重文学的启蒙功能和审美意义,远离大众或者对大众真实的生活理想和情感立场隔膜,这在相当程度上也就剥夺了‘依然有闲’的中国人亲切有趣地阅读小说的基本权力以及新小说本身的市场号召力”輮訛輦。

浅析现代文学怨恨体验的独特性论文 篇13

浅析现代文学怨恨体验的独特性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从根本上属于民族国家集体有意识的共同心理体验,有着共同的社会文化与历史遭遇背景。下面是为各位朋友准备的现代文学怨恨体验的独特性,希望能为广大朋友带来帮助。

相比之下,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不是古代“恩德易忘,怨毒难消”的个人情感发泄,也不是古代忧国忧民忧天下的个人命运生不逢时的怨恨,而是已经属于全民族全国民的集体心理体验。正如李大钊所言:“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

①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神的喜怒哀乐产生了世界的风雨雷电;但在中国现代文学里,是世界现实的变迁引起了现代中国人的怨恨。这种怨恨不仅是《尚书汤誓》对专制暴君的怨恨,更是因民族生存对列强入侵的怨恨;不仅是《击壤歌》对寄生阶级不劳而获的怨恨,更包含对整个国家人民凄惨无告以及各国侵略者烧杀抢淫国人的怨恨;不仅是对自己前途渺茫命运坎坷的怨恨,更是面对亡国灭种危机时中华老大帝国不复存在的怨恨;不仅是底层妇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爱而不得式怨恨,更是中国现代妇女在经历人性、民族、国家、阶级等一系列大解放的历史蜕变中对践踏公平民主、自由正义等现代理念的怨恨;不是对君主无德的怨恨,而是推翻君主建立现代民主的怨恨;不是为治国平天下与光宗耀祖而不得的怨恨,而是对社会痼疾、封建余孽、军阀混战、民族危亡、阶级斗争、国家独立以及每个个体的创造潜力与独立人格被压抑的怨恨;不是为怨恨而故作怨恨,而是在抗击外来入侵与统一国内力量的巨变冲突中产生的怨恨;不仅是农民对贵族与统治者的怨恨,而且是全民对所有侵略者与独裁的怨恨。从理论来看,中国古代的怨恨,自“兴观群怨”到“怨愤”,从“不平则鸣”到“童心”,从“哭泣”到“怨刺”,始终没有脱离个体情怀的发泄,不是将一己悲欢与时代历史、民族社会相联系,而是将怨恨目标集中在个人遭遇、君主德行、父母专制、他人折磨、命运沧桑、贵族特权、天时地利等方面;不是在宽广的政治革命、战争物质、精神文化等背景下全民族全社会的普遍怨恨,而是局限于个人失意与落势集体、党派集团、机遇缘份、游戏规则等方面的怨恨。

孔广德把怨恨提高至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高度来理解,直接与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梁启超提出的“怨刺”,目的是欲新中国国民与中华民族。这种怨恨主要是由于民族创伤而不是个人伤害———虽然长期战争也导致了大量的个人怨恨,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民族创伤与民族怨恨。不仅如此,中国古代文学的很多怨恨表达,大都是个人对外在事物的怨恨,将拯救自我的希望寄托在君主与丈夫等他人的回心转意上,严重缺乏自我忏悔与自我怨恨,即使“吾日三省吾身”与“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表现出一定自我反省意识,但不是自我怨恨,而是按照儒家道德伦理要求来反省自己,达到世俗认可,从根本上不具有西方基督教“原罪”意识。

而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明显具有忏悔意识:由于西方文化伴随其坚船利炮强行进入中国现代文化,西方基督教倡导的忏悔因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体验表达,增加了许多自我怨恨的心理诉求。总之,中国古代文学的怨恨主要是个人怨恨,既不具有现代化追求,也不具有现代性体验。而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是在世界现代化追求与质疑都已凸现的历史大背景下的怨恨,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怨恨,是既在文化上与世界接轨、同时又在军事政治上面临西方强敌进攻以及在国家独立后企图取得与西方列强相抗衡中的怨恨,是追求中国现代化与避免中国现代性弊端中的具有一定忏悔意识的怨恨。不但是现代中国遭受多国强敌践踏蹂躏时产生的全民怨恨,更具有某种自我忏悔意识的对人性缺陷以及人类局限的怨恨。

古希腊将爱恨看作推动世界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由水、火、气、土四根组成,四根结合与分离形成万物的生成与灭亡,而四根的源泉就是爱与恨,爱恨与善恶相连,恨造成恶也即世界的纷乱战争与灾难死亡。苏格拉底认为爱既不是美又不是善,爱就是对某事物的爱,一切渴求的都是它缺乏的,当渴求无法满足时就产生怨恨。亚里士多德将爱与恨结合起来提出:主动施舍爱比被动体验爱更幸福,施舍爱的一方因施爱而得到感恩与回报的快乐,被爱者除表达感恩外,欠了巨额人情债,在得到现实细微利益的庆幸心里后并无多少快乐的收获。相比之下,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即使局部细节与古代西方的怨恨偶有所同,如亚里士多德“爱人如爱己”的爱之黄金规则,与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毛泽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等思想异曲同工;但从整体与根本上说,两者不但方向相反,而且在具体内容与性质上也根本不同。从方向上看,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并不具有创世界的哲学意境,充其量只不过是现代中国的遭遇与社会现实的磨难使人们产生了怨恨的心理情感,而不是怨恨促使人们产生了对于世界起源的认识。从内容与性质上看,古希腊怨恨研究试图从各方面考察爱与恨作为哲学术语的内涵与外延,考量爱恨与世界的关系,将爱恨与文化哲学、教育卫生甚至国家民族、军事政治等联系起来,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将爱恨作为他理想城邦的伦理标准。而中国现代文学的爱恨不具有伦理性质,是战争与军事激发出现代中国人在情感上无比的爱与无比的恨,而不是相反。

古罗马的爱恨具有基督教的宗教含义,此后古代西方的爱恨在基督教浸染中产生特别的宗教涵义,而中国现代文学的爱恨并无多少宗教色彩,没有宗教含义与性质,只是中国现代人的情感体验而已。在整个西方中世纪,基督教的爱恨观具有一定的统治地位,基督教的爱恨与认识发生关联:上帝的爱就是存在的爱,爱的存在就是上帝的爱,上帝的无限之爱就是爱的无限之在。基督教的爱不是生物学或政治学的爱,而是靠说教与信仰等方式对个体精神思想建立的虚幻境界:它既不是中国现代文学所表达的感情,也不是现代中国人追求国富民强以及自身幸福的渴望,更不是出于自己情感需要的实际人生考虑。基督教的爱很特别,不是康德式的理性,也不是民众对于爱的感受,而是一种基于貌似信仰基础之上的人对于现实世界的另一种精神触发与心理反应。

古罗马的基督徒奥古斯丁认为:上帝的爱比凡人的爱更有价值,上帝的存在比凡人的存在更有意义。生命不过是挥霍,其意义在于上帝。爱是认识的本源,爱推动认识进而实现愿望,所以爱恨情感先天于理念并决定着理智,爱比认识更先天,人的爱比人的追求意愿更先天,甚至比人的感觉直觉与思维想象都先天。奥古斯丁主张:爱具有某种本体性的地位,人们的认识或者人的意识,最初不仅与认识对象有关,同时还与人的感觉想像、思想概念也有关联,而且最终必然与爱恨有联系,从表面感觉到理智思想、人的认识,都服从于或者说受制于爱与恨的情感取舍。奥古斯丁的爱恨观,显然与亚里士多德的爱恨说大相径庭:上帝作为人与世界的本源,是施爱者而不是被爱者。上帝作为永远的施爱者才 相比之下,与古希腊古罗马的爱恨观显然不同,中国现代文学的爱恨并不具有认识意义上的本源性质。古希腊的爱,其方向是从低级到高级、从卑微到尊贵、从下人到高神、从流俗到高雅、从事物到思想。相反,基督教的爱恰恰强调的是从高处到低流,从上帝到羔羊,从神圣到平庸。很明显,前者是向上的攀登,后者是向下的俯视。

古希腊的神是被爱者,而基督教的神是施爱者。古希腊的神看见卑劣就抛弃甚至惩罚,而基督教的神面对敌人也能施爱。所以,基督之爱是以爱达到救赎的愿望,不是古希腊通过认识来取得自我解救,基督之爱强调对邻人、对他人、对自己都要与对上帝一样地爱,只要承认爱是上帝的本质,那么对上帝的爱就是对万千生灵的爱以及对万事万物的爱。上帝是造物主,也就是永远的施爱者,而万千生灵与万事万物永远是被爱者。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基督教的爱恨观存在一定相通,即爱的方向是以下为本位,以弱者为本位。具体来说,中国现代文学推翻了中国古代文学以皇帝与上级为本位的帝王将相式爱恨观,颠覆了中国古代讲究等级、立足强权的势利情感立场,建立了以下层劳动

现代文学论文参考 篇14

试分析____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____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也在中国当代文学整体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当代文学创作接受基督____的模式不同,因此文学创作所受影响和文学批评的特征也大不同。所以,就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受基督____影响的分析来说,研究它的不同特征将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宗教感的呼唤

历久以来,人们对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评论看法各不相同,文学观的不同决定着评价准则的不同,也需对于文学是何物无法做出定性分析,但考虑文学包含什么要素难度不大。不可否认文学与其他领域的交叉中,它与宗教间的密切关联向来存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周作人著)中提出:文学原本就是宗教的一部分,却由于两者性质不同,所以文学最后才会被宗教分化出来。文学起源于宗教,它不受宗教外在仪式化程序的限制,但无疑是宗教精神实质的载体。____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使其确立文学存在的角度更为独特,即认识和表现真理的角度。文学在陈述事实,也在刻画人类灵魂,更在书写对宗教的情感,同时还仰望着彼岸的世界。中国文学却并不重视抒写这种宗教感,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周作人指出,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力量,并非纯粹文学和孔子、老子,而是通俗文学和道教,这里所指的道教并非庄子的道家。虽然这种观点深刻洞察到中国传统文学的精神,然而通俗文学和道家逍遥避世难以解决人们内心的矛盾张力,只能转移灵魂的焦灼状态。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儒两家,其道德准则和逍遥精神给予不了真正的人生安慰,很难真正深入人灵魂深处的不安和痛苦。由于缺乏这种崇高的宗教精神,中国文学才会极易在写实平面中消解,所以才需要基督____的介入来明确解决中国文学困难的方向,实现对宗教感的呼唤。

二、独特的意象阐释

宗教感的产生以及熏染过程十分漫长,对____信念的执着和认同与内在情感抒发关系密切,但在文学批评中对于这个问题的关注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基督____影响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最显著的外在特征即独特的意象阐释和言说方式的确立。文学批评在自身发展体系中采用了基督____的意象表达和言说方式,这源于基督____影响力的日益成熟和批判主体对基督____了解程度的日益加深。纵观当代文学批评文章中对《圣经》的引用不在少数,信手拈来的经文和悲悯深厚的语言特色,不仅彰显出批评主体熟悉基督____的程度,更是他们领悟和感知基督____的体现。这些文学批评的思维模式日渐成熟,对阐述构思救赎、罪恶、忏悔、苦难等主题也越加完善。同时基督____对约定俗成意象表达的公认,促进着文学批评独特阐释的形成,比如同伊甸园、十字架、审判等具有指代意义和隐喻的语汇逐渐在批评过程中获得了确认。

三、终极关怀的价值立场

文学批评的价值呈现受到____文化对人类生命和灵魂的终极关怀上。文学批评以某个作品好坏的评定为主要职责,然而批评者采取不同的标准和立场,即便是批评同一部作品,其结果将天差地别。文学批评和其他学科相比不同,它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研究总结,以及在所有评论实践中的应用。但值得注意文学批评并非是断章取义,它在批评现象上有着普遍的意义规范和准则存在,正如刘小枫指出的这个界定是真实的意义,它能够开启每颗心灵,令个体对价值意义的内在意向得到很好的满足,并深入到每个个体的内心深处,使其切实地感受到它的确定和亲切。事实上,提出这一普遍准则就是阐发文学批评的规范,在这个方面基督____的影响作用,不是对更值得褒扬的文化或更好文化的在乎,而更在乎它提示的这种意义真实。这种意义真实与基督____的终极关怀价值立场和对个体灵魂的关注正好契合,也就是说,这个层面的文学批评受到基督____影响努力的意义便在于此,它们对人类灵魂的关注,指向了终极关怀价值的建立。

结束语:

综上所述,____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学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呈现出对基督____的因素,也表达出对基督____感经验。对中国当代文学和基督____之间的关系备受文学研究的关注,而本文以文学批评为切入点,从基督____影响着手,重点探讨文学批评在基督____影响下的特征及优势。

现代文学论文参考 篇15

试论我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