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12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这里是可爱的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学术论文12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术论文 篇1

摘要: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如果在美术教育中忽略了设计意识的培养,而一味的去追求绘画性或者是视觉美,那么就与 普通美术教学没有了区别,久而久之,美术设计教育也就名存实亡。所以,对于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来说,必须要在教学中强化设计意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贯穿设计的理念,只有这样,职业院校美术教学才能达到教育目标。

关键词

美术教育、绘画、教学

一、设计意识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与普通美术院校不同,职业院校美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的绘画人才,而是具有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普通美术学院以追求艺术为目的,教学成果以美术作品体现出来,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赏心悦目,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职业院校美术设计是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是为了满足人 们的物质需要服务的。对于设计而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认识,但相同的一点是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是为了生产产品。

二、培养学生设计意识的方法

(一)从美术基础训练培养

对于美术专业来说,基础训练包含色彩和素描两个项目。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在设计专业课程中,如果只能实现对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应建立在这几个方面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所以,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是服务于设计的,美术基础训练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设计 意识。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基础训练通过写生来实现学生的写实能力培养,对物象的自然状态进行表现。而设计专业中的基础训练,不能只停留在绘画的层面,要在绘画层面的基础上增加自己的主观意识,这种主观意识就是设计意识,这就比传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的要求更高、更难。也就是说,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不但要具备 传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还要表现出设计意图。追求的不是与对象画的一模一样,而重点在于如何去画。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对传统的基础教学进行改善,打破传统的绘画观念,就素描而言,传统观念认为设计素描就是结构素描。实际上不管是线性素描、结构性素描或是全因素素描,主要能够表现出作者的设计意图,都可以理解为服务于设计理念的设计素描。不同形式的素描表达的只是训练目的,本身不具有任何意 义,重点是在素描的过程中,学生追求的是什么,是被动的去画还是主动的去画的问题。不管是素描还是色彩,在训练中都应该增加自己的设计意图,强化设计意识,才能真正的实现设计课的训练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标准之一就是实用型,因此在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要突出设计意识的培养,强化设计意识的关键在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谓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设计性思维。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的首要目标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实践、主动的设计。也只有具备 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才能更具前瞻性。新世纪高等院校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创新,这也是全国教育改革的目标。美术设计专业如果只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是不够的,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主要原因在于美术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

要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落实,就要突破传统美术教学的固有模式,建立起与当前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首先,应该树立起正确的观念,才能指导教学的开展,用创造性思维去教学,才能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随着新科技、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更新,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在 设计教学中,要将这些新的元素引入其中,这样才能更加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才能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只有对教育理念不断的进行更新,树立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观念,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树立设计意识,才能使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职业院校基础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是服务于美术设计专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设计意识的训练,体现出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特色。为了强化学生的设计意识,要从基础美术训练抓起,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美术设计意识的理念,使职业院校基础美术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 目标落到实处。

四、参考文献

内容和要求与文献综述一致,可以把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复制粘贴过来,进而再做进一步的优化。注:

1、在开题报告环节,论文题目要最终确定,在后面的工作环节里就不能再改了,一字不改。

2、对于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概述既能对本课题进行深入把握,同时也能直接反映出作者的专业能力和学术视野。

学术论文 篇2

[摘 要]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为克服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存在的培养方案和实验课程有待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化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博学与专精”、“道德与能力”、“交流与合作”特质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 培养质量

一、大学生“精神成人”――专业教育的前提

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和精神秩序的构建阶段。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之后,不少学者关注大学教育中学生的“精神缺失”现象。

那么真正的大学教育是什么?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曾说过,真正的大学教育不是技术教育和专业教育,而是博雅教育。美国曾做过两套关于“精神成人”方面的尝试。一是“哈佛模式”,它于1978年由罗索维士基(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提出,目的是防止学生的“有知识无文化”现象,主要内容是设置“核心课程”。二是“芝加哥模式”,主要目的是由“通”向“识”,内容是“名著阅读”,让学生从世界名著阅读中汲取人类的文化营养。这两种方式都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的人才观注重德才兼备,“德无才不展,才无德不立”,这与学生走向社会时所遇到的“先做人后做事”的要求相吻合。培养学生做人做事能力,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德”和“才”紧密结合,学生既术业有专攻,又懂得肩负的责任感,这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二、博学与精深平衡之道――大学专业教育平衡之道

(一)博学与精深――多元化环境下的需求

大众教育环境下的高校既要考虑博学,又要考虑“术业有专攻”。采用“博学与专精”的知识结构设计,既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又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具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最优化的知识体系,实现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三元的协调发展。

在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调查反馈中,三者一致的认识是:大学教育应当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社会实践实习见习环节;加强学生人际沟通及协调能力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培养。既要博学又要专精,既术业有专攻,又要具备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注重多涉猎其他学科的相关信息,注重学科交叉。

(二) 如何实现

1.培养方案的合理性

目前高校的课程有专业课、模块课程(即专业限选课)、全校选修课等,总体而言,课程覆盖面广,学生的选择余地大,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课程。但“博学”的同时,在专业上开设的课程应牢固掌握理论体系的系统性、结构性、合理性,理顺前后衔接关系。课程内容应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学生选修专业课时可以由专业老师加以说明、指导。防止课程繁多,内容孤立,前后衔接不连贯,导致学生不清楚当前学科的教学目标,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另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如外文阅读能力、自学能力、查阅资料、信息分析综合能力等。

课程培养方案的设置要做到共性与个性相统一,既要从大局考虑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又要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既要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又要保证培养方案的合理性、连续性、系统性,要做到“厚基础,重实践”,既要夯实业务理论基础,又要做到硬件到位,软件新颖,强化实践课教学任务和课程考核机制,培养基础专业知识扎实,知识面宽,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应变素质强的创新型人才,有效地保护好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发展,为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提供空间。

双学位模式和考研机制并存。有继续深造意愿的学生会从大二开始留意考研课程,学校一般设立相应的考研机制,抽调优秀教师组成考研辅导小组,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考研住处和条件。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等限制,不会选择考研。除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外,有一部分学生仍有大量的剩余精力,双学位机制为他们打开了拓宽知识面的另一条途径。双学位制是学生在完成本科第一学位学习的同时,又攻读其他专业的第二学位,取得双学士学位。其特点是同步性,即第一专业的学习和第二专业的学习同步进行,要求学生通过第一专业必修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同时,完成第二专业的主干课程、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答辩。例如第一专业是生物信息学,第二专业是计算机科学。由于两个专业在学习时间上的同步性,双学位模式缩短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成效。双学位模式和考研机制并存,拓展了高年级学生学习的选择面,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自助式选择空间。

2. 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存,推进研究性教学

教学和实践环节中,提倡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存,营造既民主活泼又严谨认真的学习气氛,可以在教授式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前提下适当引用问答式、探讨式、研究式、讲座式、仿真模拟等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正如在做项目时所要求的“遇到问题不可怕”,重要的是小组在要求的时间内发挥团队意识合力解决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能力,在确定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加强实践和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实验教学中设置开放性实验课程,根据学科特点设立研究题目,引导学生查找文献,设定实验方案,通过实验验证,分析、归纳、总结实验结果。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吸引优秀的本科生参加到大型项目中,让学生有机会系统地对某一问题进行探索和了解,给学生更多的展示和体验的机会。

3. “送出去,请进来” ,多方位打造教学交流平台

“送出去、请进来”,所谓多方位,不仅仅指每学年鼓励一定比例的高校教师进修学习,包括学位学习、访问学者和会议交流学习形式、专业交流等等,还包括学生交换学习形式、联合培养形式、省级国家级的竞赛形式、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形式等等。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特色文化底蕴的培养下,从专业知识到个人能力,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理工科学生更应该加强其文科基本素质的培养,如组织管理与社交能力。其中包括:文字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应变能力等。

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最终会真正成为一名社会人。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人生是否成功,15%取决于专业水平,85%取决于待人处事能力。大学除了传授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当代大学教育更强调通识教育,期望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基础知识、理念和技能,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实现理工科的科学教育与文科的人文教育相统一的目的。科学教育以传授科学知识、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为目的,人文教育则注重人格的塑造、精神的启发和人性的养成。理科生很少接触文史哲,有意识地培养理工科学生人文学科的基本能力,如口语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可以在通识教育中加入“训练学生写作与表达能力”的课程。文科学生可以适当增加逻辑性强的课程,提高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可适当增加高数等课程的课时,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这就有效避免了高校长期以来实行的专才教育,可使文科生知晓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而理科生则增加人文内蕴,从而成为文理兼通、全面发展的人才。例如武汉理工大学明确要求理工科学生必须修满4个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分才可毕业,对文科学生也有相应规定。

三、总结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高校更应该严格把人才培养质量关。当代大学教育应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整体把握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我们应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培养“博学与专精”,“道德与能力”,“交流与合作”统一的高素质的人才。

学术论文 篇3

摘要:介绍蒙医药学基本特点及学科发展特点,分析蒙医药学研究现状,并就蒙医药学如何现进行开发研究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蒙医药学 特色 发展思路

蒙医药学认为,人的生命节律与宇宙变化节律息息相关。人体是小宇宙,生命体恒动不息,但有始有终。

内外协调则康,失调则病,紊乱则危,不相依则亡。蒙医药学说特点是指与西医学及其它医学体系相对而言,任何一种医学均以人体及疾病为其研究对象,这是所有医学具有的共性。然而,他们对人体的观察和研究方法则不相同,如在研究人体、病理、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上,有着各自的特点。

一、蒙医药学基本特点

蒙医药学最基本特点,可概括为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两大特点。

1、整体观念:蒙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临床各学科。它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

2、辩证施治:人体是一个矛盾着的统一体,各部分之闯在生理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发病以后局部病变必然会影响到其它部分和整体,而整体变化又必然会对局部发生影响。

二、蒙医药学科发展特点

蒙医药符合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特点及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习惯和体质特点,在北方少数民族防病治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蒙医药学科在总体上还相当落后,到解放初仍处于父传子、师传徒、寺庙办教育的状态。我国创办蒙医学专业五十多年来,蒙医药学教育在培养层次上经历了由本科教育提升到研究生教育水平;在师资队伍结构上经历了由老一辈专家创业,中年学者接替,青年科学带头人培养等一系列学科梯队调整;专业方向上经历了由传统文献整理到现代实验研究,辨证论治规律探讨到其机理揭示,病集病例分析到临床试验研究等不同层次上的定位与领域扩展。蒙医药学科有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也不断与现代医学、药学、中医学等相关学科互相影响,相互交叉渗透,共同发展。

1、民族文化特点:蒙医药学是蒙古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及临床客观上均存在着深刻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烙印,人们又常称之为传统的医药学、文化的医药学、哲学医药学、北方医药学等。蒙医药学指导思想中包含着大量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特点,诸如天地相应、寒热、阴阳、五元、五行、三根、七素三秽、六因学说及辨证论治理念等,均是当代自然科学不能完全解释,但却是蒙古族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乃至人类自身社会关系综合把握的理论与方法,体现出深刻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特征。蒙医药学既是医药学,又是蒙古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因此,蒙医药学既有自然科学的特点,也具有蒙古民族文化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

2、师带徒传承特点:蒙医药学起初是祖传形式或带学徒办法来传授。蒙医药教育逐步实现了以师带徒教育为主向现代科学教育为主的模式转变。但师带徒教育的基本思想,在现代蒙医药学科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承名老蒙医经验继承工作也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的重视。

3、现代发展特点:蒙医药学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曾经陪伴着蒙古族人民走过几千年岁月,至今仍然是蒙古族人民医疗保健的主要手段之一。蒙医药更是一种技能,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为人类增进健康,防治疾病服务。19世纪初西医学成为主流医学之后,包括蒙医药学在内的各种传统医药学客观上都成为一种补充或代替医学。

4、基础与临床不可分割特点:蒙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并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升华到理论,然后又运用理论进一步指导医疗实践活动。蒙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是围绕临床现象建立时,一切理论都是为了说明生命活动现象与自然、社会活动的内在联系,调整人在自然和社会某种特定环境下的临床失衡状态。

5、蒙医与蒙药不可分割特点:蒙药是在蒙医药理论知道下的独特的用药方式,根据疾病的不同症候。按照组方的方法和原则,选择适宜的数种药物,以适当的比例配合在一起,并制成一定剂型后使用。蒙医与蒙药不分家,要认真研究蒙药的药性理论与蒙医药理论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的规律。蒙医学科发展也应以维护和提倡蒙医与蒙药不可分割的学术特点进行知识创新为原创,鼓励广泛引进新的相关研究方法,以多形式、多学科开展蒙药研究工作。

三、蒙医药学开发研究思路

蒙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蒙医药学以独特的理论体系,独到的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冲击,蒙医药学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蒙医药学怎样才能在新世纪的科技浪潮中逐步成长,如何面对现代化,面对未来呢?这是我们蒙医界迫切的、限巨的一项任务。下面就蒙医学如何现进行开发研究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1、引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学科的方法论对该学科发展起主导作用,而该学科的模式必须体现其所用的方法论。蒙医药和西医不同的方法论正是两者不同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

2、改进蒙医方剂及疗术器械:蒙药和疗术器械是蒙医治病的主要工具,是实现医疗目的的最重要手段,亦是蒙医与患者联系的桥梁。因此,蒙药和疗术器械的革新和发展是关系蒙医临床发展的根本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关系蒙医生死存亡的问题。目前蒙药和疗术器械的质和量的标准难以控制,使用相对不方便,疗效相对缓慢等。为了取得更好疗效,为了扩大蒙医药的竞争优势,必须对蒙药方剂及疗术器械进行改进。

3、融入现代人文科学的成就:蒙医药学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除受当时自然科学的影响外,人文科学更是起主导作用。蒙医药学基本理论无不留有当时人文科学的痕迹,阴阳、五元、五行、三根、七素三秽、脏腑理论等都受当时哲学、伦理学、军事、艺术等人文科学的重大影响。因此,蒙医药学既是医学,又是蒙古文化的一个子系统。蒙医药学的这一特征使它在医治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的过程中有很大优势。但是,蒙医药学发展到今天,却未及时吸收当代人文科学的最新成就,正逐渐丧失这一优势。

总之,我们不能因蒙医在真实性、客观性方面的缺陷就简单斥之为伪科学,亦不能看不到它的不足,以独特、优势自我陶醉。蒙医药要发展,只有引入现代化的分析手段,融人时代人文科学的精华,才能重建蒙医药理论体系;只有对蒙药方剂及疗术器械进行改进,才能更好地占领蒙医药学发展所必须的临床阵地。

参考文献

[1]杨本雷,饶文举,滕洪,等。中国彝族医学基础理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14.

[2]杨本雷,余惠祥,钟继红,等。中国彝族药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1-37.

[3]杨本雷。彝族药研究的方向、内容、重点和困难所在[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9:8-10.

学术论文 篇4

1企业行政办公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1.1系统功能的设计

1.1.1行政综合模块

(1)办公电话管理:该模块的功能包括电话号码查询、话费查询、话单导入、电话变更申请及审批、电话折扣设置等,其中话费查询和话单导入可通过Excel格式实现导出和导入。

(2)合同管理:该模块主要包括合同编号、合同名称、合同有效日期、到期提醒日期、是否过期等信息。

(3)会议管理:该模块主要包括会议申请与审批、会议用品采购与结算、会议室管理等信息。

(4)预算管理:该模块主要包含各部门年度预算计划情况。

(5)报修管理:该模块主要包括损坏物品类别、报修申请、报修审批、维修状况以及花费情况的信息。

(6)台账管理:该模块负责报销录入,包含报销经办人、部门、花费类型、金额以及报销日期等信息。

(7)信息发布管理:该模块主要负责对企业的新闻、通知、公告、紧急事项等信息进行发布。

1.1.2车辆管理模块

(1)驾驶证管理:此模块主要对驾驶员的驾驶证信息进行管理,其中包括基本人员信息及驾驶证主要信息

;(2)车辆信息管理:主要包括***、车辆类型及车辆油补花销费用等信息;

(3)车辆使用信息管理:此模块主要对车辆出入信息、车辆使用申请审批及使用历史机理等内容进行管理;

(4)外部车辆出入管理:主要包括对外来车辆进入公司时的登记及准入记录等信息的管理。

1.1.3安全保卫模块

(1)工作牌管理:主要实现对员工工作卡的办理和审核,以及对工作卡实际信息进行查询等功能;

(2)门禁权限管理:主要对门禁权限的变更和申请等内容进行管理;

(3)施工出入审批管理:主要对施工过程中出入厂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审批和登记信息管理;

(4)交接班管理:改模块主要实现对保卫处日常交接及检查巡逻信息的查询和管理。

1.1.4系统管理模块

(1)基础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对各个部门信息、人员职务、工作类型及客户分类进行统一管理;

(2)系统配置管理:这个模块是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权限认证、系统管理员审核等工程,对用户信息进行维护和管理,只有系统管理员通过密码才可进行更改。

1.2系统功能图表类型

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ModelingLanguage,UML)在软件工程领域是标准的、通用的建模语言。UML的可视化技术可以实现对密集型软件系统的图像化、分析、说明和记录。UML是数据建模(实体关系阁)、业务建模(工作流)、对象建模和组件建模技术的结合,可以在整个软件幵发周期将不同的实现技术应用于所有的流程。

1.3系统开发环境

在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时,确定好系统框架后所选择的开发系统平台和工具非常重要。选择合理的开发平台和工具能够大大提高系统开发效率,节约时间和减少开发成本,并可以很好的提高所开发的系统稳定性,使得在之后的维护过程中更加便利。因此,对本系统进行开发时在Windows7系统下选用了MyEclipse作为开发工具。Windows7系统相对来说是目前比较常用且稳定性和兼容性比较好的系统,而MyEclipse由于其具有代码开源框架和第三方软件支持能力强等作用,可以比较完善的实现数据库、Web服务器以及开发工具之间的相互结合,能很好的实现系统维护和更新方面的功能。数据库则采用MySQL数据库,对系统开发时的存取效率有非常好提高作用。

1.4数据库设计

对数据库进行设计主要是为了系统能够在进行数据模型建立和数据分析时提供强大的后台支持,对数据库的合理设计不仅可以提高系统运行过程中数据的传输效率,还可以提高系统日后维护时的便利性,可以提高系统运行性能和降低运行出错率。在数据库设计开发过程中,要遵守结构科学合理、功能完善以及数据存量完整安全的原则。

2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行政办公中的具体应用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被引进并逐渐应用于企业管理系统中,其发展之快应用之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制造业开始蔓延,逐渐在第二、三产业中被广泛应用。后来多数学者和专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进,使得其应用功能和效果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其作用被大多数企业所认同。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在其他产业领域推广力度不足,只是在制造业应用比较广泛,而且由于在国内市场上的发展不成熟,导致部分企业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利用和理解,没有得到应有的信息管理系统推广实施效果。

3结语

计算机软件信息办公管理系统是集成于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以及管理学等内容为一体的高科技办公平台,该系统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企业的需要及工程流程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和实现,以达到促进企业管理、节约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以及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目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为了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功能需求,需要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不断的维护和更新,以长久服务于企业,使企业在未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术论文 篇5

作为一种表达自身学术观点的文章形式,学术论文通常包含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个环节。论题环节,根据选题提出问题;论证环节,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结论环节,根据前期论证得出结论。这三项内容是学术论文的三要素,必须重视。

内容提要:深化“两课”改革必须解决“两课”教学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问题。过去“两课”用专业课的教学方法,使“两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本文试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校“两课”教师在角色方面的转变,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两课”教学工作。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两课”教师角色的挑战

与传统教育的教师相比,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两课”教师在内涵、作用、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及设计、解惑行为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对“两课”教师的传统角色发起了挑战。

(一)、教师由教学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导学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等教育中,“两课”教师从传统的“教学者”转换为“导学者”。

(二)、“两课”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鼓舞者、心灵的塑造者。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技术媒体代替了常规的、口头讲授的、以及集体学习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完成自主学习、自我研究,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三)、教师不仅要做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要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者。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而且要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运用多媒体技术,编制CAI课件,制作教学光盘和课件,能掌握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掌握学习过程的设计、管理和评价等。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两课”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挑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下,“两课”教师教学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了,“两课教师”这“唯一重要”的角色不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且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其他新型的社会教育职业群体所分担和分解,使人们头脑中原有“教师”的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1、熟悉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学会通过设计、搜集和综合课堂的课件制作、学会下载网上发布的资源和信息。

2、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方法。如对音像资料、教学光盘、U盘的使用。学会利用文字教材、直播课堂、网上课堂和讨论、录像带、录音带、光盘、各种视频教育资源等,即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一方面娴熟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有效地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作用。同时要将教学资源清单以及使用方法,及时向学生介绍,使学生能随时借阅、复制、上网学习。另一方面又要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引导学生逐步自主完成学习。

3、学会制作教学材料。按教学设计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制作CAI课件、课程网页、电子教案、自检自测材料等,让学生能得以利用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4、能组织教学。包括面授辅导、指导小组学习活动、答疑等,教师在网上解答学习,提出的问题,尤其要结合各种教学媒体组织教学过程。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对网络信息资源所提供的教育信息进行精心的筛选、利用和评价,正确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有选择地消化吸收。

5、熟悉教材。对教材内容有深入的钻研,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等有较强的预见性,并由此做好大量、充分的准备工作,随时随地应对学生的咨询或电话、电子邮件、传真等方式的提问,给学生以准确、科学、具体及时的答复。

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决定了“两课”教师教学角色的转换

(一)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了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这些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活动。具体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新形势下“两课”教师角色的转换

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化,教师就必须进行角色的转换。

1.教师职能应从“教”转变为“导”

在信息时代,老师的角色将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责应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

2.做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

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极快,这就使得课程和教学形式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

3.做教育的研究者

由于使用了先进的媒体传播技术,教师已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教育科研。

4.做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者

通过看范文,诸位可以发现,学术论文确实有比较强的规范性,标题和首段都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摘要和关键词也都是严格筛选的,因为格式规范的原因会被人戏称八股文。这是不准确的,好的论文条理清晰,论证得体,让人读起来如沐春风浑然忘我。学术论文要多看多尝试写,相信会逐步提高这方面的写作能力的。

大学学术论文范文大全 篇6

浅析低碳风景园林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同时,风景园林建设领域(特别是城市中的风景园林)的高能耗现象越来越突出。它们贯穿在从园林材料的生产到园林的施工以及后期运行、拆除、更新等各个阶段。 本文就低碳风景园林重要功能进行研究,并分析了科学的创建营造对策。对提升园林工程建设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和谐文明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低碳;风景园林;功能

1、前言

低碳风景园林形成原因最根本在于全球气候产生了显著变化,同时石化能源濒临短缺的境地。随着城市工业化、制造加工行业、交通事业建设等较多领域不断燃烧并应用一次性能源,形成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成分气体,令气候不断变暖。基于该类极端气候与环境事件位于全球范围内不断引发,进而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发展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威胁影响。加之,全球能源消费的持续扩充,石油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人们更加担心能源供应发展的可持续性。从我国来讲,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快速,令各类高能耗产业快速发展,为此,能源应用需求形成了与日俱增的发展态势。另外,人们对日常生活品质需求的不断提升,创建生态文明城市成为形势所需。因此,做好风景园林规划建设尤为重要。

2、低碳风景园林创建特征及功能

伴随我国持续的发展城市化建设,令各大城市创建风景园林进程中消耗了较多人力与物力资源,并使用了庞大的社会发展关键能源。由园林工程施工建设的选材应用阶段开始,直至施工建设进程、最终完工进行拆迁管理,均需要较多的能源物质作为核心基础,提供必要支持。为实现能源节约、降低能耗的科学目标,应发挥低碳园林科学功能。材料应用选择应秉承就近为主的科学原则,运输各类材料阶段中,由于会耗费较多的动力能源,因而就地取材可有效合理的降低能源消耗。材料比选,应尽可能应用低碳环保型材。风景园林施工建设阶段中,碳排放始终为需要重点应对处理的问题,大量应用耗费的建筑材料占据了较多比重,因此应用选择低碳型材,可显著的降低碳排放总量。另外,应尽量选择可再生性能源材料,并结合应用低能耗有关产品。例如,可应用太阳能电池作为环保节能的照明供电设施。

园林工程设计规划环节尤为重要,应尽可能令其应用寿命持续延长,赢得最大化效益。风景园林营造建设进程中,需要较多树木,因此砍伐运输工作量较大。同时,还要应用较多水泥材料,同样涉及到运输存放。加之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持续深入,各类高楼建筑、新建房屋层出不穷,年代久远的建筑则面临着拆迁改建的境遇。该环境下,创建低碳环保风景园林工程系统,进行再次设计以及优化改装,并循环应用园林材料,可尽可能的降低园林工程建设环节的碳排放总量,进而实现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基于园林材料自身可被再次循环应用,因而在工程建设的较多环节中,能源应用效率得到了全面提升。

低碳风景园林的营造创建,需要将绿色植物作为核心基础,并利用具备良好的碳汇功能,做好生态环境的合理有效调节,提升总体质量水平。绿色植物可合理有效的令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变成碳水化合物,并通过碳形式进行存储。该类方式可显著的降低碳排放总量,同时无需投入较多成本费用,因而为一类便利高效的处理方式。每一公顷的草类植物便可转化处理约八百七十千克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同时生长成为大树的阶段中,每一年吸收碳的总量会不断持续的增加,因而可以说是安全可靠的优质炭汇材料。

3、低碳风景园林创建原则与科学策略

3、1做好碳足迹的科学管控

现代生活中,单个人或是群体放出的温室气体数量,为我们通常称作的碳足迹。该碳足迹如果越发复杂,那么对生态环境形成的负面影响便越显著。生活在当下社会的人们会在不经意中留下属于自身的碳足迹。例如,车辆驾驶会排放出大量的碳,居住住房也会形成碳排放,即使进食这样简单的行为也会形成碳排放。行业专家通过深入研究已经设计出了对应碳排放总量的分析计算工具软件。借助网络系统我们可轻松容易的查询,并探究出有效方式降低碳排放量。园林工程施工建设阶段中,应科学合理的探究碳足迹的各个层面,做好科学管控,进而在设计规划环节做出碳排放总量的合理精准计划,并可在施工建设环节尽可能的降低碳排放总量。

3、2优选碳友好应用材料

为最大化降低碳排放总量,可直接对比优选较低碳排放总量的施工应用材料。在原料生长阶段中不仅会排放出碳,加工原材料令其转变为施工材料的阶段中仍然会排放出碳。选择应用碳友好材料排放出的碳总量较小,即使应用相同的材料,其碳成本也会由于地处不同区域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别性。例如,相同类别的水泥在我国以及美国会呈现出不同的碳足迹。为此,在衡量应用材料呈现出的碳友好阶段中,还应科学的衡量材料处在区域的环境、市场等个层面因素。

3、3科学管控碳排放总量

伴随园林项目工程施工建设的持续推进,更多的以汽油与柴油为运行动力的设施器具将应用进来,确保施工进程的高效顺利进行。该类设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污染影响,同时会形成噪音,并排放出大量的碳。风景园林工程规划设计阶段中,应合理的考量该类机械设施相关因素,做好优化处理,令设备器具得到良好的调节应用,科学管控碳排放总量,预防该类机械设施运行操作阶段中对土壤环境以及植物资源形成不良破坏影响。

3、4增加园林项目应用服务寿命

园林景观工程应用寿命同其整体规划设计科学合理性紧密相连。较多现代城市建设的园林景观工程应用寿命最短的仅有20年或者30年。在我国目前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由于现代园林工程过短的寿命导致了较多资源的不良浪费。基于城市化建设进程需要占据较多场地空间,并耗费大量物力人力资源,形成的碳消耗则经常不被人们重视。一些时候建筑材料需要更新,园林工程项目布局需要优化调整,还有社区服务等均要实施建设,因而会导致可观的碳排放。这一现象主体成因在于一些风景园林工程由于没能清晰的进行社会定位,因而无法符合大众群体的根本现实需求,不能为人们创建一类安全环保、舒适良好的空间氛围,进而令其应用寿命不能符合预期计划标准。为此,园林工程相关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全面注重做好生态环境的管控保护。不应单纯的为了在园林项目内添加自身想要呈现的东西,便忽视了园林工程项目的真实价值。当前,现代社会人口总量不断攀升,大众需要也跟随该类变化而呈现出多样丰富的趋势。园林工程所要阐释的美感也发生着持续的变更,因而应用寿命应更加满足主流标准。应令碳排放合理的管控于适宜的要求标准之中,进而做好环境保护,真正营造优质、环保、可靠、美观的低碳风景园林,延长工程项目应用服务寿命,创设综合效益。

结束语

低碳风景园林的兴起时代的需要,它合乎当代发展的理念,体现了人们追求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愿望。不管是在省市还是在郊区,建设低碳风景园林都将有其重要的生态价值。我们的未来需要低碳,子孙也会继承这一认识,将低碳走的更远,使得世界成为舒适的人居环境。希望本文提出的一些建议可以为发展低碳做贡献,也希望我国的低碳园林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雷前治。低碳给传统建材产业带来巨大机遇[J]。中国建材,2010(01)。

[2]宫辉。低碳风暴对航空运输业的影响及对策[J]。综合运输,2010(01)。

[3]王毅。从武广客运专线看低碳背景下的空铁竞合[J]。综合运输,2010(01)。

学术论文 篇7

[摘 要]

人类文化有两大流派。以空间概念为逻辑开端的文化肇始于西方;而以时间概念为源流的文化开创于东方。东方文化的代表即中国文化又称为阴阳文化,是象思维科学产生的沃土。《周易》是象思维科学的典型代表,处处闪耀着阴阳文化的光辉,阴阳文化以真善美的追求和方式,诠释着“德行天下”和“道济天下”的文化内涵。下面从中国文化是研究道和德的文化、道是中国文化的特征性元素、德是中国文化的价值追求、道(阳)德(阴)合一是人性修为的最高境界、坚持原则下的圆通是做人做事的大智慧及结语几部分展开讨论。

[关键词]

时间文化;象思维科学;乾坤阴阳;道;德;道德;真善美;修为;境界;

中国文化是阴阳文化,更是研究道和德的文化。道属阳,德属阴,道(阳)是德(阴)的旗帜,德(阴)是道(阳)的载体,道德有自然之道德、社会之道德和人性之道德,就人而言,道(阳)德(阴)合一是修为人性的最高境界,然而,人分善恶,故既有善的道德合一,亦有恶的道德合一,有善德的人自然会彰善道,偶有恶行亦可能是一时糊涂,终能修成善果既行积善道而得福;而存恶德的人,亦会假行善道,实施恶行,但行积恶路而得殃。在社会中我们要有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智慧,近君子远小人,抑恶扬善,彰道弘德,洞明事理,圆通心智,塑造完美人生。

1、中国文化是研究道和德的文化 中国文化上下承载五千年历久弥新,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化断层的民族,重要原因是因为中国文化是以时间为逻辑开端[1],以易理、气、阴阳、五行等象思维概念展开的文化长卷。提倡天道地德合一,如《易经坤卦象辞》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既是乾(阳)坤(阴)的卦辞也是清华大学校训。《国学的智慧》一书开篇明义即曰“阴阳互动的生命哲学”[2]。《易经》充满了辩证法、对立统一、天道地德、一阴一阳、轮转太极及象数变化哲理,均展现了时间文化的丰富内涵[3]。君子依顺天地之道,一方面积极进取,外求功业,运用潜能,努力创造,为世界创造宝贵财富,为人生谱写精彩华章;另一方面,谦退自处,内求美德,守持仁心,广施恩惠,为他人带来尽量大的福利,为后人留下尽量大的精神财富。许多人不懂“天地和德,阴阳合一”的道理,或者一门心思求功业不修品德,或者过于注重品德而不求功业,殊不知:“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将阴阳分拆偏执一端,要么一事无成,要么不能长久。历代成大事者,无不有“道济天下”之能,亦有“德行天下”之志。“道济天下”的方式古人归纳为三种:立德,立功,立言。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影响了数代人,那是以“立德”传道;秦始皇以强大的兵马统一天下,那是以“立功”传道;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那是以“立言”传道。而古人孔子,近代毛泽东在立德、立功和立言三方面都很杰出,所以他们是历史上罕见的伟大人物。要想“道济天下”,首先要打消“只为自己而活”的念头,慷慨地跟他人分享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这样他人才能感受到你的价值并接受你的影响。这个道理如同鲜花奉献色香以吸引蜜蜂、彩蝶传花授粉一样,奉献越多你的道传播得越广你的事业越发达。爱迪生为人类奉献了无数发明,爱因斯坦为人类发现了“相对论”,比尔盖茨把软件买到了全世界,也铸就了成功的人生。以真善美的追求,以善的方式影响他人才是真正的“道济天下”。君子修为不外乎三个方面:善心,善言,善行。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黄中者、君子诚身之学也。中庸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者,未得黄中之学也。大学只言诚意,中庸乃云诚身,二者皆黄中之实学,一自始位言,一自终位说。黄中通理,即不自欺。正位居体,即正其心,而畅于四支,非修身乎。畅之圆满,即诚身也。

2、道是中国文化的特征性元素 道即规律。泛指真理、道理、方向、道德、德行等。道在中国哲学中表示“终极真理”。道生万物,道于万事万物中而又独立于外。此一概念,不单为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道有非恒道,恒道,可道,不可道,可感知,不可感知,可想象,不可想象,有属性,无属性等之分。道,这个字包含无数法则,所谓悟道就是不断的升华,寻找生命的本源而成就永恒。《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黄帝内经》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意思是:阴阳的交合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起点。道的丰富内涵竟让孔圣人不禁感叹:“朝闻道,夕死可矣”,足可见道义之深远。让我们也象历代伟人那样通过悟道、践道、弘道最终有能力“道济天下”而成为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有所贡献的人。

3、德是中国文化的价值追求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德”主要有忠、义、仁、信;孝、慈、恭、谦这八个方面的内容。传统对修炼身心的人们大体分为上德、中德和下德这样三个层次。 “厚德载福”,有德就有正气,有德就有幸福。所以自古至今都倡导行善积德,“德全而不危”。老子认为,“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因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把“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就是“德”。道是在昭示一切,德是在承载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就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皆喜生惧死,好生谓之德,万物得生谓之德。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于非曰义(《易经系辞下传》)

4、道(阳)德(阴)合一是人性修为的最高境界 “大人”的境界: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十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做人多些阴气,做事多些阳气,阴阳均衡,身心事业必然通达。做一个成功的有教养的人,有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真诚的善良。知至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易经文言传》)。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经系词下传》)。道德有道德原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道德原则是集体主义,弘扬集体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良心是道德的卫士,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行为的准绳。法律有法律原则既从道义出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做人做事有做人做事的原则,不能超越伦理道德与法律底线,在利益冲突时价值思维应本着公私分明、先公后私以致大公无私考量,只有这样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5、坚持原则下的圆通是做人做事的大智慧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尊道尚德的修为目的就是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原则下的圆通是做人的大智慧;知进退,明得失,辨是非,会舍得。老子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常言说:舍得舍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对待任何问题都要有阴阳转化的辩证思维和矛盾法则去衡量荣辱得失,借物扬道,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5.1、原则是什么? 原则是事物的本质与原生规则,是说话、行事所依据的准则。原则是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抽象出来的,只有正确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原则才是正确的。做人的原则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对待学习、生活、工作等,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原则,也就是说有个做人做事的底线,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懂得哪些事应该努力去做好,哪些事可以做,而那些事是绝对不能做的。做人不能没有原则。没有了做人的原则,也就没有了衡量对与错的尺度,如果自己都不知道那些事该做,那些事不该做,那么,就很容易走入歧途甚至泯灭人性成为罪人,因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时时事事都要受到社会公认的法律和道德等准则的约束,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做人要有原则,但这些原则也是与时俱进的。社会在不断发展,观念在不断更新,需求也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法律和道德等准则会有所不同,这个时期这样做可能是对的,而同样的做法放在另一个时期就是错的,甚至是违法的。那么,做人的原则也要随着变化着的社会而不断调整。做人要有原则,但还应当考虑到原则与发展的关系。有时候,做人的条条框框太多,并且养成了固有的行为习惯,则可能会束缚人的思维,让人失去开拓创新的精神,甚至思想僵化,很难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因此,人们在遵守做人的原则的同时,还要随时做出适当调整,使自己的做人原则时刻能够适合现时代的要求,不要让原则束缚和禁固自己的思想。说到底,做人做事都是要有原则的,也希望这些原则能够成为自己不断完善人生的起点,把握适度,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在不断进步中快乐自己,影响他人,奉献社会。松下幸之助曾说:“原则比千军万马更重要。”一个有原则的人才会被人们真正了解、接受、喜欢;一家有原则的公司才能竖起信得过的品牌。原则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竞争的法宝。令人欣赏的原则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公平。姜太公提出了一条管理原则: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二是喜乐。快乐是一种精神财富。你让人心情快乐,等于给对方送了一份精神厚礼;反之让人不高兴,等于让人蒙受了损失。真诚的笑脸,友善的态度,是世界级的通行证,可适用于任何民族。拥有真诚笑脸和友善态度的人,往往坚持着愉悦他人的原则,很容易让人高兴起来。三是特色。如果你拥有与众不同的特色更容易脱颖而出。女富豪豪罗蒂克安妮塔曾说:“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认清哪些特色能使自己免于竞争,你必须强调这些特色并经常重申其重要性,决不能让他稀释淡化。个人的生涯竞争也需要特色,一旦跟别人形成了差异化优势,你胜出的机会就大多了。

5.2、原则下的圆通要义 圆通和圆融不是不讲原则,圆通和圆融是在遵守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的基础上,以平常心和阳光心态,本着和谐的原则积极有效地与意见和理念不同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以自我修养和完善的心态进行交流。在尊重、理解、欣赏、包容、信任和支持的相处之道上把工作做得更好。内圆外通是与人交往的大智慧。人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一瞬,但人生的道路却十分漫长。由于人具有社会属性要受制度、法律、道德、世俗多重影响,一生充斥着迷茫彷徨与选择;正确抉择一生少走弯路特别是不犯原则性错误,不仅需要具备哲学头脑,更需要政治智慧思维智慧和正确的认知智慧,而获取这些智慧的重要途径就是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博学儒释道家、聆听圣贤教诲、悟出道德真经、足可终生受用、且能荫及子孙。“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我们不能依靠他人,但我们可以征求他人的意见寻找最好的方法,丰富人生阅历。

5.3、道德与原则的精神力量 道德主要约束的是人的主观世界,道德是一种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道德是崇尚真善美精神之光的闪烁,是自由的心灵在广阔世界中寻找归宿时碰撞出的美丽火花,是萌发在人们心中等待瞬间绽放的溢美春华,道德力量源自社会道德规范对各人心理精神情感的影响;原则主要规范的是客观世界,原则是做某件事或解决某个问题或在某个领域里不能离开的禁止性规定,原则力量源于国家上层建筑对个人思维与行为方式的限制;精神是意识、世界观、信念、理想、觉悟、情操等思想道德和科学教育文化的总和,是时代的精华,源于物质又超越物质世界,是对物质层面的升华,是物质世界的统帅旗帜和灵魂。优良的道德与原则所汇聚的精神力量,是实现物质文明的强大保障。人总是要活出点精神的,并应该努力脱离物欲利诱等低级趣味与时代共成长。物质世界是精神世界的呈现,无论个人、组织、团体或国家如果精神萎靡或内涵匮乏是很难持续体现其先进性、生产力和领导力的,更难积累创造和保全丰富物质力量,已有的物质力量及其文明亦会被民主进步优秀的精神力量既能够改天换地的神奇力量所摧毁。人在干,天在看,要学会和善于识天气、接地气、通人气、练和气。从长远计,我们都要学会用优良的道德与精神追求并在公认原则的约束中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更希望都能够从心灵家园出发最终又能够如约回到心灵家园,圆满完成平安幸福的人生旅程。

6、结语

文化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东西方由于文化发源的不同而产生了和而不同的文化优势互补交相辉映。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别导致了思维哲学与科学路径的明显差异,特别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标准的炯异,却成就了灿烂文化的丰富与多元。以时间为逻辑开端的中国文化成功孕育了象思维科学体系成为了人类思维科学体系中的最大亮点。而属于精神文化范畴的道与德的诠释更加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特征,道德合一的深刻内涵成为了指导人性修为的最高境界,随着境界的升华,一种原则下的圆通与圆融道出了做人与做事的中国智慧,用中国先进文化修为身心,成长心灵,广布德行,道济天下,精彩人生。让我们用道德与原则的精神力量修炼鸿儒雅士之风骨,以天下为己任用你的学识服务全人类亦只有在为人类的服务实践中才更能丰富升华拓展你的学识见识胆识与卓识。

参考文献:

[1]、左占国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与中医三维思维智慧赏析《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8)》【m】中华中药学会络病分会出版社、20xx.2.89—93

[2]、建一、大海国学的智慧[j]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第1版。

[3]、左占国实象论哲学思维智慧的结晶--经络学说《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m】中华中药学会络病分会出版社、2014.2.158--163

学术论文 篇8

人们常常要赞叹绘画艺术的伟大,在艺术拍卖场中有些艺术作品甚至是天文数字的价格,那么艺术品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呢?艺术作品虽不是黄金打造的,但却不是黄金所能比拟的,它是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是永不再生的艺术资源。艺术作品的背后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家,拥有着耀眼的个性光辉,融入到作品当中的是独具魅力的精神和智慧,正是艺术个性的光辉让艺术作品拥有了超越时空的价值和长久的生命。

一、民间艺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匀称、光洁、锋利的工具用起来既方便又顺手,因此各种工具的制作都按着这种标准发展,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并在实用造物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需求。

民间艺术与原始社会的艺术是一脉承传的,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艺术的痕迹,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民间剪纸和刺绣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陶器上的,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艺术固然离不开技巧,但并非一切技巧都是艺术。民间美术也是一样,它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等美术形式而存在的,具有原发性的,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美术形式。千百年来形成的将艺术强分尊卑,将民间美术视为粗俗简陋东西的观念使民间艺术的活力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民族美术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抛弃。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集和结晶。

我国的民间美术历史悠久,底蕴丰富,是我国文化与艺术的巨大宝库。但因千百年来形成的尊卑陋见,民间美术一直被视为粗俗低贱的一种形式,致使民间美术的发展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抛弃。一些古老的美术产品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淘汰,濒临失传的边缘。“言传身教”在民间所承担的技艺传播作用,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口头语言不需雕饰,自然随性,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交流技艺。

三、民间美术发展现状

民间美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随着现代化的文化浪潮进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传统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迅速瓦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机械化、自动化为标志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已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取代手工劳动,在这种状况下,许多民间艺术品被认为是过时的东西而被很多人摒弃了。

当代的民间美术保护者和美术理论家多是将民间美术作为一个古代生活形态的活化石来进行研究和保护,民间艺术品已经成为传统艺术的一部分而保存在博物馆之中,见证着一个古老文明曾经出现的辉煌。民间美术虽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而被人们保护和学习着,但实际上,它的发展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很多人对它的喜欢只是出于对一个存在着文化隔膜的逝去年代的怀念,民间美术在当代已经失去了其实用性,它和当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与文化状态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在这种缺乏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民间美术变成了一种针对西方文化的入侵,而被艺术家与文化工作者们所重新提起的“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很多专家对已经衰落了几十年的民间美术进行了重新整理与研究,这些工作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与振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种不分精华与糟粕的保护方式使我们看到的民间艺术并不能完全代表我们民间美术的真实发展状态。

四、民间美术发展的方向

在今天科学高度发展的科技时代、信息化时代,人的自然观、价值观、审美观都发生了变化,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在这巨大的冲击浪潮中,民间美术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但这并不表明民间美术就会被现代艺术所取代。在当今经济大潮中,民间美术既不能丧失民间美术的原真品味,又要适应现代人文化消费心理的变化;既要接续民间工艺代代相承的图文记忆和制作技艺,又要将民间美术转化为可以形成较大产量的生产能力,真正促进民间美术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形成有效的销售能力。与教育相结合,开办民间美术研究专业,促进经济发展。工业文明带来了商品的大量生产与简单复制,而这种简单枯燥的文化形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不应该只是一种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产品形式,它同时应该代表一种带有审美色彩的人文精神。民间美术以其丰富的审美形态与人文精神而成为工业文明的有效补充,工业文明以其时代感与社会性而引导着民间美术的发展。两者的互补使人类文化最终向着一个更加健全、完美的方向延续。

在工业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传统手工艺与工业社会的对立,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既不能放弃民间艺术形式,也不能违背社会规律,试图以民间美术来代替大工业时代的产品。要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对传统作更深入的研究,寻找工业文明与民间美术之间的互补点。工业文明带来了商品的大量生产与简单复制,而这种简单枯燥的文化形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不应该只是一种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产品形式,它同时应该代表一种带有审美色彩的人文精神。民间美术以其丰富的审美形态与人文精神,而成为工业文明的有效补充,工业文明以其时代感与社会性而引导着民间美术的发展。两者的互补使人类文化最终向着一个更加健全、完美的方向延续。

学术论文 篇9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媒体传播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传统的新闻传播工作主要依赖于纸质传播、电视、电台等传播,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于新闻传播、记者专业素质等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因而在新形势下,推动记者做好新闻传播工作对于传媒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工作的变更入手,探讨记者为应对改革变化所具有的素质能力,从而提高记者在新闻传播工作中的作用,实现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工作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记者;新闻传播工作;对策

新闻传播工作的基础在于新闻消息的有效性、即时性,而新闻传播工作的消息则主要依赖于新闻记者的收集、构建产生。因而,记者在新闻传播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新闻传播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不仅仅要求新闻传播工作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渠道创新,还要求记者能够创新新闻传播的内容,把握人们对新闻消息的主要需求;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环境中,各个新闻传播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强,提高竞争优势的重点在于人才,即在于记者的素质和技能。因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记者工作的优化升级对于新闻传播工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新媒体环境下对记者工作的新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环境的更改,记者在新闻传播中的工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为记者工作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带来的较大挑战和新要求。一方面,要求提高记者的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要求提高新闻传播工作的整体性,而新闻传播工作的整体性发展要求主要是依赖于记者这一职位而实现的。

1.1新媒体环境下对记者自身发展的要求

新媒体环境下指媒体行业进入了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的时代,因而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媒体对于记者自身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事实上,传播中记者编辑能力强、新闻报告观点新颖等优点,渐渐的不再满足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对于记者工作的要求,当前记者工作的新要求主要如下:一是,要求记者拥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主要是由于新媒体对于新闻传播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因而要求记者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够有效处理和发展新闻网站等工作;二是,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于人们的需求,要求记者能够有效预测评估出人们的关注重点,站在人们的前方进行新闻的采编播报[1]。

1.2新媒体环境下对新闻传播工作的要求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对于新闻播报行业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是,要求媒体传播行业实现播报渠道的多样性,即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新闻播报渠道,在新媒体环境下,大的新闻传播媒体已经实现了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开展新闻播报;二是,当前经济环境中,人们对于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由此带动越来越多新闻传播行业出现在市场中,增加了各个新闻传播行业的竞争,因而要求新闻传播行业对内加强内控管理,提高记者专业能力,对外提高新闻宣传的有效性;三是,当前的环境中,同样要求新闻媒体能够正确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制定战略定位,从而带动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资金等朝着同一方向发展,实现新闻传播工作的整体性和有效性[2]。

2新媒体环境下记者做好新闻传播工作的对策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记者做好新闻传播工作要求应从当前新闻传播行业所遭遇的挑战入手,从而有效解决相关问题,提高记者完成新闻传播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1记者解决新媒体环境下记者自身发展问题的对策

1)要通过提高记者的新闻从业素质,从而达到提高新闻传播工作有效性。主要是由于新闻工作内容与情感表达是密不可分的,但同时两者之间要把握一个度,避免因情感而丧失新闻原本的教育职能。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首先,记者应该秉承真实性的'原则对新闻事情进行客观、准确的播报;其次,记者用清晰的头脑武装自己,具有清晰的工作思维,由于当前的新闻传播主要是实现“网络+”的形式,记者具有清晰的工作思路,在把握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对网络思维进行创新发展,抓住新闻中人们愿意关注的新闻点进行深入播报。例如:2016年年初的朋友圈中的“两头鹅”在新闻中走红,某报社记者通过设置关于两只鹅的最终下场,使该新闻一度登上各大新闻网站的热搜榜。这主要取决于记者对新闻热点的把握,因而完善了记者的新闻传播工作。

2)提高记者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意识来满足记者应对新媒体环境中对记者素质的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中,新闻传播工作的受众面更加广泛,信息处理量较大,信息资讯更新快。因而记者工作应该具有正确的职业道路和社会道德,不会为了增加新闻传播的影响力而罔顾社会道德,对一些消极信息进行大肆宣传。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好的记者能够推动自身发展,如:学习参考其他记者的新闻稿,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还可以通过百变人生,领悟到社会的真理[3]。

2.2解决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工作发展问题的对策

新闻传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记者能够发挥作用,有效的处理。另一方面,问题只有新闻传播方面才能彻底处理。一是,通过拓宽记者的综合业务能力来解决当前新闻传播竞争大的问题。在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中,记者势必要不断的拓宽综合业务能力,实现同其他传媒企业的合作发展,同时加强网络信息技术,推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的运营和采编,从而加强新闻传播的互动性。例如:某企业的新闻记者,在2015年为企业构建了在线网站,通过构建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提高了企业的新闻信息宣传的效率,当地对于该企业的了解同比增长了12%,扩大了企业影响力,推动企业发展。二是,新闻传播行业通过加强对记者的专业培训,即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行业为记者提供免费的学习和培训机会,从而提高记者的专业性,增加记者对新媒体的认知和掌握。最终发挥自身优势带动新闻传播发展[4]。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主要是指新闻传媒实现网络化发展,而记者在新的形势下呈现出专业素质缺少、对网络媒体认识不够、在网络媒体中不能坚持自我等问题。与此同时,传统的新闻传播行业面临着内部管理不够、记者资源的优化配置较差等问题。因而,加强记者的新闻传播工作必须要从记者和新闻传播行业两方面入手,通过记者专业素质的培养、职业素质的提高来解决新媒体下记者的发展问题,另外,对于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问题也必须通过加强记者的综合业务能力,完善相关培训体系等方式来处理,最终实现记者在新闻传播中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拉拉。当前我国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周昊。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人际关系平衡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4.

[3]钱晶。浅议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传播工作[J].新闻研究导刊,2015(21):109.

[4]强月新,姜欣。谋划开局深化改革飞速发展——2011年中国媒体发展盘点[J].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2(00):3-92.

大学学术论文范文大全 篇10

建设低碳城市,发展经济生活

摘要:现如今,人类对常规化石能源严重依赖,导致二氧化碳排放过度,产生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和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危及人类生存。建立低碳城市是人类的义务与责任。在城市的经济结构进行转型的同时,需要唤醒民众的低碳意识,树立企业的低碳概念,形成以建立低碳城市为目标的核心思想。从战略的角度积极地看待低碳发展,形成低碳思维,引入低碳管理的概念,为城市造就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经济;低碳管理;转型

从工业革命至今的两百多年以来,技术改革日新月异,工业化进程随之加快,而生态问题却层出不穷,自然界对人类的各种警告之声更是连绵不断。人类对于技术发展始终有这样一个理想:生态环境问题因技术发展而产生,也会因技术发展而解决。但是技术的发展往往跟不上人类增长的需求,对于全球气候变暖这个问题,目前的措施只有一个,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能源消耗。走低碳之路,才是制止气候变暖的有效途径。

从唤起关注到引起思索只是一个过程,但从达成共识到共同行动却是一个艰难的历程。虽然,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中,各国最终没有达成具有法律约束性的协议,而是把解决气候问题的希冀托付给了未来,但如今的人类面临如此严峻的生态事实,这已注定了低碳之路是人类必然的选择。否则,人类在生态环境的严重困境中必将越陷越深的,为摆脱困境所付出的代价也会越来越大。

城市是一个极具集聚效应同时又有发散效应的人类生存空间,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诸多内在矛盾。作为产业、人口、资源的聚集之所,城市,特别是今天的大城市,无疑是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核心载体,对推进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就是各种功能的聚集,又使城市承受着过多的压力:人口过度膨胀、环境污染加剧、公共设施紧张、就业困难加大…种种压力的出现,使得城市以及城市化的行为饱受诟病。人类应当尝试分别从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城市节能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观照当代城市的状况,应用低碳管理的思想探索未来城市的发展道路。

关于一个城市如何朝着低碳道路发展的问题,我们首次需要以碳减排促进其经济转型。在工业领域,通过工艺改造和设备的更新换代确实可获得显著效果,但随着这一进程的不断深化,根据经济学中的边际效应,其效果的递减难以避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工业领域实现碳减排就会变得不现实了,而是要求我们将目光转向更宽广的领域。强度减排的核心要求,是以较少的碳排放量获得更大的产出。对于企业而言,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增加相对减排的空间,通过改造技术、完善管理和提高员工技术水平,可以有效地实现节能。

从城市的角度来讲,减排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推动企业获得上述进步是一个重要措施;致力于招商引资合作,支持本地先进的企业的发展壮大,让先进生产力“稀释”存量经济的碳强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措施;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在人类生活消费中提倡低碳模式亦是不可或缺的措施。在工业及服务业领域,面临出口的企业更需低碳改造来应对发达国家的碳关税这一贸易壁垒,迎合环境保护及低碳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低碳产业发展;抵制贸易保护,主动出击通过外贸等手段积极应对碳关税。

我国的低碳城市发展应以京津冀经济发展圈作为代表。京津冀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极,在低碳方面的发展积累了一定量的优势。以京津冀为例从低碳经济的定位、发展模式和低碳经济的内容核心竞争力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战略建议: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低碳经济的内容应该有所不同;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低碳产业发展,能够通过提过低碳产品服务创造价值;除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政府应该注重国内市场需求的开辟根据地方的优势不同,有意识地打造不同特点的低碳环节进行分工;京津冀经济圈依照已经建立的产业合作协议,可以就低碳经济的发展形成低碳城市联盟;从技术、人才、品牌和碳市场等方面培养核心竞争力。

对于北京而言,低碳化是绿色北京和科技北京的核心,是北京的国际责任。在特定的历史北京和体制条件下,首都位置有强大的衍生力,城市功能趋于综合化。庞大的城市功能促使北京的城市规模膨胀。控制城市规模首先要从控制城市功能入手,采用“让、迁、分的办法,分散首都功能,削减城市膨胀,实现首都低碳化。

在环首都地区建立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带,不但有助于突破当前的资源环境瓶颈,而且引领未来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重要意义。对于加快建设首都经济带有以下几点建议:加快宣传,做好统筹;以低碳经济为指向,积极进行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强化京津合作,做好机制对接;高度重视研发工作。

在低碳城市中,唤醒民众的低碳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城市的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对于垃圾的处理方式也体现了低碳城市的一个方面。随着生活垃圾处理需求的不断改变,其处理策略从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到低碳化,层次不断提高。这些层次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他们从高到低逐步过渡并共同构成生活垃圾的处理策略。随着低碳化策略在我国的广泛推动,垃圾低碳处理的使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除了民众的的醒悟,作为企业管理也需要低碳管理的概念,以低碳的战略使得企业得以正常的发展。所谓的低碳战略,就是以低碳作为发展模式产品标准的宏观架构。低碳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企业使命与理念、产品结构与目标规划、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及其他上下游供应链采购、生产销售与物流、产品的服务与回收、企业文化与品牌传播、人才团队与规模控制、建筑节能与资产管理、资产运作与融资模式等。低碳战略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节能减排,提高能源使用率和降低排放量,以及用新兴的碳交易手段促使减排的愿望;二是使用新能源,从源头上着手,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代之以更为清洁的能源;三是碳捕获技术,侧重末端治理,力图将化石燃料燃烧后排放的二氧化碳捕获到储存设施中或者固化,从而使零排放成为可能。

随着人类对于能源概念的逐步深刻,对能源的重视程度以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作为企业,身上承担的不仅仅是一个小家,更多的是背后员工的无数家庭和巨大的社会责任。开展低碳管理刻不容缓,利于当下福泽后代。有利于推进国家能源方面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的实施,对企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提供指导;有利于企业做好能源介质的平衡应急措施能耗控制等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梳理能源管理工作的接口和职责,为了建议和完善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和互相促进的能源管理组织结构提供保障。

低碳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企业节能、降耗、增效;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企业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对于一个城市实现低碳化,首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其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率;推行节能新机制;最后推进企业低碳管理。低碳不仅是一种时尚。而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理念。(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江苏;徐州;221116)

参考文献:

[1] 张焕波,齐晔。J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思考:以京津冀经济圈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济南)。2010.5.6-11

[2] 武艺青。J关于构建环首都低碳经济圈的战略思考。共产党员(石家庄)。2010.4上。48-49

[3] 胡兆量。J低碳化和高端化:北京建设国际大都市两议。城市问题(京)。2010.3.2-4

[4] 华红琴,翁定军。M低碳城市―从理念到行动。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5] 陈军。M低碳管理。海洋出版社

学术论文 篇11

【摘要】

高中政治马克思主义教学中,传统的灌输性教学非常枯燥,学生无法产生兴趣。因此马克思教学中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非常重要。本人根据相关工作经验,主要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高中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

科学的理论思维对一个民族的发展非常重要。中华民族的振兴需要的理论依据是哲学。因此在教育中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非常重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对哲学理论课产生兴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掌握是非常零散的,无法整体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理论课无法发挥对学生心灵启迪的作用,也无法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无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面对这种现状,教师需要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一、高中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灌输性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持忽视态度,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只是一个舞台,教学这一过程的导演是教师。学生的地位是道具和观众,学生只和教师的表演相互配合。这样教学过程实际上围绕的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习持忽视态度,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马克思主义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记忆基本内容,教师不顾学生的感受,照本宣科给学生灌输知识。

2.轻视学生的实践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视,对实践不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来源就是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和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结合理论和实践,强调理论要付诸实践。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和实践的紧密联系。

二、高中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策略

以上主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紧密联系我国时代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以下主要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策略。

1.改革考试方式

加强对教材内容的重视,能够改革考试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可以感悟人生,升华智慧的学科。教育者和学习者都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让自己变得更加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哲学家思想,站在中立的立场对各种哲学派思想进行评价,对哲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行研究,对哲学中各种范畴的关系进行讨论。为了摆脱原来灌输性和僵化性的教学模式。需要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提升,注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将课程论文考核形式和通用闭卷结合起来,通过写作内容,学生可以表达思想和觉悟,教师可以对某位学生该课程的学习状况进行判断。

2.充分协调教与学

学生在校学习的关键场所是课堂,不能只强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的讲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些专家的学术讲座通过精辟的演讲吸引听课者。教师讲解哲学必须建立在自己对哲学的研究上,教师的专业素养要高,授课艺术也要高。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课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相互协调,对一方的强调和忽视都是不可行的。教师要通过批判的眼光和思维对这些思潮智慧进行研究。学生对哲学的学习要经得起考验,不会受到各种庸俗事物的干扰,脱离极端束缚的思想,拥有深刻的理性思维和高远的胸怀。

3.通过合作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合作教学模式的展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将分组、合作和探究融为一体,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习模式,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观探究学习,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首先要建立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再对资料进行收集,分工合作,得出结论,再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验证结论。教师可以直接给出各小组论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论题,加强小组之间的分工合作,学生可以走上讲台和全班同学分享学习成果。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同时也能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增强。

4.通过自主探究模式开展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模式,要对学生加强引导,学生可以围绕特定主体自主学习和探究。自主探究模式要按照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搜集,资料的分析,得出结论和对结论的验证等方面进行。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给学生主题,在课后学生可以搜集资料,再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在课堂上全班学生讨论后,可以得到较全面的结论,对学生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综上所述,文章主要分析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革的科学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孙民。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刍议[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33-138.

[2]李凌云。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新探[J].改革与开放,2011(8):166-167.

[3]梁巍。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7):100-101.

学术论文 篇12

摘要:

本文通过对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发展的环境分析,讨论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发展变化:它们将在内容上以知识管理、人文管理为主向多元化发展迈进;管理结构、管理方法发生巨大变化;管理理论研究对象和管理实践主体也会发生巨大变化,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影响也更加多元化。

关键词:管理理论;管理实践;管理结构;管理方法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潮流扑面而来。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要素为主要驱动因素,以网络为基本工具的网络经济,正在改变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网络经济中的全球化特点,正在改变着全球的经济贸易方式,同时也在影响着有关组织的种种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给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试从以下方面讨论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发展变化。

一、管理理论及实践内容趋向多元化

一直以来,管理理论的内容多数是针对企业这个组织而言的,管理实践更多的也是关注企业这个组织,两者的主题大多是围绕企业内部外部资源的利用发展情况这个中心。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知识、技能、人力资本和信息等无形资产的产生和应用,这使得每个国家都把发展教育、加快科技进步、加强无形资产管理、保护知识产权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而管理理论和实践也从当时局限于企业的管理和实践拓展到其他任何组织和单位的发展,从重视企业资源的硬件资源到重视企业的软件资源,从重视物的有效利用到以人为本,从围绕组织自身的单独发展到重视组织与社会、环境等外部条件的和谐发展。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组织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致胜的关键已经不再是仅取决于各个组织的先进的设备、厂房等有形硬件资产,更多的是依靠商誉、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而在管理实践中重视无形资产管理、无形资产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就理所当然。与之相适应,围绕无形资产管理进行创新也就成为现代组织管理创新的一种必然趋势。尤其是知识管理将会成为一个大主流,知识管理涉及了许多的相关研究领域;但它并不只是一种管理理论,而是涉及到从技术到管理再到哲学等多个层面。未来,知识管理这个课题将日趋重要;同时,在管理实践中,组织将会努力建立一套有效、循环运转的知识管理系统,在一些企业内部,企业甚至有类似知识主管等职位出现。

无论是在管理理论的进程还是在管理实践的发展过程中,组织的文化建设一直是一个讨论主题。以往的组织文化,如企业文化建设在2世纪以前多数是围绕本土化运转的。在网络经济新时代,由于时空限制被打破,像企业文化界流行的“欧美以‘法’,东亚以‘情理’的企业文化界限将不那么泾渭分明了。由于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开始对各自组织文化尤其是企业文化开始进行反思、研究、整合。因此。在未来,各个组织文化的建设将会摈弃各种限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融合,这也会成为一个趋势。

二、管理结构变化多元化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威力引领着我们走向网络经济新时代。这种网络经济,促使着现代管理结构向灵活化的趋势发展,而这种趋势的发展正影响并改变着一直以来的主流组织结构——传统经济环境下的“直线制和“金字塔的组织结构。当现代组织结构形成灵活化新趋势之后,世界许多先进组织尤其是企业管理者都着手研究以虚实结合的领导控制体系、职能整合的灵活机制和动态调整应变的管理思路来保证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不断显现出动态化、灵活化的特点。就设立现代企业组织结构而言,建立起一流的领导控制体系,实现组织结构的虚实结合,要求企业内部设置一个由类似总经理职位直接授权的调控机构,在企业内部中层管理部门和上下管理层次之间进行协调,使组织结构既能形成一个网络,同时又兼具经济性和灵活性,这就保证了组织结构弹性、灵活性的空间。营造灵活性机制,对组织结构实行职能整合,要求企业对关键职能部门进行适度有效的集中,而对非关键部门则按一定的要求和原则逐步进行科学合理的细化和分散,以期完成企业的目标。

在管理实践中,管理结构另一个巨大的改变就是,在组织内部对于职位的设置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改变。以前的职位设置多数是依据发展组织硬件环境这个要求来设定的,因而职位的设置多数是类似“生产部“营销部、“业务部等这些部门;而现在,组织同样关心软性环境的发展甚至有些组织把发展“软环境放在

首位,当然这要视组织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而笔者认为最好是能“两手都抓,并且两方面的发展都要保质保量的进行。现在,很多组织在研究如何有效利用组织的“软资源,如何建设一流的有特色的组织文化,如何提高组织成员的“能源效率,如何提高组织成员的自我学习能力等,这样在组织内部可能会增设关于提高组织成员学习能力、研究组织成员身心状况、研究人力资源、研究组织与社会和环境关系、研究组织道德与商业伦理等的职位,如“人力资源研究部、“学习部、“员工心灵之家等部门职位,而这些行动将会对组织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管理方法多元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已拓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一直以来,管理的理论、思想、方法和实践多是以现代化大生产的工业社会为背景产生的,可以预见的是信息技术社会给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发展带来的将会是革命性和全方位的影响,并且这可能会涉及2世纪管理学关注的所有主题:管理者与管理、组织与人力资源、组织战略与竞争、管理创新与组织变革、组织道德与商业伦理等。

管理方法的创新和以前的相比将会更加倾向于依靠计算机技术手段,解决决策问题和综合问题的管理方法将不断增多。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已经且正在快速地改变我们这个世界。随着2世纪信息社会的全面到来,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管理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地依靠计算机了。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管理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为管理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从而实现了很多在没有计算机时管理者所想象不到的管理目标。在现代管理实践中尤其在企业管理中,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管理方法的创新将会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由于更加重视知识的“整合、“集成等,所以,许多新的方法的出现,都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某一个专业管理的问题,更多地是为了解决在管理实践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或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因而可以说的是在未来,解决综合性问题的管理方法创新的研究课题和管理实践也将会增多。

同时,管理方法也围绕“以人为本这个主题向人性管理迈进更大一步。未来的管理实践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除了依靠计算机技术来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也将会更多地注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管理实践中,组织可能会通过适时地举行员工联谊会,设立高层领导和基层员工互换岗位活动,设立高层领导接见日等等这些人性化措施来补充单纯依靠技术解决问题引起的不足。在未来的历史发展中,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都将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对管理方法不断进行创新。

四、管理理论研究对象及实践主体多元化

无论是“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还是管理过程学派创始人法约尔的管理科学,他们的理论研究大多是针对企业这个组织进行的,而缺少对其他组织的研究,如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假设人为经济人,研究主题也主要是围绕提高生产作业效率这个主题,法约尔则侧重于组织高层管理理论研究。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范围的拓展,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它们也进军除企业外的其他组织,开拓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另一片天地。就学校、医院等这种担任社会公共产品需求的组织而言,它们也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理论。关于教育管理理论、医院管理理论等理论著作,人们经常可以看见类似“深化教育管理理论研究推动教育改革实践、“公共改革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的发展、“医学理论与实践等的文章见诸媒体。这些学校、医院等组织又根据这些理论来指导实践工作,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完善这些管理理论,人们常在生活中体验各种教育、医学研究新成果在应用实践中的推广应用,因为追求人类社会各组织的和谐发展,实现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组织的运作效率是每一个组织在市场经济中都应该奉行的原则和标准。

银行、保险等这类兼具公共性和市场性产品需求的金融组织,在早期,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基本上也是很少触及这些课题的。现在,关于这些金融组织的管理理论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管理实践也越来越丰富。因为这些组织是担任社会信用中介具有金融性质的角色,因此,它们的管理理论在实践中更具特色。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实践家关注行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工商管理、物业管理、地产管理等等,相信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理论都会越来越完备,实践也将会越来越丰富,这都将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五、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影响多元化

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一直以来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关系,管理理论指导管理实践的发展,管理实践充实管理理论的发展。每一次管理实践的成就都推动管理实践向前迈进一步,而每一次管理理论的创新都引起管理实践新的飞跃。

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发展除了两者间相互影响,相互发展外,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历史上经典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如木桶定律、马太效应都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早期,管理实践很多是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没有整理成系统的管理理论,尤其是古代的中国。古代的中国有很多著名的伟大工程:长城,兵马俑……,但是,能够称为系统“管理理论的著作不多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只是有很多类似记传、纪实类的文学作品出现。但是不管怎样,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影响并没有因为没有系统的文字记录而消失。相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影响可以说是有非常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一般有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心理效果、政治效果、文化效果等等。但是以往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效果研究多是侧重 经济效果,即研究在 管理 实践中管理理论的 应用效果可以提高各项经济指标百分比多少,提高生产效率百分之几等等来计量;如泰罗著名的铁锹试验,在这个试验中他甚至非常精确地计算出他的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效果:每个工人每天的 工作量 从原来的6吨提高到59吨。但是对于,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 发展对 社会其他方面的影响却没有进行研究。因此,未来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效果将会在社会的各个层面表现出来。

就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社会效果而言,在未来, 组织的行动效果衡量如果有社会效果社会效益这个指标,它们的行动将会更具有全局性,就以盈利为为目的的企业而言,它们会更加注意企业的行为对自然 环境、人类社会长远利益的影响,目前很多企业都开始或已经在执行国家制定的各项环保政策任务。如果组织将更加注重人性管理,把组织成员的各项 心理指标也纳入组织管理绩效考核中,那么因为组织成员受到关注而身心发展将会变得更加健康,进而在组织中可以形成一个较为良好的活动氛围,这就是心理效果。而不管是心理效果还是社会效果、 政治效果等,这最终都会影响组织的经济效果并用最直接的数字量化表现出来,这对组织的发展无疑是会有触动的。在未来,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影响将会更加多元化,而对这个课题的研究也会越来越深入,从而推动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组织的完善,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发展将会更加多元化,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管 理学第7版。[美]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管理经济学第4版。 [美].克雷格。彼得森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组织行为学第0版。[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人力资源管理第9版). [美]加里德斯勒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管理沟通:理论与实践的交融。 [美]查尔斯E贝克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